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上世纪 8 年代斯 比尔斯等人 的研究证 明, O 双性 化的大
学 生确实在 自我评价 、 自尊心 、 同伴欢迎 和适应能力上要 受 比性别类 型化 的同伴更高 、 更强 、 受欢迎 和更好 。 更 19 9 8年李少梅 的研究 发现 , 双性 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和 未分化这 四种不同的性别类型组成 了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类 型分类 , 中双性化 特质类型者具有更 高的心理 健康与 自尊 其 水平,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 , 其人数也 高于其他三种 。 且 王学在 2 0 的研究 中发现 , 0 4年 双性化人格 的个体 在行 为、 习惯 、 习 、 学 就业 等方面都 有更好地 适应 内外 环境 的能 力和可塑性 。 张莉 和冯江平在 2 0 年 的研究中发现, 05 中国的 双性化者 的人格特征 中有本 土化 的特点 ,尤其在人 际能力 方面本土化特点更强 , 创造性突出但无 明显 的独立性 。 20 0 7年王 中会 和许 建新 的研 究表明 ,性别角色双性化 大学生具有较高外向性 、 宜人性 和责任感 的人格特征 。大量
的国内外关 于双性化 人格 的研究表 明, 具有 双性化人格 的大
曾编制 了一 个性别角色 问卷 ,J等人用 它探 讨 了性别 角色 ll 1 同自尊水平和抑郁症状 的关 系。
2 大 学 生性别 角色双 性化 与 人格
21人格的概念 .
sa i t,t n e - o f e c ,p n mi d d o e e v r n n tb l ysr g s r c n i n eo e — n e f h n i me t i o f d t o a d amo i u r lt n h p l rfe t d n t e ol g n a h r n o s ea i s i a e e ce o h c l e o l e s d n s n ti n i e lp ro ai d lo h m.I e t e t,a d i s a d a e s n l y mo e ft e u t nt h a p c o me t l e t . t e lv l o me tl e l se t f n a h a h h e e f l n a h a山 o f
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辅导方法的个案研究

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辅导方法的个案研究一、概述同性恋大学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特点与异性恋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社会观念、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性恋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惑。
深入探究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制定有效的辅导方法,对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于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辅导方法的研究仍显不足。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探索有效的辅导方法,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将结合文献综述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同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剖析,探讨影响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辅导建议。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理解,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指导。
1. 同性恋大学生的现状与问题概述在当今社会,同性恋群体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而同性恋大学生作为这一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心理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同性恋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如社会认同的缺失、家庭支持的不足、人际关系的复杂等。
这些压力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对其学业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社会认同的缺失是同性恋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同性恋仍然被视为异类,导致许多同性恋大学生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取向,长期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他们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家庭支持的不足也是同性恋大学生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许多家庭对于同性恋持有偏见或误解,父母可能无法接受子女的性取向,这进一步加剧了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缺乏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可能感到被孤立和抛弃,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1998年12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ec.,1998第27卷第4期Jour nal o f Shaa 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V o1.27N o.4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李少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710062;作者,女,30岁,讲师) 摘 要 采用BSRI和16PF工具,对319名三年级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别特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男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样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最低是未分化。
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 性别 人格分类号 B848男女两性历来被认为是有区别的。
除了生理上的差别以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符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就会予以赞扬、承认;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样男女两性就塑造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人格特质,产生人格特征的分化。
东西方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是男人要有男人气,女人要有女子气。
“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种互不相容的人格特点,一个人要么具有“男性化”特点,要么具有“女性化”特点,绝不会两者同时具有。
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是互不相容的。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通过实证测验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并认为双性化特质类型是较佳的性别角色心理模式。
在贝姆看来,所谓双性化是指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因素优点的人格特质。
他在对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学生的测验发现,约有1/3的大学生具有“男女兼性”的心理特征,且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大学生表现最优。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
大学新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题 的存在 。
16 94年 , ..os首次 提出“ AS si R 双性 化” 的概 念 。17 9 4年 , B m 编 制 了 B m 性别 角 色 调查表 ( en sx rl ivnoy e e B r e o ne t , e r
B R )开始 了双性化的实证研究 。贝姆通过实证 测验将社会 S I, 上 的人分 为四种 不同的性别特质— —双性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是对一些 理论 的探讨 ,后来对 双性 化的实证研究呈现 三种 情 况 :一是从性 差研究 的不 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 性
性别 角色 良好 的认 同基础 上形 成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 印证 了
B m 的性别 图示理论 ; 是注重双性化 的心高 的心理健 康和 自尊水平 ;三是 有 关双性化 的发展受外部环境 、 年龄影 响的问题 。 双性化的人 在
表现出很好 的女性气 质。 司本 斯( pne 等人采用人格归 因量表 ( A 进行调查 , S ec ) P Q) 结果 表明女性中 2 %的人属于双性 化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 的 7
学上, 它是指一个个 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 又具有 明
显 的女性人格特 征 , 既兼有 强悍和温柔 , 断和 细致等性 格 , 果 按情况需要 而作不 同表现” 。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 、 心理双性化 , 是男女双 性化
或双性 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 文单词 A — 其英 n
do y r ̄n 来源于希腊语 的 ado( n r 男人 ) gn ( s 和 ye 女人 ) “ 。 在心理
女性的气质特征 , 以在适合 男性气质情境下 , 能够表现 所 他们 得男子气 十足 ; 而在适合女性气质 的情境下 , 又能善解人 意, 他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男性化 l 2人 , 3 %, 中 男 生 男 性 化 8人 , 24 ; 占 . 其 6 占 . %
22实验 材料 .
别特质类型 , 其大致 比例为 l5 2 :。 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 在 :: 1 不 3
显著差异, 而不 同分科 以及不 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 。因 此 , 校应该 对大学生进行人 文教育不断地改变 其性度取 向 , 学 改善
其 心 理 品 质 , 进 双性 化 的进 一 步发 展 。 促 关键词 : 格特质; 性 贝姆 量 表 ; 性 化 人 格 双
双 性 化人 格 特 征 是 当代 大 学 生理 想 性 别 角 色 的 发 展 趋 势 。 随 着 社 会 的 进 步 , 们 的 思 想 越 来 越 开 放 , 代 社 会 父 人 现
各 占 1 %,.%; 性化人数分别为 1 . 21 女 2 3人 ,5 , 5 4 人 共 8人 ,
采用经我 国学者修订的贝姆量表 。这是一个 7 量表 , 点 包括 6 0个描述性 格特征的形容词 , 男性化量表 2 0个 , 女性
1引 言
化2 0个 , 中性 化 2 0个 。
23数 据 处 理 .
双性化人格( n rgn ) 心理 学上是指个体既具有 明 A doyy在 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 又具有 明显 的女性人格特征 , 并按不 同
别为 6 4人 ,1人 ,0 6 15人 ,共 2 0人 ,各 占 2 .% ,94 , 3 03 1. %
自从双性 化概念提 出后 , 周内外许多学者就对双性 化和 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 了研究 , 很多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 佳的心理健康模式 , 也是一种更典型的 、 吸引力 的 、 想的 有 理 女人 和男人模式 [ 并且认 为双性 化个体 独立性 强 、 3 1 , 自信 心 高。1 目前 国外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 1 4 尽管 但综 合国内外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
按照B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标签: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1问题提出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r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rn’s Sex Role Inventory)。
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
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
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王学、杨锦、李少梅。
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
因此,贝姆的BSR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
Spene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I测量缺陷的完善。
但Spence在EPAQ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1](P300);与其它“单性化”规训相比较,它能让拥有者更好地在社会化中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充分地发展潜能。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之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一、国外研究概况(一)研究双性化的理论源起国外较早开始双性化的研究。
最早关于男女角色可塑性的报道,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于1935年对三个邻近的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他发现人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
弗洛伊德(Sigmud .Freud)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Carl. Gustar. 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力求缩小男女性别的差异。
由于生理差异是先天的,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改变社会性别来提高妇女的地位。
为此,一些专业心理学家“一方面十分注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但又担心单纯的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学来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
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2]。
双性化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研究

2016年3月刊【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成为大学生人格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研究针对双性化这一性别角色类型进行深层探讨,以揭示双性化者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性别差异、两性特质对双性化者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等等。
【关键词】双性化;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一、引言(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双性化是性别角色类型的一种。
最早对双性化这一性别角色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Bem 。
他并提出了双性化理论模式。
这一理论模式认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上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双性化”看作男女人格中,正性特征的高水平整合,是两性人格心理特征的混合,而非生理上的雌雄同体。
基于双性化理论模型,Bem 于1974年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简称BSRI )。
这一量根据典型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个体身上不同程度的体现,把人的性别角色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即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
(二)双性化者的心理健康。
对于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国内外大量研究支持双性化类型的个体比其他个体拥有更健康的心理这一假设。
例如,国外研究方面,Bem 的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最强。
Spence 等人(1981)采用人格归因量表(PAR )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又能胜任女性的工作。
Green 等人(1994)关于对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恋人的期望值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大学生,还是女性大学生都对双性化的恋人期望值最高。
李少梅(1998)采用16PF 量表进行的研究发现,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三种性别角色类型相比,双性化者在专业成就个性因素、创造能力个性因素、环境适应个性能力上的得分最高。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
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
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城市-乡村大学生双性化水平比较研究

城市\乡村大学生双性化水平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城市、乡村大学生样本的实证研究,以考察当前我国城、乡村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水平个性特征,以及双性化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不同地域大学生的成才与个性发展提供心理参考,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乡村双性化双性化(或称男女双性人格、男女兼性、男女同一性)(androgyny)指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这一名词的词根源于希腊语,意为男子(andro)和女子(gyne)。
所以,双性化的个体往往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兴趣、能力、需要、性格等心理特征。
它不是两性的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性别角色取向。
随着近年来关于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个体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特征。
据文献报道,当今美国已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其目的就是促使个体兼有两性之长,以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基于以上双性化人格特征的认识,我们认为,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及不同生源的汉族、朝鲜族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发展水平进行研究,这对于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民族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水平,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城市及乡村大学生双性化水平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方法,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性别、民族等人口学资料,第二部分为性别角色调查量表。
1.被试。
选取299名辽东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做为本次研究的被试。
2.测量工具。
《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
bsri是目前最常用的性别角色测量工具,信度效度较高,曾被《心理测量年鉴》评定为5个最常用心理测验之一。
大学生内隐双性化态度的研究

选词: 本 研 究 的 关 键 是 选 择 能 体 现 双 性 化 的特 征 目
标词 , 为此 , 我们 选 择 人 物 原 型 词 作 为 目标词 。首 先 , 向
2 0名 汉 语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每 人 征 集 l 0个 人 物 原 型 , l 0 个
消极词汇 , l 0个 积 极 词 汇 。依 据 词 频 对 回 收 的 词 汇 进 行
实验采用 A B循 环 。
1 . 研 究 方 法
1 . 1 研 究 假 设
正式实验: 随 机 选 取 没 有 做 过 内 隐 实 验 的 大 学 生 为 被试( 共 1 3 7名 , 其 中男 生 6 7名 、 女生 7 0名 ) 。 在 心 理 学
筛 选 ,选 出 积 极 词 汇 、 消 极 词 汇 、 人 物 原 型 词 汇 各 2 0
个 。然 后 , 请 心 理 学 专 业 的研 究 生 学 生 , 对 词 汇 进 行 五 点评 分 , 对 所得 分数 计算平 均分 , 按 照分数 高低 . 筛 选
出高 分 的 积 极 词 汇 、 消极词 汇 、 人 物 原 型 词 汇 各 8个 。
四个步骤 , 包 括 了 目标 词 “ 双性 化 ” 与消极词汇 ( 不 相 容
出 内 隐性 社 会 认 知 , 进 而提 出 内隐态度 , 即“ 过 去 经 验
和 已 有 态 度 积 淀 下 来 的 一 种 无 意 识 痕 迹 潜 在 地 影 响 个 体 对 社 会 客 体 对 象 的情 感 倾 向 、认 识 和 行 为 反 应 ” 4 ] , 个 体 无 法 意 识 觉 察 的 评 价 。 因 此 本 文 采 用 的 内 隐 态 度 为: 个 体在认 知 中存在 的 , 对 当前 的情 感 、 认 识 和 行 为 反 应 作 出无 意识 的潜 在 影 响 的 态 度 。 S C — I A T 是 单 类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的 简 称 。 在 本 类 实 验 中, 包 含 了 一 个 目标 词 ( 客体 概念 ) 任务, 一 对 属 性 词 任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以进一步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广的思路。
方法采用由龚耀先主持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
结果外向不稳定类型中男、女生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而内向不稳定类型中,男生高于女生。
外向稳定性中,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不同性别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发展双性化人格模式,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30年代研究者提出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作为人格两级的观点并加以推广,并认为人格的性别差异是天生的。
到70-80年代时,研究者发现人格的性别差异在减小,又提出了“男女双性化”的人格模式。
人格因素与成才关系密切,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均存在最优化的人格特征。
学校教育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荣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对学生的人格施以影响。
本研究主要探讨当代医科大学生的人格性别差异,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04级、一年级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对本研究做充分说明的基础上,以尊重、自愿为前提,发放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8份,收回862份,回收率89.1%,合格研究对象821人,占自愿参加本研究人数的95.2%。
其中,男生284人,女生537人,年龄19.76±0.966岁,最大者为23岁,最小者为17岁。
1.2测量工具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该问卷是由Eysenck(英)编制。
本次调查使用龚耀先主持修订的88题版本,每题有“是”“否”两个答案,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人格特征的各个维度为:内、外向(E,extrovision, introvision):指个性的内外向,与中枢神经的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神经质(N,neuroticism):指情绪稳定性,与植物性神经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精神质(P,psychoticisim):并非指精神病,指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不正常的个性。
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男性化、 女性化、 未分化和双性化类型 ! 种性别特 质类型的分布情况, 并分析各种性别特质类型的人格特征。 以 自 愿 为 原 则 随 机 选 取 $b! 方法: 于 (##*,#( 在河南大学学生自习室, 年级本科学生 ’## 人为被试进行问卷测量。采用 \=A 性别角色量表来 女 测定大学生的性别特质类型。\=A 性别角色量表分为男性化分量表、 性化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 各 (# 项, 共 "# 项, 采用 & 级评分法。同时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来测查被试的人格特征情况,本调查只对有效问 卷的内外向、 精神质、 神经质 ’ 个人格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采用自 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性别、 年龄及年级等情况。对大学生 ! 种性别特 质类型的分布情况行 !( 检验,对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情况行方差分析, 并进行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收回合格问卷 (*& 份, 有效率为 /*V&_ 。 " 大学 结果: 发放问卷 ’## 份, 生 性 别 特 质 类 型 分 布 : 全 体 被 试 中 双 性 化 者 人 数 最 少 为 (/ 人 , 占 未分化者最多为 $$/ 人, 占 !*V%_ 。男性和 女 性 相 比 , 各种性别 $#V%_ , 角色类型人数的分布差异显著。男性中男性化者 ’% 人, 占 ’(V#_ 。女性 化者 $! 人, 占 $$V*_ ; 未分化者最多, 双性化者最少。女性中女性化者 占 ’&V#_ 。双性化 $* 人占 $$V$_ , 未分化者最多, 男性化者最少。 *# 人, 两性间的未分化者、 双性化者人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不同性别 特质类型大学生人格特征: ! 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艾森克个性问 卷的 ’ 个人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 作 ! 检验发现,男性化者与双性化者内外向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 者与未分化者。双性化者与女性化者的精神质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未分 化者, 未分化者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化者; 双性化者与未分化者、 女性化 者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者。 $ 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 特征的相关性: 男性化分量表得分与内外向、 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正 相关, 与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显著 负相关; 女性化分量表得分与精神质 量表得分呈极其显著负相关, 与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 与内 外向量表得分的相关不显著。中性化分量表得分与 ’ 个人格分量表得 分均不相关。 结论: 大学生中存在着男性化、 女性化、 双性化和未分化 ! 种性别特质 类型。其中未分化者所占比例最大, 双性化者最少。双性化特质的大学 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较为良好, 未分化与男性化、 女性化的人格特征无 明显的好坏之分。 主题词: 学生; 性别; 角色; 双性化来自8*,’#&2’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2005年1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an,2005第1期(总第113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 o.1Jan.N o.113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王红瑞(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7)摘要: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
而抑郁、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消极影响。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度量表(BSR 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抑郁焦虑水平的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良好情绪状态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以便深入了解双性化对健康情绪状态的意义,为大学生消除负性情绪的干扰,从容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质;抑郁;焦虑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05)01-0049-02Abstract:Bisexualization is a compositive char acter.However,depression and anx iety are two comon neg ative emo tions among un-derg raduates and exert a passive influence on their study and lives.By t he method of the BSR I,Zung SDS and Zung SAS,t he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ideal sex role mo de of undergraduates.good emotio n through a questio nnaire about their bisex ual character specia-l ty and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level so that deep understanding w ill be made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 he bisexualization to the healthy emotion state and then pr ovides a theor etical proof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motion disturbance and to deliter ately tackle var-i ous incidents in their lives.Key words:bisexual character specialt y;depression;anxiety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专业班级:心理1201学生姓名:张丽指导教师:吴真学院:职教学院2014年6月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女两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都放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双性化”概念的提出。
性别角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后,认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更好些;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较差。
在适应性上双性化者最好,双性化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关键词性别角色双性化性别观念人格特征1性别角色及双性化模式的产生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
传统的性别角角模式认为: 其一,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化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上;其二,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1964年,Rosi提出了一个与上述传统看法不同的“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Bem根据这个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定出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它包括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各20项, 共60项。
结果男性分量表与女性分量表得分的相关很低, 支持了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是两个不同维度而非一个维度的两极的假设。
她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四个性别角色类型: 双性化类型,男性化类型, 女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
[1]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不是位于单一维度的两极上,而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贝姆认为,只有男性特质和只有女性特质的人缺乏适应能力。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摘要:为了解本科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来自不同地区的400 名大学理科和文科的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
结果表明,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 种性别特质类型,其大致比例为1:5:23:1。
不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分科以及不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
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性格特质;贝姆量表;双性化人格1引言双性化人格(Androgyny)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表现。
[1] 在1964 年罗西(A.Srossi)最早提出双性化概念后,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1974 年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 简称BSRI),使得对性别角色的测查变得更加可操作。
她用此量表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75名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调查,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并将人的性别角色分成四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和中性化人格。
[2]她的研究为性别角色理论带来新的理论框架。
自从双性化概念提出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对双性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很多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也是一种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3],并且认为双性化个体独立性强、自信心高。
[4]尽管目前国外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综合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来看,双性化人格特质是理想的心理健康标准,双性化人格特征是当代大学生理想性别角色的发展趋势。
[5]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现代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发生了改变,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F863GG <860GG 0813 038=/=GG F<82=GG 028=2GG !!<18<2GG 0/382/GG <-822GG !!!!28<0GG 6-8/2GG =18-6GG !!0<8-0GG 182=GG F<8<3GG -8-/ <-80=GG 0-8/0GG <823GG 0F8/0GG <8/0GG 6813GG 8=3 0806 =820GG =862GG =8=3GG 28<FGG 03833GG =8//GG 0/8/<GG 08<6
F810!086F821!82F F8=F!8== =861!08/1 !!28<-!-8-3 =82F!08== 2820!0813 <8--!-866 286<!-801 2831!081= <8==!-8F1 <862!-8-6 <836!-8<< <82<!-8/F =8/2!<8/F !!283=!-8/1 F8F-!-803 F802!-861 F8F-!-8F/ <81/!-8-0 28=0!-8/< !!-831!-860 =8/1!-8/2 !!=86F!0813 681<!-8-2 =8<2!-8/1 F806!-8<< 186/!083= =832!0822 !!F8-1!-802 0/8=-!083/ 28/F!083<
有 根 据 情 景 客 观 需 要 组 织 和 处 理 信 息 的 特 点 _3‘&
"
"#"
方
被试
法
%BF@UF 和 8FNJIF;UR 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
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 & 他们坚持 $ 双 高 %]R;ARaR;AR^ 模式_.‘" 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 世纪 ,2 年代中 期 "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 "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 研究呈现三种情况 ) 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 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 上形成的 _-"b‘" 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 $FJ 的性别图 示理论 # 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结果 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 _,"!2‘#
!37,"+-1""
879)1"/:); MRF PCDES FTBNLIFP CRF UR?I?UCFI;PC;UP LV (R;@FPF ULNNFAF PCDEF@CP # ?@EILAS@S BFIPL@?N;CS1
<)"(&$,; MWL PU?NFP $$%&’ ?@E ()*’+#" WFIF DPFE CL CFPC ,-. D@EFIAI?ED?CFP VILJ V;OF D@;OFIP;C;FP ;@ QD@J;@A1 KD@@?@ BILO;@UF1 (R;@?1 MRF E?C? WFIF EF?NFE W;CR XS PLU;?N PU;F@UF PC?C;PC;U PLVC B?UY %)%%!2121 )I;@U;B?N JFCRLE W?P L@F+W?S *9Z[*1 =),#.",; MRF IFPDNC PRLWFE CR?C ?@AILAS@S ;@E;O;ED?NP R?OF CRF PLU;?N BLCF@US LV J?PUDN;@;CS ?@E ;@CFIBFIPL@?N IFN?CFE@FPP LV VFJ;@;N;CS P;JDNC?@FLDPNS1 0&’1.#,/&’; MRFIF ?IF XLCR PLU;?N BLCF@US ?@E ;@CFIBFIPL@?N IFN?CFE@FPP ;@ CRF UR?I?UCFI;PC;UP LV (R;@FPF ULNNFAF PCDEF@CP# ?@EILAS@S BFIPL@?N;CS1
&LPP; 首次提出 $ 双性化 % 概念 & !,-0 年 "$FJ 编制
_#‘
了 $FJ 性 别 角 色 调 查 表 ] $FJ %FT &LNF ’@OF@CLIS"
$%&’ ^ " 开始了双性化的实证研究 & 随后十年出现的 大 量 研 究 主 要 围 绕 $FJ 和 %BF@UF"8FNJIF;UR 的 两
#22# 年 !! 月!#224 年 ! 月 "抽取云南省昆明地 区五所高校 # 个年级组 ] 低年级组 * 高年级组 ^0 个专 业 ] 文 * 理 * 体育 * 艺术 ^ 的男女大学生 !!b- 人进行测 试 "剔除不合格答卷后 " 得到有效样本 ,-. 人 & 其中 男性 0.! 人 " 占总体 0-1#c & 女性 3!3 人 " 占总体 3#1bc & 专业方面 "文科 #3b 人 ’#.10c (*理科 #., 人 ’#-1.c (* 艺 术 #.3 人 ’#-1#c (* 体 育 !b0 人 ’!b1,c (& 被试来源农村 3!b 人5341!c^ * 城镇 #,4 人 ’4212c (* 城市 !3, 人 ’!.14c (& "#$
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 * 年龄影响的问 题_!!"!#‘& 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 " 国外研究了许多 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 " 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 性量表中 "$%&’ 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 & 其中男性 气质量表具有两个主要因素 " 一为 $ 工具性 %] 支配 性 * 领导性 * 占有性 * 自信 ^ " 一为 $ 独立性 % ] 自主性 ^ " 女性气质量表只具有一个因素 $ 移情性 %] 人际敏感 性 ^_0‘& 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 因此 "本研究的目 的 " 试图通过本土化人格量表 ()*’+# " 进一步 探讨 中国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
测量工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F 年
第 06 卷
第 <期
. <6F
本研究主要 采用 !"#$ %!&’ 性别角 色量表 ( 和
$
结
果
)*+$,- . 中 国 人 格 量 表 -//0 年 修 订 版 ( 进 行 施 测 ! )*+$,- 由香港中文大学张妙青等 于 0112 年编制 "
包括一般人格量表 # 四个因子 $ 领导性 %可靠性 % 容纳 性 % 人际取向及 -3 个分量表 &4 临床量表 # 两个因子 $ 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 &4 效度量表 # 低频率量表 % 好印 象量表和答题一致性量表等三个分量表 &5067’ !"# 统计方法及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 ! 全 部数据的统 计分析 过 程 采 用 "*""0/8/ 统 计 软 件 完 成!
生被试进行集体测试 " 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统计所得数据 ! 结果 # 中国大学生四种性别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 # 双性化 人格特征中明显带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典型特征 " 但又与中性化的人格特征差异较大 ! 结论 # 中国双性化大学生具 有 $ 领导性 % 和 $ 人际取向 % 的人格特征 & ! 关键词 " 双性化 # 人格特征 # 性别类型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223+4.!!5#223620+2040+24
分 @<83 且女性度得分 !<83&* 双性化 -1< 人 (6/80A " 男性度得分!<83 且女性度得分!<83&* 中性化 -3人 (-381A " 男性度得分@<83 且女性度得分 @<83 &)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及两两比较的 %&’ 检验结果 双性化 %B?-1<C 中性化 %B?-3-C
% % 040
(R;@FPF >LDI@?N LV (N;@;U?N )PSURLNLAS [LN1!4 9L1 0 #223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张莉 !" 冯江平 #
!!"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云南 昆明 #$%&&’ #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 $
! 摘要 " 目的 # 探讨中国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 方法 # 使用 $%&’ 和 ()*’+# 量表对云南省昆明地区 ,-. 名大学
!>)% ?&+4, "
*@AILAS@S\ )FIPL@?N;CS UR?I?UCFI;PC;UP\ %FT ILNF PCFIFLCSBF
双性化 ]*@EILAS@S^ 指的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两 性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 "$ 同时具有男性气 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两性化特征 % _!‘& !,.0 年 "*1%1
中图分类号 ! /00,1.
!"#$% &’ "() *)+,&’-./"% 0(-+-1")+/,"/1, &2 3’4+&5%’% 6’4)+5+-4#-")
78*9/ :;" <=9/ >;?@A+B;@A %CDEF@C G?@?A;@A HFB?ICJF@C" KD@@?@ &?E;L ?@E MFNFO;P;L@ (LNNFAF" QD@J;@A .32##4"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