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概念”一课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对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 1 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为后续学习对数函数奠定了基础。
对数的概念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中也经常出现。
通过对数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运算关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编排合理,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出对数的概念,然后介绍了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和指数运算,对指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对数的概念提供了知识储备。
但对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指数运算的角度去思考对数运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
(2)能够熟练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3)会用对数的定义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对数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进行指数与对数的互化。
(2)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归纳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发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从概念出发,进一步研究其性质的意识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探究、研究、体会、感受对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材分析:一方面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另一方面对数与对数运算的学习为下一节研究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做了知识与思想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及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引入?x 3242,22,12210=====则若已知:x像这样: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怎样求指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对数问题。
新课讲授1. 定义:如果a(a >0,a ≠1)的b 次幂等于N ,即N a b= ,那么数b 叫作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 bN a =log ,其中a 叫作对数的底数,N 叫作真数, b N a =log 读作以a 为底N 的对数 。
b N N a a b =−−−−−→←=log 求指数,用对数例如:2.探究(1)零与负数没有对数(因为在指数式中 N> 0 )(2)1log ,01log ==a a a (因为对任意的a>0且,1≠a 都有01log ,10==a a 所以。
同样易知1log =a a )(3)对数恒等式:如果把 N a b = 中的 b 写成N a log , 则有N aN a =log 如:323log 2=(4) 底数的取值范围(0,1)⋃(1,+∞),真数的取值范围(0,+∞).3、两个特殊的对数(1)常用对数: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 为了简便将.lg log 10N N N 简记的常用对数 5.3lg 5.3log 5lg 5log 1010简记,简记例如,(2)自然对数:在科学技术中常用以无理数e =2.718281828…为底数 以e 为底数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对数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例和练习加深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对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数的运算也较为生疏。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反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讲解了对数的定义、对数的基本性质、对数的运算等知识点。
在讲解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结合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对数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足够详细地解释对数的本质含义和应用场景,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对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实例、练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对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的应用;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对数的运算技巧;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对数的相关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导致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改进建议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我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2. 在讲解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数的本质含义和应用场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数的概念。
3. 尝试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对学生的练习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理解偏差。
4.3.1对数的概念教案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课题对数的概念总课时 1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注重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引出对数概念,所举例子比较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这些材料的作用,并尽可能联系一些熟悉的事例,以丰富教学的情景创设.教师要尽量发挥电脑绘图的教学功能,教材后面安排的“阅读”内容,有利于加强数学文化的教育,应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基本上掌握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它是学习对数概念的基础。
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由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中,认识对数并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而且要简要明确对数运算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 三维教学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
2.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会根据对数的概念及其简单性质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重点、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式与指数式互化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P72思考题)中,哪一年的人口数要达到10亿、20亿、30亿……,该如何解决?即:1820301.01, 1.01, 1.01,131313x x x===在个式子中,x分别等于多少?象上面的式子,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对数(引出对数的概念).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启发学生从指数运算的需求中,提出本节的研究对象——对数,由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概念形成合作探究:若1.01x=1318,则x称作是以1.01为底的1318的对数.你能否据此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一般地,如果a 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 a 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举例:如:24416,2log16==则,读作2是以4为底,16的对数.1242=,则41log22=,读作12是以4为底2的对数.合作探究师:适时归纳总结,引出对数的定义并板书.让学生经历从“特殊一一般”,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概念深化1.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在对数的概念中,要注意:(1)底数的限制a>0,且a≠1(2)logxaa N N x=⇔=指数式⇔对数式幂底数←a→对数底数指数←x→对数幂←N→真数说明:对数式logaN可看作一记号,表示底为a(a>0,且a≠1),幂为N的指数工表示方程x a N=(a>0,且a≠1)的解.也可以看作一种运算,即已知底为a(a>0,且a≠1)幂为N,求幂指数的运算.因此,对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而且要明确对数运算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通过本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用联系的关点观察问题.数式log a N 又可看幂运算的逆运算.2. 对数的简单性质:提问:因为a >0,a ≠1时,log x N a a N x =⇔=则 由1、a 0=1 2、a 1=a 如何转化为对数式②负数和零有没有对数? ③根据对数的定义,log a Na=?(以上三题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个别提问解答)由以上的问题得到 ①011,a a a == (a >0,且a ≠1)② ∵a >0,且a ≠1对任意的力,10log N 常记为lg N .恒等式:log a Na =N3. 两类对数① 以10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10log N 常记为lg N .② 以无理数e =2.71828…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log e N 常记为ln N .以后解题时,在没有指出对数的底的情况下,都是指常用对数,如100的对数等于2,即lg1002=.应用例1 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例1分析:进行指数式和通过这二。
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内容与内容解析1.内容:对数的定义、表示法、性质,以及指、对数之间的关系.2.内容解析:16、17世纪之交,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发明了对数,为数学家们在运算中赢得了时间与精力.对数发明20多年后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开始使用指数符号,数学家们开始关注指、对数之间的关系.直到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才发现了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他首先使用y= 来定义.至此,人们彻底揭示了对数本质,完善了指、对数的知识体系和数学运算体系.对数的发明先于指数,也成为数学史上的珍闻.事实上,对数的本质是一种运算.随着人们对指数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总会遇到诸如“在方程=2中求解x”的问题,即“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在数学运算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人们也经历了多次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加法运算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时引入了“差”的概念;在乘法运算中已知一个因数与积,求另一个因数时引入了“商”的概念;在乘方运算中已知指数与幂,求底数时引入了“数的n次方根”的概念.在计算机发明以前,以10为底的对数在复杂的数值计算中是常用的工具,故有“常用对数”之名,常用对数是纳皮尔和他的朋友布里格斯一起商定得出的.另外,在科技、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为底数,许多式子都能得到简化,用它是最“自然”的,所以称之为“自然对数”.欧拉指出:“对数源出于指数”,也就是说对数与指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当a>0,且a≠1时,.利用这一关系,我们可以实现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互化.代数学的根源在于运算,“运算中的不变性、规律性”是发现“代数性质”的引路人,通过这种互化运算,我们可以得出对数的下列性质:(1)负数和0没有对数.当对数中的真数N为负数或者0时,对数没有意义.这是由于在实数范围内,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因而=N中的N总是正数.(2)(a>0,a≠1).指数式中存在着诸如及的性质,将这两个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即可得到对数的上述性质.从对数的发明过程可以看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建立对数与指数之间联系的过程表明,使用较好的符号体系和运算规则不仅对数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可以大大减轻人们的思维负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以“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为指引,发现和应用对数的概念.二、目标与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对数产生的历史及背景,体会对数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发展数学人文素养;(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对数的概念,发展数学抽象核心素养;(3)理解指、对数的关系,掌握指、对数式的互化,发展数学运算核心素养.2.目标解析(1)学生知道对数发明的历史,能在求解诸如=2的方程中体会到对数概念提出的必要性;(2)学生能将所求方程中的x准确表示出来,能认识和表示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3)学生能清楚指出指、对数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在指、对数式中指明各个字母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指、对数的互化.通过两式的互化,能够得出和证明对数的性质.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第一个学习难点是对数概念,虽然学生可以根据以往经验提出新概念建立的必要性,但是就像差、商、数的n次方根等概念的提出一样,每一次新概念的提出都与学生以前的认知产生矛盾,因此需要适应和熟悉,而这样的过程在对数这一概念上显得尤为漫长.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差”的概念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涉及“商”的概念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涉及“数的n 次方根”的概念的开方运算是乘方的逆运算,对于对数这一概念,可以类比以往的互逆运算的关系进行认识.即使这样,减法、除法、开方等运算还是比较直观、容易理解的,但是由于对数所处运算级别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反复训练,使得学生尽快熟悉.第二个学习难点是在对指、对数的关系的认识上,学生往往只在表面上认识了对数概念,没有紧扣定义,充分发掘定义中指、对数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以借助图表、式中连线等简单直观的方式对指、对数式进行对照,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对数概念,揭示指、对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对字母x的认识中可以明确“对数即指数”这一本质;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进行突破,例如借助指数函数中的变量对应关系揭示指、对数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支持条件本节课的教学用到了Geogebra数学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问题形成直观感受.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概念的引入问题1:在4.2.1的问题中,通过指数运算,我们能从y=中求出经过x年后B地景区的游客人次为2001年的倍数y.反之,如果要求经过多少年游客人次是2001年的2倍,3倍,4倍,…,那么该如何解决?师生活动:学生利用指数函数写出2=、3=、4=的方程,但是不会求解方程.追问1:若=2,这里的x存在吗?唯一吗?能否借助已有知识解释?你能表示它吗?师生活动:学生借助指数函数图象可以感受到x的存在,但不会对其表示.由指数函数图象可知x唯一存在,但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释.技术支持:利用Geogebra数学软件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对点的标记感受对数的真实存在.追问2:回顾为什么要学习减法、除法、开方运算?并类比思考如何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师生活动:学生回顾运算学习轨迹,得出答案.回顾一下同学们对于运算的学习轨迹:在加法运算a+x=N中求解x时定义了减法及它的运算结果“差”的概念;在乘法运算ax=N中求解x时定义了除法及它的运算结果“商”的概念;在乘方运算=N中求解x时定义了开方及它的运算结果“数的n次方根”的概念。
全国一等奖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全国一等奖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正确地求解简单的对数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数的概念2.对数的性质3.对数的运算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对数的概念:可以通过举例子或问题引入,例如“我们知道1÷2=0.5,2的多少次方等于1÷2呢?”2.让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引导他们猜想2的多少次方等于1÷2,引出对数的概念。
第二步:概念讲解(20分钟)1. 对数的定义:如果a的x次方等于N,那么称x是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ₐN=x。
2.对数的意义:对数是一种指数运算的逆运算,它可以用来求解指数方程。
3. 对数的性质:将对数的定义列举出来,让学生猜测对数的性质,例如logₐ1=0,logₐa=1等。
4.通过举例子和问题,让学生验证对数的性质。
第三步:例题讲解与练习(30分钟)1. 解释对数的换底公式:logₐN=logᵦN/logᵦa。
2. 讲解对数的运算法则:logₐ(N×M)=logₐN+logₐM,以及logₐ(N/M)=logₐN-logₐM。
3.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对数的运算。
4.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数的运算法则。
第四步:应用拓展(15分钟)1.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对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震级为什么要用对数表示等。
2.提供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总结(5分钟)1.让学生归纳总结对数的概念和性质。
2.提问学生对对数的运算法则有什么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在例题讲解与练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解题的过程,检查学生对对数的运算法则的掌握情况。
2.在应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估他们对对数的应用理解情况。
3.可以设计一个小测验来检查学生对对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全国一等奖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全国一等奖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对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对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对数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和性质,对数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数学竞赛获奖证书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认为数学竞赛获奖证书上的对数概念和指数有什么关系?2.概念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指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然后引入对数的概念。
教师解释对数就是指数的逆运算,即a^x=b,那么x就是以a为底数,以b为真数的对数,记作 loga b。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公式展示对数的运算过程和性质。
3.讨论与练习(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对数的运算来解决问题。
例如:地一天的雨量为1000毫升,下雨的时间为10小时,问每小时的平均降雨量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log10 1000/10得到结果。
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并由代表小组汇报结果。
4.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对数的性质总结表格,例如:性质一:loga (mn) = loga m + loga n性质二:loga (m/n) = loga m - loga n性质三:loga (m^p) = ploga m5.拓展与应用(20分钟)教师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对数的运用。
例如:城市的人口每年递增10%,请问经过n年后的人口是原来的多少倍?学生通过计算log1.1^(n-1)得到结果。
随后,学生再提出其他实际问题,并互相交流解决的方法。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二)解析:(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五、教学过程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师生活动(小问题):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数学教案:对数函数教案及反思
数学教案:对数函数教案及反思数学教案-对数函数教学目标1.把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把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准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争论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洁的问题.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争论等思想,注意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归纳等规律思维力量.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同学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训练,调动同学学习数学的乐观性.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 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同学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学问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同学的学问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学问的拓展与延长.它是解决关于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同学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同学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3) 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全部的问题都应围围着这条主线绽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争论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同学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当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法建议(1) 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同学熟识的指数问题动身,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熟悉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熟悉,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争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看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2) 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肯定要让同学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同学的争论为主,老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同学思索的方向.这样既增加了同学的参加意识又教给他们思索问题的方法,猎取学问的途径,使同学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爱好.教学设计示例对数函数教学目标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同学把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准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把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洁问题.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争论的思想.3. 通过对数函数关于性质的争论,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归纳的思维力量,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图像和性质.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方法启发争论式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今日我们一起再来争论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日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反函数的实质是争论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识的函数动身,再争论其反函数.这个熟识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由同学说出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同学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由得.又的值域为,所求反函数为.那么我们今日就是争论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2.8对数函数 (板书)一. 对数函数的概念1. 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对数函数.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争论就从这个角度动身.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熟悉是什么?老师可提示同学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熟悉,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对数函数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争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1. 作图方法提问同学筹备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同学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老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同学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和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状况和,并分别以和为例画图.具体操作时,要求同学做到:(1) 指数函数和的图像要尽量精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2) 画出直线.(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对称点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轴对称为渐渐靠近轴,而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同学分两段翻折,在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右侧的部分.同学在笔记本履行具体操作,老师在同学履行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2. 草图.老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和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然后提出让同学依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3. 性质(1) 定义域:(2) 值域: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坐落于轴的右侧.(3) 截距:令得,即在轴上的截距为1,与轴无交点即以轴为渐近线.(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轴对称.(5) 单调性:与关于.当时,在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当时,在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之后可以追问同学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同学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状况:当时,有;当时,有.同学回答后老师可指导同学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登记来.最终老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殊强调它们单调性的全都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肯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三.简洁应用 (板书)1. 争论相关函数的性质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2) (3)先由同学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殊要留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板书)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与; (2) 与;(3) 与; (4) 与.让同学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终让同学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具体的比较过程.三.巩固练习练习:若,求的取值范围.四.小结五.作业略板书设计2.8对数函数一. 概念1.定义2.熟悉二.图像与性质1.作图方法2.草图图1 图23.性质(1) 定义域(2)值域(3)截距(4)奇偶性(5)单调性三.应用1.相关函数的争论例1 例2练习探究活动(1) 已知是函数的反函数,且都有意向义.① 求;② 试比较与4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2) 设常数则当满意什么关系时,的解集为答案:(1) ① ;②当时, 4 ;当时, 4(2) .。
对数概念 教学设计
对数概念教学设计通过观察、推导,让学生了解对数的概念,知道对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掌握对数的表示方法及其运算性质。
通过实例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并让学生体验对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对数在数学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一)重点:对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对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一)教学方法:实例引入、讲解、示范、练习、反馈纠正。
(一)复习导入:复习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实例引入:介绍考古学中的碳14测定年代法,引出对数的概念。
(三)推导过程:通过实例和推导,让学生了解对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掌握其运算性质。
(四)归纳小结:总结对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性质,并让学生再次明确其重要性。
(五)练习反馈: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一)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等情况。
(二)作业情况: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对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美。
重点: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即两个数的乘积或商等于另一个数.例如,在投资、储蓄、借款、生产、贸易、科技等领域都有这种特殊数量关系.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共同揭示它.(板书:对数的概念)在投资、储蓄、贸易、生产等领域都有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在等式a × b = c中,当等比数列 a, b, c成等差数列时,b就叫做a, c 的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统称为对数.我们把以10为底数的真分数叫十进对数,以e(e=…)为底数的真分数叫自然对数.(板书:对数的概念)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6页的图1-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三个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某产品年产量、我国年钢产量是按照怎样的关系排列的?(由小到大排列)观察这些数据的大小关系,大家发现了什么?(相邻两项的商是一个常数)如果第一个数据用 a表示,第二个数据用 b表示,第三个数据用 c表示,那么 a, b, 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指出什么叫做对数.(板书:对数的定义及运算)(1)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6页的例读题并回答:这个题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说明理由.(板书:对数的运算性质及运算方法)(2)做一做:课本第47页练习第1题.(板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3)归纳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请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板书:学生谈收获与感悟)对数概念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形式,反映了数的幂次数与对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引言
在数学学科中,对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对数的概念不仅对于学习数学本身有着重要意义,还能为应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问题建模和求解提供便利。
本文将介绍对数的概念,并设计一节针对初中生的对数教学课程。
一、对数的引入
1. 导入知识
引入对数的概念可以从一些实际问题开始,例如:假设一辆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我们可以用一个表达式来描述这辆车行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但如果我们想知道20小时后这辆车行驶的距离,通过计算表达式的值往往比较繁琐。
这时,我们可以引入对数的概念,使得问题的求解更加简便。
2. 引入对数符号
介绍对数的符号,在这里我们可以用log表示。
3. 对数的定义
对数是指数的逆运算。
通过对数的引入,我们可以将指数运算转化为对数运算来求解问题。
二、对数的性质
1. 对数的基本性质
介绍对数的基本性质,例如log(a*b) = log(a) + log(b)和log(a^b) = b*log(a),以及log(1) = 0和log(a^a) = a,这些性质是对数运算中非常有用的基本定理。
2. 对数的换底公式
介绍对数的换底公式log(a,b) = log(c,b)/log(c,a),其中a、b、c是对数的底数。
三、对数的应用
1. 对数在等比数列中的应用
介绍等比数列及其性质,通过对数的概念,我们可以用对数函数来描述等比数列中的元素。
例如,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1,2,4,8……可以用对数函数来表示为log(2,1),log(2,2),log(2,4),log(2,8)。
对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第4章第3节,共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对数的概念以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相互转化.它是在学习了“指数幂a x的意义及运算性质”、“指数函数的性质”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本节也为学习对数的运算和对数函数奠定了基础。
对数既可以看作是一个算式,又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值,与指数幂具有共同的本质——指数(对数)与幂(真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数作为重要而简便的计算技术,被恩格斯誉为17世纪三大重要数学成就之一,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知识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可以融合数学史的发展过程提升数学课堂的人文情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已学习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这为学生发现对数的存在,理解对数的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能力方面看,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由特殊到一般抽象归纳出对数的含义.有一定的应用能力.从心理方面看,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乐于探索.同时,高中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探究新知,不能过急,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加以引导.2.问题诊断对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从形式上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是容易的,在真正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能将对数与普通的数平等对待,不理解对数的概念,只能够进行表面上的形式转换;(2)不能把“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应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基于以上分析,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数概念的构建.为了突破难点,要在引入对数概念时,通过不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要学习对数,是基于研究指数的需求才引入对数,因此对数的实质是指数;在形成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对数是数”这一事实;在引入对数概念后,学生通过自主举例,具体感知个例,从对数概念外延的角度进行理解.通过互化和求值的练习,让学生逐渐地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经历对数的发现过程,理解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领悟对数超强的简化运算的功能.2.通过对数概念的构建过程,理解对数的概念以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关系.感悟函数与方程思想和化归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联系与转化.难点:对数概念的构建.五、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变式教学方法.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加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构建对数的概念的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问题带动下进行更加主动的思考,经历对数发现的历史背景,了解对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加深对对数概念的理解.倡导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2.学法指导启发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来发现对数的存在;运用函数的观点分析问题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得到对数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用数学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得出对数的概念,并通过反思,总结完善概念.通过问题解决,理解对数概念的本质特征.六、课型课时、教学准备1.课型:新授课;2.课时:1课时3.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展台等.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刚刚开始流行,这导致天文学成为当时的热门学科.可是由于当时常量数学的局限性,天文学家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计算那些繁杂的“天文数字”,因此花费了若干年甚至毕生的宝贵时间.例如:299 792.468×31 536 000=?教师:299 792.468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km/s),31536 000是一年的总秒数,所得的结果正是天文学中的一光年.这个天文学中的基本单位的运算尚且如此复杂,要探索整个宇宙,任务何其艰巨!古人没有计算器,常常陷于繁难的大数计算而深感苦恼,他们为了计算出一个行星的位置,往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庞大的天文数字计算严重地束缚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与此同时,数学家们也感慨:“没有什么比大数的乘、除、开平方或开立方运算更让数学工作者头疼、更阻碍计算者的了.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问题1:如何解决这里大数的乘法问题呢?请大家观察下列各式,你能不用乘法运算吗?(1)=⨯6416(2)=⨯1024256(3)=⨯1234567895师生活动:(教师备案:学生如果不能顺利求解,教师可以利用“=⨯6422”运算法则启发引导.) 学生:10642226416=⨯=⨯;181082221024256=⨯=⨯.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1)、(2)的解决是运用什么策略完成的?(3)要类似求解,需要我们做哪些工作?学生:需要将因数5和123456789转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即1234567892,52==n m .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体现引入对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具体问题的求解,让学生明确将乘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策略,就是将因数转化为指数幂的形式,然后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运算.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二)学生探索,尝试解决问题3:方程52=m 是否有解?有几个解?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方程的左边可以看作指数函数x x f 2)(=.根据指数函数的值域为),0(+∞所以方程52=m 一定有解.又指数函数都是是单调函数,所以方程52=m 只有一解.教师:很好.这位同学运用了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解答了上述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这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呢?学生:函数思想.问题4:你能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究一下方程2m =5的解的范围吗?如何描述出这个解?师生活动:学生:因为32252<<,所以32<<x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m 存在的合理性、唯一性,体会对数就是实数.教师:满足52=m 的实数m 确实存在,它是以2为底的幂5所对应的指数.记作:5log 2=m ,读作“以2为底5的对数”.教师:为了体现这种对应关系,英国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创造了“Logarithm (对数)”一词,直至1624年,开普勒将其简化为“Log ”,经过多次演编现在用“log ”来表示这种对应关系.练习1:写出满足下列各式的实数x ,(1)82=x ; (2)412=x ; (3)55=x ; (4)85=x ; (5)22-=x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发展史的简介和对数符号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数的认识,理解对数存在的条件,为后面得出对数的概念打好坚实基础.(三)师生交流,揭示规律问题5:设M >0,N >0,通过上面的探究,如何将乘法运算M ×N 转化为加法运算呢?M 与N 的除法、乘方、开方呢?学生:需要将M 和N 转化为底数相同的幂的形式,这样就可以将幂的乘法转化为指数的加法,幂的除法、乘法、开方转化为指数的减法、乘法、除法.设计意图:回扣前面的问题,弄清简化运算的依据是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时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问题6:当底数a 确定时,方程a x =N (a >0,且a ≠1)的解x 由“谁”来确定呢?为什么?又怎样表示呢?学生:由幂的值N 决定.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可表示为N x a log =.教师:实数x 我们就用符号N a log 来表示,读作“以a 为底N 的对数”.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探究,对数的概念呼之欲出,问题6从一般性角度再次让学生明确指数式中幂指数x 与幂N 的函数关系,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函数意识,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问题7:你能给出“对数”的定义吗?师生共同抽象出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 (a >0,a ≠1)的x 次幂等于N ,就是a x =N ,那么数x 叫作以a 为底N 的对数(logarithm),记作x =log a N ,其中a 叫作对数的底数,N 叫作真数.教师:x =log a N ,这是它的书写格式,其中a 叫作对数的底数,N 叫作真数. 练习2:请你写出一个对数,并说出它的含义.设计意图:通过练习2使学生对对数有一个主动内化的过程,加深对对数的认识和理解,并自主发现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7log 2是一个实数,它的含义是“2的这个数次方等于7”.用式子描述为:若7log 2=x ,则72=x ,即727log 2=.教师:对数与指数有以下对应关系:a x =N 叫做指数式,N x a log =叫做对数式,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1,0(log ≠>=⇔=a a N x N a a x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学习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同学们能否解决如下问题:例1.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1)10001103=-; (2)4832=; (3)3125log 5=; (4)01log =e (e=2.71828…)教师:请同学展示一下两个重要对数:教师: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会用到以下两个重要的对数教师板书:(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记作:N lg(2)自然对数:以 e 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记作:N ln教师:请同学们熟悉一下这两个重要对数.请同学们以两个重要对数为背景来完成下列练习:练习3:(1)将对数式__________ 转化为指数式________(2)将指数式__________ 转化为对数式________教师巡视,请两位编好的同学投影展示,由教师点评改错.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在巩固对数概念的同时,又创设出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既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不间断的螺旋式上升,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既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五)变练演编、深化提高例2.(1)当0≤N 时,N a log 有意义吗?(2)=1log a ;(3)=a a log ;)1,0(≠>a a(4)=N a a log .)1,0(≠>a a学生:(1)没有.因为当0>a 且1≠a 时,0>x a .(2)因为10=a ,所以01log =a ;(3)因为a a =1,所以1log =a a ;(4)设N x a log =,则N a x =,即N a N a=log .设计意图:将对数的重要性质以具体问题的形式呈现,既便于学生入手探究,又有利于学生对对数概念认识的提高.同时,在问题的驱动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3.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x =1000lg )1( 38log )2(=x 32log )3(64-=x x e =-2ln )4( 师生活动:学生黑板板演,学生批改、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例3学生的解答,以及板演,进一步体现对数式与指数式的转化,使得学生对对数的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揭示了数学中“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视角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反思小结,观点提炼(多媒体动态展示问题,并结合多媒体形成知识网络)问题9:(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悟?还存在哪些问题?设计意图: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反思小结,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思维导图,突出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鱼”,更重要的是主动获取“鱼”的方法——“渔”.对于数学建模过程的小结,更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布置作业】(1)习题2.2 A组1、2、3、4;(2)阅读课本68-69页,了解对数的发展史.九、板书设计2.2.1 对数的概念对数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对数概念的应用对数产生的合理性变式、编题对数的概念课堂小结十、教后反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本质.” 有些教师对对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概念就是一种规定,没有必要追究它的合理性,只要将概念给学生交代清楚,并通过举例辨析明确概念的外延,就算对概念认识到位了.但这种教学理念导致的教学效果是短期内学生会做题,时间稍长,留在学生脑子了的“东西”是少之又少,有时候还得重新将“对数”概念“交代”一番,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差,严重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教学前的准备和实际教学效果,作出以下反思.3.1 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适合学生的概念“生长点”虽然在数学历史的发展中,对数和指数是相伴而生的,但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与指数函数,因此,以指数函数为背景设计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对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就是找准了对数概念的“生长点”,就是对数概念的“来龙”.在教学中,通过问题驱动,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幂的底数、幂的值与幂的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面学习对数的运算、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是对数概念的“去脉”.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对数概念的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上,并通过对数函数符号“log”的引入,让学生明确了概念的内涵.3.2 换位思考,厘清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障碍由于学生之前对“对数”的概念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对数”出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同时,通过特例、指数函数图象性质、数函数符号“log”的含义多角度,全方位让学生“明白并接受”对数,让学生感受到“对数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并不是刚刚创造的数”,同时也解决了在学生心里存在已久的“无理数都有哪些?”的困惑.3.3 以数学思想为设计主线,彰显数学本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意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具体实例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而对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赖于“幂的底数和幂的值”,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对应关系,以函数思想为主线,逐步揭示对数的本质特征.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明线”是指数方程的解与对数的概念.“暗线”就是以函数思想为骨架,设计合理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明线暗线交替出现.明线是一节课的躯体,而暗线是一节课的灵魂.主线不清晰,容颜就不会漂亮,没有暗线,外表再漂亮也没用,没用灵气.对数的历史对数是中学初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当初是谁首创“对数”这种高级运算的呢?在数学史上,一般认为对数的发明者是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Napier,1550-1617年)男爵.在纳皮尔所处的年代,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刚刚开始流行,这导致天文学成为当时的热门学科。
《对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优化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成效
姚祺鹏古浪五中
忙忙碌碌的公开课教学活动结束了,听课、上课、评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课前准备的忙碌,课堂教学的紧张,课后评议的不安,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各位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对数的概念》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在课前准备时,主要设计了概念的形成、分析、应用以及归纳小结等各环节,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合理,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明确概念意义,走出教学误区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基础。
因此,如何设计概念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如何提升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是每一个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设置情景,引出课题,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应用中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精致化理解。
从而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的“重做题、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
二、精心组织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设计好问题,只是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解读,只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经过精心的教学组织活动,才能把冰冷枯燥的问题转化成为学生火热灵动的思考,把静态的问题转化为动态的创造,让学生获得思维的体验和实践的经验。
如课前的导入,融洽了师生的关系,也消除了公开课紧张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创设适宜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对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知识。
它在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学习对数的概念和使用技能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对数,掌握对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2、能够用对数进行算术运算,掌握线性回归的公式,并正确应用。
3、能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把它与数学learning的概念连接起来。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对数?(1)概念:对数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它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两个数分别表示底数和指数,两个数之间的乘积等于给定的底数,称为对数。
(2)定义:对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的定义是:当底数为a、真数为x时,若ax=b,则称x为以a为底,b为真数的对数,表示为loga b。
2、对数的运算(1)基本运算:(1)乘法法则:若ax=b,cx=d,则acx=bd,即loga b* loga d= loga bd。
(2)除法法则:若ax=b,cx=d,则ax/cx=b/d,即loga b/loga d=loga b/d。
(3)原数指数法则:若ax=b,c=x,则ac=b,即loga b/loga c=b。
(4)对数的逆运算法则:若ax=b,cx=d,则ax/cx=b/d,即loga b/loga d=loga b/d。
(2)换底法则:loga b=logb a/logb a,其中a和b必须都是正数。
3、对数的应用(1)线性回归:用对数进行线性回归可以提高计算精度,线性回归的公式为:y=a+b(x-x1)/(x2-x1)其中a、b、x1、x2是已知量,y为未知量。
(2)求解复杂的比例关系:复杂的比例关系可以用对数的方法转化为容易求解的等式,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求解复杂的比例关系。
(3)求解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是一种十进制的系统,它把一个数分解成多个100和10的幂,用对数可以很容易求出科学计数法中的指数。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况, 巩 固 所 学 知 识 ,为 引 入 两 个 重 要 结 论 做 好 准备 . 师生探究 将 上 面 各 式 的 结 果 写 成 下 面 的 形式 :
3 ) 1 l o 6 4=l o 4 =3; g g 4 4
狓 生 回忆指数函数狔= 的图象和性质 , 回答犪, 犪 犖,
板书课题 : 对数 底数犪 和幂值 犖 怎么求指数呢? ( 的概念 ) 建构数学 5. 2 师生活动 , ( )定义概念 1 引导学生得出 :
犫 如 果犪( ) 的犫次幂等于犖 , 即犪 犪>0, 犪≠1 =
犫 的范围 . 生: 底数犪>0, ( 因为犪> 犪≠1, 犫∈ 犚, 犖 >0 所以无论犫 是什么实数 , 都有 犖 > 0, 或者从指 0,
2 0 1 5 年第 4 期 中学数学月刊 · 2 5·
“ 对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与反思
张长贵 (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2 ) 1 4 1 2 3
1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重点高中无锡市 辅仁高级中学的一个普通班 , 数学基础扎实 , 思维 善 于 思 考, 勇 于 发 表 自 己 的 见 解. 进入高中 活跃 , 阶段学习将近一 个 月 , 学生已基本适应了高中数 学的学习方法 , 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得到了 较好的锻炼 , 他们不仅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 也具备 了一定的类比迁 移 和 探 索 创 新 的 能 力 . 这为本节 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狓 过狓 年 , 该物质的剩留量为狔= 建立这个函 0 . 8 4 . 只要知道时间狓 数关系式可以实 现 预 测 的 功 能 ,
2 教材解读
从“对数的概念”一课反思概念教学
从“对数的概念”一课反思概念教学概念课的教学应是引导学生经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舍掉事物的次要属性,保留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概念。
本文以“对数的概念”一课示范以何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进而形成概念、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
因此,概念教学的环节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括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形成认知。
标签:对数的概念、概念教学、数学概念一、问题提出对数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对数概念较为抽象,对数记号不易直观的理解其意义,也导致对数运算不如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那样具体,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以下是对“对数的概念”这节课的分析与思考。
二、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流程:(一)创设情境——概念的引入问题1。
以下方程是否有解?(1)2x=4 (2)2x=5【设计意图】: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从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的运算入手,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的图象,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使学生认识到引进对数的必要性。
(二)解后反思——概念的形成学生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理解对数的概念,教师介绍符号读法。
(三)迁移推广——概括概念有了对以2为底的特殊对数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其推广到一般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出对数的概念不是难事。
(四)互助探究——明确概念学生互助分析指数和对数的等价关系以及a,x,N各自的名称与地位变化,完成下表式子名称axNax=N指数logaN=x真数学生探究:问题2。
对数式中a,x,N的范围是怎样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指数式与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数与指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认识对数的本质。
(五)达标检测:1.求下列各式的值:(1)log525(2)log2116;(3)lg1000;(4)lg0.001;(5)log1515;(6)log0.41。
2.已知loga2=m,loga3=n,求a2m+n的值。
函数与对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函数与对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引言:函数与对数是高中数学课程中重要的概念和内容,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函数与对数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一堂函数与对数的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函数和对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函数和对数的运算和性质;- 能够利用函数和对数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函数和对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函数和对数的运算和性质的掌握;- 利用函数和对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和对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函数和对数的运算和性质以及利用函数和对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概念解释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和对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和应用能力。
4. 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引出函数和对数的概念,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函数和对数的思考。
(2)概念讲解:讲解函数和对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简图样貌、对数的定义、对数的性质等。
(3)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引导学生了解函数和对数的运算和性质,例如两个函数的加减乘除、对数的换底公式等。
(4)练习环节: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或个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5)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函数和对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和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函数和对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实践应用的环节也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
23
ZHONGXUESHUXUEZAZHI 中学数学杂志 2015 年第 5 期
识对数概 念 的 本 质, 加 深 对 对 数 概 念 的 理 解, 掌 握 对
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分
lg0.84( 保留四位小数) .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发现,
感受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作用.
师:同学们使用计算器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在 lg
这个按键的右边的 ln 这个符号?
(2) 在科学技术中,常常使用以 e 为底的对数,这
种对数称为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其中 e = 2.
可能不需要设 x,不强求,第(2) 问中学生不会很容易
地得出相应的指数式,通过设 x 将对数式转化为指数
式的可能性更大. (2) 生 3:设 log927 = x,由定义知 9x = 27,即 32x =
33,得 2x = 3,解出 x 即可.
师:很好! 先假设对数值为 x,转化为指数式,根
据指数式确定 x 的值,用对数的定义来解决.
问题
经过了 3 年,剩留量是多少?
数学语言 0.843 = 0������ 592704
运算类型
指数运算 ab = N( 已知底数 a 和指数 b,求 幂值 N)
师:反过来,如果我们测得了剩留量 y,怎么求出
所经过的时间 x 呢? 比如剩留量为 0������ 5,经过了多少
年?
师:根据对数的定义,写出下列各对数的值(a >
0,a ≠ 1): (1)log51 = ; (2)log31 = ; (3)loga1 = ; (4)log55 = ; (5)log33 = ;(6)logaa = .
学生活动 学生口答, 并提炼结论 loga1 = 0, logaa = 1.
22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1.4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引导发现和讲练结合的方法,突出教师 的“导”和学生的“ 探”,借助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工 具,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概念的 本质属性,在积极参与和充分活动下学会思考,大胆 探索,建构知识,体会思想,形成技能. 2 过程设计 2.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N .师生探讨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 借助练习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提炼
出结论并证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归纳的能力.
结论的发现和证明又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的认
识和理解.
回扣结论
loga1 = 0,logaa = 1,loga
1 a
= log 1 a a
= - 1 都可以统一于结论 logaab = b.
问:根据定义,a > 0,a ≠ 1,那么对数式中 b 和 N
的范围是什么?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指数函数 y = ax 的图像
和性质,回答 a,N,b 的范围.
生:底数 a > 0,a ≠ 1,b ∈ R,N > 0.(板书:负数
和零没有对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
化关系,认识 a,b,N 的范围,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知识解决 新 问 题, 反 映 知 识 的 联 系 性, 体 现 数 形 结 合 的思想,同时为引入对数打下基础.
师:既然这样的数是存在的, 那么它是多少呢? 我们如何表示它呢? 解决的办法就是给它一个新记 号,比如若 a3 = 5,则 a = 3 5 .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数 学符号来表示 x,记作 x = log0.840.5,读作以 0������ 84 为底 0������ 5 的对数.那么一般地,已知底数 a 和幂值 N 怎么求 指数呢? 2.2 师生活动,建构数学
回扣例题 例 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log264;
(2) log927.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结论 logaab = b(a > 0,
a ≠ 1,b ∈ R) 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利用发现的结论再次来解答前面的
例题,将例题和练习融合,从概念到应用,从练习再回
到例题, 交 替 螺 旋 上 升, 始 终 围 绕 着 对 数 概 念 这 个 中
由此引出:“ 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 的研究课
题.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说明研究对数的必要性.引
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回顾指数运算.由剩留量
y 求时间 x,让学生发现“ 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 的
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师:0.84x = 0.5 中 x 存在吗? 唯一吗? 能否借助之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练习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1) log464; (2) log7
7;
8
(5) log10100.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对对数概念掌握情况,巩固
所学知识,为引入两个重要结论做好准备.
师生 探 究 上 面 的 结 果 写 成 下 面 的 形 式:
ZHONGXUESHUXUEZAZHI 中学数学杂志 2015 年第 5 期
揭示概念的本质,演绎过程的精彩
———“ 对数的概念” 一课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214123 张长贵 钱军先
2013 年 9 月下旬,江苏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 课评比与观摩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有幸作为参赛选 手,开设了题为“ 对数的概念” 的展示课,教学实施中, 笔者在引领学生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属性、经 历数学概念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 尝试,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以小组 第一的成绩获得省一等奖.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与教后感悟,与大家共享. 1 基本情况 1.1 学情分析
示解答结果.
例 2 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1) log5125 =
3;( 2) log
1 3
3
=-
2;(3) log10 a
=-
1.699.
学生活动 以口答的形式回答上述问题.
师:log5125 = 3 正确吗? 生:正确,回到指数式 53 = 125 来看就清楚了.
师:很好! 说明大家已经把握住对数概念的本质
设计意图 尝试使用对数的定义探究出对数的
一些基本性质,体会数学定义的价值和指数式与对数
式相互转化过程中蕴含的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
2.3 尝试运用,深化理解 例 1 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1)24 = 16;
(2)3 -3
=
1 ;(3)5a 27
=
20;(4) (
1 2
)b
=
0.45.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口答,再请学生到黑板上展
(1) log464 = log443 = 3; (2) log7
7
1
= log77 2
=
1 ;
2
( 3) log
1 3
9
=
log
(1
3
1 3
) -2
=-
2;(4) log2
1 8
= log22 -3 = -
3;(5) log10100 = log10102 = 2.提炼出一般性结论?
师生活动 猜想:a > 0,a ≠ 1,N > 0,alogaN =
(1) 定义概念 引导学生得出: 如果 a(a > 0,a ≠ 1) 的 b 次幂等于 N,即 ab = N, 那么就称 b 是以 a 为底 N 的对数(读法),记作logaN = b(写法),其中 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板书 a > 0,a ≠ 1,ab = N⇔logaN = b. (2) 概念解读 师:b 叫做以 a 为底 N 的对数,a 叫做对数的底数, N 叫做真数. 问:在指数式中,a,b,N 的名称叫什么? ( 待学生 思考后给予回答) 师:对数的写法和符号表示也有讲究. 我们用四 线三格来规范书写. 正确写法:
“对数的概念” 是苏教版必修一第 3������ 2 节《 对数函 数》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指数函数后,对数函 数前,是指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回顾、深化和延续,同 时又是学习对数运算和对数函数的基础. 此前, 学 生 已经学习了分数指数幂、指数函数等内容,知道了指 数运算就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本节课要学习 的对数则是已知底数和幂值反过来求 指 数. 对 数 的 学 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指数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的对数 的运算性质和对数函数的学习打好基础,起到承上启 下的作用. 1.3 目标定位
前所学的指数函数内容加以说明?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 分析得出 0.84x = 0.5 中 x 存在且唯一.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用旧
中学数学杂志 2015 年第 5 期 ZHONGXUESHUXUEZAZHI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引进对数的必 要性,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了解对数的意义,经历对 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认识 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熟练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 的互化,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关于 对数的常用结论,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和对数的 发明史,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心.
师:log10100 这是一个以 10 为底的对数.通常将以 10 为底的对数称为常用对数,对数 log10 N 简记为 lgN. 比如 log1012 简记为 lg12,log100.84 简记为 lg0.84.
师:lg12,lg0.84 的值是多少?
师生 活 动 请 同 学 们 用 计 算 器 计 算 lg12 和
师:同学们,在 指 数 函 数 的 学 习 中 我 们 研 究 过 这 个问题: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 过 1 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 84%.写出这种 物质的剩留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