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花色遗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在花卉开放过程中,色素组成及 含量也往往发生变化。
总结
1. 花色和色素的种类
1. 奶油色、象牙色、白色 2. 黄色 3. 橙色、褐色 4. 深红色、粉红色、紫色、蓝色和黑色等 5. 花朵开放所引起的花色变化
花瓣组织对花色的影响 黑色的花 白色的花
墨牡丹 墨魁
4、花色的遗传调控
1. 花色的遗传学基础 绝大多数影响花色的因素是由基因控制的,而控
本发色基团是重氮七甲川,结构式中的R 及R′可为H或芳香族取代基,分为红色 的甜菜红素和黄色的甜菜黄素两类。
2 色素在花瓣中的分布
2、色素的生化合成
色素是细胞中的次生代谢物 色素合成过程中经多次化学反应 可进行多级调控的反应
图1 花色素苷合成途径
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
咖啡酰-CoA Caffeoyl- CoA
基因工程改变花色
1985年,Meyer. P等将玉米DFR(二氢黄烷 醇合成酶)基因导入矮牵牛RL01突变体之 后,使二氢堪非醇(Dihydrokaempferol) 还原,从而为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 生物合成提供了前体,使花色变成砖红色, 创造了矮牵牛的新花色系列,成为世界上 第一例基因工程改变花色的成功先例。
基因对花的中心部位抑制作用较强。所以具有D
基因的花,花瓣四周有逐渐变白的现象,而具
有G基因的花,花瓣基部变为白色。
如虞美人:W基因控制花色素的分布, W基因强烈抑制花瓣四周花色素的合成, 所以具有W基因的花,其花瓣边缘为白 色镶边。此外,还有D基因,有D基因存 在,花的中心部位和其他部位生成的花
Karrer从大量的生物中分离出结晶的类胡萝卜素 (Caroteno)并研究其化学结构。 截止20世纪中期,基本查明了花色素的主要化学 结构,积累了很多关于形成花色的类胡萝卜素、类 黄酮和花青素等色素群的知识。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色素化学的发展,用生物化 学解释花色研究的兴起,如类黄酮遗传的研究。
第10章 花色de遗传
花色是园林植物最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
第一节 自然界的花和花色
一、花是由叶子变来的 花是高等植物的繁殖器官,普通的花由雌
蕊、雄蕊、花瓣、花萼四部分组成。 花是节间极度缩短的变态枝条,花萼、花
瓣、雄蕊、雌蕊、心皮等实际上都是叶片的变 态器官,是由花芽原基发育而来的,属于同源 异型器官,统称为花叶(floral leaf)。
4-香豆酰- CoA 4-Coumaroyl-CoA
丙二酰- CoA Malonyl- CoA
圣草酚-查尔酮 Eriodictyolchalone
柚配质-查尔酮 Naringeninchalone
圣草酚 Eriodictyol
柚配质(黄酮) Naringenin)
源自文库
肉桂酸盐 Cinnamate
4-香豆酸盐 4-Coumarete
助色素再加进去,又恢复蓝色。另一个实验即
把蓝色提取液加热,则变成红色;冷却后恢复
成蓝色.
在天然的花里,助色素多是类黄酮家族的成员,助色 素的生成与控制色素种类的基因或决定色素含量的基 因都有密切的关系。
共同的原料物质是合成花青素还是合成助色素是由基 因决定的,基因A完全显性时,则合成花青素(红 色),隐性时,则合成助色素。此时花呈红色或白色, 如基因A不完全显性时就会生成花青素和助色素,这 两者可形成复合体,而使花瓣程蓝色。 例如报春花,B基因显性时,助色素(黄酮)生 成旺盛,而使花色苷生成减弱,使花呈蓝色效应。又 如香豌豆,H基因具有促进旗瓣助色素的生成,产生 蓝色效应。如果花青素生成的量比助色素生成的量多, 则一部分花青素与助色素形成复合体,而使花瓣呈蓝 色,多余的花青素仍保持红色不变,此时花瓣呈现紫 色或紫红色。
(2)调节花色素量的基因
( 花色由于色素含量的多寡,花色从浅色到深色, 颜色的深浅也是基因决定的。例如,紫花地丁花从白
色到深蓝紫色,中间有过渡颜色,这是由于有A、B两 组基因及其显隐性组合不同所致,aaBB基因呈白 色,AAbb呈浅蓝紫色,AaBb呈蓝紫色,AABb和 AABB均呈深蓝紫色。花色素的含量,随着A、B两组 基因显性数的增加由少变多,花色由浅变深;)
以红色为主的橙色由花色素苷引起,天竺葵; 由红黄两种颜色混合的橙色,有的是由花青
素和类黄酮共同形成,也有的是由花青素和 类胡萝卜素共同形成。 褐色是花色素苷和类胡萝卜素共同形成的。
4.深红色、粉红色、紫色、蓝色和黑色
这些花色基本上都产生于花色素苷。此类 色素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花色变异幅度, 是由于:
(5).易变基因
易变基因:在花朵中经常发生的花色 基因频繁来回突变,这类基因称为易变基 因,如矮牵牛、金鱼草、牵牛及桃花、杜 鹃等,而且回复突变的频率也很高。易变 基因常造成花序或花朵上形成异质条纹、 斑块。
例如鸡冠花,一般为黄色和红色,黄色花 为隐形a基因控制,红色花为显性A控制。 常见的黄色花为正常类型,但a很易变成A, 如a较早突变成A,则红色斑块较大;如较 晚,则红色斑块较小或者呈条纹状。
有的花只在花瓣中间带色,而有的只在花瓣基
部带色;有的在花瓣边缘带色,而有的只在花
瓣中间带色等等。色素在花瓣中的分布也是由
基因决定的。例如,藏报春,已知色素分布的
基因有J/D/G3个。J基因是花青素生成活跃的基
因,具有J基因时花呈红色,但其在花中心部位
作用较弱,呈粉红色;D/G基因都有抑制花青素
生成的作用,D对花瓣周边抑制作用较强,而G
淡黄色的黄酮或黄酮醇。不含色素的纯 白色花(白化苗)非常稀少。我们一般所 说的白色花实际上是奶油色或象牙白色。
2.黄色
黄色花的色素组成 只含类胡萝卜素(郁金香 百合花 蔷
薇) 只含类黄酮(杜鹃 金鱼草 大丽花) 或兼而有之(万寿菊)
橙色、褐色
以黄色为主的橙色,由胡萝卜素引起,如橙 色百合;
花色素苷的糖苷配基一般称为花色素
目前已发现的天然花色素只有7种,天竺 葵色素、花青素、花翠素、甲基花青素、 三甲花翠素、锦葵色素和报春花色素。 这7种花色素的化学结构如图,由母核苯 环中的取代基、羟基和甲氧基的数量及 位置决定的。
花色素
(3) 其他色素
甜菜红素类 甜菜红素是一种吡啶衍生物,其基
类黄酮是在化学结构上以黄酮核为基础 的一类物质的总称。根据这种C环的氧化状 态可区别各种类黄酮(图10-3和10-4)。
黄酮
类黄酮
花青素苷(Anthocyanins)
花青素苷是构成从红色到紫色、蓝色的 主要物质,它们以可溶性糖苷的形式存在于 植物体中,即由真正的着色物质跟一个或多 个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二 花色
狭义指花瓣的颜色. 广义指花器官花萼、雄蕊甚至苞片 发育成花瓣的颜色。 通常所说的花色往往包括了这几部 分的颜色,而我们所讨论的花色仅指的 是一朵花色彩明显的部分,尤其是指发 育成花瓣状的那部分的颜色。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这部分是指内花被(inner perianth) ――又被称为花冠(corolla);
为辅助途径;
为菊花体内途径
3 花色变异的机理
花卉色素是花色变异的基础,但一朵
花呈现什么样的花色不仅与色素种类有关,
还受细胞内色素含量、色素的理化性质及
花瓣内部或外部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因
而使花色变化万千,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花
色变异的机理。
纯色花
1.奶油色、象牙色、白色 具有这几种花色的花,大都含有无色或
为主要途径;
无色天竺葵色素 Leucopelargonidin
无色飞燕草色素 Leucoderlphinidin
天竺葵色素 Pelargonidin
飞燕草色素 Derlphinidin
天竺葵色素-3-糖苷 Pelargonidin-3-Glc
飞燕草色素-3-糖苷 Derlphinidin-3-Glc
五羟黄酮 Pentahydroxyflavanone
二氢槲皮醇 Dihydroquercetin
二氢堪非醇 Dihydrokaempferol
二氢杨梅黄酮 Dihydromyricetin
无色花青素 Leucocyanidin 花青素 Cyanidin
花青素-3-糖苷 Cyanidin-3-Glc
注明:
像百合、鸢尾、水仙等,花萼发育成花瓣状而 和花冠难以区别。
有雄蕊发育成花瓣颜色的如重瓣牡丹、重瓣月 季等
也有的苞片(bract)明显发育成花瓣状而缺少 真正的花被如三角梅、一品红、虎刺梅。
三,花色的研究简史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奠定了花色遗传的理论基础。 1910—1930年德国学者Willstatter和瑞士学者
特点:
类胡萝卜素一般不溶于水,可溶于脂肪 和类脂,因而在植物细胞内不能以溶解 状态存在于细胞液中,一般含于细胞质 内的色素体上,故又称其为质体色素。 其中胡萝卜色素的化学结构属于碳氢化 合物,故易溶于石油醚类,而不溶于醇 类;胡萝卜醇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 因此和石油醚的亲和性低,和醇的亲合 性高。
类胡萝卜素的分离、鉴定
石油醚提取干燥花瓣的粉末,用醇式氢 氧化钾处理所得到的提取液,使类胡萝卜素 酯碱化后加水,则可从分离的醇层和醚层中 分别获得胡萝卜醇和胡萝卜素。若采用柱层 析法将其进一步分离则可得到各种胡萝卜素 和胡萝卜醇。此后可用吸收光谱法测定,从 而将分离的各种类胡萝卜素鉴定出来。
(2)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
制花色的基因又是高度专化的,各专一化的基因构成 一个有序的基因系统并共同作用,形成万紫千红的花 色。
首先,花色的有无是由基因控制的; 其次,还存在决定色素种类和色素量的基因; 再有,花色素性质的变化也是特定基因控制的; 此外,其他色素形成与否,细胞液的PH值,色素
的分布等都是由特定基因控制的; 最后,基因并不是孤立的,基因间互作亦影响花
(1)类胡萝卜素(黄色至红色) (2)黄酮类化合物
花色素苷(红色系) 类黄酮(黄色、白色、) (3)其他色素
类胡萝卜素
(1)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类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素(Carotene) 和胡萝卜醇(Xamthophyu)的总称,是 包含有红色、橙色及黄色的色素。植物 中除了花以外,叶、根和果实等部位也 都含有这类色素,使这部分也呈现由黄 色至红色的各种颜色。
花色素苷B环羟基数多花色发蓝,甲基 化程度高,花色越红,
而同一种花色素苷,由于其含量多少不 同,具有由粉色经红色到黑色的变化趋 势。
变色花
随着花朵的开放其花色也呈现出一 些变化,有时这种变化极明显。这是因 为:
不同开花阶段色素所处的花瓣内的理化 条件不同,既使色素种类未变也能引起 花色的改变;
青素就出现差异,产生微妙的色素不均 匀。
(4).助色素基因
助色素单独含于细胞中是几乎无色,但它
与花青素同时存在细胞中时,就与花青素形成
一种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呈蓝色,与花青素本
来的色调完全不同,这种复合体是产生蓝色花
的重要原因。鲁宾逊(1930)试验,从蓝色
花瓣中提取色素,制成色素提取液,然后加入
戊醇,除掉色素,蓝色提取液变成红色;当把
相反的四倍体金鱼草,花色由EI基因控制,有4
个EI基因的近白色,3个的呈微红色,2个的淡红色,
1个呈红色,0个的呈浓红色,即随着EI基因的增加,
花色由红色逐渐变成淡色,说明EI基因对花色的形成
有减退的作用。
(3).花色素分布基因
在同一株植物中,根、茎、叶、花的颜色
不同,即使对同一朵花来说,色调也非均匀,
蓝色基因的分离
由于蓝色基因的分离,花卉育种工 作者对蓝色花系的培育给予了很高 的关注,具有梦幻般的魅力的“蓝 色月季”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相 信人们梦寐以求的蓝色菊花、香石 竹、郁金香等奇特花卉都为时不远。
花色的类别
白色 黄色
白牡丹
红色和兰色
粉国色
黄麒麟
兰色花
第二节、花色的化学基础
1. 花色素的三大类群
色。
(1)花色素基因
花色素合成的起始和终止完全由基因调控。 例如金鱼草的白化症,基因呈显性N时,合成色素
即开始;当基因呈n时,色素合成便停止,出现了白化 症。
有的花卉花色合成由双基因控制,如香豌豆,花青 素生产的各个阶段都与E和Sm两个基因有关,由基因 的显性与隐性的各种组合来决定花青素的种类。如两 个基因均为隐形时(esm),则生成天竺葵色素,呈 砖红色;一个基因隐形一个基因显性时(eSm)则形 成花青素(红色);而E基因呈显性,sm呈隐性或 ESm两个基因均为显性时,则生成花翠素,呈蓝色。 主要显性基因E或Sm可控制B环上的羟基数目与位置。
总结
1. 花色和色素的种类
1. 奶油色、象牙色、白色 2. 黄色 3. 橙色、褐色 4. 深红色、粉红色、紫色、蓝色和黑色等 5. 花朵开放所引起的花色变化
花瓣组织对花色的影响 黑色的花 白色的花
墨牡丹 墨魁
4、花色的遗传调控
1. 花色的遗传学基础 绝大多数影响花色的因素是由基因控制的,而控
本发色基团是重氮七甲川,结构式中的R 及R′可为H或芳香族取代基,分为红色 的甜菜红素和黄色的甜菜黄素两类。
2 色素在花瓣中的分布
2、色素的生化合成
色素是细胞中的次生代谢物 色素合成过程中经多次化学反应 可进行多级调控的反应
图1 花色素苷合成途径
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
咖啡酰-CoA Caffeoyl- CoA
基因工程改变花色
1985年,Meyer. P等将玉米DFR(二氢黄烷 醇合成酶)基因导入矮牵牛RL01突变体之 后,使二氢堪非醇(Dihydrokaempferol) 还原,从而为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 生物合成提供了前体,使花色变成砖红色, 创造了矮牵牛的新花色系列,成为世界上 第一例基因工程改变花色的成功先例。
基因对花的中心部位抑制作用较强。所以具有D
基因的花,花瓣四周有逐渐变白的现象,而具
有G基因的花,花瓣基部变为白色。
如虞美人:W基因控制花色素的分布, W基因强烈抑制花瓣四周花色素的合成, 所以具有W基因的花,其花瓣边缘为白 色镶边。此外,还有D基因,有D基因存 在,花的中心部位和其他部位生成的花
Karrer从大量的生物中分离出结晶的类胡萝卜素 (Caroteno)并研究其化学结构。 截止20世纪中期,基本查明了花色素的主要化学 结构,积累了很多关于形成花色的类胡萝卜素、类 黄酮和花青素等色素群的知识。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色素化学的发展,用生物化 学解释花色研究的兴起,如类黄酮遗传的研究。
第10章 花色de遗传
花色是园林植物最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
第一节 自然界的花和花色
一、花是由叶子变来的 花是高等植物的繁殖器官,普通的花由雌
蕊、雄蕊、花瓣、花萼四部分组成。 花是节间极度缩短的变态枝条,花萼、花
瓣、雄蕊、雌蕊、心皮等实际上都是叶片的变 态器官,是由花芽原基发育而来的,属于同源 异型器官,统称为花叶(floral leaf)。
4-香豆酰- CoA 4-Coumaroyl-CoA
丙二酰- CoA Malonyl- CoA
圣草酚-查尔酮 Eriodictyolchalone
柚配质-查尔酮 Naringeninchalone
圣草酚 Eriodictyol
柚配质(黄酮) Naringenin)
源自文库
肉桂酸盐 Cinnamate
4-香豆酸盐 4-Coumarete
助色素再加进去,又恢复蓝色。另一个实验即
把蓝色提取液加热,则变成红色;冷却后恢复
成蓝色.
在天然的花里,助色素多是类黄酮家族的成员,助色 素的生成与控制色素种类的基因或决定色素含量的基 因都有密切的关系。
共同的原料物质是合成花青素还是合成助色素是由基 因决定的,基因A完全显性时,则合成花青素(红 色),隐性时,则合成助色素。此时花呈红色或白色, 如基因A不完全显性时就会生成花青素和助色素,这 两者可形成复合体,而使花瓣程蓝色。 例如报春花,B基因显性时,助色素(黄酮)生 成旺盛,而使花色苷生成减弱,使花呈蓝色效应。又 如香豌豆,H基因具有促进旗瓣助色素的生成,产生 蓝色效应。如果花青素生成的量比助色素生成的量多, 则一部分花青素与助色素形成复合体,而使花瓣呈蓝 色,多余的花青素仍保持红色不变,此时花瓣呈现紫 色或紫红色。
(2)调节花色素量的基因
( 花色由于色素含量的多寡,花色从浅色到深色, 颜色的深浅也是基因决定的。例如,紫花地丁花从白
色到深蓝紫色,中间有过渡颜色,这是由于有A、B两 组基因及其显隐性组合不同所致,aaBB基因呈白 色,AAbb呈浅蓝紫色,AaBb呈蓝紫色,AABb和 AABB均呈深蓝紫色。花色素的含量,随着A、B两组 基因显性数的增加由少变多,花色由浅变深;)
以红色为主的橙色由花色素苷引起,天竺葵; 由红黄两种颜色混合的橙色,有的是由花青
素和类黄酮共同形成,也有的是由花青素和 类胡萝卜素共同形成。 褐色是花色素苷和类胡萝卜素共同形成的。
4.深红色、粉红色、紫色、蓝色和黑色
这些花色基本上都产生于花色素苷。此类 色素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花色变异幅度, 是由于:
(5).易变基因
易变基因:在花朵中经常发生的花色 基因频繁来回突变,这类基因称为易变基 因,如矮牵牛、金鱼草、牵牛及桃花、杜 鹃等,而且回复突变的频率也很高。易变 基因常造成花序或花朵上形成异质条纹、 斑块。
例如鸡冠花,一般为黄色和红色,黄色花 为隐形a基因控制,红色花为显性A控制。 常见的黄色花为正常类型,但a很易变成A, 如a较早突变成A,则红色斑块较大;如较 晚,则红色斑块较小或者呈条纹状。
有的花只在花瓣中间带色,而有的只在花瓣基
部带色;有的在花瓣边缘带色,而有的只在花
瓣中间带色等等。色素在花瓣中的分布也是由
基因决定的。例如,藏报春,已知色素分布的
基因有J/D/G3个。J基因是花青素生成活跃的基
因,具有J基因时花呈红色,但其在花中心部位
作用较弱,呈粉红色;D/G基因都有抑制花青素
生成的作用,D对花瓣周边抑制作用较强,而G
淡黄色的黄酮或黄酮醇。不含色素的纯 白色花(白化苗)非常稀少。我们一般所 说的白色花实际上是奶油色或象牙白色。
2.黄色
黄色花的色素组成 只含类胡萝卜素(郁金香 百合花 蔷
薇) 只含类黄酮(杜鹃 金鱼草 大丽花) 或兼而有之(万寿菊)
橙色、褐色
以黄色为主的橙色,由胡萝卜素引起,如橙 色百合;
花色素苷的糖苷配基一般称为花色素
目前已发现的天然花色素只有7种,天竺 葵色素、花青素、花翠素、甲基花青素、 三甲花翠素、锦葵色素和报春花色素。 这7种花色素的化学结构如图,由母核苯 环中的取代基、羟基和甲氧基的数量及 位置决定的。
花色素
(3) 其他色素
甜菜红素类 甜菜红素是一种吡啶衍生物,其基
类黄酮是在化学结构上以黄酮核为基础 的一类物质的总称。根据这种C环的氧化状 态可区别各种类黄酮(图10-3和10-4)。
黄酮
类黄酮
花青素苷(Anthocyanins)
花青素苷是构成从红色到紫色、蓝色的 主要物质,它们以可溶性糖苷的形式存在于 植物体中,即由真正的着色物质跟一个或多 个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二 花色
狭义指花瓣的颜色. 广义指花器官花萼、雄蕊甚至苞片 发育成花瓣的颜色。 通常所说的花色往往包括了这几部 分的颜色,而我们所讨论的花色仅指的 是一朵花色彩明显的部分,尤其是指发 育成花瓣状的那部分的颜色。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这部分是指内花被(inner perianth) ――又被称为花冠(corolla);
为辅助途径;
为菊花体内途径
3 花色变异的机理
花卉色素是花色变异的基础,但一朵
花呈现什么样的花色不仅与色素种类有关,
还受细胞内色素含量、色素的理化性质及
花瓣内部或外部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因
而使花色变化万千,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花
色变异的机理。
纯色花
1.奶油色、象牙色、白色 具有这几种花色的花,大都含有无色或
为主要途径;
无色天竺葵色素 Leucopelargonidin
无色飞燕草色素 Leucoderlphinidin
天竺葵色素 Pelargonidin
飞燕草色素 Derlphinidin
天竺葵色素-3-糖苷 Pelargonidin-3-Glc
飞燕草色素-3-糖苷 Derlphinidin-3-Glc
五羟黄酮 Pentahydroxyflavanone
二氢槲皮醇 Dihydroquercetin
二氢堪非醇 Dihydrokaempferol
二氢杨梅黄酮 Dihydromyricetin
无色花青素 Leucocyanidin 花青素 Cyanidin
花青素-3-糖苷 Cyanidin-3-Glc
注明:
像百合、鸢尾、水仙等,花萼发育成花瓣状而 和花冠难以区别。
有雄蕊发育成花瓣颜色的如重瓣牡丹、重瓣月 季等
也有的苞片(bract)明显发育成花瓣状而缺少 真正的花被如三角梅、一品红、虎刺梅。
三,花色的研究简史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奠定了花色遗传的理论基础。 1910—1930年德国学者Willstatter和瑞士学者
特点:
类胡萝卜素一般不溶于水,可溶于脂肪 和类脂,因而在植物细胞内不能以溶解 状态存在于细胞液中,一般含于细胞质 内的色素体上,故又称其为质体色素。 其中胡萝卜色素的化学结构属于碳氢化 合物,故易溶于石油醚类,而不溶于醇 类;胡萝卜醇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 因此和石油醚的亲和性低,和醇的亲合 性高。
类胡萝卜素的分离、鉴定
石油醚提取干燥花瓣的粉末,用醇式氢 氧化钾处理所得到的提取液,使类胡萝卜素 酯碱化后加水,则可从分离的醇层和醚层中 分别获得胡萝卜醇和胡萝卜素。若采用柱层 析法将其进一步分离则可得到各种胡萝卜素 和胡萝卜醇。此后可用吸收光谱法测定,从 而将分离的各种类胡萝卜素鉴定出来。
(2)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
制花色的基因又是高度专化的,各专一化的基因构成 一个有序的基因系统并共同作用,形成万紫千红的花 色。
首先,花色的有无是由基因控制的; 其次,还存在决定色素种类和色素量的基因; 再有,花色素性质的变化也是特定基因控制的; 此外,其他色素形成与否,细胞液的PH值,色素
的分布等都是由特定基因控制的; 最后,基因并不是孤立的,基因间互作亦影响花
(1)类胡萝卜素(黄色至红色) (2)黄酮类化合物
花色素苷(红色系) 类黄酮(黄色、白色、) (3)其他色素
类胡萝卜素
(1)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类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素(Carotene) 和胡萝卜醇(Xamthophyu)的总称,是 包含有红色、橙色及黄色的色素。植物 中除了花以外,叶、根和果实等部位也 都含有这类色素,使这部分也呈现由黄 色至红色的各种颜色。
花色素苷B环羟基数多花色发蓝,甲基 化程度高,花色越红,
而同一种花色素苷,由于其含量多少不 同,具有由粉色经红色到黑色的变化趋 势。
变色花
随着花朵的开放其花色也呈现出一 些变化,有时这种变化极明显。这是因 为:
不同开花阶段色素所处的花瓣内的理化 条件不同,既使色素种类未变也能引起 花色的改变;
青素就出现差异,产生微妙的色素不均 匀。
(4).助色素基因
助色素单独含于细胞中是几乎无色,但它
与花青素同时存在细胞中时,就与花青素形成
一种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呈蓝色,与花青素本
来的色调完全不同,这种复合体是产生蓝色花
的重要原因。鲁宾逊(1930)试验,从蓝色
花瓣中提取色素,制成色素提取液,然后加入
戊醇,除掉色素,蓝色提取液变成红色;当把
相反的四倍体金鱼草,花色由EI基因控制,有4
个EI基因的近白色,3个的呈微红色,2个的淡红色,
1个呈红色,0个的呈浓红色,即随着EI基因的增加,
花色由红色逐渐变成淡色,说明EI基因对花色的形成
有减退的作用。
(3).花色素分布基因
在同一株植物中,根、茎、叶、花的颜色
不同,即使对同一朵花来说,色调也非均匀,
蓝色基因的分离
由于蓝色基因的分离,花卉育种工 作者对蓝色花系的培育给予了很高 的关注,具有梦幻般的魅力的“蓝 色月季”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相 信人们梦寐以求的蓝色菊花、香石 竹、郁金香等奇特花卉都为时不远。
花色的类别
白色 黄色
白牡丹
红色和兰色
粉国色
黄麒麟
兰色花
第二节、花色的化学基础
1. 花色素的三大类群
色。
(1)花色素基因
花色素合成的起始和终止完全由基因调控。 例如金鱼草的白化症,基因呈显性N时,合成色素
即开始;当基因呈n时,色素合成便停止,出现了白化 症。
有的花卉花色合成由双基因控制,如香豌豆,花青 素生产的各个阶段都与E和Sm两个基因有关,由基因 的显性与隐性的各种组合来决定花青素的种类。如两 个基因均为隐形时(esm),则生成天竺葵色素,呈 砖红色;一个基因隐形一个基因显性时(eSm)则形 成花青素(红色);而E基因呈显性,sm呈隐性或 ESm两个基因均为显性时,则生成花翠素,呈蓝色。 主要显性基因E或Sm可控制B环上的羟基数目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