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概论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逐渐降低,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 以后,细菌的生长繁殖仍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 为抗菌后效应。
与药物对其作用靶位的亲和力,药物浓度、接 触时间长短有关。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意义: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延长给药间隔,减少 给药次数,减少不良反应
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细菌基本结构及抗菌药物作用原理示意图
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99.9%)的最低浓度 称 为 最 低 杀 菌 浓 度 (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有抑制微生物生 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氯霉素、 红霉素、磺胺类药等
8.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具有杀灭微生物作 用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苷类抗生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 影响叶酸代谢 —— 抑制核酸合成 —— 抑制蛋白质合成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内酰胺类
环丝N-氨乙酸酰↗胞↘壁酸消合旋成酶酶万↓ 古霉直素链十肽杆↓菌肽

粘肽合成酶
粘肽
细菌细胞膜存在特异通道与非特异通道, 当通道通透性↓→耐药。 (1)细菌孔道蛋白质组成、数目、
功能改变:如G- 杆菌对氨基甙 类耐药
(2)产生新的蛋白质堵塞孔道:如
细菌对四环素耐药
3.靶位改变
药物与靶位亲和力↓:如β-内酰胺类与 PBPS结合↓ 靶位结构改变 a)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产生新PBPs
(MRSA) b)链霉素:P10蛋白改变 c)利福平:RNA多聚酶β亚基的改变
三、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一)严格适应症 (二)防止不合理应用
四、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不得滥用 2、病毒感染、不明原因的发热不随
便使用抗菌药 3、用抗菌药要足量,适当疗程 4、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应避免应用抗
菌药 5、预防应用及联合应用要有严格指征
五、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意义: 1.↑疗效 2.延迟或↓耐药菌出现 3.扩大抗菌范围 4.↓各抗菌药剂量 5.↓各抗菌药不良反应
指征:
1.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 3.病原菌未明的感染 4.慢性感染 5.为了↓药物毒性反应 (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联用抗菌药的结果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 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甙类、 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 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二、细菌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青霉素对G-肠道杆菌 无效
获得耐药性: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
1.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β —内酰胺酶水解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
(来自百度文库)钝化酶:催化某些基团结合 到抗生素的OH、NH2 上 ,使之 失去抗菌活性,如G-杆菌对氨基 甙类耐药
2.细菌细胞壁外膜通透性↓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二氢叶酸
+

对氨苯甲酸 磺胺
砜类
(PABA) 对氨水杨酸
四氢叶酸
↑ 甲氧苄啶 一碳单位 甲氨蝶啶 乙胺嘧啶
核酸合成
—— 抑制核酸合成 ——
喹诺酮类 抑制DNA回旋酶→ 复制受阻 → D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 →mRNA↓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五肽复合物 脂载体 二糖复合物
胞浆内
胞浆膜 细胞膜外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 → 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肽类抗菌药 → 与G- 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 → 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咪唑类抗真菌药 → 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 影响叶酸代谢 ——
谷氨酸
食物
+ 二氢叶酸合成酶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氨基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影响叶酸代谢 2.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4.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5. 影响核酸代谢
机体
抗微生物药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常用术语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化疗) 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
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病原体,条件病原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
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 螺旋体、病毒等
6.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抗菌药抑制 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常用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表示。
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称 为 最 低 抑 菌 浓 度 (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4.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代谢拮抗物↑:如对磺胺类耐药的细菌产 生大量的PABA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1)滥用; (2)局部用; (3)剂量不足; (4)单独用; (5)长期应用。
对策 1. 应用抗菌药要有严格指征 2. 足量用药、疗程要适当 3. 治疗慢性病要联合用药 4. 不要局部用药 5. 研制新药
素等。
9.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半数致死量(LD50 )与半数有效量(ED50)
的比值称为化疗指数。 LD50/ED50 化疗指数越大,表示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
用价值越高。
或LD5/ED95(安全系数)LD1/ED99(安全界限)
10.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
基本要求
掌握: –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谱、MIC、MBC、化疗 指数。 –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分类。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熟悉: –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 –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素药、抗生素、抑菌药、杀 菌药、抗生素后效应。
了解: – 抗菌药物,机体和细菌之间的关系。 – 化疗药物、抗微生物药物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