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
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
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
渡性人物。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幼年经济状况的拮据使得李鸿章过早地懂得生活的艰辛;政治出身的低下,促使李鸿章具有较为强烈的参政意识;较为浓厚的家庭文化传统,又为李鸿章创造了着意功名的典型中国文化氛围。正是这种特定的家庭环境和条件,推动着青少年时期的李鸿章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传统的封建士大夫人生模式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迈出一步又一步;并且对他终生处世为人、服官治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而这些同时又决定了他的基本人生志趣和归宿。李鸿章用“立功、立言、立德”的人生追求目标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来约束自己,这也决定了他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对封建王朝的忠诚。
李鸿章本人由于“好以利禄驱众”等独特的性格特征,决定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如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也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化的一面,并且丝毫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因为归根结底,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漩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无一不深深地烙在历史上。
二、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是在经济上,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军工企业和轮船航运、矿山、铁路、电报、棉纺等民用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了最早的基础,。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不仅在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而且代表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换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务运动,很有可能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还要推迟几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为什么会有许多人从倾向洋务运动转向变法维新呢?这一方面说明洋务运动只是在经济领域中的一次初级改革,而变法维新则是这一改革的继续与深化,并认识到了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变法维新之所以形成风气,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得发展,从而为变法维新创造了物质条件。
但就他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等人办洋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他的思想核心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躯体,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梁启超说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命中,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
其次是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客观上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但李鸿章毕竟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不可赦。
再者是在文化上,他主张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官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出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开阔了国人眼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也让后人得到了历史性的启迪:人类文明史是全球性的,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只有主动开放,国家民族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应当正确认识自己,估价他人的基础上进行。
最后是在外交上,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整个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鸿章以外交受重望于国际,亦以外交负重谤于国内。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最近一些年来,史学界对晚清外交有一种基本的看法,即同、光时期的洋务派在对外交涉中事实上存在着一条总的外交原则或路线———“外须和戎”,它是李鸿章提出并奉为洋务运动政治纲领的“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主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戎”这个总的原则下,不仅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的主张基本一致,就是洋务派官僚与洋务思想家的主张也基本相似。他们之间有分歧,但只是总原则一致下具体枝节上的分歧,不能将他们硬分为主和与主战的对立派别。但在如何评价这种外交路线的上,论者各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