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背影》《台阶》 人教新课标版
数字增加父亲的高度——父爱主题整合课《背影》《台阶》读写结合课
数字增加父亲的高度——父爱主题整合课《背影》《台阶》读写结合课教材分析:《背影》和《台阶》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背影》是传统课文,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可能不易引起共鸣;《台阶》中父亲望向高高的台阶的目光和为之付出的愚公移山般的努力么也很难让学生理解。
为了引领学生在文本里穿行,将两篇文章做了整合,以阅读中品“父亲”、数字中学技巧、细节中悟“父亲”等几个环节,展现出清晰的读写结合主线。
学情分析:理解《背影》中的父亲,学生往往会关注到父亲买橘背影的动作细节,可是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学生往往无法进入朱自清反思的视角,也难以体会深沉的父爱。
因此,我从最接近学生生活体验的角度切入,紧紧抓住“几个橘子”这个数字角度,引领学生在课文、资料和生活体验里反复穿行,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地发现父爱真谛的效果。
理解《台阶》中的父亲,学生对于文中父亲的执着和愚公般的努力,也难以理解,于是就可以引领学生找到更多的数字,并对这些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在数字细节里,学生逐渐发现了一个有目标、有行动,更有着愚公移山般坚忍不拔的毅力的父亲形象。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感知两篇文章里的父爱;2.品析文中细节,引领学生深研文本,赏析数字在展现父亲形象方面的突出作用;3.体会文本中和生活中的父爱,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
课型:读写结合课课时:第2课时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细节,引领学生深研文本,赏析数字在展现父亲形象方面的突出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文本中和生活中的父爱,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
教学准备:预习单、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品析讲授教学过程:1.交流预习,温故知新(3分钟)上节课,我们默读了《背影》《台阶》,请大家画出文中写父亲“难”的语句。
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与全班同学分享阅读体会。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师生交流)二、阅读中品“父亲”(22分钟)(一)品读《背影》中的“父亲”【投影展示】研读父亲话语里的数字1.父亲只说买“几个橘子”,这其中有什么秘密?2.补充背景,引导学生深研文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背影》同步练习(一)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号,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出版有诗文集,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曾被誉为“美文”的典范。
(二)学海拾贝1.你能准确地标注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吗?奔丧()狼藉()妥帖()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2.你能找出下面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吗?①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附闲。
改为②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惊醒些,不要受凉。
改为③我赶紧试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改为3.你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吗?①(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②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③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4.你能发现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吗?( )A.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B.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C.“不行!”小李不服气地说,“刚才漏了一着,不补回来睡不着。
”D.“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严肃地说。
(三)语言实用请仿造下面的句子,续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话。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响起,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母亲是。
(四)综合性学习2006年5月,某中学开展了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以该校一名中学生的身份参与这项活动,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1.请结合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宜传标语以营造气氛。
(不超过20字)2.如果你所认识的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困惑,请向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文本感知•探究](五)整体感知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一共写了父亲的四次背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四次背影的内容。
第7课背影课件人教新课标八级上77
(第一课时)(一)、教材的地位和利用《背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课文。
它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在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利用1、能更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记叙散文这类文章的特点。
第一单元都是记叙性散文,第一课《背影》,第二课《永久的悔》,第三课《铁骑兵》,第四课《苏珊•安东尼》。
本文被选入第一课,因为它是传统的散文叙事名篇,可见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从而练就阅读和写作这类文章的基本功。
2、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后面的几篇语言生动,学习本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衔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二)、教材目标的确定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3、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4、美育渗透:感受父子间的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㈢、教学重点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 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教学难点1、体会中心与段落层的关系;2、课文2、3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基础能力和基本习惯,是整体感知课文,那么第二课时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
第一课时是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
二说教法二、说教法一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由于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在处理教材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本课的特点,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突破难点;4、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6篇)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6篇)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6篇)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背影》,本课分两课时教学,这是第一课时。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展说课。
一、教材分析^p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都是记叙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表现的却是人间真情。
《背影》位于这单元的第一篇。
本文通过刻画父亲的“背影”,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在祸不单行、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
二、学情分析^p八年级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正确学习方法及习惯,这就需要老师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创作赏析比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增强感恩意识。
教学重点: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联络文本进展想象和创作的才能。
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网络预习到情境导入到整体感知到精读赏析再到拓展迁移”的五步教学形式,倡导老师从必要的牵引到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从被动承受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助、开放的语文课堂。
五、教学过程〔一〕、网络预习,授之以渔在这个环节,我充分利用网络,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们回家上网查询,做网络预习。
这样设计,是本着“授之以渔”的新课改理念进展的,它充分发挥了农远资的优势。
理论证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确实进步了,也乐学好学了。
〔二〕、视频导入,情境教学在这个环节,我播放歌曲《父亲》,导入新课。
好的导课方式能营造恰当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三〕、整体感知,个性创作在这里,我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并以制片人、导演的身份对课文某一段落或情节进展艺术加工,制成“电视散文”。
然后由学生互评并改良。
请看课堂实录。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经典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描述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和内疚之情。
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悟亲情和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责任感。
(3)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四、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引导。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亲情。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实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父亲的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亲情的伟大。
七、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形象。
2.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加强记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教学课件
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而又同情的感情。
回眸文本
人生是一级一级台阶 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 自己的高度 父亲正是如此 可是
--果真如此吗?
请以“台阶是父亲的--” 来谈谈
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 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说话
3、新屋造好了,父 亲又怎么样?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 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 地位的要求。 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 重。也是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 希望和理想。
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 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明确: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 底蕴角度看: “阴阳八卦”的传统 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 阴中的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 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 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 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 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 有9999座,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
台阶高:受人尊重 父 亲:人老体衰
父亲做了哪 些事情?
踏黄泥 编草鞋 砍柴 种田 存角票
捡石头 捡瓦
捡砖
台阶低 地位低
渴望受 人尊重
3、新屋造好了,父亲又怎么样?
不对劲。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 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 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 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 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获1991年第四届百花奖,浙江省优秀 文学奖。
āo dàng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课件
5.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1)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2)父子离别,惜别背影——依恋之泪 (3)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4)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6.写完父子分别,文章似乎就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 接着写了第7段,这一段有何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时的背影?
这个背影,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 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火车站送别时, 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作者详细 写了父亲的外貌、动作,极力描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 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因家境衰落而颓唐的模样以及 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对父亲从未 有过的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 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 言的表达作用。 3、学习刻画背影的方法,体会精心选材、叙事、 描写和抒情结合的写作特点。
文章是怎样突现“背影”这一中心形象的?
第一段开篇点题,突出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主体部分 ,重点追忆与父亲车站分别的情景,详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 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 ”在人群中消逝;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 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今天,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文字,体会他与父亲之间的深沉情
2.在叙述和描写中抒情。 本文有着很浓郁的抒情气氛,但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刻
意渲染。本文所记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细小的事情,如奔丧、 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买橘子等,但作者在叙述和 描写中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动作,用朴实的 文字表达了父子间的深情。如文中第6段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的动 作描写,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都浓缩在了“攀”“缩”“倾” 等一系列动作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背影》的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背影》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欣赏散文的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远大的志向。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态度,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人,以情促学,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 实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篇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篇目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逐步开始背诵古诗文,进入了八年级,虽然背诵量增多了一些,但这些古诗文更加的脍炙人口,所以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一起来看一下吧。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芦花荡》第3课《蜡烛》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7课《背影》第8课《台阶》第9课《老王》第10课《信客》第11课《中国石拱桥》第12课《桥之美》第13课《苏州园林》第14课《故宫博物院》第15课《说“屏”》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17课《奇妙的克隆》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9课《生物入侵者》第20课《落日的幻觉》第21课《桃花源记》第22课《短文两篇》第23课《核舟记》第24课《大道之行也》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6课《三峡》第27课《短文两篇》第28课《观潮》第29课《湖心亭看雪》第30课《诗四首》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短文两篇》(1)《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散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散文两篇
一、文章概述
本课包含两篇优美的散文,分别是《背影》和《台阶》。
《背影》通过描绘父亲为作者买橘子时留下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和父亲对儿子的无私付出。
《台阶》则通过讲述一个农民家庭中,父亲为建造高台阶而努力奋斗的故事,展现了农民勤劳、坚韧的精神面貌。
二、重点注释
1.《背影》中的“背影”一词,象征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敬爱之
情。
2.《台阶》中的“台阶”一词,既指实际的台阶,也象征着地位和荣誉。
父亲对高台阶
的追求,实际上是对尊重和地位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
1.《背影》通过描写父子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儿子对父亲的敬爱之
情。
文章强调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要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2.《台阶》则通过描写父亲对高台阶的追求,展现了农民勤劳、坚韧的精神风貌。
文
章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呼吁人们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四、写作特点
1.《背影》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
感受到父子间的情感交流。
2.《台阶》则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台阶”作为象征物,通过描写父亲对高台阶的追
求,表达了对尊重和地位的追求。
五、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散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亲情和劳动的价值。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亲情和劳动的重要性。
同时,文章也启示我们要珍惜亲情、尊重劳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台阶》教案三篇
【导语】《台阶》是初中语⽂⼈教版⼋年级上学期第⼆单元的⼀篇优美感⼈的散⽂。
本⽂将⼀位⽗爱坚强、勇敢、朴实的性格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韵味深长,表达了作者与⽗亲之间浓厚的亲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标:了解课⽂内容,把握⼈物形象;。
2、能⼒⽬标:让学⽣从⽂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标:学习⽗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
教学重点:把握⼈物形象 教学难点;⽗亲性格的核⼼ 教材内容分析: 《台阶》是⼋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三篇课⽂,以农民的⼉⼦作为叙事者,叙述⽗亲为盖新屋⽽拼命苦⼲的⼀⽣,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不懈努⼒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彩。
教学对象的分析: 初⼆学⽣理解能⼒⽐初⼀能⼒有所提⾼,在初⼀记叙⽂能⼒的基础上,进⼀步提⾼他们的阅读理解能⼒。
教学⽅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 我们学过朱⾃清的《背影》,写的是⽗爱,⽗亲⾝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爱是世上最⽆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撼⼈⼼魄的细节。
今天再来学习⼀篇讴歌⽗亲的⽂章,让我们⼀起⾛向《台阶》,⾛近⽂中的这位⽗亲。
⼆、板书课题,出⽰⽬标 三、整体感悟: 1、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句话来概括。
(⽗亲⽤毕⽣精⼒造起了⼀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亲为什么要造⼀栋有⾼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性,所以说,⽗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亲想有地位⽽没有地位,不⽢⼼低⼈⼀等,⽴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章的整体感知。
对⼀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些精彩的内容进⾏研读。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台阶》整合性阅读教学设计
《背影》和《台阶》整合阅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父亲的形象,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3.触动心灵,感悟亲情。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导入新课:朦胧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头,总能看的很远、很远、、、、、、、、、(设计意图:感情的渲染在课堂的中心环节与高潮部分,而其感情基调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与导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认识父亲《背影》和《台阶》两篇文章同是写父亲,父亲的形象主要通过一系列动人逼真、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一起走进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品读你所划的句子,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并用“从句,我读出了一位的父亲”的句式来谈谈你对文中父亲精神的理解。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抓住人物形象分析的要素,锻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并把人物形象的分析置身于情节内容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人物心灵深处,更好理解人物。
)三、比较阅读——感受魅力比较阅读A、B两段文字“A、他好不容易爬上了月台,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B、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说更喜欢哪组?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自我感知细节描写的魅力。
并将塑造人物的方法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四、实战演练——感悟亲情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父母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这个细节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在学习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练笔,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将细节描写真正用到写作中去,学以致用。
同时,让学生由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迁移到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上来,使学生收获浓浓的情感体验。
)五、结束语:父母的爱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课件-背影
語言特點
(5)、“進去吧,裏頭沒人。”這句話 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明確: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 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裏 父擔憂啊 !”
語言特點總結
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 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 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 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 變故影響學業,便寬慰兒子說:“事 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 路!”還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在 這種情況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對 自己深深的愛,但作者更加愛自己的 父親。作者這時看到父親的背影情不 自禁的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 這是感激的淚水。)
語言特點
•明確:第一次:點題的背影; 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第 三次:離別時的背影;第四 次:思念中的背影。
共同研習課文
3、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 印象最深?
明確: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 的背影
共同研習課文
請同學朗讀第六段,思考:作者是怎樣 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明確:作者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 行了細緻地描寫刻畫,作者首先寫了父親 的衣著:(讓學生齊讀課文)“戴著黑布 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描 寫父親的穿著突出了什麼顏色?(黑色) 為什麼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與他家中 死了親人有關,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 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共同研習課文
提問:作者又寫了什麼? 明確:父親爬月臺 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學生齊讀課文)
這句話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明確:動作描寫
共同研習課文
這個句子作者運用了哪幾個動詞? 明確:“攀”、“縮”、“傾” 為何用“攀”不用“抓”? 明確:因為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
台阶课件内容 背影ppt优秀课件人教版
《台阶课件内容背影ppt优秀课件人教版》摘要: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欣赏刘和刚的《父亲》音频PPT1),想想你的父亲,学完这篇文章,假如父亲节到了,想想你的父亲,学完这篇文章,你会送给你的父亲什么礼物呢?为什么?(PPT13),一问:这个“台阶”文章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或者能不能换为“新屋”? (PPT15)《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要抓住“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句中句号的使用,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这篇文章的魂,通过“整体感知——细读——重点研读”的形式感悟、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作者的情感,最后一句话使用句号的内涵。
教学中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文性”,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
当然,教师“情”的投入也相当重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能更好。
1.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2.能抓住关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和感受人物形象;感受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生活,特别是老一辈农民的生活。
(说明:由于这篇小说即便是短篇,然而它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而言,仍然显得比较长和难以把握,因此教师教学本课时,预习任务的安排,显得尤其关键和必要了。
)师:我们班同学中有没有最近在乡下造新房子的?生:有。
师:那你们家在造新房子的时候,你爸爸比较看重什么,也就是说什么地方造的很特别,为什么?生:(学生根据自家的情况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背影》《台阶》人教新课标版《背影》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 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2.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的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章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二、重点、难点:1. 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
2. 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三、考情分析:1. 理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2.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四、重点解读分析:(一)导入亲情是一枝古老的藤,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写满思念和感激,凝聚了过去和未来。
岁月带不走爱的痕迹,只能将爱的烙印印得更深。
打开朱自清的散文,走进父与子演绎的爱的世界:一件平凡的往事感动了多少人,一个背影唤起我们多少温馨的回忆。
跨越时空,我们捧读慈父爱子的真情篇章,让心头再次燃起爱的火焰。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
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主义者。
当时,美帝国主义一方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
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
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
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
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
文章的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1928年8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
朱自清拿到书后便给住在扬州的父亲寄了一本。
当邮差把书送到家里时,朱自清的三弟朱国华接了过去。
他打开邮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还有一篇写父亲的《背影》。
朱国华欣喜万分,三步并作两步跑上楼,来到父亲的房间,把书送给正在病中的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从床上起来,坐在靠窗户的一张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
他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父子之间情深似海:父亲在困顿和挣扎中,再现爱子之心;儿子在成长和周折中,顿悟父爱,感激父爱。
(三)分析点拨1. 重点字词(1)生字差(chāi)使奔丧(sāng)狼藉(jí)簌(sù)簌蹒跚(pán shān)踌躇(chóu chú)迂(yū)腐拭(shì)颓(tuí)唐举箸(zhù)琐屑(suǒ xiè)交卸(xiè)(2)解释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典,当。
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已:停止。
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交卸:卸,解除、除去。
“交卸”,用于某种职务。
“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2. 梳理课文内容(1)整体感知,把握结构A.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
“近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
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
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为: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如用“背影”作线索概括这三部分的大意,也可概括为:①不忘背影②描写背影③思念背影B.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C. 中间部分也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D.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第一层次,细心照顾。
第二层次,车站买橘。
第三层次,车门话别。
结构可设计为:或:(2)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①弄清情节线索A.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并贯串起来?这就是“背影”。
B. 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本文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所写的“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本文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设计如下:②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作者之所以选取“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了作者高明的艺术构思:A. 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
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B. 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
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表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C. 艺术视角的创新。
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3. 重点段落(1)研读第一、二、三段A.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指哪一年?——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的“那年”指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提到“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
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B. 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院子里怎么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
这时候,父亲的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C. 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这一职务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父亲的为人。
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二、三两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了铺垫。
(2)研读第四段A. 这一段写南京“游逛”为什么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这一内容与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B. 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C.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A. 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B. 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
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
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A. 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
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B.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
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C. “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东西是否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而“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而“我”呢,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买橘要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
本来想不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D. 第二层写“我”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里。
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我”怎能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