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封建思想之下的许多行为和言论都是非常可笑的,而在洋务运动中这样可笑的言行更加让人觉得,在封建统治之下人们消息闭塞,对于新鲜的事物不但不会主动了解来接受,而是加以嘲笑和反对,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的愚蠢而不自知。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希望你喜欢。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李鸿章曾经在唐山一带的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矿,于是便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展了煤矿这类的事情,而且结果也是非常喜人的,但是如果想要把这些煤矿运送出去,那么一条快捷的铁路是一定要有的。
要知道李鸿章可是深受西方思想和行为影响的人,于是他在朝廷之上便说出了自己想要修筑一条铁路的意见,其实在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人们还是比较陌生的,果不其然他受到了非常大的困扰和阻挠。
在许多人听说修铁路不仅要在地下挖掘,而且火车还会发出非常大的声响时,反对和抵抗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最后无奈之下也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那么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到底遭遇了什么呢?首先持反对态度的顽固派认为这不仅是一条非常花费金钱的事情,同时还会因为巨大的声响而打扰到皇陵中先人们的安稳,尤其是这样的挖掘工作,完全有可能会因为破坏了风水,从而影响到大清的命运。
因为当时封建思想还十分的严重,所以许多人都被这种说法说服了,最后直到很多年后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才得以成功的修筑。
洋务运动兴起原因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产生的一场自救运动,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一定跟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
但是仅有外国的侵略,如果自身并没有意识那么洋务运动也不会产生,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国内原因。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中的国际原因首先是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甚至已经演变成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得清朝统治者中的那一部分觉醒者意识到了只有通过自强才能够挽救自身的危机。
其次是还有社会上的一些先进分子对西方思想等的传播,使得清朝统治者看到了希望,比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思想。
而洋务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首先是国内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他们严重的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使得清政府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1880年修建铁路的一场大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
1880年修建铁路的⼀场⼤辩论:洋务派与保守派的激烈交锋如今,中国的⾼铁已经遍地开花,它给⼈们的出⾏带来了极⼤的便捷,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想想前些年,有⼀些⼈还在争论中国是否有必要修建⾼铁,这个疑问现在不攻⾃破了。
在100多年前,铁路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当时的国⼈围绕着是否要修建铁路,也是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19世纪的西⽅铁路⼀、清廷早期对待铁路的态度:拒之门外1825年,世界上第⼀条铁路在英国诞⽣。
随后,铁路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然⽽在中国却受到了⼀致阻挠。
直到同治年间,国⼈对待铁路的态度才开始有所缓和,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提出了修建铁路的主张,容闳、李鸿章、郭嵩焘等⼈提议在不丧失主权的条件下修建铁路,但朝廷赞同者寥寥。
吴淞铁路,并于1876年建1874年,英国商⼈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在上海到吴淞之间修建了⼀条吴淞铁路成通车,结果由于⼀个官兵被轧死了,铁路被迫停⽌运营,最后,清政府谈判未果,花了28万两银⼦收购了铁路并将其拆毁扔进了⼤海。
同年,为满⾜“开平矿物局”的运煤需要,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奏请修建⼀条铁路,结果因满朝反对⽽收场。
19世纪的中国铁路⼆、光绪六年:⼀场铁路利弊的⼤论战光绪六年(1880年)⼗⼀⽉初⼆,直⾪提督刘铭传再次奏提议修建铁路,⼀⽯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中国有关铁路问题的⼀次⼤辩论。
辩论正⽅代表: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利国利民刘铭传在奏折《筹造铁路以图⾃强折》中提出,中国想要富强,就必须跟上世界的脚步,因此要加紧修建铁路。
刘铭传说明了兴建铁路的各种好处,尤其是军事⽅⾯。
他说: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捐、⾏旅者,不可殚述。
⽽于⽤兵尤不可缓。
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惟铁路⼀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
视敌所趋,相机策应。
万⾥之遥,数⽇可⾄。
百万之众,⼀呼⽽集。
且兵合则强,分则弱。
以中国⼗⼋省计,兵⾮不多,饷⾮不⾜,然此疆彼界各具⼀⼼,遇有兵端,⾃顾不暇。
中国人民铁路发展史
• 这一时期咸阳的商业组织可以说门类齐全, 分工精细; 城市
人口规模大增, 外来移民增多,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当大 的的提高。 改变。
• 城市不仅在物质上, 而且在精神上较传统时代都有了明显的
第三部分
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
1949-1978
铁路概况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举步维艰的铁路进程
• 整个铁路事业的发展既缓慢又畸形,既设备杂乱又管理落后。综合起来,大致有三: • 一、数量少、分布偏。全国2万多公里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万
多公里。偌大的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
• 二、标准杂、质量差。英、德、比、法、俄、日、美等国把五花八门的铁路标准都搬到中国。列强
把本国陈旧、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设备质量差,线路病害多,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
• 三、管理分割、经营落后。各铁路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仅导致一条铁路实行一种规章制度、
一套管理方法,也使车站和机务、工务、电务等设置重复,行车费用和员工人数增多,给旅客、货 主乘车、运货带来诸多不便。
铁路不仅仅只是铁路
青藏铁路在多年冻土、高 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 难题攻关上取得重大成果,创 造了一流的冻土工程技术、一 流的卫生保障和一流的生态环 境保护,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 高原铁路的宏伟目标。2008年, “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 技进步特等奖。
4.28事故,2008年4月28日4时41分, 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已造成72人死亡, 416人受伤。
路矿权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赎回粤汉铁路为发端, 要求收回清政府已经出让给外国列强的路权,创办商办铁路 公司,“保中国自主之权利”,自筹资金修筑铁路。
长路漫漫始于斯踏访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长路漫漫始于斯踏访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本文以踏访的形式对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的修建背景、过程、发展进行了教详尽的挖掘和介绍,旨在阐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唐胥铁路对当时唐山煤矿资源运输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也从唐胥铁路这一层面对中国铁路发展史作一简单了解。
标签:唐胥铁路唐山矿洋务运动李鸿章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诞生在英国,很快,传教士把铁路的知识带到了中国,自此,中国铁路开始了它艰难的诞生过程。
洋人对中国铁路的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闭锁太久的清朝官民无法接受那机车的轰鸣和滚滚的烟雾,将其“骇为妖物”。
随即,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擅建的小铁路和美国人骗建的吴淞铁路相继被闪电般拆除,但“妖物”的轰鸣已经开始蔓延,震荡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开始真正关注铁路并逐渐改变对其的认识。
而李鸿章的转变最为彻底,也最有意义,正是由于它的积极斡旋与鼎力支持促成了中國铁路的诞生。
唐山开平煤矿的创办,是修建中国铁路的一个契机。
成就了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一、铁路源头——唐山矿一号井唐山矿一号井,中国第一口现代化煤井。
这座历经130多年沧桑的矿井,至今仍在使用。
但它的面貌早已改变,我们已无法想像它最初木制井架的容颜,在它脚下就是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的起点。
唐胥铁路起自唐山矿一号井,止于胥各庄(今丰南区境内),全长9.76公里,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也是我国铁路总里程的源头,踏访也从这里开始。
1876年的唐山还不是一座城市,而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开始了唐山与近代工业文明的接轨。
10月至11月,奉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唐廷枢带领英国矿师马立师用极其快捷的速度完成了对唐山煤田的勘察,初步探明煤炭储量600万吨。
这一结果让唐廷枢和李鸿章都大为惊喜,因为这解决了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燃眉之急。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依仗“坚船利炮”肄意侵略中国,清王朝朝政腐败,外侮加剧。
清朝的铁路参考资料
清朝的铁路西方列强为了加强其在中国的掠夺,竭力抢夺筑路权,修造由他们控制的铁路。
洋务派为与列强夺利、抗争,也积极自建铁路。
列强在华建筑铁路的阴谋与我国自建铁路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扩大经济掠夺,纷纷开始了在华修筑铁路的阴谋活动。
他们一方面以伪善者的面目,对清政府进行“劝诱”、“说服”,乃至利用修约进行讹诈,企图将中国筑路权抓到手;另一方面则开始在中国进行强行筑路的准备活动。
自同治初年英国翻译梅辉立阴谋修筑广东到江西铁路以来①,先后有英、法、美三国拟筑苏州到上海的苏沪路;英人史蒂文森规划中国主要干线;英国拟筑滇缅铁路;英人私自勘察北京至大沽铁路等活动,企图实现其控制交通命脉的目的。
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列强的筑路要求。
但他们仍肆无忌惮地开始强行修筑铁路活动。
同治四年(1865)秋,英国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曾铺设一条小铁路,哄动京师,旋由步军统领衙门饬令拆卸①;同治十一年(1872)又有英国商人在天津租界演示火车,以广招揽。
不过,这两条铁路只是作为演示、推广而用,还称不上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真正铁路。
列强在华强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以怡和洋行为代理人的“吴淞铁路有限公司”擅自修筑的“吴淞铁路”。
它以买地修路为借口,偷偷建造了由上海到吴淞的铁路约30 里。
全路于光绪二年十月十六日(1876 年12 月1 日)正式通车。
面对列强擅自筑路的侵权行为,清廷表示反对,遂通过外交途径,与英国签定《收赎吴淞铁路条款》②,决定由中国以28.5 万两白银的代价,收归国有,并令将其拆毁。
列强在修筑铁路上的种种行径,暴露了其控制我国路权的野心。
早在列强兴办吴淞铁路之前,中国有识之士已发出自筑铁路的倡议。
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
同治十一年(1872)以来,李鸿章、丁日昌、郭嵩焘等人又相继倡言自筑铁路。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后,福建巡抚丁日昌倡议在台湾筑路。
淞沪铁路
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今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正式通车。
1876年12月1日,全长14.5公里的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援北洋修筑军用铁路之例,先后两次向清政 府总理衙门建议修筑吴淞——上海——江宁之间的铁路,认为修筑此路“有益商务、筹款、海防三端”。并建议 此路分为5段筹办,以“吴淞至上海、上海至苏州、苏州至镇江、镇江至江宁以及苏州至杭州各为一段,筹一段之 款,即办一段之路”,并提出预算及筹款办法。其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迫于全国舆论,宣布施行 “力行实政”政策,表明要改变过去在建设铁路问题上的拖延态度。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给甲午战争后回任 两江总督刘坤一,要他对张之洞建议修筑吴淞至江宁铁路一事“实力筹办”。其后,张之洞与直隶总督王文韶会 奏将吴淞至江宁铁路划归盛宣怀主持的铁路总公司办理。经清政府允准并批示以官款“先修淞沪、后筑沪宁”。 据此,吴淞上海间的淞沪铁路得以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一日(1897年1月3日),铁路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以盛宣怀为督办,同时在上海 设立事务所。总公司因兼办淞沪铁路,不久便移总公司于上海。
设备设施
钢轨枕木:与沪宁线联轨不久,全线钢轨均调换与沪宁同型号钢轨,即每米重43公斤、每根长10.97米。原 铺的钢制轨枕大量更换为木枕。截至民国10年(1921年),全线钢制轨枕已基本淘汰。
桥梁:蕰藻浜木架铁桥毁于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战火中,上海沦陷期间,日军先修木架便桥通车。民 国31年“华铁”将其改建为混凝土架钢梁桥,有16.3米上承钣梁1孔、4.7米工字梁12孔。民国34年为“华铁”拆 除。
车站:初建时设5个车站。后上海改为特别市,华界迅速发展,近郊乘客日渐增多,陆续增加了几个车站。民 国28年“华铁”将线路自炮台湾北端延伸500米至江边,增设“炮台湾栈桥”车站。民国33年上海至炮台湾栈桥 长16.68千米,共设14个停靠站所。民国34年“华铁”将何家湾至炮台湾栈桥间一段铁路拆除。抗战胜利后,修 复至蕰藻浜,自吴淞旗站至吴淞货栈之间岔线亦修复,吴淞货栈更名为张华浜站。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近代的一场自救活动,那么洋务运动简介是怎么介绍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的呢?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和自强运动,是晚清(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所发生的一场运动。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前期,创办近代的军事工业,它打着自强的旗号,取用西方先进的技术。
在创办军事工业上,江南制造总局和副州船政局都独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成为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个大造船厂。
军事工业所生产的机械,不计成本,也无利润可存,不外销,因而缺少发展空间,它受到封建统治。
从洋务运动简介可以看出在后期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求富为路线,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这些工业的成立,一是为了适合军工所在工业所用燃料、材料的需求。
二是为了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求富。
洋务运动举办的军用的工业以后经常的经费不足,连年的国内国外战争,使得民穷财尽。
洋务运动的支持者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来源是不行的,他们看到洋买办的财气,让他们诱发分洋商之利,这就形成了他们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
洋务运动的第一个民办企业,是由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第一家招商局的轮船公司,李鸿章的公司效益很好赚取很多钱财。
一八七四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海军正式开始建立,北洋海军为最大的一支海军,其次是南洋和福建海军,公三支海军力量,然而洋务派建立海军的目的也是为了取利。
一八六二年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主要以教育外语翻译和对外交际,这所学校让的教育打开了西方文化流入中国的一扇窗口。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又被称为是晚清自救运动,这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洋务派开展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等,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求富运动。
那么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一些标志性的事件。
第一是兴办实业,洋务运动采用西方技术进行设备生产,在洋务运动开展时期,一大批实业兴起,如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等。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自身落后的情况下,启动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1. 背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长期以
来的闭关锁国和科技落后的问题。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差距。
2. 起因:洋务运动的起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对中国进行不平等条约的迫使,使得一些开明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改革。
3. 目标: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以加强中国的国防和实力,
并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 内容:洋务运动主要包括洋务派的改革和造船、兴办工厂、铁路、矿山、电报等一
系列实际行动。
5. 洋务派:洋务派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他们主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推行变法政策,以提升中国的国力。
6. 妥酌洋务:洋务运动中崇尚洋务的观点,他们着重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以
提升中国在战争中的实力。
7. 航运事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兴办了一批造船厂、铁路和电报系统,这一系列建
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8. 成果和影响: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航运能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的限制,洋务运动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就是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中国铁路百年史话
中国铁路百年史话一、中国铁路的开创时期(1876--1893年)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
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特别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任轩于1859 年所著《资政新篇》中,强调近代交通运输对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近代交通运输的创议。
但这一理想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能实现。
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此后又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
铁路消息的传入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于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清末地理学家徐继畲于1848年编著的《瀛环志略》,进一步介绍了一些国家的铁路情况,如“造火轮车,以石铺路”,“熔铁为路,以速其行”,并称赞这种运输工具“可谓精能之至矣”。
吴淞铁路吴淞铁路从上海起到吴淞镇止,长14.5公里,轨距762毫米,轨重每米13公斤,于1876年建成,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业铁路。
这条铁路是英国怡和洋行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建的。
清政府以285,000两白银于次年赎回,并于1877吴淞铁路“天朝号”蒸汽机车年10月拆除。
中国铁路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
铁路桥梁技术
起车 的。 第该年 一桥武 座是汉 桥中长 梁国江 。在大
长桥 江建 上成 架通
1957
• 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通车,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双线公铁两
用特大桥。
铁路隧道技术 • 通过改进开挖方法,发展小型机械
第二部分
步履维艰的中国铁路
1911-1949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铁路的发展历程
• 辛亥革命后,从1911年至1949年这38年内,修建铁路的技术力量较晚清时 期有着较为明显的进步,但依旧呈现出相当畸形与缓慢的发展局面。
日本入侵时期对于铁路资源的掠取
中 国 自 己 的 铁 路
• 1912年中国政府与比利时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建成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称为陇海铁路。 • 1929年中国政府派鸿勋主持修建粤汉铁路的株洲至韶关段,于1936年完工。从此,自武昌至广州的粤汉
铁路不仅仅只是铁路
• 铁路不仅仅是两条平行着的铁轨,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铁
路运输的出现无疑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我们都曾 从政治课本上了解到铁路的意义,现在让我们通过陇海铁路对 咸阳的影响来更加具体的感受一下。
陇海铁路修建以前的咸阳
• 咸阳地处关中中心、渭河北岸, 为古都西安 的西北门户, 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关中地区 一个重要的商业城镇。
带拖车,运送土方材料。当时的新闻报道中说:
“慈禧太后的小火车,开始为社会主 义建设服务。”水库修完以后,再也没有看
到关于小火车头的相关报道,后来经过“四清”和 “十年动乱”,小火车头的去向便不得而知了。
现已知,慈禧太后的小火车头——陈列地址:中国 铁道科学研究院院内
外国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益
洋务的发展历程
洋务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5年间中国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工业制造和军事武器的一系列举措。
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衰败阶段。
洋务运动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861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此时,清政府与外国洋商签署《天津条约》,这为引进西方科技提供了机会。
海口商人李鸿章被任命为洋务事务的负责人,并于1862年开始推行洋务政策。
他先后成立了自强船政局、江南机器制造局和长庆矿务局等机构,引进了造船技术、机器制造和煤矿开采等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的发展阶段发生在1865年至1878年之间。
在这一时期,洋务局的职能被扩大,各地相继成立了洋务学堂来培养洋务人才。
其中最有名的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学堂,毕业生中培养了一大批熟悉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
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机械设备和工艺,建立起一系列的工厂和工程。
这一时期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工业制造和铁路建设方面。
然而,洋务运动在1878年后逐渐衰败。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变革和清政府的腐败。
1885年,洋务局被解散,洋务学堂也陆续关闭。
清政府开始缺乏对洋务运动的领导和支持,加之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洋务运动发展遭遇到阻力。
同时,洋务运动中的一些企业也陷入了财务困境和管理混乱。
最终,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完全失败,西方技术和工业没有真正在中国扎根。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衰败三个阶段。
虽然洋务运动在引进西方科技、工业制造和军事武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洋务运动仍然起到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分享]第一集:《复兴之路》解说词千年局变
大型电视记录片《复兴之路》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
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
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
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第一集:千年局变(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
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
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
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
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
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
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
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
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
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
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
清朝铁路发展史
清朝铁路发展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铁路的发展起始于晚清时期。
在清朝时期,铁路的建设起初受到一些保守势力的抵制,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清朝政府逐渐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并开始大力推动铁路的建设。
清朝铁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扩张阶段和衰落阶段。
起步阶段(1865-1876年)清朝铁路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865年,那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名为“洋务派铁路公司”。
该公司由英国资本家和清政府共同出资,旨在修建上海至无锡的铁路。
这条铁路全长约120公里,于1876年正式通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洋务铁路”。
扩张阶段(1876-1905年)自洋务铁路通车以后,清朝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铁路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于是,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铁路建设。
1876年至1905年是清朝铁路建设的扩张阶段。
在这个阶段,清政府引进了许多外国资本和技术,与外国公司合作修建了一系列重要的铁路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张铁路和京汉铁路。
京张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修建的铁路。
它连接了北京和张家口,全长约220公里,于1909年正式通车。
京汉铁路则连接了北京和汉口,全长约1400公里,于1905年正式通车。
这两条铁路的修建标志着清朝铁路建设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衰落阶段(1905-1912年)1905年后,清朝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铁路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加剧了清朝的困境,使得铁路建设更加困难。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仍然试图推动铁路建设,但由于内外因素的限制,铁路建设的速度放缓。
一些原本计划中的铁路项目被迫搁置或取消,清朝铁路建设逐渐陷入衰落。
总结清朝铁路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中国铁路发展的起点。
尽管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清朝政府在铁路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洋务铁路的修建标志着中国铁路起步阶段的开始,而京张铁路和京汉铁路的通车则为中国铁路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资料
洋务运动资料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
到1894年生产各种车床、刨床245台,其他机器310具。
1868年造成第一艘轮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
汉阳铁厂:1889年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汉阳筹办炼铁厂,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并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分局。
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于1874年与太古公司等公司一起与实力最强历史最悠久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进行竞争,迫使它出现亏蚀现象,处境艰难,股票下跌,100两面额的旗昌股票到1876年仅值56两,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
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
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
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
战后迁回上海。
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
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旨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
以下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 引进外国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主要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包括引进西方文化、教育、军事、医学、工程和制造业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派遣留学生去海外学习,同时聘请外国专家来中国传授知识。
2. 建立现代化工业:为了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洋务运动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这包括修建新的造船厂、机器工厂、纺织厂、铁路和煤矿等基础设施,以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工业项目是中国第一艘现代战舰“定远舰”的建造。
3. 改革军事体系:为了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洋务运动还推动了军事改革。
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引进西方军事制度和战略战术。
同时,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工业体系,制造了新式火炮、军舰和军械,以提升中国的军事实力。
4. 推动教育改革:洋务运动还重视教育改革,通过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来改革中国的教育系统。
这包括建立新的学校和大学,编纂新的教科书和教材,培养新的教师和学者。
5. 加强外交关系:为了支持洋务运动和吸引外国投资,中国积极发展外交关系。
派遣使节到西方国家,签订贸易和技术合作协议,吸引外国专家和资本进入中国。
此外,中国还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培养外交人才。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和军事改革,以及教育和外交方面的改革。
尽管洋务运动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内外部的阻力和限制,运动的效果有限,未能实现预期的现代化目标。
有关1900年晚清政府建设铁路的论述
有关1900年晚清政府建设铁路的论述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之后,铁路逐渐成为工业革命的象征之一。
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觊觎中国的路权,不断威逼利诱清廷自建铁路,以期从中取利。
朝廷官僚体系内部对此立场迥异。
洋务派希望通过兴办铁路、通讯等事业,以辅助军工业的发展。
而保守派则将铁路视作“奇技淫巧”,坚决抵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持续推进,两派终于就自建铁路展开了三次大规模争论。
1872—1876年,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私自修建了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铁路修建过程中,与中国群众屡次发生矛盾。
先是征地时,破坏了灌溉沟渠,引起群众不满,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桩标多次被拔走。
而后,因火车轧人致死,导致数百名群众聚集阻止火车通行。
清政府不得不买下路权,铁路收回之后,两江总督沈葆桢立即将之拆毁。
此后数年,洋务派在涉外交往过程中,逐渐看到了铁路在国防中的作用,希望以铁路“强国”。
1880年12月3日,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
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
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
同时,也有官员对铁路极力反对。
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尽管有不同意见,但洋务派略占上风。
1881年11月8日,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拉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
1884年,“甲申易枢”,醇亲王奕譞入主中枢,总领军机处,清廷内外政策均有所变动。
铁道相关知识点总结
铁道相关知识点总结一.铁路的历史铁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最早的蒸汽机车铁路出现在英国,随后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铁路最早是由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引进的,随着工业革命和交通运输的需要,铁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初,铁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现代社会,铁路已经成为了连接各个城市和地区的重要交通方式,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铁路的建设铁路的建设包括线路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等多个阶段。
首先需要进行线路的规划,确定铁路线路的走向、站点和车站等。
然后进行设计,包括铁路轨道、桥梁、隧道、车站等的设计。
接着是施工阶段,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劳动力和材料,需要进行土地征用、道路拓宽、桥梁隧道的建设等工程。
最后是铁路的维护,铁路的维护包括轨道的检修、车站的维护、设备的保养等内容,确保铁路运营的安全和稳定。
三.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是指利用铁路进行货物和旅客的运输。
铁路运输有许多优点,包括速度快、运输量大、成本低等特点,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时刻表不够灵活、无法直达某些地方等。
铁路货运包括敞车货运和集装箱货运,其中集装箱货运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铁路旅客运输则包括城际列车、高铁、普通列车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列车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四.铁路安全铁路安全是铁道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铁路安全包括铁路的建设安全、运输安全和人员安全等多个方面。
在铁路建设阶段,需要对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设施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在铁路运输阶段,需要对列车、信号设备、轨道等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
另外,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安全宣传,提高铁路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总结铁道行业是一个具有丰富发展历史和深厚技术积累的行业,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在铁道行业,需要深入了解铁路的历史、建设、运输、安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才能够更好地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
高三洋务运动必备知识点
高三洋务运动必备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重大的变革运动,主要旨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强盛。
作为高三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知识点是必备的。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事件。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动因洋务运动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主要背景包括:国家面临来自外国列强的侵略,科技落后和制度僵化。
这种背景催生了中国近代化的强烈需求,进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战争。
战争的失败揭示了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同时也加深了清朝政府对外国武器和技术的渴望。
三、洋务派与地方派洋务运动期间,官方派遣的代表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主要负责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地方派则是指各地方政府主导的改革运动,他们着重于发展工商业和军事实力。
四、洋务运动中的科学技术引进洋务运动时期,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轮船、火炮、火药、军舰、铁路、矿产资源的探矿和冶炼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五、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洋务运动重视教育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洋务学堂的建立。
这些学堂以培养熟悉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对启蒙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失败洋务运动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成果,比如实行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引进了一些西方科技和文化。
然而,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矛盾,最终失败了,主要原因有内外压力、制度问题以及官员腐败等。
七、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洋务运动尽管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它的失败也使人们认识到仅仅借用外国科技和文化并不足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更加全面的改革。
八、洋务运动对于现代中国的启示洋务运动虽然历史上留下了失败的一笔,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可忽视。
吴淞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 成通车。
历史沿革
1872年,美国驻上海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取得“寻常马路”修建权,吴淞道路公司成立。 1874年7月28日,英商设立吴淞铁路公司。 1874年12月,路基工程开工。 1875年7月,路基工程完工。 1875年12月20日,机车、车辆、路轨等筑路器材从英国抵达至上海。 1876年1月20日,吴淞铁路开工,上海至江湾段开始铺轨。 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竣工通车。 1876年7月3日,线路正式营业。 1876年8月3日,清政府电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要求停驶吴淞铁路火车。 1876年10月24日,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 1877年10月20日12时,吴淞铁路行驶最后一趟火车。
沿线车站
吴淞铁路全线设旅客乘降车站3处,即上海站、江湾站和吴淞站 。上海站设于今河南路桥北堍,当时为“二 摆渡”河北岸(亦有称“铁大桥”河北),车站东面为陆家宅和孙家宅(今“西泰华里”居委辖地),北侧为陆 家坟山(今“铁马商场”周围),西为徐氏未园(粤商徐润私人花园,今为街头绿地),这一带原为棉花种植田 地。站屋为木结构,共2间,一为票房,一为行李房、值班室。站内建有单侧式月台,长约50米 。
光绪二年三月十三日(1876年4月7日),清政府总理衙门就吴淞铁路事再次照会英使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t),请饬令英商停办。威妥玛遣派汉文正使梅辉立(William Fredrick Mayers)赴沪调停吴淞 铁路事宜。
上海至江湾通车营业一个月,光绪二年六月十四日(1876年8月3日)火车在江湾镇北面试车时轧死一名行人, 消息传出,乡民大愤,抗议声浪迭起。上海道台冯焌光再次照会英领事麦华陀,请其停驶火车。此事之前,闰五 月二十七日(7月18日)曾发生吴淞铁路西人在江湾督率工人用篱笆圈占乡民之地,引起公愤,两名工人和西人 被殴伤。其时正好电业公司西人博儿骑马过此,因人众阻路,又用手枪击伤一名华人。于是,冯焌光即派彭心壶 会同英商调查筑笆事件。接着于六月二十七日又发生运料火车与载客火车相撞的事故。在连续发生“事件”、 “事故”的情势下,经过地方官吏据理交涉,七月十二日(8月20日)英公使威妥玛令上海英领事转饬英商停驶 吴淞铁路火车,同时停止铁路续建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
封建思想之下的许多行为和言论都是非常可笑的,而在洋务运动中这样可笑的言行更加让人觉得,在封建统治之下人们消息闭塞,对于新鲜的事物不但不会主动了解来接受,而是加以嘲笑和反对,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的愚蠢而不自知。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希望你喜欢。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李鸿章曾经在唐山一带的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矿,于是便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展了煤矿这类的事情,而且结果也是非常喜人的,但是如果想要把这些煤矿运送出去,那么一条快捷的铁路是一定要有的。
要知道李鸿章可是深受西方思想和行为影响的人,于是他在朝廷之上便说出了自己想要修筑一条铁路的意见,其实在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人们还是比较陌生的,果不其然他受到了非常大的困扰和阻挠。
在许多人听说修铁路不仅要在地下挖掘,而且火车还会发出非常大的声响时,反对和抵抗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最后无奈之下也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那么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到底遭遇了什么呢?首先持反对态度的顽固派认为这不仅是一条非常花费金钱的事情,同时还会因为巨大的声响而打扰到皇陵中先人们的安稳,尤其是这样的挖掘工作,完全有可能会因为破坏了风水,从而影响到大清的命运。
因为当时封建思想还十分的严重,所以许多人都被这种说法说服了,最后
直到很多年后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才得以成功的修筑。
洋务运动兴起原因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产生的一场自救运动,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一定跟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
但是仅有外国的侵略,如果自身并没有意识那么洋务运动也不会产生,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国内原因。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中的国际原因首先是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甚至已经演变成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得清朝统治者中的那一部分觉醒者意识到了只有通过自强才能够挽救自身的危机。
其次是还有社会上的一些先进分子对西方思想等的传播,使得清朝统治者看到了希望,比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思想。
而洋务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首先是国内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他们严重的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使得清政府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另外就是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满清贵族内部的危机感,他们不再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而是开始睁眼看世界,因此引发了一场从统治者上层开始的自救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
当然还有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比如衙门的成立,得到了慈禧等清朝实际掌权人的支持,并且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引导普通大众。
所以说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国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原因,而国内的战争则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催化剂。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明。
首先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体现在这些想要国家强大的官员们,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西方国家并不想要清朝强大起来。
要知道当时是学习西方的科技等知识,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性还是非常强大的,虽然说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洋务派却没有想到过,既然这些国家想要侵犯清朝的利益,那么就绝不可能眼看着它强大起来。
而西方国家同时还通过这个过程将手伸进了更多的利益当中,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让洋务派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个危险。
除此之外内部的矛盾也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当时国内顽固派非常的抵触,而且反对态度十分的强烈,这些都是国家内部自己的缺陷,可是在这样的缺陷之下洋务派知识单纯的在各个方面有所动作,可是最根本的政权和制度却还是存在的,这样一来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更加大了。
不管是铁路还是矿石,洋务派想要发展其实最大的敌人还是在内部之中,但是遗憾的是洋务派不但没有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与此。
可见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已经注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结局。
洋务运动时期的君王洋务运动时期的皇帝是谁,这个问题还要从最开始的时间说起。
当时在同治年间还曾经有过一次同治中兴的发展时期,这段时期的主要功臣有许多也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分子。
也就是说最早的洋务运动时期的皇帝是同治皇帝。
当时也是从大范围学习模仿西方国家开始做起,而洋务运动时期的皇帝对此事也是还算是支持的,毕竟在不影响自己利益的前提下还可以增强国力,作为当权者洋务运动时期的皇帝也愿意看到这种局面。
除此之外洋务运动时期的皇帝还有光绪,大家都知道光绪帝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其实光绪帝本身也是愿意接受这种新思潮的,当时康有为曾经就洋务运动的一些举措向光绪帝进行过汇报。
而不管是光绪帝还是同治帝,对于这种既可以强大国家又可以维护自己政权的行为,最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皇帝还是乐见其成的。
洋务运动时期的铁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