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变成了“政府——公众”和“公众——公众”的二元模式,这使得公共外交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公共外交的工作更加复杂。
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印迹,并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立。
在现阶段,中国更加注重公共外交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大作用。
积极争取举行和参与各种国际重大活动,向外界展示中国。
在现阶段,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发展公共外交时首要的工作还应该是积极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
在发展中国公共外交时,要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同时,应该避免公共外交“万能”的倾向,清醒认识“硬实力”的根本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外交历史与现状公共外交平台协调合作硬实力一、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对公共外交概念、内容的界定,学术界已经有了诸多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而且似乎有了基本统一的结论。
美国学者埃蒙德·格里恩在1965年首次使用“公共外交”一词时,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集团与他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
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美国国务院编的《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中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主要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和电视告知、影响他国公众舆论的项目”。
我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没有大的分歧。
百度百科对公共外交所下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
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
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
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公共外交概论

公共外交概论公共外交是指一国通过对外文化传播、舆论宣传、外交接触等形式,与国外民众进行双向交流,塑造本国国家形象,处理涉及本国的国际公共问题,从而影响他国民众对本国形象、国家政策和国家整体看法的一种政府外交行为。
它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积极、正面、立体的国家形象,从而增强国际社会的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公共外交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播:通过电影、电视、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向国际社会展示本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这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本国的理解和认同。
2. 舆论宣传: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传递本国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和国际责任等信息。
这有助于塑造本国的正面形象,提高国际社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3. 外交接触:通过官方代表团互访、学术交流、政府合作等形式,加强与国外政府、民间组织和媒体的联系,建立友好关系。
这有助于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4. 危机公关:在发生重大国际事件或自然灾害时,及时向国际社会传递本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援助信息,展示本国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有助于树立本国的良好形象,增强国际社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实施公共外交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本国的误解和偏见。
然而,公共外交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如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国外民众的抵触情绪和政治偏见等。
对于中国而言,公共外交的实施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文化传播、舆论宣传和外交接触等手段,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立体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社会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二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国内民众的国际意识和国际化水平;四是加强危机公关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挑战。
上海世博中的媒体公共外交——以《解放日报》世博报道为例

程度远远大于政府 交往 。 国际舆论 已经把 焦点放在 中国 , 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 被放 大 、被传播至世界各地 。0 8年 , 20 欧 洲各地 8 中国留学生 自发汇聚 巴黎护 0后 卫火炬传递活动 , 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人有 必要集体补上公共外交这一课。 2 媒体公 共外交责任 、
了媒体的功能 , 起到了示范作用 。
二 、 解 放 日报 》 博 报 道 的特 色 《 世
包括政府 、 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j个层面, 其中政府是主导, 社会精英是 中坚 , 普通公 众是基础 , 媒体是 主角 。作为公共外交的 ① 主角 , 媒体如何展开外交活动 , 上海世博会
期间 , 国媒体Hale Waihona Puke 出了很好的表率 。 我 一
直是重要组成部分 。 由于冷战思维的历 因素 , 造成 了中国公共外交 的发育不足。 ②
史、 外交 战略的观念 、 中管理 的制度 等 集
二是 国内媒体 。 在公共 外交 中 , 地方
悄然滋生到逐 步蔓延 ,再至低俗炒作 、 谩
论 的今天 , 我们需要利用网络舆论来监督 政府决 策 、 推进 民主化进程 , 但对 网络舆 论本 身的规范 、 管理和引导 , 企业 网络公
之一 、 网络 舆 论 日益 引 导 甚 至 主 导社 会 舆
①叶铁桥 , 三鹿 事件 ” 真相 大曝 《“ 光 [] 中国青年报 》,0 9 1 1 N. 20 — — ②熊源伟 :( ( 公共 关系学》[] M .安徽
人 民 出版 社 , 0 0 2 0
关行为的尺度监察也 同样不可缺少。 网络
舆论绝不 能操纵在 为了牟取暴 利的少数
人手 中 ,它需要也必 须发挥其 应有 的作
用 ,成为反映我 国公共事件 的可靠镜鉴 , 成为政府工作重要 的民意反馈 , 为传统 成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信息传播能力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是社会共同体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军事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强调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一个丰富、真实和发展中的中国。
一、解析国际传播马特拉在1992年初出版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是一本重点阐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的专著,围绕着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传播应用问题,包括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施动者的网络和战略的历史。
作者向我们勾画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连续出现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的历史以便让我们理解传播的国际维度是如何形成、衍生并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逐步扩散到全世界的。
第一是战争。
远距离传播技术的发明一开始就源于军事的需求。
其次,传播的角逐并不仅仅只限于地理政治,也存在于争夺世界-空间的经济较量中,越来越具有份量的是地理经济或者说是经济战争。
第三点是信息和传播对世界经济的驱动作用提出了一个反复萦绕的问题,即传播与世界在一起是否宣告一种整齐均匀的“世界文化”的来临,抑或是全球文化处于碎片化的前奏。
二、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正式成立,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
2.第二阶段:1983年,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3.第三阶段:电视对外传播迅速发展的时期。
4.第四阶段: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央确定了首批5批重点扶持的网站: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新华社的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中国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CRI在线和中国日报网站——它们是中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国家队”。
2003年,非典,建立从上到下,全面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公共外交论文(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
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
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
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
公共外交比起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丰富。
其中,媒体一直以来都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工具”之一,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媒体和国际政治的互动日益频繁,更是导致国际传媒成为“国际政治的掮客”。
这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媒体日益成为现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开始用一系列新的名词来描述这种变化,比如“公共外交”、“媒体外交”、“瞬时外交”、“电视外交”等等,但这些名词在使用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人们隐约感到了媒体在外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具体到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力的大小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操作,往往语焉不详。
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主要内容在当今时代,媒体外交主要指政府运用新闻、出版、无线电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以及新兴的电子通讯手段,宣传对外政策。
一般来说,根据媒体外交管道的先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公共声明。
政府声明是政策信息的起点,也是媒体外交管道的开端。
政府的公共声明往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比如政府记者招待会,各部门的吹风会,政府官员在一些重要场合的演讲、参加电视脱口秀的节目、接受记者的采访等等。
由于政府的公共声明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一旦确立口径,驻外使领馆、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延伸机构都必须按照该口径在全世界解释本国的政策,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公共信息活动。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任何国家要想使自己能够较好地得到国际公众的认识、了解和支持,就必须充分把握技术发展带来的这一块公共资源,逐步通过加强领导,配套体制,把公共信息的散播纳入媒体外交轨道,诚如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所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自由散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加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劝诱潜力”。
国际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国际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侯英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100040)摘要:“互联网+”时代,全球社交媒体高速发展,新媒体平台在国际传播和对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越 来越重要。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这就要求各国在不断提升本国硬实力的 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
而公共外交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方面,应该在新媒体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传 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及时、互动、开放、沟通高效等优势,如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公共外交战略,构建和提 升国家形象,成为公共外交界和媒体界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1]。
依靠新媒体的国际传播方式,在展现本国的国家形 象和外交政策上有独特优势,利用好新兴媒体,制作贴合国际受众的媒体产品,将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在拥 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服务国际间政治、经济往来和民间文化交流[1]。
关键词:国际传播;新媒体;公共外交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01-03第3卷第09期 H硌谂枝_________________靜观察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全民普及和信 息技术的不断更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 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 表的新媒体的影响下,国际传播的主体、目的、范围、方式、功 能都发生了巨大变革[2]。
国际传播是传播领域重要的组成部 分,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也出现了新的格局。
随着新媒体 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传播方式逐步从传统的广播、电视转 向了新型媒体。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外 宣媒体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 外宣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 作用,与更多更广泛的国际受众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互动 和双向交流,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3]。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作者:陈雪飞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04期从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与“建制期”三大阶段,建立了以“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架构,并形成了“主动引导”“内外并重”“依托传统”等鲜明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公共外交含蓄、包容与强调合作的内在机理。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公共外交”这个名词真正为我们所用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
之前虽然没有“公共外交”一词,但我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践行着“公共外交”之实。
总体而言,可以把新中国的公共外交分为三大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初创期。
尽管建国之初我国的宣传基础并非一片空白,但需要重建与整合。
1949年10月,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就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1963年又改组为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外文局)等。
截至1966年初,新华社国外分社已发展到51个,初步形成了国际报道网络。
对外发稿也从最初只用英文发展成为使用五种外文的对外传播体系,发稿对象广及世界87个国家;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语种达到32种。
1958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支持下,隶属于外文局的中国唯一一份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在北京创刊,致力于向国外及时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情况。
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都订阅了《北京周报》,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对外宣传开始转向以输出中国革命经验为重,忽视受众特质,极大地影响了对外传播的信度和效度。
不过,尽管彼时我国的对外宣传受到冲击,几近停滞,但在人文交流方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方面依靠建国之后与亚非拉国家的广泛联合,得益于他们的支持,我们在1972年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另一方面,由于与苏联关系的调整,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敌对关系开始得到缓解。
外交学视角下的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

外交学视角下的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外交交往愈发频繁,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外交学的视角下,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外交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的关系,并分析国际舆论对于公共外交的影响。
一、国际舆论的定义与特点国际舆论,顾名思义,即涉及到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各类言论、意见、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互动。
国际舆论是构建全球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国际舆论具有广泛性。
在全球化时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国际舆论可以覆盖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其次,国际舆论具有多样性。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都有表达的权利,这使得国际舆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最后,国际舆论具有影响力。
国际舆论的传播可以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家的形象和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二、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的互动关系公共外交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国际形象、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外交手段和政策。
国际舆论对公共外交具有重要影响,并与之形成互动关系。
一方面,国际舆论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
国家在进行公共外交时,需要重视国际舆论对国家形象和对外政策的评价和认可,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和平台的评价。
另一方面,公共外交的成功可以通过塑造国际舆论来实现。
国家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讨论,从而塑造有利于自身利益和形象的国际舆论环境。
例如,一些国家会通过自己的媒体平台发布消息、评论和报道,以引导国际舆论对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国际舆论与公共外交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公共外交的成功离不开对国际舆论的准确了解和应对,而国际舆论的形成也离不开各国的公共外交努力。
三、国际舆论对公共外交的挑战与应对国际舆论对公共外交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给公共外交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国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关系合作与沟通

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关系合作与沟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政府公共关系的传统模式正在发生变革。
新媒体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使得政府公共关系合作与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关系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新媒体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1. 提供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博客等,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政府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等信息,而公众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取政府的最新动态和政策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更加广泛和深入。
2. 增强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通过新媒体平台,政府可以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答疑惑,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政府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热点问题等方式,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3. 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新媒体平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在线问答、征集意见等活动,与公众进行直接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可以增加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关系合作的策略1. 建立专门的新媒体团队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新媒体团队,负责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沟通工作。
这个团队应该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提高政府在新媒体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2. 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政府应该与新媒体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
政府可以与新媒体平台合作举办在线讲座、专题讨论等活动,提高政府在新媒体上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3. 制定科学的传播策略政府在新媒体上的传播策略应该科学合理,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公众需求和兴趣,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政府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方法1.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政府应该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答疑惑,消除误解。
公共外交的概念

公共外交的概念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与外国公众、组织和媒体进行的持续性、系统性的交流和互动活动。
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外交手段促进国家形象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利益协调和国际合作,以实现国家的外交目标。
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是以民间为基础、受众导向的外交。
它强调了公众参与和互动,并通过合适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向外界传递国家的信息、政策和理念,改善国家形象,争取支持和合作。
公共外交强调跨国界的合作和理解,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谋,增进友谊和互信。
公共外交的手段主要包括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媒体外交、网络外交、公众外交等。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学术会议,派遣艺术家、学者和文化代表团赴外交流,国家可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和学问。
媒体和网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通过发表文章、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互动,国家可以向外界传递信息和观点,形塑和维护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的目标是增进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和谐与合作。
它可以为国家赢得国际上的声誉和支持,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促进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
公共外交也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识,为国际事务作出贡献。
公共外交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外交策略:1. 文化外交:通过推广本国的文化、艺术、音乐、电影等,展示国家的独特魅力,增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智库外交:与本国的智库、学者和专家进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共同问题,为国际社会提供有影响力的智力支持。
3. 媒体外交:与国际媒体合作,通过发表文章、接受采访等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国家的政策和观点。
4. 网络外交: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与外国公众进行互动,传递信息、回应疑问,调整认知和观点。
5. 公众外交:通过公众外交活动,如公众演讲、访问学者、交流项目等,增进外国公众对本国政府和文化的了解和支持。
此外,公共外交还涉及国际形象建设、公共外交网络建设、媒体和网络监测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外交宣传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外交宣传公共外交和外交宣传是外交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
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向外界展示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国家形象来影响国际社会的一种手段。
外交宣传是指运用不同的媒体平台,通过宣传手段向公众传递政策、宣传和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
公共外交的目标是通过外交渠道,展示和传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国家形象。
通过这种方式,国家可以增加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加强国际关系的稳定性,促进国家间的理解和合作。
公共外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如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外交旅游等。
比如,在文化交流方面,国家可以组织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舞蹈表演等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本国的艺术和文化。
在学术研究方面,国家可以派遣外交官员和专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和研究成果。
通过这些活动,国家可以增加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并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外交宣传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宣传手段向公众传递政策、宣传和塑造国家形象。
外交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如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
通过这些媒体,政府可以向国内外公众传达政府的政策、立场和利益,从而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广国家利益。
外交宣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宣传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政府需要选择适当的宣传渠道和媒体平台,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宣传活动。
比如,政府可以在国内外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播放宣传片和新闻报道,向公众传递政府的政策和成就。
在互联网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递国家信息,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公共外交和外交宣传在外交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还可以促进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通过公共外交和外交宣传,国家可以更好地推动国际事务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总结起来,公共外交和外交宣传是外交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传递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策,并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公共外交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外交学院

公共外交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外交学院外交学院第一章测试1.谁最早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
答案:埃德蒙•古利恩2.最早在哪一年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
答案:19653.一国政府针对本国政府开展的活动被称为()。
答案:公共行政4.一国政府针对他国公众开展的外交活动被称为()。
答案:公共外交5.人民外交向民间外交的转型反应了中国外交的思想和形式的变化,即从“革命外交”转向了什么外交()。
答案:务实外交6.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什么启蒙了公共外交的思想()。
答案:十四点原则7.美国30多个公民组织的领导人在2004年前成立了()。
答案:公民外交联盟8.公共外交主要是向本国公众、媒体或者其他机构提供关于政府目标、政策和活动的信息。
()答案:错9.美国新闻署既可以对开展国内宣传活动也可以对外宣传活动。
()答案:错10.中国的公众外交一开始就是以外国受众为对象的活动。
()答案:错11.开展公共外交就是开展文化外交。
()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软权力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答案:约瑟夫·奈2.认为媒介信息只要到达受众就能产生影响的理论是()。
答案:魔弹理论3.媒介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该公式是谁提出的()。
答案:韦尔伯·施拉姆4.格鲁尼格的公共关系四模式中新闻宣传属于()。
答案:单向非对等模式5.社会资本,通俗而言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以为人们带来收益。
()答案:对6.信息传播中的“意义协商”是指受众总是依据自己所在群体的主流文化、社会与政治信念、态度及规范来诠释信息。
()答案:对7.国际传播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政府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
()答案:错8.软权力就是作为胡萝卜的经济权力和作为大棒的军事权力。
()答案:错9.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主要指影响或者控制他人的力量。
()答案:对10.公共关系简单来说是指社会组织为了促进自身与公众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
在这个信息时代,公共外交成为了国家走向世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大国,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外交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从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谈起在过去,公共外交主要通过一些特定的传媒渠道进行传播,例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电影等。
这些传媒渠道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且无法实现个性化传播。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共外交的传播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现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推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
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了数百个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以此增加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并且以自己的角度、视角来进行宣传。
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等成为了官方网络媒体的代表,它们不断创新,尝试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
同时,各大电视台和报纸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以此满足年轻一代对于信息高效、快速的需求。
另外,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各种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成为了公共外交宣传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APP,它们可以推送最新的新闻和政策资讯,增加了信息的交流速度和深度。
此外,像中国国家主席的专属APP,更是通过在国家主席访问等重要场合进行现场直播,使得公共外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更加广泛和紧密的联系。
从内容的创新与定位谈起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外交的内容同样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其文化和信息传统持续影响着对外的宣传和接受。
现代化的公共外交需要更好地把握当下世界的需求和趋势,通过全新的视角和沟通方式,引导理解中国文化和对中国的想象。
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公共外交内容上更注重“柔性实力”的展示。
因为“柔性实力”不仅可以减小文化民族造成的沟通障碍,当与新兴主流文化背靠背时,它也更有可能抓住年轻市场的经验。
媒体外交

媒体外交:公共外交的核心与主体1965年,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葛里昂(Edmund Gullion)首次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自此以后这个概念进入了官方和学术的话语体系中,并且被付诸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传统外交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范式。
在当时的冷战语境下,公共外交最为直接和典型的表征便是国际广播,葛里昂将其称之为“外交的新武器”。
因此,“媒体外交”从一开始便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与主体。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对外交往的深度、广度的提升,“公共外交”逐渐进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视野,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公共关系等新兴学科领域的重要议题。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涵盖的领域很广,具体表现为媒体外交、学术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非政府组织外交等多种形式。
在上述诸种形式中,媒体外交是当前我国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讨论多以美国经验为参照对象。
同样道理,“媒体外交”目前开展的最为深入的也非美国莫属。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媒体外交”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政府通过向目标国家推销其新闻理念和媒体运作模式,以变革目标国家的新闻和媒体为切入点影响其政治社会的转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外交”属于“观念政治”(noopolitik)的一部分,也是“价值观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政府采用“新闻管理”的手段,促使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事务。
“媒体外交”与“价值观外交”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媒体不仅仅被视为外交的工具和渠道,其本身就是外交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美国国务院2003年发表的一份有关公共外交的报告中将“推动新闻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作为总体外交战略的政策性环节。
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的理念,从而推动美式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公共外交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时的策略与手段多样,其中包括文化交流、宣传推广、实现国际合作、政策制定等多方面。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通过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等,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还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宣传推广方面,中国通过大力发展中国国际文化产业,推广中国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产品,让更多的国际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实现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展示出了一种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政策制定方面,中国大力支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秉持着公平、正义和平等的国际道义,在国际社会树立了积极的国家形象。
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国际影响力、国际关系、国际形象等方面。
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在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也面临着西方文化输出、国际传播受限和外国对中国文化认知的片面化等问题,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言论权和决策权仍然不足。
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家的外交政策、经贸关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需要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在国际形象方面,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仰视,被动宣传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积极主动的文化输出和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展示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在公共外交中积极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与手段多样,如文化交流、宣传推广、实现国际合作、政策制定等。
而这些策略与手段也面临着国际影响力、国际关系、国际形象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中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才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在今后的公共外交中,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国际关系中的公共外交

标题:国际关系中的公共外交:塑造全球影响力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领域,它涵盖了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互动。
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公共外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国家的传播交流活动,旨在增进他国对我国的了解,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公共外交的定义与重要性公共外交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涵盖了国际传播、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诸多方面。
其核心目标是提升本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他国对我国的理解和认同。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间建立友好关系、解决国际冲突的关键手段。
二、公共外交的策略与方法公共外交需要结合多种策略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媒体传播、社区参与等。
其中,文化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节等活动,可以增进他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教育合作则是培养友好使者的重要途径,通过互派留学生、教师交流等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友好使者,促进两国之间的友谊。
媒体传播则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等途径,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真实面貌。
社区参与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展览等方式,可以增强我国与他国人民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三、公共外交的成功案例与挑战成功的公共外交案例不胜枚举。
例如,美国在冷战期间通过推广自由民主的理念,成功地塑造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形象。
又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推广中华文化、加强教育合作等方式,成功地提升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然而,公共外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得公共外交的难度增加,虚假信息的传播也给公共外交带来了挑战。
此外,如何应对他国的抵制和误解,也是公共外交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四、结论综上所述,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间建立友好关系、解决国际冲突的关键手段。
全民外交:中国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传统形态向新兴模式的发展历程,“新公共外交时代”业 已到来。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J. Cull)在 《公共外交:以史为鉴》一书中提到,与传统公共外交相 比,新公共外交存在下述关键性转变(Key Shifts):(1) 在传统的国家行为体(State Actors)之外,非国家行为 体(Non-State Actors)开始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非政府组织(NGOs)表现尤为突出;(2)相关行为体同 世界 公众 的沟 通 机制 被 置 入 新 型、实时、全 球 化 的 技 术 生 态当中,互 联网 便 是 最 佳 例 证;(3)这 些 新 兴 技 术使 得国内新闻领域与国际新闻领域原本泾渭分明的界限开 始变得 模 糊;(4)公 共外交领 域 开始更多地使 用市场营 销 领 域 派 生出的 理 论 模 式,特 别 是 区 域 品 牌 、国家品 牌 塑造,以及网络传播理论(Net work Communication T h e o r y)的相关概 念,而不是宣传(Pr o p a g a n d a)等 传 统概念,①等等。
三、多元对外传播主体中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1.中国网民:移动互联技术催生的“潜在”对外传播
主体 移 动互 联 网和 物 联 网 技 术 的飞 速 发 展,使 得“万物
联通”的场景变为现实。这一现状对于公共外交与对外传 播的意义在于:新媒体平台作为社会全员参与的“新闻广 场”,已逐渐成为公共外交重要的竞技场。③现阶段,中国 网民数 量 庞 大,且每年 持 续呈 现“入 网”增势。根 据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 达7.7 2 亿,全 年 共计 新 增网民4 0 74万人,互 联网普及率 达到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 均 水平(51.7 %)与亚洲平均 水平(4 6 .7 %)。④网民 规模 的持续增长及其个性化的传播需求同样反向作用于云端 生态与现实交往的重构,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沟通模式不 断创新,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线上线下交流合作加速融 合。因此,重视这一“潜在”主体的话语体系、加强网络平 台建设,尤为必要。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旨在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
的认知度,并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媒体在此过程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现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来完善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然而,中国媒体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
媒体报道失误、语境翻译错误以及选择主题和报道内容的局限性等。
这
些问题会影响到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影响力。
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对策,旨在帮助中国媒体更好地加强公共外交工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阐述中国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中外媒体报道失误、语境翻译错误、主题和报道内容的局限性等问
题进行分析,以期查找问题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国际受众对中国媒体报道的看法和态度。
调查部分
中国媒体报道在国际媒体中的反应和评价,洞察国际受众对中国媒体的
印象和想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提出解决中国媒体公共外交问题的建议。
主要从两个方
面出发,一是加强中国媒体的整体素质;二是提高中外媒体间的沟通力度,增强双方的理解。
本论文将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专
注于探究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中国
媒体的发展提出合适的建议,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能力。
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的亮点与难点_宋宝雯

CHINA-TODAY FORUM 1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的亮点与难点宋宝雯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摘 要】当前,随着信息全球化,跨国、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公共外交已成为国家间外交的新形式。
作为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公共外交是新时期一个国家塑造其正面、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的重要战略。
本文追溯了公共外交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特别分析了公共外交进入中国政府政策议程和国内公众视野后而具有的鲜明特色突出活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参加、公共外交形式的多样化和中国政府支持、引导的一系列大型活动的举办,中国公共外交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列举成就的同时,本文也指出当前公共外交面临的难点和制约因素。
结合在进步和曲折中的不断探索,文章最后对今后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前景做出了积极的展望。
【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 跨文化交流 国家形象 中国特色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概念于1965年诞生于美国塔夫茨大学。
这一概念最初的定义是“政府向外国公众提供信息并施加影响的行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经美国权威学术机构、政府部门的解读而不断演变发展。
21世纪以来,一些中国学者不断将公共外交的相关理论引入国内。
2004年外交部新闻司成立公众外交处,标志着公共外交的概念也为中国政府所接受。
尽管各国对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主体、受体、主要手段等已达成了共识。
一般来说,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自己所影响的公共媒体、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人员往来等多种渠道,对目标国公众、尤其是目标国主流公众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文化传播,以便使目标国公众了解自身,进而对其产生良好印象,以有利于本国总体外交战略的实施。
本质上,公共外交是一种跨文化的国家营销。
它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塑造其正面、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的重要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参与,主流媒体也必须由“内”而“外”积极发力,通过打造在国际舆论市场有发言权的媒体,更深入地影响国际舆论。
自从公共外交进入视野以来,公共外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外交角度,扩大了外交领域。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早已超越了政府层面,各种非政府组织、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以及普通公民都有可能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因为在对外交往中,一切来自中国的组织和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中国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流媒体必须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流媒体要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做到: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市场性与公关性齐谋。
主流媒体: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新闻、信息等精神产品,不仅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同时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特质和走向。
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今天,在区域竞争日趋加紧的时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发展和负责任的中国,是中国的主流媒体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汹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
中国主流媒体的目标,不是通过妖魔化西方来反击他们妖魔化中国的行为,而是要尽可能地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传递给世界,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及时、主动、客观地向外界说明情况,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
所谓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并非在新闻报道中“涂脂抹粉”,歌舞升平,而是要自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积极适应国际媒体的运行规则,对接国际话语,务求真实、客观、及时、全面,使外界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推动外界对中国事务的理解度。
国内主流媒体实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公共外交事业
南方报业目前拥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一系列在细分市场上各领风骚的媒体品牌,《南方日报》连续25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发行量和广告量的排头兵,《南方都市报》已多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全国晚报类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第一,《南方周末》已经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21世纪经济报道》也是财经媒体的主力军。
主流媒体应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
主流媒体参与公共外交不能亦步亦趋,且主流媒体还必须深入剖析事件的内里,以专业性和前瞻性打赢国际舆论仗。
二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
我们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又要努力掌握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
以政治高度和引导艺术来使客观性维持在海内外皆能接受的范围。
三是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
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他国主流社会和公
众,不能把精力过于分散到他国的各个领域,应更多关注他国主流社会在思考什么,在如何看待中国。
主流性要服从主导性,主导性要适应主流性。
四是市场性与公关性齐谋。
中国主流媒体深入公共外交领域,不能一味讲投入,也要讲市场。
讲市场性的目的又是为了公关性。
也就是既要市场行销,也要政治行销。
总之,在中国公共外交格局中,主流媒体应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