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 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以识记背诵为起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的文言词汇,理解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组学习自我探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人与海教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老人与海教案 长春版

老人与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老人与海》整部作品的梗概。

2.结合心理描写品味人物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作品不赘述情感、简朴、客观而具体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学习老人身上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向自身、自然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作品“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老人与海》自学指导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2、熟读课文,把握主旨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4、完成自学目标一、文学常识关于作者二、字词的音形意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2、重点词语的理解三、体会主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如果被告知,有人写了篇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一定会感到很难相信。

但这就是事实,这个人就是海明威,这本小册子就是《老人与海》。

二、作者简介。

(出示海明威照片)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

他到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他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

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这就是海明威。

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

三、整部作品简介。

(出示《老人与海》图片)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孤独的古巴老渔夫在加勒比海捕鱼的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小说一出版,就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而且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四、熟读课文,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

这是老人自出海以来,第三次见到日出,这时鱼打起转来,撞击着牵扯它的铁丝导线,试图把钩住它的鱼钩甩掉。

老人在应付鱼的同时,还要和自己的身体抗争着。

在这场勇气、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老人用智慧和经验取得了胜利。

他将渔叉扎向了游到自己小船旁边的大马林鱼,大马林鱼的鲜血染红了海水。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2.短文两篇 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2.短文两篇 教案

一二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了解她取得的伟大成就。

2.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3.了解悼词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

4.学习思考伟人对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在阅读中品味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

2.学习居里夫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居里夫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梦想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提起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很多,因为这些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和精神给我们以启示和鼓舞。

那么你们知道哪位科学家一人获得过物理、化学两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吗?她就是居里夫人。

一位女科学家能有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让我们钦佩。

那么,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作为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

更正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坚韧不拔问心无愧专心致志天赋侵扰渲染纯粹获益匪浅逆来顺受毫不妥协痴迷琐事鞭策奢望猝然报酬闲暇眺望呵责蹂躏崭新三、了解作者。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

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物质,获得成功,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

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

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分析课文。

1.初读之后谈谈你理解的居里夫人的信念包括哪些因素。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教案 长春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桃花源记》教案 长春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9《桃花源记》教案长春版目标聚焦信息驿站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为世外桃源,相传又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夫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这是一个虚伪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只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园之旅”吧!作者语录1、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小传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私益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

因不满当时士族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即辞官归隐。

从此“躬耕自资”。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情景。

他的诗文兼又平淡、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看成独立的文章。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对战乱造成的在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一定的感受;同时由于他弃官后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因此他对农民有了更多的了解,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的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2、作品简介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版107页)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版107页)

一《诗歌二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教学目标】1在积累诗中“澹澹”“竦峙”“星汉”“老骥伏枥”“盈缩”“养怡”等词语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并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2能理解诗人通过写景状物表现豪情壮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理解诗人通过写景状物表现豪情壮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朗声背读,感知诗歌内容之美1导入。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请同学们背诵已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或曲词,并说说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例如:◇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通过描写花叶焜黄衰落的秋景慨叹时光流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写明丽清静的秋景抒发闲适情怀。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通过描写冷清孤寂的秋景表达凄怨心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通过描写落木凋零的秋景言说悲愤心怀。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通过描写露重风紧的秋景告白思乡情结。

……2小结。

秋天,西风渐紧,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宋玉叹“悲哉,秋之为气也”,刘禹锡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么曹操的《观沧海》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呢?3背读本诗,明确内容。

作者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观沧海》这首千古传诵的壮丽诗篇。

全诗以“观”字领起,重点描写观看到的大海之景,虚实结合,波澜壮阔,既写出大海的雄奇景色,也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二、抑扬诵读,感受诗歌音韵之美1难字正音,明确韵脚,字正腔圆诵读。

峙,起,里,志,押i韵。

2划分节奏,把握语速,抑扬顿挫诵读。

节奏: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美课件(全册)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美课件(全册)

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好像从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
入大海之中。 ——互文
诗歌赏析
诗中哪些诗诗句
内容 观海地点和目的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想象之景
情感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课文阅读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dà 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zāi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曹操
内容理解
引申为 :
登上i
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诗歌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 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第一单元 · 诗歌两首
龟虽寿
课文导入
“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它们有什么不同?
水何澹澹:风平浪静时;
洪波涌起:大风大浪时。
诗歌赏析
哪些语句是动景?哪些语句是静景?
动景: 水何澹澹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静景: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诗歌赏析 哪些语句是诗人“观沧海” 产生的联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上不仅仅有唐朝创 造了诗歌的伟大时代,在更早的时期,我国也
有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三国时
期的诗歌,这首诗的作者也同样有名,今天就 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看一看那个烽火连天 的时代,感受作者曹操的壮志豪情。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1-8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1-8

教学设计
四平市第十七中学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知识
与技

1、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2、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及其取得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之间的联系。

3、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过程
与方

1、通过查字典、工具书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生词音、形、义
2、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材分析教学
重点
1、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2、分析文章中哪些方面表现玛丽居里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教学
难点
1、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
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常年在这样
一个实验室里工作着,夏天,炎热的
仓库内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工作服被
灰尘和汗水染得脏兮兮的,眼睛、喉
咙也被烟熏得刺痛。

冬天,窗户也必
须随时开着,免得有毒气体无法排出
而导致中毒,冻得连握笔做记录都成
问题。

可是,她仍坚持不懈地做着实教学方法:朗读梳理法、。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老子二章》(知人者智)word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老子二章》(知人者智)word教案

知人者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人生观还未成熟,对于老子的思想理解有太大困难。

因此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来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含义是教学中突破的难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案(长春版)

第1课格律诗八首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5.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6.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诗歌本身而言,这颗文学明珠拥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让我们走进格律诗的世界,感悟格律诗的魅力。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诗歌。

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抑扬顿挫;(4)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2.作者简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3.品味诗歌。

(1)整体把握诗歌。

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

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2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其性格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重要方法:梳理信息。

2.学生学会自主概括要点,结合事例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3.让学生知道居里夫人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明白要成就一项事业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4.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及人格力量,能体会爱因斯坦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品味文章的语言,深情朗读。

教学难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谈一下自己所敬佩的女科学家(把学生对女科学家的敬佩之情调动起来),由此导入到居里夫人的介绍。

二、作者介绍。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

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竟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做玩具玩耍,记者不禁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地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玛丽?居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中的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语,用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第1段:坚韧不拔,树立信心。

第2段:执著勤奋,集中目标。

第3段:探讨真理,保持安宁。

第4段:不图财富,追求自由。

第5段:克制自己,热爱生活。

第6段:沉醉科学。

3.讨论概括,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章。

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吉林省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再别康桥1、学情分析八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同时也有了一些阅历。

所以,学习本诗重在理解和欣赏。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会为他们补充一些课外的资料,让他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2、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难点:了解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

3、教学过程【导入】再别康桥有一位诗人,他爱他人,爱万物,具有平等精神。

他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的诗具有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漂逸的风格,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徐志摩,走近他的“康桥情结”。

【讲授】再别康桥一、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1、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了解修辞手法对于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是金庸的表兄,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某某沪江大学、某某北洋大学和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6年任中央大学(某某大学)教授。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三、出示与康桥有关的图片,了解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1920年—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全诗,结合创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最新精选】【155页精品】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doc

【最新精选】【155页精品】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doc

八年级上教案初中教辅编委会张翼健张笑庸田泉卢文祥主编张翼健张笑庸副主编毓明笠刘华李元昌编者(以姓氏拼音为序)陈思陈伟赛崔巍方芳郭淑琴韩道红胡欣黄敏黄勇姜玉英李林霞李毓志龙燕娄爽马力竞苗琳任燕沈艳春石馨孙秀英王江春王帮阁奚丽红许雪飞尹淑艳于春婷于晓平张俊海张研博赵璐赵志朱雪莉一格律诗八首 (1)二宋词二首 (41)三现代诗歌二首 (53)四给女儿的信 (73)五家书 (85)六孔乙己 (96)七范进中举 (116)八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32)九论趣 (141)一○谈作文 (161)一一做人与处世 (171)一二短文二篇 (181)一三老人与海 (192)一四沉寂的雪原 (200)一五《老子》二章 (213)一六《论语》九则 (220)一七邹忌讽齐王纳谏 (234)一八毛遂自荐 (244)一九桃花源记 (255)二○传.序.书.箴四篇 (266)一格律诗八首(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3.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王湾,洛阳人。

唐代诗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0《桃花源记》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0《桃花源记》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一词多义的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语;2、理解并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何虚词,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某某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多媒体课件,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 6 孔乙己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6 孔乙己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方法教学内容: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方法鉴赏小说中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教学要求:掌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某某某某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某某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2、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

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老人与海word教案(4)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老人与海word教案(4)

老人与海(第1课时)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借助资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过程与方法.结合心理描写品味人物思想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学习老人身上的那种不向命运屈服,向自身、自然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2.品味作品不赘述情感、简朴、客观而具体的语言风格。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品味作品“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导入新课。

如果被告知,有人写了篇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一定会感到很难相信。

但这就是事实,这个人就是海明威,这本小册子就是《老人与海》。

探疑互动作者简介。

(出示海明威照片)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

他到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他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

他的头上缝过57针。

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这就是海明威。

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

关于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

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伊利诺斯州的橡树园,这是芝加哥一个富庶的郊区,曾被誉为“世界中产阶级之都”。

身为医生的父亲喜欢钓鱼和打猎,而在上流社会的乡村俱乐部里长大的母亲则十分重视家人的文化修养。

海明威“像一头良种的公牛,在审美方面有母亲的传授和指导,在友朋交往方面,父亲教给他耐心,尽善尽美,热爱自然以及征服自然。

”(《海明威传》)这一切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一、整部作品简介。

(出示《老人与海》图片)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孤独的古巴老渔夫在加勒比海捕鱼的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小说一出版,就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而且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他的一生经历就是一部传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教案初中教辅编委会张翼健张笑庸田泉卢文祥主编张翼健张笑庸副主编毓明笠刘华李元昌编者(以姓氏拼音为序)陈思陈伟赛崔巍方芳郭淑琴韩道红胡欣黄敏黄勇姜玉英李林霞李毓志龙燕娄爽马力竞苗琳任燕沈艳春石馨孙秀英王江春王帮阁奚丽红许雪飞尹淑艳于春婷于晓平张俊海张研博赵璐赵志朱雪莉一格律诗八首 (1)二宋词二首 (41)三现代诗歌二首 (53)四给女儿的信 (73)五家书 (85)六孔乙己 (96)七范进中举 (116)八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32)九论趣 (141)一○谈作文 (161)一一做人与处世 (171)一二短文二篇 (181)一三老人与海 (192)一四沉寂的雪原 (200)一五《老子》二章 (213)一六《论语》九则 (220)一七邹忌讽齐王纳谏 (234)一八毛遂自荐 (244)一九桃花源记 (255)二○传.序.书.箴四篇 (266)一格律诗八首(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3.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王湾,洛阳人。

唐代诗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此诗应当于此时写就。

4.名句研读。

(1)你能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吗?“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和“入”有什么妙处吗?“生”和“入”二字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5.主题研读。

这首诗中哪几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6.小结。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全诗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

三、学习《春望》《钱塘湖春行》。

1.导入新课。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两首写春的律诗《春望》和《钱塘湖春行》。

2.朗读两首诗。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3.学生交流。

(1)对杜甫和白居易这两位唐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

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4.合作探究。

(1)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2)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5.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1)两首都是写春的古诗。

(2)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景物,情景交融。

(3)都用字传神。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钱塘湖春行》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不同点:(1)《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的景色,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乱花”“浅草”一联,写的也是春景,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春望》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2)《春望》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意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忧国思家的感情,除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钱塘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3)《钱塘湖春行》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凉,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6.展示自我。

背诵歌咏春天的诗文,小组竞赛。

7.小结。

世间有一种再美妙不过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

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在深闺的处子,有待天才诗人去发现。

天才诗人才高八斗,锦心绣肠,但他们涌泉般的才思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喷发口。

于是,作为他们美满结合的结晶,璀璨夺目的诗章诞生了。

因此,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实在是山水的幸事,诗人的幸事,也是诗坛及后世读者的幸事。

山水成就了诗人,历史也成就了诗人。

8.布置作业。

背诵这几首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诗以言志”,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诗人的情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或者洋溢一种壮志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长海”;或者抒发一种壮志未酬的情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或者蕴涵哲理给我们人生启示……希望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人生感悟。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

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再让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让学生说一说心中想象的画面。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5.感悟欣赏。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2)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

(3)这首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

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遭到贬谪,虽怅惘但不悲观,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不计个人得失、开阔豪迈的胸怀。

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4)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诗人从回顾写起,首联以凄凉的心情回顾被贬的悲苦生活,写往昔之苦,沉郁愤慨。

颔联由昔而今,诗人以伤感的情绪写二十三年后的悲痛。

颈联一改前面伤感消沉的情调,直接抒发自己遭遇坎坷后不甘沉沦、旷朗达观的心情,变为昂扬奋发的气概。

尾联总结全诗,点明酬答的题意。

诗人要以奋发向上的乐观态度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积极进取。

(5)这首诗多次运用了典故,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说一说运用典故的效果。

诗人借用典故,抒发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感叹。

诗人感慨今昔,由往昔凄凉之苦写到今日怀念旧友与岁月流逝的悲痛,倍感惆怅、伤痛。

6.小结。

诗人写了二十三年来痛苦的人生经历,横遭贬谪不消极,怀旧悲痛不悲观,面对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放眼未来,振奋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