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治多发性神经炎验方
治多发性神经炎验方作者:来源:《家庭医药》2019年第07期牛膝、熟地各20克,山药、山萸肉、枸杞各12克,菟丝子、威灵仙、桑寄生各15克,川芎6克,秦艽、当归各10克,水煎服。
每日1剂,分2次服用,15天为1疗程。
山东省沂南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祥农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多发性神经炎主要表现有四肢麻木、疼痛、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等症状。
本病属中医痿证、痹证范畴,多与肝肾亏虚有关,治疗宜以补肾益精、养血柔肝等为主。
上方为滋阴补肾方左归丸加减方。
其中,重用熟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山茱萸可补肾益精、养肝滋肾;牛膝、桑寄生既能补肝肾,又可强筋健骨,俱为佐药。
患者四肢麻木兼疼痛者,常与气血失养、湿邪滞留有关,加桑寄生、秦艽可祛风湿、舒筋络;威灵仙除湿通络,善治腰膝冷痛、四肢麻木;川芎活血行气,兼可祛风止痛;当归活血补血、通经止痛。
诸味相配,可奏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
本方用于肾阴亏虚(腰酸腿软、口燥咽干、潮热、舌红少苔为主症)引起的四肢麻木、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具有减轻或缓解症状的作用。
对于风寒引起的关节痹痛,服用本方也有一定效果。
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白蔹、白芷、僵蚕各10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然后摊于纱布上,贴患侧太阳穴,胶布固定,每2~3天换一次药,轻者贴一两次即可,重者贴数次即愈。
山东省沂南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李祥农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面神经麻痹(面瘫),俗称歪嘴巴,中医认为,本症多是因正气不足,面部经络受风寒侵袭而引起气血不和、经筋失养所致。
贴敷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将中药施于皮肤、腧穴等部位,通过药物透入、穴位刺激双作用而达到治病目的。
贴敷药物多以生品为佳,本方中,生南星、生半夏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痞;生草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治寒湿痹痛、关节疼痛等效果极佳;白蔹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白芷祛风止痛;僵蚕可祛风解痉、化痰通络。
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特效妙方
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特效妙方(本文内容真实可靠,请放心下载备用)多发性神经炎又称周围神经炎或末梢神经炎,是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
感染、损伤、中毒、营养不良和代谢障碍等均可导致本病。
但以感染、中毒(如铅中毒、砷中毒、二硫化碳中毒及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药物中毒等)对神经的侵害较为常见。
有哪些症状?本病以肢体远端为著的对称性手套和袜套样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感觉障碍呈针刺、蚁行、电灼感,渐至感觉减退或消失,肌肉压痛等;运动障碍呈肌力减退至全瘫,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多见垂腕和垂足,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肢端皮肤发凉、苍白、少汗或多汗,皮肤变嫩或粗糙等。
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仅有肢端麻木、疼痛而无感觉缺失或运动障碍,重者可有肢体瘫痪。
需要做哪些检查?肌电图有助于诊断,表现为周围神经损害,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如何治疗?处方一生黄芪60克,当归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龙15克,木瓜15克,鸡血藤30克。
病在上肢,加桂枝10克,川牛膝15克;在下肢,加川牛膝15克,炒杜仲15克;患肢不温,加制附片10克,生麻黄6克;伴有口干、心烦、尿黄,加黄柏10克,栀子12克,去川芎;以皮肤浅感觉消失为主者,加蝉蜕10克,僵蚕10克;肌肉无力,加制马钱子粉3克,胎盘粉57克,分装胶囊,每次1~2克,每日服用2次;病久不愈者,加全蝎粉(冲服)3克,土元1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多发性神经炎。
处方二熟地30克,当归尾25克,白芍15克,川芎6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枣皮10克,甘草5克,路路通10克。
伴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克,青皮10克,佛手10克,郇金10克;伴肝血瘀滞者,加蒲黄(包)10克,五灵脂10克,红花10克,元胡10克;伴有肝郁化火者,加黄连6克,栀子12克,薄荷6克,柴胡10克。
上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对匀后分2次眼,每日1剂,3周为1个疗程。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病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
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①肌肉僵直;②静止性震颤4~6Hz;③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2)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1)单侧起病;2)静止性震颤;3)逐渐进展;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100%);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3)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2)反复的脑损伤史;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6)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中医对多发性神经炎的治疗有哪些(精)
多发性神经炎又称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属于中医萎症的一种,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治疗时比较困难。
中医对多发性神经炎的治疗有哪些 1、寒湿侵袭,气血瘀阻手足麻木、疼痛、汗出、对称性的手套样或短袜样感觉减退、肢冷,肌无力,甚四肢无力,四肢末端皮肤变嫩,红紫血肿,纳呆便溏。
治法:散寒除湿,理气活血。
2、湿热侵淫,筋脉弛缓肢体远端不完全性瘫痪、麻木不仁,手足肿胀汗出,倦怠无力,腹胀便溏,小便短赤。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3、气血亏虚四肢无力,远端较重,麻木不仁,手足肿胀,出汗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眼花。
治法:益气养血。
4、瘀血凝滞肢体作痛,不能入睡,肢端麻木不仁,手足无力,肿胀汗出,皮肤色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通络。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炎的门诊患者。
一、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麻木。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炎。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脑病学》中麻木的诊断要点(王永炎、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多发性神经病”的相关内容(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麻木(多发性神经炎)协作组的“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痰瘀阻滞证湿热阻滞证气虚血瘀证血虚不荣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麻木(多发性神经炎)协作组制定的“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麻木(多发性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麻木(多发性神经炎)的患者。
2.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肿瘤等特殊疾病引起的麻木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就诊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糖、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肌电图、肌酶、甲状腺功能、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血清维生素B12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瘀阻滞证:化痰祛瘀,通经活络。
(2)湿热阻滞证: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3)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4)血虚不荣证:养血补血,祛风通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3批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二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5)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7)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5)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65)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3)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1)外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9)风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13)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7)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65)血液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81)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93)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33)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45)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9)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67)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09)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5)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61)老年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3)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3)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9)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16)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21)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24个专业104种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目录
475
92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484
康复科
93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89
94
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498
95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504
96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510
97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
517
98
健忘(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诊疗方案
525
老年病科
99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365
70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369
71
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
374
72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378
73
食管裂空疝中医诊疗方案
382
74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387
75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391
76 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中医诊疗方案 395
77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400
78
梅核气(癔球症)中医诊疗方案
405
79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411
80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416
81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421
82
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
427
83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430
耳鼻喉科
84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
326
62
风赤疮痍(眼睑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医案分享:多发性神经炎
医案分享:多发性神经炎
医案分享:多发性神经炎--补益强痿饮
处方:黄芪、当归、川牛膝、木瓜、白术、菟丝子、炒杜仲、熟地、茯苓
每日一剂,水煎三次共取液600毫升,每8小时饮200毫升
中医辨证:脾虚气弱,下元亏损
治法:益气健脾,温补元阳
临床效果:李某某,男,38岁,患者因四肢瘫痪45天,自诉发病时有头痛,发烧,全身痛,继而发生手足、指尖发麻,有手套、短袜样感觉异常,有蚊走感,曾用西药及维生素和中药治疗,未见显效。
检查:慢性痛苦病容,血压正常,体温38℃,四肢瘫痪,左手背蚓状肌,上下肢肌肉都见明显萎缩,临床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炎,余先投予“抗感染合剂”连用7天,身痛发烧等症得以控制,再投予“补益强痿饮”,每日一剂,共治疗60天,诸症明显改善,肢体肌力恢复到四级以上,嘱其继续坚持治疗,又作巩固治疗20天,达到基本治愈而出院,出院后参加一般农业生产劳动,情况良好,随访未见复发。
按:余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用“抗敏感合剂”、“补益强痿饮”,均获得较为理想效果,须注意的是,病人有感染症状存在时,应首先用以“抗感染合剂”,治疗一段时间,待感染症状消除后,再以“补益强痿饮”治疗为妥。
药方因人而异,用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中医来了##养生之道##健康##健康解密##养生#。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概述脑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功能异常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脑病诊疗方案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脑病症状和类型的综合疗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脑病的常见诊疗方案。
诊断与辨证中医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
常见的脑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
体征方面常见的有舌苔、脉搏等。
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脉象和舌象等因素,确定脑病的具体病机。
治疗原则中医脑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柔养刚”。
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运行,改善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脑病的目的。
方案一:调补脑气方【处方】黄耆30g,山药30g,白术20g,天门冬20g,党参20g,甘草10g。
【制法用法】加水煎煮,去渣取汁,隔渣取汁温服。
【功效】补益脑气,提升脑功能。
【适应症】多梦、健忘、失眠等脑功能障碍。
方案二:清热解毒方【处方】苍术20g,黄连20g,黄芩20g,连翘20g,薄荷10g。
【制法用法】水煎煮,隔渣取汁,分二次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缓解脑病症状。
【适应症】高热、烦躁、神志不清等脑病症状明显者。
方案三:活血化瘀方【处方】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0g,牛膝10g,丹参10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温服。
【功效】活血化瘀,促进脑供血,提高脑功能。
【适应症】脑血栓、脑梗塞等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病。
方案四:养阴清燥方【处方】玄参15g,天花粉15g,百合20g,麦冬20g,合欢皮20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隔渣取汁温服。
【功效】养阴清燥,改善脑功能,缓解脑病症状。
【适应症】耳鸣、目眩、口干舌燥等脑病症状。
方案五:安神定志方【处方】黄连15g,珍珠粉10g,青皮10g,茯苓15g,龙骨15g。
【制法用法】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二次服用。
【功效】安神定志,缓解神经紧张,改善脑病症状。
【适应症】焦虑、多梦、失眠等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脑病。
使用中医脑病诊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药在治疗多发性神经炎中的应用探索
中药在治疗多发性神经炎中的应用探索多发性神经炎,这一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寒意的疾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潜伏。
它像是一场无声的风暴,悄然侵袭着人们的神经系统,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面对这样的挑战,现代医学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局限和挑战。
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医药领域,希望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一、中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理论基础1.1 中医对多发性神经炎的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多发性神经炎被归属于“痹证”、“痿证”等范畴。
中医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如风、寒、湿、热等)以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经络受阻、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核心在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益气血。
1.2 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基于上述认识,中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二是整体观念,强调身心合一,既要关注局部病变,也要调节整体机能状态;三是以平为期,通过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
具体而言,就是运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补益气血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到缓解症状、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二、中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核心观点及分析2.1 核心观点一: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的魅力在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生物活性。
与西药单一成分、单一靶点的作用机制不同,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病理环节,展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既能抗炎镇痛,又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再生,这种多重效应是中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重要优势之一。
2.1.1 数据统计分析一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治疗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我们发现使用中药治疗的患者组在总有效率、症状改善程度以及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
【转载】249奇效良方多发性神经炎5方
【转载】249奇效良方多发性神经炎5方
多发性神经炎
1、多发性神经炎。
盘脉弛纵,手足痿无力肺胃津伤,肌肉消瘦,眼肤干燥,咳嗽痰少,咽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舌苔薄黄。
沙参麦冬石斛生地化粉玉竹白芍各15 甘草5。
水煎日服一剂。
2、多发性神经炎,病前有感染史,迅速发生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对称性瘫痪,有末梢感觉障碍。
乌药秦艽陈皮各15 川芎炮姜桔梗甘草大枣白芷各10 麻黄枳壳僵蚕生姜各5。
水煎药日服一剂。
3、多发性神经炎,
(1)薏苡仁藿香各30 二花泽泻各15 苍术牛膝茯苓车前子各10 黄柏半夏各5。
水煎日服一剂。
(2)嫩桑枝30 二花连翘牛蒡子板兰根公英各20 生地玄参知母麦冬白芍牛膝大黄芒硝甘草各10,煎服。
(3)黄芪30 党参麦芽伸筋草各15 白术鸡血藤牛膝远志各10陈皮木香升麻细辛白附子各5 制马钱子1.5克水煎日服一剂。
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医辩证治疗
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医辩证治疗西医:本病又名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氏综合症。
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具有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伴有弛缓性瘫痪及营养机能障碍等症状,感染中毒,营养不良,代谢障碍等均可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手足胀麻,疼痛或有蚁行感,进行性向躯干发展,四肢远端的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肌肉萎缩无力,手腕下垂足下垂,皮肤凉冷,多汗或无汗。
发病两侧对称,远端比近端更明显。
发病前多有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症状,呈急性及亚急性,瘫痪呈对称性弛缓性,可伴随颅神经损害,多呈上行性发展偶有下行性,病情严重可累及呼吸肌麻痹,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中医:本病属于着痹,痿证范畴。
中医认为:有余于外不足于内者,稍劳即体倦汗出,汗出甚则阳气更虚,外邪乘虚而入,营卫虚弱,血行受阻,而致肌肤失养而麻木不仁,饮食不节,精微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浊流注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肌肤失其所养,肾主骨生髓,肾精亏损,筋骨失养,故痿软无力。
(1)湿淫流注,脉络瘀阻四肢痿软无力,下肢尤甚,胸腹痞闷,手足麻木,恶热喜凉,舌淡有瘀斑点苔薄黄,脉滑。
苍术12g,萆解15g,苡仁30g,黄柏12g,蚕砂30g,川牛膝15g,土元15g,水蛭8g,鸡血藤3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气血两虚,脾胃虚弱气短乏力,头目眩晕,食少腹胀便溏,肢体痿软麻木,肌肉萎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黄芪50g,党参2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25g,川芎15g,桂枝15g,鸡血藤30g,地龙15g,僵蚕1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营血不足,风邪痹阻手足麻木不能握物,手足疼痛剧烈,肢体痿软,肌肉萎缩,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黄芪50g,桂枝15g,生姜15g,大枣5枚,白芍15g,当归15g,川芎15g,熟地15g,鸡血藤30g,全蝎8g,蜈蚣3条。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4)脾肾阳虚,寒湿痹阻手足麻木不仁,感觉功能失灵,麻木逐渐全身发展,痿软无力,尿频便溏,饮食乏味,形体消瘦,舌胖淡齿痕苔白滑,脉沉细弱。
多发性神经病的中医辨病论治
多发性神经病的中医辨病论治
*导读:多发性神经病的辨病论治:1.黄芪桂枝五物汤2.加味蛭萸汤……
1.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45g,白芍15g,桂枝、当归各10g,桑寄生、鸡血藤各30g,生姜6g,大枣4枚。
加减:伴疼痛加制没药,肿胀加薏苡仁,皮色紫黯加桃仁,上肢偏重加片姜黄,下肢偏重加怀牛膝,肌萎缩加服人参养荣丸或十全大补丸,糖尿病患者配合降糖药物。
李广振用其治疗末梢神经炎51例治愈36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
2.加味蛭萸汤
组成:水蛭6~9g,山茱萸15g,黄芪30g,黄连5~10g,地骨皮30~50g,全蝎3~6g,蜈蚣3~6g。
加减:若肢冷恶风疼痛剧烈者,加制附子9~15g、细辛6~9g;肢体灼热,小便短赤者,加黄柏9~12g、木通6~9g;肌肉拘紧者,加白芍 15~30g、木瓜15~30g;麻木不仁者,加鸡血藤15~30g、川芎6~9g;筋骨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12~15g、骨碎补12~15g。
功效:补肾活血,通络利脉。
主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
汪文娟.用其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总有效率79.27%。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中医治疗
问:我一个月前开始发現双腿软弱无力,有时发麻,上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打针输液效果不明显,请问能否用中药治疗?
全国著名老中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达旭答曰: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在中医属于“痿症”范畴,中医一般分为以下三型辩证施治。
1.湿热浸淫型:患者肢体痿软无力,或有发热、麻木、胸脘痞满,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苍术、生地、赤芍各12克,黄柏9克,薏仁30克,防已、生地、牛膝各10克,陈皮6克,黄连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瘀血阻滞型:患者肢体痿欤无力,甚至手足俱废,肌肉麻木不仁或有肿块压迫,或为外伤所致,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
治疗:活血化瘀。
处方:桃仁、当归、赤芍各9克,红花、川芎、甘草各6克,牛膝10克,鸡血藤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肝肾阴亏型:患者肢体痿软,甚至痿绾,难以行连,舌红苔少,脉弦细。
治法:补益肝肾。
处方:熟地、生萸肉、丹皮各10克,淮山、杜仲、龟板各12克,牛膝、茯苓、知母各9克、木瓜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针刺法
取穴:首先穴为合谷、曲池、大椎、环跳、悬钟。
备用穴:肩骨禺穴、外关穴、阳陵泉穴。
方法:发热者先选用大椎、曲池、合谷。
再根据肢体瘫痪情况选用余穴。
针刺或电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脑病科-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脑病科-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脑病学》中麻木的诊断要点(王永炎、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患者自觉四肢肌肤感觉异常如虫行,按之不止,或无痛无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厚之感。
(2)多发于四肢,更多见于手指、脚趾末端。
(3)一般不伴有肌肉运动障碍,尚无明显肌肉萎缩,可伴冷热、针刺、蚁行、潮湿、震动等感觉。
(4)多见于中老年人、妇人产后或失血、久病、身体虚弱及嗜酒等。
(5)在麻木局部可有浅感觉障碍,其分布区域常与神经走向一致。
(6)肌电图、CT、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2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诊断要点(1)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可因病因而异,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多数经数周至数月病程,进展由肢体远端至近端,缓解由近端至远端。
可见复发病例。
(2)本病的共同特点是: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典型的感觉障碍分布呈手套、袜子形分布,可见感觉异常、感觉过度和疼痛等刺激症状。
肢体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严重病例伴肌萎缩和肌束震颤,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障碍症状包括:体位性低血压、肢冷、多汗或无汗、指(趾)甲松脆,皮肤菲薄、干燥或脱屑,竖毛障碍,传入神经病变导致无张力性膀胱、阳痿或腹泻。
(3)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发现轴索或脱髓鞘病变,前者主要表现为波幅降低,后者主要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4)病因诊断:可根据病史、病程、特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药物性:呋喃类和异烟肼最常见。
中毒性:如群体发病应考虑重金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
中成药:通塞脉片等。
4.血虚不荣证治法:养血补血,祛风通络。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味。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8)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13)眩晕诊疗方案 (19)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 (23)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28)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34)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9)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9)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4)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8)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5)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69)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75)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82)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87)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临床研究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临床研究袁园;林玉惠;过伟峰【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7(039)007【摘要】目的观察依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多发性神经炎麻木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后脱落10例)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60例(后脱落11例)采用甲钴胺+维生素B1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2组治疗前后采用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计算麻木指数,并统计疗效.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4、8周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Levi分级评定麻木程度明显减轻(P<0.01,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较本组治疗4周后Levi麻木程度减轻(P<0.01);治疗组治疗8周后较对照组同期Levi麻木程度减轻(P<0.01).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8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4周(P<0.01).治疗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重要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麻木的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生素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总页数】4页(P1024-1026,1030)【作者】袁园;林玉惠;过伟峰【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中心,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440.531【相关文献】1.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2.益气养血、祛风化痰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3.祛瘀化痰通络法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患者39例4.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型临床研究5.化痰祛瘀通络法联合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脑病学》中麻木的诊断要点(王永炎、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患者自觉四肢肌肤感觉异常如虫行,按之不止,或无痛无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厚之感。
(2)多发于四肢,更多见于手指、脚趾末端。
(3)一般不伴有肌肉运动障碍,尚无明显肌肉萎缩,可伴冷热、针刺、蚁行、潮湿、震动等感觉。
(4)多见于中老年人、妇人产后或失血、久病、身体虚弱及嗜酒等。
(5)在麻木局部可有浅感觉障碍,其分布区域常与神经走向一致。
(6)肌电图、CT、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2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诊断要点
(1)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可因病因而异,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多数经数周至数月病程,进展由肢体远端至近端,缓解由近端至远端。
可见复发病例。
(2)本病的共同特点是: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典型的感觉障碍分布呈手套、袜子形分布,可见感觉异常、感觉过度和疼痛等刺激症状。
肢体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严重病例伴肌萎缩和肌束震颤,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障碍症状包括:体位性低血压、肢冷、多汗或无汗、指(趾)甲松脆,皮肤菲薄、干燥或脱屑,竖毛障碍,传入神经病变导致无张力性膀胱、阳痿或腹泻。
(3)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发现轴索或脱髓鞘病变,前者主要表现为波幅降低,后者主要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4)病因诊断:可根据病史、病程、特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
分析判定。
药物性:呋喃类和异烟肼最常见。
中毒性:如群体发病应考虑重金属或化学品中毒,检测尿、头发、指甲等砷含量可以确诊砷中毒。
糖尿病性:糖尿病史,表现感觉、运动、自主神经或混合性,混合性最常见,感觉障碍最明显。
尿毒症性:约占透析病人的半数,典型症状与远端性轴索病相同,初期多表现感觉障碍,下肢较上肢出现早且严重,透析后可好转。
营养缺乏性: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病、妊娠和手术后等。
恶性肿瘤:对周围神经损害多为局部压迫或浸润;多发性神经炎也见于副肿瘤综合征和POEMS综合征。
感染后:见于麻风病、白喉病等。
遗传性:起病隐袭,慢性进展,有家族史。
(二)证候诊断
1.痰瘀阻滞证:麻木疼痛,常有定处,夜间尤甚,肢体困重肿胀,肌肤粗糙,头重如裹,昏蒙不清,口黏胸闷,多痰。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2.湿热阻滞证:麻木以下肢或双足为主,重则手麻不能持物、足麻不能履地,自觉麻木沉重,伴疼痛或有灼热感,扪之肌肤热甚,得冷稍舒,甚至爱踏凉地而缓解,每于热天或雨天或患处近热后诸症加重,口渴饮水不多,口苦烦热,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濡数或细数。
3.气虚血瘀证:肢体发麻,犹如虫行皮肉之中,四肢不温,受寒、过度疲劳或大病之后上述症状加重,伴短气乏力,懒言,倦怠嗜卧,精神萎靡,自汗,易感冒,动则气短,肤色紫暗或肌肤甲错,纳少,便溏。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涩或弦涩或结代。
4.血虚不荣证:手足顽麻,甚则抽搦或筋惕肉瞤、手足震颤,面色萎黄,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心悸失眠,爪甲不荣。
舌质淡,少苔,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瘀阻滞证
治法:化痰祛瘀,通经活络。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法半夏、陈皮、茯苓、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生地等。
中成药:血塞通片等。
2.湿热阻滞证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等。
中成药:四妙丸等。
3.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
中成药:通塞脉片等。
4.血虚不荣证
治法:养血补血,祛风通络。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
中成药:四物合剂、归脾丸等。
(二)针灸
1.毫针
取穴:主穴:肩髃、曲池、合谷、阳溪、髀关、梁丘、足三里、三阴交、解溪、阴陵泉、阳陵泉。
配穴:痰瘀阻滞证加丰隆、支正等;湿热阻滞证加内庭、大椎等;气虚血瘀证加脾俞、胃俞、气海等;血虚不荣证加血海、太冲等;兼阴虚者加肝俞、血海、肾俞等;兼阳虚者加太溪、关元、命门等。
操作:针刺或针灸同施。
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一般取双侧。
2.梅花针
叩刺部位:患病局部。
操作: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三)特色治疗
1.穴位注射
选穴:双侧足三里、手三里、三阴交等。
每次选取2个腧穴,可选用丹参注射液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将抽取的药液缓慢地注入所选腧穴中,每腧穴注入0.5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穴位敷贴
将白芥子、透骨草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和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四肢末端的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
使用中药离子导入仪将豨莶通络汤导入麻木局部穴位,如四肢末端的穴位等。
豨莶通络汤的药物组成:豨莶草、红花、没药、鸡血藤、五加皮、艾叶、苦参、
忍冬藤、透骨草。
4.熏洗浸泡疗法
用舒筋通络汤或豨莶通络汤慢火水煎半小时后,取液500ml熏洗浸泡患部,水温控制在30℃~42℃(根据患者情况而定),每日1~2次,每次20~40分钟。
舒筋通络汤的药物组成:艾叶、豨莶草、路路通、红花、透骨草、伸筋草、冰片;豨莶通络汤的药物组成同上。
5.雷火灸
施灸部位:麻木局部。
操作:扭开灸盒中部,将备用大头针插入盒口小孔以固定植物柱。
施灸:点燃植物柱顶端,距离皮肤2~3cm进行烘烤,根据病情选择温和灸、雀啄灸或回旋灸,以病人感到温热、局部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火燃至盒口,取出大头针,拉开底盖用拇指推出植物柱,再用大头针固定继续使用。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病情变化,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痛感及不适。
施灸完毕:取出大头针,盖上盒盖使其窒息灭火备用,清洁局部皮肤。
每次20分钟,7天为1疗程,休息2天再行下一疗程。
(四)其他疗法
1.物理疗法
根据病情选用中频治疗、磁疗、热疗等。
2.康复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起居有时,寒温有节。
对患肢宜保暖,因常有肢体麻木、感觉迟钝,故应防止烫伤、冻伤。
根据病情及体力状况,可选择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类等营养成分。
3.情志调摄:避免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拟定。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麻木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2.显效:麻木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且<90%。
3.有效:麻木症状好转,疗效指数≥30%且<70%。
4.无效:麻木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评分标准:
麻木症状量化积分表
备注:麻木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麻木,0为无麻木,10为最严重的麻木,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麻木程度的数字。
(1~3.5为轻度,3.6~6.5为中度,6.6~10为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