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之褒贬

合集下载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1.序言 (1)2.李鸿章简介 (1)3.生活的时代背景 (2)4.为华工争取权利 (3)5.李鸿章与太平军 (4)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5)7.洋务时期贡献 (7)8.简评 (9)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10)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10)1.序言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浅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众所周知,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个人魅力和争议的晚清重臣。

24 岁考中进士,后以他又在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也曾经参与过清朝末年的多次重大事件。

似乎对于李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走向两个极端,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总不可能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

下面我将就我自己的观点,结合评价历史人物的相关看法,来对其进行评价。

一、从个人才华评价李鸿章对于李鸿章,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已经将这个个人完全和晚清的那段历史(不论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战争惨败)完全糅合到了一起,仿佛其一举一动都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

于是,当李鸿章坐在谈判桌上,在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上签下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但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个人本身品质才华的考察。

就李鸿章这个个人而言,是十分有才华和魅力的。

公21岁,中乡榜公24 岁,是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差不多也是当时安徽最年的翰林。

其曾作《入都》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出了他的文采之外,更多的或许还能看到他的远大志向和宽广胸襟。

由此,李鸿章的才华可见一斑。

二、从兴办洋务成败评价李鸿章李鸿章生命中的一件不可不提的大事就是兴办洋务。

李鸿章所办洋务,一为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等是也;二为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

另外还有为军事服务的相关事宜,如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862 年开始的30 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首位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

在当时的清朝,能意识到西方武器,西方军事的优势,并采用西方技术,李鸿章不能否认是具有远见的。

近代史之李鸿章

近代史之李鸿章

3 谈判失败,签订了耻 辱的《马关条关》, 成为台湾岛从中国分 割出去的历史之源, 还约定了列强可以在 中国开工厂的特权, 使得中国大大地半殖 民地化了。
李鸿章真的如大家认为的这样吗?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 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 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
李鸿章趣事二
“李鸿章杂烩”
一次,李鸿章宴请洋人。酒过几巡,菜上一道又一道, 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罢休。总管悄悄对李鸿章说: “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 “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 含笑而去。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 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 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 的菜叫什么名字?”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 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 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 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 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 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 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 分。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 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是清朝主要的卖国贼 之一。 过去多年来我们的历史书打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旗号,其实却对历 史人物求全责备,存在着严重的脸谱化倾向。比如对李鸿章,单纯强 调他反动卖国的一面,对其领导的洋务运动也基本上全盘否定,看不 到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是片面的。但另一方面,我 们在看到李鸿章进步性一面的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李鸿 章的卖国也大加谅解,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评价历史的主要标 准是看其客观效果,但同时也要了解其主观动机(尽管是第二位的)。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

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

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一、太平天国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

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

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

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

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

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

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2.选取原因与价值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䜣、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

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

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4.正文:正方: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这么⼀⾸评价李鸿章的诗:⼀⽣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丑叠恨终呕命,⾄死屈⾝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李鸿章李中堂,不同⼈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说他是近代⼀名了不起的功⾂。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整理⼀下他的功与过。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兴办洋务,建⽴北洋⽔师【3】维护国家利益【4】对维新派及⾰命者的宽容态度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师全军覆没我认为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是李鸿章本⼈所处的时代背景。

⼗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

⽽这样⼀个过程,⼜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下,由西⽅资本主义列强,⽤鸦⽚和洋枪⼤炮军舰,逼迫中国实⾏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个⼤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份的中国⼈,提出形形⾊⾊的说法和⽅案,试图寻找出⼀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层产⽣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个改⾰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新的层⾯上,⽆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是李鸿章究竟⼲了⼀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四⼗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法⽐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直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华殿⼤学⼠,是清朝政府⾼层参与决策、执⾏决策的重要⼈物。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李鸿章评价

李鸿章评价
“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死了已经整整一百年,但对他的评价仍然是毁誉不一,盖棺尚未论定。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只见李做事,不见其为人”
这样一来,势必会给李鸿章的研究和评价带来很大的片面性。因为任何科学全面的历史评判,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占有史料。一百年来,已经出版的四十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一千四百多篇论文,所依据的主要史料就是这部《李文忠公全集》以及于式枚编印的《李文忠公尺牍》和其它一些已刊的李鸿章文稿,总字数在七百万字左右。而研究成果数量竟如此之多,表明了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关键人物的高度关注;但史料的不足又使得研究结论不能尽如人意。例如,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一看李之全集,只见李做事,不见其为人。”其实这只能说他较准确地解读了吴编《全集》的原意,而不能说准确评判了李鸿章。
由于李鸿章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这批数量浩繁的新史料的即将问世,对于近代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乃至对李鸿章个人的评价,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从奏稿来看:吴汝纶刻本选取的折和片,多是按事抽样,互不连贯。新编全集通过和军录副档的对勘,一是校准了日期,二是军机处在收到奏折后,照录下朝廷所附在后面的谕旨,反映了最高当局对李鸿章呈报各事的处理意见,这在底本里是没有的;三是另外还有2300多件折片也是稿本里所没有的。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鸿章作为淮系集团的首领,是如何网罗人才,左提右挈,扭结成这样一个近代最庞大的实力集团的。再就是目前奏稿的整理已经尽量趋全,一折数片,加上附录上谕和其他大臣的折片(由清廷发下交给李鸿章“妥议具奏”的),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清朝官方在一些大政方针上的决策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说李鸿章是既做事,又做人。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评价李鸿章的一生

评价李鸿章的一生

李鸿章的一生李中堂是晚清第一军政重臣,关于李鸿章,流传下来的野史并不少,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一、“一生秋风糊裱匠”1、为官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

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的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驳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等等。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

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

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慈禧听后默然。

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当家还是支持光绪当家,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

作者对此有很精到的评点:这是“思想错误”与“组织错误”的区别。

李鸿章作为洋务健将,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主张变法这一条是怎么也赖不掉的,但既然当权的是太后,那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紧跟皇上就行了。

这就是李作为老官僚的官场智慧。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说得好。

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做事儿的人,而不做事是不会犯错误的。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事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百世。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

而且直到现在,大家对于其人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李鸿章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另一个观点则认为李鸿章忠心爱国。

其实,事实在很多问题上并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相对于前一个观点,至少李鸿章在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和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赴美等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洋务运动也是为了清朝的安危而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的。

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的。

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他出使日本,晚年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当时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清朝官员则认为外国的科技只是巫术,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根本不屑于去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是当时极少数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

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正是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并派出了第一批到西方的留学生,独立建成我国第一条铁路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并且,在当时的年代,政权就代表国家,而国家与民族、版图、还有人民是区别开的。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篇一 : 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网友陈峰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是一个尽到了自己责任,称职的政府工作人员网友蒙面大侠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摘录自《罗辑思维》,最后为视频链接~~~~~~~~~~~~~~~~~~~~~~~~~~~~~~~~~~~~~~~~~~~~~~~~~~~~~~~~~~~~~~~~~~~~~~卖国还是爱国,这实在是一个一百多年来都打不清的官司。

我们就说一个人吧,李鸿章。

他卖国已经卖出品牌来了,后来西方列强找清政府签合约,都得叫李鸿章来。

李鸿章不来这边人都不大放心。

最典型的是《马关条约》了,日本人点名,你必须李鸿章到马关来签。

但是李鸿章他气死了,所以在《马关条约》之后,1896年他有一次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后来的历史书报道很少。

但实际上,他从中国到了俄国,然后又到了英国、德国,然后又去了美国,然后从美国又从日本回到中国。

这样一次环球航行,他见到了俾斯麦,见了俄国的皇太子,然后见了美国的格兰特总统等等。

这就是他这一趟的行程。

什么叫爱国,就是你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妈一样。

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

你说伟大那就伟大咯,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

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他才有可能不爱国。

所以说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你说伟大,我觉得是一种过奖之词。

你搁到李鸿章身上,他也会爱国。

你说一个人七十多岁了,老脸皮厚的,他真的愿意去签那个不平等条约啊。

没办法嘛,打不过嘛。

所以老人家从横滨换船的时候,就是他原来坐的是美国轮船,到横滨,要换招商局的船回国内。

老头就倔得不得了,说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终生不踏日本土地。

这就跟很多船员提了一个难题,那怎么办呢,你最好是上码头,然后换船嘛。

说不行,就不上日本土地。

所以没办法,最后把美国船和招商局的船拼在一起,弄了个跳板,老头冒着生命危险,颤颤巍巍走跳板过去,不踏日本土地。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学习中国历史,没有人不知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而这些条约的签署者,就是遭万人唾骂的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与这些条约在一起,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显赫职务,国人斥之为卖国贼,民间则传说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而在这同时,关于李鸿章的很多与洋人有矣的逸事在不胫而走,比如:李鸿章可能是第一个到国外去看足球比赛的中国人,并且对这些人把一只球踢来踢去,跑得满头大汗感到匪夷所思,李鸿章在国外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当客轮驶往美国的途中,来揭秘吧据悉李鸿章在船上对每一位他见到的美国人都问这样的三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得离纽约近吗?李鸿章不顾礼仪用手撕烤鸡吃,主随客便的英国人从此翻开了吃鸡时可以不用刀叉、直接动手的新篇章,李鸿章让厨子用下脚料做的杂碎成了宴老外的一道名菜……这些传说,有的像是在耻笑李鸿章的不谙西洋风情,有的则像是赞扬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时的雍容和机智。

其实,来揭秘吧认为很多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李鸿章这个人也同样如此。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由李鸿章出面签署那些条约,并不等于就应该由李鸿章来承担全部责任。

清朝的全体军机大臣曾经给皇帝上过一份奏折,里面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这句话里面也的确包含着合理成分。

尽管李鸿章在清朝的外交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

”但他毕竟只是大清朝的马前卒而已。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

李鸿章考虑,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而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整个东北的沦丧,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也会遭到巨大的损失。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可谓是“权倾天下,谤满天下。

不同人对他的评价不一,褒贬不同。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主要事件来进行客观评价。

李鸿章一开始一因为文学方面的才华被曾国藩赏识,之后担任翰林学士等,却不得志。

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人物,然而身边却无才人可用,之后曾国藩向咸丰皇帝推荐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参与筹备淮军。

在抗击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善于任用人,不计前贤,因此张树生、树珊、周盛波、盛传、藩顶新、刘铭传等一些有能的志士皆进入淮军中,并成为淮军里面的名将。

之后经过多次战役,洪秀全大势已去,太平天国内部更是人心涣散,之后尽管李秀成这位豪杰出来反抗,却仍无法力挽狂澜,最后被擒。

在抗击太平天国起义中,李鸿章极其带领的淮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李鸿章的军事才能开始被人所知。

李鸿章善于用人,治军严谨,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然而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全是由于李鸿章,太平天国内部自身腐败、幻想用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的努力,这是他们的悲哀。

也限制了起义的发展。

有人说李鸿章用农民的血染红自己的项戴花,这是无法辩驳的,身处在晚清的李鸿章,这是当时所有封建统治者的污点。

然而李鸿章是不是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看,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坏人评价他,在那个时代,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官员,他当然想通过抗击起义维护清朝的统治,实现自己的仕途顺利。

因此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我们说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这是最恰当不过的。

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然而他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当时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体制落后,他们提倡“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因此洋务企业在管理上十分腐朽,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以至于洋务运动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以失败告终。

论李鸿章之褒贬

论李鸿章之褒贬

论李鸿章之褒贬作为晚晴的朝廷重臣,李鸿章首屈一指。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对于他的评价,不管是生前还是逝世后,人们总是褒贬不一。

把他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

这是贬的观点。

他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忠臣”,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这是褒的观点。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实际上,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更不能一骂了事。

我们要以辩证的唯物观点去客观评价他。

19世纪是中西方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即将崩塌,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处在这一时期,作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在这缝隙中艰难生存,思想也充满矛盾。

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谈谈他的强国之路,与国内一些改革派组成洋务派集团,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第一篇: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评价历史人物,很难客观。

但是,不管是如何评价,理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去看待,不能从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

历史人物翻案有些有意义,但是哗众取宠居多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很多纬度。

这很容易理解,一个人有很多角色,评价现实中的人不也有不同的视角吗?我们举个例子,马云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企业家。

对于他,大家认为怎么评价比较客观呢?A:马云其貌不扬B:马云太帅了,在达沃斯论坛上谈笑风生!截然相反的评价,但是,都是事实。

A侧重的外貌,B说的是个人能力和表现。

A:马云太聪明了,简直是商业天才B:马云读书不行,复读三年才考上杭师大,没什么天赋两个人说的都是事实。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马云,或者别的什么人,只要有故事,有历史的人,做出很多评价。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对马云的评价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很有商业头脑,而且是很有格局的一个人。

因为,马云之所以对整个社会比较重要,之所以被大家谈论,跟他的长相,高考成绩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创建了一家很成功的企业——阿里巴巴!评价一个人,有不同的纬度,不同的角度。

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我们需要抓住他作为公众人物的核心因素,而不能本末倒置,虽然说的可能是真话,但是,却是有误导性的。

假如我给一个外国人介绍马云,说他是一个复读三次才考上杭师大,数学很差,但是英语很棒,成功留在杭师大当了一名英语老师,并成为杭州最出色的英语老师之一,非常励志。

我说的话都是真的,但是,跟显然,这个描述对于一个不了解马云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马云作为公众人物,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英语老师。

而我们很多朋友给历史人物翻案,除去那些胡编瞎造的之外,通常就是抓错了重点。

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是好人。

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自己,管理能力不行。

魏忠贤做事很有手腕,是个能臣。

对不起,这种评价,可以作为一个辅助资料,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但是彻底推翻历史定论是不合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鸿章之褒贬
作为晚晴的朝廷重臣,李鸿章首屈一指。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

对于他的评价,不管是生前还是逝世后,人们总是褒贬不一。

把他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

这是贬的观点。

他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忠臣”,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

这是褒的观点。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实际上,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更不能一骂了事。

我们要以辩证的唯物观点去客观评价他。

19世纪是中西方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即将崩塌,这是历史的必然。

而处在这一时期,作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在这缝隙中艰难生存,思想也充满矛盾。

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首先谈谈他的强国之路,与国内一些改革派组成洋务派集团,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

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

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

从整体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

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接下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全军覆没而告终,这一时期又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不过分。

而作为清朝的一位元老,其忠心犹然可见。

1896年6月他到达
柏林。

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的俾斯麦。

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为了抵抗日本,他特意跑到俄国与其联合……
作为外交家,他很成功。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

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

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

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

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

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

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

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

他同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

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吗?”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

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

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
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

他说:“清国办有报纸。

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李氏认为自不过是个“裱糊匠”。

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

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起来的呢?”
过去多年来我们的历史书打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旗号,其实却对历史人物求全责备,存在着严重的脸谱化倾向。

比如对李鸿章,单纯强调他反动卖国的一面,对其领导的洋务运动也基本上全盘否定,看不到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是片面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看到李鸿章进步性一面的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李鸿章的卖国也大加谅解,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

评价历史的主要标准是看其客观效果,但同时也要了解其主观动机(尽管是第二位的)。

尤其是历史文艺作品,历史的客观性决定了它对历史的评价应遵循客
观性原则,文艺的情感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同时揭示历史人物复杂的动机。

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依次来衡量《走向共和》一剧,我们看到编导把李鸿章描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人物,完全看不到他作为一个封建官僚,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个人私利的一面,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另一方面,对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也大加赞扬,看不到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历史局限性;甚至对其卖国行为,也以浓重的笔墨为其辩护。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历史是为现实的政治服务的,她是一个女人,想给她怎样打扮就给他怎样打扮。

当年中共领导农民打土豪,斗地主,而李鸿章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又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因此当然要把李鸿章之类的地主反动派踏翻在地。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中共要学习西方技术,进行改革,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不过内容换了,当年李是坚持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文化,只学西方军事和民用技术;当今中共是坚持一党专政(四项基本原则),只学习西方的经济体制。

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物换星移,当年对评价就不合时宜了,因此要翻案!美化李鸿章的意图昭然若揭!
总之,对其不能片面褒贬,要结合时代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