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章节分析:第一至三段,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第四至六段,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第七至九段,探讨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 章节分析:(2)分析第四至六段,通过对比手法,探讨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七至九段,理解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清兵卫与葫芦》2. 板书内容:(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2)清兵卫性格特点(3)葫芦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谈谈你对清兵卫性格的认识。
2. 答案提示:关注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语文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语文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一、故事简介《清兵卫与葫芦》是一篇日本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清兵卫和一个懒惰贪婪的农民伙伴之间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神奇的葫芦展开,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不要贪婪懒惰,让年轻人学会节俭勤俭。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了解日本民间故事;2.熟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理解故事的寓意;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对劳动和财富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前了解孩子们对日本故事的了解程度、对节俭与劳动的态度来进行类似语文交流的导入,让学生热情高涨,情境感性化,理解力提高.2. 故事阅读1.教师为学生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大纲或者故事背后的寓意,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故事,并提醒他们要理解故事每一个细节,特别是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分组讨论: 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内共同探讨故事中一些重要的情节或者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
4.教师启示讨论结果: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分别请每个小组发言,让其分享讨论的结果,然后交流并更深入地讲解故事中的重要意义。
3. 语言表达1.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表述自己英文对于故事的理解以及相关的寓意。
2.安排写小作文,要求围绕故事中的主人公、故事情节、寓意等方面进行描述和阐述,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写作,并检查小作文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合理。
4.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合理的评价表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采用抽查、让学生自评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比较实际的课堂表现,或者是对学生的成绩、考试、作品进行的定期评分。
四、教学后思考1.教师需要梳理课堂的思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拓展自己的看问题的角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3.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日本传统文化书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4.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逐步完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清兵卫与葫芦》一文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3. 思想教育:通过分析文章,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分析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成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的梳理,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思想教育的引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全文,边读边勾画重要信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成语、修辞手法等,共同分析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清兵卫与葫芦》2. 重点词语:清兵卫、葫芦、友谊、关爱3. 成语:患难与共、形影不离、情深似海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你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答案:(1)友谊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能让我们在困难时得到支持,快乐时分享喜悦。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第1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应健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体会本篇小说情节的特点2.结合单元话题,掌握摇摆的作用。
4.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介绍: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二、初步感知:“摇摆”初认识提问:“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在情节的叙述上是什么顺序?明确:投影:“‘摇摆’一词,应成为我们了知小说艺术的一个关键词。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
……小说的运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摇摆的过程。
”——曹文轩摇摆就是在小说中,作者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起先设定的终点。
——课文话题提问:《变色龙》的情节是怎样的?明确:“ 情节运行着,几乎是这样一个数学的加减过程:0+1-1+1-1……当然会有连续相加的情况或连续相减的过程。
”提问:《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摇摆体现在哪里?明确:三、深入探究(一)“摇摆”再认识提问:“摇摆”的幅度越大,自然越能体现情节的变化。
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摇摆?明确:关于清兵卫爱好葫芦、喜获葫芦等情节是往上摇摆。
关于客人、教员、父亲等情节是向下摇摆。
提问:往上摇摆情节的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描写清兵卫痴迷葫芦?明确:从清兵卫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展开分析。
提问:向下摇摆情节的分析:请分别分析客人、教员、父亲为什么反对清兵卫玩葫芦?补充材料:关于教员:1.武士道: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清兵卫与葫芦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清兵卫与葫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个小人物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在社会环境压力下所经历的种种挫折。
通过这一故事,引出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冲突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清兵卫这一角色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理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材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的角色特点,讲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故事情节的题目,指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阅读材料,完成一道关于角色分析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这一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故事主要情节2. 清兵卫角色特点3. 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2. 答案:要点包括: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社会环境对个人兴趣的压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方面的表现。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作品,如《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故事,加深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这一关系。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难点:1.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的相关材料,如故事文本、图片等。
2.学生准备阅读故事,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的特点和魅力。
2.教师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三、情节分析(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讨论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和追求。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清兵卫面对现实压力时的选择和价值观。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情节进行讨论。
2.小组讨论清兵卫在不同情节中的选择和原因,分享自己的看法。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价值观引导(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讨论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互相交流。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反思,互相交流。
教学延伸:1.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重点难点梳理1.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2.难点: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
二、教学过程对话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清兵卫与葫芦》就是围绕着葫芦展开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主人公清兵卫与葫芦之间有一段特殊的关系。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集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清兵卫与葫芦》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主要事件、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清兵卫与葫芦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主要事件,梳理故事情节。
(3)讲解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 例题讲解:(1)挑选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典型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练习题。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主要内容:(1)故事背景(2)主要事件(3)人物性格分析(4)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
(2)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燕国与赵国交战,燕国将领清兵卫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赵国将领葫芦则善于用计。
两人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2)人物性格特点:清兵卫勇猛、正直、忠诚;葫芦机智、狡猾、善于用计。
(3)主题思想:文章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表达了爱国情怀,强调了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较为到位,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还需加强。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明清小说》第二节《清兵卫与葫芦》,详细内容包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艺术特点及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面对困境?”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夸张手法;5.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学习心得;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人物形象:清兵卫、葫芦艺术手法:讽刺、夸张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2)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2. 答案:(1)讽刺手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统治;(2)清兵卫与葫芦:勇敢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中的小说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讽刺手法及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个人兴趣和梦想的追求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
2.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生活哲理。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发展创新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感受作品氛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师生互动,解答疑问。
5. 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所传达生活哲理的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作品的价值意义。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复述《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
2. 学生能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3.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情趣。
4. 学生能联系个人生活经历,谈论对作品所传达生活哲理的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汇总7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汇总7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3、能结合作品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危机爆发)教学重点:1、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教学难点: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危机爆发)。
教学用具:常规用具;PPT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人小故事(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教师语: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文本感知: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2、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地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文本研习1、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
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
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1)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2)阅读21——36,思考:.“这件事”指一件什么事?明确:这件事:(21-27)开端:清兵卫发现葫芦;(28-29)发展:教员没收(30-36)高潮:父亲砸碎葫芦(3)所谓命运,就是你周围的人。
在这件事情上,周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反映?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抓”“揍”“骂”“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母亲—“吓得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哭”“唠唠叨叨”“怨言”教员—“气得连声音都颤抖”“没收”“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4)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之间的情感联系。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兴趣和尊重。
引导学生理解坚持追求个人兴趣和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清兵卫与葫芦》全文。
与小说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民间传说。
2.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清兵卫性格特点的探讨。
2.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深层的文化含义。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小说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葫芦图片,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简述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练习: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作业布置阅读相关背景资料和民间传说。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和问题。
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改进和调整。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情况。
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学资源:《清兵卫与葫芦》原文文本。
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文学鉴赏指导书籍和文章。
7.2 资源使用:在课堂上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背景和文化内涵。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的象征意义;(2)可以理解故事中清兵卫的性格特征;(3)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葫芦的象征意义,理解清兵卫的性格特征,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了解葫芦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3. 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式的接听阅读指导法。
(2)团队探究法。
(3)互动式讨论法。
4. 教学课时本教学内容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教师带领学生们审视图片,讲解葫芦象征意义。
问学生们葫芦常常出现在哪些文化中?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提示学生们开始思考。
2. 小组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搜索和阅读相关资料来深入探究葫芦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们注意葫芦与文化、信仰、传统习俗等其他对象的联系。
3. 学生分成阅读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然后进行各组交流,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听从有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鼓励在谈话时发表他们的看法,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总结吸收。
第二课时1. 请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的性格,并用报告和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
2. 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表明清兵卫性格特征的句子,并发表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借鉴学生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们在小组会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整个故事的主题。
三、教材资源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十二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清兵卫与葫芦》。
其他教材:教学PPT、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效果1. 老师会帮助学生了解葫芦的文化象征,从而改变他们以往文化认识的局限性,具有大量的文化学习价值。
2. 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5.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全班交流、评价。
6.口语表达训练(1)教师设计口语表达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表达。
(2)学生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全班交流、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资源1.课文:《清兵卫与葫芦》2.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写作手法等3.写作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写作题目4.口语表达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口语表达题目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四篇
精选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四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
3.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如何善待他们2.难点: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预习读课文,掌握课文出现的生词。
二、导入作者简介三、感知--研读1.阅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
第一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对葫芦的痴迷。
第二部分:写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
第三部分: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了兴趣爱好。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他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讨论并归纳:他对卖葫芦的店铺特别钟情,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他所居住的小镇,所有的葫芦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他制作加工葫芦的技术很娴熟;把秃头当成葫芦;能在二十来个当中发现一个特别的。
3.花一毛钱最张以六百元的高价卖出,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讨论并归纳: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与前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4.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父亲仍无法理解他的爱好,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他的这项喜好又能坚持多久?5.从文中找出清兵神态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6.请谈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2【教学思路】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
《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
“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
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期达到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目的。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清兵卫与葫芦》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特点。
该章节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理解其主要情节,感受其中的幽默与讽刺。
2. 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中的幽默与讽刺。
2.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所传达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友谊的幽默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的幽默与讽刺。
3. 课堂讲解:(1)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
(2)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形象。
(3)讲解故事中的幽默与讽刺,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个幽默例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及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创作一个幽默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本节课所学,以“清兵卫与葫芦”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运用幽默与讽刺的手法,创作一个小故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关于友谊的幽默故事,与同学分享。
(2)举办一次以“幽默与讽刺”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幽默才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与答案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葫芦等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中的幽默与讽刺。
补充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从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绘,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懂得珍惜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1.故事内容的理解。
2.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分析。
3.故事主题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如何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内容。
2.准备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葫芦有什么了解?”2.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的运用,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故事讲述完毕,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清兵卫为什么那么喜欢葫芦?”3.分析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4.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怎么对待你的葫芦?”(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故事主题提炼(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主题,如“珍惜、坚持、热爱”等。
6.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葫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葫芦的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故事《清兵卫与葫芦》,写一篇关于清兵卫的读后感。
2.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你喜欢的,用文字描述它的特点,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细节处理上更加细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了解主人公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培养学生对传统观念和个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分析主人公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 欣赏作者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对故事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主人公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3.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故事,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三、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故事,理解基本情节。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作品鉴赏:分析故事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拓展思考:讨论故事中的冲突,引导学生对传统观念和个性进行思考。
4.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巩固记忆。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清兵卫性格特点的分析文章。
3.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冲突,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1. 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2. 终结性评价:通过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性格特点分析文章和冲突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篇1一、总体构思:学生刚刚学完《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并且尝试编排、表演了课本剧,为续写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节写作课可以看作是《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高涨的阅读热情、学习兴趣和青少年特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激起他们的写作激情。
教学中,仍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自主意识;要帮助他们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准确、生动地创编故事;要指导他们懂得自我欣赏、自我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最好两节课连在一起。
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1、课前布置学生编写课本剧:以小说的结尾句“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作为开头,合理想象,续编故事,准备在班级表演。
每个大组编排一个剧本。
大组组长负责本组剧本的编排演。
2、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表演,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主。
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演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从续编故事、对话交流和表演中得到写作的灵感。
3、现场写作,自我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师:大家一定爱看动画片吧,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吗?当然,你还得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师: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动画主人公形象都是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而得来的。
同样,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一定会把作文写得更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续写,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我想通过这次的写作来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想象力,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观察学生的反应,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写作热情。
)教师点击电脑,借助多媒体系统展示续写的有关知识和要求。
(见板书设计)教师简要点拨。
(二)课本剧表演。
1、各大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课本剧编排演的分工合作准备过程。
教师记载,作为期末综合评价内容之一。
2、四个大组轮流表演课本剧。
3、讨论、评点:师:请同学们评一评,刚才课本剧表演是不是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情节的继续发展。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清兵卫与葫芦》。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天才陶艺少年清兵卫与他的葫芦的故事,描绘了清兵卫对艺术的痴迷和执着,以及他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和束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清兵卫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封建社会束缚的反抗。
2.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讨论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以及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葫芦?为什么人们喜欢葫芦?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如痴迷艺术、执着、反抗等。
4.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即对封建社会束缚的反抗和对艺术的热爱。
5. 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束缚,以及如何应对。
六、板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热爱艺术、执着、反抗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答案:清兵卫热爱艺术,执着追求,具有反抗精神。
2. 请谈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束缚,以及如何应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让学生理解了文章主旨,但在联系实际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消极,需要进一步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葫芦的资料,了解葫芦的文化内涵,下一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以及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葫芦?为什么人们喜欢葫芦?解析: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葫芦的特点和人们对葫芦的喜爱,为后续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用心自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把握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体会情节“摇摆”的内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情节“摇摆”的内涵和作用;指导学生揣摩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情节的“摇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情节的“摇摆”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名人的童年(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3)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时的心态。
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良知的作家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享有“小说之神”的誉称。
他的作品经由鲁迅等人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一定影响。
他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数有良知的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日本文艺家,郁达夫曾经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是“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
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他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
三、葫芦的故事1、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2、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以清兵卫与葫芦为贯穿线索,概括本文主要情节。
补充关键字词:清兵卫爱葫芦→______葫芦→ ______葫芦→ ______葫芦→ _______葫芦→弃葫芦。
明确:买——玩——被没收——被砸。
四、“摇摆”的情节1.情节上的大摇摆。
小说的主线收拾葫芦——买葫芦——没收葫芦——砸葫芦——卖葫芦——丢葫芦、爱绘画,已经把清兵卫和葫芦的故事说的很清楚了,但文章中却还有很多似乎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情节,让学生寻找到主体情节上的几处“横枝”,初步感受“摇摆”之美。
主体情节:爱葫芦→买葫芦→失葫芦→舍葫芦。
枝干情节:①谈葫芦②教员爱好③卖出高价。
这些枝干情节能不能去掉?不能。
若去掉,小说的意味就会大不同。
但加上这部分情节后,小说的情节运行的轨迹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反复,小说情节发展的速度就会变慢,因为作者要让小说中的人物在这个地方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主线,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来看,应是不断向前。
这就是情节上的“摇摆”。
2.“摇摆”是什么?明确:摇摆是情节围绕一根主线犹豫不定、曲折反复甚至回绕地缓慢向前发展。
曹文轩说:“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豫不定的状态。
”(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打个比方,这就像去某个目的地旅行的游人,在旅程中因为路边的美景而不时作短暂逗留,虽耽搁了一点时间,却可以丰富旅行的经历。
小说中的“摇摆”也一样,它客观上延缓了结局的到来,但这种延缓不是拖延,而是在过程中起到了独到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运行示意图,体会本文情节的“摇摆”。
3.细节上的小摇摆。
.作者在清兵卫“爱葫芦——弃葫芦”的情节主线上设计了“买葫芦——葫芦被没收——砸葫芦——卖葫芦”等一系列情节,使情节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这是情节上大弧度的摇摆。
与有一定长度的情节相比,短小的细节显然更具体,也更有针对性,细节的摇摆使人物的心情起起落落,情节也随之波澜起伏。
试找出文章中的细节,体会安排这些细节的作用。
比如爱葫芦部分:先写“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
”这就让读者的心骤然紧张,急于想知道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接下来揭开谜底。
原来是他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做葫芦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但接着又写他“这葫芦真好”的吃惊的想法。
这让读者又生疑窦,再往下看,原来是因有好一会没看清而产生的幻觉。
情节两起两落,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也跃然纸上。
再如清兵卫买葫芦:他在后街发现一个喜欢的葫芦时,他心头发着跳,问“这个葫芦卖多少钱?”当得知一毛钱时,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
”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这一部分集中描写清兵卫买葫芦时的内心状态:“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
这些细节表现出清兵卫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兴——担心太贵——庆幸不贵——担心被别人买去——买到后的心花怒放。
反映了他对葫芦的痴迷。
如果此处情节成直线型运行:喜欢——买来,不是回家拿钱而是直接付钱。
不仅情节少了一处摇摆,人物对葫芦的痴迷也大打折扣了。
最让读者过瘾的情节应该是葫芦被没收,辗转卖高价:在小说的高潮部分情节渐趋精彩,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的摇摆,使情节波澜不断,跌宕生姿。
老师上修身课时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没收以后也就说了句“这种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再无其他言行,然后宕开一笔插叙教员的喜好及到新地的戏院子听戏的细节,这一细节舒缓了情节,这是第一次摇摆。
接下来,老师去家访,向家长告状,而清兵卫的父亲却不在,这个细节,造成了悬念:父亲在家,会怎样呢?父亲回来后又会怎样呢?这又是一次摇摆。
教员家访,清兵卫收藏的许多葫芦正挂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因为在“身后边”这个细节,葫芦才没有被注意,也才有后来父亲槌砸葫芦的情节。
这又是一次摇摆。
最后,出乎意料的是,在老师、家长看来,属于儿科、属于没出息的孩子玩的葫芦,竟然卖到了六百块钱,从而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
《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就是在这样的反复摇摆中达到了高潮,让读者在紧张——舒缓——紧张中产生了阅读冲动。
3.结合具体文段,分析“摇摆”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情节跌宕起伏;有利于刻画人物;有利于深化主题。
4.“文似看山不喜平。
”情节的“摇摆”使文章犹如一首歌,音调高低起伏,旋律抑扬顿挫;恰似一条路,有山重水复的回环,也有柳暗花明的坦途。
当我们真正理解情节的“摇摆”作用时,就会晓得曲径通幽处的美妙。
其实情节的“摇摆”并非在这篇文章中才出现,我们之前学过的小说中也有,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在沧州路遇李小二,由李小二之口得知陆谦等人到来,勃然大怒,买刀寻敌。
在此之后,刀剑相向的场面并没有出现,作者又宕开一笔,说“买刀寻了三日,不见消耗”,就“自心下慢了”,接着去写接管草料场。
从客观上来讲,这就延缓了结局的到来,使情节变得波澜起伏,这就是情节上的“摇摆”。
五、深刻的主题1.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如何?(情有独钟,痴迷,热衷)那么你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情有独钟呢?示例:做葫芦的手法娴熟;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每次上街,总是呆望着店铺里面的葫芦;他几乎每天都跑去看,镇上的所有的葫芦大概都被他看完;当他看见在上课时,他偷偷将葫芦放在桌底玩弄;一个他喜欢的葫芦时,无论多少钱也要买到手……2.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受到了哪些阻扰,到最后有没有保住葫芦?对于爱好有没有坚持到底?⑴清兵卫的爱好与人们的不理解: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
⑵清兵卫上课玩葫芦;教员没收葫芦;教员家访;父亲揍骂清兵卫;父亲砸葫芦;结局: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改变了爱好。
他不仅没有保住葫芦,甚至年这一爱好都被改变了。
3.分析葫芦的价格变化。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一六百块钱的高价卖出。
“0.1元=50元=600元”这说明了什么?清兵卫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你有怎样的看法?清兵卫眼光独特为大人扼杀他的天赋,增强悲剧效果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我们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4.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个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作者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六、辩证的思考1.阅读课后附文《画家和他的孙女》,对比课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明确:清兵卫的父亲:不尊重,反对、压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婷婷的爷爷:能够支持并给予关心帮助,但教育方法上欠妥当,思想观念迂腐老化,因循守旧。
2.体验感悟: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你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受到了怎样的对待?你们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点拨提示: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