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基础知识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备人:孙秋菊第一课时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第二课时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那么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第三课时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响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不屑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那么〕1、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备人:高小梅班级组别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还原情境,披文探义。
3.多方考证,“文”“质”并重。
预习案同学们,只要你认真通读课文,结合注释就能完成下列内容!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无道:耦而耕:津:易:怃然:谏:趋:荷:食:3、掌握下列通假字。
桀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谁以易之: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见之:探究案同学们,爱思考的你们,只要再细读课文,就能解答下面问题,老师喜欢你的独到见解。
1.读第二小节(长沮、桀溺耦而耕),回答: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2.读第三小节(楚狂接舆),回答: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3.读第四小节(子路从而后),回答: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
如何看这一待这一问题?4、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备人:高小梅班级组别姓名训练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想知道吗?那就赶快完成下面的习题,检查一下吧!1、孔子(公元前~前),名,字,末期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2. 诵读课文五则材料,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自主学案中的字、句整理落实到学案上自我检查。
3.体会动作、语言、行为描写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人物形象。
通解全文,了解孔子仁德信念,领会孔子勇于担当道义的精神、执着精神。
第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案』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乐》《》。
2.积累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僭越()巨擘()整饬()端倪()木铎()长沮()戛然而止()桀溺()执舆()怃然()荷蓧()耦耰()辍学()箪食壶浆()靡费()莅临()缜密()繁文缛节()五谷:稻黍稷麦菽()()3. 读《仪封人请见孔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解释词语:仪封()人请见()君子之()至于()斯也从者见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执舆者为()谁?是鲁孔丘与()问于()桀溺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耰()而不辍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翻译重点句子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案主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中的《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
2.学习理解古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通过讨论和思考,探究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1.《论语》书籍或相关资料。
2.黑板或白板。
3.教学PPT或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1.通过简短的信号灯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道”。
导入:
1.通过展示《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观点。
2.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该章节的理解。
呈现:
1.呈现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古文段落,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段中的关键词和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享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观点。
2.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总结: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概括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什么启示和应用。
作业:
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拓展:
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论语》和其他古代文献,进一步了解这句话在历史和哲学上的含义。
2.鼓励学生运用这句话的思想和原则,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不易”的境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背景:篇章出自《论语·子罕篇》,讲述了孔子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教学活动:1. 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论语》吗?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二章:解读文本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探讨孔子为什么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2. 教师逐句解读,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儒家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升个人品德。
教学内容:1. 提供案例,让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得出启示,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案例,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面对困境、抉择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儒家思想对案例进行分析。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教学内容:1. 划分学生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教学活动:1. 教师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学案(学生)
《天下有道,丘也不与易也》学案一.导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述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二.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三.学习方式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还原情境,披文探义。
四.导学进程(一)检查预习1.填空:(1)鸟兽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
——《论语·微子》(2)孔子是“”,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则说:“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
”其中的四大圣人是指:、、孔子和。
2.基础知识梳理(1)找出通假字长沮、桀溺耦而耕是鲁孔丘与?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植其杖而芸是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②是知津矣③是鲁孔丘之徒也(3)古今异义丈人:使子路反见之(2)一词多义过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②无乃尔是过与?③过犹不及④是谁之过与殆①今之从政者殆而②农者殆则土地荒③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与①孔子下,欲与之言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③是鲁孔丘之徒也明日:从而:(4)词类活用耰而不辍孔子下子路从而后见其二子焉欲洁其身(5)重点句式君子之至于斯也。
而谁以易之?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奚自?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二)翻译课文(完成于讲义上)(三)思考探讨1.读第二末节(长沮、桀溺耦而耕),回答:孔子是如何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孔子的回答表现了孔子如何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2.读第三末节(楚狂接舆),回答: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3.读第四末节(子路从而后),回答: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以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如何看这一待这一问题?4、孔子与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五.写作素材提纯按照下的面例句,举出类似的写作素材。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编写:乔艳芳【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孔子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学习选文1选文2选文3.预习案1.填空:孔子(公元前到公元前)字名,末期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体历史著作。
2.请同学们下列给划线字注音: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3.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选文1选文2选文3.探究案1.借仪封之口,反映出孔子的什么精神?2.子路问的“津”和长沮说的“津”一样吗?3.“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4.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5.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6.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7.接舆为何“趋而辟之”?训练案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习题,见课本选文2(长沮、桀溺耦而耕)。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长沮、桀溺耦而耕耦:两人并耕B.夫执舆者为谁舆:车C.夫子怃然曰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D.吾非斯人之徒与斯:那么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长沮、桀溺耦而耕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C.耰而不辍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4.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沮在确认“执舆者”是孔丘之后,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话,而是说“是知津矣”,这种“答非所问”的话,其实是一种嘲讽,是对孔子选择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高二语文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使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度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4.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5.学习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度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设问导读】(一)自读课文第9页,“引入话题”。
讨论:1.这4段文字总共说了几个意思?试加以概括。
2.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二)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9-12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资料或者网络复习关于孔子的相关知识。
2、参照课文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温故互查】(一)、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以下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2.解释以下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无道:耦而耕:津:易:怃然:谏:趋:荷:食:3.掌握以下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通()桀溺:()通()而.谁以易之:()通()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植其杖而芸.:()通()使子路反.见之:()通()(二)、结合注释,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展示的内容有以下几个局部:①典型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②整句的翻译;③整段的意义概括。
【自学检测】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表达在我们面前。
这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实行分析。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巩固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④不以言举人,。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jiàn)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耰而不辍(yōu)
C.夫子怃然(wǔ)趋而辟之(pì)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高二选修)讲解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2、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3、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hè蓧(diào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词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p7,了解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一、儒家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2、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3、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
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
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二、墨家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
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042a2386-6ea6-11ec-8434-7cb59b590d7d《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晨读时间]:春风响亮地打了一个呼哨,大地睁开惺忪的睡眼,既而笑靥如花。
一夜之间,犹如解冻的大江,所有的花都如期而至,铺天盖地。
小小的花萼再也藏不住满腹的心事,訇訇然怒放,举起大大小小的杯盏,在三月熏风中歌兮舞兮。
于是,满眼都是形形色色的花,“四厢花影怒于潮”,“千朵万朵压枝低”,满鼻子都是明明暗暗的香,濡沐在“春雨无情轻似愁”的长院和“自在飞花轻似梦”的乡间小路上,花事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花、花、花已经成为四季中最耀眼的风景和最耀眼的纪念品。
这里有国美天香的牡丹,冰玉纯净的夏莲,大风霜冻的秋菊,寒雪傲人的冬梅,醉人的花海【学习目标】: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课文中关键词的用法,理解《论语》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在社会道德上的勇敢精神。
[预览说明]:预览任务:(一)、学生要主动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
(二)学生应该主动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三)、学生要主动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二、预习方法指导:这里简要介绍了孔子在达标培训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应熟悉。
如果你不能在课堂上读这本书,你应该感到满意,你应该能够在没有书的情况下陈述它;互联网上的信息将非常丰富。
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做笔记和摘录;要挖掘文本的意义,必须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通用词典》,并做相应的注释;如果真的很难,应该在教科书上标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1.doc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來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瓦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 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 的持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自主预习区文题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 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來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篠丈人等。
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
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可敬佩的。
目标锁定1.掌握“见”“易”“而”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特殊句式,能翻译课文。
2.学习选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
3.把握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木铎(duo)②桀溺(ni)③长沮(jd)④执舆(yd)⑤荷篠(hQ diao)⑥见其二子(xian)⑦忧然(wu)⑧殆(ddi)⑨八侑(yi) ⑩黍(shu)⑪耦而耕(6u) ⑫擾而不辍(you chud)2.通假举要%1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形容高大%1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1且而与其从辟人Z士也,岂若从辟世Z士哉:“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1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1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回去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1仪封人请见:镇守边界的官%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担忧%1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介词结构后置)
至,则行矣。(省略句)
子路行以告。(省略句)
6.翻译
(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从,跟随;而,连词。今义:表示原因、方法、结果、目的的连词。)
4.掌握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孔子下(名词作动词,下车)
耰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名词作动词,唱着歌)
子路从而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欲洁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5.文言句式
奚自?(宾语前置)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基础知识导学案
1.重要字音
长沮()耦()而耕耰()而不辍()荷()蓧()
2.掌握下列通假字
是鲁孔丘与
而谁以易之
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植其杖而芸
使子路反见之
问于桀溺
3.古今异义
遇丈人
君子之至于斯也
子路从而后
4.掌握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孔子下
耰而不辍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子路从而后
欲洁其身
5.文言句式
2.掌握下列通假字
是鲁孔丘与(与,同“欤”)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问于桀溺(桀,通“杰”)
3.古今异义
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导致某种结果。)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谁与?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至,则行矣。
子路行以告。
6.翻译
(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基础知识导学案答案
1.重要字音
长沮(jù)耦(ǒu)而耕耰(yōu)而不辍(chuò)荷(hè)蓧(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