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4章 政策系统 公共决策体制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a33a7a04693daef5ef73de9.png)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我们可以从如下的几方面来把握“政策”的内涵:(1)政策主体。
任何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权威机构、政党及其他政治集团、团体;(2)目标取向。
一定的政策总是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3)活动过程。
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4)行为规范。
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2.投票悖论答: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
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悖论。
3.政策合法化答: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法律和其它形式的政策,都有其合法化过程。
(2)政策合法化是有目的的活动。
(3)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活动。
(4)政策合法化是主体依照法定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过程。
4.政策监控答: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04第四章 公共政策
![04第四章 公共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7d193c7ed630b1c58eeb520.png)
(二) 政策工具类型
1. 强制性政策工具
强制性政策工具也称为指导性政策工具,它是借助国家或 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 某种行为。
(1) 规制。
规制指的是一种活动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政府对个人和机 构提出要求或 规定某些活动,并经历一种连续的行政管 理过程。
8)国家行政学院张金马 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
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达的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 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 声明、指示,以及行动计 划与策略等。
9)我国学者陈振明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 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 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 、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三) 公共政策的稳定性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
追求稳定是任何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目标。公共政策作为政 治系统运行的中心、公共部门履行职能的手段和进行公共管 理的途径,必须保持稳定。
第二节 公共政策系统
一、公共政策主体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公共政策主体的划分是美国学者詹姆 斯·E. 安德森在《公共 政策》一书提出的。他从政策主体 的身份出发,将其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
就美国而言,总统在立法方面的权威显然已经被确定, 委员会导致了国会领导的分散,加之缺少强有力的政党 权威,使国会越来越依赖于总统提出的立法建议。而且 ,国会还常常将一些非常重大的决策权授予总统,特别 是在需要高度集中的外交和军事领域,总统所拥有的合 法权力和行动自由比其在内政方面所拥有的 权力和自由 要大得多。
(四) 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其合法性为基础的,政策只有合法 化,才能具有对公众的约束力。
《政策科学》陈振明 名词解释
![《政策科学》陈振明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38ea6bcf84b9d528ea7a45.png)
政策分析: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政策网络:一群相互依赖的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为政策问题的解决与方案的执行而建立的稳定的关系形态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起更直接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政策制定:指从发现问题都政策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环节所组成的政策形成过程,包括政策议程、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三个基本环节或阶段政策议程: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方案规划: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结果预测、方案抉择等基本环节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与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政策法律化:政策向法律的转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政策执行:将政策意图转变为政策结果的行动过程。
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政策工具: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政策变化、改进、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和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在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结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周期:政策救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等阶段后形成一个周期;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重点问题+课后思考题(厦大考研)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重点问题+课后思考题(厦大考研)](https://img.taocdn.com/s3/m/0266082b8bd63186bdebbc94.png)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重点问题+课后思考题(厦大考研)第一章绪论一、重点问题№1〃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2〃公共政策学的兴起№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围№4〃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6〃政策分析的职业化发展№7〃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理由№8〃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二、思考题1〃解释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概念。
答:(1)公共政策: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国家、政府及执政党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供应、为宏观调控经济及社会的运行而作出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个人决策和企业决策)。
现代政治学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动态过程。
(2)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3)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的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学?如何理解它的“范式”特征?答:(1)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①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似真性)。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现实性、才更加灵活、更加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问题(政策分析既是解决问题的艺术,也是提出问题的艺术,正确提出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解决错误问题是白费精力)。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是规范的(重视价值评价与分析)。
政策相关知识包含了具有价值特征的因变项(目的)和自变项(手段)的互动,这些变项的选择往往涉及在多种价值中作出取舍。
选择哪一个价值,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判断问题,而且往往需要伦理学推导。
3〃公共政策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途径?答:A、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1)、系统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期末复习重点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8e105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1.png)
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想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重点:1、政策的概念和政策的本质2、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分类3、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4、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5、政策子系统的划分第三章政策活动者重点: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考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重点: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和决策权力的含义2、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议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3、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改进考点:1、阿罗悖论第五章政策工具重点:1、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3、基本的政策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第六章政策制定1、政策议程的涵义2、政策议程的种类3、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策略和模型4、方案规划的含义和程序5、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和程序考点:1、政策议程的涵义、途径、策略和模型第七章政策执行重点:1、政策执行的含义2、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3、政策变通的含义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5、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6、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考点:1、政策变通的含义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3、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第八章政策评估重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标准2、政策评估的意义3、政策评估过程的三个阶段4、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5、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考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2、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3、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第九章政策监控重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2、政策监控的分类与作用3、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考点:1、政策监控的含义与作用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重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3、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4、政策周期的内涵5、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6、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考点: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障碍与政策终结的策略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第十一章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重点:1、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2、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3、目标确立的方法(澄清政策目标在政策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第十二章系统分析方法重点:1、系统分析的内容(整体分析、结构分析、逻辑分析、环境分析)2、系统分析中的定量技术和定性方法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重点:1、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内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概念和几种主要的经济学分析框架)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和方法、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3、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学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成本—效能分析方法、公共定价法)考点:1、公共选择理论。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1488f9c551810a6f52486b8.png)
《公共政策学》课件内容第一章绪论公共政策概念•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1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与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的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要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固有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以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为主线进行研究:政策的要素、结构和运行过程;政策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2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公共组织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1)从研究取向来看行为取向: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结果取向: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2)从政策制定的主体范围来看政府组织:核心和重点(立法、行政、司法)非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
二、研究内容1 公共政策的本质与构成(1) 相关概念的区别管理决策: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法律制定: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层次①具体的个别的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政策链: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https://img.taocdn.com/s3/m/cb1af58349649b6648d747f7.png)
第16章结论:走向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一、概念题1.政策合法化(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合法化是指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政策合法化包括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法定的决策程序在政策合法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立法过程,它遵循的就是立法程序。
2.政策民主化答:政策民主化是指必须保障广大公众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整个过程,从而在公共政策中反映广大公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参与的程序和社会环境。
3.政策科学化答:政策科学化是指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确定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政策目标,并且选择一个完全能够实现该政策目标的有效方法。
4.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答:(1)市场决策,是指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即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决定购买什么、消费什么产品和服务等。
(2)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及供应,为宏观调控经济及社会的运行而做出的决策。
(3)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不同①决策主体不同a.在市场决策中,决策的主体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当然,政府部门有时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b.公共决策中的决策主体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即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a2481855022aaea998f0fe8.png)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一、概念题1.组织答: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决策组织就是具备决策权力,从事决策活动的组织。
2.公共决策体制答: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工作的组织形态。
为了保证一定的决策组织行为有效果,必须按照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决策活动的需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决策体制。
3.委员会制答:委员会制,亦称为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
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
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
现代世界各国中,瑞士是委员会制的典型代表。
委员会政体下的委员会是以集体领导的形式来行使其最高行政权,各委员不但职权相同,并且进行集体议事,决议是以投票结果来作出的,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4.分权制答: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而上级组织不加干涉的领导体制。
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
优点是:可以使下级因地制宜贯彻上级指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特点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本地的长处和优势。
缺点是:如果发挥不好,容易自立门户,各行其是,各方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发生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不顾整体利益的倾向。
二、简答题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各种政策行为者围绕决策权力,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
(2)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总统制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总统制。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四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四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10083ed4d8d15abe234ed4.png)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1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不足(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模式分析仍是一个空白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1)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2)响。
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3)A 、网络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②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③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B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4、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5①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预算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
②事务管理权限:命令和执行、控制与被控制。
③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①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
②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门。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668bc6b4028915f804dc2f9.png)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①决策权力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a.选举(的范围);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3)公共决策体制的作用①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②在决策中规范决策活动,降低决策成本,使决策方案科学、可行。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答: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具体表现为:①首长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
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
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集权制和分权制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具体表现为:①集权制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a.制定政策时,能够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政策执行通畅高效;b.易导致上级机关独断专行,不考虑下级机关的实际情况,束缚下级机关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政策的执行。
最新《政策科学》陈振明-名词解释
![最新《政策科学》陈振明-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65c35a8dd88d0d233d46af6.png)
政策分析: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政策网络:一群相互依赖的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为政策问题的解决与方案的执行而建立的稳定的关系形态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起更直接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政策制定:指从发现问题都政策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环节所组成的政策形成过程,包括政策议程、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三个基本环节或阶段政策议程: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方案规划: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结果预测、方案抉择等基本环节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与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政策法律化:政策向法律的转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政策执行:将政策意图转变为政策结果的行动过程。
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政策工具: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政策变化、改进、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和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在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结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周期:政策救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等阶段后形成一个周期;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https://img.taocdn.com/s3/m/46148fe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9.png)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政策问题的认定学习目标了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严重性,但是只是关系到当事人,尚未影响到其他人。
当问题超出了当事人而影响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并且,公众基于价值观念和自身的切身利益的考虑,开始提出以解决该问题为目的的公意诉求时,问题就转化为了公共问题。
而当社会的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政策问题。
2.政策问题的内涵对于政策问题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迪里 (David Diry)在《政策分析中的问题定义》一书中说:“政策问题是未实现的需要、价值或可以通过公共行动来追求的改善机会。
”1琼斯在1970年版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中认为,政策问题是一种人们的需要被剥夺或不满足,可由自己认定或他人认定,且要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2林永波、张世贤则认为,“所谓政策问题,乃是在一个社群中,大多数人觉察到或者关心到的一种情况,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规范或者利益相冲突时,便产生一种需要,受剥夺或者不满足的感觉,于是透过团体的活动向权威当局提出,而权威当局认为多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3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从政策意图的角度看,政策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需要或者不满足的某种条件或者环境,并为此寻求援助或者补偿的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由受影响者直接从事,也可以由别人以他们的名义进行。
国内有学者认为只有公共问题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因而能进入政府议程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4陈振明认为,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者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5宁骚认为,在考虑政策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忽略两点:一是社会统治集团与社会多数民众在公共政策问题的认知上往往是有差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有些可能并不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感知的问题却为统治集团的少数人所认识,因而也可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二是公共政策问题尽管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然而并非都必须由政府亲自出面加以解决,有许多问题可由一1Willian N Dunn,Pb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4,p85. 2See David Diry,Problem Definition in Policy Analysis,Lawrence ,K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84.3林永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72页4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76页;5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4页些非政府的社会公共组织乃至政府委托的私人组织加以解决。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活动者)【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b17ebc3312b3169a551a45b.png)
第3章政策活动者一、概念题1.政策主体(厦门大学2007年研)答: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过程存在着差别。
因此,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方政策科学的论著或教科书往往将政策主体或政策活动者划分为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
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媒以及民间思想库等。
2.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指由于某种共同利益而组织在一起的人的集合体,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各利益集团之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利益集团与直接决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政治互动的局面。
3.政党答:政党是指代表特定阶级或阶层的价值与利益,为实现这一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主张和意志而采取共同行动,以参政、议政、执政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党虽然不是国家行政机构,不直接担任国家管理的职责,但是不论是执政党、参政党还是在野党,都是国家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都要站在自己党派的立场上针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
政党的性质与特征决定其活动过程必然要对公共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政党属于公共政策的间接参与者。
4.阿罗不可能定理答: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机制,能够在众多选民投票的情况下,将个人排列的多种偏好次序转化为公共偏好次序。
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根本不存在能够全部满足理性规则、非选择对象的独立性规则、非限制性规则、个人偏好与公共偏好正相关规则和非独裁性规则这五项条件的公共选择过程。
陈振明 政策科学 第四章 政策工具
![陈振明 政策科学 第四章 政策工具](https://img.taocdn.com/s3/m/ed1c2e84e53a580216fcfe02.png)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
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 看待。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 科关注的问题。
. ●在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 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 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 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 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 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在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 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在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 工具。
2.政策工具的分类 . ●荷兰经济学家科臣(E·S·Kirschen) 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 分类,他着重研究这样的问题,即是否存在着一系列的执行经济 政策以获得最优化结果的工具。他整理出64种一般化的工具,但 并未加以系统化的分类,也没有对这些工具的起源和影响加以理 论化探讨。 ●美国政治学家罗威、达尔和林德布洛姆等人也做过类似的 研究,但他们倾向于将这些工具归入一个宽泛的分类框架中,如 将工具分为规制性工具和非规制性工具两类。萨尔蒙推进了他们 的讨论,增加了开支性工具和非开支性工具两种类型。 ●著名政策分析家狄龙(Van der Doelen)将政策工具划分为法 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每组工具都有其变种,可以 限制和扩展其影响行动者行为的可能性。另一种更新近的三分法 是将政策工具分为管制性工具、财政激励工具和信息转移工具。
二、政策工具的研究途径 国外政策工具的研究已形成了多种途径,根据前述《公共政 策工具》一书的说法,主要有如下四种基本途径: 1.工具主义。这种途径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 .工具主义。 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 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的效果; 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因此,政策 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 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2.过程主义。这种途径的支持者并不承认存在着超出特殊 .过程主义。 具体问题之外的工具。他们认为,各种工具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 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恰当的工具并不 是抽象计算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解 决办法;工具的恰当与否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过程主义 者所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而不是工具的特性。
公共政策学 陈振明 (华农期末详细复习版)
![公共政策学 陈振明 (华农期末详细复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f423f27c1cfad6195fa724.png)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1、公共政策学2、政策学3、政策科学4、政策分析5、公共政策分析6、政策研究二、定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三、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处理好两个关系: 务实与务虚的关系,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公共政策学一、从国家层面来分析1、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3、有利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4、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二、从个人层面来分析1、有助于理解公共政策2、有助于个人决策(私人决策)(法盲的悲剧)3、作为一种职业或兴趣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逻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是公共政策. 因此,公共政策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I、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3、政策一般(概念、本质、特征、构成、功能等)(二)政策系统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陈振明P5)(三)政策过程1.政策过程就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中国政府体制内实际的权力体系的结构是:在党的最高领导之 下,行政机关遵从党的意志去管理人民群众;立法机关遵从党 的意志,联系人民群众,制定法律和监督政府;司法机关遵从 党的意志,一方面监督人民,另一方面监督政府。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4.1.3 决策权力
2.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以美国为例,在官方的政策主体中, 作为行政机关的总统拥有广泛的实质性的公共决策权力,其在进行立法领 导方面的权威已经确立并被人们所认可。他所拥有的合法权力和行动自由 比他在内政方面拥有的权力和自由要大。 作为立法机关的国会的作用相对有限,国会的立法往往将重大的决策权授 予总统。 美国的法院所拥有的公共决策权力比其他西方国家要大得多,它“常常能 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提交给它们的法令解释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很 大的影响”。 美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即政策的实施机构拥有一定程度的实质的决策权力, 它可以制定某一法律或政策,也可以使别的部门制定的某一法律和政策失 效。同时,它还是立法建议的重要来源之一。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4.1.1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 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主要的构成因素有:
(1)决策权力 (2)决策程序 (3)决策规则和方式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 主编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4章 政策系统: 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4.1.1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一般构成因素有:
(1)人;(2)财;(3)物;(4)机构设置; (5)职位设置;(6)权力与职权;(7)权责划分; (8)团体意识;(9)组织目标;(10)规章制度; (11)技术;(12)信息;(13)组织设计。
?呈扁型形态的纵向结构: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其便于下级决策组 织因地制宜,发挥创造性,但是由于分权过大,可能导致政令不行,削弱 最高决策的权威性。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4.1.2 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2.横向结构
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系,这种排 列组合方式即为决策体制的横向结构。
? 决策者控制自己决策权力的常见手段是:说服;威胁;交换;施用权威。 ? 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 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 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最后,公共决策权力体制因利益 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根据公共决策权力的实际运作,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 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或者说是权威的决策权力和非权威 的决策权力。
公共政策分析
4.2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4.2.3独裁制
1.宗教领袖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宗教领袖制的典型。
2.君主亲政型
君主亲政不同于君主立宪制。的君主亲政的国家。
公共政策分析
4.2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4.2.1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2.集权制和分权制 3.历史上出现的基本决策类型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2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4.2.2议会制
议会制建立在西方的人民主权论和代议制理论的基础上,其 基本模式是:由人民选举出他们信任的议员,由议员代表人 民做出公共决策,维护人民的利益。 议会制的基本形式:
4.1.2 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1.纵向结构
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这个 排列组合方式即为决策体制的纵向结构。在纵向结构中,层 级越高,决策权限越大,决策的法律效力也就越大。
?呈尖型形态的纵向结构: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其权力集中,控制 有力,便于决策的统一执行,但不利于发挥下级决策组织的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既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党在国家决策体 制中起着政治领导的指导作用。同时,我国的其他八个民主党 派作为参政党,对我国的公共决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决策 权力分配制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我国,利益团体和作为个人的公民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 公共决策权力。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1.总统——议会制
实行这一体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芬兰、法国、墨西哥、阿根廷等 国家,以美国最为典型。
2.内阁——议会制
实行这种体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 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新西兰、以色列……
3.委员会—议会制
实行这一体制的国家主要是瑞士联邦。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在非官方的政策主体中,美国的利益团体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 在对政策决策的作用和影响上都是其他国家所无法相比的。在 美国,任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和其他联邦法院法官,须正式 得到美国律师协会的认可。而与其他各国一样,在美国,作为 个人的公民在决策权力的分配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 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往往通过利益团体来表达,公民拥有一些直 接的决策权,但这些都是相当有限的,其作用也微乎其微。
横向结构中的决策组织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 系,而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横向结构设置有利于决策的 全面化、科学化,但同时也可能因各决策组织之间相互配合 失调而出现决策混乱、互相扯皮。
公共管理硕士( 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4.1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4.1.3 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 则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 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