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合集下载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

小学生《小古文》第二册原文附译文第二册第一章遥远的神话传说第一课盘古开天地—《三五历记》2017年11月11日【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

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

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

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所以天地之间相隔九万里。

第二课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2017年11月13日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 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jì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zhang 。

【译文】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坏了,土地崩裂,天不能完整覆盖大地,地也不能周全地承载万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里的大龟的四只脚作为天的四根柱子,杀死水怪来救济冀州,积起芦灰来堵泛滥的洪水。

天空得到了修补,四根天柱得到了摆正。

(泛滥的洪水消退了,冀州得到了平定;恶禽猛兽死去了,善良的人民存活了下来。

)第三课后羿射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ji á貐y ǔ、凿齿、九婴、大风、封f ēng 豨x ī、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y ì诛zh ū凿z áo 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ji ǎo 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q ín 封f ēng 豨x ī于桑林。

初遇小“古文”如何教?

初遇小“古文”如何教?

初遇小“古文”如何教?发表时间:2020-11-25T10:44:34.6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2期作者:刘爱妙[导读] 小“古文”,是指短小浅显,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故事和文言文句段。

刘爱妙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中心小学小“古文”,是指短小浅显,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故事和文言文句段。

随着低年段一定识字量的储备后,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迎来了小学阶段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

《司马光》选自“破缸救友”部分,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自古以来都是教育孩子的范本。

记载司马光儿时遇事机智果断,学习其实践能力。

三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晦涩难懂,不好读。

初次遇见,如何教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

一、初识古文,激趣引路文言文简洁、典雅。

教师顺势告诉学生,《司马光》这种语言形式叫做文言文,是古代人们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对文言文感到新鲜、好奇。

但由于小学生以学习现代语言为主,文言文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因此学起来有点难。

如教师教法不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今后文言文的学习中。

可见,在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就要给他们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寓言、典故等,以此唤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案例分析] 《司马光》导入环节设计师:(课前三分钟)四幅图片分别为《孔融让梨》、《曹冲称象》、《道边李苦》、《破瓮救友》,同学们听说过了解过这些图片中的故事吗?简单让学生说一说。

生:知道。

师:谁能说说你知道的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生1:司马光是聪明的人。

生2:司马光是爱思考问题的人。

生3:司马光是勇敢的人。

师:你们想走进文中看看他小时候是怎么样救自己同伴的?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

(板书课题)师:微视频播放《破瓮救友》小故事。

这个环节借助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导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小古文 :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小古文 :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追问一:
白话时代的儿童为什么要读文言?
一、文言,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白话表达冗 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成语或典故,便 一言以蔽之。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狐狸和乌鸦
——白话文版
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 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你好吗?‛乌 鸦没有回答。 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 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 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 歌,您就唱几句吧!‛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哇……‛ 她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鸦 狐
——文言文版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 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
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
鸦信以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 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
必有故也。‛
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这是因为只记了术语,而没有熟悉文言的 表达习惯;而某词某句在某处表达什么意义,是 由表达习惯决定的。
习惯决定意义,因而想确切理解词句的意义, 就不能不通晓习惯。想通晓习惯,显然,除熟之 外没有别的办法。 ——张中行
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如同乐感,幼年的接受和积淀十分关键。
有没有童子功,决定了一个人将来能达到的
民国老课本: 我们吃了午饭,再坐船,到了湖心。看见一 个小岛,上有精致的建筑。四面临水,花木掩映, 风景很好,这就是湖心亭。我们泊了船,走上亭 子,凭栏一望,水色岚光,尽入眼底。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
点评:妙手天成,这是一种智慧。到此方才发觉,前面“急性子”的故事实在铺垫得好!一来,是让“一 人性缓”这句文言出现得十分自然,一点也不突兀;二来,是提供了理解这句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背景”。让学生“首 战告捷”,对于一项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尤为重要。 总结方法,并享有“冠名权”,这一招很绝!有人说,老师课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 头上。文君这顶高帽子分量不轻!这对学生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而在激励的同时,文君也很好 地渗透了自能读书的意识,她让孩子们知道:读小古文,要会自己想办法!
点评:急性子的笑话,为整堂课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这个“导入”绝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为了“套 近乎”,而是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说它“有机”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它与课文密切相关,一急一缓, 为学习《一人性缓》作了很好的铺垫。
先发明个组词法 师:那慢性子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 这样的方法? 生:对。 师:很好。“一人性缓”是一句古文。“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 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请该生上黑板写“杨天赐组词法)真是天赐妙 法啊。
李振村: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文言阅读的缺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我们民族 基因、民族精神蕴含在哪里?不是蕴含在当下那些空洞的政治口号里,也不是蕴含在各级政府的文 件里,更不是蕴含在党报党刊的宣传里,而是蕴含在流传千古的文言佳作、诗词歌赋中,孩子们在 接触、诵读、默记这些诗文的时候,就是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 陶。现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缺失,意味着在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人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民族文 化和精神出现了空白或者说断裂。我们公认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得比大陆好,我以为,这跟台 湾的中小学阶段大量阅读文言文有很大关系。 从语文教育来说,文言教学的缺失,尤其是小学阶段文言教学的缺失,让学生母语素养的发展失去 了根基。 现代的白话文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新语言,它是在文言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今天我们白话文中 精妙的表达、很多的典故、成语,都源自文言文,如果把文言文的因素全部剔除,我们几乎没有办 法讲话,更讲不出精彩的话。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 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 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 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 确实如此。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 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古典文学的功底。而现在大陆人的表达之所以普遍存在空洞、空泛、 没有文采、没有韵味的毛病,我以为,跟自小缺少文言底子大有关系。

薄采其芹

薄采其芹

薄采其芹,做诗意的学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讲座提纲)引言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一、我的语文教学经历和教学探索。

二、如何估计和看待语文课程改革。

进步方面: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建设、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儿童阅读、课程评价。

问题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教学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科书和其他资源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

三、如何学习课文课程标准(2011版)学校层面: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其基本标准和要求都应当共同遵循。

教师层面:学习不能只关注修订部分,更不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增删上。

要把课标作为完整的文件来学。

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解读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最重要的一句话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语文课程核心要义?一、在意义理解中把握言语形式。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言意互转、言意共融的本来面目二、在语言体验中丰富言语经验。

通过对语言本身的体验,将语词的意蕴复原到我们的感觉层面上,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融入语言,不仅体会其言中之意、言外之情,更发现语言运用的神奇和美妙,从中获得他人的言语经验,丰富自身的言语经验。

三、在语言功能教学中获得语用方法。

促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变“语言知识教学”为“语言功能教学”。

四、在“真实”的言语活动中提高言语智能。

从认知心理上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言语智能,一要看其言语能力是否达到自动化程度,二要看其言语生成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教学就必须创设动态、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国际知名的语言教育学者肯•古德曼先生提出了“全语言”阅读理念和做法,一是事件性引入,二是功能性引入。

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四部曲

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四部曲

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四部曲摘要:本文结合时下热点,对当前小古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小学语文界名师的经验与作法,认为小古文教学应以趣读古文、深品词义、妙笔童话、欢乐演绎等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从整体把握、抓住细节、巧搭平台、深挖文本的文化内涵,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关键词:小学;小古文;教学策略本文所指小古文,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篇目,此类文言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故称为小古文。

一、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说起2020庚子年,武汉爆发冠状病毒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心抗疫。

邻国日本,抛开以往的“恩怨”,无论是物资还是舆论上的援助,都充满了正能量。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日本捐赠物资上的字,它们引起轩然大波,成为热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尤其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日本先后派遣十几次遣唐使学习中华先进的文化。

日本有一个名叫长屋的王子,非常羡慕唐朝先进的文化和佛教,于是他就制做了1000件袈裟送给唐朝的僧人,并在袈裟上绣着一首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长屋王子绣在袈裟上的这首诗被唐朝高僧鉴真看到了,鉴真非常感动,决定东渡日本,经过六次磨难,鉴真终于到达日本弘扬中华文化。

璀璨的中华文化抵达日本,在日本生根发芽,散枝开花。

并演化出诗、和歌、连歌、俳句等文学体裁。

现如今这些措辞优雅、情感充沛的句子让人感叹日本国民的诗文素养之深厚的同时,也不禁发人深省:本是华夏祖先留下的珍宝,为何被国人所忘却,或者说只在考卷上被重视而不能实用于生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下来的文献浩如烟海。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史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文言文,而想破解这一文化宝藏恰恰需要文言文这一密码。

换言之:文言文文化没有得到传承,我们必将止步于文化宝藏之前。

二、剖析古文教学现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

小学生小古文一百篇

小学生小古文一百篇

《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上册五十课)》第一组乡村即景第1课放风筝第2课乡村第3课芦花第4课荷第5课菊第二组天的魔术第6课雨第7课雪第8课日月星第9课日时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第10课猫捕鱼第11课猫斗第12课龟兔竞走第13课五官争功第四组读书要得法第14课读书第15课读书有三到第16课读书须有疑第17课铁杵磨针第五组智慧少年第18课称象第19课道边李苦第20课破瓮救友第21课孔融让梨第六组寓言故事第22课守株待兔第23课揠苗助长第24课狐假虎威第25课南辕北辙第七组神话传说第26课盘古开天地第27课夸父逐日第28课共工触山第29课荆天舞干戚第30课舜耕历山第八组那些勤奋的人儿第31课欧阳苦读第32课推敲第33课怀素写字第34课王冕好学第35课宋濂嗜学第九组听孔夫子讲课第十组小故事里的大智慧第十一组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孩子访谈“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课例小古文可以这样教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上册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小古文孟母三迁

小古文孟母三迁

小古文孟母三迁
小古文《孟母三迁》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她知道孟子的才华和潜力,一定要让他得到良好的教育。

但由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不允许,孟母只好带着孩子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寻找更好的学习资源。

第一次迁徙后,孟子的母亲发现邻居们都很贫穷,孩子们也没有读书的机会,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第二次迁徙后,孟母发现当地的学校虽然比之前好些,但仍然不能满足孟子的需求,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孩子搬家。

最终,孟母带孟子到了一个名为“育才”的地方,那里有很好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

孟子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教育,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称为“孟子”。

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孟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她做事的果断和坚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可以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 1 -。

走进母语 滋养童年

走进母语 滋养童年

走进母语滋养童年作者:陆莉来源:《江苏教育》2014年第15期我们秉持着“让每一个孩子从小被传统文化所浸润,让每一个孩子受益终生”的朴素愿想,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一起用民族文化的经典充实自己,增长智慧,尝试着走出一条母语教育的民族化之路。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情有独钟。

因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简洁、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提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央电视台在近两年,相继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

我们的中小学校不仅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要着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基于此,我们确立了以《中国风·母语美》为总课题的校本课程研发。

一、叫响课程名称,让古典与时尚兼具时代在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简单地复古,也不能实行拿来主义,为了让传统文化以清新而优雅的姿态呈现在现代的孩子面前,我们首先从课程名称上赋予其古典与时尚兼具的美感:低段——最真文辞风;中段——最美文韵风;高段——最炫文言风。

我们的课程总目标是“靠传统文化的浸润激活学生的母语基因;用经典名著的滋养唤醒学生的言语智慧”。

二、精选课程内容,让经典与精致兼备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以“丰富、经典、精致”为原则,分阶段建构学习序列。

低段的最真文辞风从三个方面来开发课程内容。

一是“清新文辞风”,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一批民国“老课本”中精选适合一二年级学生诵读的内容。

二是“趣味文辞风”,将常见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用活泼有趣、朗朗上口的儿歌表现出来,让孩子在诵读儿歌中积累语言,感受母语的丰富和活泼。

三是“乡土文辞风”,通过家乡童谣的搜集、整理和吟诵,让孩子的童心从小被母语的芳香所浸润。

中段的最美文韵风,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历代趣味诗词》《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经典书籍中精选诗谜、颠倒诗(歌)、回文诗、对韵歌各30首,编辑成册,形成“最美文韵风”谜韵篇、翻韵篇、趣韵篇、对韵篇。

闻母语曰文言文翻译

闻母语曰文言文翻译

闻母语,谓吾国古之言语也。

自黄帝垂拱,尧舜继位,圣王相继,文教大兴,母语乃逐渐发展而成。

此语历经数千载,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

然时至今日,世人多不习文言文,以致母语之美,渐行渐远。

今欲译之,以示后世,使母语之魅力得以传承。

夫文言文者,辞藻华丽,韵味悠长。

其言简意赅,含蓄内敛,富含哲理,耐人寻味。

欲译文言文,须先了解其内涵,把握其意境,方能准确表达。

以下试举数例,以证文言文之美。

一、原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译文:天地苍茫,宇宙浩瀚。

此句言天地之广大,宇宙之无边。

玄黄者,天地之色也;洪荒者,宇宙之初也。

译者以“苍茫”和“浩瀚”来表达天地宇宙之广袤,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译文:青色衣领,使我心中悠然。

此句出自《诗经》,形容思念之情。

青衿,指青色的衣领;悠悠,形容心情悠远。

译者以“青色衣领”和“使我心中悠然”来表达思念之情,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易于理解。

三、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请问你有多少忧愁?恰似一条春江水向东流去。

此句出自李煜《虞美人》,以春江水喻愁,形象生动。

译者以“请问你有多少忧愁?恰似一条春江水向东流去”来表达愁之深重,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使译文朗朗上口。

四、原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文:大漠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满。

此句出自王维《使至塞上》,描绘边塞风光。

孤烟,指烽火台上的烟柱;长河,指黄河。

译者以“大漠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满”来表达边塞之辽阔,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使译文更具画面感。

五、原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定要登上绝顶,俯瞰众山,使之显得渺小。

此句出自杜甫《望岳》,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高峰,胸怀壮志。

译者以“定要登上绝顶,俯瞰众山,使之显得渺小”来表达诗人之志向,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富有哲理。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译者需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翻译技巧,方能准确表达原文之美。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作者:郑腾雁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4期摘要:小古文是古代优秀文化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从“多维趣读走进文本,多维演绎内化文本”两方面进行小古文教学实践研究,探究教学新域,提升学生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小古文;趣读;演绎小古文特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

小学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我们从文言的海洋里,萃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趣、朗朗上口、短小精悍的小古文教学内容,探究适合小学生的小古文教学方法,让小学生饶有趣味地走进小古文。

一、多维趣读,走进文本小古文走进课堂,简便、经济、高效的教学会让教师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朴素的领读、对读、猜读、诵读能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1.示范领读,韵味悠长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师和生,手捧书,带着读,领着读。

小古文很短小,三遍领读法可以让学生迅速走进古文情境,体会个中悠长滋味。

第一轮读,读得字正腔圆,让孩子模仿,意在认准字音和句读;第二轮读,读得绘声绘色,再让孩子模仿,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大致的意思;第三轮读,读得韵味十足,让孩子们感受到文言的节奏和音韵。

三遍领读法营造出了“醉读”的氛围,学生自悟了文言的韵味。

2.文白对读,古今对接教学中先读白话,再读文言,利用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的大意。

通过与白话比照阅读,可以让学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古文,积累词语。

可以避免逐字逐句地繁琐讲解,学生水到渠成地悟出一些难点,可达到“其义自见,不待解说”的效果。

3.推断猜读,前后勾连推断是一种能力,猜测是一种方法,猜能调动思维,猜能产生智慧。

教师通过设置悬念,不时地就某个情节诱发学生的猜想,再出示语句,让学生解读,就会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

猜读,不仅可以猜词语的意思,猜句子的表达,还可以猜故事的结构,猜人物的心理。

推断猜读,前后勾连,增强阅读的悬念,让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和探索的好奇心。

我的小古文之路(最新小学古文教育教学文章,心得体会感想)

我的小古文之路(最新小学古文教育教学文章,心得体会感想)

我的小古文之路一年级下学期起,我就带领孩子们学习小古文,坚持至今。

小古文的确小,一句仅有三四个字,一篇仅有几十个字。

但的确又是古文,“之乎者也”常常出现在字里行间。

本以为一年级的孩子读小古文会很拗口,但是出乎意料,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

读上个三四遍,孩子们就会背了。

现在,孩子开始接触篇幅较长的小古文了。

学习《南辕北辙》,孩子们觉得有难度了。

今者臣来,有人于太大行(远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这么拗口的古文,我领读了几遍,孩子们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劲,看来不能像以前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那样,靠遍数多让孩子们达到诵读,理解意思还是有必要的。

但是能一板一眼地翻译吗?太乏味了,孩子们会不喜欢的。

要让小古文的学习充满趣味儿!我告诉孩子们,这篇小古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臣看到有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这个大臣很奇怪,问他问什么往北走?那个人的理由可多啦!他夸自己的马好,夸自己带的路费多,还夸自己的车夫驾驶技术高。

听完我的故事,孩子们读起来兴致高了许多,但读了两遍,又乏了。

我又想了一招儿:演。

我对孩子们说:“现在我就是那个楚人了”,我拖过一张椅子,说:“这是我的马。

”孩子们哈哈大笑,我表情夸张地说:“吾马良。

”孩子们笑得更开心了。

我一本正经地说:“别笑啊,听懂我说什么了吗?”孩子们纷纷嚷嚷:“你夸你的马好!”我背起一个书包,说:“这是我去楚国的背包,好吃好喝带的可不少!”我的话又引来孩子们的一阵大笑,我故作神秘地说:“谁来夸夸我带的东西。

”我的话语刚落,孩子们就喊起来:“汝用多!”我笑了,表情更夸张地说:“对,对,吾用多。

”我说:“现在我要招聘一位车夫,请问,驾车技术高超的前来报名。

小学生教育经典古文诵读篇目(四十篇)

小学生教育经典古文诵读篇目(四十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冲称象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武帝(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我国母语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母语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母语课程发 展的历史轨迹
教育部西北师大课程研究中心 靳 健
诗教课程的性质 特征与教育功能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唐宋古文运动 前这一阶段的母语教育活动,可以 称之为诗教课程。诗教课程是以孔 孟儒学的育人标准,以《诗》的审 美趣味,净化美化学习者的品德情 操与历练涵养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的 母语教育实践过程。
文教课程的特征:切世、创意、简言
切世是指学子学文要为现实生活服务,对国家 兴亡负责。韩愈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 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从这里到达仁义的境界就 叫做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 诗》、《书》、《易》、《春秋》;其法:礼 、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以 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 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提倡艺术的兴趣 传统教育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 注重艺术审美趣味的涵养。这个优 点被国语、国文课程继承了下来。 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引导学 生学会审美,提高欣赏能力和艺术 品位,应该是母语课程改革矢志不 渝的追求。
语文课程的性质
特征与教育功能
1950年,国家改国语、国文的课程名 称为“语文”。当年由出版总署编审 局编辑出版的建国后第一套统编语文 教材的《编辑大意》说:“说出来的 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 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 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用‘国 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 文课本’。”
简言是指学子为文,用语要凝练,寓意 要深远。 唐代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旨 在反对骈文,提倡古代散文。韩愈主张 学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 字顺各识职”、“唯陈言之务去”。 柳宗元认为 ,“ 文者以明道 , 是固不苟为 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以读带悟,打开小古文阅读之门的钥匙

以读带悟,打开小古文阅读之门的钥匙

以读带悟,打开小古文阅读之门的钥匙作者:楼杭琪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08期摘 ;要:小古文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占比越来越高,如何让学生快速接受小古文,更进一步地能爱上小古文,读是关键,悟是延伸。

本文结合了一些教学案例,讲述了通过诵读、赏读、演读、猜读、延读的途径,达到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小古文的目的,为学生打开小古文阅读之门。

关键词:小古文;诵读;赏读;演读;猜读;延读“小古文”的定义最早是由《小学语文教师》原主编李振村在2006年由他领先的一个国家级课题“新经典诵读”中提出的。

也就是那些儿童读物,言简意赅、篇幅适中的古文。

比如在《文言启蒙课》中收集的《滥竽充数》《王冕夜读》《孝感动天》《望梅止渴》《女娲造人》等。

有神话,有二十四孝,还有成语故事,从内容上能够吸引学生,从形式上也并不十分艰涩。

据悉:2019年推行的统编版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所占比例大幅提升。

这也是自从白话文兴起的百余年以来,语文教材当中所出现的文言文占比最高的一次。

而古文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学,“读”很关键。

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體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而读法也有很多种,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讲讲如何通过诵读、赏读、猜读、演读、延读,让学生更容易,更愿意接受小古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诵读,体会语感之美古文或对仗工整,或长短参差,语言简洁明了、节奏轻快、读起来顺口。

学生在第一遍诵读可能不会有太多的看法,对内容理解也较为片面,但是学习古文不会因此停滞不前,他们会在不断求知的过程当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这时候老师在重难点给予一些点拨和示范,他们就能有初步的理解和语感。

文言文常常被人们称赞是一门具有音乐旋律的语言。

虽然笔者不敢说文言文就是唯一的那一种,但可以肯定地说,文言文所蕴含的独特声韵必然会给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帮助。

小古文教学的守拙与创新——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小古文教学的守拙与创新——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小古文教学的守拙与创新——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摘要:部编教材中选编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明显增多,古诗文从原来的69篇增加到124篇,增幅达80%。

其中小古文从4篇增至15篇,原来的4篇均在第三学段出现(《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习年级从五年级提前到三年级,从这一变化不难看出部编版教材对小古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创新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课文选自《世说新语》,是学生在教材中读到的第4篇小古文。

本课短小精悍,讲述了少年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鲜活地刻画了一个智慧的儿童形象。

本课要学会5个生字,课后共三道题,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首篇文章,单元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

写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一篇小古文,作者将它编排在这个单元内,教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还是需要从课程标准中去寻找依据。

(二)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将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精心比对,可以梳理出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应着重关注:(1)习得古诗文学习方法——朗读背诵,理解感悟,想象表达。

(2)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丰博,热爱母语,传承经典,提高修养。

(三)分析学情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之前,学生一共有三次小古文学习的经验,第一次《司马光》,第二次《守株待兔》,第三次《精卫填海》,他们初步习得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朗读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借助注释读懂小古文;整体感知小古文的特点等。

尽管如此,由于小古文的言语表达方式距离现代汉语太过久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古文仍存在一定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 小古文

语文课程标准 小古文

语文课程标准小古文Th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in school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a student's education. It helps students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not only teaches students how to read, write, and speak Mandarin but also helps them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traditions.学校中的语文课程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有助于学生发展语言技能,沟通能力,并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语文教育不仅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写作,并说普通话,还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

By study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ents can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learn abou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y can also improv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alytical abilities, and creativity. Chinese lessons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to express themselves, share their ideas, and engage in meaningful discussions.通过学习汉语语言和文学,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观点。

要有光

要有光

要有光作者:汤瑾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0期记得一次参加教师论坛活动,有老师问我:人生的座右铭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要有光!”要有光,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生的前方要有光亮,要一直向着明亮那方前进;二是指要努力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焕发光彩。

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如何“有光”呢?———找到自己。

记得前不久,我作为评委参加某地市的教师招聘工作。

其间,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问环节,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你将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呢?”她一下愣住了,有些不知所措,便含糊其辞地说了一通。

看来,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

因此,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是我们张开梦想之翼的第一步。

———找到语文。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教育者只有静下心来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思考。

沉思中的追问,会让教师看到原先不曾看到的风景。

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具有旺盛的生长力,对课堂、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情感。

而这种质朴的情感恰恰催生出教师潜在的强烈的研究意识,能让他们的潜能如火山般爆发。

把工作当作课题来做,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可能成为研究的主体,都能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入手,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

这种依托于课堂教学实际的日有所思、有感而发,则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状态。

———成为自己。

想必,不少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观摩别人的课或是阅读他人的文章时,常会感叹,用的不过是平常的方法,谈的不过是早有定论且被实践的教育规律。

为何自己就做不到呢?这就让我想到一句话:“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本来,发现语文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本就在于:实践,实践,再实践;探索,探索,再探索。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耐心和钻研的精神。

立即行动,方能于过程中生长,并最终成为自己。

———成为语文。

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志趣,掘一口深井,一门深入,层层铺展,如此这般,一线教师也能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新母语文言文翻译

新母语文言文翻译

吾等今日,得见新母语文言文之翻译,实为吾国文化传承之盛事。

新母语文言文,乃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伦理等思想。

然时至今日,距文言文盛行之时期已逾千年,许多后辈难以通晓其义。

故翻译新母语文言文,实为桥梁,连接古今,传承文化。

以下为新母语文言文翻译一篇,以飨读者。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此段文言文,乃《论语》中经典篇章。

孔子借此告诫后人,学习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勤于复习。

朋友相访,乃人生乐事。

而面对他人的无知,保持宽容与平和,更显君子之风。

翻译如下:子曰:“学之又学,习之又习,其乐也融融。

远道而来,友朋相聚,其乐何极。

人若无知,我不怨怒,君子之行也。

”原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孟子曰:“天命欲使此人承担重任,必先使其心志受苦,筋骨受劳,体肤受饿,身受贫困,行为受扰,以此激发其心,忍耐其性,增加其能力。

”此段文言文,出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以此阐述,天命赋予重任,必先考验。

只有历经磨难,方能成就大业。

翻译如下:孟子言:“天命欲重任于此人,必先使心志受磨,筋骨受劳,体肤受饿,身受贫困,行为受扰。

如此,方能激发心志,忍耐性情,增益其能力。

”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庄子曰:“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必将疲惫!既已疲惫,还要追求知识,更是危险!”此段文言文,出自《庄子·养生主》。

庄子以此告诫世人,人生有限,知识无限,应懂得适时放下,方能养生。

翻译如下:庄子言:“吾生命有限,知识无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我今天分享的是我和孩子们的小古文课程。

我是二年级时接的班,因为晨诵接触到了小古文,于是二年级时,我们班在家长的支持下,每个孩子都买了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我当时就想,家长这么支持,那我得好好利用这套书。

加上每周有五节早读课,我就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教小古文。

再者,我们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重在平日的积累。

于是我们班就开启了小古文学习之旅,光二下一学期就积累了五十多篇。

当然,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小古文,我也采用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下面就和大家从五个方面分享:
一、链接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小古文时,“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是我的主要目标。

我们都知道,“小古文”就是特指那些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

而第一篇《放风筝》不仅短小、易懂,还富有情趣,“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吾后行。

”简简单单的12个字,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胃口吊起来了。

现在还清晰记得当时课堂上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
为了加深对“汝、吾”的理解,我引导孩子仿照例文,也用文言文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妙语连珠。

“操场上,打篮球。

汝扣篮,吾抢球。

”(朱翔)“厨房里,忙做饭。

汝切菜,吾炒菜”。

(董子墨)“超市里,买东西。

汝付钱,吾选货”。

……
这时我看到吴俊杰小朋友在那习惯性地做小动作、开小差。

“吴俊杰,你也说一个。

”他站起来支支吾吾,说了三个字“课堂上……”,就编不下去了。

我立马接上:“课堂上,开小差。

汝提问,吾不会。

”大家都笑了,吴俊杰不好意思了,可他毕竟很聪明,这么一提醒,马上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得意地说道:“课堂上,认真听。

汝学会,吾也行”。

我立即用文邹邹的语言表扬“非常好!吾相信,汝认真,定学会!”果然接下来的课堂,他一直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讲呢。

我又趁热打铁对全班孩子说:“这就叫‘小古文’。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小古文’了。

小古文有趣吗?”“有趣!”孩子们异口同声。

“小古文难不难?”“不难!”孩子们情绪高昂。

就这样,通过第一篇小古文的学习,传递给了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小古文很有趣!小古文不难!”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小古文奠定了“乐学”的基础。

二、文白对读,帮助理解
那么激发好孩子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后,如何培养语感呢?那当然是读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学习小古文最简单的方法。

于永正老师对古诗文教学有这样一句话:“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我非常赞同,粗知大意,一来是节省时间诵读记忆,二来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儿童对音律天生的敏感,使得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扑面而来的节奏和音律。

我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先按照我们成人的思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最后换来的,只能是学生诵读兴趣的丧失。

因此,我在低中年级教文言文,力求“粗知大意”,具体方法就是“文白对读”,即利用儿童对白话故事的熟悉,最大限度降低理解难度,关注语言。

我用一个课件来简单说明一下我的做法:
(PPT 边翻页边点到为止的说明)
此外,教材中也有很多出自文言的课文。

我就结合着让学生学了课文,知晓大意后,再去读一读文言文,既拓展文本,又丰厚语言。

如孩子熟知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人物故事《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同样一个故事,语文书上读到的是白话文,小古文课程中读到的是文言文,把文言和白话对照着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能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

所以孩子们非常乐意读这些小古文,也因为形式活泼的诵读,容易达到熟诵、熟背的程度。

而熟读之后,反过来又可以“其义自见,不待解说。


三、情境表演,加深体悟
除了文白对读,在小古文教学中,我还经常带着孩子进行情境表演。

表演就得熟练背诵“台词”、提炼故事人物、设置故事背景、想象故事细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散了孩子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小古文《猫捕鱼》一课非常有趣,我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引导孩子读熟读懂之后,问孩子们:“学习古文难不难学?”孩子们都很兴奋地回答我: “不难学。

”“既然不难学,能不能在背诵的基础上,把故事情境表演出来?”孩子们开始自由背诵,边背边做动作,几个小男孩更是按耐不住了,跌倒爬起,忙得不亦乐乎。

开始展示了,孩子们纷纷踊跃举手,争相上台表演。

有两男孩的膝盖碰到地上的声音大得吓人(坠入水中),我说:“这样坠入,缸都被砸破了,想一想‘坠入水中’应该怎样做?”姜苏洋说:“老师,让我再表演一次吧,一定会比上一次好。

”我点头同意,他走上台来,一边背诵,一边做动作,果然比第一次表演得好。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他得意地用夸张的动作感谢大家,同学们都乐了。

二年级的孩子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确,但是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活跃,通过这种形式的表演,加深了孩子对小古文的理解。

四、改写白话,发挥想象
读文言写白话则又是一种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古文都很简洁,改写成白话文需要增加很多细节,这就给了我们无限的创意空间。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教学小古文时,让学生尝试改写小古文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当孩子把一篇只有几十字的小古文,发挥想象,添加适当的故事细节,改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白话文,很有成就感!如《猫斗》一文,通篇运用四字句,将二猫相斗的场面描写得栩栩如生。

教学时我就让孩子们改写,描述一下猫斗是怎样发生的,他们又是怎样互斗的,猫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让孩子们抓住它们的神态、动作,想象它们的语言、心理活动来写一写。

于是一篇篇形象生动的现代文《猫斗》就出炉了!(PPT出示孩子的作品)我发现,这样的练习特别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习得和揣摩。

五、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其实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学到后面的一些小古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我当时对小古文背诵也没怎么苛刻要求,但因为孩子们喜欢、家长支持,很多孩子能当堂背诵,还有些孩子回去在家长的督促鼓励下,也能花少量时间背诵出来。

我觉得这是学习小古文额外的奖赏。

记得薛瑞萍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中说,孩子学习汉语拼音就像焐柿子一样把它慢慢焐熟,其实我觉得背诵小古文,也可以像焐柿子一样慢慢焐熟。

今天背不熟,没关系,明天、后天、再后天,慢慢地就熟读成诵了。

到现在,孩子们积累了70多篇小古文,这套书还剩两个多单元没学完。

我发现,孩子们学了这么多的小古文后,确实是积累到了不少,对古文中常用的一些字的意思都了如指掌了,而且读小古文也是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
今年9月开学,全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高考中的权重,也已成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回想起一年多来的小古文课程之旅,我感到非常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信心:每日诵读一篇小古文,一学期下来,一年下来,一个小学下来,相信定会看到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诵读的天地,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