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及“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的把握,分析其影响。利用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对比法、史料阅读法等探讨“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及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和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史料阅读与探究、讲授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土地制度演变的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破坏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思考明代政府为什么要编制“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的作用是什么?

二、重农抑商

学生探究阅读课文“重农抑商”一目,归纳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体现在那些方面。

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保护小农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限制和打击商业活动:第一,“贱商令”,使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第二,与民争利,实施专利制度。第三,对工商业活动课以重税。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思考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各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三、“闭关锁国”政策

1.清廷限制商人出海贸易的规定

出海人必须由地方官给照,守口官弁查验放行

出海经商之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

出洋商船载重必须在500石一下,只许用双桅,其梁头高度不得过1丈8尺,舵水人等不得过28名

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柄

2. 清代《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

外国商人不许在广州过冬,不许乘轿,外国妇女不得进入广州城

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居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平时不准随意出入,每月可外出三次

中国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于外商

中国人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中国人不准教授外国人汉语

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能否抵御外国侵略,取决于中外综合国力的对比,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既不能妨碍外国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也不能改变外国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反而严重损害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窒息了中国沿海地区外向型商业、手工业、航海业的勃勃生机,妨碍了中国人接触和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扼杀了中国人的进取精神,从而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

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 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 (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 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 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 原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瓦解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 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 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 、内容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 4、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 政收入。影响封建统治 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 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为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新课标解读:“重农抑商”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知道思想,它在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海禁”是14世纪时期的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文化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本课是对前三课知识的总结与整理,各项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古代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认识到当代我国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坚持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国家的富强。 本课的重点是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为了突出重点,我将运用图片教学法和材料教学法,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本课的难点是“井田制”的瓦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为了突破难点,我将运用材料和图片,让学生自我探究,古今对比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史和高中历史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要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三、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材料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分析归纳法和自主学习法。

必修二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必修二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导入新课: 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晴天时本无浪,可织机声音之大就好象翻起千尺波浪似的,风把巨大的织机声送向远方。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丝织业生产繁忙)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繁忙的景象?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促进了对产品的需求。于是许多手工业者门纷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 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 结合教材以及“学习思考”,简单介绍即可。 3、历史影响 虽然开始时,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这一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土地统计,定期发布土地统计资料。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提供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最后补充一道历史材料题,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盛唐气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盛唐气象》是中华书局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必修本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部分第三课内容,讲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阶段的景象。课文通过对武则天和唐玄宗“开元盛世”的介绍,展现了盛世的繁荣景象。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隋唐是中国最繁荣昌盛的时期,这是中华民族最引以为傲的时期,而“盛唐气象”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贞观之治”内容,后面是隋唐的各种成就,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这单元的历史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教师用书与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统治,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长安城的繁荣等主要史实。过程与方法: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本课应着重于盛唐是如何繁盛的,从武则天和唐玄宗这两个人的统治中寻找罗列繁盛 的表现。除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各类图片辅助教学外,我还组织学 生搜集其他资料来证实唐朝盛世的壮观景象,与课题中的“气象” 相吻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果。通 过学习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策措施,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两位历 史人物,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 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国家。唐代文化对当时东亚乃至世界都有影响。时至今日,许多国家仍称中国人为“唐人”将华人聚居区称之为“唐人街”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武则天“承上启下”的统治;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盛世景象。 教学难点: 对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对长安的繁荣的认识 四、说学情 这节课面所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我校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量较少,历史基础较薄弱,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所以为了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我尽量把课文讲的与他们的原有的认识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课件穿插一些视频片段、图片、资料等来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法 1、教法:结合教学重难点及我校的学情我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2、学法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及“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的把握,分析其影响。利用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对比法、史料阅读法等探讨“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及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和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史料阅读与探究、讲授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土地制度演变的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破坏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思考明代政府为什么要编制“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的作用是什么? 二、重农抑商 学生探究阅读课文“重农抑商”一目,归纳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体现在那些方面。 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保护小农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限制和打击商业活动:第一,“贱商令”,使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第二,与民争利,实施专利制度。第三,对工商业活动课以重税。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思考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各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三、“闭关锁国”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 难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说课稿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本人今天说课的题目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节课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另外,本课的最后一目“海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以及后期“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识记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知识。如原始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及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均田制等。理解井田制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 (2)识记“重农抑商”的原因,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明清“重农抑商”的后果。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后期却压抑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 (3)识记“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其后果。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时代特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2)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

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2020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创新优质 说课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二单元延续中国古代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主要内容是: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关系与中外交流。本单元由《北宋的政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流》8课教学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本课承载着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宋代经济的发展》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4课。本课共三部分,即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瓦解

人民版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说课稿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在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中处于一种总结和提升的位置。前面三课分别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页和商业。从单方面看,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好的。但从整个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存在严重缺陷。其主要原因就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正是因为这两个政策,即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不可能发展。所以在提升学生的认识时,要在经济结构的框架下,把古代和近代,东方和西方联系起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对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两大历史概念的把握,对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世界潮流的认识。两大政策是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而资本主义萌芽更让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形势。 教学重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从两大政策的影响看同时代东西方的差距,从而明白“与时俱进”“落后就要挨打”等道理。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确定出可实施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对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把握,分析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运用对比法,史料阅读法等探讨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古达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在在不同历史时期上所起的作用。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树立正确开放的世界观。 (二)说学法 (1)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对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还是不到位,甚至有畏惧心理。因此,要加强学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掌握,夯实基础。 (2)针对学生对材料型选择题和主观材料分析题答题能力稍差的情况,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用史料,多做相关练习,多进行方法指导。 (3)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史学修养不深。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关键。 (三)说教法 本课我制定的教学方法有:自主阅读法、问题式教学法、对比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具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等资料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运用中西方的对比,,在培养历史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有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回忆前几节课的内容导入,这样有利于学习理清本专题的知识脉络,加强知识的前后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和税收制度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银川一中高一学生入学仅一个月,知识上仅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再加上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但这些学生知识面广,学习习惯好,思维方式好,为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讨论法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知识归纳总结

2-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政策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井田制 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 ?所有权:周王所有 ?权利:受田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 ?义务:向周王缴纳一定贡赋 ?耕作方式:努力集体耕作 实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2.封建土地私有制 原因: ?生产力发展 ?变法、法律确定 过程: ?私田出现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废井田开阡陌 形式:王室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特点: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 ?可以自由买卖 问题:土地兼并 3.均田制 目的:恢复发展经济,限制土地兼并 时间:北魏、隋、唐 内容:政府把掌握的部分土地,按户分配给农民耕种,收取租调 作用: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没有扼制土地兼并,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农业是本业,保证农业(防止工商业与与农业争劳力) ?防止商人土地兼并,确保税收; ?稳定小农经济,保持安定;防止官商勾结,维护封建统治; ?商人不事生产,重利轻义 根源: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 2.推行: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评价 封建社会初期 ?保证税收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巩固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最终也不利农业发展 ?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明初主要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主要为割断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特别是割断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自恃物产丰饶,统治者盲目自大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2.结果与影响 ?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安全,但最后遭到侵略,国门被打开,沦为半殖民地?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解说:土地归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2.夏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1)内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解说:根据课本的以上表述,我们可以把井田制理解成贵族领主庄园制,类似于欧洲历史上的庄园。实际上,由于史料记载的简单和混乱,加上对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认识的不同,学术界对井田制所属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有的认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有的认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有的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有的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比如按孟子的说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就属于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材料:井田制,也不应该是国有制,而应该是贵族所有制。《诗经·小雅·北山》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应不是从土地所有制而言,似乎是从政治主权而言,并且如《孟子·万章上》所说,此处诗歌作者表达“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的抱怨,目的是说“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和土地制度不相关。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指出商鞅“废除以井田为主干的土地国有制(也就是贵族所有制)”,则比较客观。周王既将土地永久地赏赐给了大小诸侯,诸侯们又将土地再次赏赐给下级贵族,使西周形成多级领主土地所有制状态,是大小贵族对土地的分级所有。《汉书·食货志》中说井田“田里不鬻”,也非周代实际情况;如今看到的西周时代的若干篇贵族买卖土地的长铭文,在为数不多的有关西周社会经济的铭文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见土地买卖应不是偶然现象。——李凯:商鞅变法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2)瓦解原因 ①根本: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 ②直接: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3)瓦解标志: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解说:《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样,农民就不迁移。如果不分土地好坏都收一样的税,住在坏地的农民就想往有好地的地方迁移,所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从字面上解释,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3.秦汉至明清: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1)形态: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2)问题:土地兼并严重 ①根源:土地私人所有,可以买卖或转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