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总序
激流

《激流》总序(作者、内容、写法)作者:巴金。
内容:“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个‘搏斗’。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为的是来征服它’”。
写法:象征手法——“激流”象征了生活,因为激流具有生活的两个明显特征:起伏激荡,不断向前。
“我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在生活的激流中,作家践行的心路历程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作者、名句)作者:帕斯卡尔(法国)名句:1、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2、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3、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4、人类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世间最美的坟墓》(作者、内容、情感、写法)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内容:墓的外形:朴素美。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墓的实质:人格美。
情感: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
写法:对比+衬托对比: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与托尔斯泰的朴素进行对比,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墓地的朴素与人格的伟大本身也构成对比。
)衬托: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老人与海》(作者、内容、手法)作者:海明威(美国),“冰山”理论内容:《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
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可是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07.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

1927年至1928年12月,巴金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中篇)。从此开始使用笔名“巴金”。这笔名曾被许多 人误以为是取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首尾 两字组成的。其实, “巴金”中的“巴” 字是为了纪念 与他处得极好的在法国投水自杀的中国同学“巴恩波”, “金”字是另一个同学从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的 起源和发展》的最后一个字信手拈来的。
罪恶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 哀”。
三个善良的小人物:懦弱 自卑的小职员汪文宣;渴望个人 幸福的“花瓶”曾树生;封建守 旧的“二等老妈子”汪母。小说 写了一个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家庭 汪家,在现实中破裂的悲剧,揭 露了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为那些 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 苦的呼声。
悲剧的成因
▪社会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汪文宣和曾树生在性 格、追求和思想观念上的不和谐。 ▪文化的悲剧:汪母的传统道德和曾 树生的新派思想。
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 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 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
这几个悲剧事件虽然原因各异,但在一个基本点上 却是共同的:她们都为追求幸福的爱情而和封建礼教 及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 她们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 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
▪ 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行动上犹豫、 不够果断;感情上同封建家庭藕断丝连; 对未来生活没有明确目标。
《寒夜》
40年代,巴金开始写 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 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 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 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 转向对人生世像的深沉思 考。最具代表性的是长篇 小说《寒夜》。
《寒夜》的悲剧及其 成因分析
《灭亡》
《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 表并引起轰动,使巴金正式 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名著名篇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最初,是“五四”的风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和鼓舞,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于新文学的兴趣。
从二十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投身于文学工作;到了三十年代,就成为深受欢迎的著名作家。
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
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
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
一九二三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
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
其中,最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
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一些俄国虚无党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复杂的思想影响的深浅不同的印记。
巴金的创作生活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的旅法期间。
当时,正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大资产阶级的背叛,从蓬勃展开的大好局面一下子跌进失败的深渊。
革命转入低潮。
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抗议,处死巴金奉为“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凡宰地的消息,更使他感到震惊和悲痛。
这些,都给他最初的创作带来一种特殊的不安、骚乱的氛围。
早期作品《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都写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的环境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激流总序——精选推荐

《激流》总序徐汇中学霍存月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含的汹涌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2、懂得本文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在表现作者认识,寄托作者追求,并使这种认识与追求具象化的作用。
教学重点:“激流”的物象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准备1、看影视,读作品:增加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坎坷、动荡、激变的生活的感性认识,从中揣测以《家》为代表的《激流》的命名心迹于寄寓。
2、阅读推荐散文:鲁迅的《雪》,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孙犁的《采蒲台的苇》等3、查阅作者及其作品相关资料。
二、课堂导入由阅读的推荐作品概括共同写法:通过物象描写表现作者寄寓。
三、学生激情朗读全文四、说物象,话寄寓1、介绍本序的出炉情况本序是作者为自己创作的小说《春梦》写的“小引”,写完此序后改小说题为《激流》,后又改为《家》,后连续写下《春》、《秋》,合起来“急流三部曲”。
创作《激流》之际,巴金年仅27岁,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富于进取心和乐观精神,对生活怀着浪漫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
告诉了人们生命的真谛:生活是激流,这股激流扬起的水花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然而始终朝着“唯一的海”奔去,决不停止。
我们不能够确定地知道“这唯一的海是什么”,但总能够在生活急流的搏斗中懂得很多事情。
2、找出“激流”物象特征描述的句子3、探究物象的具体寓意(可采用点评方式进行)第二段:“它是一个搏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
不做命运生活的奴隶。
第三段:“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这也是一种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人生激情。
第四段:生活的激流也是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人生激情。
奔腾喧嚣的生活激流体现了作者不甘庸庸碌碌打发日子的生命激情的喷发逬射。
第五段:“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这是巴金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生命动力。
巴金的诗句

巴金的诗句1.“月亮这样好,我舍不得睡。
”——《随想录》2.“夜来了,它却没有带来黑暗。
”——《随想录》3.“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家》4.“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激流总序》5.“可是过去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
”——《愿化泥土》6.“我所要带给你的,是我底全量的爱,全量的温柔。
”——《秋》7.“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巴金文集》8.“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激流总序》9.“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
”——《巴金文选》、《家》10.“海是那么大,那么深,它包藏了那么多的没有人知道过的秘密;它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尤其是在它起浪的时候。
”——《随想录》11.“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
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
”——《激流总序》12.“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随想录》13.“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随想录》、《家》14.“我的心上没有云翳。
”——《家》15.“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是永存的。
”——《巴金文集》16.“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家》17.“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巴金文集》18.“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
”——《随想录》19.“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那些属于我自己的光和热。
”——散文诗《日》20.“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随想录》、《家》等21.“无论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来自太空的朗读你听到了吗:巴金《激流》总序(双语)

《激流》总序Preface to the Torrent Trilogy几年前我流了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Several years ago, after I finished reading Leo Tolstoy’s Resurrection with tears in my eyes, I wrote on its title page, “Life itself is a tragedy”.事实并不是这样。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个“搏斗”。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However, that is not how things are, for life is not a tragedy, but a “struggle”. What do we live for? Or why do we live this life at all? The answer given by Romain Rolland is “to conquer life”.I think he is right.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Ever since I was born, I have passed no more than twenty odd summers in this world, but this short period of time has not been spent for nothing at all. I have since seen a lot of things and come to know a lot of things. Though it is all darkness around me, I have never felt lonely, nor have I ever given up hope. Everywhere I go, I always see the torrent of life tumbling along to open up its way through a confused mass of mountains and rocks.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1巴金《激流三部曲》

巴金《激流三部曲》巴金的写作生涯,我独胆用下面两句话来概括:作文《家》《春》《秋》,做人《随想录》!《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更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巴金原初的写作意图.“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三部曲的第二部《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表妹的悲剧事件.同样写的是爱情,但和《家》中所描写的内容已有显著不同.《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与批判.这里,《春》实际是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同时,在另一方面,它也使读者看到,反叛者的队伍扩大了.旧家庭的统治者也转到第二代克明的身上.但统治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三部曲的最后的一部《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主要是通过对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个高家已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运上,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在这里,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秋》的主题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巴金被誉为“中国的卢梭”,一点也不过分.他在的《随想录》里中体现出的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切忏悔,勇于剖析自我,说真话的精神,和卢梭在《忏悔录》里的精神状态很相似.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还有很多巴金的文学作品,都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传诵.在这些作品里,巴金总是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读者.如今,巴金老人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思想和文学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财库.就如他的朋友说的那样:巴金先生是一只雄健的鹰,他即使一言不发,也是一种威严,一种力量.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始终有一颗被命名为“巴金”的行星闪光.只要社会还需要蹒跚前进,只要文明还需要薪火相传,他当年许多探索性的思考和他始终表达着的良心,还会闪烁着先知般的光芒.他因为看清了旧世界的真面目,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黑漆大门的公馆里跑出来;在巴黎圣母院的孤寂钟声里,那心头的火从笔端喷出来,逼着他写起了小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为人类的不幸命运而痛哭,都带给当时的青年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巴金老人家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却永久地留给了我们且启迪后人,尤其是他那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更值得后人去学习!。
《激流》总序

《激流》总序上海市光明中学教学目标1、以“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句话为学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
2、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
说明:“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所以,在教授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总要的环节,要通过挖掘文章的语言,来理解文章背后深刻的内涵及作者蕴含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写法:即鲜明的对照式结构,采用典型、生动物象来表现一个理念。
《激流》总序与一般序言的不同,了解作者运用物象手法使理念变得具体化。
2、难点:理解“这里面有爱,有恨,”反复出现的意义。
说明: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文章的象征性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国古典文章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抓住这个环节。
其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既然是文章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具体语言来挖掘,那就要抓住“这里面有爱,有恨”的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教师有感情的说出词语对学生是一种启发。
全课贯穿“顺其自然”的思路,一切如水到渠成,介绍作者、作品很多老师放在一课伊始,那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很小,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好课文服务的,拓展也是在与课文学习有联系上的拓展。
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把握好这两个身份,处理好它们的“度”,教学可能就轻松而有效了。
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体现而出现的精彩就在“解读”和“拓展”两个环节。
由于教师的朗读,使学生顿悟,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就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感受出的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情。
在急流中阅读答案

文明和守旧的斗争就像这故事一样时常发生。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也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说“我们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表示这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可能发生。千百年来科学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真理与谎言、创新与守旧的斗争始终存在,如商鞅因变法而被五马分尸;“六君子”因维新而被斩杀;布鲁诺因否定“地球中心说”而遭火刑;达尔文因否定“创造论”而受嘲笑;马寅初因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而遭到迫害??《激流》总序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d本文主要从我的视角和我的经历来写苏州河写了苏州河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面貌并拿苏州河的今昔进行对比主要抒发了我对苏州河被污染的痛心之情
在急流中阅读答案
【篇一:现代文高三上答案】
xt>《雨巷》
选自《戴望舒诗全编》,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常用象征手法表达朦胧的意境。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雨巷》想象了自己与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在细雨迷蒙中相遇后又分离的过程,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意境之美感
艺术手法:象征《宽容》序言
从《家》和《寒夜》看巴金的创作特色

从《家》和《寒夜》看巴金的创作特色巴金《家》的人物分析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位有影响的大作家,在大约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生活中,他为我们创作了很多的作品,给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财富。
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是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的。
尤其是其第一部——《家》,更吸引着广大年轻读者的心。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关键词:封建礼教斗争正文:小说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五四运动的社会潮流冲击下由盛而衰,急剧瓦解和崩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及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主题说明:在五四所开辟的中华民族争生存,求解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期统治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已成为一具僵尸,它的全部思想体系,伦理首先都已经知名度腐烂,它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新生的民主势力和革命思想的萌生和发展,也不可阻拦。
在巴金看来,这是一股奔腾前进的生活的激流,时代的激流,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的。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
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激流三部曲》

读书笔记(一)《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出版时间:1979年书籍版本:家为79年一版一印,春秋为2版一印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信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引言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的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着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者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时间是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
激流

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 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 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 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 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 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 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 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 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 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 新的生命。
巴金——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 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 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 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 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 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 任都推给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 了所有问题。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 虑。 他发现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隶似的心甘情愿地低头 认罪,主动改造思想,而在《十年一梦》中,他痛苦地喊 出了这样的自谴:‚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 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我就是‘奴 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个发现使我十 分难过!我的心在挣扎,我感觉到奴隶哲学像铁链似地紧 紧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1000字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1000字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1000字
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说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是为了征服生活。
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这其中满渗的是我复杂的情绪。
可是同巴金一样,我相信生活并不是悲剧,因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长河里,总有一股激流是代表着希望的。
巴金通过描写高家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封建势力笼罩下的一幕幕“压迫”与“反抗”的图景。
他的笔调因其鲜活细腻而显得真实,在他的文字里,满绘着封建制度残酷、伪善的嘴脸。
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最后的威严,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甚至不惜牺牲年轻一代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
面对严酷的生活环境,有的人成了无奈的弱者而惨遭迫害,如鸣凤、梅等;有的人顽强地反叛着,为光明生活的道路探索着、奋斗着,觉慧等人便是典型;而另一种在新旧势力
夹缝中生存的人,如觉新,他的内心是最痛苦的,他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他也有清醒的头脑,可是面对封建旧势力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服从,而他的“作揖主义”给自己带来的却是一幕幕悲剧的上演。
当看到书中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毁灭时,我有的只是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而并不想去评判任何人的是非,因为生活是这个样子,每个人的生存都不容易。
要生存,就会有压力,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去征服它,与它“搏斗”,而首当其要的,便是与自己抗争。
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由以上我提到的三类人的生活方式,我想到了现今人群的三种心态。
1。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再版前言
文学生活五十年(代序)
《激流》总序
家
0
0
2
4
0 6
2
4
6
0 1
1
0
5
0 3
5
3
0
0
2
4
0 6
8
10
12
0 1
7
0
5
0 3
11
9
0
0
2
Hale Waihona Puke 40 614
16
18
0 1
13
0
5
0 3
17
15
春
0 2
1
0 1
序
0 3
2
0
0
4
6
3
5
0 5
4
0
0
2
4
0 6
7
9
11
0 1
6
0
5
0 3
10
8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01 再版前言
03 《激流》总序
目录
02
文学生活五十年(代 序)
04 家
05 春
06 秋
本书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 向崩溃的历史。作品展开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 虚伪残酷。作者塑造了梅、蕙、瑞珏等封建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们的痛苦与惨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 血泪控诉。而鸣凤、倩儿等“下人”的死,则更深刻地揭露了阶级歧视和压迫的社会现实。作品没有停留在暴露 这个“家”的罪恶、揭示它必然崩溃的命运上,而进一步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叛逆的一代。从一个侧面 显示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特色,“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高中课内名家名篇复习资料 学生版

高中课内名家名篇复习资料复习要求:1、准确掌握、书写作家的基本文学常识以及对应的作品篇目名称2、结合篇目:○1熟悉特殊的文体;○2掌握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写作特色;○3了解典型鲜明的艺术形象思想内容中国古代(一)散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七则》——孔子、《论语》2.《孟子》(《孟子二章》)——孟子3.《诸子喻山水》——诸子4.《秋水》——庄子5.《劝学》——荀子6.《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司马迁7.《秦晋崤之战》——《左传》8.《苏武传》——《汉书》班固9.《新序二则》——刘向10.《陈情表》——李密11.《兰亭集序》——王羲之12.《归去来兮辞》——陶渊明13.《谏太宗十思疏》14.《师说》——韩愈15.《过秦论》——贾谊16.《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17.《阿房宫赋》——杜牧18.《伶官传序》《秋声赋》——欧阳修19.《前赤壁赋》《石钟山记》——苏轼20.《黄州快哉亭记》——苏辙2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22.《训俭示康》——司马光23.《指南录后序》——文天祥24.《窦娥冤》——关汉卿25.《长亭送别》——王实甫26.《香菱学诗》——四大名著27.《促织》——蒲松龄《聊斋志异》28.《项脊轩志》——归有光29.《左忠毅公逸事》——方苞30.《病梅馆记》——龚自珍(二)诗歌《诗经》(《蒹葭》《采薇》)屈原(《国殇》)左思(《咏史》)陶渊明(《饮酒》)《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终南山》)杜甫(《登楼》《月夜》)卢纶(《塞下曲》)王昌龄(《从军行》)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夜雨寄北》)黄庭坚(《登快阁》)苏轼(《水调歌头》)柳永(《八声甘州》《雨霖铃》)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周邦彦(《苏幕遮》)李清照(《声声慢》)陆游(《书愤》)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马致远(《远浦帆归》)张养浩(《潼关怀古》)中国现当代(一)诗歌:《雨巷》(戴望舒)《再别康桥》(徐志摩)《当炉女》(臧克家)《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双桅船》(舒婷)《中国我的钥匙掉了》(梁小斌)《相信未来》(食指)(二)散文: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鲁迅《荷塘月色》——朱自清《晨昏诺日朗》——赵丽宏《想北平》——老舍《故都的秋》——郁达夫《合欢树》——史铁生《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回忆鲁迅先生》——萧红《老王》——杨绛《小溪巴赫》——肖复兴《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邂逅霍金》——葛剑雄《漫谈散文》——季羡林《无韵之离骚》——资中筠《胡同文化》——汪曾祺《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激流总序》——巴金《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三)小说:《荷花淀》——孙犁《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药》《阿Q正传》——鲁迅(四)戏剧:《雷雨》——曹禺《关汉卿》——田汉西方(一)小说:《套中人》——契诃夫《变形记》——卡夫卡《项链》——莫泊桑《守财奴》——巴尔扎克《最后的长春藤叶》——欧亨利《老人与海》——海明威(二)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托尔斯泰《音乐短章》——纪伯伦《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瓦尔登湖》——梭罗(三)戏剧:《哈姆雷特》——莎士比亚高中课内名家名篇文学常识检测(一)(一)完成表格:中国古代作家文学常识(二)完成表格:中国现当代作家文学常识(三)完成表格西方作家文学常识(四)简答题:举例说明,高中古代散文中出现了哪些文体及其典型特点。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西南位育中学施海红时光飞逝,第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同时今年9月也是我们徐汇区全面推广新教材的第一年。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语文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非常感谢市区各级的优秀教师热忱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精神。
利用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新高一语文课本,下面我想谈谈对第二单元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
对于生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本单元所收录的七篇文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感悟的一个高度凝缩。
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尽情地体验不同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思索。
围绕单元主题,编者选择了四种文体: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诗歌和学理性文章。
其中,《〈激流〉总序》、《寒风吹彻》属于抒情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热爱生命》以及《听泉》基本属于哲理散文;此外,本单元还收录了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和科普文章《生命的本质》。
在第二单元中,我认为应该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流〉总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几篇课文上。
《〈激流〉总序》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可以说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典型范例。
前者作家巴金借助“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能够副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
作家是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支配下完成这样一篇杰出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放手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体验课文情感是感悟巴金生命的最佳的教学方法。
而后者作家赵丽宏则采用了称谓转换、铺陈、虚拟等手法赋予腊梅多重人格精神,因此要学习这样的哲理散文,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从理性的思考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围绕感悟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还收录了两篇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
《激流》总序

问题四:就作者看来, 问题四:就作者看来,什么事物最能体现
“搏斗、征服”的精神? 搏斗、征服”的精神?
激流。 为了奔向大海,一路奔腾、激越、创造) 激流。(为了奔向大海,一路奔腾、激越、创造)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以《激流》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以《激流》作为三部小
说的总名?(《激流》的含义) 说的总名?(《激流》的含义) ?(《激流
问题二: 的搏斗、 问题二:“我”的搏斗、征服表现在哪些
地方? 地方?
第四段的“不白过,看见不少东西,知道不少事情, 第四段的“不白过,看见不少东西,知道不少事情, 不孤独,不绝望” 以及文末的“我还年轻, 不孤独,不绝望”,以及文末的“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 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我还要征服生活”
①反映出作者对生活实质和生命意义的理解(生活如激 反映出作者对生活实质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流,动荡不已,内容丰富;生命如激流,它的意义在于搏斗、 动荡不已,内容丰富;生命如激流,它的意义在于搏斗、 征服); 征服); ②是作者对自己澎湃激情的诠释(情感如激流,澎湃激 是作者对自己澎湃激情的诠释(情感如激流, 荡,充满活力,爱恨交织,苦乐兼有); 充满活力,爱恨交织,苦乐兼有); ③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自己像激流一样,不断 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理想追求(自己像激流一样, 搏斗,勇于征服;也希望自己的这些作品,如狂涛激浊扬清, 搏斗,勇于征服;也希望自己的这些作品,如狂涛激浊扬清, 似狂飙摧枯拉朽,冲刷出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新时代)。 似狂飙摧枯拉朽,冲刷出一个理想的新社会、新时代)。
理解赏析
问题一: 问题一:作者对生活实质的认识有什么样的
变化? 变化?
由几年前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到现在的“ 由几年前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到现在的“生活 是搏斗,是征服” 是搏斗,是征服”。 ●作者以一个过去的错误认识开头,既反映了他的敢于 作者以一个过去的错误认识开头, 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精神, 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精神,也突出了作者对生活内涵的认 识的变化。 识的变化。
《激流》总序 巴金

《激流》总序(巴金)
为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现代的《红楼梦》。
因为小说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说明了历史的真理:罪恶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民主革命必将到来。
像觉慧这个高家少爷,由于民主思潮的影响,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人青春和幸福的坟墓”。
他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学忍气吞声的大哥,他要做自己的主人。
他敢于对抗高太爷的旨意,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编刊物,写文章,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
最终走出封建家庭,勇敢地奔赴光明的道路。
《激流三部曲》写了近百个人物,其中有封建家长制的代表高老太爷,有不敢冒犯尊长,懦弱而善良的觉新,有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有温顺驯良默默忍受痛苦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瑞珏,有荒淫秽无耻的冯乐山。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搏斗。
《激流》总序巴金

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 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 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 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对于生活的信仰”、 唯一的海?
“不会停止的”追求
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 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 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激流》总序
巴金
巴金Leabharlann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 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 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主 要作品: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中篇小说《寒夜》 《憩园》等等
生活 悲剧
搏斗
征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 ——巴金
象征
借助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 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激流 ——人生、生活 乱山碎石
——艰难险阻
唯一的海 ——追求、信仰
巴金:“自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
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 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的发展的不合 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他们都是我最 大的敌人。” ——《巴金文集》第一卷《前记》
《中国新文学史》节录
激流
动荡 创造自己的道路 不曾停止 发射出水花 奔腾 排山之势
唯一的海
“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 生活的激流会遇阻,会喷发,会迸射出 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的水花
“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
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 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 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 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 的人。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 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 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 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 而不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 处之美。
巴金小说《家》

家巴金
一、关于小说的标题
•《激流》→《家》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
•《家》(1931)《春》(1938)《秋》(1940)合称《激流三部曲》
《激流》总序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场‘搏斗’。
……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
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
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
碎石中间。
”
——《<激流>总序》巴金手稿
二、《家》与巴金个人生活经历的关系•长兄自杀
•和巴金其他早期创作的小说比
较起来, 《家》有比较雄厚的
生活基础,作家回到了自己熟悉
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感同身受
而又最能打动同代青年的题材
与主人公。
三、关于高觉新
•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他也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觉新与觉慧的对比
•如果说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的形象,觉新就是“不该那么做”的典型。
四、小说的创作风格
•《家》基本上仍然属于“青春型”的创作,那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是特别能唤起青年人共鸣的。
•整体上有一种冲击力
•巴金激情化的创作状态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激流》总序(一课时)
巴金
教学目标 1、鉴赏作者借助具体物象表情达意、寄托追求的写作方法。
2、联系生活,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藏着的促使青年们“向上”、“奋
斗”、“征服”的汹涌激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借助物象表现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激流”的意义与《激流》三部曲之间的关系。
预习作业联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以“激流”命名小说?
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本上有巴金青年时代的一张照片。
结合他的经历和作品,能否
说说你初见此人的印象?
戴着眼睛,文质彬彬;额头高耸,拥有着智慧;眼睛有着一些忧
郁或说是忧虑。
本文写于1931年,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像巴金这样满怀着一腔
爱国热情的青年,必然对现实不安、不满。
他能做的,如同鲁迅
先生一般,是用笔,用文艺创作来剖析社会,针砭时弊,疗救大
众,寻求救国之路。
巴金当时虽然年轻,但已能用成熟、睿智的
眼光看待社会,带着年轻人的有的冲劲与激情创作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化常识
1、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
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
义思潮。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
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爱
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抗战后期创作
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
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
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
文坛的巨匠。
巴金的文学是和他的哲学人生思想选择相吻合的,即抛弃、背叛
旧有的贵族利益,以博大的精神与爱心投身与拥抱普通民众,以
含泪带血的心声来彻底唤醒他们,从而追求一个纯净美丽的平等
世界。
巴金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兼具了天
分与良知,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高贵的人品,
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
2、《激流三部曲》: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
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
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
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
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
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
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
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3、了解序与跋:
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
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品评书的内容(前
言)。
跋:一般为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
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也称跋文或跋语(后记)。
三解读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理解内容。
a、对于生活,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哪些定义?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个“搏斗”。
生活是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成的激流。
b、阅读1—3节,作者内心的激流是怎样形成的?找到关键词,剖析
作者的心路历程。
作者心路历程:悲观——搏斗——征服——创造自己的路。
曾经的生活态度与现在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了反差,作者首先采用
的方式是从反面引出主题,应用名言,否定自己曾有的人生观,
指出人生于世,是为了“征服生活”,并以自身的经历,证明生活
中“激流”的存在。
作者引入了自然生活中的物象——激流。
c、现实生活中的激流是什么样的?书中如何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激
流?
第四段:“永远动荡着”;“发射出种种的水花”;“奔腾的”;“排山
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d、结合第4—7小节内容,说说如何来理解“唯一的海”?为什么
“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
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唯一的海”:激流的追求,人在社会中秉持的信仰。
不同的人会
有不尽相同的追求,因而“海”的内容也不相同。
作者告诉人们:
《激流》三部曲是表现青年一代向往自由,摆脱束缚的追求,经
历爱恨悲观。
只要这种束缚一天不曾摆脱,追求就不会停止。
正如巴金所言: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
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
对人民有贡献。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
第五、六段:“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所以我
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
由于当时思想的局限,作者在文中
表现了对前途的朦胧感。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仍坚信有“唯一的海”存在,并坚定地在激流中搏斗,征服生活,更可见作者精神的可贵,洋溢着一种昂扬的青春激情。
e、激流所发射出的水花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
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
他在其它作品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
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
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
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
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四探究主旨及写作特色
预习作业:作者为什么以“激流”命名小说?
1、以“激流”命名小说,暗示了作者试图在三部小说中表现同一个
主旨:生活中有爱恨、悲欢、苦辣,构成生活主要方面,伴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在起伏、激荡,只有持着信念不断探寻、行进,终能走进所追求的生活图景。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里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中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2、通过对“激流”这一物象特征描述,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
说主旨寄寓,使生活理念变得触手可及。
——通过物象描写表现作者寄寓(主旨),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象征表现作者的情感寄寓,是散文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比如初中学过的《白杨礼赞》。
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使思考变得具体化了,易于被读者理解接受,也有可读性。
本文中的“激流”就是使“人生”、“生活”
这一类不易说清楚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念,变得触手可及,可想、可看、可听、可感,有利于作者表现对生活的认识,揭示小说主旨的寄寓,同样还有“乱山碎石”象征艰难险阻、“唯一的海”象征追求、信仰。
五课堂总结
《中国新文学史》节录:
“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
《家》尤其浓厚。
……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