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比较译本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的三个译本(朱纯深 译;杨宪益、戴乃迭 译;李明 译)的对比
⑤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⑥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④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eyish veil. [杨戴译]④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 [李明译]⑤On a moonless night, it is somewhat somber here, looking rather forbidding. ⑥But it has a cheerful outlook tonight, though the moonlight is in a thin, whitish veil.
注:在这两个译本中,“披了大衫”、“带上门” 和“出去”等三个动作[专业上被称作“语义范 畴”]有不同的语言处理,有的被处理成谓语,有 的被处理成状语。
第二段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朱译] ①Alongside the Lotus Pond runs a small cinder footpath. [杨戴译] ①A cinder-path winds along by the side of the pool. [李明译]①Along the pond winds a narrow cinder footpath.
浅析《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文体学视角
浅析《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文体学视角语言翻译的美:《荷塘月色》译文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为例游棋惟天津财经大学摘要:本文对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朱纯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用词到句式结构再到修辞手法,欣赏了两篇译文的语言特色和翻译的独到之处,不仅忠实原文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能让读者以另一种语言再一次体会了《荷塘月色》之美。
最后笔者总结了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欲作此次翻译赏析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荷塘月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朱纯深译本;翻译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广为人知的抒情散文,语言优美,多用修辞和平行结构,让读者身临其境,脑海浮现月色荷塘之景。
名篇佳作自有不少人为其做译:王椒升先生,朱纯深先生、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张培基先生,李明先生等。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选取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作为蓝本进行赏析比较。
文章将从部分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做梳理和总结。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为朱译)从整体上看与原文契合度更高,即从整体描写、句式结构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与原文更相近。
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在朱译本中更能体现异化的翻译策略。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的译文则更能体现归化策略,在不失原文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的同时,更贴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方式,译文同样流畅明了且具有美学享受。
下面笔者从两方面对两篇译文进行不同程度的赏析和对比。
一、词汇层面(一)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杨译: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beyond our wall。
朱译: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 the laughterof children playing outside had died away;(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比较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比较《荷塘月色》是苏轼先生的杰作,它深刻描绘出了浓郁的水乡幽情,深深折服了无数读者。
相传,田渊正的译本更是更加深入心灵,将苏轼的醉人情怀完美地诠释了出来。
当今,杨宪益和朱纯深对《荷塘月色》都作了高品质的译介,以下就着重介绍他们的译本特点及比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的不同之处。
杨宪益的译本更具有文言的穿透感,没有将苏轼的诗情画意改变掉,而是更好地表达了苏轼的意境。
杨宪益的译本中,一些神秘的对象更能被读者感受到,苏轼的意境和情怀尤其凸显,使得读者可以更多地感受到苏轼的文笔。
朱纯深的译本比较平实,他更加注重文字的完善性,文章节奏连贯,言简意赅,重点用简单表达凸显出苏轼的诗意出处,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两个译本的差别中看出,杨宪益和朱纯深对于诗句本质和精髓的理解不同。
从杨宪益的译本中可以看出,他会更多地强调文字表现力和情感色彩,把诗句中的讽刺感、补充感和幽默感进行更好的表达;而朱纯深更加崇尚文字精练,重点在于诗句的本质和实义,将苏轼的意境表达的更加明确准确。
综上所述,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鉴于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译本,从而更好地欣赏《荷塘月色》这首传世佳作。
- 1 -。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2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3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4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5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6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7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8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9 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10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1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12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13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14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15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16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17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8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9 从文化角度研究中英礼仪模式差异20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21 论《宠儿》中的母爱22 论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剧形象23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24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25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26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28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29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30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31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32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33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34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35 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36 中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37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38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39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40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41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42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4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44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45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46 《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47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48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49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50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5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52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5354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5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56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57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58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59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60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61 《紫色》中“家”的解读62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63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64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65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66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67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68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69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70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71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72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73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7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75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76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7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78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79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80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81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82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83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84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85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86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On Pip in Great Expectations87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88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89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90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91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92 论爱丽丝·沃克《紫色》中西丽女性自我的缺失与重塑93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94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95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96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97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98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99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100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01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102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103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104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105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06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107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文学译者的翻译技巧108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109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110111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12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113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114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115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116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117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118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11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20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121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122 从句法模式论英语公益广告语气系统的人际意义123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124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25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12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27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128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129 宗教文化与翻译130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131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32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133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134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135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136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37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138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39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4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141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142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143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44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45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46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47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48 Golding’s Pe 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149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50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151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52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53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54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15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56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57 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翻译15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159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160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61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162 从海尔的品牌成功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品牌战略163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164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65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Setting and Characters in Howards End166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67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168 爱玛角色分析169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170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171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172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73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174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75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176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77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178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179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80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8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18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83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184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185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186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187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88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89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90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191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192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19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94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195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196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97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98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99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200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比较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比较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荷塘月色》是晚清文学家纪晓岚的代表作之一,它丰富的意象、温润的抒情以及深沉的内涵,一直都受到读者的青睐。
关于《荷塘月色》,后人有大批的译本出现,但出现在历史上最早,最有影响力的两个版本古典译本,是1957年由杨宪益翻译者题,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朱纯深译本。
杨宪益译本着眼于诗歌本身,在译介上以传统的古典文风为主,加以小量的拟人和修辞,善于把握古典文学的叙事结构,特别是他在虚实关系上的处理,颇值得称赞。
他的译文中,多出现英雄气概,情节通俗,叙事流畅,声调趣味,对《荷塘月色》有很好的诠释和体现,加上古典文化的影子,使文字充满了古典气息,深受历代读者的推崇。
而朱纯深译本则注重译文语言的现代性,表现出的艺术特点也偏向现代文学叙事特征,译本的文字简单、朴实,像一则关于自然与情感的细致纪录。
他把纪晓岚的文字变成一种新的形式,以回忆的语调叙述出一幅景象,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相当有特色。
朱纯深译本读起来,比较自然,生动,有诗意,有调和,耐人寻味,好诗式,有着独树一帜的独特风格,并被读者所欢迎。
《荷塘月色》是一首关于自然与情感的叙事诗,译本可以从发挥古典语言的精髓,也可以给予读者更现代的体验,它的本质是要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厚谊,无论是杨宪益译本还是朱纯深译本,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着而温润的叙事氛围。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杨宪益译本开创了《荷塘月色》翻译版本,朱纯深译本则赋予《荷塘月色》现代感,他们在历史上都发挥了各自精彩的作用,它们将《荷塘月色》译出来的文字沿袭古典文学的风范,是20世纪甚至21世纪今日人们来了解中国文学古典的重要参照,让我们的精神灵魂被《荷塘月色》的美文所洗涤,并通过它考察文字的力量在历史变迁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杨译: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译:…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杨译: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rs, I have nothing.
杨译: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参考文献
Thank you~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荷塘月色译本对比分析
题目:荷塘月色
朱纯深: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杨宪益夫妇: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
《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
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
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
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
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
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
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1.形容词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摘要: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少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等。
纽马克也曾说过: “翻译批评是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连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针对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正是翻译批评的一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中文散文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许多译者对此文章喜爱有加,并进行了翻译,如朱纯深、王椒升、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等。
本文就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朱纯深翻译的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译本和李明翻译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三个译本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效果,从而对各自译本的精妙和不足之处进行批评式鉴赏。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翻译;功能对等;对比赏析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对于翻译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或修辞的对应上面,重要的是接受者准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
二、散文的特色及其翻译散文的三大特色为“真” “情” “美”。
散文的翻译如何做到“真、情、美”的再现呢? 朱纯深,杨宪益戴乃迭,李明的的译作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神美、形美、意境美,堪称经典译作。
文章依据原文的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对三个译本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句进行赏析,看着三个译本是如何将原文的美展现出来的。
例1. 原文: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译: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杨、戴译: 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李译:On a moonless night, it is somewhat somber here, looking rather forbidding. But it has a cheerful outlook tonight, though the moonlight is in a thin, whitish veil.英语造句离不开连词,而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汉语则很少或不用这类词。
《荷塘月色》英译文对比赏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译:The moon sheds her liquid light silently over the leaves and flowers.
杨译: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译:…look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bathed in milk, or like a dream wrapped in a gauzy hood. 杨译: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1]石琼洁,郭兰英.《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基 于读者反应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12-114. [2]朱纯深. 翻译探微: 语言. 文本. 诗学[M ]. 南京: 译林出版 社, 2008
[3]戴成社. 5荷塘月色6赏析[ J]. 教材研究, 2004, ( 1): 5657.
Liquid: 1)existing as or h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liquid; especially tending to flow 2)clear and bright Cascade: rush down in big quantities, like a cascade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 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最新文档(精品文档)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引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融情于景的散文,其翻译也应该遵循散文优雅流畅、形散神聚的特点。
而英文翻译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是选词的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是文章意境的准确表达和风格的完美展现。
朱纯深先生是一位翻译大家,其译作无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王椒升先生虽未在翻译领域有很多学习经验,但其出色的文字掌控能力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翻译素质。
两位大家都曾翻译过《荷塘月色》,且各有千秋。
下面就对《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几处译文略作对比赏析。
1.《荷塘月色》背景及其两个译本的总体风格 1.1《荷塘月色》背景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致刻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超脱现实而不得的复杂情感。
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颇值得翻译工作者认真揣摩作者的感情走向及文章遣词造句上的用意,真实再现原作的内容、特点及思想感情。
1.2两个英译本总体风格总观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王椒升先生的译作接近于平铺直叙,根据原文的行进速度,一句一译。
遣词造句亦接近于直白化,虽然可以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内容,却忽略了文章的形式美和音乐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欠深入,不能完全反应原文作者的心境。
而朱纯深先生的译作则体现了很高的翻译艺术。
译文采用了大量诸如平行结构、迭声词、头韵等英译技巧,着力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旨在从总体效果上反映原文意境。
译文遣词造句不拘泥于原文顺序,语言既易于目标读者接受,又不失原作的内容表达。
尽管一些句子的翻译有脱离原文的倾向,但不失为一篇值得传颂的翻译佳作。
2.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本文根据原作内容、感情和基调三个方面,将原文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1-3段)侧重叙事,基调悲伤,文笔相对平淡。
中间部分(4-6段)重点描写荷塘景色,运用大量的修辞,将荷塘的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借景抒情。
荷塘月色比较译本
其中, 在用词方面, 比如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已经听不见了; 王译
为 Slowly the moon climbed in the sky,and beyond
the wall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road
感, 而且对原文本身的理解也很到位 朱纯深的理
解当然也到位, 但是他选择了用普通的文本排列,
就破坏了 采莲赋 和 西洲曲 本身作为诗歌或者
歌谣的形式美 虽然它不影响我们的理解, 但是从
一定的意义上来说, 朱的译本使朗朗上口的 采莲
赋 失去了其文学韵味2. 中间部分翻译的比较
散文一般具有语言精练, 以少胜多, 思想缜密,
荷塘月色 作为中国现代经典散文传世之
作, 从初中开始就被学生所熟知 经过认真阅读两
个不同的译本, 并和原文对照, 本人认为这两个译
本各有千秋 具体说来, 文章的首尾两部分王椒升
的版本较好, 而散文的主题部分, 也就是朱自清先
生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的荷塘月色的情景, 朱纯深的
译本更侧重美感, 较之王的版本, 更为出色
the frogs in the pond. 则非常恰当
此外, 对于 荷塘月色 的名句 但热闹是它们
的, 我什么也没有 , 朱纯深译为 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I have nothing. , 这里的蛙和蝉声表现的
是它们的生气, 作者借以表现自己的心情落寞与之
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 严酷现实重压下的苦闷 彷
徨和寂寞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
荷塘月色三个英译版本之比较
关于《荷塘月色》三个英译本的赏析杨冬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朱自清以及《荷塘月色》的介绍1921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产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不免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中。
一个仲夏之夜,他闲步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记了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写下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荷塘月色》,记下了那时的超然于挣扎的矛盾心理。
文章读起来能感觉到一种非常怡然自得的心境,当时就觉得是一种享受。
朱自清先生一直认为,散文就应该是画,是“以文字作画”,而《荷塘月色》就是“用文字作画”的范本,朱自清先生写的语言充满韵律美和画面美,令人心旷神怡。
因此,想要很好地诠释这篇散文,译文需要能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三个英译本的介绍第一个译本由朱纯生先生翻译,他十分传神地传达了原文的美感,并在译本中选用了贴切的词语。
第二个译本由杨宪益与戴乃迭完成。
他们的翻译主要有以下的特征:首先是翻译的语言较为忠实于原文,。
其次,由于中西文化相结合,译文语言洋味,他们的审美思想在《荷塘月色》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第三个译本是李明先生翻译的,也是最新版本,但相较前两位译者,实力相去甚远。
文章美在何处?一、文中叠词的大量运用在原文中,叠词的使用使得原文在声音,夜景等方面展现了多重艺术美感,这也是本文“美”之处。
对于叠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时常能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到叠词的使用,它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具音律之美等。
因此,《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美文,大量叠音词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该文的一大语言特色。
但是在英语作品中,叠词的使用却是极为罕见的,也难以翻译。
这使得中文中的叠词翻译成为英文,挑战倍增。
在本文的英译本中,朱纯生使用形容词或副词而不用叠词,效果有目共睹,相较其杨宪益与李明效果更好。
荷塘月色翻译对比分析
3、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 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 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 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 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 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爱热闹也 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朱纯深译
Their subtle fragrance was wafted by the passing breeze in whiffs airy as he notes of a song coming faintly from some distant tower.王椒升译
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 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 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 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 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 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 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The footpath peaceful and secluded is not much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in the daytime and at night it is even more solitary. Around the pond grows s huge profusion of trees exuberant and luxuriant. 李明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的三个译本(朱纯深 译;杨宪益、戴乃迭 译;李明 译)的对比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朱纯深 译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杨宪益、戴乃迭 译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李明 译
第一段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译] ①I 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 [杨戴译] ①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李明译]①These days have found me quite in turmoil.
②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朱译] ②Tonight, when I was sitting in the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Lotus Pond, which I pass by everyday, must assume quite a different look in such moonlit night. [杨戴译] ②This evening as I sat in the yard to enjoy the cool, 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ol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 [李明译] ②Tonight as I was sitting in my yard enjoying the cool, I suddenly thought of the lotus pond I pass by every day: on such a fully-moonlit night, it must assume a different outlook.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比较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杨宪益译本和朱纯深译本比较荷塘月色是晚清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其文学价值十分显著,被誉为“中国近代新诗史上的绝唱”。
杨宪益与朱纯深均为著名的《荷塘月色》译者,他们的译本具有不同的风格,对比起来可以发现更多的文学精髓。
杨宪益译本是以诗歌的形式来传达作者心里的感受,从语言上表现出俊俏、优美、抒情的特点。
杨宪益用简练、流畅的语言,把整首诗的内涵表达出来。
诗中常用的押韵、叠字,也被杨宪益译出。
例如原文“蒹葭苍苍,白波淡淡”,杨宪益译成“野草苍苍,白浪淡淡”,将原文的押韵特点得到体现。
此外,他还采用诗人的自然思想,充分利用词语贴切、让人心醉的表达,使诗歌翻译几乎拥有跟原文一样的美感。
相比之下,朱纯深译本更加注重诗歌的文句和内容,他将押韵改变成同义转换,强调了徐志摩诗歌情感的表达。
在押韵的转换上,朱纯深更加巧妙,例如原文“夏花秋月,芳草无情”,朱纯深译成“夏花冬月,芳草悠悠”,保留了原文的押韵,又更加准确地体现了芳草的悠悠不绝的意境。
无论是杨宪益的诗歌风格译本还是朱纯深的情感表达译本,都把《荷塘月色》的内涵完整地传达出来。
杨宪益以其简练、流畅的语言,把整首诗的美感表达出来;而朱纯深则更加注重诗句的押韵,表达出徐志摩诗歌情感的表达。
这二位译者以各自的译本,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内涵,两种译本搭配起来,能更有助于读者对《荷塘月色》的鉴赏。
诗歌译作不同于普通文章的翻译,在英译中必须注意文化背景和文学风格的表达,既要保留原文的意境,又要使译文具有原作的美感,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凝练和表达的内在价值。
最终,杨宪益与朱纯深的《荷塘月色》译本,体现出两人在文学翻译方面的精湛技艺,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徐志摩的诗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从风格再现视角比较《荷塘月色》的两个译本
穿始终。文散文文 体 的这种 特点 使散 文灵 活 多变 ,
优美传情。然而正是这样的特点造成 了散文 翻译 过
程中的风格再现的困难 。风格是散文 生命力 最重要 的体现 , 所 以对 散文风格 的准确 把握 是 翻译成 功 的
2 0 0 6 ) ” 。人 们倾 向于复制最受欢迎 的语言信 息。 网
第 7- 8期
前提 。散文 的“ 风格可译否” 曾在 翻译界 引起很长 时
朱译 : S o m y m e mo r i e s d i r t f b a c k t o t h e S o u t h a f t e r
a Ⅱ .
间的争论 。 目前 “ 风格可译与再现” 的学术 观点 已形 成共识 , 许多优 秀 的译 者都 巧妙 地再 现 了原作 的风 格 。当然 , 由于语 言文化 的差异 , 由于译者 的文学 素 养 与原 作者存在 差异 , 百分 之百 地再 现原 作 的 风格 是不可能的 , 风格 的可译性 只能是一 个相对 的概 念。 译 者要想把握住 原作 的风格 , 必 须 通过 对词 句 的微 观分析和对篇章 结构 的宏 观把握 , 从 而 实现 风 格 的
个语言模 因若 要被 强化 或保 留, 一个 重 要 的
因素就是语言信息必须具 有很强 的表达力 。如 果一
个具有同义关系 的新形式 的信息在某种 意义 上更生
参考文献
1 .B l a e k mo r e S u s a n .T h e Me m e Ma c h i n e [ M] .O x f o r d : 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 9 9 9 . 2 .H e y l i g h e n ,F .觋 M a k e s口 Me m e S u c c e s s f u l ?[ A] .P r o c e e d i n g o f 1 6 t h I n t e na r t i o n a l C o n g r e s s o n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本文的目的是对比赏析《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并对它们的优劣势、不同之处以及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体现进行分析。
首先,《荷塘月色》是一首民间抒情诗,描绘了荷塘充满神秘气息的景色,具有浓浓的怀旧情怀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诗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苏轼的《桃花源记》中,它反映了中国文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一方面,顶尖学者Antony Wildey对《荷塘月色》的英译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原则。
他的译文是完全按照中国的文化观念将文字重新排列,以便英语读者能够读懂。
他的译文也恰到好处地用英语语言表达出了诗歌的含义,使诗歌更加贴近中国文化,并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神秘的怀旧情怀。
另一方面,David Hinton对《荷塘月色》的英译更加接近原文。
他的译文从句子结构到词汇的使用都更加贴近原文,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他的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古韵和神秘气息,而且更加贴近中文的节奏,以及中国的文化元素,并让英语读者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从Antony Wildey和David Hinton的英译可以看出,译者们在试图保持原文内容的同时,也试图将中国文化的含义传达到英语读者中去。
而且,他们也在积极探索适合于传达原文情感的英文表达方式,使得英译者们能够很好地体会到抒情的氛围。
最后,这两位译者的英译本为《荷塘月色》提供了丰富的阐释,
使深奥的诗歌可以更加深入地被英语读者所理解。
此外,这两位译者也为译者们提供了一个积极探索英汉文化差异的好机会,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珍贵,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与历史的美妙。
《荷塘月色》四个译本比较(转载的)
《荷塘⽉⾊》四个译本⽐较(转载的)第⼀个译本是由朱春申翻译,他传达了原⽂的审美观念,并在《荷塘⽉⾊》的译本中选⽤了最合适的词语。
第⼆个译本是著名的译者王淑升翻译的,第三个译本是由杨宪益和他的妻⼦戴乃迭翻译的。
他们的翻译体现出:译出语⾔要忠实于译⼊语⾔的深层意义以及原⽂的⽂化:译出语⾔可有些许洋味,他们的审美思想在《荷塘⽉⾊》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第四个译本是李明在2005年翻译的。
因此在这个译本中,有很多新思想和新⽅法。
语⾳汉语是⼀种带声调的语⾔,英语是⼀种带重⾳的语⾔,散⽂的韵律相当重要。
对于英译本来说,展现汉语译本的韵律是⼀种很⼤的挑战。
C:“像闪电般。
”E1:“like streak of lightness.”E2:“with the suddenness of lightness.”E3:“in a flash.”E4:“like a streak of lightness”在汉语译本中,四个汉字会加快韵律。
读者能看到并感受到其震颤,正如汉字译本中的韵律⼀样,在E1⾥也有四个重⾳节。
翻译能给读者视觉和感觉上的强烈感觉。
在E2中,作者将四个⾳节挑战到九个,这使得句⼦速度变得更加的慢。
E4的韵律⼏乎和E1相同,E3的韵律⽐其他三个快。
词汇在汉语译本中,叠⾳词展现了声⾳与意义的美感。
在英译本中,译者使⽤形容词或副词⽽不⽤叠⾳词。
叠⾳词是汉语中⼀种普通的语⾔现象。
它使语⾔更加⽣动形象。
它的作⽤是强调情感,加重韵律。
在英语中很少有叠词。
它的⼤部分是拟⼈化,如bubble-bubble。
在汉译本中有27对叠⾳词。
其中⼗对在第四段。
他们可描述睡莲的状态、颜⾊、芳⾹、叶⼦和⽔。
但在英译本中,译者将叠⾳词都改成了普通词。
例如,汉译本中的“亭亭”传达了跳舞⼥孩苗条的⾝材。
“星星”描述了满天星的美丽。
英译本没能翻译出作者对睡莲的爱与⽂章的美丽。
这是由于不同的语⾔特点导致的。
修辞“隐喻或明喻可以使话语变得美不胜收,它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宗旨”(GWTurner, 1973:133)。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
从修辞翻译看《荷塘月色》的三个译本《荷塘月色》是中国大诗人苏轼的一首词,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讴歌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可贵。
这首词在译成其他语言时也被广泛传播,其中最为著名的三个译本分别是钱钟书、王国维和林语堂的翻译,本文将从修辞翻译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译本的特点。
钱钟书版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钱钟书的翻译不仅在语言上精练简洁,还体现了苏轼的词美。
其中最具特色的修辞手法是转喻,即将一个比喻和另一个本来无关的事物相比,以实现意象与意义的统一。
这在第一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湖光秋月”本是两个并列的意象,但是通过“两相和”将它们转换成了一个意象。
这一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也体现了其审美见解。
此外,还有“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几乎完美的图像,将水面的平静和光滑比作一面镜子,同时也暗示了池塘的清澈和干净。
最后一句中,青螺和月色的比喻,隐含了两者都是价值和美的象征。
王国维版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波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银光荡。
王国维的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语言上也相对简单明了。
但是与钱钟书版相比,王国维版的译文在修辞层面体现不足,缺乏对原文意象的诠释。
例如“银光荡”是一种将月光和水面波动进行比喻的手法,但这种表达对读者来说并不容易引起共鸣,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效果也相对弱一些。
此外,与钱钟书版的转喻和暗示不同,王国维版相对简单明了,但是在整个诗词的表现力方面出现了一些损失。
林语堂版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林语堂的翻译则更为出色,其表现力和意境感人,同时兼顾语言美和意象美。
例如,与钱钟书版本相似,林语堂也运用了转喻手法,将“湖光秋月”转换成“两相和”这一图景,同时也将月色和光芒进行了比喻,在表达上与原文相似度较高。
此外,在表达上,林语堂依据上下文进行语境修辞和情感修辞。
在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中,“青螺”一词为创新之处,从传统的“青蛇”中借用典故,并赋予其以新的意义,与“白银”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复合了色彩与意义,神韵优美且富有情感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的星
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将其译为 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
三段, 也就是除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 到 但
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部分之外的内容
由于众多的研究 荷塘月色 译本的文章已经
提及朱纯深的 disquieting 和王椒升的 restless
两词的差异, 本文就不加多论 本人认为文章前三
段体现了作者抑郁的心绪, 文笔相对比较平淡, 王
塘月色 中最著名的通感手法, 微风过处, 送来缕
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花
的香味清雅宜人, 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
时有时无, 这种体验是真实的; 听那从远处高楼飘
来的歌声, 时断时续, 同样是真实的体验 这两个
真实 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 王椒升的
翻译与朱纯深译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比较传神,
the wall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road
could no longer be heard. , 朱译为 A full moon was
rising high in the sky;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playing
谈到荷塘月色, 就不得不提朱自清对比喻和拟
人手法的熟练运用, 其中的语句有很多是句式工整
的平行结构 仔细品味朱纯深的译文, 我们可以发
现他在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同时, 也运用了大量的
头韵和尾韵, 如 here and there , tiny thrill ,ette 在平行结构方面, 原文中 层层的叶子中
解当然也到位, 但是他选择了用普通的文本排列,
就破坏了 采莲赋 和 西洲曲 本身作为诗歌或者
歌谣的形式美 虽然它不影响我们的理解, 但是从
一定的意义上来说, 朱的译本使朗朗上口的 采莲
赋 失去了其文学韵味2. 中间部分翻译的比较
散文一般具有语言精练, 以少胜多, 思想缜密,
刻画入微, 隽永含蓄, 深沉有味, 朴实无华, 清新自
然等特点, 最显著特色是 体物写志, 形散神聚
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散文特点的部分, 通
过对荷塘月色之色 之动 之静的精辟描写, 作者由
远及近 由上而下, 从茂密的荷叶到多姿的荷花, 由
缕缕荷香到那叶花颤动, 更到那流水声声, 作者独
到的描写引人入胜 文章动静结合, 将花 叶 流水
赋予人格化, 情景交融, 如此传神的佳作, 对译者来
也体现了朱自清的写作特色 在翻译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 一团雾 一源自时, 两位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倒装
手法, 不仅保持了上下文的连贯, 也巧妙地体现了
原文的意境和神韵, 为译文增色不少
三 结 语
总的来说, 两个译本都有其长处及不足
现自己的心情落寞与之
对比 而王椒升却译为 their noise , 有贬义之嫌,
也没有很好地理解朱自清的意图所在, 随后的 I
had nothing to it. 也与原文有出入
当然, 王椒升的译本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荷
生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的荷塘月色的情景, 朱纯深的
译本更侧重美感, 较之王的版本, 更为出色
荷塘月色 写于1927 年7 月的北京清华园
此时的中国正值蒋介石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之
后不久 曾参加过 五四 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
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 悲愤而又不满, 陷入对现
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
the frogs in the pond. 则非常恰当
此外, 对于 荷塘月色 的名句 但热闹是它们
的, 我什么也没有 , 朱纯深译为 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I have nothing. , 这里的蛙和蝉声表现的
是它们的生气, 作者借以表
有表达出 田田 的内涵成分 又如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 朱译
成 Around the pond,far and near,high and low,
are trees. Most of them are willows. , 简简单单平白
的翻译没有华丽的词汇, 却表意到位, far and
荷塘月色 作为中国现代经典散文传世之
作, 从初中开始就被学生所熟知 经过认真阅读两
个不同的译本, 并和原文对照, 本人认为这两个译
本各有千秋 具体说来, 文章的首尾两部分王椒升
的版本较好, 而散文的主题部分, 也就是朱自清先
frogs in the water. 非常不恰当 不如直接如朱纯
深那样将理解后的意思译出来, 反而不会让人曲解
原文意思 朱译为 The most lively creatures here,
for the moment,must b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bath. 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且句式工整, 形象
生动, 韵律感十足 还有朱译版本中的 a profound
sleep 和 a snatched doze 相互对应, 对比 酣眠
和 小睡 , 简约达意, 匀称的平衡结构增加了译文
的均衡美
需要指出的是王椒升在翻译时由于刻意追求
字字达意, 反而犯了歪曲原文意思的错误 原文中
ingly open and others bashfully holding their petals
in. Just like a string of bright pearls or stats in a blue
sky,or like lovely maidens just emerging from their
near,high and low 与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一一
吻合 而王的译本在应该追求一一对应的翻译时
却没有做到, 译文显得冗长累赘, On all sides of
lotus pond,far and near,on high ground and low,
there are trees,most of them willow.
椒升完全顺应朱自清本意的翻译较好体现了作者
当时低落的心情, 句序基本上不做调整也能够反应
当时作者描写具体景物的用意所在
其中, 在用词方面, 比如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已经听不见了; 王译
为 Slowly the moon climbed in the sky,and beyond
在比较了这两位译者的文本后, 本人深刻意识
达这些丰富的内涵, 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体现这样的美感 比如朱纯深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 弥望的
是田田的叶子 的翻译, 或许我们本身都无法用言
语来解释 田田 一词妙在何处, 但通过他的翻译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 我们顿觉 silken
译成 the bit of universe seems in my possession
now 更能为人接受
在文章的结尾, 朱自清引用了梁元帝的 采莲
赋 和 西洲曲 , 这给译者的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
难度 王椒升的翻译从格式上看就具有一定的美
感, 而且对原文本身的理解也很到位 朱纯深的理
one: I like being in a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
ny. 则显得句子冗长且句式相对不那么工整
王椒升在翻译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一句
时译成 stretch of land and sky that spread out before
me seemed to belong to me , 显得过于牵强, 不如朱
姿绰约
原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 如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脉脉 静静 薄
薄 等; 还有大量的迭声词, 如 袅娜 仿佛
渺茫 斑驳 等; 还有许多双声叠韵词, 如 零
星 宛然 酣眠 均匀 等, 它们的交错使用使原文在形象美的基础上具备了音乐美和意境美
在英文的翻译中, 我们无法直接用单词或词组来表
field
是如此的恰当; 而王椒升的 On the surface of
the winding and twisting lotus pound floated an im-
mense field of leaves. 只用 immense 来修饰就没
闷的心情, 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荷塘月色 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 抒写作者
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 严酷现实重压下的苦闷 彷
徨和寂寞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
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从翻译对比的文化角度来看, 译文必须始终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章
基调 两位译者都做到了这一点, 尽管在选词方面
outside had died away; , 从忠于原文的角度看,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