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即不经济)时,便会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而无论是集聚还是扩散都将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展。换言之,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在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第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形式的周期性变化。一方面,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看,城市空间扩展是非匀速推进的,表现出加速与减速的交替过程,直至进入稳定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城市空间扩展加速,反之则放缓,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年轮”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形式。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水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粗放、松散,紧凑度指数下降。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则转为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改造为主,建筑密度加大,紧凑度指数明显上升。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乡差距存在且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需求猛增。新增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通常在市区的边缘地带栖身,由于边缘区的土地价格较低、交通便利、房租较低、管理松散,同时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城市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满于中心区的喧闹、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郊区迁移,追求更加宽敞、更接近自然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土地空间作保障。与之相适应,部分产业向这些地区的迁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兴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占用。

3.交通网络的拓展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城市的对内对外联系,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式。由于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方便,因此,在重要的交通站点会形成新的集散中心,并沿主要交通干线轴向扩展。发达的交通线路对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纵横交错、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市空间扩展最终呈现网结状格局。

4.技术进步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在一些聚集效应较高的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向更高处发展,建成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或住宅区,从而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网上办公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陈玉光

逐渐成为现实,人们面对面的接触将大大减少,有利于人们向郊区迁移,中心城区过于拥挤的状况将得到改善。

5.政府干预对城市空间扩展发挥着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国家基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全局目标而确定的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人口政策等影响城市在大范围内的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扩展速度和城市形态。各地城市政府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和技术条件、外部环境等对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确定发展目标,并依此制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本质上是对城市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空间作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性调控手段。世界各国政府普遍运用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大项目布局、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实现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定向引导和控制。

6.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制约。

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形地貌、资源状况、气候和水文条件、是否具有天然水陆运输之便等自然因素,不仅决定城市能否形成,而且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潜力、土地开发的密度、空间扩展的方向、速度及各类城市空间的布局和结构。城市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防止由于过度、无序的开发带来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过快枯竭、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模式

1.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主城区具有很强的极化作用;城市建于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带。随着主城区对各种要素的不断集聚,扩散能力也不断增强,其空间以已有的主城区为核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式连续均衡分层扩展,形成紧凑度较高的圈层结构。但当城市空间扩展到一定程度后,若再按此模式继续扩展下去,将会导致交通拥挤、运输成本过高、住房紧张和环境质量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2.由单中心到多中心扩展模式。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旧城区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城市功能调整和人口急剧膨胀的要求,于是在许多大城市地区外围衍生了不同职能类型、不同发展目标、不同景观特征的新城区。这些新城区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系统内部重要的功能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也开始由“单核”向“双核”、“多核”转变。市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上互相依存的组合关系,体现了市域生产力的重新布局,其典型模式是由新旧双城构成的哑铃结构。

3.星状扩展模式。

城市外围功能区围绕核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城市表现为从多个方向指状向外扩展的结构形式。其成因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或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各个方向上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随着轴间地带的填充,星状结构的城市极易演化为含十字星状核心结构的团状城市形态,如我国的泰州、合肥等城市。

4.带状扩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大运量交通线路的建成引起的。

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如滨河、滨海地带)的影响,城市核心区呈带状分布,外围组团与之连片向两侧伸展。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带状核心结构改变了单核圈层结构的向心特征,功能结构具有良好的均衡感。另一方面,由于大运量交通干线的建成蕴含着潜在的高经济性,使城市空间主要沿对外交通体系的主要轴线方向呈带状扩展。新开发的土地依靠交通轴线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其伸展轴主要有工业走廊、居住走廊和综合发展走廊等。随着轴线间的不断填充,这种模式易演变为圈层式扩展模式。

5.网结状扩展模式。

由于山体、湖泊、湿地等阻隔,各城区的建设相对分散,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形成多个相对独立、具有相对完整功能及影响范围的中心,各中心之间靠陆路、水陆交通体系联结,形成网结状空间格局。

6.散珠状扩展模式。

散珠状扩展模式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空间扩展方式,是各国为解决或避免“城市病”而采取的一种常用模式。当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沿用原来的扩展方式将大幅度增加整个城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