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解说词
苏东坡介绍演讲稿三分钟(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位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一位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化巨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01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横溢,他的性格豪放,他的命运多舛,都让我们为之感叹。
首先,让我们从苏轼的文学成就说起。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散文、词赋均有极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以豪放派著称,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绘出壮阔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人生感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
他的散文以《赤壁赋》为代表,文笔流畅,意境深远,被誉为“千古绝唱”。
他的词则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充满了对人生、对自然、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其次,苏轼在书画艺术上也颇有造诣。
他的书法独具一格,被誉为“苏体”,笔画遒劲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画作则以山水为主,构图奇特,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画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珍品,流传于世。
再者,苏轼在政治上也有着丰富的经历。
他曾历任多个官职,从地方到中央,从州官到宰相,他始终秉持着“为民请命”的初心,敢于直言进谏,敢于挑战权贵,因此也屡遭贬谪。
然而,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百姓谋福祉。
苏轼的思想观念也极具特色。
他主张“民为邦本”,强调民生至上,反对腐败,主张法治。
他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反对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
这些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轼的一生中,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他广交朋友,结交了无数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如王安石、欧阳修等。
他关心民生,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爱戴。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苏轼的名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介绍苏轼演讲稿大学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轼。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成就,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接下来,我将从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书画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为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
他的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是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
苏轼从小就聪明过人,22岁中进士,此后官途坎坷,多次被贬。
然而,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用文学、艺术和哲学来慰藉自己,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文学成就1. 诗词苏轼的诗词成就非常高,被誉为“宋词三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特点,又有婉约派的风韵。
在宋词中,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文章苏轼的文章也颇具特色,他的散文、杂文、政论等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宋代散文中,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
三、书画艺术苏轼在书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独具一格,被誉为“苏体”,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擅长山水画,他的画作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四、哲学思想苏轼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的影响,他主张“文以载道”,认为文学艺术应当具有教化作用。
在政治上,他主张“宽政厚德”,强调为政者要以民为本。
在哲学上,苏轼提倡“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当和谐相处。
五、影响与传承苏轼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文章、书画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在文学上,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诗词,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苏东坡》解说词第五集《千古遗爱》
《苏东坡》解说词第五集《千古遗爱》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
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短短十七个月,苏东坡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司马光担任宰相后,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
哪怕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要尽行废除。
苏东坡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这是苏东坡的为政原则。
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
苏东坡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受到政敌的攻击,他担忧自己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于是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
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
勤政为民遗爱黄州苏东坡,他的精神世界,既与现实相纠缠,又不失宗教的宁静与超脱。
他的内心“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但那底色,终究还是儒家的,是救世济民。
黄州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
公元11世纪,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遭遇贬谪,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州。
千年时光流转,如今这里已是满目繁华。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一片3平方公里的水域。
政府为民造福的决心赋予了这片湖区新的生命。
黄冈人因此幸运地拥有了一份“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自在与悠然。
这座公园有一个浪漫的名字:遗爱湖。
它的由来与苏东坡息息相关。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有一位特殊的知己。
他就是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
黄州安国寺的竹林间,有一座小亭子。
每每闲暇之时,苏东坡与太守徐君猷就相约来到这里,说古论今,诗酒相酬。
后来徐君猷要调离黄州到湖南任职,苏东坡想,徐君猷在这儿当太守,为黄州人做了不少的好事。
他就提议是不是把这个竹简亭改一个名。
苏东坡将这座亭子取名为“遗爱亭”,并作《遗爱亭记》,赞美徐太守的功德。
如今,人们把“遗爱”之名赠予了这座造福百姓的公园,意义深远,令人回味。
苏轼的词(解说词)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词(解说词)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本上的问题解答:1、苏轼由游览赤壁,观赏江景,从江水和故垒生发开去,联想到当年决定历史走向的赤壁之战,想到吴军主帅周瑜的风姿功业,再与自己相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最后又从江水长流中得到自我解脱,抚平心灵伤痕。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典故与作用:(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作用:慨叹当世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作用: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作用: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之事,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认真备战。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苏轼的讲解
讲解(对我眼中的苏轼的诠释)•从小到大,我最熟的两首诗,一首李煜的《虞美人》,另外一首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执着的喜欢这首词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
我以为我是了解这首词的,却知道现在才发现远远不够。
因为我不了解它的作者——苏东坡。
•印象深:从小学到现在呢,我们学过了不少他的词了,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还有很有名的几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析】惊破起调的"穿林打叶"之音,显示这来袭的风雨具何等声势!但从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道上现身的词人,却"竹杖芒鞋"、吟啸而来,表现着怎样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
"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衬映,显得气度从容人,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
•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天地万物,世间百态,了然于胸,遂能下笔入神。
从才华来看,苏东坡绝对是天才,纵使他不食人间烟火,也可为一代文豪。
那种天马行空,驰骋万里的意境,绝非常人可有。
当然苏东坡也是位博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儒释道百家,工程农学,医学炼丹,可谓无所不精,就连小烹,亦有独到深刻见解。
•苏东坡的才华,非世人所及,他的诗词,清新俊逸,摒弃繁词堆砌,往往能从小处着手,彰显大为,平淡间深富哲理,大俗中见大雅。
读他的诗词,不像李白诗词的高不可攀,随性所至,却能引领你在自己的天地中翱翔。
•苏东坡的乐天,源于他的生性豁达,纵然一生命运多难,也不悲观。
苏东坡令人敬畏的还有他的正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他换来半生的漂泊,生活的窘迫,亲人之离散,但他始终无怨无悔,这也是得到后世人民爱戴尊敬的原因。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部编高中语文记录片《苏东坡》解说词(高考语文备考宝典)
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第一集《雪泥鸿爪》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
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
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
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
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
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
数风流人物对苏轼的解说词
数风流人物对苏轼的解说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据传在苏轼出生的时候,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了,原来上天把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加到苏轼的身上去了。
这美丽多情的传说,可见人们对东坡的喜爱。
东坡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娶了温婉又有才情的王弗小姐。
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度过了许多不舍的青葱岁月。
转眼到了进京赶考的日子,苏洵携东坡和子由,父子三人走水路,出三峡,顺长江而下,直到江陵,然后弃船走陆路,奔向京师开封府。
当时正是宋仁宗主政时期,仁宗皇帝特别重视为国家选才,朝廷内外有很多良臣贤将,有大家所熟知的包拯、司马光、范仲淹等等。
宋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备了,考生不仅要考政论、经典古籍,还要经过殿试考诗词、考策论。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阅卷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在策论环节,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很受欧阳修的赞赏,欧阳修还把文章传给众人观赏;不过当中却生出两个小误会来。
第一个误会是欧阳修根据文章的行文风格,以为这篇文章必然是他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非议,他把这篇本来列为第一的文章改成了第二。
第二个误会是,才气纵横的东坡在文章中引用历史事例时,杜撰了几句对话,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阅卷官梅尧臣看到这段对话,想了很久也想不起它的出处,但又不好提出查问,因为提出查问就表示自己读过的古籍不够多,东坡得以过关。
考试过去以后,梅尧臣一天问起东坡:尧和皋陶的这段对话记载在哪本书上?我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读过。
东坡率性地承认说:是我杜撰的。
梅尧臣大惊:是你杜撰的!东坡回答说:尧是圣贤君主,他的言行在意料之中呀。
这一年,20岁的东坡考中进士,名声也传遍了京城。
欧阳修曾对人说,读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
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百家讲坛之苏轼
百家讲坛之苏轼第一讲少年成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第二讲初出茅庐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什么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点长。
大理评事是个什么官,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
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表面身份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此时此刻的苏轼只有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成名,就连仁宗皇帝都对他倍加赏识,这更加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了信心我们可以说,初出茅庐的苏轼不仅是一个得民心的官,而且是一个得民心的有能力的好官。
即便是在工作之余,他依然能够非常潇洒而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的情思,他惹人喜爱,他很幽默,又很超脱,这是苏轼的迷人之处。
第三讲大难临头这个李定啊,我刚才讲的这个权御史中丞,相当于这个监察部的首长,终于赤膊上阵,指出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哪四大该杀之罪呢,: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肯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
我们今天崇拜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欣赏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第4讲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
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
《苏东坡》解说词
第一集《雪泥鸿爪》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
东坡肉It's very 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
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
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
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
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
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苏东坡》解说词第六集《南渡北归》
《苏东坡》解说词第六集《南渡北归》《苏东坡》解说词第六集《南渡北归》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召回京城。
受到高太后的重用,苏东坡很快官升礼部尚书。
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
然而,高太后去世后,18岁的宋哲宗执掌朝政。
新的党争卷土重来。
年少的宋哲宗开始疯狂打击旧党,重用被冷落多年的新政改革派。
新法坚定的拥护者章惇当上了宰相。
再次被贬屋漏逢雨唐宋时期,荒凉偏僻的岭南,是被贬官员的流放地。
公元1094年,苏东坡再次被贬。
由汴京,到定州,再到惠州,他在人生轨道上转了一大圈,重新回到了被贬黄州时的境况。
在惠州,苏东坡又一次成为由当地官府看管的犯官。
苏东坡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
当个人命运的悲剧一再降临,他就用这样细小而具体的快乐将苦痛化于无形。
被贬岭南前,苏东坡把家中仆人和侍妾一一遣散,唯有朝云,不肯在这忧患之际离开他。
朝云坚决随同苏东坡,前往惠州。
有一天,苏东坡与朝云在家中闲坐,看窗外落叶萧萧,景色凄迷。
苏东坡一边饮酒,一边吟出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惠州居住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
朝云葬在湖边的山坡上。
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用以纪念她。
亭柱上镌有苏东坡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不屈命运心灵超越在朝云走后的日子,苏东坡的人生猝不及防地滑向了深渊。
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把苏东坡贬到更加荒远的儋州。
临行前,他一一交待后事,如同永别。
唯一让苏东坡略感欣慰的是,在前往海南的路途上,他与弟弟苏辙相遇了。
他们在雷州天宁寺居住了三天。
兄弟二人又跟少年求学时一样,同睡同起,形影不离。
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弟弟苏辙,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东坡写给弟弟的《水调歌头》。
苏东坡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
苏东坡解说词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第一集《雪泥鸿爪》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
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
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
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
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
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小学生介绍苏轼的演讲稿5篇
小学生介绍苏轼的演讲稿5篇小学生介绍苏轼的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当春日晴朗,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渺……“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
漫步苏堤,了解到苏轼被贬杭州时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而是建造了的一道为民谋福的堤。
我不禁感慨万千,苏东坡,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啊!仅有读了他的诗,读了他的词,读了他的文,读了他的故事,我们才会明白苏东坡的才能与多情,豪放与达观。
进入他的世界,我发现他的才情造就了他的多情;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达观;他的达观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人生。
了解越多,也就越佩服,所以他的诗,他的词成了我的最爱。
请跟着我在子瞻的诗词中感受他的才情、他的多情、他的豪放、他的达观……你最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是苏轼在妻子去世十年后写下的悼亡诗,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无尽的悲痛。
天下有几人似苏轼这般深情?你最柔情!据说苏轼有一妹,聪明才智不亚其兄。
苏轼大胡须,长下颏,妹妹高额头,深眼窝。
兄妹互相取笑嘻戏。
妹妹笑哥哥:“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哥哥笑妹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边。
”“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兄妹对诗,何其趣味,最见人的真性情。
你最娱情!苏轼的好友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
苏轼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幽默之人,往往是最体贴与富有理解力之人,也唯有这种人,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出无尽乐趣。
你最真情!除了豪迈激昂,东坡也有绕指柔的情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将婉约与豪放融合到巅峰,他把失意化解在自然中人性中,表现出一派平和、豁达与浪漫。
苏东坡解说词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第一集《雪泥鸿爪》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
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
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
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
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
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百家讲坛之苏轼讲稿
百家讲坛之苏轼讲稿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文学才华卓著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一、生平与成就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年间,出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也是一位文学家。
苏轼自小聪明过人,善于写作,他的文学造诣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成就不仅局限于文学创作,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曾经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但由于他的直率和批评精神,常常与当时的政权发生冲突。
他的书法作品也被称为苏东坡体,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文学风格与代表作品苏轼的文学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诗歌,也有细腻含蓄的散文。
他热爱自然,喜欢描绘山川江河的壮美景色,也善于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赤壁赋》、《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容,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喜爱。
三、对后世的影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精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对宋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启发和指导作用。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性和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他主张文学要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社会现实,呼唤人性的解放和进步。
这种思想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也是重要的讲述对象之一。
通过讲述苏轼的故事和欣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贡献。
四、结语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的丰碑,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精华影响了无数后来者。
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希望通过百家讲坛,能够推广苏轼的文学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中的古诗解说词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中的古诗解说词
以下是央视纪录片《苏东坡》的古诗解说词:
诗神与仙佛的对话:且来一语论词坛
朝朝幕幕的挑战和荣耀,只此一句成千古
永不过气的偶像,人人皆可为师
关于“旷”与“达”,纵是时光无情
终究苏轼,终成东坡
千古文人,墨客皆有词,词中自有千古事。
在浩瀚如烟海的文笔间,他舞文弄墨,又用文字筑起一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在文学史上,他的成就如同鸿雁踏雪,留下一串深深的足迹。
然而,历史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不止于他的才华和成就。
在苏轼身上,更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的生活态度,就像他的诗词一样,深得人心的喜爱和敬仰。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解说词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解说词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唐宋八大家里那对超厉害的兄弟——苏轼和苏辙!苏轼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像是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光芒四射。
他的才华那叫一个了得,诗词文章信手拈来,而且写得超级棒!他的词,或豪放,或婉约,就好像是一场情感的盛宴,让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咱平时吃的美食,有的麻辣鲜香,有的清甜可口,苏轼的词就是这样丰富多彩。
苏辙呢,也毫不逊色呀!他就像是苏轼身边最坚实的依靠。
虽然可能没有苏轼那么耀眼,但他的才华也是杠杠的。
他们俩兄弟的感情,那可真是深厚得很呐!就像那紧紧相连的树根,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你想想看,在那个时代,他们俩相互鼓励,一起在文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苏轼遇到困难了,苏辙肯定会第一个冲上去帮忙;苏辙有啥想法了,苏轼也绝对会全力支持。
这是什么?这就是真正的兄弟情啊!这要是放在咱现在,那也是让人羡慕得不行的友情呢!苏轼的人生道路那可真是起起伏伏,像坐过山车一样。
一会儿在朝廷里当官,一会儿又被贬到偏远地方。
但他从来没有被打倒过,反而还能在困境中写出那么多绝妙的诗词。
这得有多大的心胸和乐观精神啊!这不就跟咱平时遇到困难一样嘛,有的人就会垂头丧气,可有的人就能像苏轼一样,笑对人生,把困难当成一种磨砺。
苏辙呢,虽然没有苏轼那么多的大起大落,但他也一直默默地努力着。
他的文章沉稳内敛,就像一位智者在静静地诉说着人生的道理。
他们俩兄弟的故事,那真是说也说不完。
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感情,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精彩和感动。
咱要是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点点东西,那可就太棒啦!咱不能光羡慕人家呀,咱也得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就像苏轼和苏辙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所以说啊,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真的是咱学习的好榜样!他们的故事告诉咱,只要有梦想,有才华,有坚持,就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就是我对他们的看法,你们觉得呢?。
苏轼纪录片解说词
苏轼纪录片解说词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素有“东坡先生”的美誉。
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画作无不体现出他的才华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录片将为大家揭示苏轼的人生、作品和思想。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对苏轼的影响尤为深刻。
苏轼年轻时以文学创作著称,创作了许多广受欢迎的诗词和散文。
他的创作颇具情感色彩,富有启迪性和感染力。
除了文学创作外,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自成一体,独具一格。
他的画作也是色彩鲜艳、构图新颖,充满着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表现力。
苏轼的艺术创作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除此之外,苏轼的思想也深刻且独特。
他是一位在传统文化和道德基础上拓展新思路的哲学家,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他在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中,不断地寻找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当代人们学习思考的楷模。
最后,苏轼的成就和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更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苏轼逝世已经800多年,但他的作品和思想依然在人们心中闪光,成为了永恒的文化符号。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也是无所畏惧的,【词人不避风雨不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和坦然火大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语双关】以曲笔抒发情志,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内心的坦荡平静和超脱,一方面经历过风雨的人更盼望天晴,多少有些失意,另一方面更加显示出作者多往事的释怀态度,他已不再去计较得失了。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即事抒怀,紧扣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表达旷达超脱的情怀。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接下来:按照自己的理解,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关键?任。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
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馀次,)——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
”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
这也是归。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不都是这个感觉。
如: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