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名词解释(古希腊到德国古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论述题) 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 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 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 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论述题)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 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批 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 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 的,理念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而且他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不符合第 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上理念型相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 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 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 对应关系。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却不能据此肯定其理念;再如污秽之物也没有理念。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 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这种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造成的。
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自然说”:“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该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 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 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 (希庇阿斯)等。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 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 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 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名词解释) 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 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 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德性就是知识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 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如果一 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刚好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知道这件事的善, 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一切恶性都是因为无知,因为不知道善而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 2、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 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 是可以分割的。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 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 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 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 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 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 意志、想象。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 念的追求目的。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 事物是不同的。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 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 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 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 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 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 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 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 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元素派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 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 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 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爱利亚派 克塞诺芬尼 理神论 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 的最高对象。 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 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
白板说 (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 能力。灵魂好比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2、蜡块说暗示了两个观点:其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其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 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善和幸福 1、善有不同等级,低级的善服用高级的善,并以之为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以其自身 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 2、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 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人的生命也是目的和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它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
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 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论述题) 1、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作为主词的专名的逻辑形式是“S 是自身”, 而专名指示个别事物,所有专名的意义都是“这一个”,表示的是个别事物的存在。 2、在《形而上学》中,他用“其所是”来表示本质,“S 是 Df”是定义的逻辑形式,其中的“是”表 达了主词与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如果被定义的主词是个实体,那么定义表达的实质也就是实 体本身,即第一实体是本质。“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3、上述两种说法首先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二者分别与“S 是自身”和“S 是 Df”相对应,两种逻辑 形式并不矛盾,故两种理论没有逻辑矛盾。 4、但却又有矛盾,如果第一实体是“这一个”,那么它就是个别事物,如果第一实体是“其所是”, 那么他就是普遍的形式,由此,第一实体是个别还是普遍? 5、“这一个”指称的是事物的存在,而“其所是”表示的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本质属性,由此, 第一实体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 6、亚里士多德试图调和实体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试图把本质个别化, 将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是,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本质由定义表 达,而定义的形式是种加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 7、这一矛盾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后世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 义的不同倾向,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也与之有关。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 式因高于质料因。
助产术 (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对话中,他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 话让人否定自己已有的成见,让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这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 的生命。
理念论 “理念”的含义: 1、理念(eidos),来自动词“看”(ide)原义为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 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 Idea)。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 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理念”其他的特征: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不变性和永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