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名词解释(古希腊到德国古典)

合集下载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

西方哲学:(英Western philosophy)在古希腊产生并在西方发展的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为古希腊罗马哲学;(2)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为中世纪哲学;(3)从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40年代为近代哲学;(4)从19世纪40年代以后为现代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奴隶制时期的哲学。

它接受了埃及与巴比伦文化的遗产,摆脱神话而产生。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公元前7至前6世纪,集中研究宇宙的本原问题。

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以“水”、“无限者”、“气”为宇宙本原。

认为本原产生万物,万物又回归本原。

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以“火”为世界本原,认为逻各斯是宇宙的规律性,提出朴素的宇宙变化的辩证法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万物的本原,认为数永恒不变,万物是数的摹本。

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提出,世上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存在”是完整的、唯一的、不动的、无限的,现象则是变化的。

后期的自然哲学家又提出“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宇宙的本原,并提出“奴斯”促使“种子”产生变化、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2)(2)公元前5世纪,研究重点由自然转向人。

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道德与法律是由人的意见约定俗成的。

高尔吉亚则提出没有什么东西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可以认识也无法传达给别人。

苏格拉底主张有客观真理,人有认识事物的可能,并运用归纳法下定义。

(3)(3)公元前4世纪,进入系统化阶段。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与现象世界相对立的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现象世界则在变动中,是不真实的现象世界分有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理念论”,称“理念”为“形式”,认为事物的形式不能离开个别事物或经验而存在,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构成的。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思考题一.名词及命题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是以古代希腊文化为社会历史背景,以古希腊文典籍为主要思想材料的哲学。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有多种提法,主要是指运动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3、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存在属性: 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第二,存在是唯一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思维的对象。

关于存在的学问被称为本体论。

4、智者是一批专门以教授“智慧”为生的人,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5、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这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观。

按照柏拉图的转述,这里的“人”是指个人的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说事物都以各人的感觉为标准。

6、认识你自己要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人的心灵,认识人事中的善和心灵的善,即人的德性。

标志着古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

7、柏拉图的“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在外物的刺激下,回忆其固有理念的过程。

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的地位。

8、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怀疑”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探究”。

怀疑主义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二、问答题1.早期希腊哲学的特点①性质上是自然哲学。

②研究中心是“本原”问题。

③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上的类比和宣称。

④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特色。

2、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想。

第一,“万物皆变,无物常驻”,自然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二,运动变化遵循“逻各斯”。

“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名词解释古希腊部分范畴(亚里士多德)1洞穴说2四因说18产婆术9实体(亚里士多德)6智者与智者运动2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伦理学2理念说10中道1知识即美德5认识你自己1理想国3数(毕达哥拉斯)3存在(巴门尼德)7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2太一(普罗提诺)5哲学源于诧异1属性和样式1无定(阿那克西曼德)2六本原说1普纽玛2原子论3第一哲学第二哲学3始基3回忆说3米利都学派4犬儒学派1蜡块说1种子说4原子和虚空4二分法(芝诺)1努斯1理智(阿那克萨哥拉)1波菲利问题3飞矢不动3泰勒斯2人是万物的尺度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分有说1模仿说1和谐(毕达哥拉斯)1悬搁(皮浪)1斯多亚派伦理学1爱利亚学派1德谟克里克的影像说1四根说3流溢说2四弦断比喻2高尔吉亚1芝诺四悖论1怀疑主义1真理之路(巴门尼德)1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1知识与意见(柏拉图)11现实与潜能1中世纪奥康剃刀8神正论1温和怀疑论1教父哲学3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因信称义(马丁.路德)2阿奎那"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3 马丁路德1托马斯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1 经院哲学3光照说2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1哲学是神学的婢女1阿拉伯尔"概念论"11近代部分休谟: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8习惯是人生的指南5知觉1休谟1观念的关系和事实1休谟问题3不可知论1康德:先天综合判断6道德律1自在之物4二律背反3实践哲学1人为自然立法2不可知论1时空说1认识论1黑格尔:否定辩证法1实体即主体3绝对精神11三一式1存在即合理1逻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1 绝对命令5异化2主奴关系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1百科全书派31社会契约论42人是机器1地理环境决定论2启蒙运动的精神1反省(洛克)1物质(卢梭)1启蒙运动3人文主义6白板说8公意(卢梭)1三权分立4偶性(霍布斯)1物体(霍布斯)1启蒙1第一性第二性(洛克)6自然状态(卢梭)1人类不平等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23普遍怀疑2二元论2莱布尼茨:偶然真理1天赋观念1前定和谐11双重真理1单子论12培根:1新工具1四假象说17经验归纳法3其他人物:费希特:自我4 知识学的三条原理1费尔巴哈:自然1 人本主义3 费尔巴哈1思维与存在的统一1 谢林:天启哲学1 绝对统一性3斯宾诺莎:实体学说3自然神论5自由与必然1现代部分语言行为理论1烦1面向事情本身1列维.斯特劳斯1哲学解释学1大全(雅斯贝尔斯)1经验(杜威)1自我本我超我2解释学循环1利比多1一切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1世界是我的表象1自为存在1工具理性1帕格森的两种时间1范式(库恩)5正义(罗尔斯)2萨特的自由观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1图像论1悬搁(胡塞尔)2心理主义1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1科学革命(库恩)1文德尔班的价值世界1生活世界(胡塞尔)1帕格森理智与直觉1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现象1现象学2存在主义1逻辑实证主义3证伪主义3在世(此在)8各行其是1语言游戏5文本(解释学)1存在先于本质3摹状词理论及批评3视界融和(伽达默尔)1宽容原则(卡尔纳鲁)1绝对经验(布拉德雷)1原则同格论1海德格尔1结构主义1成见(伽达默尔)1括号法(胡塞尔)1常规哲学(库恩)1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1彻底的经验主义(詹姆士)2所指2解释学2逻辑原子主义3实用主义2卢卡奇1人化自然1三个世界1语言学转向1描述性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1意志(叔本华)2存在与存在者1交互主体性与交往行为(胡塞尔,哈贝马斯)1 绵延4试错法(波谱)1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解构(德里达)1自然之境(罗蒂)1家族相似性1本体论承诺2人学辩证法1社会的多远决定论1思维经济原则1权力意志2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1重估一切价值2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1生命之流1拒斥形而上学(卡尔纳普)1效果历史知识1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1皮尔士原则1制定法则的科学和描述特征的科学1 意向性(胡塞尔)2科学共同体2逻辑实用主义1祁克果人生道路三个阶段1私人语言1唯意志主义1荒谬(加缪)1爱的宗教2人道教1其他意见支配世界1反思1至善1良心论1唯我论1印象11因果观念是存在性的联想1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1真理是过程2先验幻想3怀疑论1扬弃1异类相知说12通种论1统觉3偶因论2人士环境的产物2理性的狡计1认识论1唯名论1唯理论1逻格斯10唯实论5第一哲学第二哲学2实在论2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逻格斯中心主义1主体与客体1简答火本原思想及分析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在人性论上的批判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古希腊哲学本源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理论来源辨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现实"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的内涵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告诉别人.德性即知识与无人有意作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不在枷锁之中.国家是大写的人.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关系的思想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原因的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简述古希腊罗马原子唯物论丛德谟克里特到伊壁鸠鲁在到卢克莱修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的罗格斯思想柏拉图前后期思想的差别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改造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从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万无常往"以及逻格斯学说到巴门尼德严格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的思路上的联系?由此我们能否确认:哲学何为.何谓"善"理念或至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如何通过著名的"日喻,线喻以及洞喻"来说明善理念在人的认识和觉悟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简述古希腊哲学中的罗格斯和努斯形式因和质料因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政治哲学意义苏格拉底对话法巴门尼德真理与意见以奥尼亚派的自然哲学思想并分析评价这个世界,……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渊源(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论述柏拉图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比较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思想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哪些观点?上帝即人的本质奥康剃刀皮科对人的定位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唯实论和唯名论奥斯丁的语旨力理论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例,说明基督教是如何对待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中世纪证明上帝存在主要有哪些方式,你如何看待理解这些证明,为什么托马斯关于知识与信仰关系的学说托马斯关于共相与殊相的关系理论经院哲学中对共相问题的争论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神学真理(托马斯)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唯名论唯实论之争的核心问题评述安瑟伦与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不同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真理标准上的的争论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法国启蒙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弗兰西斯.培根对经验哲学的批判及其经验论原则法国启蒙哲学家的社会历史观休谟对经验论,唯理论的"因果学说"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及其基本内核"我思故我在"的涵义及哲学意义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有四种假象扰乱人心,困扰科学费希特关于自我的三条原则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的观点爱尔维修的幸福观培根的三表法休谟问题费尔巴哈的我与你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贝克莱是如何根据洛克的哲学来提出其物是观念的集合的思想的霍布斯的主要观点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说自然神论与泛神论的区别和联系休谟因果观的主要观点简述近代唯理论实体学说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的发展过程按照自然而生活简述培根的四假相说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为什么斯宾诺莎将他的哲学著作冠名为笛卡尔和休谟都以数学为真正知识的典范,然而同样的认识却在他们的哲学研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不同作用乃至引出了什么样的不同结论如何理解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对十七世纪唯物哲学的发展近代经验派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对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否定的,这种否定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简述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试述谢林的绝对同一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莱布尼茨"有花纹的大理石"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及其内涵怎样理解洛克的"实在的本质"和"名义的本质"贝克莱的共相学说包括哪些内容费尔巴哈是怎样看待宗教的本质的休谟对于实体的看法笛卡尔认为上帝是惟一的实体,为什么又称他的思想为心物二元论?简述洛克的白板说及其双重经验说。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0)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0)

知觉问题:(英problem of perception)哲学术语。

西方哲学讨论的关于知觉能否认知外界事物的问题。

德国康德认为知觉是为感觉所伴随的认知,它由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所形成的材料,加上空间、时间框架而形成。

英国J.S.穆勒把物质定义为感觉的恒久可能性,从而抛弃了感觉与对象的二元论,以主观的意识为认识对象。

20世纪初开始的知觉问题讨论,包含在实在论的讨论中。

素朴的实在论认为,在感觉中所经验到的性质,是在世界中呈现出来的。

新实在主义反对19世纪唯心主义主张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外在关系,认为知觉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实在的。

批判实在主义反对新实在主义者的这种看法,认为知觉有三重关系,即事物、感觉材料、知觉活动,知觉有与事物相符合与不相符合的区别,前者为正确的知觉,后者为错误的知觉。

英国摩尔提出感觉材料概念,罗素与布洛德均使用这个概念,他们都认为知觉到的是感觉材料,这个理论称为“感觉材料说”。

以后的讨论认为“感觉材料说”是不必要的复杂化的说明,认为人们的确知觉到事物。

英国赖尔与奥斯丁均支持这种观点。

美国米德认为知觉的最高阶段是触觉,知觉是内在的对感觉的改造活动。

实体观念是从广延性的感觉概括来的,空间、时间、质量是从触觉经验来的。

法国梅洛-庞蒂提出一种知觉现象学的分析,认为知觉中的因素是关系或关系形式,这些知觉活动可以解释许多主体有共同认识的原因,并说明感觉到观念的过渡途径。

现代知觉问题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对知觉的现象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觉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由感觉经验概括而来。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转换为思想形式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列宁也指出:唯物主义者把感觉、知觉和一般意识看作是客观实在的映象。

西方哲学中的知觉问题对人的认识反映世界这一问题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

符合说:(英doctrine of correspondence)主张真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的理论。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2)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2)

神秘主义:(英mysticism)关于实在的最后真理只能从神秘经验或从非理性的神秘直觉得到的理论。

实在的性质不能表达,也不能以任何经验的理性的方式体验到。

印度的瑜伽派的修行方法,强调调息、静坐,带有神秘主义成分。

吠檀多派提出的“梵”与“我”之间的直接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性质。

与基督教有关的神秘主义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一,绝对的统一。

上帝即太一。

上帝无限完满、包容一切,但又是不可理解、不可言说、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深不可测的神秘物。

其中有的把“逻各斯”神秘化,把它与犹太教的天使魔鬼、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斯多亚学派的世界灵魂相糅合,看作是上帝智慧的体现,认为上帝正是通过“逻各斯”,从混沌的质料中创造出时间、空间和感性世界;有的则认为太一是通过神秘的流溢派生万物,就像太阳放射阳光、火发出热、香的东西散发香气一样,自身完满的太一首先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宇宙灵魂,再由宇宙灵魂流溢出宇宙万物,所以太一是一切存在的父亲(流溢说虽是神秘的,但包含着一和多、无限和有限、肯定和否定的辩证思想)。

认为认识的目的是净化灵魂,使灵魂脱离情欲和罪恶;物质是最低级的,是一切罪恶之源,人们不应去研究现实世界,而应通过沉思和启示,达到神人合一的出神状态,直接与上帝沟通,进入纯洁和幸福安宁的境界。

以后这种神秘主义又发展为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形成了为基督教神学辩护的非理性派和具唯物主义因素的泛神论神秘主义。

参见“中世纪神秘主义”。

唯灵论:(英spiritualism)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不依附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特殊的无形实体的哲学学说。

该词原指“精灵研究”,在“唯灵论”涵义上使用始自法国库辛的《现代哲学史教程》(1841—1846)一书。

它包括各种不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和观点。

古希腊哲学和宗教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奥耳甫斯教派宣扬灵魂不朽、轮回转世、赏善罚恶的因果报应说,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观点。

近代法国笛卡儿虽认为灵魂(精神)和形体(物质)是两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实体,但把灵魂看作是运动的唯一源泉,它虽独立于形体但又活动于形体中。

西方哲学相关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相关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sensation) 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人人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

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性认识中的一种具体反映形式。

属于认识的最初阶段。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觉是主观自生的。

不可知论认为感觉是与对象毫无相似之处的记号或符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把感觉理解为物质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和对象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映象,但它不了解感觉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源泉是客观的。

人在实践中与外界事物接触,事物现象的各个部分和特性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就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的反映形式。

人类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从动物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发展进化而来的。

它不仅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产物,还是社会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本质区别。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比动物的更复杂更完善,人类通过制作工具,延长和扩大自已的感觉器官,还通过与别人的直接交往,“以社会形式形成社会的器官”(同上书第125页)。

社会实践是人的感觉的基础。

人如果不参加变革事物的社会实践,不同事物直接接触,就不会产生感觉,也不可能提高和发展感觉能力。

社会实践也使人与人的感觉能力产生不同的差异。

实践的历史内容不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会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觉还受到理论知识和集体经验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

感觉的对象也与实践有密切关系。

有些事物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有些事物虽然从来就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提出的认识任务和提供的物质技术手段,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感觉对象。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7)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7)

二元论:(英dualism)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方面或对象的哲学理论。

与“一元论”、“多元论”相对。

该词源于拉丁语dualis(包括两个),由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古代波斯宗教》(1700)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指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者对立的教义。

德国沃尔弗第一次用以指精神与物质二者的形而上学的对立。

这种二元对立可以用于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

善恶对立的思想,在早期宗教中为摩尼教与诺斯替教使用。

古希腊柏拉图把理念与现实事物对立,并把理念作为善,把现实事物作为恶,带有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意义。

亚里士多德试图克服柏拉图的理念与事物的对立,代之以形式与质料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补充。

新柏拉图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二元论,但以流溢说使太一与现实事物达到哲学上的结合。

法国笛卡儿的二元论以精神与物质的对立表示出来,由此而派生出偶因论,把上帝作为精神与物质之上的最高实体,并由上帝在认识上协调身心的活动。

荷兰斯宾诺莎以实体、属性、样态的唯物主义理论避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把思维与广延作为实体(自然界)的属性,以达到二元的结合。

德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预定和谐也有调和精神与物质、心与身的分裂的性质。

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把这种本体论的二元论转到认识论中,把知识中的先天形式与经验材料、经验中的分析因素和综合因素的对立与结合看成是解决二元论的方法,从而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但又形成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的二元分裂。

马克思和恩格斯均批判康德的二元论,坚持人通过实践过程而认识世界,从认识过程使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达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克服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二元割裂,使两者在实践中联系起来。

德国阿芬那留斯与美国W.詹姆斯提出“纯粹经验”以避免二元论,认为纯粹经验是超越精神与物质的经验状态。

新实在主义者美国洛夫乔伊反对这种避免二元分裂的理论,主张承认在认识论上的二元性,认为在时间和生理学的性质上必须有世界与感觉的二元论,他也认为有第一性的性质的客观性与第二性的性质的主观性之间的二元论。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西方哲学史概说——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概说——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概说——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5世纪的希腊哲学及继后的罗马哲学。

这是西方哲学的开端,也是西方哲学的摇篮。

西方哲学后来的各种观点,都可以在形式多样的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最初形态。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童年,有着朴素、直观的特征。

这一时期,哲学逐渐脱离宗教、神话,自然科学还没有同哲学分离。

哲学主要是围绕着生成与存在、一般与个别、变与不变等问题(苏格拉底以后又增加了人事问题)来探讨本体论。

至于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希腊哲学已开始提了出来,但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象近代哲学那样,达到明确的有所意识的程度。

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实质上还是关于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倒是灵魂问题是绝大多数希腊哲学家经常论及的问题。

从毕达哥拉斯派到晚期斯多亚派都主张灵魂脱离肉体,灵魂不朽。

而从德谟克利特到卢克莱修则认为灵魂是由精微的质料(原子、中子)构成的。

这不能驳倒对方的观点。

以致到了公元1世纪末,灵魂不朽为基督教多承继,成为它的教义之一。

随着希腊文化的衰落、基督教的产生,希腊哲学也就被基督教教父学所代替。

希腊——罗马世界的多神教也就被基督教一神教所代替。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指西欧5世纪至15世纪初的基督教哲学,主要是形成于11世纪的经院哲学。

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阶段。

经院哲学用上帝同万物的关系取代人与世界的关系,以阐发圣经、教义,论证神学理论为根本任务。

因此从根本上说,经院哲学是信仰哲学。

然而它在理性服从信仰的前提下,又力图使神学体系化理论化。

这又使它不可避免地涉及、论及那些属于哲学内容的问题。

安瑟尔谟从伟大无比的观念必然存在证明上帝存在,实际上就涉及到观念(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结合。

围绕共相(种和属)实在性展开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论争,实质上就是关于个别和一般关系的论争。

这一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论争到14世纪时以唯名论兴盛而结束。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哲学是一个无比浩瀚的大殿堂,但因其艰深晦涩让广大哲学爱好者不知从何入手,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交流,专门将一些哲学名词及其释义进行了一次整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并欢迎提出意见或者进行补充!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一、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摹仿:文论意义上的摹仿说,植根于古希腊的宇宙学说和信念。

在早期希腊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是要通过歌、舞、乐合一的艺术形式,摹仿、进而宣泄内心的感受和激情,以求灵魂在瞬间摆脱肉体的束缚。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是将人类心灵对应于宇宙的结构和秩序,如果说艺术最终摹仿着宇宙中的数字关系,其直接摹仿的对象也只是与之相应的心灵。

至德谟克里特,摹仿的对象被重新解释为自然或者外物。

但是柏拉图在自己的著述中绝口不提德谟克里特,却强调摹仿的终极对象在于理念的世界。

2.净化: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净化,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

“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

“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3.灵魂音乐:人类心灵也体现着宇宙的和谐,也同样存在着以数字关系为基础的感应能力。

这样,人所创造的艺术,应当是摹仿着宇宙的和谐,应当是对宇宙秩序的呼应和共鸣。

7.对立产生和谐:赫拉克利特深化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认为和谐是由对立面相结合而成的;而赫拉克利特所谓的“和谐”是强调“斗争”。

例如:“对立的事物是协调的。

不同的事物产生最美的和谐……”。

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对立产生和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既成为古希腊“和谐说”的基础,又暗示出一条通向相对主义的思路。

4.逻各斯:欧洲古代哲学术语。

希腊文的音译,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比例、尺度等,一般指尺度、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它引入哲学,主要用来说明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性。

斯多葛学派借以解释自然运动的秩序,并赋予它“宇宙理性”或“命运”的意义。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认为逻各斯是“神的理性”。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西方哲学史是指西方文化圈内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

以下是对西方哲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柏拉图(Plato):古希腊哲学家,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主要思想被记录在对话体的著作《柏拉图全集》中。

柏拉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重要性,认为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真实存在。

2.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为柏拉图的学生,他的主要思想被记录在《形而上学》、《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并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得知识。

3. 康德(Immanuel Kant):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主要思想被记录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作品中。

康德提出了“先验”的理念,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受到某些固定的先验结构的限制。

4. 辩证法(Dialectic):哲学上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对比和对立来促进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5. 实用主义(Pragmatism):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哲学派别,其代表人物包括皮尔士(Charles Peirce)、杜威(John Dewey)等。

实用主义强调对知识进行实用和经验性的评估,并强调知识应该与行动和实践相结合。

6. 身心二元论(Cartesian Dualism):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提出的观点,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实体。

身心二元论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和心理学发展,并成为关于心灵和身体关系的重要议题。

7. 马克思主义(Marxism):以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驱动的。

以上是对西方哲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西方哲学相关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相关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sensation) 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人人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

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性认识中的一种具体反映形式。

属于认识的最初阶段。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觉是主观自生的。

不可知论认为感觉是与对象毫无相似之处的记号或符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把感觉理解为物质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和对象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映象,但它不了解感觉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源泉是客观的。

人在实践中与外界事物接触,事物现象的各个部分和特性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就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的反映形式。

人类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从动物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发展进化而来的。

它不仅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产物,还是社会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本质区别。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比动物的更复杂更完善,人类通过制作工具,延长和扩大自已的感觉器官,还通过与别人的直接交往,“以社会形式形成社会的器官”(同上书第125页)。

社会实践是人的感觉的基础。

人如果不参加变革事物的社会实践,不同事物直接接触,就不会产生感觉,也不可能提高和发展感觉能力。

社会实践也使人与人的感觉能力产生不同的差异。

实践的历史内容不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会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觉还受到理论知识和集体经验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

感觉的对象也与实践有密切关系。

有些事物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有些事物虽然从来就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提出的认识任务和提供的物质技术手段,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感觉对象。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1、古典史学:称古希腊古罗马史学,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到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大约有1千多年。

史学代表有希罗多德、俢昔底德、波里比阿,形成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史学传统。

2、中世纪史学:从5世纪到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中世纪史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结束。

特点: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基督教神学史观大放光芒,但这种神学史观严重禁锢了西方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在这一时期显得迟缓与落后。

3、近代史学:14世纪到19世纪,特点: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家辈出,史学后备军强大,史学研究基础坚实,史学研究手段更新。

考古学诞生,于是西方史学独立,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学派:兰克学派。

4、现当代史学:20世纪初到至今,西方的现当代史学,新史学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中西史学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代表学派:年鉴学派。

5、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6、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0)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0)

一般与个别:(英universals and individuals)亦译“共相与殊相”、“普遍与个别”。

哲学术语。

个别指单个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个别事物所属的种或属,又指个别事物的共同性质。

古希腊苏格拉底首先明确地区分一般与个别,认为一般是个别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普遍意义。

柏拉图认为这种共同性质或理念要求实现它们自己,它们事实上是在世界上创造出来的个别事物的范例。

肯定一般是客观的,并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也独立于心理活动而存在。

因为理念或一般不依据于事物,因而有理念或一般的永恒世界。

这种观念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理论来源。

亚里士多德以质料与形式的观点调和柏拉图的理念或一般绝对独立存在的观点,认为总、类质料与形式相结合构成感性事物。

认为一般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但不具有绝对的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为中世纪温和唯实论的理论来源。

普罗提诺和其他新柏拉图主义者发展了柏拉图理念世界的观念,把一般概念称为奴斯或理智,成为绝对唯实论者。

波菲利以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说明类(属)与种的关系,认为这些实体状态不是人的能力可以解决的。

古罗马奥古斯丁从柏拉图主义出发,赞同绝对唯实论,认为永恒的一般观念存在于上帝的心中。

波伊提乌开始了中世纪唯实论与唯名论的斗争。

他引述波菲利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所作的引论中提到的争论:种和属是真实存在还是理智的产物;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是有形体还是无形体;它们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还是之外。

波伊提乌不主张在柏拉图观点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之间作出决定,但他的分析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中世纪的唯实论与唯名论分为极端的和温和的。

极端唯名论的代表洛色林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实在的,一般没有客观性,只是一阵风、一种声音;温和唯名论代表阿伯拉尔认为一般表示客观对象中相似的性质,是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这种概念在个别事物中就个别化了。

极端唯实论的代表安瑟伦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世界和人的灵魂而存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观念就是上帝。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理式: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

根据柏拉图的解释,这类”理式”存在于天外境界,无生无灭,无声无色,不可捉摸。

柏拉图认为,现实中可见的事物,均是以理式为蓝本形成的。

柏拉图对”理式”的解释,虽然比较神秘,但在哲学意义上,实际上是指,事物的本体,事物的真相。

故而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她有时又用“真实存在”、“真理”,“真理大原”之类术语指称“理式”。

迷狂:指失去正常理智时的精神迷乱状态。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分析了4种“迷狂”。

一是预言迷狂,即受神感召而能预言的人呈现出的迷狂;二是除灾迷狂,即为了禳除灾祸而一书中,把隐喻的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贯穿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隐喻具有多义性、可变性等特征,在神学、艺术中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文艺复兴:13世纪末至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的一场文化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陷,那里的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罗文明逃到意大利讲学,掀起了搜集、研究古籍抄本和古代艺术作品的高潮,很多年青人提出“回到希腊去”,声称要把埋没的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

其实他们是借古人的亡魂宣扬新的思想意识,即“人文主义”。

新古典主义:17世纪初产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各国,一直持续到18世纪初,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艺为典范。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注重理性,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追求宫廷趣味,语言华丽典雅等。

启蒙:原意指光亮穿透阴暗。

后用来指借心智之光(即笛卡尔所说的“自然之光”)驱散黑暗愚昧,扫除迷信无知,是思想得以解放。

当其第一个字母大写时,特指产生了现代思想的启蒙运动。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哲史(二)名词解说5.文艺中兴运动欧洲的14-16世纪,史称“文艺中兴期间” ,这个时候是从立足于崇奉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到立足于理性的近代哲学,中间经历了一个过渡的形态,这就是文艺中兴期间哲学,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文艺中兴运动。

文艺中兴运动的背景是在这段时间内,教廷的衰败和皇室的生理、重生力量的形成和盛行也促成了新的思想文化形态的转变。

在经院哲学内部孕育了新的时代的种子,持续着自由精神的传统。

它的标记是必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尊贵,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看法。

它从宗教精神内部创办了纯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仁爱的、包罗万象的、无处不在的、广泛的、能独立思虑的科学精神,从头必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

这是场从 14 世纪到 16 世界发源于意大利、既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

因为收集整理古希腊文件的优秀工作,往常被称为“文艺中兴” ,而本质它的本质是人文主义运动,它主要包含三大多数:人本主义、古典哲学的中兴和宗教政策。

6.人文主义【注意划分人本主义】“人文主义” 一词发源于拉丁语的“人文学”,指与神学相区其余那些人文学科,包含文学、修辞学、历史学、诗学、道德哲学等。

到了19 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归纳文艺中兴期间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斥人的看法,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尊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主义看法,要求人生的享福和个性的解放,必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看法,主张人的自然同等。

人文主义思潮极大推进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它做的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的发现” ,对古代文化的挖掘和对人性的重视促成了富裕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的“中兴” 。

因而可知,“文艺中兴”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表现形式,“人文主义”才是它的本质。

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名词解说)1.种族假相培根在认知知识的过程中针对经院哲学而提出的一些阻碍人们认识自然的幻想和成见,称之为“假相”。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总结西方哲学史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历程,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与理论。

以下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其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通过对话和追问的方式,探讨了诸如正义、美德、勇气等重要概念。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二)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中。

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才是真实、永恒和完美的。

(三)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哲学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在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强调通过经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提出了“实体”的概念。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一)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融合了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教义,强调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原罪。

(二)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试图用理性来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了“五路证明”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三、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始强调理性和经验的作用。

(一)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通过怀疑和思考来确立知识的基础,开启了唯理论的哲学传统。

(二)培根培根则倡导经验论,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三)洛克洛克进一步发展了经验论,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知识来源于经验。

(四)休谟休谟对经验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质疑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人们基于习惯和联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的高峰。

(一)康德康德试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 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 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 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 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 是可以分割的。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 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 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白板说 (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 能力。灵魂好比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2、蜡块说暗示了两个观点:其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其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 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善和幸福 1、善有不同等级,低级的善服用高级的善,并以之为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以其自身 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 2、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 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人的生命也是目的和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它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论述题)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 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批 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 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 的,理念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而且他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不符合第 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上理念型相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 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 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 对应关系。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却不能据此肯定其理念;再如污秽之物也没有理念。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 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这种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造成的。
元素派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 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 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 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爱利亚派 克塞诺芬尼 理神论 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 的最高对象。 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 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论述题) 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 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 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 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 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 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 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 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自然说”:“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该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 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 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 (希庇阿斯)等。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 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 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 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 意志、想象。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 念的追求目的。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 事物是不同的。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 式因高于质料因。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 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 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 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 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
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 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论述题) 1、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作为主词的专名的逻辑形式是“S 是自身”, 而专名指示个别事物,所有专名的意义都是“这一个”,表示的是个别事物的存在。 2、在《形而上学》中,他用“其所是”来表示本质,“S 是 Df”是定义的逻辑形式,其中的“是”表 达了主词与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如果被定义的主词是个实体,那么定义表达的实质也就是实 体本身,即第一实体是本质。“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3、上述两种说法首先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二者分别与“S 是自身”和“S 是 Df”相对应,两种逻辑 形式并不矛盾,故两种理论没有逻辑矛盾。 4、但却又有矛盾,如果第一实体是“这一个”,那么它就是个别事物,如果第一实体是“其所是”, 那么他就是普遍的形式,由此,第一实体是个别还是普遍? 5、“这一个”指称的是事物的存在,而“其所是”表示的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本质属性,由此, 第一实体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 6、亚里士多德试图调和实体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试图把本质个别化, 将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是,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本质由定义表 达,而定义的形式是种加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 7、这一矛盾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后世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 义的不同倾向,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也与之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