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理论及其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专业的语言教学理论
专业的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掌握多种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
而要实现有效的语言教学,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专业的语言教学理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语言教学的本质和方法。
一、第一部分: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学习语言的学科,对于语言教学非常关键。
在早期的语言习得研究中,行为主义理论占主导地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刺激和反馈的方式习得的,学习者通过模仿和重复来掌握语言。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随后,认知主义理论逐渐兴起。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主动的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解析语言结构和运用语言规则来学习语言。
认知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装置”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习得语言的能力。
认知主义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则,对于语法教学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影响。
二、第二部分: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是以交际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但忽视了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际能力。
根据加西亚的理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三个方面。
语言形式指的是语法、词汇和发音等语言规则;语言意义指的是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语言使用指的是在不同交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理论通过真实的交际活动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第三部分:文化意识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因素。
文化意识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还需要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增强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由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备受关注。
在语言学里,一条重要的研究线索就是人们如何学习语言。
本文将着重介绍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其特点、观点、研究领域等。
1.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语言习得理论,指的是探讨人如何习得语言的一种学说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是儿童。
语言习得理论的特点如下:(1) 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语言习得理论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性,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并非“顺其自然”,而是有序、结构化、规律性的。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它能够发现词语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规律性、语音的规律性等。
这种规律性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2) 强调语言习得的天赋性语言习得理论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虽然这种天赋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备学习语言的潜力。
因此,任何人都能够学会语言。
这种观点打破了以往认为只有某些人天赋异禀才能学好语言的观念。
(3) 将语言习得看作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
这种规律是由人体天然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这种自然发展过程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1) 语言习得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习得第一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
习得第一语言是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的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是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使用的方法。
(2) 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不同。
语言教学是通过外界的刺激,对语言进行教学和训练。
而语言习得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3) 语言习得是一种有序的过程。
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律习得语言,先接触到简单的词汇、语法结构,然后逐渐学习难度更大的内容。
(4) 语言习得是一种环境依赖过程。
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环境对他们的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
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表达方式。
对于个体而言,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过程,而语言教学则是有意识地引导和辅助个体掌握语言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这两个方面,并简要介绍其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一、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个体在日常交流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掌握语言规则和表达能力的能力。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大脑天生具备语言习得的能力。
儿童在接触到语言环境后,通过观察、模仿和积极参与交流的方式逐渐掌握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习得过程有其固有的顺序,即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从听说到读写。
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流畅、内隐的过程,不需要外部干预或系统化的指导。
在语言习得的研究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模型,比如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钱宁-劳瓦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克鲁茨基的交互认知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习得过程进行解释和描述,并对习得的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索。
其中,交互认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个体与他人和环境进行实际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社会交互和认知因素在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系统化的过程,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习者的参与,帮助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言的知识和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可以在学校、培训机构、社会交往等多种场景中进行,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提供支持。
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以及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扮演起指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在语言教学研究中,有许多教学法和教学模式被提出和应用。
比较著名的有结构法、交际法、情景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
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整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领域,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的整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了语言。
在这个理论中,模仿和强化是关键因素。
儿童会模仿成人的语言,而当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肯定、奖励或表扬时,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进而更有可能再次出现。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如何创造新的语言表达,以及在缺乏明确强化的情况下仍能不断提高语言能力的现象。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提出了“语言习得装置(LAD)”的概念。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有限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快速而有效地习得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他强调了语言的普遍性,即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则,而儿童能够凭借天生的语言能力去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则。
先天论对于解释儿童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复杂的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它对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和经验的作用有所忽视。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主张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习得。
例如,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概念。
同时,语言环境也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导。
丰富的语言输入和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在这一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儿童在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教师)的互动中,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超出他们现有水平的任务,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文化理论还关注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塑造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因素。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语言。
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其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需要了解其语言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的口头练习获得的。
这种行为型学习被称为“习得论”,强调外部的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在英语教育中,该理论支持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回忆来获得英语能力。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 theory)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的一门学科,与语法学(Syntax)和词汇学(Lexicon)并列成为语言学三大分支。
它强调语言应用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在英语教育中,语用学理论为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和语气、联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派别,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知识的认知和构建方式。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认知语言处理机制产生的,语言的规律来自于认知建构活动。
在英语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语言的概念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Sociolinguistics)分析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和使用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语言。
总之,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提供帮助。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语言学理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
(完整word版)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斯金纳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
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2.强化vs并非总是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
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母语假设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评价: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认知能力 (语言习得是归纳过程:对语言材料假设—检验—总结出语言规则) 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语言习得机制,不存在普遍语法,但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
语言学语言习得理论知识点梳理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领域,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获取和发展语言能力。
在语言学中,有多种语言习得理论,每一种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语言习得视为一种习惯形成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对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做出反应,并因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逐渐习得语言。
例如,当孩子说出一个正确的单词或句子时,家长给予表扬或奖励,这会增加孩子再次做出相同语言表达的可能性。
行为主义强调模仿和重复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无法很好地解释儿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现象,即他们能够说出从未听过的句子。
二、先天论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LAD),这是一种内在的、天生的机制,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到有限的语言输入后,迅速掌握复杂的语言规则。
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和原则。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不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和强化,而是利用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来发现和理解这些普遍语法规则。
这一理论能够解释儿童为何能够快速而轻松地习得语言,并且在缺乏充分语言输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创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三、认知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物体的分类和关系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同时,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交流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进行合作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
语言习得理论方式
(二)先天论(内在论)
理论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主要观点:
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 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 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
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 最初语言状态:语言的普遍原则和
未定的参数值 ② 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即对所接触
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 数的定值。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该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 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 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 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
(1)柯勒(德):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
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 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也就 是完形——不是孤立的组成 部分,也不是各组部分的简 单相加。由于新经验的发生, 对问题的情境以及情境各部 分的关系需要进行知觉的重 组或认知的重组,即由一种 完形改变成别一种完形,从 而实现顿悟。
观点: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 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 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奥斯古德(美):中介说
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间增加 了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 反应的中介因素。
对刺激-反应论的评价:
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理由: ① 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② 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③ 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 ④ 单靠刺激-反应,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力。
的结果 ②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这一点尚存疑问。 ③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言能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
语言习得理论简述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的理论。
它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机制、过程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各种因素。
以下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模仿和刺激-反应机制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儿童通过模仿他们的父母和周围的人来学习语言。
这种模仿过程被称为“刺激-反应”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性和重复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语言器官,它使得人类能够理解和产生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3.认知论认知论认为,语言习得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规则和语法来理解和产生语言的。
认知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语言的规则和语法。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内在性和天生的能力。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学习同一门语言的速度和方式不同。
4.互动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实现的。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与成年人和其他儿童的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互动论者认为,儿童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协商和使用语言的规则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然而,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在学习语言时是如何理解意义和使用语言的。
5.语境论语境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与语境密不可分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
语境论者认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是通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语言的。
语境论强调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认为语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学习规律,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
(一)第一语言1.第一语言和母语(1)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2)①母语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作“mother language”。
②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这个意思通常被译成“native language”。
③母语还可以解释为“一个语系中作为其他语言共同起源语的语言”,如拉丁语被认为是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所有罗曼语的母语。
这个意思则通常被译成“parent language”。
④我们认为,母语就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母语具有继承性,它体现了人们世代的语言关系。
一个人出生之后通常是使用并继承了母语,母语通常也就成为他的第一语言。
(3)第一语言和母语的关系①一个人从小接触并获得的第一语言一般都是从父母一辈习得的,他继承了前辈的语言“母语”,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因此,人们通常把第一语言和母语等同起来。
②其实尽管第一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也有所区别。
区别:第一语言和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不是母语。
就多数人而言,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习得的第一语言并非母语。
母语失却现象的存在,也有力地说明了第一语言和母语的不同。
在内涵上,第一语言指的是获得语言的顺序,而母语不完全是一个获得语言的顺序问题;在外延上,二者所指称的对象是交叉关系。
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母语则更多地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1)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是指语言习得者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2)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一个人儿时从父母那里习得本民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和本族语是一致的;但一个人儿时从父母或当地社团那里习得外族语言,这时他的第一语言就不是本族语,出现了第一语言与本族语分离现象。
04第三章语言习得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三章 语言习得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一、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一)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定义:二十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区分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这两种不同的学习。
7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S.Krashen )进一步系统提出学习与习得的假说。
语言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进行掌握。
(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语言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在使用学习与习得这两个术语时,一般用法是: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获得)和上述狭义学习(学得)。
“学习”和“习得”是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在人们获得语言的过程中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如图所示:二、习得与学习的不同(1)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 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外,还加上教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的社会环境(学习第二语言),也可能没有(学习外语)。
(3)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
有关语言习得的三种主要理论(1)环境论。
强调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又可分为三种:1.模仿说。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和简单的翻版。
这种观点自G。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后,在20世纪20—50年代较流行。
后不少研究者主张对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如怀特赫斯特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随的强化。
3.社会交往说。
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
布鲁纳等人指出,与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因素。
(2)先天决定论。
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
又分为两种:1.先天语言能力说。
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认为决定幼儿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它规定了各种人类语言的句子的构造和理解,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儿童都能按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掌握本族语言。
2.自然成熟说。
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但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管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倾向于以认知结构的发展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应地,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不是通过被动模仿掌握造句规则,他们的造句往往具有创造性。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 拉多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 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 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 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习得 1.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2.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期); 斯金纳(后期) 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 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 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 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 分重要的。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5、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6、意义与局限:
A.对比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 预测 B.局限 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功能 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 重视预防,忽视诊断
第二章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言偏误分析 1、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 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 规律。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偏误:因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2、代表人物: 科德 3、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4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①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 童头脑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 一种假说。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 人们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通语法,这也是一个争 论的问题,如果说儿童 一生下来头脑中 就有普遍语法的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 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么多时间。很多人 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 语法。
③
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论)
(1)理论基础 1)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 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 “认知论”为理论基础, 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 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 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 童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 础上的。
2)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
(功能不变式),这种能力随着躯体内部 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 环境学习,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成 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这 种“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 他的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 阶段发展。
⑤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
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 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 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①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语混同于语言。他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体系,言语行为受规则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幼儿语言学习培养
摘要:现代生活的高速运转,市场对人才的严格要求,语言的学习,成了每一个孩子的必修课。
但不少孩子抱怨学习语言的辛苦,缺乏动力,着实让家长头疼。
有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具有着其他年龄段无法匹及的优势,而幼儿语言学习培养更为一项深厚的学问,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懂得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语言培养,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幼儿语言学习影响
一、引言
社会的需要、家长的期盼,让语言紧紧追随孩子的单薄的身影,而语言能力的体现,更成为了一种修养,影响一个人的各方各面。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语言培养要从幼时抓紧,此项目早就受到知名组织的关注,由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主办、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幼儿科学汉字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的“首届国际幼儿科学汉字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6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进一步表明了语言的早期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许可,并普遍开展了实践研究。
本研究追随前人的脚步,更细致地展开幼儿语言学习的小细节要求。
二、幼时学习语言的优势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受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大。
”一些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研究也表明,0-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最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
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各种优势,积极引导正确的培养方法。
1、生理优势
(1)幼儿的舌根软,模仿力很强,记性好,一二岁的孩子便能模仿大人的发音、姿态、手势和自然的肢体语言。
(2)母语发音尚未定形,口腔肌肉弹性好。
人的发音器官,在青春期前具有相当大的弹性。
若一个孩子从小接触数种语言,他的发音器官自然会配合这些语言发音系统调整形状,发出这些语言需要的各种声音。
(3)脑神经细胞在三岁时发展达最高峰,在三岁前给孩子各种丰富的刺激,可以激发脑细胞成长,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储备能力。
2、心理优势
(1)幼儿没有恐惧感,心理障碍小。
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自然没有成人们的恐惧和烦恼,也没有形成“语言自尊”,不会担心说错,也不会排斥某种语言。
同时好奇心强烈,富有勇气,在此阶段加强语言的培养会很有成效。
(2)幼儿没有学业负担,可以轻松应对。
没有学生因竞争而产生的紧张心理,自然不会出现可避免的遗忘情况,没有负担,轻松学习,兴趣与知识全得。
3、积极影响
(1)儿童发展专家认为,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智力结构系统,当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开始带动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发展。
这便说明,早接触语言学习的儿童在理解力、记忆力上,相比同龄儿童,有着明显的优势,相应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也具有了突出之处。
(2)早接受语言培养的幼儿在猜测语意的能力、运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意思的能力、间接学习的能力及通过想象来学习的能力和说话和交流的能力上具有更大的潜力。
(3)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间接地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开拓视野,增加知识,培养孩子多学多问的好习惯。
同时,在影视上偶尔接触到孩子学习的东西,孩子会兴奋不已,增加了热情和积极性。
(4)相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越早涉及,词汇累积量越大,语法的掌握也越正确。
语言的学习,需要靠时间来累积词汇量,而语法的掌握,也必须在时间和经验中修正改进,这样一来,词汇量越丰富,孩子就越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而掌握语法的能力越好,孩子越能流畅地说出自己想要的表达。
自信不断的累积,能力便也不断提升,相得益彰。
三、幼儿语言培养的正确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和老师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的对象就就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寻找正确适当的方法。
1、(1)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成人可以定义幼儿和模仿的东西。
幼儿获取和习惯他们在周围环境中听到的“语言”,从重复和频率中辨别音素,然后开始模仿,通过调整音调和速度发出那些声音和音素。
家长的陪伴让孩子能更多地接触到学习的东西,扩宽学习的范围。
(2)家长要努力营造语言的学习氛围,在多对孩子说话的基础上,利用录音磁
带、广告资源和电视节目等资源,让幼儿多听,多接触较规范纯正的语言材料,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3)家长还需把握住孩子的心理,鼓励孩子多说,要在思想无压力的情况下大胆地说,形成习惯;不能用责备的语气去斥责孩子没有达到要求,不能让孩子把语言当成一种负担。
2、(1)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
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帮助幼儿积极地运用语言的前提条件。
要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享受交流的乐趣。
同时,教师的良好态度直接影响幼儿说的自信心,教师的支持与赞赏有助于幼儿树立成就感。
教师在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幼儿的互动。
(2)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表达,使其感到与人交流的乐趣。
(3)教师应注意在多方面拓展交流的内容,在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展开对话,丰富幼儿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带领幼儿参加活动,丰富生活,从而增加话题,也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幼儿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注意观察和模仿,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对幼儿的言行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无论在教学活动中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师生间的交往,让幼儿感受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则和积极作用。
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不断调整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在交往中积累表达的经验,培养口语表达的良好习惯。
(5)教师要多提供幼儿玩伴之间的交流,他们在相互交往中,都主动依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交往的策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并利用这种调整去调节对方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自己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悟和理解语言对生活的意义。
(6)教师应积极与家长合作,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孩子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而教师在此培养过程中也
有不可轻视的重要性,二者的合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论文研究了幼儿在语言学习上的优势,也讨论出了较为可行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希望对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罗翔汤峥嵘《宝贝比我强》
莫纳舒尔《让孩子自己做主》
朱复融《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