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朝代更迭频繁。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短暂统一,但很快陷入内乱。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退,随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建立了众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与此同时,司马氏家族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此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北方则由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五个朝代被称为“北朝”。

在政治制度上,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得到确立和发展。

这一制度起初旨在选拔人才,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经济方面,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工程大量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

同时,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城市兴起,如建康(今南京)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北方,虽然战乱频繁,但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融合。

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玄学兴起,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玄学强调思辨和抽象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方面,诗歌、散文、辞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风格慷慨悲凉;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如《木兰诗》《敕勒歌》等,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文学批评也逐渐兴起,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公元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权的统一瓦解,多个王朝相继兴起并相互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本文将从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二、政权分裂1. 曹魏的兴起与统一失衡曹操建立的曹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它继承了东汉王朝的遗志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起来。

然而,曹魏的统一并不稳固,后来的曹魏帝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政权分裂的趋势加剧。

2. 三国鼎立与北方民族政权随着曹魏的衰落,东汉的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了两个对立势力:蜀汉和东吴。

三国之间的争斗使得中原地区在政治上更加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崛起,如鲜卑的鲜卑太宰慕容隆建立的后燕以及苻坚建立的前秦,他们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分裂的局面。

三、社会变革1. 经济动荡与土地兼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集中和兼并。

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为地主的佃户,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稳定和农民的痛苦。

2.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这与政权分裂以及土地兼并的情况密切相关。

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许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士族集团的兴起以及士人地位的提高,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变革。

四、文化发展1. 文人墨客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历史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增添了许多文化的魅力。

2. 文化交流的繁荣在政权分裂的背景下,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圈。

南方文化以其温婉细腻的特点著称,而北方文化则更加豪放奔放。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五、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影响,也奠定了后来隋唐王朝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一、背景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该历史时期大致为公元220年至589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官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1. 曹魏政治制度在曹魏期间,官僚制度和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对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魏的中央政府采取罢免和聘任官员,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属地制度。

2. 东晋政治制度东晋的王朝建立于西晋灭亡之后,论文治的实际成果。

东晋大多数皇帝都承袭了文帝模式即亲政,并努力维护中央集权。

3. 南北朝政治制度随着南北分治的出现,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也导致了对社会结构的更多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多地反映了地方政治。

三、文化和艺术1. 曹魏文化曹魏时期的文化是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时期,曹魏时期诗歌学派的出现使文学艺术开始多元化。

2. 东晋文化东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由王朝所决定。

东晋时期文化的发展是数十年的和平繁荣的结果。

3. 南北朝文化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化非常复杂,分化也非常彻底。

南方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北方地区则是儒家思想的盛行。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1. 曹魏经济曹魏时期,中国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农业方面,灌溉水利和土地安排的合理化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2. 东晋经济东晋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制度改革、务本简朴等思想展开的。

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3. 南北朝经济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的战乱和分治会使为曹魏时期的经济繁荣及东晋时期的制度改革逐渐消逝。

南方繁荣的船运经济得到了发展,北方削弱了对中央财政系统的贡献。

五、主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战乱,政治制度变化和文化创新的时期。

一方面,社会阶层也得到了较为微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统一的短暂繁荣也在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共计369年。

此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变动剧烈,文化交流活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权更迭与分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发生了多次更迭和分裂。

东晋、南朝宋、齐、梁和陈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而北方则先后出现了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齐和北周等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的斗争与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动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经济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

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由于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

三、文化繁荣与思想观念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文人墨客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文化交流频繁。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诗人陶渊明、曹操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文人。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深厚的融合。

四、佛教的兴起与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的兴起带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佛教高僧和宗派。

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五、边患与汉族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频繁遭受外族入侵和边患威胁。

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氐族、匈奴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对北方汉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直到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建立后,汉族才得以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

六、统一的希望:南朝隋唐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为后来的南朝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使得南方政权得以崛起,最终由隋朝和唐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和发展的时期。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少数民族内迁一. 北魏的崛起⑴族源:①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②汉魏以来游牧于山西、内蒙;③315年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

⑶统一北方: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3.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4.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社会矛盾5.孝文帝自身的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以及冯太后支持6.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目的:缓和尖锐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核心措施) 北1)前提:由于战乱土地荒芜,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主观目的: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制)。

4)土地性质: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下实行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实质)5)作用①对农民:农民得到土地②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并,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 ③对北方经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④对后世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融和封建化;使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2、废除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1)原因:A 、宗主督护制下宗主成为割据势力,宗主隐冒户籍,逃避赋税,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了B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4)影响: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隐瞒户籍状况改变②建立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③户口增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公元220年到589年的长时间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国家的分裂和动荡,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1. 魏国的建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魏国逐渐崛起。

曹魏继东汉瓦解后成为中国北方的统一政权。

2. 晋国的兴起曹魏灭亡后,司马炎建立了晋国,取代了魏国成为中国的新统一政权。

3. 南北朝的形成晋国的统一并不长久,不久后就陷入了内部争斗与军阀割据的局面。

由于政治的分裂与外族的侵袭,中国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形成了南北朝时期。

三、南北朝时代的政治特点1. 北方政权的特点北方政权以鲜卑族和汉族军阀为主导,军事力量强大,但由于政治不稳定,频繁更替,导致经济文化发展受到阻碍。

2. 南方政权的特点南方政权以吴、越、楚、陈四个国家为代表,多由南方土著势力建立。

虽然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但军事力量较弱,难以与北方政权抗衡。

四、文化变革与文学发展1. 道教的兴起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道教尤为盛行,许多文人墨客抱道教思想,追求超脱世俗,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寄托。

2. 文学的繁荣南北朝时期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魏晋文化为代表的洛阳文化和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琅琊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五、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1. 农业的变革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大规模经营转向小农经济,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频繁,使得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2. 手工业的兴盛手工业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匠技术独特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科技与学术的进步1. 科技的突破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如丹砂、高炉的使用,铁器、钢制品的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2. 学术的繁荣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七、统一与南北朝的结束1. 北朝南侵北朝政权先后发动了多次南侵战争,试图重新统一中国,但后来大部分战争都以北方政权的失败告终。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从公元2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的一个时期。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东汉帝国的灭亡和隋唐帝国的兴起。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各方势力纷争不休。

魏晋南北朝的建立源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自东汉献帝起,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分裂为三国魏、蜀与吴,随后形成了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陈、南朝齐和北魏等七个朝代。

在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势力不断崛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主要因为政治制度的混乱和官僚机构的腐败。

各地割据势力的抬头也加剧了政治动荡。

这些政治动荡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二、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大转型。

汉末乱世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民族士族的衰落。

在这一时期,新兴的士族与传统的士族并存,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才思敏捷的士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文人成为社会精英,他们在政治、文化和学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文人重视个人情感和主观表达,形成了儒家学说的变异和发展。

这一时期,诗、词、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再次,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兴起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精神追求。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分裂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局面长期得不到解决。

直到隋朝的统一,中国才重新实现了统一。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验为后来的统一政权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迁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诗词文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都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魏代汉开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立国止,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由于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合称为六朝,所以六朝也被用作魏晋南北朝的代名词。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又加上战乱,使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

但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文学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陶渊明等。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典范。

隋朝隋朝始于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隋文帝),建国隋朝。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后来由于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隋朝止。

隋朝不仅结束了长期分裂与混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四周国家如突厥、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与百济等国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谴隋使最为著名。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期。

这个时期从220年持续到589年,涵盖了三个朝代:魏、晋、南北朝。

这段时期的纷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

一、政治纷争1. 魏晋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纷争就是魏晋之争。

当时的魏国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而晋国也出现了东晋和西晋两个政权。

这两个政权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争斗,势力的博弈使得政治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2. 北南分裂除了魏晋之争外,南北分裂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纷争。

南方的东晋政权和北方的魏政权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对抗和纷争。

南北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二、文化纷争1. 文学思潮的交替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潮经历了魏唐文化和晋唐文化两个时期的交替。

魏唐文化注重技巧和艳丽的描写,而晋唐文化则更加强调内心的独白和感慨。

这两股不同的文化思潮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和对立。

2. 儒道之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儒家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追求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社会上形成了两股势力,纷争不断。

三、经济纷争1. 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大的农民和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地方割据的现象日益严重,各地的农民起义也纷纷爆发。

这些纷争使得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受损,给国家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经济衰落和财政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连年的战乱和地方割据导致国家经济衰落,财政危机四处蔓延。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政府不得不对百姓加重赋税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纷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争几乎涵盖了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各个方面。

这些纷争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也为后来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魏晋南北朝(220--581年),是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时期,国家分裂不统一,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统治,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崩溃,外族文化入侵。

导致了社会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是整个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悲催的时代,称作乱世,恰如其分。

2、魏指的是三国时代220年曹丕代汉以后建立的魏国,于是被史家视为正统。

晋朝指的是265年司马炎篡魏以后建立的晋朝,在晋朝建立没多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晋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即皇帝位,重建晋祚,此后一直维持到420刘裕代晋建立刘宋。

南朝指的是420年刘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灭陈而止,这期间共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指的是439年北魏统一中原地区到581年隋文帝代北周。

共计121年,这期间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政权。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促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添加标题
影响:士族门阀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导致了豪门大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限制了其他阶级的政治权利和发展机会,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同时,士族门阀制度也促进了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 的发展,为后世的家族政治奠定了基础。
均田制
定义:均田制是 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的一种土地制 度,国家将无主 荒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并限制土 地买卖。
民族融合:由于战乱和 人口迁徙,不同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增多,促 进了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士人文化:魏晋南北 朝时期,士人文化盛 行,文人墨客在艺术 创作中追求个性解放 和自由表达。
书法和绘画艺术: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 画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出现了王羲之、顾 恺之等艺术大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事 件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 朝时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景北



文魏 化晋
和南
科北
技朝

目录

重魏 要晋
事南
件北



社魏 会晋
问南
题北



政魏 治晋
制南
度北



影魏 响晋
和南
意北
义朝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 景
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 政治逐渐形成
政治格局的变化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达到顶峰, 皇权衰落
实施范围:主要 在北魏、北齐、 隋唐等朝代实行, 其中北魏是均田 制的主要实施者。
实施方式:按照 人口数量平均分 配土地,成年男 子可获得土地70 亩,妇女减半, 土地不得买卖。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跨度大概从220年到589年,历时约36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型。

以下是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一、历史背景1. 魏晋南北朝是三国时代结束后的时期,中国政治陷入了动乱的局面。

2.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央政权的衰落,地方诸侯的崛起,政治分裂和割据现象普遍。

3. 同时,传统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二、政治制度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比较频繁,呈现出演化的趋势。

2. 魏晋时期,官僚制度开始逐渐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等高官相继出现。

3. 随着南北分裂,北方政权逐渐形成军阀政治,南方则有多个政权相互竞争。

三、经济状况1.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一直是社会经济的中心。

在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粮食转向了棉花、茶叶、丝绸等生产。

2. 由于地方诸侯的割据现象普遍,人口流动增加,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3. 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货币、市场和商业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文化思想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的原因,士族文化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思潮。

2.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新的发展,儒学更加注重“内圣外王”,主张以“德性”来统治社会。

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以上是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这个时期的人们,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背景及其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公元280年)至隋朝建立(公元589年)之间的时期。

此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等,南方则有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等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政治特点1. 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北对峙,互不相认。

2. 士族兴起:士族势力迅速崛起,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而皇权逐渐衰落。

3. 群雄割据:各地军阀林立,大小诸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

三、文化特点1. 文人墨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期,文人墨客才子辈出,他们以文学为乐趣,追求自由洒脱、儒雅自持的生活方式。

2. 文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代表作家有曹操、诸葛亮、陆机、左思、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3. 美学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意境美、韵味美,注重艺术表现力和个人感受,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

四、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在南方的江南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与商业渐渐兴起,手工业以丝织业和制瓷业最为发达,商业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社会特点1. 地主豪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的势力逐渐加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2. 农民矛盾:由于战乱频繁,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难,他们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

六、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对唐代的文学以及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章概要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政权的对峙。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经过了近400年的分化与整合,全国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加强了接触和交流,经济文化特征趋同倾向明显,为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但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并未中断,中原等政权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受全国性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影响,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更多的中原地区汉族迁入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明确虽然全国处于长期割据状态,但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得到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促进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明确中原各政权依然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郡县制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分,明确各民族密切接触交流,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在继承汉代开发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的传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明确这一时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新疆地区的主导思想。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宗教演变,明确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并与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三历史学习中需要了解的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一、政治变革1. 三分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割据的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北方政权:魏国是北方政权的代表,曹魏建立后,形成了以中央集权统治北方的政治体系。

3. 南方政权:吴国是南方政权的代表,孙权建立后,采取分封制度,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形式。

4. 民族大迁徙: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匈奴族等少数民族大举南下,并先后建立了北魏、北董两个政权。

二、经济变革1. 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商品经济:商业经济得到繁荣,市场经济渐渐兴起,商品交换成为经济主要形式。

3. 文物经济:广陵、建业、洛阳等地的文物艺术品制作工艺日益精湛,成为经济增长点。

三、文化变革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等。

2. 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家复兴: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复兴和发展。

四、艺术成就1. 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五石图》、《女史箴图》等。

2. 雕刻艺术: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魏的狮子和佛像等。

3. 陶瓷艺术: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出现了以青绿釉和黑釉为主的陶瓷器。

五、科学技术1. 数学:南北朝时期,数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如《晋书算经注》等著作。

2. 医药学: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得到了发展,如《孙思邈本草纲目》等成就。

3. 建筑工艺:南北朝时期,建筑工艺逐渐成熟,如洛阳白马寺的塔、洛阳龙门石窟等建筑。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西魏—北周(灭于隋)东晋 (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隋(581)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三.特征表现政治①朝代更替频繁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三长直属州郡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⑷迁都洛阳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经济农业: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白瓷(南北朝)商业: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思想:A.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佛教相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与佛教追求寂天不同,道教的主旨在于追求人的精神自由与长生不死,并通过炼丹、吃药等来达到其目的。葛洪《神仙传》记张道陵云:“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帛。”除炼丹、吃药外,道教也讲究养生、医术本草。就炼丹吃药来说,道教对统治阶级颇有吸引,而讲究养生、医术本草则对平民有吸引。它求仙而不否定世俗,求长生而不否定享乐,既有很大的虚幻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道教自产生以后,不论在上层社会还是普通民众中都不乏吸引力。因此,在佛教流行的同时,道教也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道教的求长生、慕神仙以及炼丹、服食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都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游仙诗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与主题,莫不与道教的流行与影响有关。曹操有《气出唱》三首及《精列》,郭璞有《游仙诗》十四首等,均是其代表,也有一些诗中对求仙表示怀疑的,如曹植诗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曹操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等。这些诗不论是正面的希企求仙,还是反面的否定神仙的虚妄,都反映了神仙之说对文人的影响。这种长生求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王瑶《中古文学论集·文人与药》)是否可以说,这种觉醒了的生命意识是道教神仙之说流行的原因之一,而道教神仙之说的流行,也加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道教影响于文学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对中国文想象力的刺激。儒家是重功利的,重实用的,很少有神奇的怪诞不经的想象,而道教因为求仙,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仙界,这对于文人想象力的开发,对于文学作品中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的描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2、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就文学批评的概念、术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的范畴。如“风骨”、“风韵”、“形象”、“意象”、“兴会”、“兴象”等,也开始探讨“意与象”、“形与神”等的关系。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术语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同时,它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纲纪,而且也影响着士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汉末黄巾起义,不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纪,要重新恢复整个的安宁稳定与秩序,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必须寻找一种更为切实、更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汉末乘时而起的曹操即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的人,同时作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中说:“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起,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学问为本,专以交通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即指曹操的措施所带来的思想的变化。儒学一尊的地位一旦打破,人的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便出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各种“异端”思想便流行起来。鲁迅即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儒学式微的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
玄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所变化,但总体看,它是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玄学的产生,实缘于魏王弼、何晏等人对《老》、《庄》、《易》及《论语》等的注释(王弼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何晏有《论语集释》等),因此,玄学的形成实和老庄思想颇有关系。到东晋时,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一些成分,进入新阶段。但不论如何,玄学与汉代盛行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它更带有思辩性,这从当时玄学所涉及的一些命题即可看出(如圣人有情无情问题,本末有无问题,声无哀乐问题、养生问题、言意关系问题等),这些带有强烈的思辩性的问题,打破了汉代以来繁琐经学的统治,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活跃思维都起了重大作用。而玄学中一些命题的辩析探讨,反过来也影响到文学创作风貌的变化,如玄学崇尚虚无、贵自然、辩形神,对于文学创作中追求自然神韵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阮籍的发言玄远,嵇康的清新脱俗,陶渊明的任真自然,都不能不说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除了玄学的兴起外,这一时期另一值得注目者乃佛、道二教的流行。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溶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为释加牟尼所创。史载:“汉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这是关于佛经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时间记载,至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帝梦金人而遣使至天竺求法,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经至洛阳,明帝为建白马寺。桓帝时大月支僧支谶来到洛阳,译经典,此后,又有安世高来华。他们先后译出佛经小乘经典,佛教渐见流传。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道安、鸠摩罗会、法显、昙无谶、真谛等众多僧人,翻译大量佛经。这些佛经不少是由外来的印度或西域僧人与汉人共同翻译的,而在共同翻译过程中,增进了中外思想、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音乐习俗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这一时期佛教流行的最主要标志,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者,乃在于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中国的寺院有相当一部分即创设于魏晋南北朝。据统计,梁时有佛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仅建康就有佛寺700馀座;北魏末,寺院有3万馀座,僧尼二百馀万人;北齐僧尼二百馀万人,寺院4万馀座。就文学而言,由于佛教的流行,玄与佛合流,不少文人大都研习佛理并与僧人交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者,一曰使中国文学中想象更丰富。二曰使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加强。三曰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诗歌格律的形成。四曰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五曰丰富了文学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权利。汉末以后,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打击与削弱,但到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从而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至东晋时,由于面,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参田馀庆《东晋门政治》一书)。
(三)文艺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的活跃,也带动了这一时期文艺思潮的活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数端:
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出现,并已摆脱了两汉的儒家诗教观的束缚,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文学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者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总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思想,如《文选》等。
士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而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寒士不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面对士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寒族的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都将他们的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其二,士族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的表现在文化上。陈寅恪先生说:“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唐代政治史述论稿》P71、72)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文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两晋时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文学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