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消毒法原理与应用

合集下载

巴氏消毒的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巴氏消毒的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巴氏消毒的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品生产中的消毒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巴氏消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加热杀灭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本文将对巴氏消毒的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巴氏消毒的原理巴氏消毒是一种热处理方法,它通过加热杀死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巴氏消毒一般分为两种,即巴氏杀菌和巴氏灭菌。

巴氏杀菌是指将食品在摄氏72℃下加热15秒钟,或摄氏62℃下加热30分钟,或摄氏55℃下加热60分钟。

这样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和一些病毒,但不能彻底杀死霉菌和孢子。

巴氏灭菌是指将食品在摄氏121℃下加热15分钟。

这样可以彻底杀死细菌、病毒、霉菌和孢子等微生物,达到完全消毒的目的。

巴氏消毒的原理是利用热量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

微生物的菌体蛋白、核酸、细胞膜等都会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变性、凝固和破坏,从而使微生物死亡。

此外,高温还会破坏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能力,阻断微生物的再生能力,从而起到彻底消毒的效果。

二、巴氏消毒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巴氏消毒广泛应用于乳制品、果汁、饮料、肉制品等食品的生产中。

以下是巴氏消毒在不同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1.巴氏消毒在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乳制品是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在生产中必须进行消毒。

巴氏消毒在乳制品生产中广泛应用,它可以杀死大部分致病菌和腐败菌,有效保证乳制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巴氏消毒在果汁、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果汁、饮料等饮品在生产中也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其卫生安全。

巴氏消毒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有效保证果汁、饮料等饮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巴氏消毒在肉制品生产中的应用肉制品易被致病菌污染,如果不进行消毒处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巴氏消毒在肉制品生产中应用广泛,可以杀死肉制品中的致病菌和腐败菌,有效保证肉制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

总之,巴氏消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加热杀灭微生物。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法文: 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种类和它所含的微生物的性质而不同。

现在主要用于牛奶、葡萄酒、啤酒和果汁消毒。

历史
1864年夏季,法国化学家与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在阿尔布瓦发明了一种葡萄酒和啤酒的消毒保存方法[1]。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新酒短暂加热到50~60 °C(122~140 °F)就足以杀死酒中的微生物,长期保存也不会变酸,而且不牺牲酒的口味品质。

[1]这种方法以巴斯德的姓氏命名,称为"pasteurization"。

巴氏消毒法起初用作处理酒类[2],很多年后才用于杀灭牛奶的微生物。

[3]
牛奶消毒
传统用煮沸的方法来彻底消毒,但这样会使牛奶失去其风味,也会令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凝固和使牛奶中的维他命流失。

使用巴斯德消毒法于牛奶时,以72-75°C的温度把牛奶煮15~30秒,然后立刻冷却到4-5°C。

此法由于未煮沸,比较能保留牛奶的风味,但另一方面不煮沸就不能消除的牛奶里全部微生物,这温度只是刚好把致病的细菌消除。

由于仍然有部份细菌生存,巴斯德消毒法消毒的牛奶即使未开封,在室温下一两天后仍会变质,因此应冷藏。

未开封置的牛奶于6-7°C可以保存6-10日。

巴氏消毒操作方法

巴氏消毒操作方法

巴氏消毒操作方法: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将食物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食物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是将食物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这样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巴氏消毒法并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它只能将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到对消费者不会造成危害的水平。

同时,巴氏消毒法也需要控制好加热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对食物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对于不同种类的食品,巴氏消毒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牛奶等液体食品,可以通过将食品加热到60-65℃,保持30分钟来进行巴氏消毒;而对于一些固体食品,如火腿、香肠等,则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加热更长的时间来达到消毒的效果。

法规中巴氏杀菌的定义

法规中巴氏杀菌的定义

法规中巴氏杀菌的定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巴氏杀菌是一种用来消除牛奶中有害微生物的加热处理工艺,其名字来源于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路易斯·巴斯德)。

巴氏杀菌法被广泛应用于乳品生产行业,可以使牛奶在不改变营养成分和口感的情况下延长保存期限,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巴氏杀菌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牛奶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将其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等有害微生物全部杀灭。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同时能够延长牛奶的保质期,使其更加安全可靠。

根据中国相关法规的规定,巴氏杀菌的温度和时间是有一定要求的。

一般而言,牛奶在巴氏杀菌的过程中需要加热到摄氏72度以上,并且保持在该温度下不少于15秒。

这样可以确保绝大部分的有害微生物被杀灭,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巴氏杀菌法被广泛应用于乳品生产行业,成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相关监管部门对乳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和设备都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其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巴氏杀菌处理。

只有通过了相关检验和认证,才能将产品投放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巴氏杀菌虽然可以杀灭大部分的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微生物。

在生产和消费中仍需注意卫生安全,避免二次污染。

长时间高温处理也可能对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平衡好消毒效果和保留营养的关系。

巴氏杀菌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的乳品加工技术,可以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消费者都应增强对此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共同促进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0字】第二篇示例:巴氏杀菌是一种用来杀灭微生物的加热处理方法,是食品安全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巴氏杀菌技术最初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并提出,后来被应用到食品生产中,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在许多国家的法规中,都规定了食品生产中必须对一些易污染的产品进行巴氏杀菌处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巴氏消毒的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的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的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是一种杀灭病原体的消毒方法,目前常用于牛奶消毒。

巴氏消毒最早是由法国人发明的一种消毒方法,可以有效对细菌的芽孢、大肠杆菌、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等病原体起到杀灭效果,其方法是62~65度温度消毒30分钟或者75~90度消毒15秒,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既可以杀灭牛奶中的病原体,又可以不对牛奶的营养和风味造成影响。

但需注意巴氏消毒法并不能杀灭所有的细菌,对于某些对高温有一定耐受性的细菌,巴氏消毒法无法完全杀灭,因此经巴氏消毒法消毒的牛奶需在低温保存以避免这些残留细菌再度生长。

除巴氏消毒法外,常用消毒方法还有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卫生消毒等,比如紫外线灯照射等,需根据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巴斯消毒法

巴斯消毒法

巴斯消毒法(Bacillus subtilis disinfection method)是一种利用巴氏净化滤器进行消毒的方法。

它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Louis Pasteur)于19世纪提出的。

巴斯消毒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巴氏净化滤器(也称为巴斯滤纸)过滤空气中的微生物,从而消除或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巴氏净化滤器是由细孔滤纸制成,可以有效地阻止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通过滤纸进入目标区域。

使用巴斯消毒法进行消毒时,需要将巴氏净化滤器安装在空气流通的通道上,例如实验室、医院手术室或药品生产车间等。

空气通过巴氏净化滤器时,其中的微生物会被滤纸阻隔,从而实现空气的消毒目的。

巴斯消毒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或高温,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微生物。

然而,它主要适用于对空气中微生物的消毒,对其他类型的消毒(如液体或固体物体)的效果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巴斯消毒法只能去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对于已经附着在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无法起到直接消毒作用。

因此,在具体的消毒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目标物体的特性和消毒需求,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和措施。

巴氏灭菌

巴氏灭菌

巴氏灭菌法目录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出后会变酸,根本无法饮用。

而且这种变酸现象还时常发生。

巴斯德受人邀请去研究这个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使啤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

营养丰富的啤酒简直就是乳酸杆菌生长的天堂。

采取简单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杀死乳酸杆菌的,但是,这样一来啤酒也就被煮坏了。

巴斯德尝试使用不同的温度来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会破坏啤酒本身。

最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是:以50~60摄氏度的温度加热啤酒半小时,就可以杀死啤酒业。

这种灭菌法也就被称为“巴氏灭菌法”。

繁殖越快。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方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广泛采用。

利用高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高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

巴氏消毒方法

巴氏消毒方法

巴⽒消毒⽅法在⼀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繁殖越快(⼀般微⽣物⽣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

巴⽒消毒其实就是利⽤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消毒后,仍保留了⼩部分⽆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消毒⽜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主要为⽜奶的⼀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可使乳质尽量少发⽣变化。

也就是根据对耐⾼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温下短时间进⾏加热处理的⼀种⽅法。

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泛采⽤。

利⽤⾼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法称为⾼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

巴⽒灭菌法除⽜奶之外,也可应⽤于发酵产品。

巴⽒灭菌机通常,市场上出售的袋装⽜奶就是采⽤巴⽒灭菌法⽣产的。

⼯⼚采来鲜⽜奶,先进⾏低温处理,然后⽤巴⽒消毒法进⾏灭菌。

⽤这种⽅法⽣产的袋装⽜奶通常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当然,具体的处理过程和⼯艺要复杂的多,不过总体原则就是这样。

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鲜⽜奶(指刚刚挤出的⽜奶)反⽽是不安全的,因为它可能包含对我们⾝体有害的细菌。

另⼀点是,巴⽒消毒法也不是万能的,经过巴⽒消毒法处理的⽜奶仍然要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般<4℃),否则还是有变质的可能性。

因此市场上很多出售袋装⽜奶的⽅法是很不规范的。

巴⽒消毒⽜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奶品种,英国、澳⼤利亚、美国、加拿⼤等国家巴⽒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品种有全脱脂、半脱脂或全脂的。

在美国市场上,实际⼏乎全是巴⽒消毒奶,⽽且是⼤包装(1升、2升、1加仑)的,市民上超市⼀次就买够⼀个星期喝的鲜奶。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XXX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由于牛奶及发酵产品富含各种蛋白质,而蛋白质在高温下容易变性,故而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尽可能保持牛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巴氏消毒法不可能杀死所有细菌,但它能将致病菌的数量降低到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水平。

经巴氏消毒法消毒的牛奶需在低温保存以避免这些残留细菌再度生长。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指利用低于100℃的湿热杀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巴氏消毒法为61.1~62.8℃作用30min,或71.7℃作用15~30min。

这样处理后,可将其中的非芽孢病原菌杀死。

此法主要用于在高温下容易被破坏的流质食物及药品。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不耐高温的流质食品(如牛奶等)、奶瓶、棉织物(如医院的床单、被罩、医生的工作服)、清洁工具、便盆、尿布等物品的消毒。

在生物医学中巴氏消毒法可用于血清的消毒和疫苗的制备2.使用要求
对流质食品,可直接在巴氏消毒器或其他加热容器中加温消毒。

对物品、用具或包装的流质食品可完全浸没于巴氏消毒器或其他加热容器中加温消毒。

对物品或用具也可摆放在密闭容器中,通入热蒸汽进行消毒。

常用的加热温度与作用时间为:60~62℃,30 min;70~72℃,20 min;80~82℃,10 min。

在生物医学中,用于血清的消毒和疫苗制备,对血清加热56~60℃,作用60 min,每天1次,连续3天,能使血清不变质。

3.使用注意事项
(1)消毒时间应从水温达到要求的温度后开始计算。

(2)一次消毒物品不宜太多,一般应少于加热容器水容量的3/4,消毒物品应全部浸没于水中。

(3)使用通入热蒸汽进行消毒时,物品的摆放应有利于热蒸汽流通(上下左右相互间均应间隔一定距离,如可将物品放于网篮中或载物架上)。

(4)开始消毒后,勿再加入新的物品,以防消毒时间不足。

巴氏消毒液

巴氏消毒液

一、原理: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

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效氯含量~%。

NaClO具有漂白性,其漂白原理是NaClO水解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次氯酸)。

HClO是一种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要弱。

但其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氧化,使其变性,因而能够起到消毒的作用。

空气中的 CO2(二氧化碳)溶解于NaClO溶液中可以与NaClO参加反应得到具有漂白性的HClO。

二、注意事项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

一般稀释浓度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即1000毫升水里面放2到5毫升84消毒液。

浸泡时间为10到30分钟。

被消毒物品应该全部浸没在水中,消毒以后应该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能使用。

2、84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3、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否则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4、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因为这样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5、要区分消毒与解毒的概念,如果有其他食物或药物中毒时切记不可把84消毒液当作解毒药来使用,应该及时就医。

6、84消毒液应该放在小孩够不着的地方,避免误服。

7、蔬菜、水果等食物最好不要用84消毒液消毒。

8、 84消毒液的有效期一般为1年,我们在购买与使用时要注意生产日期,放置太久其有效氯含量下降而影响消毒效果。

9、如果浅色衣服染色,也可以用84消毒液进行漂白。

10、外用消毒液,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11、本品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对织物有漂白作用,慎用。

12、本品对皮肤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

13、毛、麻、尼龙、皮革、丝织品禁用。

14、本品宜现用现配,一次性使用,勿用50°以上热水稀释。

巴氏灭菌法--摘自百度百科(粗略排版)

巴氏灭菌法--摘自百度百科(粗略排版)

壱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现在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主要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现行方法 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

“低温长时间”(LTLT)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厂用来生产一些奶酪制品。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的产品不是无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主要应用主要为牛奶的一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质尽量少发生变化。

也就是根据对耐高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其中,在60℃以下加热30分钟的方式,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广泛采用。

巴氏消毒是多少度

巴氏消毒是多少度

巴氏消毒是多少度
巴氏消毒法又叫巴氏灭菌法,是由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明的,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消毒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低于100度的湿热,杀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可运用于牛奶及发酵产品的消毒。

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牛奶及发酵产品加热到62度-65度,保持30分钟。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及发酵产品加热到75度-90度,保持15秒-16秒。

由于牛奶及发酵产品富含各种蛋白质,而蛋白质在高温下容易变性,故而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尽可能保持牛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巴氏消毒法不可能杀死所有细菌,但它能将致病菌的数量降低到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水平。

巴氏消毒法现已广泛运用于不耐高温的食品及物品的消毒。

巴氏消毒液的消毒原理

巴氏消毒液的消毒原理

巴氏消毒液的消毒原理
巴氏消毒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它的消毒原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蛋白质变性:巴氏消毒液中的活性氯会与细菌的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

这会影响细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使其丧失生存能力。

2. 氧化作用:巴氏消毒液中的活性氯还可以与微生物的细胞膜发生氧化反应,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

这使得细菌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受到阻断,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 破坏酶活性:巴氏消毒液中的活性氯还可以与微生物的酶结合,破坏其活性。

由于酶是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酶活性的破坏会导致微生物无法正常进行代谢和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总的来说,巴氏消毒液主要通过蛋白质变性、氧化作用和破坏酶活性等多种途径来杀灭微生物,从而实现有效的消毒作用。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主要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替代方法超高温灭菌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使用超高温灭菌法(UHT超高温瞬间灭菌,高于100℃,但是加热时间很短,对营养成分破坏小)对牛奶进行处理。

经过这样处理的牛奶的保质期会更长。

我们看到的那种纸盒包装的牛奶大多数是采用这种方法。

脉冲电场杀菌贮藏技术在液体介质中利用脉冲放电的生物效应杀菌,杀菌设备一般由供给能量的脉冲放电电源和液体物料直接杀菌的杀菌室两大部分构成,工作原理:脉冲放电杀菌时,把液态物料作为电介质置于杀菌室两电极间隙内或连续流过杀菌室的两电极间隙,当两电极加上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脉冲电场时,在液态物料中产生极强烈的生物效应杀死其中的细菌。

电解杀菌技术在导电的溶液中,由于在电极和溶液界面上交换电子而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技术的反应分2种,一种是在外界电能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是没有外接电源而是靠外界的光能、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激发而成。

交流电杀菌技术一般是指果蔬汁类的液体物料内通过数百赫兹以下的低频交流电杀死微生物细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扩展使用方法,利用交流电的热效应,也称之为电阻加热技术,它是利用连续流动的导电液体的电阻热效应来进行加热,以达到杀菌目的。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1. 巴氏消毒法的原理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消毒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和饮料等行业。

它的原理在于利用高温杀灭微生物,并通过快速冷却来延缓微生物再生的速度。

下面是巴氏消毒法的原理的详细解释:•热处理杀灭微生物:巴氏消毒法通过将液体食品、制药产品或饮料加热到特定温度,杀死其中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

一般来说,温度在60°C到85°C之间,加热时间根据产品的特性而定。

高温破坏了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酶活性,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快速冷却抑制微生物再生:巴氏消毒法在高温处理后,立即将液体食品、制药产品或饮料迅速冷却到低温。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微生物再生的速度。

快速冷却可以防止微生物在残留的低温热处理过程中重新繁殖。

2. 巴氏消毒法的应用范围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2.1 食品行业•鲜奶:巴氏消毒法用于对鲜牛奶或羊奶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它们的安全性。

在巴氏消毒过程中,牛奶被加热到至少72°C,然后迅速冷却。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杀死细菌和其他病原体,延长鲜奶的保质期。

•果汁和饮料:巴氏消毒法也适用于果汁和饮料的生产。

在果汁和饮料行业,液体产品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在无需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保留其天然口感和营养价值。

2.2 制药行业•注射剂:巴氏消毒法应用于制药行业,用于对液体注射剂的消毒。

通过巴氏消毒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造成感染的细菌和病毒,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口服液:巴氏消毒法也常用于口服液的生产。

在巴氏消毒的过程中,液体药物通过高温处理,以消灭其中的微生物,然后通过快速冷却来抑制微生物再生。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确保口服液的无菌性。

2.3 化妆品行业•面膜:巴氏消毒法可用于面膜的生产过程中。

液态面膜通过高温处理来杀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护肤品:巴氏消毒法也可应用于护肤品的生产。

通过在制造过程中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有效去除产品中的细菌和致病微生物,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法名词解释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又称低温消毒法。

是指将食品原料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的消毒,杀灭其中可能存活的细菌或细菌芽孢的方法。

按照所用的温度,巴氏消毒法分为常规巴氏消毒法和低温巴氏消毒法。

前者适合于一般常温或冷藏食品的消毒,后者主要用于低温冷藏食品的消毒。

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是指将食品置于56 ℃左右的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一种物理消毒法。

该法由美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

它利用了食品原料中的乳酸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在一定温度下能够生长繁殖的特性,以及乳酸菌耐酸、不耐热而其他病原体怕热的特点。

因此,这种消毒法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同时,由于采取了低温处理,还大大地减少了各种营养素的损失。

但是,如果加工或贮藏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到消毒效果。

巴氏消毒法只适宜于牛奶、禽蛋等动物性食品,对植物性食品则无效;且需要一定的设备与技术条件,否则易造成污染。

目前使用最多的巴氏消毒法有两种:一是煮沸法,即将待消毒的食品原料放入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达到100 ℃时立即停止加热,并用消毒剂浸泡一定时间后再取出,使之达到无菌状态;二是低温消毒法,即把待消毒的食品原料先用低温( 5 ℃~10 ℃)预处理一定时间,然后再进行加热消毒,达到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繁殖的目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就属第一类了,如鸡蛋、肉类、鱼类、蔬菜、米饭、馒头、面包等都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做熟的。

低温消毒法的关键在于“低”字上,因此,必须掌握好加热温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般认为,温度越高,作用越快;温度越低,作用越慢。

例如,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在70 ℃下仅需30分钟即可被杀死,若降至4 ℃时,则需要1小时才能完全杀死。

巴氏消毒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领域。

虽然其消毒作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但仍然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巴氏消毒法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巴氏灭菌法流程图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主要原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

“低温长时间”(LTLT)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厂用来生产一些奶酪制品。

“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

通过该方式获得的产品不是无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冷藏。

“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

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

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

PU,在60℃温度下保温一分钟即称为灭菌强度是一个PU.主要应用主要为牛奶的一种灭菌法,既可杀死对健康有害的病原菌又可使乳质尽量少发生变化。

也就是根据对耐高温性极强的结核菌热致死曲线和乳质中最易受热影响的奶油分离性热破坏曲线的差异原理,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巴氏杀菌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巴氏杀菌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巴氏杀菌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巴氏杀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消毒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杀死细菌,同时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具体来说,巴氏杀菌将食品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然后在高温下加热,一般在85度-100度之间,持续约20-30分钟。

这种高温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病毒和酵母菌。

接着,食品会被快速冷却至室温以下,以避免二次污染。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细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巴氏杀菌适用于许多食品和饮料,如牛奶、果汁、啤酒、汤和肉类制品等。

但是,一些食品如蜂蜜、橄榄油和醋等,由于其化学性质,不能进行巴氏杀菌。

此外,大多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也不适合进行巴氏杀菌,因为这样会导致它们的口感和质量下降。

总之,巴氏杀菌是一种有效的消毒方法,但需要根据食品的性质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

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

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

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巴氏灭菌法在牛奶灭菌中的应用:
在低温下长时间或高温下短时间进行加热处理。

其中,在60℃加热30分钟,作为低温灭菌的标准,早为世界广泛采用。

利用高温处理,虽对乳质多少有些影响,但可增强灭菌效果,这种方法称为高温灭菌(sterilization),也就是在95℃以上加热20分钟。

巴氏灭菌法除牛奶之外,也可应用于发酵产品。

巴氏消毒纯鲜奶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与天然风味,在所有牛奶品种中是最好的一种。

其实,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细菌的繁殖就非常慢,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就可在几天内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