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总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激流》总序(一课时)

巴金

教学目标 1、鉴赏作者借助具体物象表情达意、寄托追求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藏着的促使青年们“向上”、“奋

斗”、“征服”的汹涌激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借助物象表现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激流”的意义与《激流》三部曲之间的关系。

预习作业联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以“激流”命名小说?

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本上有巴金青年时代的一张照片。结合他的经历和作品,能否

说说你初见此人的印象?

戴着眼睛,文质彬彬;额头高耸,拥有着智慧;眼睛有着一些忧

郁或说是忧虑。

本文写于1931年,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像巴金这样满怀着一腔

爱国热情的青年,必然对现实不安、不满。他能做的,如同鲁迅

先生一般,是用笔,用文艺创作来剖析社会,针砭时弊,疗救大

众,寻求救国之路。巴金当时虽然年轻,但已能用成熟、睿智的

眼光看待社会,带着年轻人的有的冲劲与激情创作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化常识

1、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

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

义思潮。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

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爱

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抗战后期创作

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

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现代文学家,翻译家,

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

文坛的巨匠。

巴金的文学是和他的哲学人生思想选择相吻合的,即抛弃、背叛

旧有的贵族利益,以博大的精神与爱心投身与拥抱普通民众,以

含泪带血的心声来彻底唤醒他们,从而追求一个纯净美丽的平等

世界。

巴金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兼具了天

分与良知,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高贵的人品,

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

2、《激流三部曲》: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

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

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

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

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

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

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

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3、了解序与跋:

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

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品评书的内容(前

言)。

跋:一般为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

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也称跋文或跋语(后记)。

三解读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理解内容。

a、对于生活,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哪些定义?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

生活是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成的激流。

b、阅读1—3节,作者内心的激流是怎样形成的?找到关键词,剖析

作者的心路历程。

作者心路历程:悲观——搏斗——征服——创造自己的路。

曾经的生活态度与现在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了反差,作者首先采用

的方式是从反面引出主题,应用名言,否定自己曾有的人生观,

指出人生于世,是为了“征服生活”,并以自身的经历,证明生活

中“激流”的存在。作者引入了自然生活中的物象——激流。

c、现实生活中的激流是什么样的?书中如何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激

流?

第四段:“永远动荡着”;“发射出种种的水花”;“奔腾的”;“排山

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d、结合第4—7小节内容,说说如何来理解“唯一的海”?为什么

“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

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唯一的海”:激流的追求,人在社会中秉持的信仰。不同的人会

有不尽相同的追求,因而“海”的内容也不相同。作者告诉人们:

《激流》三部曲是表现青年一代向往自由,摆脱束缚的追求,经

历爱恨悲观。只要这种束缚一天不曾摆脱,追求就不会停止。

正如巴金所言: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

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

对人民有贡献。/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

第五、六段:“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所以我

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由于当时思想的局限,作者在文中

表现了对前途的朦胧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仍坚信有“唯一的海”存在,并坚定地在激流中搏斗,征服生活,更可见作者精神的可贵,洋溢着一种昂扬的青春激情。

e、激流所发射出的水花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

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他在其它作品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

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四探究主旨及写作特色

预习作业:作者为什么以“激流”命名小说?

1、以“激流”命名小说,暗示了作者试图在三部小说中表现同一个

主旨:生活中有爱恨、悲欢、苦辣,构成生活主要方面,伴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在起伏、激荡,只有持着信念不断探寻、行进,终能走进所追求的生活图景。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里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中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2、通过对“激流”这一物象特征描述,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

说主旨寄寓,使生活理念变得触手可及。——通过物象描写表现作者寄寓(主旨),即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象征表现作者的情感寄寓,是散文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比如初中学过的《白杨礼赞》。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使思考变得具体化了,易于被读者理解接受,也有可读性。本文中的“激流”就是使“人生”、“生活”

这一类不易说清楚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念,变得触手可及,可想、可看、可听、可感,有利于作者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说主旨的寄寓,同样还有“乱山碎石”象征艰难险阻、“唯一的海”象征追求、信仰。

五课堂总结

《中国新文学史》节录:

“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