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常以粗蛋白的形式表述,然而,粗蛋白的分析值并不能代表饲料中有效的蛋白质含量。
如果饲料中粗蛋白含量高,但其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积累过多,可能会引发肠道健康问题。
影响饲料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很多:1、动物因素动物的个体差异、年龄阶段、不同品种等,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能力都会有影响。
2、饲粮因素饲料中蛋白质的种类、纤维水平、酶抑制因子也会影响动物的蛋白消化率。
如羽毛粉的蛋白含量高达80%,但其中仅有25%的蛋白可消化,因为羽毛粉中含量较大的角蛋白不易被消化利用;纤维物质能加速蛋白质在消化道排空,阻碍其消化,所以高纤维日粮饲料中蛋白消化率较低;一些农副产品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如生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生马铃薯中含有的糜蛋白酶抑制因子能抑制蛋白酶活性,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3、加工因素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粉碎、热处理、发酵、降解等程序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降低可消化吸收的蛋白含量。
如粉碎不完全,蛋白酶与饲料作用的表面积小,可利用的蛋白质不能被充分水解,影响其吸收。
动物摄入的蛋白质经过消化以后,以小肽和氨基酸形式在小肠吸收,未能被消化分解的蛋白质会进入大肠被有害微生物分解利用,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诱发腹泻,而通过有害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如胺类、NH3等会被机体吸收,再通过肝脏的处理转化排出,使得原本用来维持机体生长和健康的能量被这个生理过程消耗,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质量。
另外,由于未消化蛋白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供动物适宜的营养,提高消化率,最大程度地降低未消化蛋白进入后肠道应是动物营养研究的新方向。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问题:1、适当降低蛋白浓度,配比平衡随着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推广,动物饲料配方中粗蛋白的含量已不能完全彰显配方的营养价值,很多厂家推出的低蛋白日粮逐渐被用户认可并得到良好的反响。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
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有哪些因素饲料营养成分的消化,由于养殖动物的种类、品种、年龄而不同,即使同一种动物也由于饲料的特性及组成而不同,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为养殖动物创造良好消化条件,提高饲料的可消化性,从而提高养殖动物产量是很有益的。
1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是否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由于在研究中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其他饲料成分也相应改变,因而消化吸收率的变化,是由于饲料成分的影响,还是由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这给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赤筑(1956)用酪蛋白+淀粉+盐类的混合饲料投喂稚鲤,观察到蛋白质含量在10%时消化吸收率低,而蛋白质含量在20%—40%时,消化吸收率没有大的差别。
他认为蛋白质含量低时,消化吸收率也低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内因性N成分的影响;他在另一研究中发现,蛋白质含量低时,表观消化吸收率也小,但如把内因性蛋白态N量以0.04毫克/克体重加以修正时,则与真消化吸收率大体一致,因而认为在低蛋白质含量所看到的表观消化率的降低,不是由于添加淀粉所成绩卓著起的,而是由于内因性蛋白态N所致。
麦康森研究对虾对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发现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含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 水温的影响王克行(1984)研究指出,在20-32℃水温范围内,仔虾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加快,水温对生长速度的影响是否通过提高消化吸收率来体现?谢宝华等(1983)报道,配合饵料在不同水温25℃和30℃条件下,其消化速度和蛋白质消化率均无明显不同。
麦康森等(1988)用51 Cr2O3作指标物质掺入小杂鱼、虾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消化吸收率在85.90%—88.67%之间,可见水温并不明显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3 粉碎粒度的影响用18目、40目、60目、80目、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喂虾,测其消化吸收率。
结果表明,用18目过筛的花生饼粉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降至80%以下,这显然是颗粒太粗,消化液难以渗入所致;40目至100目过筛的花生饼粉,其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没有明显差异,基本在同一水平上。
畜禽对饲料的消化
家禽没有牙齿,也没有咀嚼活动,靠喙采食饲料,能撕碎大块食物。饲料→嗉囊→腺胃→肌胃→小肠→盲肠→大肠→泄殖腔;
家禽消化道较短,从口腔到泄殖腔,产蛋鸡只需要停留2小时,公鸡则需要8~12小时;
由于饲料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短。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弱。
在生产中常采用中等粉碎粒度的饲料饲喂禽类,其目的是有助于保持家禽正常的采食及撕切饲料的能力,降低养殖成本。
(二)、物理消化
1、概念:物理消化:畜禽采食饲料后,经咀嚼、吞咽、胃肠蠕动等,将饲料切断、磨碎、压扁,使食物的表面积增加,易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管的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这个过程为物理消化。
(1)口腔内消化
主要由牙齿的咀嚼运动来完成。把食物磨碎、压扁以增加食物的表面积,使其易于与消化液充分均匀混合。
教学过程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组成动植物的主要化合物(提问),这些营养物质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都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动物机体利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在进入机体后是经过了一些什么变化才将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动物吸收利用的,这节课我们就主要学习畜禽对饲料的消化。
展示问题,引导学生看教材5-6页
反刍动物:吞咽后再反刍,因此在采食后应留有一定时间反刍。
概念:反刍:牛、羊等采食饲料后,不经过充分咀嚼就吞咽到瘤胃,饲料在瘤胃内受胃液的浸润而软化,休息时再将饲料返回口腔仔细咀嚼,这种现象称为反刍。
(二)、化学消化:
1、概念:化学消化:动物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能分解饲料及其养分的多种消化酶,在酶的作用下,各种营养物质被分解为易吸收的物质,这一消化过程称为化学消化。
总结: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微生物消化这三种消化方式彼此不是孤立的,三者共存,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在一定的部位和一定的消化阶段,常常是某种消化方式占居主导地位。口腔和胃肠内物理消化为主,胃肠中以化学消化和微生物消化为主,单胃杂食动物(猪、鸡)以化学消化为主,单胃草食动物(家兔、马)胃、小肠以化学消化为主,盲结肠部以微生物消化为主,反刍动物以微生物消化为主。幼畜消化管内缺少蛋白酶,淀粉酶等,以乳糖酶为主,所以幼畜以乳为主。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消化率差异最大的是粗饲料,尤其是CF: 牛>羊>猪>家禽。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对干草的消化率比较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对玉米籽实的消化率比较
精饲料 差异小
瘦肉型与脂肪型猪消化率比较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动物 2、品种 培育过程中形成外形、体质和消化器官发育不同,对养分消化率也有差异。报道不一致。奶牛>肉牛。
第二节 消化率及其影响因素
消化率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一、消化率
饲料某养分消化率=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食入饲料中某养分
×100%
1、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2、消化性:饲料可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3、消化率:衡量饲料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的统一指标, 是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 率,计算公式如下: 饲料中可消化养分 = 食入饲料中养分-粪中养分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饲料 化学成分 粗纤维 含量多,对养分的消化率有不良影响,非反刍动物表现尤其明显。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二)饲料 2、化学成分 (3)CHO 其增养分消化率降低,对反刍动物,如果NFE含量多,就先利用NFE,把CF留下。CHO多时,产生脂肪酸量增加,脂肪酸一方面促进肠蠕动,就会造成食物很快通过消化道,吸收量减少。另一方面也减少食物发酵机会。 (4)V:缺乏A、B、C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降低及其它病症,也会破坏消化道的蠕动和分泌机能。 (5)有机酸及粗蛋白的分解产物 有利于消化,这些物质可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机能。
不同动物微生物消化特异性
First week
3-4 months
Mature
3瘤胃 25 % 65 % 80 % 4网胃 5 % 5 % 5 % 5瓣胃 10 % 10 % 7-8 % 6真胃 60 % 20 % 7-8 %
(完整版)动物营养与饲料.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的方式
1、物理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 3、微生物消化
1、物理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的咀嚼器官-牙齿和 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食物压扁、撕碎、磨烂, 增加食物的表面积易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把 食糜从消化道的一个部位运送到消化道的另一个 部位。
1、禽类对饲料的消化
1)禽类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见图)
禽类的消化系统由喙、口腔、食道、 嗉囊、腺胃、肌胃(砂囊)、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 直肠和泄殖腔组成。
2)家禽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1、家禽口腔内没有牙齿。分泌唾液浸湿食 物,仅含少量的α-淀粉酶,对消化食物不 起多大的作用。
将糖类和蛋白质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 NH3等物质,同时微生物发酵也产生 CH4、
carbon dioxide 二氧化碳、 H2 、O2 、 N2 ,等气体,通过嗳气排除体外。 微 生物利用这些营养物质来合成菌体蛋白。 绵羊瘤胃中约82%属菌体蛋白。
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的整个消化过程 中,具有两大优点:
(4)瘤胃温度 38.5°C ~ 40 °C。
2)瘤胃内消化
瘤胃内微生物: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原生动物,如纤毛虫和鞭毛虫; 另一类是细菌。 瘤胃内容物每毫升含原虫106个,含细菌
1010。微生物在瘤胃内充分繁殖时,约占 瘤胃液的10%。
瘤胃微生物能分泌?淀粉酶 、蔗糖酶、 呋喃果聚糖酶、蛋白酶、胱氨酸酶、半 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
胰液 蔗糖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胰液 胰淀粉酶 精、麦芽糖
淀粉 糊
胰液 胰核酸酶
核
酸
核苷酸
肠液 肠液 肠液
氨基肽酶 双肽酶 麦芽糖酶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碳水化合物一是来自精料,主要含有淀粉和可溶性糖;二是来自牧草和其他粗饲料,如干草、作物秸秆和青贮料,这类饲料的粗纤维含量很高。
碳水化合物饲料是肉牛的主要能量来源。
(一)可溶性糖的消化可溶性糖主要包括单糖和双糖,是谷物饲料的成分。
这些糖类几乎全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发酵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分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二氧化碳。
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也可被细菌直接利用转变为菌体多糖。
(二)淀粉的消化淀粉是谷物和某些作物块茎的主要成分,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形式。
淀粉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迅速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淀粉的消化速度受饲料来源和加工条件的影响,例如,加热可以加快淀粉的消化速度。
在瘤胃内未被消化的淀粉与菌体多糖一起到达小肠,被分解生成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被利用。
(三)粗纤维的消化粗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总称,约有45%在瘤胃内消化,10%在大肠内消化.粗纤维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到达大肠的粗纤维也同样被栖居在那里的微生物所降解。
(一)瘤胃内脂肪的消化与代谢饲料脂肪进入瘤胃后,发生3种变化,即水解作用、水解产物的氢化作用和脂肪酸的合成。
瘤胃微生物能够把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被微生物氢化饱和,甘油则进一步发酵降解生成丙酸。
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各种结构的脂肪酸。
(二)小肠内脂肪的消化尽管瘤胃微生物对脂肪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小肠。
在胆汁和胰液的作用下,脂肪在空肠后段被完全降解并吸收。
(一)蛋白质在瘤胃内的消化饲料蛋白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消化,可分为4个过程:第一,瘤胃微生物分泌的蛋白分解酶与肽酶将食入的蛋白质水解,变为肽与游离氨基酸;第二,游离氨基酸直接被利用以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或微生物的其他成分,如细胞壁和核酸;第三,氨基酸被继续分解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与氨;第四,氨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
不同动物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特点
不同动物对饲料中碳⽔化合物的消化利⽤特点不同动物对饲料中碳⽔化合物的消化利⽤特点
在常规营养分析中碳⽔化合物包括⽆氮浸出物和粗纤维。
前者主要由易被动物利⽤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化合物组成。
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质素及⾓质等成分。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不能被动物消化道分泌的酶⽔解,但能被消化道中的微⽣物酵解。
酵解后的产物才能被动物吸收与利⽤。
⽽⽊质素却不能被动物利⽤。
⼀、单胃动物碳⽔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单胃动物营养性碳⽔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腔到回肠末端)消化、吸收,⽽结构性碳⽔化合物主要在消化到后段(回肠末端以后)消化、吸收。
猪、禽对碳⽔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特点,是以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VFA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肠。
所以在猪、禽的饲养实践中,其饲粮粗纤维⽔平不宜过⾼,对⽣长发育肥猪应控制在8%以下,对母猪可在10%~12%。
马、兔对粗纤维则有较强的利⽤能⼒,它们对碳⽔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是以粗纤维形成VFA为主,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辅。
⼆、反刍动物碳⽔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除前胃外,消化道各部分的消化和吸收均与⾮反刍动物类似。
前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粗饲料的主要场所。
前胃碳⽔化合物的消化,实际上是微⽣物消耗可溶性碳⽔化合物,不断产⽣纤维分解酶分解粗纤维的⼀个连续循环过程。
在纤维酶作⽤下,粗饲料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部分能被分解。
果胶在细菌和原⽣动物作⽤下可以迅速分解,部分果胶能⽤于合成微⽣物体内多糖。
⽊质素是⼀种特殊结构物质,基本上不能分解。
半纤维素-⽊质素复合程度越⾼,消化效果越差。
动物营养学(动物的消化)
➢ 酚酸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对羟基苯甲酸、香 草酸、咖啡酸和介子酸。酚酸中的酚基也可和蛋 白质结合形成沉淀。
碎,其中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 未消化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 概念: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 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 吸收部位:各种动物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在小 肠。非反刍动物,胃可以吸收少量葡萄糖、 小肽和水。但反刍动物的瘤胃可吸收氨和挥 发性脂肪酸,其余三个胃主要吸收水和无机 盐。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动物的可消化性
一、各种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三、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 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饲料的可消化性
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 同,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却有许 多共同的规律。本节主要讲述下面几个问 题:
(一)非反刍动物
▪ 单胃杂食动物主要为酶的消化,微生物消化较 弱。
▪ 猪的特点:饲粮中粗纤维主要靠大肠和盲肠中 微生物发酵消化,但消化能力较弱。
▪ 马和兔的特点:马胃容积较小,盲肠和结肠发 达,消化能力与瘤胃相似;
▪ 兔盲结肠有明显的蠕动与逆蠕动,保证微生物 对粗纤维充分消化。
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
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存和健康。
本文将针对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展开详细的介绍。
1.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方式
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食物中,包括淀粉、糖类等。
对于颗粒饲料,动物需要利用口腔中的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较小的糖分子。
随后,经过胃肠道的酶的作用,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对于反刍动物,胃中的微生物能够将不易消化的纤维素分解为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提供能源。
2. 蛋白质的消化方式
蛋白质包括氨基酸,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胃酸和胃肠道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胃酸可以使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加快酶的分解。
胃肠道酶主要分为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进入血液循环中。
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是动物体内的重要能量来源。
脂肪消化主要发生在小肠中,通过胆汁与胰液中的酶的作用,将脂肪酸和甘油分解为较小的分子,转化为胆固醇和脂肪乳糖等。
最终,这些物质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被肝脏处理。
矿物质是维持动物机体正常代谢必须的微量元素,包括钙、铁、锌等。
动物通过食物摄入矿物质,经过胃内酸和胆汁的作用,进入小肠中,被吸收到体内的不同部位。
其中,钙主要吸收于十二指肠和上段小肠中。
总结起来,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可被动物体内的细胞所吸收,提供能量、构成新细胞以及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畜禽对饲料的消化
结论:饲料的可消化性受饲料组成 、营养配比、收获时期、加工、适口性等几方面的影响
(三)消化率的计算
饲料可消化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
饲料中某养分的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
【学生思考】从饲料消化的角度,结合畜禽生产分析,如何提高畜禽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家禽: 牛、羊反刍家畜: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性消化
消化部位: 牛羊:
兔:
(一)物理性消化:畜禽采食饲料后,经咀嚼、吞咽、胃肠运动等,将饲料切断、磨碎、压扁,使食物的表面积增加,易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管的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的过程。
不同畜禽物理性消化的特点
1.猪:牙齿咀嚼,精料饲喂
2.家禽:撕碎,中等粉碎粒度的饲料饲喂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消化、吸收的概念 、三种消化方式、畜禽的消化力和饲料的可消化性及其影响因素,学生要运用相应知识科学地评定饲料营养价值,更好地指导畜禽养殖生产
课后作业
1.概念:消化、吸收、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微生物消化
2.猪、家禽、单胃草食家畜和反刍家畜的饲料消化有何特点?
3.学习本节知识,对畜禽生产有哪些指导意义?
畜禽对饲料的消化
课题
畜禽对饲料的消化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念:消化、吸收、消化力、可消化性
2.畜禽的饲料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
3.饲料可消化养分及饲料消化率的计算
4.影响畜禽消化力的主要因素:畜禽种类、品种、年龄、个体等
5.影响饲料可消化性的因素:饲料组成 、营养配比、收获时期、加工、适口性等
奶牛饲喂营养素吸收路径
奶牛饲喂营养素吸收路径
奶牛的营养物质吸收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饲料摄入:奶牛通过吃饲料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2. 口腔消化:饲料进入口腔后,通过咀嚼和混合唾液,使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开始分解和消化,如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质。
3. 胃消化:饲料进入胃中,通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进一步分解和消化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在胃中被分解成氨基酸。
4. 小肠吸收:饲料进入小肠后,营养物质开始被吸收。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可以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物质。
同时,小肠壁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和细胞,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5. 大肠排泄: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大肠,被大肠内的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和水分,最终被排出体外。
总的来说,奶牛的营养物质吸收路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消化酶的协同作用,以保证奶牛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其生长和生产的需要。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养分吸收
代谢组学
通过分析动物体液和组织中的代谢物变化, 揭示饲料成分对动物代谢的影响以及代谢物 与消化和养分吸收的关系。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精准饲喂技术
结合动物的基因型、生理状态和饲养环境,制定 个性化的饲喂方案,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 性能。
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
针对动物消化道的生理特点和微生物菌群结构, 研发具有促进消化、提高养分吸收效率的新型饲 料添加剂。
黏液
胃黏膜分泌的黏液能够保护胃黏 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同时也有助于润滑胃壁,促进饲 料的通过。
肠道微生物群落参与消化
微生物发酵
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够发酵饲料中 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生 成短链脂肪酸等易于吸收的营养
物质。
维生素合成
某些肠道微生物能够合成维生素, 如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为动 物提供额外的营养来源。
功能型饲料添加剂
开发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力、 改善肠道健康等功能的饲料 添加剂,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和产品质量。
饲料资源多元化
拓展非粮型饲料原料来源, 如利用农作物秸秆、食品加 工副产物等,降低饲料成本 并缓解粮食安全问题。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加工处理技术
饲料的加工处理如粉碎、蒸煮、发酵等可以改变饲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其消化率和吸收效率。适当的 加工处理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饲养环境及管理措施
温度和湿度
饲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影响动物的消化功能和养分吸 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可能降低动物的消化率和 吸收能力。
饲养密度和通风
对饲料进行调质处理,如蒸汽调质、膨 化等,改善饲料的物理性状和适口性, 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和消化率。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
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动物生产中的饲料消化与吸收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研究领域。
了解动物对不同饲料的消化过程,对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饲料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饲料成分与消化过程1.1 主要饲料成分饲料主要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
这些成分在动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反应,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
1.2 饲料消化过程动物在饲料消化过程中主要依靠消化酶。
在胃部,胃液中的盐酸和消化酶会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进入小肠后,胆汁和胰液会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
同样,碳水化合物也会在小肠内被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等简单糖类。
二、饲料吸收与代谢2.1 营养物质吸收饲料消化后,营养物质会通过肠壁进入血液,然后被运至肝脏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脂肪酸被参与脂肪代谢的细胞所吸收。
2.2 代谢过程摄入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被转化为能量或储存起来。
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和细胞呼吸产生三磷酸腺苷(ATP),提供细胞运动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部分葡萄糖会被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以备不时之需。
脂肪酸则会被合成为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三、饲料消化与吸收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饲料消化与吸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以下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研究领域:3.1 饲料酶的研究饲料酶的功能是分解饲料中的复杂物质为简单的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种类动物体内的酶的种类和催化效率存在差异,这为改进饲料组合、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了依据。
3.2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参与了饲料的消化、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可以改善动物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饲料能量的浪费。
3.3 营养物质吸收通道的研究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吸收通道是一个关键因素。
家禽养殖中的饲料消化与营养利用
家禽养殖中的饲料消化与营养利用饲料消化与营养利用在家禽养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家禽养殖行业作为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饲料的消化和营养利用有着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家禽养殖中饲料消化和营养利用的相关问题,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一、饲料消化过程在家禽养殖中,饲料的消化过程可以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阶段。
1. 机械消化机械消化是指饲料在禽鸟口腔和胃中的物理性质的改变。
当饲料进入禽鸟口腔时,经过咀嚼和唾液的混合作用,饲料被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然后,饲料通过食道进入胃中,在胃的作用下,饲料进一步被破碎和混合。
机械消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饲料表面积,提高饲料与消化液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便于后续的化学消化。
2. 化学消化化学消化是指饲料在禽鸟消化道中,通过消化液的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以便被吸收利用。
化学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肠道中。
在胃中,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够将蛋白质分解成胺基酸;胃液中的胃澱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物质;胃液中的胃脂肪酶能够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在肠道中,胰液中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起着重要的作用,将未被胃液完全分解的食物继续分解和降解,以便被吸收。
二、饲料中的营养物质1. 蛋白质蛋白质是家禽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
蛋白质可以提供必需氨基酸,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合理的蛋白质含量和品质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排泄物的产生,从而降低环境的污染。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饲料中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
它可以提供葡萄糖和相关衍生物,为家禽提供能量需求。
合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3. 脂肪脂肪是家禽饲料中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
它可以提供较高的能量密度,提高饲料的热值。
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携带者,有助于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家禽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它们在家禽饲料中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麦芽糖
食物在口腔内咀嚼时间越长,消化越充分
饲料在动物口腔停留时间很短,且饲料一 经进入胃后,在胃酸作用下,唾液淀粉酶 作用便停止
对动物而言,此过程并不重要,反刍动物、 家禽无此过程
精品课件
35
淀粉 胰液淀粉酶
小肠(十二)
糊精
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
小肠(十二)
吸收
未被吸收部分
︷大 肠
微 生 物
肉鸡生产一开始就是规模经营,它的目标市场是城镇 居民,对中国肉鸡产业拉动力最大的是日本、韩国、 俄罗斯、西欧等国际市场以及我国的香港
猪肉和禽蛋生产跃居世界第一,是全国人口基数大和 国人的消费偏好塑造和支撑起来的,禽肉比重迅速上 升到肉类总产量的20%,靠的是购买力高的城市人和 国际市场
精品课件
16
精品课件
19
第一节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一、水分
饲料中的水分多少与其营养价 值及其贮存有关
含水量大的饲料,单位重量中含干物质少, 养分少,易腐败,不易贮存
适宜贮存的饲料,要求含水营养物质
二、粗灰分
饲料经高温(550~ 600℃)燃烧后的残 余物质
茎叶中较籽实及块 根内多
《动物科学基础》
精品课件
1
参考资料
《畜牧学》
业用
内蒙古农牧学院 主编 农业出版社 兽医专
《普通畜牧学》 张玉 孙宪如 王振民 主编 北京农业大
学出版社
《畜牧概论》 解春亭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营养学》 杨凤主编 农业出版社
《动物营养学》 吴晋强主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动物育种学》 许家骐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如游离氨基酸、酰胺、肽 、硝酸盐等。
对反刍及非反刍家畜都具 有重要意义
动物营养学_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第一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第一节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
一、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有机成分以不溶解的 大分子形式存在,这些物质必须分解成较简 单的化合物 ,才能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 和淋巴液。这种分解过程称作消化。
表2-1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P18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蛋白
表2-1 消化道的主要酶类P18(续)
来源 酶 前体物 物 胰液 胰麦芽糖酶 芽糖 葡萄糖 胰液 蔗糖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胰液 胰淀粉酶 精、麦芽糖 胰液 胰核酸酶 酸 核苷酸
肠液 肠液 肠液 氨基肽酶 双肽酶 麦芽糖酶
胰液分泌各种蛋白酶原,如胰蛋白酶、 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原A、羧肽酶原B、 和卵磷脂酶和核酸酶等酶原。无活性的 酶原是十二指肠黏膜释放的肠激酶而激 活。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小肠内的绒毛上分泌的酶 从低聚糖到单糖的水解,从低肽到氨基酸 的水解都是与小肠绒毛有关的酶实现的。大部 分水解反应着发生于上皮细胞的管腔表面。有 些寡肽被吸收入上皮细胞。 绒毛产生的酶包括: 蔗糖酶:把蔗糖转变为葡萄糖和果糖; 麦芽糖酶:把麦芽糖分解为两分子葡萄糖; 乳糖酶:把乳糖分解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 乳糖。
6、空肠和回肠:在空肠和回肠消化过程 继续进行。 7、盲肠:盲肠中含有细菌,粗纤维被不 同程度地消化,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大 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水溶性矿物质。
总结:禽类消化的特点
口腔没有牙齿,有嗉囊储存食物,有两个 胃,腺胃分泌消化液,肌胃进行机械性的 消化,主要靠胃和小肠进行酶的消化,消 化道短。有两根盲肠,盲肠内可进行微生 物的消化。泄殖腔有3个开口,粪尿同时排 出于泄殖腔,粪尿不分。
饲料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饲料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饲料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是衡量饲料中营养物质被动物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的重要参数,是评价动物饲料质量的重要内容。
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的计算公式为:表观
消化率=动物摄取的该营养物质量/饲料中含量的该营养物质量*100%。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相应的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例如,当某一种饲料中氨基酸质含量为20mg/g,实验中动物摄取量为14mg/g,那么这种饲料氨基酸质的
表观消化率=14mg/g/20mg/g*100%=70%。
以上是饲料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计算公式,其掌握和运用对饲料中营养物质摄取监控、优化饲料养分成分、优化饲料配比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饲料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亦可提供重要数据,以用于动物营养学的相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4、畜牧业与农产品贸易
畜产品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三大出口商品(水产、蔬菜) 第二大进口商品(大豆)
2001年开始,畜产品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我国畜产品生产具有价格优势,但出口严重受限
质量安全原因
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续 从根本上改变现存问题
.
我国农业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畜牧业要有更快更好的发展速度
.
二、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畜牧业发展的区域 化新格局初步形成
畜牧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生猪: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
产区,向南北两侧逐步扩散 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各省市 的猪肉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 的40.1%,东北地区由于粮 食转化的潜力大,正在成为 养猪新区
3、畜牧业可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收入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世纪80 年代的15%提高到现在的38%,农业生产的三 分之一来自畜牧业
四川超过50%,山东38-40% 2011年中国畜牧业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创历史
新高
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对 农民增收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猪肉和禽蛋生产跃居世界第一,是全国人口基数大 和国人的消费偏好塑造和支撑起来的,禽肉比重迅 速上升到肉类总产量的20%,靠的是购买力高的城 市人和国际市场
.
(一)中国畜牧业发展目标
4、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热点是奶产品和 牛羊肉
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居不降,价格上升幅度最高的 畜产品依次是奶产品、羊肉、牛肉、猪肉和鸡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 入水平的增加,对畜产品 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我国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1/3
发达国家均在2/3左右
提高畜牧生产效率,可缓 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
.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改善国民膳食结构、 提高健康水平
动物食品富含人体所需 营养(蛋白质、能量、 维生素、矿物质)且营 养平衡
肉牛:由牧区向农区转移, 形成了以中原肉牛带和东北 肉牛带为主的肉牛养殖格局, 两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6%。 中原肉牛带:山东、山西、 河北、河南、江苏、安徽、 湖北
禽肉:集中在东部省份,蛋 鸡生产以山东、河北、河南 等中原省份为重点产区。水 禽生产则以南方省份为主
奶类:集中在东北与华北两 大地带,以及上海等大中城
膳食中的动物性食品和 动物蛋白的比例是衡量 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 主要标准
联合国卫生组织定出成 年人健康营养标准下限: 每日75g蛋白质, 1/3动物蛋白 发达国家:80-100g (动物蛋白40g) 发展中国家: 50-60g(10-15g) 我国:
70g(15-17g)
.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3.畜产品加工业也将 成为发展重点
光
植物农业
饲料
动物农业
畜产品
肥料 .
畜禽种类及其主要产品
猪:肉、皮 禽:肉、蛋 牛:肉、奶、皮 兔:肉、毛、皮 羊:肉、奶、毛、皮
.
绪论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三、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畜牧业与国家粮 食安全
我国粮食消费中饲料需求 占到三分之一
.
2、规模化生产
规模化饲养程度有所提 高,产业化进程大大加 快
3、产业化经营
以“公司+农户”为主 要经营形式的畜牧产业 化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大 量涌现
.
1、16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世界大市场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中富裕起来的具有现实购买 力的6亿多人口,是未来几年畜产品的目标 市场
自我介绍
姓 名:王桂芝 办公地点:校本部2#313 E-mail:wgz@ 办公电话(内线):
62593-8313 69222-8313 61544-8313
.
家庭
.
《动物科学基础》
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 王桂芝 wgz@
.
参考资料
《畜牧学》 内蒙古农牧学院 主编 农业出版社 兽医专业用 《普通畜牧学》 张玉 孙宪如 王振民 主编 北京农业大学出
版社
《畜牧概论》 解春亭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营养学》 杨凤主编 农业出版社 《动物营养学》 吴晋强主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动物育种学》 许家骐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繁殖新技术》 岳文斌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课程内容
《动物科学基础》的前身是《畜牧学》 《畜牧学》分为两大部分:总论和各论 动物科学基础是畜牧学总论部分,其中又分
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以价格上升的方式给生产者发出 的指令:奶产品和牛羊肉必将成为畜牧业生产和畜 产品消费的热点
奶产品是我国将来需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随着 收入水平的提高,奶产品消费量也将呈大幅增加趋 势
.
(二)发展重点
1.在畜牧业结构调整 上,必须稳定发展生 猪和禽蛋生产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 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 加速全国畜牧业区域 化进程
.
(一)中国畜牧业发展目标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畜牧 业比重
生猪和禽蛋业在中市场供应
肉鸡生产一开始就是规模经营,它的目标市场是城 镇居民,对中国肉鸡产业拉动力最大的是日本、韩 国、俄罗斯、西欧等国际市场以及我国的香港
.
(一)中国畜牧业发展目标
2、人均每天消费2-3两肉
城市高收入家庭年人均肉类消费55kg,方能保证家 庭平均每天肉类消费3两左右,也就是每餐1两肉
现在平均39kg,每天只有2两多
农村先富起来的人吃肉25公斤,每天消费1两肉多 不足2两
未来5-10年城乡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由现在的39 公斤和25公斤会上升一个台阶,逐年向每日2两或3
四部分(九章):
饲养原理与饲料(一~六章) 动物遗传学(第七章) 家畜育种学(第八章) 家畜繁殖学(第九章)
.
畜牧生产的本质
畜牧生产:人类利用畜禽将植物性产品转化为畜产 品的过程,是在植物光合作用基础上进行的生物再 生产活动
如何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大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