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双亲平均表型值的回归系数不同,提出了遗传率这个概念。 子女值对双亲均值的回归系数就是该性状的遗传率。

回归方程为: O O h2 P P




O O
是子女表型值的离均差,表示因选择使选留个体的子 女平均表型值高于原始群体均值的部分。这种因选择而在下 一代产生的反应称为选择反应(R)。
► ►
p p ( p p f ) ( p f p) 选种时对以上两部分分别给予加权,合并为一个 指数I作为估计育种值,作为选留的标准。
用离差的形式表示:
不同的选择方法可表现为对上式中两部分的不同 重视程度。 即:I=bfPf+bwPw
二、单性状的选择方法
1 、个体选择:对两部分同等重视,即把超出群体均 值最多的个体留种。实质为用个体表型值估计育种 值。 P = 1 × P w + 1 × Pf 2、家系选择:完全忽略Pw而只根据Pf选择,即把超出 畜群均值最多的家系留种。实质为用家系均数估计 育种值。 P = 0 × P w + 1 × Pf 3、家系内选择:完全忽略Pf只根据Pw选择,在家系内 选择超出家系均值最多的个体留种。实质为用家系 内偏差估计育种值。 P = 1 × P w + 0 × Pf
► 1、直接提高选择反应。 ► 2、遗传力高,说明表型变异中来源于遗传变
异的组分越高,表型选择的准确性越大,从
而提高选择效果。
(二)选择强度
► 选择强度是不受性状影响的通用参数
P i P
► 选择强度i与留种率
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可用下面的公式估计:
z i p
育种中的实际选择分布图
P=性状表型值; PS =被选中种畜的表型值 平均数; P =群体中经性能测定动物表型 值平均数; 阴影部分=被选中种畜的分额 p, Z为α处纵高
► 人工选择
指在动植物育种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 家养动植物进行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作用。 作 用:进化的方向由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转向有利于 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控制进化方向的是人的意 愿。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差异
1、针对维持群体均值而言
自然选择是向心选择
人工选择是离心选择
(四)世代间隔
(五)其他可能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1、性状间的相关(遗传相关)
当两个性状间具有遗传相关时,可用于间接 选择 如同时选择n个性状,则每个性状的选择反
2、所选性状的数目

应只有选择单个性状时的选择反应的
择太多性状。
1
N

故:选择时应该突出重点性状,不宜同时选
3、近交
近交与选择效果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矛盾 近交衰退造成各种性状的选择效果不同程
适用条件:A、遗传力低,表型变异主要是环境变异, 个体表型值与育种值差异大,个体选择不可靠;B、 家系大;C、共同环境(母体效应)造成的家系间差 异小。 2 2 1 (n 1)rA 2 hf h R i h 家系选择反应: f f f 1 (n 1)r
其中:Rf表示家系选择的选择反应;i表示选择强度;σf表 示家系均值标准差(小于个体性状中的表型标准差σP ); h2f表示家系均值的遗传力(通常大于一般的遗传力h2)。
4、合并选择
► 同时考虑Pw和Pf,而分别给以不同程度的加
权,以最好地利用这两方面的资料。 ► 最合理的加权:对 Pw和Pf分别乘于各自的遗 传率hw2和hf2,即:I'=hw2×Pw+hf2×Pf ► 因为离差乘遗传率就是选择反应,故把这 两部分的选择反应之和作为对家畜种用价 值的评估。

公式 I'=hw2×Pw+hf2×Pf 中 I'是对Pw 和Pf 分别加权后的指数; hw2是家系内离差的遗传率; hf2是家系平均数的遗传率。 1 rA 2 2 2 2 1 (n 1)rA hw h hf h 1 (n 1)r 1 r 其中:h2是性状的一般遗传率; rA是家系成员间的亲缘相关系数; r是家系成员间的表型相关系数; n为家系成员数。
第五章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选择相关概念 数量性状的选择反应 数量性状选择的方法 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
第一节 选择相关概念
► 自然选择
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自然界对物种的选择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作 用: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条件控 制着变异发展的方向,导致适应性状的产生
三、各种选择方法的比较
1、个体选择:根据个体表型值的选择,简单易行。在选择
强度相同时,遗传力越高的性状,标准差越大的群体,用 个体选择越好。此时,表型值变异主要是遗传变异,为大 群选择。
R i P h
2
其中:R表示选择反应;i表示选择强度;σP表示标准差;h2 表示遗传力。
2、家系选择(选择家系均值的家系成员)
留种率:是指留种个体数与测定个体数之比(留种数
/测定个体数)×100%。
在性状表型值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留种率的大
小决定选择差的大小。即留种的家畜越多,选择
差越小。
(三)性状的表型标准差
R Sh i p h A i h
2 2
选择极限:对一个群体实行长期的闭锁选择, 随着选择的进行,有利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直至固定。此时,群体内基因趋于一致,没有 可利用的遗传变异产生,则选择不再产生作用, 即不会出现选择反应的现象。
如:世代间隔、性状间的相关、一次选择性状的 数目、近交以及遗传与环境的互作等。
遗传进展(selection progress):选育群体平均每 年所获得的选择反应。即选择反应除以平均世代间 隔。 R Ry GI
世代间隔:指每繁殖一代所需的年数,或者说是用子 女出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来表示。
选择强度:不同性状间由于度量单位和标准差不 同,选择差之间不能相互比较。为统一标准,都除 以各自的标准差,使之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选择 差称为选择强度(i)。 其公式为:i P S ; 所以 S i P P P 又: h /
►实施同期同龄对比,使各个体处于相同的环境条件。
►采用统计方法对性状校正,使其比较的基础一致。
2、提高选择强度
(1)建立足够大规模的育种群

强调地区间的联合育种
目的:降低留种率 A、降低留种数量,增加后备个体数;
(2)尽量扩大性能测定的规模

(3)实施特殊的育种措施,改善留种率:
B、缩短胎间距;
C、分品系培育:强调父系亲本的选择; D、使用人工受精、胚移、胚胎分割等新技术 以降低公畜需要量。
改变一个种群的步骤:
►首先,创造或发现变异
方法:诱变或杂交
►其次,通过选择的作用在群体中定向地扩散所需
变异型基因,并逐步使之成为群体的主导类型。
方法:通过定向选择来增高理想基因的频率。
有变异存在,才有新品种的产生,变异为育种提 供素材,变异是育种的基础。
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育种是根据家畜的遗传和变异两种特性,通过选择和繁育两 种手段来引导变异发展的方向而进行的工作。 理论基础——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选择能积累变异,决定变异的方向,产生新类型个体, 最终使畜群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在家畜育种中的体现 1.针对特定数量性状的系统选育可能育成新品种 ►选择的重点--数量性状(经济重要性) 2.针对特定质量性状的系统选育也可能育成新品种 3.选择有益突变也能培育新品种
利用家畜个体及其家系(全同胞或半同胞家系)
的资料以及遗传力来判断个体的种用价值。
设:个体表型值为Pi,它可被划分为两部分之和,
即:
►家系平均值(Pf) ►个体表型值(Pi)与家系平均值(Pf)的离差(Pw)

即:Pi=Pf+Pw
其中: 来自百度文库w 表示家系内偏差,即(Pi-Pf) Pf 表示家系均值
当 h2f 大于 h2 的程度足以补偿并超过σf 小于σp 的程 度时,家系选择优于个体选择。对低遗传力性状且 有大的家系时,几乎总是成立。
3、家系内选择(家系中选留表型值高的个体)
► 家系内选择是在每个家系内的个体选择
2 A w

1 r Rw=iσwh2w h h 1 r 其中:σw 是家系内离差的标准差; h2w 是家系内离 差的遗传率。有: ► 当表型相关r大于亲缘相关rA时,hw2>h2。 ► 家系内选择的适用条件是:性状遗传率低、家系内 表型相关高、共同环境 ( 母体效应)造成家系间差异 大。 ► 当共同环境使家系间有大量差异时,在每个家系内 选优可以弥补家系选择的不足。此外,还可减少近亲 繁殖的速率,有利于保种。
度地降低。
4、环境
数量性状的表型值都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育种应该考虑环境条件的效应。
三、提高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措施
► 1、主选遗传力高或中等的性状
遗传力小于0.2,低遗传力性状。繁殖性状 遗传力大于0.2小于0.4,中等遗传力性状。(生 长性状) 遗传力大于0.4,高遗传力性状。(胴体性状) 缩小环境方差,提高遗传力。
A P
故选择反应的公式可转化为:
R Sh i p h A i h
2 2
二、影响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因素
► 根据
R Sh2 i p h2 A i h ,
► 1、性状的遗传力 ► 2、选择强度 ► 3、性状的表型标准差 ► 4、世代间隔
(一)性状的遗传力
早期辅助选择、间接选择(遗传相关)
四、选择效果的预估
► 理论基础:
R=Sh2=iσh2 选择强度可由留种率得到(性状呈正态分布时)
► 只要知道一个畜群该性状的标准差与遗传力,确
定留种率,就可预估选择效果。
第三节 数量性状选择的方法
二、个体选择法与依据亲属信息的选择法
原理
3、保持群体内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 (1)选育基础群保持一定的规模; (2)基础群内具有足够的遗传变异
基础群的组建应保持尽可能多的血统和较远 的亲缘关系;
(3)采用育种方法扩大群体的遗传变异:
导入杂交:从外群体导入外血可引入有利基 因和扩大群体的遗传变异度。
4、缩短世代间隔的方法
1、尽可能缩短种畜的使用年限;早配等 2、在保证选择的准确性的前提下,选用世代间隔 较短的选种方法; 3、实施早期选种措施。
高产对家畜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往往是有害的,故应加强 对高产品种的营养条件供应和环境条件控制。
3、当两种选择作用严重抵触时,人工选择就不会取 得进展(品种退化)。
选择的实质

打破了繁殖的随机性,定向地改变了群体
中相关基因的频率。

打破了自然状态条件下生物群体的“哈代 -温伯格”平衡 ,改变了生物类型。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反应
►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表型呈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无明显区别,不能 直接加以描述,只能用数字来描绘其变异特性的性状。
► 特点:
是可以度量的性状;
呈连续性变异; 其表现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微效多基因系统; 多呈正态分布。
P P
是双亲表型均值的离均差,表示由于选择使选留个体
的平均表型值高于原始群体均值的部分,称为选择差(S)。
上式可演化为:R=Sh2
► 选择反应又称为一代选择进展。 ► 选择效果的衡量标准是选择反应(R)的大小。所
以影响选择效果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性状的遗传
力(h2)与选择差(S)。
► 影响这两个因素的其他因素都会影响选择效果。
对数量性状进行选择的特点
► 数量性状一般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基因型相对比
较复杂,难以进行针对某一基因的选择。
► 对数量性状的选择必须应用生物统计学和数量遗
传学原理,从性状的表型值中剔除环境效应的影
响,而根据或接近根据多数基因的加性效应——
育种值来进行选择。
一、选择反应与选择差

1940年:J.L.Lush根据不同的数量性状中,子女的表型值
2、选择的目的与方向
自然选择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人工选择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选择目标→选择方案
3、选择的过程
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见效慢
人工选择的过程则相对较短,见效较快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间的关系
1、当选择的方向一致时,自然选择能加快人工选择 的进程,增强人工选择的效果。 2、当选择方向不一致时,人工选择会受到自然选择 的制约或影响。此时,要获得人工选择的预期效果, 就必须加强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来克服自然选择的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