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伤寒论》方治心悸5法
《伤寒论》方治心悸5法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其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于临床。
笔者将其归纳为5法,略述于后。
1 温复心阳法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之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
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前者为代表方。
本方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例1:郑某,男,35岁,干部,1994上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症好转,但近3天来觉恶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
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查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
证属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
处方:桂枝6 g,炙甘草、黄芪各10 g,白芍12 g,炒酸枣仁15 g,生龙骨(先煎)20 g,浮小麦、红枣各30 g,每天1剂,水煎服。
连服3剂后,汗止心悸亦止。
守上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2 温阳利水法本法以温阳气、利水湿的方法来温补肾阳,肾阳足而水湿得化,心悸自止。
常用方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
代表方为真武汤。
例2:钟某,男,45岁,因患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入院。
症见头面、四肢均浮肿,尤以下肢为甚,平卧困难,气促,心悸,四末冷,无汗,腹胀,口淡,胃纳差,时有呃逆,小便量少,24小时尿量为300 ml,色赤,大便烂而少,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查GLU14.54 mmol/L,BUN18.06 mmol/L,Cr335.9 μmol/L,CO2-CP20.8 mmol/L,TP56 g/L,A28 g/L,G28 g/L,A/G比值为1∶1,B超示有中等量腹水,X线全胸摄片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心悸是指患者感受到的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情况。
(心脏协会)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精神紧张、运动过度等。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心脏失常引起的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为核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
中医护理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丹参丹参被广泛用于治疗心悸症状。
它具有活血化瘀、调理心脏功能的作用。
可以选择丹参片或丹参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片或15毫升。
2.益心安益心安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可以安抚神经、平稳心脏搏动。
每天3次,每次2片。
3.延胡索延胡索具有舒张血管、缓解心悸的作用。
可以选择延胡索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0毫升。
除了上述几种中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医生还会根据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配和治疗。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
1.心包经针灸心包经的相关穴位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症状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神门穴、太渊穴等。
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针刺足三里可以调理心脏功能、缓解心悸。
每次针灸20分钟,每周2~3次。
除了上述穴位,针灸的穴位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其他与心脏相关的穴位。
按摩疗法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心脏周围的区域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悸症状。
1.心俞穴使用双手的指腹轻轻按摩心俞穴,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的作用。
每天早晚各按摩10分钟。
2.手心按摩用一只手的手心轻轻按摩另一只手的手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心脏功能。
每天多次,每次1~2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用力造成不适。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煎炸食品。
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镁等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
中医养生如何预防与治疗心悸
中医养生如何预防与治疗心悸心悸是指心脏搏动不规律或过快,使人感到心跳加速、不安害怕。
中医养生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失调、脾胃虚弱或肝火上升等原因导致。
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和运动等方面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与治疗心悸问题。
下面将从中草药调理、饮食调理和运动调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草药调理中医养生中,有一些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与治疗心悸。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草药:1. 大枣:大枣有补脾益气、安神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心悸。
2. 酸枣仁:酸枣仁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心悸。
3. 茯苓:茯苓有平和心神、安定情绪的功效,适用于肝火旺盛导致的心悸。
4. 丹参:丹参有活血化瘀、安抚心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
以上草药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或适当搭配使用,但最好在中医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草药的剂量和配伍的准确性,避免不良反应。
二、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预防与治疗心悸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适宜的食物:1. 鲜枣:鲜枣有滋补血液、养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改善心悸。
2. 黄豆:黄豆富含维生素B群和镁,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减轻心悸。
3. 猪心:猪心有温养心血、安抚心神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心悸。
4. 龙眼肉:龙眼肉具有补血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心悸症状。
此外,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心脏,加重心悸症状。
三、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悸问题。
以下是几种适宜的运动方式:1. 散步:每天散步30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悸。
2. 慢跑:慢跑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悸发生的几率。
3. 太极拳:太极拳以缓慢连贯的动作为主,可以平稳情绪,调节心脏功能。
4. 瑜伽:瑜伽的深呼吸和放松练习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减少心悸的发生。
在进行运动时,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引起心脏负担过重。
总之,中医养生提供了多种方法来预防与治疗心悸问题。
通过中草药调理、饮食调理和运动调理,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平衡气血,从而有效预防与治疗心悸症状。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通用)
经典方剂四神汤治疗心悸心悸,又称心慌、心跳过速等,是指人体感到心脏搏动过缓、过速、不齐或有节律不整的症状。
心悸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药物副作用、心脏病等多种原因相关。
针对这一症状,经典方剂四神汤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心悸病症,被认为效果显著。
四神汤,是中医学中一种具有镇定安神作用的著名方剂。
它包括人参、茯苓、朱砂、甘草四味中药,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四神汤不仅能安抚悸动的心脏,还可以舒缓烦躁、改善失眠等心理症状,从而治疗心悸病症。
四神汤的配伍中,人参是主药,具有补气养血作用,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茯苓则具有利水消肿、安神益气等功效,能够舒缓心情;朱砂是化瘀药物,可以疏通心脉,舒展血脉;甘草则具有解毒、养心安神作用,能够调和方剂味道。
四药合用,相得益彰,互相协同作用,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心悸的病机是由于心气不足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
心气不足指心脏功能减退,心功能无法正常维持,导致心悸症状的出现;心火上炎则是指体内阳气过盛,造成心脏功能紊乱,引发心悸症状。
使用四神汤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心悸症状的目的。
四神汤的服用方法为口服,服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剂量用药。
一般情况下,每次服用4.5g,每日3次,煎服。
对于轻度心悸症状,服用1-2周即可见效;对于较重的症状,需要较长的用药周期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虽然四神汤在治疗心悸症状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在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由于四神汤属于中药方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调配和用药。
其次,部分患者可能对四神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应在使用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
最后,在服用四神汤期间,应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总之,心悸是一种让人心烦意乱的症状,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四神汤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方剂,可用于治疗心悸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的秘方
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的秘方心悸是指人在平静状态下感到心跳加速且明显强烈的一种症状,常伴有呼吸急促、身体有力量流失的感觉。
对于心悸这一问题,中医草药疗法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的秘方,可以帮助缓解心悸症状。
1. 苍术薏苡仁汤材料:苍术30克、白术15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煎煮至剩余一半的量,滤去渣滓,分两次服用。
药物功效:此汤可以健脾消食、调和脾胃之气,缓解心悸、虚弱等症状。
2. 丹参薄荷饮材料:丹参15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加入适量开水,浸泡10分钟后饮用。
药物功效:此饮品可以疏散心火、清暑降温,有助于缓解心悸、失眠、头晕等症状。
3. 龙胆泻肝丸材料:龙胆草3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青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制成胶囊或丸剂,每日三次,每次服用8粒。
药物功效:此丸剂可以清热解毒、泻肝胆,对于心悸、烦躁、口苦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4. 五味子养心汤材料:五味子10克、黄芪10克、麦冬10克、煅龙骨15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滤去渣滓,分两次服用。
药物功效:此汤可以养血安神、益肾润肺,对于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除了以上提及的中医草药疗法,调理心悸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均衡。
2.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焦虑,适当参加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3. 规律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4. 预防及时治疗其他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及时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草药疗法虽然有着相对安全和温和的特点,但仍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急性或慢性心脏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脏腑气血不足或阻滞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几位名老中医的诊治心悸经验。
名老中医李时中
李时中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李时中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不足或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
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补益为主,同时结合调理心脏功能。
以下是他常用的几个方剂:
1. 番泻叶调制汤:主要成分是番泻叶、人参、骨碎补等。
这个方剂可以起到补益心脏、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心脏功能衰竭引起的心悸。
3. 葛洪心肾活血丸:主要成分是葛洪心肾活血丸、丹参、桃仁等。
这个方剂可以活血化瘀、补益心脏,适用于心血瘀滞引起的心悸。
2. 茯苓泽泻汤: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等。
这个方剂可以利水渗湿、利尿通便、调和气血,适用于脾胃湿气引起的心悸。
心悸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来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通过补益心脏、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减轻心悸症状,恢复心脏功能的平衡。
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心悸还需要结合日常调理、注意饮食、合理运动等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医内科指导:心悸(痰火扰心)的治疗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温胆汤清热化痰。
全方使痰热去,心神安。
可加栀子、黄芩、全瓜蒌,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
可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镇心安神。
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火热伤阴者,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滋阴养液。
重症心悸时应予心电监护,中西药物综合抢救治疗,常用的中药抢救措施有:①脉率快速型心悸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用强心灵、福寿草总甙、万年青甙,缓慢静注。
②脉率缓慢型心悸可选用参附注射液或人参注射液缓慢静注或静脉滴注。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治疗心悸的经方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关于治疗心悸的经方。
1. 伤寒杂病论·心胸痹证方:
茯苓、白术各四两,半夏三两,制干姜二两,人参三两。
此方主治指标为“阳痿,阴痹,淋沥,心胸痹满”。
2. 金匮要略·败毒咳嗽上气篇方:
当归、白术、白芍各二两,甘草一两半。
此方主治指标为“喘急上气,腹胀食滞,面赤身热,或心下悸动”。
此外,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还提及了治疗“心下悸动”和“心
悸气短”等症状的药方,如桂枝加厚朴杏仁人参汤、归脾汤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方须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加减配方,切勿盲目使用。
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
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心悸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感,常伴随心跳加快、不规则或有力过弱的情况。
中医认为心悸多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包括情绪压力、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
在治疗心悸问题时,中医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中药治疗、调理饮食、调节情绪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心悸中医药认为心悸与脾胃虚弱、心肾不交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心悸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温补心肾、调理脾胃的中药。
比如,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养心安神丸、逍遥丸等,这些方药具有安神补心、调节心肾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心悸症状。
另外,一些具有镇静安神效果的中草药也常用于治疗心悸。
例如,柴胡、黄连、黄芩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调节情绪、安抚心神,从而减轻心悸。
二、调理饮食缓解心悸中医认为饮食与心悸密切相关,不当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引发心悸症状。
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缓解心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医建议多摄入一些温补性食物,如山药、黄豆、鸡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气血,增强体质。
其次,要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引起心火上升,加重心悸症状。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过于油腻或过于精细的食物。
三、调节情绪缓解心悸中医强调情绪的影响对于心悸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治疗心悸问题时,调节情绪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认为,喜怒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导致心火上升,引发心悸。
因此,要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过度压抑。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从而改善心悸症状。
此外,中医还推崇中医养生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调节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心悸问题的发生。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心悸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调理饮食、调节情绪等。
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可以有效地缓解心悸症状,改善身体状况。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心悸问题时,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既是症状同时也是疾病。
患者常在过度劳累、兴奋激动、惊恐不安、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自我感觉心跳加快并且不能自主、惶惶不安,同时伴有左胸部心脏位置不适感、胸闷气短、心慌失眠等症状。
症状轻的患者可于休息或平静后自行缓解,但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鉴于此,即使是症状轻的患者,若长时间出现心悸且不加以干预治疗,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在无形中与日俱下,因此不能对此病掉以轻心,以免延误病情。
目前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心悸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少,并且中医在标本兼治的原则下,采取辨证论治,治疗方法众多。
例如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穴位贴敷中药、针灸及综合方法治疗心悸。
1.中药饮片汤剂治疗心悸中医运用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疾病,就是运用中草药的气和味调解人体出现的气血阴阳的偏颇。
那么心悸在中医辩证理论下的分型都有哪些呢?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气滞血瘀类型、气虚血瘀类型、脾胃虚弱类型。
然后根据上述不同的证型,选用与其相对应的方剂进行对证治疗。
下面我们详细谈一下关于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及其选用的方剂,以期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少许帮助。
首先是气滞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的运行不畅,气滞后继而导致气推动血液运行环节出现问题。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胸胁部位疼痛或胀满感、面色及唇色晦暗、舌苔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结、代、弦等。
选用血府逐瘀汤,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的功效,方中的君药桃仁、红花活血行血,祛瘀止痛;臣药是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佐药当归、桔梗、柴胡、枳壳理气,气行则血行。
十药甘草,合而用之,诸症可愈。
其次是气虚血瘀类型的心悸,临床表现为由气虚导致气的推动能力弱,气虚则血运行无力,时间长之后则导致淤血产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伴随症状则为气短乏力、动则益甚、舌质暗淡、脉细、弱涩。
选用升解通瘀汤。
方中黄芪补气;桔梗、升麻、柴胡理气;知母、党参、山茱萸、三棱、益母草活血。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心悸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节律不齐或者心悸不适。
心悸可以是单独的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心悸的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气和血液的运行状况对心脏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心悸的发生往往与气血不足、情志内伤、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临床实施方案1. 辨证施治心悸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心悸可分为气滞型、心血虚型、痰湿型、肝郁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对于气滞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血虚型心悸,可选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型心悸,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郁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心悸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食物,如山药、红枣、鸡肉、鲫鱼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4.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心悸时,需要调节患者的情志。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放松身心,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针灸等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5. 中医治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心悸的调理。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缓心悸症状;气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平稳心跳。
总之,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是综合的,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又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和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心悸的发生。
倪海厦治疗心悸的经方
倪海厦治疗心悸的经方
倪海厦治疗心悸的经方有:
1.丹参饮。
组成:丹参20克,黄芪15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赤小豆
20克,熟地15克,茯苓10克,白扁豆2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加水煮沸,去渣留汤,分三次服用。
功效:丹参具有活血化淤、舒筋活络之功效,黄芪、熟地、茯苓具有
补气养血、益肾固精之功效,山楂、蒲公英能健脾消食、疏肝理气,赤小
豆具有利尿消肿之功效。
此方可滋养心脏,改善心悸等症状。
2.太子参饮。
组成:太子参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加水煮沸,去渣留汤,分三次服用。
功效:太子参、党参、黄芪为养血药,能滋养心脏,提高心肌收缩力,白术、川芎、当归调理气血,枸杞子能补肾益精。
此方可改善心悸、失眠
等症状。
3.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干姜5克。
用法:将以上药物研成细粉,制成丸子,每次服用10粒,每日三次。
功效:桂枝、干姜为温阳散寒之药,茯苓、白术为健脾利水之药,甘草为调和药,此方可缓解心悸、气短等症状。
心悸的中医治疗须知
心悸的中医治疗须知心悸病人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心跳加快且惊慌不安,部分病人发作时伴有胸闷气短、下肢水肿、胸痹心痛和眩晕等症状。
中医有时候将心悸称之为心慌。
心悸的发生原因比较多,如剧烈运动、过度紧张等生理因素,贫血、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病理因素。
现代医学常用美托洛尔或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心悸病人,但是上述药物往往起到缓解心悸症状的作用,无法根治。
中医治疗心悸病人时以辩证论治为主,根据心悸病人的不同证型予以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中医治疗心悸病人的效果。
一、心悸的病位、病因和病机心悸的主要病位在于:心。
与此同时,心悸的发生与病人的重要器官组织(肝、脾、肾、肺等)失调密切相关。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悸的发病机制主要体现为:其一,实证;其二,虚证。
实证心悸病人表现为:痰饮淤血和心火炽盛。
虚证心悸病人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
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心悸病人出现虚实两证。
二、心悸病人的辩证论治心悸病人的主要治疗原则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根据心悸病人的不同证型,再对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再治疗心悸病人期间,需根据病人的临床具体表现和病证的变化,灵活采用治疗方式。
1.心虚胆怯证造成上述证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血亏损。
如果病人受到严重惊吓时,其全身气机和呼吸发生紊乱,最终诱发心悸。
心虚胆怯证病人的心悸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安、无法入睡。
治疗心虚胆怯证病人时以安神镇静方法为主,可选用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丸中的主要中药成分为:三钱茯苓+三钱茯神+三钱人参+一钱远志+一钱石菖蒲+一钱两龙齿。
方中龙齿具有镇静宁神之功,人参具有益气养心之功,茯苓、茯神、石菖蒲以及远志等具有安神安志之功。
如果病人出现心阳不振症状,还可加入肉桂和附子等达到温经通阳效果。
如果病人出现心血不足症状,可加入龙眼肉、阿胶以及熟地等达到滋养心血效果。
如果病人出现心悸烦闷和精神抑郁等症状,还可加入白术以及泽泻等达到健脾运湿效果。
如果病人出现气虚挟瘀症状,还可加入桃仁以及红花等达到活血化瘀效果。
13种老中医治疗心悸的中药经验方
13种老中医治疗心悸的中药经验方大家常说的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发作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心脏疾患导致的心率失常。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13种治疗心悸的中药经验方,这些偏方来源于几位民间老中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方一:竹茹15克,龙胆草10克,莲子心9克。
龙胆草切细,与竹茹、莲子心放入大茶缸内,冲入开水,浸泡5分钟。
随饮随加水,直到味淡色清为止。
每日1剂,连服3~7日。
清热降痰火,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所致心悸。
方二:紫丹参、南沙参、太子参、苦参片各9克。
上药放药锅中,加适量水,文火煎1小时。
每日1剂,分2次服完。
益气养阴,通络定惊,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阴不足之本虚标实心悸者。
方三:小麦50克,甘草9克,百合15克,生地18克,大枣10枚,生龙骨18克。
将生龙骨先煎后再与其它药一起煎,每日1剂,1日2次。
本方尤适用于心肝阴虚血少所致的心悸。
方四:白木耳9克,太子参15克,冰糖适量。
水煎饮用。
本方适用于气阴不足所致心悸。
方五:生地黄汁30毫升,生姜汁、白蜜各10毫升,粳米100克,淡竹沥40毫升。
将粳米煮粥,临熟,下地黄汁、姜汁,煮至粥熟,然后下白蜜、竹沥,搅匀,食后服之,或临卧服1碗。
本方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心悸。
方六:朱砂2克,猪心1具。
将猪心去掉脂膜,洗净,用竹刀剖开,再把朱砂填人猪心中,将填好的猪心蒸至烂熟即成。
1日分多次服食,1个猪心可分2日服完,连服10日为1疗程。
本方补心安神、滋阴降火,适用于心阴虚,心火亢之心悸。
方七:人参6克,五味于、麦冬各9克。
将人参与五味子、麦冬共用文火煨煎,反复熬三次,将药液混合,频繁当茶饮,熬过的人参,捞出嚼服。
本方气阴双补,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心悸。
方八:荜茇5克,鲜鲤鱼1000克,川椒10克,生姜15克,香菜30克,葱白15克,料酒10克,味精1克,醋适量。
将鲤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切成三厘米的小块,把葱、姜拍破,再把荜茇、鲤鱼、葱、姜放人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烧沸,在文火上炖熬约40分钟。
治疗心悸的中药药方
治疗心悸的中药药方
治疗心悸的中药药方可以根据具体症状和病情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药方供参考:
1. 大黄汤:大黄9克,芒硝3克,甘草3克,生姜5克。
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用于阳明热盛引起的心悸。
2. 安神补心汤:黄连6克,黄芩6克,当归6克,菊花6克,
肉桂6克,生姜6克,大枣6克,远志6克,甘草6克。
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
3. 七叶一枝花汤:七叶一枝花15克,丹参12克,山楂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香附12克,龙眼肉12克,甘草6克,生姜6克。
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
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
4. 决明子茶:决明子10克,加水煮沸后,盖住,焖10分钟,随后饮汤,吃决明子。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适用于心火旺盛、肝火上炎引起的心悸。
请注意,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配和调整。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用药适应症,并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禁忌。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心悸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到的心搏增快、加快的感觉,常伴有心跳剧烈、高速、强烈、亢奋并出现一系列的心慌、头昏、胸闷等不适感觉。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多属于心阳虚实的表现,中医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门诊及治疗心悸的方法,本文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荟萃概述。
1. 调理心气的方剂法:(1)加英脉养心汤:治疗心悸、气短、肢冷、舌淡、脉微弱、阳脉瘦弱等。
处方:熟地黄30g,山药30g,黄芩15g,决明子15g,薏苡仁15g,白术15g,夜交藤15g,五味子15g,陈皮10g,制草果10g。
(2)加陈皮苓术甘草汤:治疗心悸、溲赤、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等。
处方: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10g,滑石15g,藕节10g。
2. 调理心气的穴位按摩方法:(1)按揉神门穴:位于头皮后中点与两耳后缘连线的中点,用食指或中指按揉,每次1-2分钟,每天1-3次。
(2)按揉心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2.5寸左右的侧凹陷处,用拇指或双手拇指按揉,每次1-2分钟,每天1-3次。
3. 调理心气的食疗方法:(1)麦冬粥:将麦冬30g研细末,加入煎煮好的米粥中,搅拌均匀后食用。
可用于治疗心气虚弱引起的心悸、气短等症状。
(2)黄芪煲鸡汤:将黄芪30g与老母鸡一只一同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水,隔水炖煮3小时后取出鸡汤沥清。
每天喝一碗,可用于调理心气虚弱引起的心悸、气短等症状。
4. 调理心气的生活方式:(1)合理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B1、B2、B6、B12等的食物,如豆类、谷类、大豆制品等,可以起到调理心气的作用。
(2)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太极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调理心气。
中医诊治心悸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主要以调理心气为主。
通过中药方剂、穴位按摩、食疗、生活方式的调整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心悸引起的不适感,并提高个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但是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等因素作出合理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心悸的名词解释中医
心悸的名词解释中医心悸,这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某种不平衡的表现。
它通常被描述为心跳过快、沉重,或者心脏不规则跳动的感觉,有时伴随着焦虑、恐惧和无力感。
中医将此症状归类为“心病”范畴,并在治疗中往往采用综合的方法。
据中医理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或人体阴阳失调所致。
中医将心悸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将心悸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心悸多见于气虚、阳虚、痰瘀等病理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心跳剧烈、快速,伴有胸闷、气短和躁动不安。
此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理气降逆的方法来治疗。
另一方面,虚证心悸则通常由于心脏功能衰弱、气血不足、阴虚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心悸轻微,久久不愈,常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和面色苍白。
对于虚证心悸,中医会采取补益心脏、养血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将心悸细分为郁证、热证和湿证等类型。
郁证心悸常见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人群,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等症状。
对于这种类型的心悸,中医会通过调气活血、疏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
与之相对,热证心悸则由于热邪蕴结、心火过旺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心悸症状与烦躁、口渴、咽干等热症并存。
对于此类心悸,中医会采用清热解毒、清心降火的方法来治疗。
此外,湿证心悸是由于痰湿停滞、脾胃失调引起,表现为心悸伴有恶心、倦怠无力、胸闷腹胀等症状。
中医则会通过祛湿温中、理气健脾的方法来治疗此类心悸。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也与脏腑相应有一定关系。
据中医所言,心脏与小肠相连,小肠对心脏的通达有影响,因此,心悸也与小肠的功能有关。
同时,心脏与肝脏相互关联,肝气郁结会影响心脏的平衡,所以心悸也与肝气郁结相关。
综上所述,心悸在中医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其病机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针灸、草药、按摩等疗法来调理身体,以恢复心脏的平衡状态。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持续出现心悸症状的人群,还是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强烈的感受,常伴有气喘、胸闷、心慌、出冷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情绪压力、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对于心悸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针灸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神门、心俞等,以及肝经的太冲等。
2.草药治疗
中草药具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对于心悸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常用草药有茯苓、酸枣仁、丹参、百合等,可以通过煎煮成汤剂或制成颗粒剂服用。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心脾按摩、心俞穴按摩等。
可以辅助草药治疗或针灸治疗,增强疗效。
4.气功调理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平衡人体气血的方法。
心悸患者可以通过练习简单的气功动作,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来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心悸与心火旺盛有关,可以通过气功调理来降火。
5.饮食调理
中医饮食调理注重养生保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吃一些具有滋补作
用的食物来改善身体状况。
心悸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枸杞、龙眼、麦冬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
6.情绪调节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原因之一、心悸患者可以通过学
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等,来保持心情稳定,缓解症状。
在中医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的治疗过程需要一定的
时间,患者需要有耐心,并且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悸是以整体调理为基础的,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
阳来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
饮食调理和情绪调节等方法都可以作为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悸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