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症方剂赏析:心悸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心悸——宁心汤(张琪方)(组成)干晒参(或红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5g,当归20g,生地黄15g,桃仁15g,柴胡15g,丹参20g,黄芪30g,甘草15g。
(功效主治)用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之气虚血瘀证。
临床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出现心悸气短,活动及劳累后加重,心胸憋闷或疼痛,自汗乏力;舌质紫暗,脉沉涩或结代;或风心病、心衰,脉见沉涩细微,舌质紫暗。
面颊紫等。
(方解)前人唐容川谓:“血属阴……其行也,气运之而行也”。
《灵枢·刺节真邪篇》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气血相辅而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凡气虚日久,必影响血之运行,导致血行不畅而酿成气虚血瘀。
尤其冠心病多见气虚血瘀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然又兼阳虚或阴虚,即有气阴虚和气阳虚证之别。
《金匮要略》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指乃阳气虚,阴邪得以乘之。
临证观察,属气阴两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发生胸痹心痛者比较多见。
本方所治乃为气阴虚而导致血瘀出现诸症,故用生脉饮合黄芪、生地黄以益气养阴,当归、川芎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祛瘀,因气血相互依倚,故用柴胡、枳壳以疏郁理气,气得条达则血行无阻,全方既补气又行气,既益阴养血又活血祛瘀,相反相成,深得配伍之妙用。
如气阴亏耗日久伤阳而出现阳虚者,多见畏寒肢冷,脉涩滞,风心病多有此证,可于方中加入附子10∼15g以温阳。
(验案)李某,男,62岁,患冠心病1年余,病情加重2个月,曾用双嘧达莫、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中药瓜蒌薤白汤及活血化瘀之剂均无明显效果。
症见心前区憋闷,心绞痛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面色青暗,倦怠乏力,心烦懒言,恶食少眠,舌紫暗,薄白苔,脉弱而短促。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辨证为心气虚衰,瘀血阻络,以益气活血法。
拟方:红参15g,黄芪20g,麦冬15g,五味子15g,红花15g,丹参20g,川芎15g,赤芍15g,鸡血藤30g,甘草10g。
中医医案——心悸(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瓜蒌薤白汤合丹参饮治愈心悸
病案:郑某,女,成年。
初诊:1971年9月14日。
诊查:心动悸,胸满闷时痛,头眩,寐不安,梦多。
苔薄,脉细弦。
治法:拟瓜蒌薤白、丹参饮加味。
处方:薤白头三钱瓜蒌皮三钱紫丹参五钱白檀香八分广木香八分云茯苓三钱制半夏三钱陈广皮一钱半干菖蒲一钱酒炒黄芩一钱半
二诊:诸恙见减,原方加川桂枝五分。
按语本例用《金匮》瓜蒌薤白白酒汤和《金鉴》丹参饮,治心动悸、胸满闷痛,取得疗效。
胸气郁痹则中阳不展,心络瘀阻则心气结滞,必致痰湿留聚,程老用二陈汤法佐以化痰湿,很有意义。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496,程门雪医案。
程门雪,名振辉,号壶公(1902-1972),江西省婺源县人。
少年时代从安徽省歙县名医汪莲石先生
学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拜江苏省孟河派名医丁甘仁先生为师。
毕业后,留校任教,并
任教务长,兼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
1954年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顾问,195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
曾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程氏主张把伤寒与温病学说综合运用于临床,临床善用叶氏(天士)之法,擅长以轻灵之剂治病。
程氏从事中医教育工作40余年,在培养中医人才、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
程氏医术精湛,著作甚多,现存的有《金匮讲义》、《伤寒论歌诀》、《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妇女经带胎产歌诀》和《程门雪医案》等。
2。
治疗心悸九法方剂总结(全程干货)
治疗心悸九法方剂总结(全程干货)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胸闷气短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等。
临床上,经方治疗心悸,方简效速,分为几个症型,特此总结一下1:温补心阳临床上很多心悸患者都属于心阳虚,这个占比多,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之阳气,例如: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
症见: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口之上,即张仲景所说的“心下悸,欲得按”。
同时,还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懈言等症。
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有时还会出现间歇脉。
治当甘温扶虚,补益心胸阳气,常用桂枝甘草汤:桂枝20g,炙甘草10g此方妙在药味单捷,又要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若心阳不足,邪气内陷,症见胸闷、心悸、咳逆,兼有气短、项背不适等营卫不和之证,用桂枝去芍药汤补心阳、振胸阳、调营卫。
若病人“微恶寒者”,或手足冷,背恶寒,阳虚较著,则用桂去芍药加附子汤若上述阳虚心悸,兼见烦躁不安等症,乃是阳虚而心神不能潜敛,治应补心敛阳,镇静神气,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6g,炙甘草6g,龙骨12g, 牡蛎12g。
本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心。
若有心悸动,汗出恶寒,烦躁眠差,脉弦芤迟,舌淡胖苔薄白者,证属阳虚欲动则用二加龙骨牡蛎汤补阳潜阳,调和营卫:龙骨20g ,牡蛎30g,桂枝20g, 白芍20g,炙甘草8g,大枣12枚,生姜6g,附子10g,白薇10g。
夫阳虚之心悸,若下使肾阳亦虚,兼见烦躁而手足厥冷,脉沉而舌淡者,则手足少阴阳气上下皆虚,治当心肾同温,上下兼顾,方用茯苓四逆汤:茯苓12g,人参6g,炙甘草6g,附子12g,干姜6g。
本方用茯苓、人参补益心气,附子、干姜、炙草(即四逆汤)温扶肾阳。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什么是心悸心悸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人感到心脏跳动明显或不规则、速度加快,并且能够自觉到心跳的强度增加。
心悸可以是单纯的心跳感觉,也可以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如胸闷、气短等出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一种表现,常常与心血虚、心火炽盛等病理状态相关。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原因导致的症状。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血液循环,调节着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
中医将心脏与心包、小肠、三焦等脏腑器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情绪不稳定:情绪过于激动、忧虑烦恼等都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症状。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量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会使心脏受到刺激,引发心悸。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出现心悸症状。
4.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体系之一,湿热内蕴会干扰心脏功能,引起心悸。
中医对心悸症状的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心悸症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心血虚是指心脏气血不足,无法满足其正常运行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表现为心跳无力、心悸无力感,常常伴有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方法:1.补充营养:通过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补充心脏所需的营养成分,如瘦肉、桂圆肉、红枣等。
2.调理情绪:情绪不稳定是心血虚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通过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缓解心血虚引起的心悸症状。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心火炽盛是指心脏内阳气过盛、阴血不足,导致心火上炎,心脏失去平衡状态。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症状表现为心慌、心跳急促,甚至出现胸闷、咽干口苦等不适感。
治疗方法:1.清热降火:通过中药调理,清热降火,平衡心脏的阴阳平衡。
2.调理生活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保持心脏的平衡状态。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通用)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心悸,又称心慌、心跳过速等,是指人体感到心脏搏动过缓、过速、不齐或有节律不整的症状。
心悸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药物副作用、心脏病等多种原因相关。
针对这一症状,经典方剂四神汤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心悸病症,被认为效果显著。
四神汤,是中医学中一种具有镇定安神作用的著名方剂。
它包括人参、茯苓、朱砂、甘草四味中药,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四神汤不仅能安抚悸动的心脏,还可以舒缓烦躁、改善失眠等心理症状,从而治疗心悸病症。
四神汤的配伍中,人参是主药,具有补气养血作用,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茯苓则具有利水消肿、安神益气等功效,能够舒缓心情;朱砂是化瘀药物,可以疏通心脉,舒展血脉;甘草则具有解毒、养心安神作用,能够调和方剂味道。
四药合用,相得益彰,互相协同作用,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心悸的病机是由于心气不足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
心气不足指心脏功能减退,心功能无法正常维持,导致心悸症状的出现;心火上炎则是指体内阳气过盛,造成心脏功能紊乱,引发心悸症状。
使用四神汤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心悸症状的目的。
四神汤的服用方法为口服,服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剂量用药。
一般情况下,每次服用4.5g,每日3次,煎服。
对于轻度心悸症状,服用1-2周即可见效;对于较重的症状,需要较长的用药周期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虽然四神汤在治疗心悸症状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在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由于四神汤属于中药方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调配和用药。
其次,部分患者可能对四神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应在使用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
最后,在服用四神汤期间,应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总之,心悸是一种让人心烦意乱的症状,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四神汤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方剂,可用于治疗心悸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老中医:推荐几种治疗心悸的方法
心悸是常见病,《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极为精辟,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到今天的临床。
本文归纳分析了《伤寒论》有关心悸的辨证论治五法,及有关方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意在发扬经典精华,开拓临床思路。
温复心阳法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汤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据报道,用桂枝甘草汤为主主加味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36例。
临床表现均为心悸,气短,胸闷,怕冷,少汗,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心动过缓,非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脉迟缓。
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可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有关,而甘草有效成分则可抑制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应重用甘草。
【病案举例】郑X,男,35岁,干部,1994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证好转,但近三天来觉憎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
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査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
此乃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汗为心液,损伤心阳而发为心悸,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6g,炙甘草10g,生白芍12g,北芪10g,酸枣仁15g,生龙骨20g(先煎),浮小麦30g,红枣30g。
水煎服,连服3剂后,汗止心悸亦止。
复诊时照上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温阳利水法本法是运用温阳气,利水湿的药物来温升肾阳,肾阳足而水湿得化,心悸自止的方法。
临床上除有心悸外,以肾阳衰微,水气为患为其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
真武汤中用熟附子温肾阳,祛寒邪;配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合成温阳利水之功,芍药既可缓和姜、附燥烈之性,又能酸收敛阳,和营止痛。
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的秘方
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的秘方心悸是指人在平静状态下感到心跳加速且明显强烈的一种症状,常伴有呼吸急促、身体有力量流失的感觉。
对于心悸这一问题,中医草药疗法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的秘方,可以帮助缓解心悸症状。
1. 苍术薏苡仁汤材料:苍术30克、白术15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煎煮至剩余一半的量,滤去渣滓,分两次服用。
药物功效:此汤可以健脾消食、调和脾胃之气,缓解心悸、虚弱等症状。
2. 丹参薄荷饮材料:丹参15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加入适量开水,浸泡10分钟后饮用。
药物功效:此饮品可以疏散心火、清暑降温,有助于缓解心悸、失眠、头晕等症状。
3. 龙胆泻肝丸材料:龙胆草3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青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制成胶囊或丸剂,每日三次,每次服用8粒。
药物功效:此丸剂可以清热解毒、泻肝胆,对于心悸、烦躁、口苦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4. 五味子养心汤材料:五味子10克、黄芪10克、麦冬10克、煅龙骨15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滓,分两次服用。
药物功效:此汤可以养血安神、益肾润肺,对于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除了以上提及的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均衡。
2.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焦虑,适当参加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3. 规律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4. 预防及时治疗其他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及时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草药疗法虽然有着相对安全和温和的特点,但仍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急性或慢性心脏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脏腑气血不足或阻滞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几位名老中医的诊治心悸经验。
名老中医李时中
李时中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李时中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不足或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
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补益为主,同时结合调理心脏功能。
以下是他常用的几个方剂:
1. 番泻叶调制汤:主要成分是番泻叶、人参、骨碎补等。
这个方剂可以起到补益心脏、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心脏功能衰竭引起的心悸。
3. 葛洪心肾活血丸:主要成分是葛洪心肾活血丸、丹参、桃仁等。
这个方剂可以活血化瘀、补益心脏,适用于心血瘀滞引起的心悸。
2. 茯苓泽泻汤: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等。
这个方剂可以利水渗湿、利尿通便、调和气血,适用于脾胃湿气引起的心悸。
心悸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来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通过补益心脏、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减轻心悸症状,恢复心脏功能的平衡。
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心悸还需要结合日常调理、注意饮食、合理运动等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悸名医方
心悸名医方心悸,又称心跳,指心动悸不宁。
1、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唇甲淡白,属心血不足,(1)轻则用薛氏心悸方滋阴养血,定心安神;薛氏心悸方(河北中医学院薛芳教授献方):生地黄12克牡丹皮12克龙眼肉12克玉竹12克莲子肉12克知母9克枣仁9克黄柏6克黄连6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15克加减:失眠多梦加朱砂安神丸1丸;口苦、苔黄加龙胆草12克;血压高、头晕加玄参12克、钩藤12克、地龙12克;五心烦热、面红、盗汗,加地骨皮12克;月经失调加益母草18克;舌质有紫痕、瘀斑、胸部隐痛加丹参15克(2)甚则用黄氏三子养心汤以滋阴养心,安定心神。
三子养心汤(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黄寿人方):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枣仁柏子仁生地黄黄连杭菊花2、伴见口渴喜饮,胸闷唇紫,大便干结,咽舌干燥者,为阴血不足,兼有心血运行不畅,治宜滋阴养血,略佐行血,用章氏五参养心汤。
章氏五参养心汤〔武汉市中医医院章真如主任医师献方):南沙参北沙参玄参党参丹参苦参麦门冬五味子枣仁、柏子仁3、伴见忧郁不安,眩晕,神魂失守者,属阴血不足,心肝失调,用调安汤以养心安神,调肝解郁。
调安汤(广州市荔湾区中医院胡肇基主任医师献方):人参10克另炖(或党参15克) 麦门冬12克香附12克酸枣仁12克素馨花12克五味子10克栀子10克夜交藤15克石斛15克,龙齿30克先煎(或龙骨20克先煎)用法;清水3碗,煎为l碗,温服。
药渣以水碗半,煎为1碗,睡前再服。
加减: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者,以栀子、金钗石斛为君,以香附、素馨花为臣,而以枣仁、夜交藤为佐,以生脉散、龙齿为使。
以收清、疏、柔、养、镇之效。
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妄动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石斛为臣,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
以收养、镇、清柔、疏之效。
属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栀子,钗斛为佐,枣仁,夜交藤为臣,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柔、清疏之效。
头痛眩晕(高血压),去栀子、石斛,加石决明30克(先煎),天麻12克(先煎);胸痛、气闷(冠心病),去栀子、石斛,加砂仁10克、田七末6克冲服;大便秘结,去龙骨,加火麻仁12克;眩晕、心悸(脑动脉硬化、高血脂、冠脉供血不全)去栀子、石斛,加丹参15克、何首乌20克、山楂12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三、心虚害怕、心血缺乏、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阻心脉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心虚害怕证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担心,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听见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缺乏证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主症:心悸担心,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缺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兴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病症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主症:心悸担心,胸闷不舒,伤心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治心悸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心悸病症精选的药方治心悸病症精选的药方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心悸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2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心悸一.心胆虚怯证: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怵惕。
坐卧不安,少寐多梦。
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1.平补镇心丹;人参麦冬五味子怀山药生地黄熟地黄肉桂炙远志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茯神炙甘草加减:1.心气虚者,加黄芪;2.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3.痰湿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安神养心之品2.安神定志丸朱砂0.5克(冲)茯苓6克茯神6克人参6克(焗服)远志3克琥珀6克磁石6克龙齿3克加减: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心悸证: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
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枣仁或天王补心丹若心惊胆慑,气郁生涎,遇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痰气搏结,变生诸证者,可用3.温胆汤。
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生姜15克红枣1枚加减: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若痰湿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安神养心之品二.心脾两虚证: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
头晕目眩,面色不华。
神倦气短,或自汗。
舌淡红,脉细弱。
4.归脾汤加减。
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加减: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中医怎么治疗心悸7个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
中医怎么治疗心悸7个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心悸指的是心慌,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心悸?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7个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7个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宁心饮【组成】太子参15~30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6克,淮小麦30克,甘草6克,大枣7枚,丹参15克,百合15克,龙牡各30克,磁石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养阴,宁心调神。
【主治】心悸难宁,胸闷烦热,口干津少,少寐多梦,或伴汗出。
苔少质红,脉细数或有间歇。
多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主任医师朱锡祺验方。
渗湿逐饮汤【组成】半夏10克,风化硝10克(冲),茯苓31克,花槟榔10克,猪苓31克,郁李仁1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渗湿逐饮。
【主治】胃脘跃动(痰饮心悸)。
症见心悸心慌,伴有失眠,头晕等。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老中医奏厚生验方。
心律失常方【组成】生地12克,丹皮12克,知母9克,黄柏6克,黄连6克,龙眼肉12克,玉竹12克,莲子肉12克,枣仁9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清热安神。
【来源】河北中医学院薛芳副教授验方。
风心方【组成】橘络、丝瓜络各6克,青葱根、茜草根、旋覆花、赤芍、归尾、桃仁、红花、青蒿各6克,鳖甲25克,大黄虫丸1丸(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气养阴、活血化淤、疏通经络。
【主治】风心病心衰晚期症见大肉已脱,上气喘满,心悸怔忡,腹胀攻撑,纳差便溏,肚大青筋,下肢水肿等,舌边有淤斑或青筋暴,脉来两天关浮弦或虚数无根。
【来源】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岳美中教授验方。
温阳补气活血汤【组成】黄芩30克,桂枝12克,瓜蒌12克,丹参30克,制附子1.2克,薤白12克,枳壳12克,红花12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
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如果你有心慌、心跳加速、心率加快等这些症状的话,你可能是得了心悸了,关于心悸很多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
【治疗心悸的中药方剂】方剂一、生脉散加味1、组成:人参6g、麦门冬15g、五味子6g、黄精10g、百合10g、天门冬15g、生地10g、茯神15g、远志10g、石菖蒲15g、龙齿20g(先煎)、炙甘草6g。
2、制用法: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3、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证心悸,此方能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方剂二、归脾汤加减1、组成: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龙眼肉10g、白术10g、茯神15g、远志10g、木香10g、炒枣仁10g、石菖蒲10g、浮小麦15g、炙甘草6g。
2、制用法: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3、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心悸,此方能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剂三、炙甘草汤加减1、组成:炙甘草9g、西洋参6g、麦冬15g、五味子6g、生地10g、桂枝10g、当归10g、阿胶10g(烊化)、黄芪10g、元胡10g、甘松20g、炒枣仁10g。
2、制用法: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3、功效:适用于阴阳两虚证心悸,此方能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方剂四、1、组成:莲子肉9克,龙眼肉15克,百合12克,五味子9克。
2、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功效:此方尤适用于心虚所致的心悸。
方剂五、1、组成:黄鳝1条,瘦猪肉100克,黄芪15克。
2、制用法:将黄鳝去内脏后与猪肉,黄芪共煮熟,去药食用,佐餐。
3、功效:此方尤适用于气血虚所致的体倦无力、心悸、气短。
方剂六、1、组成:小麦50克,甘草9克,百合15克,生地18克,大枣10枚,生龙骨18克。
2、制用法:将生龙骨先煎后再与其它药一起煎,每日1剂,1日2次。
3、功效:此方尤适用于心肝阴虚血少所致的心悸。
方剂七、1、组成:生地黄汁30毫升,生姜汁、白蜜各10毫升,粳米100克,淡竹沥40毫升。
治疗心悸的中药药方
治疗心悸的中药药方
治疗心悸的中药药方可以根据具体症状和病情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药方供参考:
1. 大黄汤:大黄9克,芒硝3克,甘草3克,生姜5克。
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用于阳明热盛引起的心悸。
2. 安神补心汤:黄连6克,黄芩6克,当归6克,菊花6克,
肉桂6克,生姜6克,大枣6克,远志6克,甘草6克。
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
3. 七叶一枝花汤:七叶一枝花15克,丹参12克,山楂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香附12克,龙眼肉12克,甘草6克,生姜6克。
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
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
4. 决明子茶:决明子10克,加水煮沸后,盖住,焖10分钟,随后饮汤,吃决明子。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用于心火旺盛、肝火上炎引起的心悸。
请注意,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配和调整。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用药适应症,并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禁忌。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心悸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到的心搏增快、加快的感觉,常伴有心跳剧烈、高速、强烈、亢奋并出现一系列的心慌、头昏、胸闷等不适感觉。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多属于心阳虚实的表现,中医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门诊及治疗心悸的方法,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荟萃概述。
1. 调理心气的方剂法:(1)加英脉养心汤:治疗心悸、气短、肢冷、舌淡、脉微弱、阳脉瘦弱等。
处方:熟地黄30g,山药30g,黄芩15g,决明子15g,薏苡仁15g,白术15g,夜交藤15g,五味子15g,陈皮10g,制草果10g。
(2)加陈皮苓术甘草汤:治疗心悸、溲赤、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等。
处方: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10g,滑石15g,藕节10g。
2. 调理心气的穴位按摩方法:(1)按揉神门穴:位于头皮后中点与两耳后缘连线的中点,用食指或中指按揉,每次1-2分钟,每天1-3次。
(2)按揉心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2.5寸左右的侧凹陷处,用拇指或双手拇指按揉,每次1-2分钟,每天1-3次。
3. 调理心气的食疗方法:(1)麦冬粥:将麦冬30g研细末,加入煎煮好的米粥中,搅拌均匀后食用。
可用于治疗心气虚弱引起的心悸、气短等症状。
(2)黄芪煲鸡汤:将黄芪30g与老母鸡一只一同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水,隔水炖煮3小时后取出鸡汤沥清。
每天喝一碗,可用于调理心气虚弱引起的心悸、气短等症状。
4. 调理心气的生活方式:(1)合理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B1、B2、B6、B12等的食物,如豆类、谷类、大豆制品等,可以起到调理心气的作用。
(2)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太极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调理心气。
中医诊治心悸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主要以调理心气为主。
通过中药方剂、穴位按摩、食疗、生活方式的调整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心悸引起的不适感,并提高个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等因素作出合理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明清名医心悸病案赏析
明清名医心悸病案赏析【医案1】肝胆气郁,心悸脉数,膈次不宽,久防失血。
川连、郁金、枣仁、柏子仁、泽泻、麦冬、茯神、山栀、杏仁,加葛根。
复,数脉和平,夜得安寝。
可见君火交阴,宜用丸子调理。
首乌、枣仁、茯神、泽泻、龟板、麦冬、莲须、女贞子、川黄柏。
丸方:洋参、麦冬、枣仁、柏子仁、丹皮、生地、茯神、龟板、金樱子、北沙参、湘莲、川柏,蜜水法丸。
(《壶春丹房医案·心悸》)按:此案乃因素体肝郁,日久化热伤阴,热扰心神所致。
其治之初郁热较为明显,宜以解郁清热、宁心安神为主,故用郁金疏肝解郁,黄连、栀子清心肝热,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宁心安神,泽泻引热下行,麦冬、葛根养阴生津,杏仁化痰宽胸。
经治疗后郁热得泄,症状减轻,改用滋补肝肾、清热宁心之法以善后。
【医案2】某右。
肝木不潜,痰湿遏阻,心中烦热,跳动不已,甚则泛恶,舌白口腻,目花头晕,防痉厥殊不可忽。
瓜蒌皮三钱(切),旋覆花一钱半(绢包),陈皮一钱,煨天麻五分,薤白头一钱半(去苗后浸),煅瓦楞子一两,姜竹茹三钱,干菊瓣一钱半,半夏一钱半,白石英三钱,朱连翘三钱,桑枝四钱。
(《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按:此案乃因肝风内动,痰热中阻所致。
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白酒,通阳化痰,宽胸散结,加天麻、菊花、白石英、桑枝平肝熄风通络,旋覆花、陈皮、竹茹理气宽胸,和胃降逆,瓦楞子制酸和胃,朱连翘清热宁心。
【医案3】老僧悟庵。
心悸善恐,遍服补心养血之药不应,天王补心丹服过数斤,惊悸转增,面目四肢微有浮肿之状,求张治。
察其形,肥白不坚;诊其脉,濡弱而滑。
此气虚痰饮浸渍于膈上也。
以导痰汤稍加参、桂通其阳气,数服而悸恐悉除。
更以六君子加桂,水泛作丸,调补中气而安。
(《张氏医通·神志门》)按:此案乃因脾虚痰盛,阻滞心络所致,为本虚标实,以痰盛为标,以脾虚为本。
初起心悸明显,以标实为主,故用导痰汤祛其痰;心悸缓解后,以正虚为主,改用六君子汤补其脾。
【医案4】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也,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中医医案——心悸(八)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安神为主治愈心悸两例病案一:肖某,女,36岁。
主诉及病史:心慌气短,有时心悸自汗;大便干,六七日1次;下肢肿。
诊查:脉见结代,舌质暗,舌有腻苔。
辨证、治法:心气心血不足,拟益心气养心血宁神法。
处方:生黄芪30g 茯苓30g 生苡仁30g 赤小豆30g 柏子仁15g 火麻仁15g 炒枣仁15g 当归15g 白芍10g 浮小麦30g 生牡蛎30g 炙远志10g二诊:药进6剂后症减,原方药继服6剂。
按语本例心慌气短,心悸自汗,大便干,下肢肿,证属心气心血不足,故以黄芪、茯苓益心气,芍归养心血,柏子仁、枣仁、远志、浮小麦、生牡蛎养心敛汗,再以火麻仁、柏子仁、当归润肠通便,苡仁,赤小豆辅黄芪、茯苓以利尿退肿。
药后有效,效不更方,原方药继服。
病案二:程某,男,52岁,1主诉及病史:犯病则心慌头晕,甚至跌倒,继则乏力畏寒肢冷;夜寐欠安,食欲较差,诊查:脉沉细而数,舌质淡胖。
辨证:心气心阳皆虚。
治法:拟补心气,助心阳,宁心神为治。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3g 小麦30g 炒枣仁20g 柏子仁10g茯神15g 党参10g 黄芪15g 炙远志10g 陈皮6g 生姜3片大枣10枚二诊:服药6剂后诸症未减。
原方加减继服药6剂。
处方:炙甘草3g 小麦30g 大枣6枚茯神20g 炒枣仁20g远志10g 桂枝5g 鸡内金10g 生牡蛎30g(先下)党参10g 黄芪15g 陈皮10g三诊:纳食睡眠转佳,仍觉心慌肢软、气短乏力。
脉象沉细而数,舌质淡胖。
再拟原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20g 党参10g 炙甘草3g 五味子5g 茯神10g炒枣仁20g 炙远志10g 柏子仁10g 陈皮10g 龙眼肉10g按语本例心慌头晕,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胖,一派心气虚、心阳不足之征,故选用益气助阳、养心安神之剂;因食欲不振,故添入健脾之品。
编者评注颜老先生是著名的中药学家,临床用药颜有独特之处。
治疗“心悸”方剂汇总
治疗“心悸”方剂汇总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病因病机
1.心悸的常见病因:① 体虚劳倦② 七情所伤③ 感受外邪④ 药食不当。
2.心悸的主要病机:
(1)基本病机:① 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②邪扰心神→ 心神不安
(2)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虚→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
实→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
、
3.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兼气血瘀滞,痰浊。
辨证论治
1.心悸的辨证要点、
(1)辨虚实:虚→气血阴阳亏虚实→痰、饮、瘀、火。
(2)辨脉象变化:心悸常伴脉律失常,临证应仔细体会结,代,促、数,缓、迟等脉象。
2.心悸的治疗原则:虚者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宜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宜扶正兼顾。
3.分证论治
心悸→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悸→心血不足证→治法:补气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
心悸→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心悸→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
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心悸→水饮凌心证→治法:振奋心阳,宁心安神,方药:参桂术甘汤加减
心悸→瘀阻心脉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悸→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见病症方剂赏析:心悸
一、通治方:
1、定心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龙眼肉,炒枣仁,萸肉,生龙骨,生牡蛎,炒柏子仁,生乳香,生没药
水煎服
功效:养心镇惊安神定悸
主治:心悸怔忡
2、四参饮(辽宁中医杂志84.1)
太子参,沙参,丹参,苦参
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定悸
加减:心阳不足加制附子、桂枝、肉桂;心血不足加炙甘草、小麦、当归;阴虚火旺加枸杞、石斛、天王补心丹;气滞痰凝加生香附、全栝蒌、制半夏;气滞瘀阻加郁金、赤芍、地龙;脾气虚弱加生白术、白扁豆、谷芽。
二、心虚胆怯
1、宁心定志丸《和剂局方》
党参,茯苓,远志,石菖蒲,朱砂
为丸或水煎服,朱砂冲服
功效:补心益智镇心安神
主治:心气不足所致心悸、健忘、失眠等证。
症见心怯善怒,气短心悸,夜卧不安。
心律失常,神经衰弱之心虚胆怯,虚烦不得眠或心悸善忘等症可选用。
2、平补镇心丹《和剂局方》
酸枣仁,车前子,茯苓,肉桂,麦冬,五味子,茯神,天冬,龙齿,熟地,山药,人参,远志,炙甘草
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或汤剂
功效:平补气血镇惊安神
主治:心气不足,神志恍惚,惊悸多梦,以及肾气虚弱,四肢倦息,足酸痛,遗精白浊。
若仅心气不足而无肾虚湿浊内停者,可去肉桂、车前子。
据报道:以本方治疗气血两虚,心肾不交的多种病态,每收效。
如心气不足,阴损于下之频发早搏,阴阳失调之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性功能紊乱等,适当辨证加减,常可获效。
3、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甘草,生姜
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主治:痰热内蕴所致的眩晕、呕吐、失眠、心悸、嘈杂等病证。
症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胸中烦闷心悸不安,口苦,不欲饮食,或有失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如美尼尔氏综合征,急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以及精神系统类疾患,见有上述表现者,均可选用。
三、心血不足
1、小建中汤《伤寒论》
桂枝,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阴阳不和所致腹痛;气血两虛之心烦悸动;营卫不和之发热证。
症见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温喜按,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质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2、补脑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炒枣仁,柏子仁,当归,枸杞,五味子,胡桃仁,肉苁蓉,琥珀,益智仁,煅龙齿,菖蒲,远志,胆星,天竺黄,天麻
为丸,1日2~3次服。
功效: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
主治:精血不足,髓海空虚致健忘、心悸、失眠、癫病等病证。
症见健忘,记忆减退,心悸失眠,烦闷,舌质红,脉弦细,或舌苔黄
腻,脉弦。
如神经衰弱,原发性或继发性癫痫等见上述表现者可选用。
3、养心汤《校注妇人良方》
炒黄芪,云苓,茯神,半夏,当归,川芎,肉桂,柏子仁,炒枣仁,五味子,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水煎服。
亦可作丸剂,1日2次服。
功效:养心补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血虚少,神志不宁所致惊悸怔忡,或神倦失眠,盗汗等。
用时以惊悸怔忡,神倦失眠为辨证要点。
4、别外还有:归脾汤《济生方》,酸枣仁汤《伤寒论》等
四、阴虚火旺
1、安神补心丸《秘方大全》
丹参,旱莲草,合欢皮,五味子,生地,珍珠母,夜交藤,女贞子,菟丝子,石菖蒲,生地,珍珠母
为丸或汤济
功效:滋阴养血安神镇静
主治:肝肾阴亏,血不养心所致之心悸、失眠等证。
如失眠,多梦易惊,健忘,手足心热,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头晕,伴见耳鸣目眩,午后面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阳亢之症;或心慌心烦,耳鸣口干,午后潮热,眼花健忘等。
2、另外有: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磁朱丸《千金要方》等
五、心阳不振
1、定心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茯苓,桂心,炙甘草,白芍,干姜,远志,人参
为散,水煎服,亦可作汤剂。
功效:温补心阳益气安神
主治:心气虚,心阳不足所致的惊悸。
症见心悸怔忡,恍惚多梦,面色少华,舌质淡白,脉沉细弱等。
注意:若属痰火内扰,瘀血内阻所致的心神不安非本方所宜。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
桂枝,芍药,龙骨,牡蛎,生姜,甘草,大枣
水煎服。
功效:平补阴阳潜镇摄纳
主治:阴阳两虚,心悸、梦遗滑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
亦治下焦虚寒,少腹拘急,脐下动悸之遗溺症。
现多用于神经官能症,性神经衰弱,遗尿症等。
据报道:以本方治疗产后多汗,疗效甚佳。
亦有治盗汗取效者。
治疗体质素差之小儿支气管肺炎;本方加淮牛膝、急性子,治疗功能性不射精症。
加减治疗失眠,发热,慢性肠炎,胃脘痛,癔病,习惯性流产,不孕症,带下,更年期综合征,脏躁,哮喘,遗尿等取效。
六、水饮凌心
1、真武汤《伤寒论》
制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
水煎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肾阳虚衰,气化失常,脾阳不足,阳虚水泛,心悸之证。
症见小便不利,肢重疼痛,畏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脉沉。
如肾性水肿、心衰、席汉氏病、阿狄森氏病、甲状腺机能低下、慢性腹泄、各种营养不良性水肿、耳源性眩晕、前列腺肥大等可加减用之。
咳吐白色泡沫痰加细辛、干姜等;小便正常去茯苓;便稀去芍药加干姜。
据报道:本方用于肝硬化腹水、病窦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面肌痉挛、老年性震颤、脉管炎、更年期综合征及发作性睡病等亦获良效。
药理研究认为:本方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输出量和减慢心率的作用。
2、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水健脾渗湿
主治:脾虚水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目眩,脉沉紧,或
痰饮中阻,胸胁胀满,气短,呕吐痰涎之症。
本方为治痰饮病的常用方,临床以咳嗽痰稀,气短或眩晕心悸,脉沉紧等为辨证要点。
据报道:本方加味经治结核渗出性胸膜炎49例,总有效率达100%,积液完全消除时间,平均24天。
亦有用于治疗心包积液、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心源性肝硬化腹水、高血压病、低血压眩晕、神经性耳聋、睾丸鞘膜积液等疾病取效者。
七、心血瘀阻
1、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制香附,青皮,延胡索,当归,川芎,生地
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主治:心悸,心血瘀阻型。
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2、另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丹参饮《时方歌括》可选用
八、气阴两虚
1、七福饮《景岳全书》
人参,熟地,当归,炒白术,枣仁,远志,炙甘草,生姜
水煎服
功效:气阴双补养心健脾
主治:气阴两虚,心脾不足,心悸失眠
2、二丹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丹参,丹砂(为衣或冲服)人参,熟地,天冬,远志,菖蒲,麦冬,甘草,茯神,
为丸,空心食前服。
或做汤剂
功效:益气养阴安神定志
主治:气阴不足之惊悸、失眠、健忘
3、另外有: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可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