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的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试卷4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试卷4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试卷4(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辨析题(总题数:35,分数:70.00)1.德育原则也叫德育规律,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原则则带有主观色彩,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或提出的。

正确的原则必然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客观规律。

)解析:2.教学中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提高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解析:3.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属于品德修养指导法。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的核心是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道德判断和自律的能力。

德育原则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以亲身行动引导学生。

教师应该有高尚的品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崇敬,通过他们的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

另外,德育原则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原则则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首先,教学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根据这些因素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原则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此外,教学原则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德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德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

另外,教学也需要有德育的支持。

德育能够为教学提供积极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

总而言之,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德育原则通过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教学原则则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教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学原则与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与德育原则
(8)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入深;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6):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7):发展性原则:(1、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8):因材施教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相结合原则:(1、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长善救失原则:(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五、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1、引导学生关系、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教育影响达到最佳态度);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材料分析题必看考点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例:运用新课改的相关理论,分析材料中教师的做法。

【理论点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理论点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理论点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答:(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被动接受知识,还存有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理论点四】新课改下的评价观(1)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③评价内容综合化④评价标准分层化⑤评价方式多样化⑥评价主体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二、教学原则、方法例:运用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理论点一】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3.直观性教学原则4.启发性教学原则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6.巩固性教学原则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理论点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实验法8.情景教学法教学情境的创设1.生活性2.形象性3.学科性4.问题性5.情感性三、德育原则、方法例:运用德育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总结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想要成为教师的人来说,掌握教育学的重点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的总结。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其中,劳动起源说是科学的教育起源说。

4、古代教育的特点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等。

5、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7、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和多样化发展阶段。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取向。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体现在教育具有传承、选择、融合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要点整理归纳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要点整理归纳

2020年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要点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第二章教育与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导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八大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应当使用不同德育方式,为了方便考生对德育原则的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德育原则实例讲解,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原则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

”(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2:导向性原则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

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

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

(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

”(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

(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

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本文将讨论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教资教学原则1. 适应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背景等方面的信息,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2. 兴趣性原则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实践活动、讨论等,使学习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情境性原则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通过实际案例、问题解决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升学习效果。

4. 综合性原则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如讨论、实验、练习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仿真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习内容置于具体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5. 数字化教学法数字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结: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点口诀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点口诀

科目二知识点口诀教育学+心理学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自发广泛无等级、容简劳实法单一解释: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劳动和实践)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教育的起源: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梦露,米凯爱劳动解释:①神话起源说:朱熹。

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②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桑代克(美国)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③心理起源论:孟禄(美国),著有《教育史教科书》。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④劳动起源论:(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3.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全民多现身解释:①教育的全民化(性)②教育的民主化(性)③教育的多元化(性)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性)⑤教育的终身化(性)4.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的独立与大范、班级百科循自然解释:①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近代)。

②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也是近代最早的教育著作。

③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④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⑤在教学内容上,它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遵循)自然。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二三四解释: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重视道德教育(德育)。

两基础: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旧)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四阶段: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小明(清)联系小方]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社会本位论)地位: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要的知识点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及其作用2、环境及作用3、学校教育及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五、教师的职业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心理素养5.身体素养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十二、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十三、班级授课制的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十四、教师成长的途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教师资格证教育的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的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如果有错别字大家不要介意,手打的难免有些错误~多多包涵德育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与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与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另一个版本】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学生参加时间锻炼,将提高认识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与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与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与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1)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与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与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教资科二德育原则口诀

教资科二德育原则口诀

教资科二德育原则口诀口诀:"仁爱恒,尊个体,德育渗,品自纯。

""知行合,重实践,导行为,铸良魂。

"正文:一仁爱恒久,尊重个体德育的基石在于仁爱,对学生怀有真挚的爱心和关怀。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他们的独特价值,因材施教,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德育渗透,品自纯德育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行为规范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德育内化为学生的品格。

三、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德育不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更强调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形式,都能有效促进学生德育实践。

四导行铸魂,塑造良知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生的良知。

通过引导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责任感、诚信、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

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社会栋梁。

具体应用:1. 仁爱恒久以爱心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支持。

2. 尊重个体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尊重学生的隐私和选择,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

3. 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让学生从知识中感悟道德道理。

利用课外活动、班会等形式,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 知行合一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

通过事例讨论、情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原则。

5. 导行铸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奉献精神,塑造他们的良知。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札,欲罢不能。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基本途径是恩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课外活动与枝外活动(三)劳动(四)少先队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核心考点)

六、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其意义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系统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适当的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教学原则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会学懂,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记忆口诀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记忆口诀

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记忆口诀2019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记忆口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口诀为:“提素”“个性”“创”“两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时代要求。

口诀为:“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口诀为:“四个转向”。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口诀为:“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为:“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

1.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职业的责任)为:a。

教师是学生研究的促进者;b。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d。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e。

教师应该是终身研究的践行者。

记忆技巧为:学生不仅要在课上接受教育,还要去社区终身学。

教师职业的价值为:对教师个人,可以满足教师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他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或者口诀为:“教师是文化传递者”“教师是文明促进者”“教师是智慧开启者”“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二)教师行为转变口诀为:“你我他它”。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必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基本规律》①基本定义: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内部、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一些本质性的关系。

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就是说教育如何影响人成长、发展的一些内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阐述教育和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关系。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是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就相当于一栋房子的地基。

如果不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后面关于教学、德育等内容的理解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都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

③前置知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像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之类的基础知识。

例如,知道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助于理解教育规律中教育与人的关系。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知道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比如现在社会强调创新能力,那教育就应该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活动。

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整个第二章知识体系的基干部分,其他章节像教学、德育等知识都是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德育原则等知识联系紧密。

例如,教学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教学。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

因为这些规律比较抽象,需要深入理解社会、教育、人的复杂关系。

- 关键点:抓住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键点。

比如教育是如何促进社会文化传承的,又是怎样受社会经济制约的。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

一般会以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辨析题的形式考查。

- 考查方式:选择题可能会出一个实例让选择体现了哪种教育规律;简答题就可能直接让阐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哪些。

三、详细讲解(以理论概念类为例)①概念辨析:- 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主要谈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的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是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的掌握理性知识。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做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绘,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和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二、启发性原则(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应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好问、多思、深想的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用于实际。

启发性原则不仅要求学生动脑,而且要求引导学生动手。

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让他们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民主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有错别字大家不要介意,手打的难免有些错误~多多包涵
德育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另一个版本】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学生参加时间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1)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机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另一个版本】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要求:①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
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①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想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①即要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③教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它们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抓好学生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③教学生复习和记忆方法。

7、发展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基本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②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基础的知识(部分内容)
1、奥苏贝尔的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培养方法:①说服法。

教师经常应用语言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再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②榜样示范: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录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为宜。

③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要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能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④价值辨析。

刚开始不能清楚意识到人的价值观,后经过辨别和分析,形成价值观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⑤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中学生心理健康:抑郁症(合理情绪疗法),恐惧症(系统脱敏法)、焦虑症(考试焦虑)(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强迫症(药物、行为、森田治疗),网络成瘾(行为、认知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