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规定为6周。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妇女的生理调适

一、生殖系统

1.子宫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需时6周,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再生。

(1)子宫体肌纤维缩复: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测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恢复到正常未孕期大小。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由分娩结束时的1000g降到非孕时的50g。

(2)子宫内膜再生: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若在此期间胎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颈:产后2~3周子宫口仍能容纳两指,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子宫颈外形及颈内口完全恢复至非孕状态,产后4周子宫颈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由于子宫颈外口分娩时常有轻度损伤,故由未产型的圆形变为已产型的横裂。

2.阴道及外阴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分娩后外阴有轻度水肿,产后2~3日后自行消退。会阴有轻度撕裂伤,或有会阴侧切缝合后,均可在3~4日内愈合。

3.盆底组织产褥期如能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可恢复至接近孕前状态,否则极少能恢复原状。

二、内分泌系统

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已降至未孕时水平。胎盘生乳素于产后6小时不再被测出。

不哺乳产妇一般于产后6~10周恢复月经,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常有排卵,故哺乳妇女在月经恢复前也有受孕的可能。

三、乳房

主要是泌乳,垂体催乳素是泌乳的基础,但乳汁分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

初乳:产后7日,因富含胡萝卜素,呈浑浊淡黄色液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尤其是球蛋白较多,使婴儿在出生后的一定时期具有防御感染的能力。

过渡乳:产后7日以后,乳房开始分泌,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加。

成熟乳:产后14日以后乳房分泌,呈白色。

四、腹壁

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于产褥期逐渐消退,原有的紫红色妊娠纹变为白色,成为永久性的白色妊娠纹。

五、血液及循环系统

血容量于分娩后2~3周可恢复至未孕状态。产后72小时内,由于子宫收缩,胎盘循环停止,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以及组织间液的回吸收,使回心血量增加15%~25%,

原有心脏病的产妇易发生心力衰竭。

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

六、泌尿系统

产后1周尿量明显增加。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因过分受压,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肌张力降低,加之产后外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产后疲乏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妊娠期发生的肾盂及输尿管生理性扩张,约需产后2~8周恢复正常。

七、消化系统

产后1~2日内产妇常感口渴,喜进汤食,但食欲欠佳,以后逐渐好转。胃肠肌张力蠕动减弱,约需2周恢复正常。产后因卧床时间长,缺乏运动,腹直肌及盆底肌肉松弛,加之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调适

产后产妇心理调适要经历三个时期

1.依赖期:产后1~3日。

2.依赖-独立期:产后3~14日。

3.独立期:产后2周~1个月。

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一)临床表现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产后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产后24小时内略升高,不超过38℃。未母乳喂养的产妇或未做到及时有效的母乳喂养的产妇,通常于产后3~4日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可有发热,称为泌乳热。体温高达38.5~39℃,一般仅持续数小时,最多不超过16小时,体温即下降,不属病态。产后脉搏在正常范围内,略缓慢约60~70次/分,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及卧床休息有关,一般产后1周可恢复正常;血压一般无变化,产后呼吸深而慢,约14~16次/分。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

2.褥汗产褥1周内皮肤排泄功能旺盛,大量出汗,以睡眠和初醒时明显,不属病态。

3.产后宫缩痛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称产后宫缩痛。一般持续2~3日后会自行消失。当婴儿吸吮产妇乳房时,可反射性刺激神经垂体分泌缩宫素增加,使疼痛加重。

4.子宫复旧胎盘娩出后,子宫圆而硬,宫底在脐下一横指。产后第1日略上升至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日子宫降入骨盆腔内。

5.会阴产后会阴可有轻度水肿,一般于产后2~3日自行消退,若有会阴侧切伤口或撕裂修补者,会阴处常有疼痛。

6.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称恶露。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约250~500ml。

①血性恶露:含大量血液得名,持续3~4日。

②浆液恶露:含多量浆液得名,持续10日左右。

③白色恶露:含大量白细胞,色泽较白得名,持续3周干净。

(二)辅助检查

除进行产后常规体检外,应做血、尿常规检查。若产妇有发热时,可做药物敏感试验。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空气新鲜。

(2)个人卫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换衣裤、会阴垫及床单。

(3)生命体征:产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的变化。一般产后应每日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1次。

(4)休息与活动:产后12小时内以卧床休息为主,若生命体征平稳,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早期下床活动可增强血液循环,促进子宫收缩、恶露排出、会阴伤口愈合,促进大小便排泄通畅,并可预防盆腔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产褥期应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活动时间和范围应逐渐增加,2周后可从事少量家务活动,避免蹲或站立太久,提重物和重体力劳动等,以免导致子宫脱垂。另外,疲劳会影响食欲,从而影响乳汁分泌。

(5)营养:正常分娩后稍事休息,产妇即可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以后可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进普食。产后的饮食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少量多餐,汤汁类可促进乳汁分泌。

乳母较正常妇女每日增加热能500kcal,增加蛋白20g,注意多食优质蛋白,如蛋、奶、鱼、瘦肉及大豆制品。乳母应限制辛辣、刺激食品及酒类。乳母不可随意用药,需经医生准许方可使用。

2.生殖器官的观察与护理

(1)子宫收缩:产后2小时内,易发生产后出血。应严密观察宫缩及恶露情况,每30分钟检查1次,共4次。如子宫底上升,子宫体变软,可能有子宫腔积血,应按摩子宫以刺激子宫收缩,排除血块,预防产后出血。每日应在同一时间测量子宫底高度,检查前先排空膀胱,观察子宫复旧情况。

(2)恶露:恶露的评估应包括恶露量、性质、颜色和气味的变化。防止感染发生。有组织物从阴道排出时,应保留并送病理检查。疑有感染时,应查血象,做阴道拭子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同时应注意体温和脉搏的变化。

(3)会阴护理:分娩后,必须做好外阴的清洁护理,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增加产妇舒适感。每日用1:5000稀释络合碘溶液冲洗外阴2次。每次冲洗前应先排空小便,掌握由上至下的冲洗原则,动作要轻柔,勿使冲洗水进入阴道,以免引起感染,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会阴水肿→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可退肿消炎,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疼痛→镇痛药→若疼痛剧烈或有肛门坠胀感→外阴及阴道壁深部血肿。

侧切伤口→产妇应采取健侧卧位,勤换会阴垫,以减少恶露流进会阴伤口。产后3~5日拆线,拆线前应排便,1周内避免下蹲,以防伤口裂开。

伤口感染→拆线引流、扩创处理。

伤口局部有硬结或分泌物→分娩后7~10日可温水坐浴,但恶露量多且颜色鲜红者应禁止坐浴。

3.尿潴留和便秘的处理因充盈的膀胱可影响子宫收缩,故产后4~6小时应排尿。但产妇常因会阴伤口疼痛,卧床小便不习惯,产后疲乏,以及分娩过程中膀胱黏膜损伤等原因,影响其顺利排尿。如产后6~8小时产妇仍不能自行排尿,子宫底上升达脐以上,或在子宫底下方触及一囊性肿块,表明有尿潴留,应积极处理。如协助产妇坐起或下床小便、用温开水冲洗外阴或听流水声诱导排尿反射,也可按摩膀胱或针刺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以上措施无效时,应导尿并留置导尿管,开放引流24~48小时。

产后产妇应多饮水,多食蔬菜类及水果,尽早下床运动,以防便秘发生。

4.乳房护理产妇应穿大小适宜的胸罩,每次哺乳前,产妇应洗净双手,用湿毛巾擦净乳房。

产妇因各种原因不能哺乳时,应及时退奶。分娩第2日肌注己烯雌酚,每日2次,共3日。已泌乳者可外敷芒硝,也可用生麦芽水煎当茶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