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劳动市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三章 第三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第三节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一、市场体系的分类和构成引: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类市场的总和。
1.市场体系的分类(1)按交易的对象划分:A.商品市场B.生产要素市场(2)按交易的空间范围划分:A.区域性市场:商品交易以某一地区为活动空间的市场B.全国性市场:商品交易以某一国家为活动空间的市场C.国际市场:商品交易以世界范围为活动空间的市场(3)按商品的流通环节划分:A.批发市场B.零售市场(4)按市场交易的具体方式划分:A.现货交易市场B.远期交易市场C.期货交易市场(5)按市场交换客体的存在形态划分:A.物质产品市场B.服务市场2.商品市场(1)商品市场的分类(根据商品的最终用途划分)A.消费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B.生产资料市场:满足社会再生产的需要。
(2)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
生产资料为消费资料的生产提供物质条件。
因此,消费资料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消费资料市场的价格信号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3.生产要素市场(1)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融通和交易的市场。
划分的方式: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
A.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融通市场,一般是一年以上。
B.货币市场:短期资金的融通市场。
划分的方式:融资方式A.直接融资市场:资金的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资金的信贷和有价证券的买卖活动。
B.间接融资市场: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活动。
(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进行交易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双方和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组成。
(3)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或其使用权作为交换客体的市场。
(4)技术市场:是指以技术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5)信息市场:是指信息商品进行交易的场所,包括信息服务和咨询,信息转让等信息交易活动。
二、市场秩序的建立和规范引:市场秩序是指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市场秩序具体包括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两个方面。
劳动经济学试题与答案-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一、选择题1.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 B )。
A.上调最低工资;B.下调最低工资;C.不动最低工资2.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则会出现( )。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B.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C.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3.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 C )决定。
A.均衡供给量;B.均衡需求量;C.均衡就业量4.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指的是()A.市场分析中假定各种力量都不变的状态B.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当或稳定的状态C.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同时处于变动的状态D.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5.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A.充分就业 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6.在U—V分析中,U表示( B )A.就业;B.失业;C.效用7.在U—V分析中,V表示( A )A.职业空缺;B.就业;C.失业8.劳动力过剩表现在企业外部就是( B )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劳动力滞存9.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A.充分就业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10.劳动力市场与其它大多数市场不同是因为:( D )A.买卖双方之间有合同;B.价格和数量信息必须交换;C.资源分配;D.劳务只能租让,不能买或卖11.当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和就业量的波动趋于均衡点时,应具备的条件有( AD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D.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陡峭E.劳动力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为平缓12.在动态均衡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所形成的蛛网模型是()。
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直线型13.劳动力供求规律表现为( A )A.供过于求,工资下浮;B.供不应求,工资下浮;C.工资上升,需求增加1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B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1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国家鼓励女性和老年人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B.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C.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D.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16.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表述,正确的是( A C E )。
第三章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习题答案
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基础练习(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经济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所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2、总供给:某一时期一个经济社会中各企业所愿意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价值的总和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指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4、利率效应: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5、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二)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C)不属于总需求(A)政府支出(B)净出口(C)税收(D)投资2、运用IS-LM模型进行总需求曲线推导过程中,下列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C)(A)价格下降,IS曲线右移(B)价格下降,IS曲线左移(C)价格下降,LM曲线右移(D)价格下降,LM曲线左移3、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B)(A)价格水平下降,投资的减少(B)价格水平下降,消费的增加(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的增加(D)以上三个因素都是4、总需求曲线(D)(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会右移(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会左移(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会左移(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5、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实际货币量(D)(A)增加,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B)增加,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C)减少,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D)减少,从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6、无论在凯恩斯或者古典供给条件下,财政扩张都会使得(B)(A)总产量上升(B)利率上升(C)价格上升(D)均有可能7、给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703-2N,产品价格水平为1,每单位劳动成本等于3美元,则劳动力的需求量为(C)个单位(A)300(B)335(C)350(D)3758、给定一个劳动需求函数,根据所画的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有(B)(A)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工资增加,则劳动需求量减少(B)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工资不变,则劳动需求量增加(C)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量增加(D)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同比例增加时,劳动需求量减少9、长期生产函数与短期生产函数的不同在于其假定的可变因素不同,下列哪个属于短期生产函数的可变因素(D)(A)技术水平(B)资本存量(C)就业量(D)人口增长10、短期劳动供给曲线(A)(A)斜率为正,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B)斜率为正,名义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C)斜率为负,实际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量越多(D)斜率为负,名义工资率越低,劳动供给量越少11、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该曲线变为一条垂直的条件是(C)(A)每个企业都生产其能力产量(B)每个企业的产量都达到其物质限制(C)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D)与总需求曲线相交12、古典总供给曲线存在的条件是(D)(A)产出水平由充分就业水平决定(B)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C)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不受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D)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供给立即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做出调整13、假设长期存在“货币中性”,即货币存量的增加只会造成价格同比例增长,而不影响实际产出,那么总供给曲线的形态类似于(A)(A)古典情形(B)凯恩斯情形(C)向右上方倾斜(D)向右下方倾斜14、给定利润边际和劳动生产率不变,以下会造成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的有(A)(A)原材料实际价格上涨(B)石油价格下降(C)实际工资水平下降(D)名义工资水平上升15、技术进步将会导致(A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C)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D)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16、AD-AS模型是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他改变的一个基本假设是(C)(A)投资由利率决定(B)货币需求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C)价格不变(D)充分就业17、假设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垂直线,减税将(B)(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无影响18、假定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且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效应是(B)(A)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C)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D)对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均无影响(三)辨析题1、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在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1) 这句话不正确(2)总需求曲线不仅反映了产品市场还反映了货币市场,表示的是在两个市场上同时实现均衡时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PPT课件
06.01.2024
.
13
二、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
1.含义
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可变的劳动力投入增加到不变的资本 上,最初劳动力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劳动力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 的产量开始递减,这是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理解这条规律要注意三点:
⑴这条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生产的技术水平既定,离开了这个前 提,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不成立。因为它反映的是把不断增加的劳动要素投 入到其他的不变的生产要素上,从而对产量产生的影响。现实中,随产量的 变化,机器设备、厂房等可以是不变的,但是原材料是要发生变化的。此处 不考虑原材料变化的影响是为了简化问题。
⒋市场主体具有完全信息,而且获得信息的成本为零。
06.01.2024
.
12
㈡生产条件的假设
⒈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市场经济中不同时期企业的生产目标 存在差异,这里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同时也不对利润进行严密 的经济学分析,只是指总收益减去总成本的差。
⒉生产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企业在生产中技术是在进步的,而且, 其他条件不变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在向右上方移动,其 原因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得既定的资源投入获得了更多的产量增加。 所以,技术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方便,假设技术水平保 持不变。
06.01.2024
.
10
⒉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是指在决定劳动力需求量的要素中价格因素不变 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W
W0
D1
D2
D0
O
L2 L0
L1
L
工资率为W0,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位。同 样的工资率W0下,由D0劳动力需求曲线决定的劳动力需求量为L0, D0移位到D2,劳动力需求下降到D2,DO移位到D1,劳动力需求上升 到L1。所以,工资率不变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下移动,劳动力需求 量减少,反之,向右上方移动,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NEW)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导 论第一篇 产品市场第2章 消费者选择第3章 生产者选择第4章 企业与市场第5章 市场结构分析第6章 博弈论第二篇 要素市场第7章 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第8章 劳动市场第9章 资本市场第10章 自然资源市场第11章 风险与资产选择第三篇 市场经济问题研究第12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第13章 不完全信息第14章 外部经济第15章 公共产品第16章 政府与市场第1章 导 论1请解释下列概念稀缺性机会成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需求的价格弹性均衡产量和价格答:(1)稀缺性“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
有用的资源既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这样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劳动力以及体现在劳动力身上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由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物品,如机器、设备等。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要求人们做出选择。
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
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中做出选择。
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
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
总之,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即意味着“取舍”,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劳动经济学第3章 劳动需求分析
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MLC=[L·W(L)]'=W(L)+L·dW(L)/dL
•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决定
1、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
•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 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 Q=f(L,K)=Q0 • 资本密集的技术与劳动密集的技术
等产量曲线的四个重要特征:
(1)等产量曲线具有负斜率。
(2)位置较高的等产量曲线具有 较高的产量,离原点远的等产量曲 线代表的产量高,离原点近的等产 量曲线代表的产量低。
• D=∑dm=n·dm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 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 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 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 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 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 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曲线 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数量即L0点。 W0为劳动的价格,由劳动供给曲线W(L)决定。
W,MLC
•
•
W1
•
W0
•
E
MLC
W(L)
L0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
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 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 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00164 劳动经济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大学劳动教育第三章题库
劳动教育题库第三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拥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称为()cA.人口资源B.人才资源C.劳动力资源D.劳动人口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 )CA.劳动力B.用人单位C.工资D.劳动力市场机构3.劳动力市场的核心功能是()AA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B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C决定劳动工资D实现劳动力市场竞争4.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范围可划分为()AA.区域劳动力市场,行业劳动力市场,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B.国家公务员市场,职业经理市场,专业技术人员市场,普通劳动力市场C.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D.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不确定市场5.下列劳动力市场类型中,哪一类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DA.国家公务员市场B.职业经理市场C.专业技术人员市场D.普通劳动力市场6.下列劳动力市场类型中,哪一类是最常见的形式()C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不完全竞争市场 D寡头市场7.下列劳动力市场类型中,以政府需求为主体的是()AA.国家公务员市场B.职业经理市场C.专业技术人员市场D.普通劳动力市场8.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最主要的是()AA市场性因素B制度性因素C社会性因素D环境性因素9.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对劳动力资源产生影响,这属于()。
BA经济性因素B组织性因素C社会性因素D环境性因素10.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包括()DA供求机制B竞争机制C价格机制D人才机制11劳动力市场的核心机制是()CA供求机制B竞争机制C价格机制D人才机制12.失业的实质是()A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B缺少工作能力C缺乏工作机会D缺少工作意愿13一个人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称为()A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14“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其本质属于()B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自愿性失业15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选择非就业活动,这种情况属于()DA就业不足B非自愿失业C自愿失业D隐性失业16强调市场的力量和完全竞争所带来的效率,反对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这种思想属于()流派。
劳动经济学第3章课件 家庭劳动供给
前提:孩子类似一种耐用消费品,与其 他消费品中间存在替代关系
家庭对生育孩子数量的决策 与影响因素
Z:其他商品的数量 Z N:孩子的数量
替代效应:孩子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预 算线的移动 AA’:其它条件不变 孩子对家庭潜在收入的贡献提高 政府对母亲的补贴提高 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工资率降低 AA’’:生育孩子导致实际收入降低 母亲工资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E’
形受青睐。
为什么当代美女必须“骨瘦如柴”?
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影响因素
更多影响因素来自本人的工资提高,而不
是丈夫的收入提高;发展:家用电器普及; 思想解放、受教育程度提高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1、经济萧条时的附加劳动者效应 ——经济萧条时家庭候补成员进入劳动力 市场 2、经济萧条时的灰心丧气效应 ——经济萧条时使本想进入劳动力市场工 作的人自愿失业 ——现实中哪种效应占上风?
三、一种特殊的家庭生产决策——生育 决策 加里· 贝克尔(Becker ,1960)把孩子 看作是一种“耐用消费品”,运用消费 需求理论来分析人们的生育行为,从而 把生育行为置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中。 贝克尔的研究开创了芝加哥学派进行家 庭经济学分析的先河。
生育决策模型:家庭效用最大化
第3章 劳动力供给模型的扩展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第3章 劳动力供给的扩展模型— —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
劳动供给决策模型(劳动-闲暇模型)存在 的不足:
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
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 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解析:影响孩子抚养成本(价格)的因素
母亲的工资——养孩子的机会成本 抚养孩子的市场商品价格——养孩子的直接 成本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三章讲课文档
1、工时长度的变化 2、标准工时安排和灵活工时安排的对比
3、缩短工时制和周末工作的安排
❖ 分析:
宏观形势发生变化,企业为维持竞争优势,延长员工的工作 时间或者调整工时安排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员工希 望获得工时的灵活性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
❖ 结论:
中国的工时正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工时标准化和灵活 化的双重趋势正在中国演进。工时过长的现象特别值得 关注。
❖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劳动者 可以自由进出劳动市场,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12
第十二页,共22页。
第四节 家庭生产、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和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 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
济学的基础之上。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 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 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替代效应 = △H/△W > 0
❖ 注意: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 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10
第十页,共22页。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1
第十一页,共22页。
第三节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劳动力范畴分类
劳动力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 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 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定有关。世界各 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 动力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和失业者、 非劳动力
基础知识——第3章劳动经济学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第3章劳动经济学要点1、劳动要素也称为劳动力或人力要素。
2、劳动要素的特点及各特点的定义。
(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3、劳动力供给的内容(1)微观劳动力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给。
(2)中观劳动力供给: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社会劳动总供给的下一个层次,是对于某一产业、部门供给的偏好。
(3)宏观劳动力供给:从宏观的角度着眼,全面研究劳动力供给;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会就业的基本格局。
4、劳动力供求关系可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
5、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源个体因其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状态。
6、造成劳动力结构上过剩的原因。
7、就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
8、失业的类型:(掌握各类型的定义及特点)(1)总量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立、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
(3)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偶然失调所造成的暂时失业。
(“正常”失业)(4)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
(5)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失业。
(6)选择性失业:是求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9、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劳动力市场是经济要素配置场所(2)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交换关系(3)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体制10、劳动力市场的划分(1)从市场分层角度——分为普通市场与人才市场两种。
(如初、中、高级人才市场)(2)从市场内容角度——分为各种专业、职业市场。
(如保姆市场、计算机软件人员市场)(3)从市场形式角度——分为固定机构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
宏观经济学第3章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
3.4 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 古典学派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 人们不会保存闲置的货币,那样会蒙受利息或利润的损失。所以, 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量只是收入的函数。 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是货币数量论,其表现形式是货币交易方程 和现金余额方程。 3.4.1 货币交易方程式 货币交易方程由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 书中提出,称为费雪方程式:MV=Py 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为一般 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MV表示总支出,Py表示名义国民 收入,这样,货币交易方程表示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
3.7 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倾向
凯恩斯所说的古典学派以及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所 说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其实指的是在凯恩斯理论 出现以前的、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 经济理论和模型。这种理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边际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西方经济 学理论之大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并不是以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体系。
假定投入要素为资本和劳动,且资本设备在短期不变, 则有
y f (N, K )
生产函数及边际产量递减
3.3劳动市场 3.3.1 劳动供给函数
古典学派认为,劳动的供给决定于实际工资,是实际工资 的函数。工资就是对于人们在劳动中得到的“负效用”的一种 补偿。工资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指货币工资 所能购买的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表示为货币工资与价格水平之 比。 货币幻觉:只考虑到所得到的货币量,而不考虑货币的实 际购买力,在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按照相同的比率上升时,误 认为自己的收入状况比以前好。 古典学派考虑劳动供给和实际工资时,将货币幻觉排除在 外。因为具有“完全信息”的工人考虑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 名义工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劳动力市场货币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政府)第3章劳动力市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毛泽东解决全社会范围的大规模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初衷。
就业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最关注的统计指标之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不存在失业问题,失业这个名词已经消失。
社会上的失业被内化成了企业内部的潜在失业。
这种潜在失业造成的浪费和其他因素一起,最终推动了体制改革。
作为体制改革的副产品,失业卷土重来。
20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中,美国的失业率超过10%。
3.1劳动市场假设: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对每一个企业来说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价格都是由市场给定的。
其他投入品的数量是不变的。
企业需要雇用多少劳动力呢?给定技术和资本存量,为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劳动的边际产品MPL 等于真实工资的劳动投入水平:wL L pF L−)(max MPL(L MPL(L D ,...)=w/p,...)=w/p(3.1)式中p 为产品价格,w 为名义工资。
从这一方程解出劳动需求L D ,告诉我们给定产品价格,对应于每一个真实工资,企业愿意雇用多少劳动。
--对企业行为的这一描述表示了劳动市场的需求。
经过对各企业劳动需求的加总,劳动需求在真实工资与劳动数量的坐标系中,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图3-1)。
图3-1劳动市场w/pL劳动市场的供给假定国家之间不能进行劳动力贸易,劳动的供给就取决于国内家庭的劳动-闲暇决策,劳动供给一般来说是真实工资的上升函数,它表示真实工资越高,现有工人愿意工作更长时间,更多的非劳动力愿意加入劳动力。
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个人选择不再继续增加工作时间,社会上所有适龄人口都已成为劳动力,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变成垂直的,工资的上升不能再使劳动力供给增加。
如果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人们选择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劳动供给曲线还可能向左上方弯曲。
经过对所有工人劳动供给的加总,劳动供给曲线如图3-1中虚线所示。
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先向上倾斜后变为垂直。
为简化,曼昆取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
劳动供给是真实工资的函数。
劳动供给函数可以写成=L(w/p)(3.2)L L S=L(w/p)当劳动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时,劳动市场出清。
失业就是在劳动市场没有出清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发生的。
3.2失业流量一国或一地区的就业量存在一个上限。
因为,•一国或一地区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口总量在某一时刻是一定的;•由于残疾、社会观念、法律等种种原因,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就业;•给定工资,能够工作的人不一定愿意工作。
整个人口可以分为两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又可以分成三部分,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非劳动力是不愿寻找工作的人。
就业者和失业者统称劳动力(labor force)。
劳动力是处于就业年龄并愿意工作的人。
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统称劳动年龄人口。
用P 表示劳动年龄人口,L表示劳动力,NL表示非劳动力,那么P=L+NL。
劳动力参与率(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是劳动年龄人口中劳动力的百分比,等于L/P,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中劳动力的比例。
失业率是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的百分比。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衡量失业的主要指标。
用L表示劳动力,E表示就业人数,U表示失业人数,那么L=E+U,失业率=U/L。
人口的各部分之间是不断流动的。
如果把失业人口看成一个蓄水池,每一段时间有很多人流入和流出失业蓄水池,这些流入和流出使留在失业蓄水池中的人数发生变化。
失业人数的增加是由于失业、下岗、刚从学校毕业新进入劳动市场找工作的人,以及原来不想找工作现在想找工作的人。
流出失业蓄水池的主要原因是找到工作。
图3.2(曼昆6-2)稳定状态:找到工作的人数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fU=sE离职率s是离职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率,就职率f是就职者占失业人数的比率。
找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fU=s(L-U)两边除以L)1(L U s L Uf −=解出U/Lsff s sL U+=+=11稳定状态的失业率等于离职率除以离职率与就职率之和。
离职率越高,就职率越低,失业率越高。
如果想降低失业率,就应该降低离职率提高就职率。
3.3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率在正常的情况下,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工人的技能与工作岗位的需要匹配)需要一段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因寻找工作而产生的难以避免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与充分就业是并存的。
摩擦性失业大部分是自愿的,通常是由于工人的个人特性不适合工作的特性(包括雇主的口味)。
刺激总需求的政策不能减少这种失业,减少这种失业的途径是对求职者和雇主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结构经常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被称为结构性变动或部门转移(sectoral shift)。
部门转移是摩擦性失业的一个原因。
培训、公平对待所有劳动者的政策和对流动的鼓励政策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
不存在经济衰退或经济过热的正常情况下,即真实GDP恰好等于其潜在值的情况下,失业率并不为零。
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率是稳定状态的失业率,是经济在长期趋近的失业率。
参看曼昆图6-1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1)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即劳动市场是否完善。
(2)劳动力的人口构成。
(3)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4)社会保障体制的状况。
政府的政策对自然失业率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些政策降低了失业率。
政府向公众传播工作空缺的信息,通过培训使工人学会新的技术从夕阳产业转移到朝阳产业,可以降低自然失业率。
另一些政策提高了自然失业率,例如失业保障。
失业保障一般使工人在失业之后可以得到相当于以前工资一部分的失业津贴,这减轻了工人寻找新工作的压力,增加了寻找工作的时间,提高了自然失业率。
当然,失业保障对失业工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作用基本上是正面的。
3.4工资刚性与结构性失业在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真实工资的调整使劳动的供求均衡,我们把这称为劳动市场的出清。
但是在现实中,工资在短期并不总是有伸缩rigidity)::工资不能调性的。
工资的刚性(wage rigidity)整到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水平。
这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工资刚性与工作配额的匹配引起的失业。
图3.3(曼昆6-3)图3.3显示了工资刚性造成的劳动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失业。
在刚性的真实工资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大于求,企业必须把稀缺的工作职位分配给众多的求职者。
一些人失业是因为工资太高。
严格地说,一些人失业是由于另一些人工资太高。
那么企业为什么不降低工资呢?结构性失业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最低工资法在很多国家,政府出于维护工人利益的愿望,规定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最低工资使工资较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不低于一定水平,但对企业来说劳动成本提高了,企业就会减少工人-最低工资使企业的劳动需求减少了。
最低工资法对青少年失业的影响最大。
最低工资引起了经久不息的政治争论。
最低工资的支持者认为最低工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
反对者则认为,规定最低工资不是帮助低收入工人的最好的方法。
工会工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一大垄断力量。
工会对工资的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有16%的工人属于工会,欧洲一些国家的这一比例达30-40%,北欧一些国家高达70-80%。
工会会员的工资是由工会与企业之间集体谈判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工会与企业的协议还可能影响没有参加工会的工人的工资。
工会以及工会与企业的谈判造成工人中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
被企业雇用的工人(局内人,insiders)希望保持高工资。
失业者(局外人,outsiders)希望企业多雇用一些工人,即使这样会降低工资。
失业者实际上承担了高工资的代价。
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wage theories)认为,企业使真实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
由于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即使劳动供给过剩,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否则就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各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
一种版本:工资影响工人的健康。
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使工人吃得起有营养的食物,身强力壮的工人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一版本主要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工资减少了劳动力的更替。
高工作增加了工人留在企业的激励。
第三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企业劳动力的素质取决于工资。
如果工资较低,企业素质较高的雇员就会被其他企业吸引过去。
这是一种逆向选择。
企业支付较高的工资,可以减少这种逆向选择,保持劳动力的高素质。
第四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有助于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
企业监督雇员的努力程度是成本高昂的,完全的监督是不可能的。
工人可以选择努力工作或偷懒,后者冒被抓住解雇的风险。
这种可能性被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即监督不完全情况下产生欺骗行为的可能性。
企业支付的工资越高,工人一旦被解雇受到的损失越大,这样就可以激励雇员不偷懒。
效率工资最著名的例子是福特的高工资。
1914年5美元日工资。
Ford int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moving assembly line in1913,which reduced chassis assembly time from12½hours in October to2 hours40minutes(and ultimately1hour33 minutes),and boosted annual output to202,667units that year.Sales in1914reached308,162, and501,462in1915;by1920,production would exceed one million a year.These innovations were hard on employees,and turnover of workers was very high.Turnover meant delays and extra costs of training.In January1914,Ford solved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blem by doubling pay to$5a day, cutting shifts from nine hours to an eight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