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教案设计(1)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长城教学案例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长城教学案例9篇长城教学案例 1教学背景:《长城》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并用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四年纪的孩子较小,再加上现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比较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了有关长城的各种资料,这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对万里长城的认知和进入相应的情境,体会民族自豪感打下了基础.教学片段:片段一:图文结合,全班交流.1,cai:长城的录象(近景,远景)师:长城是我国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它以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了解长城.看了录象后,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长城很长.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长龙.生:长城不但长,它还非常的高大坚固.2,能不能结合你找到的资料,来介绍长城的特点生:我了解到长城共经过了16个省市自治区,如果步行要60多天才能走到头.(自己带了一幅地图,指出长城所经历的省市自治区.) 生:我知道如果把修筑长城的条石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它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呢!片段二:以疑促读,读中悟情:1,作者站在长城上,思绪万千.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看作者有何感受cai: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点名读.2,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谁能联系课文谈谈生:我从"数不清"这个词语感受到了条石非常的多.生:条石不但多,而且非常重,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劳动人民要把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搬上那陡峭的山岭肯定是相当的辛苦.生:"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劳动人民不但耗费了许多的血汗,而且肯定想了许多的方法,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生:我想要在平地搬运那么重的条石肯定都相当的困难,更何况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呢,修筑长城肯定是相当艰难.3,cai: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是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凭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吧!片段三:发挥想象,情境再现.cai:录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场面.)师:在遥远的古代,要把重2000多斤的巨石搬上陡峭的山岭是何等的困难!想象一下,当时劳动的情形是怎样的劳动人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配音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生:我仿佛看到在在寒风中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只要他们一停下来,马上就会遭到旁边那些可恶的官兵的毒打.无情的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在他们身上,惨叫声声,鲜血直流,有的人被活活打死了.生: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吃力地抬着这些巨大的条石,其中有一个身材单薄的人就快要摔倒了.生:我仿佛看到他们的手上,身上,脚上全部都是鲜血,一群人正在抬一块条石上陡峭的山岭的时候,前面的一个人突然摔倒了,条石滚下来,把人砸伤了,砸死了!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太棒了!长城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大坚固,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在那样艰苦原始的条件下修建起来的,它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让我们一齐读课文的第三段,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由衷的赞叹.生齐读.片段四:领悟感情,表达感受.师:此时,如果你也登上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目睹这壮观的景象,你会有何感受把你的感受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生:此时,我仿佛登上了长城,我看到许许多多的游客都在登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我想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筑而成的,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长城.生:如果我登上了长城,看到那绵延万里的长城,我一定会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因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里长城,我不仅感受到了长城壮观的景象,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长的长城人们都能筑成,那还有什么我们华夏儿女会办不到呢!教学反思:1,由认知到了解.只有一部分孩子去过长城,所以一上课首先放映了一段长城的录象,让他们对于长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再加上学生课前搜集了许多长城的资料,为学生了解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这两个特点奠定了基础.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长城的图片拿出来互相分享,也许效果会更好.2,以读促疑.通过读,让孩子们了解长城,感受情感.从读中,他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教师随机提出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学生通过读,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更好的理解情感.3,创设情境.在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四年纪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要理解作者那份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比较困难,而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讲授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就感到了学生理解的困难.这次上课时我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一边播放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面,一边配上忧伤的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劳动人民劳动的情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此时,孩子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在加上那真实的画面,他们都仿佛看到了当时劳动的场面,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在学生再读第三段时,学生的感情已经是水到渠成,得到激发和升华.4,结合文本表达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选择课文的第三,四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在学生已经领悟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并激发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后,我让他们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边想象,边体味那份骄傲,自豪之情,让他们达到情感上的真正高潮.长城教学案例 2《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
《长城》教案15篇

《长城》教案15篇《长城》教案1目标:1、学习从前向后安排画面,表现简单的重叠,初步尝试表现近大远小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准备:黑色水彩笔、8K纸、欣赏图片《长城》、教师勾线范例过程:一、欣赏重现1、欣赏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故乡。
为什么说长城是万里长呢?它造在一个山头上,还是许多山头上?故乡又是哪里呢?2、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用来抵抗敌人的侵略。
每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哨兵就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点起火,拿起武器,隐藏在长城里,打退敌人。
现在长城已经不是用来抵抗敌人,而是给全世界人民游览的名胜古迹。
人们会来到长城脚下,爬上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3、观察范例:怎样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几条线路呢?讨论:山顶上的烽火台有大有小吗?(相同大小,近大远小)4、师生共同示范登长城T:山头可以一个一个画,也可以连成一片。
画最近的'山头、烽火台和一边的城墙。
C:画另一边的城墙(注意城墙与山坡的垂直,不让城墙倒塌。
)T:添画烽火台和城墙C:画稍远的山头二、创作联想1、今天大家来做登长城比赛,谁画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就是好汉。
2、引导幼儿画上许多山头,把长城画得长一些。
3、注意城墙与山坡垂直,不要倒塌。
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想象往下会看见些什么,并进行添画。
三、引导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登上长城了,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登上真正的长城,看到我们故乡的美丽。
《长城》教案2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教具准备: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重点)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难点)4、熟读成诵。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
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__——《长城赞》。
(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生:对联)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
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长城教案(优秀3篇)

长城教案(优秀3篇)《长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激趣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3、生齐读课题)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2)引出主要内容的、(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3)指名解释词语、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奇异的景象、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4)齐读出示的生词、(5)指导书写生字、三、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2学生自学后讨论四、精读课文一部分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2、讲读3比较: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5自己的话说一说、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7诗篇不朽有哪8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9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12最后两行在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一三、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14将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壹五指名读,生评议、16齐读、五、布置课堂作业1、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二、精读第二部分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2)比较: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4)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5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一部分的语气一致?6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10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11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3、师总结、四、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2、课后作业、《长城》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一三个字。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长城》教案设计他们吗?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以此来感受长城设计之巧妙。
虽然我们没去过长城,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高大坚固,构思巧妙,不由对他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从哪里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不易?4.小组讨论:为什么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小组交流。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总结并用伟人的赞叹升华感情.六、知识拓展: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射口 瞭望口成排的垛子城墙顶上: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一、猜谜引入,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1、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
”生猜。
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2、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长城,今天这节课,咱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登上长城,去一睹它的风采。
《长城》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4、《长城》的教案一等奖万里长城是我们祖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所以《长城》这课文很值得学生去学习。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长城》的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
(板书课题)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生:(抓住观察重点:长城)师: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生:(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意图:激发兴趣,了解图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师: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意图:整体感知,抓住重点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2.第三次看近景图。
长城教案初中语文

长城教案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信息,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长城的认识。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信息,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
(2)深入领会长城的象征意义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雄伟壮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长城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长城》,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诗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详细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领会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炼信息,编写关于长城的短文。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
6.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长城》。
2. 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Great Wall teaching plan design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
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
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
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
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
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
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
(4)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
(打出幻灯。
)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
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
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