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一、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政治学》不仅仅是一本赞美雅典城邦政治的书,实际上是一本赞美理想城邦政治的书,一本反思、批判现实政治,探讨优良政治生活,即道德生活的书。

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过优良生活的。

亚里士多德把理想的城邦政治和现实的城邦政治进行对比,批判。

《政治学》不是为维护奴隶主城邦政治的书,而是主张混合政治,即维护中产阶级利益的中庸政治,不同的正体不能说哪一个绝对的好,哪一个不好,任何一种政体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个变态的政体。

本书要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政体,可以让人们过上优良的有道德的生活。

二、本书的主题:人类能不能过着一种道德的优良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的分解,是否可能的问题是政治哲学的问题,而如何可能,则是政治科学研究的问题,所以,这个命题是整个政治学都要研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的政体是一种温和的政体,即中庸政治,所以,《政治学》是一本阶级调和的书。

在他的城邦概念中,国家指的是“states”;而不是“country”,没有公民权的人(妇女、儿童和奴隶)是不在城邦范围内的,现代意义上,仍然有用“states”人和“country”人的。

三、方法论:1、从比较严格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本政治学原理和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制度)相结合起来讨论统治形式和统治内容之间的,即价值内容与价值形式的政治论著(《政治学》一书中,国体与政体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定位的时候可以说,该书既是政治哲学方面的,也是政治科学方面的,是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相结合。

2、《政治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与伦理学分开的政治学论著。

它的出现,标志着政治学的诞生。

该书具有着政治学与论理学,政治理论与政治科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本书运用了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四、本书的基本结构:从大的角度来说,分两类,卷一:城邦或国家的起源和基础;卷二到卷八,分析城邦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矛盾与统一。

五、精彩之笔:1、伦理学讲的是个人之善,政治学讲的是群体之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

试析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自身作为中等奴隶主阶级,加之受到古希腊传统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具有中庸的特点。

中庸原则不仅表现在其哲学、伦理思想中,更深深地体现在其政治思想中。

亚氏中庸政治思想贯穿于城邦规模、政体设计、城邦治理、政体变革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庸;城邦;中产阶级;政体一、引言在古希腊,中庸思想是一种传统思想。

[1]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思想进一步加以系统化,并从理论上作了论证,把中道要求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运用于政治和伦理,从而建立了他的中道学说”[2]。

亚氏所谓的”中庸”,指的是过无不及,自制温和,调和适中,中道平衡,不走极端,以中间境界为最佳状态。

因为这种境界最能够顺从理性,是适宜于大多数人、且也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亚氏的中庸政治思想来源于其伦理学巨著《尼格马科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多处阐述了其中庸政治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政治思想1、城邦规模所谓城邦规模大体可以归结为城邦的疆域大小以及人口多少。

亚氏对城邦规模的论述写道:”城邦的大小也各有它适中的限度。

”[3]亚氏认为:”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3]”事物如为数过多,就难以制定秩序。

为无定限的事物创制秩序,只有神才可能。

”[3]依据此原则,亚氏认为人口过多、疆域过广、城邦过大都不会实现对法律和礼俗的遵守,无法实现良好的秩序,也就更达不到政治修明。

据此,亚氏指出,要对城邦的人口与疆域即城邦的规模进行限制。

他提出了一系列限定城邦人口标准:首先,”城邦初成立时,其人口的底数只要在一个目的为达成优良生活的政治体制中,大家可以通工易事而能自给,便足够了”[3]。

其次,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执政人员对城邦管理失误的增加以及外侨、客民混用政治权利等问题,亚氏再次提出城邦最适当人口的限度:城邦人口”该是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3]。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引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深刻而持久的贡献。

他的伦理学强调了个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道德行为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特别是关于幸福和道德选择方面的内容。

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基础1.1 德行与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认为人类生活应该追求某种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幸福(eudaimonia)。

而获得幸福则依赖于培养良好品质和进行有益行为。

1.2 美德与道德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品质分为两种:美德(virtue)和缺乏美德(vice)。

美德指代高尚、善良、正直等良好的品质,而缺乏美德则指代其反面。

他认为通过培养美德的行为可以实现幸福。

2. 幸福与道德选择2.1 幸福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瞬间感受,也不是一种物质上的奢侈享受,而是一种持续、全面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他将幸福定义为心灵活跃地实施优秀行动,并最终达到人生完善发展的状态。

2.2 道德选择与个人责任在追求幸福过程中,道德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根据道德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并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他强调每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并且推荐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良好判断力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2.3 德行教育与道德进步亚里士多德主张注重个体德行教育和培养,以提高人们对于道德选择的能力和素养。

他认为对于幸福和道德的理解是逐渐实现的,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进步,并取得幸福的最终目标。

结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道德选择和追求幸福的观点。

他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自我教育,以及道德行为对于实现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并运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思考

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思考

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思考《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和主张。

其中“中道”思想可以说贯穿于亚氏伦理思想体系始终。

文章从“德性即中道”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中道思想在现当代的价值及意义。

一、中道伦理思想的内涵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体系构建于他的幸福论与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之上,他崇尚适度反对极端,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即是有用,物的有用之处便是它的善,而对于人来说善便是使人更具价值的属性。

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要达到这一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人的理性。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践活动”①这样看来美德与幸福是相一致的,是目的也是手段。

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

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后者。

道德德性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组成的理论之上。

人的灵魂状态有三种:感情、本能和品质。

感情和本能都与德性无关,德性必定是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德性都使拥有这种德性的事物表现出好的状态,又使它完满的完成其功能。

以此类推,人的德性就是即使人表现善的状态,又使人可以成功完成实践行为的品性。

这样便是中庸之道,道德德性与感情和实践有关,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的差别。

这就需要人们利用理智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感情,来避免过度和不及,以便始终保持适度原则。

“所以德性是一种适度,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一个与毕达哥拉斯派相同的结论——“善是一,恶则是多”②来说明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

二、中道伦理思想的特征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在方法论视野范围内可以说是指导人们实践的中道原则,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应然性的要求。

为了让我们更加详尽地明白和理解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中道原则特征进行了论述。

1.中道原则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统一之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智部分组成,也由感性部分组成。

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护共和政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国家政治的杠杆和国家最主 其看作是其政治思想的一道闪光,在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
要的职能,他从中等奴隶主阶级立场出发,提出通过教育重 的借鉴意义。
振古希腊公民的四德,培养公民中庸、适度的美德,以防止公
他重视政治与教育的关系而提出的主张,一方面是从维
民在道德上、精神上的堕落、颓废,借以维持城邦制度的精神 护奴隶制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出发,具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另
最后,关于奴隶制的观点,他认为奴隶制是正义的,这一
应的生存手段,就不能产生一个优良的政体;城邦的构成如 点是不科学的。瑞查德.科沃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
何,是优良政体产生的首要问题;城邦的人口、疆域、海军力 判断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有限的经验判断和被他
量、秉性、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都是城邦构成所必须考虑的 同时代的人都接受的其错误假设之上;其次,他的阶级出身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201 0)01 —0076—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教 目的,因此而产生了他在政治问题上的经典话语—— —“人天
育家,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生活在希腊奴隶制 生是政治动物”。
正处于危机的时期,当时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
有些是值得提倡的,甚至对我们当今的政治生活都还有重大 归纳法,同时将政治观点建立在其已有的理论之上 [7],使政治
意义。对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
学与哲学、伦理学有了明显界限,将政治研究在概念上趋于
首先,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自然起源说的理论是非科学 系统,开了西方政治研究体系之先河。
的、反动的政治学说。因为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属
所有城邦都是究使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区分开来使政治研究初步取得某币噜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很自然独立地位下面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既然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主要内容及评价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_至善_

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_至善_

① [收稿日期 ] 2006 —12 —13 [作者简介 ] 石荔菠 ,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重庆北碚 400715
30
天府新论 2007 年第 3 期 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 “至善”
第三 , 亚里士多德以善为目的的政治学 , 使他在治国 方略上 , 也显现出与前人的不同 , 这一点作者将在后面加 以叙述 。
31
天府新论 2007 年第 3 期 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 “至善”
什么样的城邦才算最为优良的城邦 ? 从道德的角度来说 , 他认为 “凡能成善邀福的城邦必然是在道德上最为优良的 城邦”〔23〕。可见最为优 良 的 城 邦 有 利 于 实 现 人 们 的 善 德 或 实现人们的优良生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优良城邦如何建 立。
实现政治上的至善 , 仅仅只谈公民当然是不够的 , 而 且公民的优良生活按照亚氏的说法也必须要在城邦中才能 实现 。亚里士多德说 “全人类的目的显然在于优良生活或 快乐 。”〔21〕那如何实现人类的优良生活呢 ? 他认为 , 人类优 良生活的实现首先在于建立最为优良的城邦 。因为 “治理 最为优良的城 邦 , 才 有 获 致 幸 福 的 最 大 希 望”〔22〕。那 么 ,
亚?士多德正是将伦?视为目的才决定了他?多地强调的是内在素养即德性的提升政治固然重要但是?没有道德目的一个国家就变成一种乌合人群的纯粹的联盟法?就变成纯粹的约定和防止非正义的手段但?会有任何积极的??造就人类的善
天府新论 2007 年第 3 期 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 “至”
(二)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了 “善”这一概念 ,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澄清一下 “善”与 “至善”的意义 。在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就提到 “每种技艺 与研究 , 同样 地 , 人 的 每 种 实 践 与 选 择 都 以 某 种 善 为 目 的”〔5〕所以我们可以说善既是善的事物 。而对于至善 , 他是 这样说的 “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 而被当作目的 , 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 , 如果 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别的事物 , 那么显然就存 在着善或最高善”〔6〕。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善当作某种 分离的绝对存在 , 明确宣称自己研究的是人可以实行和获 得的善 , 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以形式和质料统一于个体之中 的观点作为其底蕴 。这种人可以获得的属人的最高善究竟 是什么呢 ? 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按照两个基本原则去寻求 它的 : 一方面 , 最高善是某种因自身而值得追求的完善的 东西 ;〔7〕另一方面 , 最高善不在于具有德性而在于实现活 动 。〔8〕他给 “善”下的初步定义是 :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 德性的实现活动 , 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 , 就是合乎那种 最好 、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9〕我们再回到正题来说 一说 , 既然所有的知识与选择都在追求某种善 , 政治学所 指向的目的是什么 , 实践所能达到的那种善 , 又是什么 。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 , 它的最高善就是幸福 , 也就是 在至善的目标下形成优良的城邦 , 公民过着优良的生活既 依照德性的生活 。

摹仿、德性与行动:亚里士多德文学伦理思想重释

摹仿、德性与行动:亚里士多德文学伦理思想重释
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体系,悲剧和喜剧表现的都是 “行动中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行动有所选择,在激烈的 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的道德倾向,不同的人的性格通过善 与恶的行动而有了鲜明的差异,所以,剧作家描写的人物 “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 或是跟一般人一 样﹞”[2]7。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人物虽然不 是完人,但性格必须善良,不善良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 之情。性格是潜在的,行动是现实的,人物性格必须通过 行动表现出来,特别是要从一些重要的行动中表现出来。
一、真善美的统一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传统社会具有高度整合的 特征,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文学艺术、科学与道德都以宗教 与形而上学世界观为根据,没有明显的分化,呈现为真善 美的统一。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而神创 造了理念。他在《斐德若篇》中提出:“所谓神灵的就是美,智, 善以及一切类似的品质。”[1]121 正是从这种神和理念的真善 美统一的本体论出发,柏拉图主张诗归根结底来自于摹仿 理念的活动,属于代神说话,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因此, 柏拉图充分肯定“以给人教益为目标的”文章,认为这种 文章“其实就是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只有 这类文章才可以达到清晰完美,也才值得写,值得读”[1]174。
如前所述,具有道德德性的人,在情感与实践方面通 常是保持适度状态。然而,人性中常常存在低劣的成分, 心灵中各种情绪,如怜悯、恐惧、自信、愤怒、痛苦等, 常常处于过强或者过弱的状态。人性中低劣的成分,过强 或者过弱的情绪,只有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宣泄出去,才 能保持情感与实践适度状态,培养道德德性。而文艺的功 用就在于“净化”人的情绪,使它既不过强,也不过弱, 而是保持适度状态。在文艺鉴赏实践中,通过作品的反复 激发和疏导,这种适度的情绪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于是, 在以后的行为和情感中,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呈现为道德德 性。悲剧的“净化”作用就体现为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到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学说以他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广博和科学的理论。

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苏格拉底的至善问题。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有某种目的。

这种目的可以成为达到较高目的的手段,这较高目的又是更高目的的手段,如此类推,最后达到最高的目的或目标,这是终极的原则或至善,是所以要追求其他各种善的目的。

什么是至善?一个事物的善在于它特有性质的实现,每一种生物的目的或目标是要实现它那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本质或使之明显起来。

人的特殊本质不单纯是有肉体存在,或带有欲望的感觉,行使植物和动物的职能,而是有理性的生活。

因此,人的至善是全面和习惯地行使那种使人成为人的职能。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ευδαιμονiα),这一个词曾被译为快乐,如果这不作欢乐解释,无可非议。

亚里士多德认为欢乐是伴随有德性的活动而产生的次要的效果,因而包括在至善里面,但不能和它等同。

不过,灵魂并非都是理性,它既有有理性的部分,也有非理性的部分,即感情、欲望和嗜欲。

理性应当同它们合作。

为了实现它的目的,灵魂各个部分必须正当地发挥作用,肉体必须合宜地行使职能,而且必须有适当的经济财物。

(奴隶和儿童都不能这到道德目的,贫困、疾病和灾难也是障碍物。

)一个有德性的灵魂是一个很有条理的灵魂,其中的理性、感情和欲望保持正当的关系。

完善的理性活动本身是智慧上的(推理的)效能或德性(聪明,见识);感情冲动职能的完善的活动被称为伦理上的德性,诸如节制、勇敢和豪爽等等。

有多少活动领域,就有多少道德上的德性。

对于肉体嗜欲、恐惧、危险、忿怒以及对经济财物和声望的欲求等等,我们要持唯理的态度。

于是发生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唯理的态度?亚里士多德说,是居中于两个极端之间(即中庸论)。

例如,勇敢是蛮横和怯懦的中庸,豪爽是浪费和贪婪的中庸,谦虚是羞怯和无耻的中庸。

这种中庸并不是对每一个人和在一切情况下都一样,它“以我们自己为准”,是“由理性所确定或者象一个正直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董玉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思想的内涵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思想的内涵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思想的内涵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前提上的“政治人”假设、整体主义的组织管理目标、德法兼备的管理方法等。

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对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的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具有深刻的启示性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法治优于人治等。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他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同柏拉图一样,他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

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

为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

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并提出了分权学说。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后期,社会混乱无序,这种状况催生了他试图挽救时局的治世之道。

这些治世之道:仅包含着富有真知灼见的管理思想,而且蕴涵着深厚的伦理精神,是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

本文试从理伦理的视角对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的缘起;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益于现代管理伦理的建构。

一、亚里士多德管理伦理思想的缘起诈为西方最有学识的思想家之一,亚里士多德被认为:巳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注重严谨实用,学术思想充分体现其治世之道。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希腊社会,政治斗争激烈,制度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人心涣散。

这种社会背景,使亚里士多德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政制建构和平息纷争上,这是亚里士多德管理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作者:邢文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邢文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7100)摘要: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鼎盛走向衰弱的年代。

但是,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沉醉于哲学型、研究型、学院式的研究中,他把哲学当作好奇心与闲暇的产物。

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大师,他为道德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他是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他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多项学科,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创立伦理学,被誉为“伦理学之父”。

柏拉图伦理学中的内在矛盾,促使亚里士多德开始转向现实世界,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落脚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道德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24-04一、人性问题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们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作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后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哲学。

从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解脱出来的希腊人,惊异并质朴地对星空和大地进行着思考。

古希腊的先哲们在讲解宇宙万物的构成时,往往将“气”、“火”、“数”等元素作为其最基本构成,并把“天事”和“人事”看作一回事,而人的问题无形之中也被纳入到宇宙思考之中。

比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是由原子构成,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化的、不可分的原子。

恩培多克勒则提出了“四根说”,他认为宇宙是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更用“斗争”和“友爱”对宇宙万物的此消彼长进行解释、说明。

而关于人的问题,伟大的希腊先哲期望能够从世界本源的解释出发,对生命、人之类的物质现象给出合理性说明;泰勒斯将灵魂视为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与恩培多克勒则秉持“灵魂和谐”、“灵魂不死”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谟克利特则主张灵魂是一种由球形原子组成的、类似火与热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立德树人”思想研究及启示[摘要] 作为一个德性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德性对于城邦和谐的至关重要性。

为此,政治上他提出要建立一个能实现公民善德的优良城邦,倡导中产阶级掌权的优良政体,实行法治;经济上他提出崇尚德性,德富兼容的德富观;道德建设上他坚持理性的指导地位,在保障公民拥有充分自由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在德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立德树人;和谐城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思考和研究“立德树人”问题的大师之一,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在整个社会提倡“立德树人”,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著作,便可发现,“构建和谐城邦”是他思想的理论支点和他本人的现实追求,而作为一个德性伦理学家,他非常重视德性对于个人和城邦和谐的至关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的城邦必然首先是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而且构成这个城邦的个人及群体,必然是具备基本德性的人,这样的城邦才是真正和谐的、幸福的城邦。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一、政治上主张“德治”与“法治”并重为了实现“建立和谐城邦”的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包括建立优良的城邦,优良的政体,为此,必须实行法治和多数人统治,而且必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等等。

(一)建立优良城邦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一个著名命题即“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1] 7。

他说,人类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

其中,良好的道德是最本质的善。

因为人只有实现了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才可能实现人的本性。

而唯有城邦才能使人实现这三种“善业”,除此之外,任何孤立的个人和小规模的社会团体都不能。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德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育的前提、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维度。

对其加以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对我们当代道德教育富有意义的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德育思想也是如此。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者为我们较系统、深入分析透视现代西方学校德育提供参考,二者为我国应对当前德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前提:道德可教“德是否可教、德是否需教”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1],亚里士多德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并由此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

在分析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时,他用了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2]。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情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也不只是一种现实,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既将政治与伦理问题分开来论述,又将二者联系起来考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思想。

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主要有: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政治伦理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开拓性;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内容;方法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①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②,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

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伦理学的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人类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著作,奠定了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伦理学创始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这两部著作中,既将政治与伦理问题分开来考察,从而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做了学科的区分;又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对政治与伦理采取了“连贯式价值理解方式”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大致包括三部分,即政治伦理价值论、政治伦理规范论和政治伦理手段论。

其中,政治伦理价值论是政治伦理的观念或理念部分,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灵魂,它直接规约着政治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和政治伦理的实践手段的选择;政治伦理规范论是关于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政治生活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论述,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它内在地体现着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并通过直接规约政治伦理的实践行为将其现实化;政治伦理手段论是关于政治伦理实践手段的观点和主张,是政治伦理价值和政治伦理规范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得以实现的环节,是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每一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

在政治伦理价值论部分,亚里士多德分析了政治伦理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目标。

政治伦理的价值主体是人。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④的著名论断,并由此论述了人的本质就是要过共同(城邦)生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特长或功能在于具有德性,在于成为善良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若干家庭和种族结合成的保障优良生活的共同体,以完美的、自足的生活为目标。

”⑤城邦的善即城邦中的伦理道德有意义于主体人,因而构成政治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客体。

关于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中用了可以互训的词汇,如“幸福”“自足”“最高的善”“优良的生活”等。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政治伦理的核心规范以及政治伦理的主要规范。

其中,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是指贯穿于政治伦理规范之中、概括地反映政治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在伦理规范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规范,这一规范即是中庸。

“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⑥。

中庸是个人达到至善和城邦优良政体的唯一标准。

政治伦理的核心规范是指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行为中遵循的最主要的规范,它直接体现着政治伦理的价值精神,是政治伦理价值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规范体系中,公正即是其规范体系中的核心规范。

“在各种德性中,惟有公正是关心他人的善”⑦。

可以说,公正就是关心他人的品质或德性。

“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⑧。

各种德性都可以包括在公正之中,公正统摄其他德性。

在公共生活中,只要具备了公正的德性,“其他的所有德性就会随之而来”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规范体系中还有勇敢、明智、友爱等。

其中,勇敢主要是公民的政治伦理规范,明智主要是统治者的政治伦理规范,友爱则是公民和统治者共同的政治伦理规范。

[!--empirenews.page--]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开拓性亚里士多德不仅创立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还对政治伦理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关于政治伦理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以“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为理论分析的前提,得出城邦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结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乐观的目的论者,他相信“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⑩。

因此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个人和城邦都是如此,而且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是包含了一切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得出结论,城邦追求的目的一定是“最高的善”。

他用了一系列具有伦理道德价值内涵的词汇来对城邦的目的进行概括,包括“至善”“幸福”以及“最优良的生活”等,充分反映出政治和伦理的终极价值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政治伦理应有的人文关怀的意蕴。

关于城邦政体的分类,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政体分类的两个原则,即统治者的宗旨和统治者的人数。

按照统治者的宗旨是为公众谋利益还是为统治者谋私利将政体划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然后根据统治者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三种正宗政体以及它们的变态形式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以统治者的宗旨是为公众谋利益还是为自己谋私利作为划分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的标准,其价值取向非常明显。

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分类的原则及其价值取向成为西方思想史上政体思想的圭臬。

后世如阿奎那的政体思想几乎就是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在中世纪神学条件下的翻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无论是霍布斯根据主权的归属,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还是孟德斯鸠从法律的角度来考察政体的原则进而认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是三类正常的政体,并否定专制政体的思想,都是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政体的选择,即制度安排,亚里士多德不像老师那样试图提供一种理想政体,而是主张“不仅应当研究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而且要研究什么是可能实现的政体,并同时研究什么是所有的城邦都容易实现的政体。

”{11}关于所有城邦都容易实现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个原则:其一,应该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说:“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

”{12}其二,应该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指出:“法律是独立成章的,是说明政体性质的一种规章。

”{13}也就是说,法律是对政体性质的规定。

法律与德性紧密相联,“为教育人们去过共同生活所制定的法规就构成了德性的整体”{14}。

但由于法律是针对普遍性问题的,因此,法律也有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应该让公民轮番参加统治。

关于政体的维持,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治伦理的核心规范——公正,并指出,“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15},“公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16}的著名论断,在当代伟大的思想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仍能找到其思想延续的痕迹。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17}。

罗尔斯的名言滥觞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公正)思想。

[!--empirenews.page--] 关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因为“整体必然优先于部分”{18},所以城邦优于个人,城邦善优于个人善,个人善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因为“整体的善跟随个人的善”{19}。

所以城邦的善离不开个人的善。

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角度和考量依据。

在西方历史进入到20世纪时,当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怀疑主义盛行时,有识之士如麦金太尔等就主张继承、弘扬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思想,以整合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寻求个人价值与社群价值的统一。

关于公民教育,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了公民教育的目的应该和城邦的目的保持一致,“既然整个城邦有着唯一的目的,那么很明显对所有的公民应实施同一种教育”{20}。

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公民教育的内容、方式。

主张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做内容、方法的区分,要根据不同的身份对公民进行教育。

如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言,由于“一方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固定是同一些人,另一方面又有所差异。

因此对公民的教育也必须随之相同或不相同”{21}。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亚里士多德在进行政治伦理研究时采用的方法也是其理论特点的重要方面。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在知识领域中作过许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他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将科学分成几类,其中作为探求行为标准的实践科学,就包括政治学、伦理学{22}。

亚里士多德已经充分注意到并明确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实践性。

他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明确指出:“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工作,不像其他分支那样,以静观、以理论为目的(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

所以,我们所探讨的必然是行动或应该怎样去行动。

”{23}他在《政治学》中指出:“城邦的目的是优良的生活。

”{24}“最优良的生活对于个人或城邦共同体而言,是具备了足够的需用的德性以至能够拥有适合于德性的行为的生活。

”{25}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政治伦理的实践指向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一种实践的研究,而实践知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

所以不能精研,只能是粗略的。

亚里士多德说:“政治学考察高尚和正义,但这些概念相互间差异极大。

”{26}所以政治研究是需要经验的,政治学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伦理品德不仅是理性的而且还和欲望有关,是欲望经过思考的选择,因此和理论知识也是不同的。

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既是一门需要经验的技艺,又是科学,需要经验和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需要从人们生活的经验中获得,由于经验使人们掌握善的标准,做出正确选择,自觉按照中庸行为,进而达到至善。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对城邦政体进行研究时,曾组织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的考察,然后根据所得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进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现存的《雅典政制》就是这种考察的一部分,从这部著作中,仍能看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鲜明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

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就是建立在这种考察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相对普遍的结论。

[!--empirenews.page--] 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必须将组合物分解为非组合物(它是全体中的最小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城邦所由以构成的简单要素,以便可以看出它们相互间有什么区别,我们是否能从各类统治中得出什么结论来。

”{27}从事物的组成部分的最小单位开始进行分析,通过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在对城邦进行研究时,从男女两性组成的家庭入手进行分析,得出城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自足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结论。

其结论严谨自然、符合逻辑。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7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