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耐药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
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癌症诊断与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因测序技术可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组信息,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一、基因测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基因测序技术是指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序分析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测序技术主要包括链终结法(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NGS)。
其中,链终结法是一种经典的测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测序领域。
而高通量测序技术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其具有高速、高准确性和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基因测序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可以检测出癌前病变的分子标记物,实现对癌变的早期警示和预测。
例如,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通过对基因组测序可以发现致病基因的突变、重排等异常,从而提前发现患者患癌的风险。
这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治疗选择中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治疗选择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肿瘤样本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可以揭示肿瘤的分子特征和基因变异情况,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测序分析可以判断某种癌症患者是否携带某种致病基因,从而预测其对某种特定药物的敏感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这样的精准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四、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预后评估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肿瘤样本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可以发现一些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例如,某些致病基因的变异可以预示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和耐药性等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指标。
这样的个体化预后评估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五、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除了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外,基因测序技术在癌症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罗克枢;黄晓赤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4(030)002
【摘要】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患者对化疗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耐受是大多数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
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性可分为先天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又根据耐药谱可分为原发耐药和多药耐药。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在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会对许多结构上无关的、作用机理不同的其他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罗克枢;黄晓赤
【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成都,610083;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1
【相关文献】
1.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罗克枢;黄晓赤
2.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罗克枢;黄晓赤
3.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试卷编号:00000011) [J],
4.多药耐药基因在淋巴——浆细胞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孙延霞; 张凤春
5.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标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第2期第1套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耐药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临床应用
uU 】 . h e l s o i lfMina g, a y n i u n6 10 C i 讥g T e弧 aP o e s t p H p a o ay n Mi a g Sc a 2 00,hn n h a
【 bt c】 O jcv T vsg eh p s o ot mdle yt s(S ,la n S r sr e i G TP) A s at r bete o nei t t e r s n fh i a n a T )Gu i e - a fa ( S-i, i i ta e x e i y y ts h e to T n e s P
adK-7W epc vl 4 % ,0 ,0 % i 8 ae f atcc cr T e a -u n t T a ( 5±1 ) , S —i6 n i a rset e 9 9 % 10 n 1c s si a e . hi hlq aty SW 3 6 s i y s og r n r f i s 7 % G Tp(5 ±1 ) ,O O ( 0±1 ) ,i 7 6 8 % T P I5 4 % K- (0±1 ) T e r 9 % c e hs u ma o fpret a f id f h r — 6 4 %. h r a 6 e e s a sw oesm t no ecn rt o K nso ama i e 2 p
G TP(5±1 ) ,O OⅡ( 0±1 ) , i 7 6 S -i6 8% T P 5 4 % K - (0±1 ) 6 4 %。有 9 %的患者对两类药物适 配细胞 比例 之和 ≥10 。阳性 6 1% 表 达率和半定量在临床 分期、 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 巴结转移之 间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结论 组合检测 T 、 S .iT . S G Tp、 O
肿瘤基因检测的应用前景如何
肿瘤基因检测的应用前景如何在当今的医学领域,肿瘤基因检测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工具。
它为我们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关键的线索,也为肿瘤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那么,肿瘤基因检测的应用前景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肿瘤基因检测。
简单来说,肿瘤基因检测就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进行分析,来确定肿瘤的类型、基因突变情况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这种检测技术可以从肿瘤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获取样本进行分析。
肿瘤基因检测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往往在肿瘤已经形成较大肿块时才能发现。
而基因检测可以在肿瘤发生的早期,甚至在细胞刚刚发生基因突变时就检测到异常。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遗传倾向的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等,通过检测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以提前预警个体患癌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监测、预防性手术等。
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基因检测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检测到EGFR 基因突变,就可以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基因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从而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
肿瘤基因检测还在肿瘤的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肿瘤基因的特征,医生可以预测肿瘤的复发风险、转移倾向以及患者的生存预后。
这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更加个性化的随访和治疗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然而,尽管肿瘤基因检测具有诸多优势,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方面,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影响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此外,基因检测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伦理和法律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耐药性基因的探究和应用
耐药性基因的探究和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药物抗性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学者们极力探求的方向。
目前,药物抗性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同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针对药物抗性的问题,人们发现了耐药性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并且已经开始推广其应用。
本文将围绕耐药性基因的探究和应用展开讲述。
一、耐药性基因的探究耐药性基因指的是一个生物体中能够产生耐受抗生素作用的基因。
这种基因能够调节细胞壁、膜、代谢物质等多个方面的细胞功能,使得其能够在受到药物的打击之后,适应性的进行抗药作用。
耐药性基因最初在1952年的一个实验室研究中被发现。
研究人员利用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药物的耐受性。
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一些细菌能够耐受大量抗生素,这说明细菌具有一种天生的抗药能力。
经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了细菌中的耐药性基因。
目前,对于耐药性基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
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获取大量的生物数据,并对其进行计算和分析。
同时,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精准编辑。
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为耐药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耐药性基因的应用尽管药物抗性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在医学领域中仍然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消灭细菌。
这是因为药物使用时间一长,细菌就有可能形成抗药性。
因此,耐药性基因的应用愈发显得重要。
1. 药物筛选对于临床的治疗,基因检测可用于选择合适的药物。
不仅如此, 耐药性基因研究还可以对一些新型抗生素的筛选提供有力支持。
因为在耐药性基因的研究中,人们可以发现其细胞的反应机制,进而筛选合适的抗生素,从而更好地防治疾病。
2. 抗癌药物筛选目前,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药物耐药性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单一的药物治疗下,肿瘤细胞可能会形成多种耐药性。
而通过利用耐药性基因,我们可以了解肿瘤细胞的抗药机制,并对肿瘤耐药性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更加有效的抗癌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探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
一、传统抗肿瘤药物在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药物如化疗药物曾经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发挥作用,但其副作用较大,常常对正常细胞也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脱发、恶心、呕吐、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例如,烷化剂类药物如环磷酰胺,通过与 DNA 发生共价结合,破坏 DNA 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抗代谢类药物如 5-氟尿嘧啶,能够干扰核酸的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尽管这些传统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非特异性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为明显。
二、新型抗肿瘤药物1、分子靶向药物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分子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这类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中的靶点,如特定的蛋白质或基因,从而更加精准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对于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而不断生长。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格局。
PD-1/PDL1 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能够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自身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CTLA-4 抑制剂如伊匹木单抗,也在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3、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室技术,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以分子水平为基础,通过对基因、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目前临床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通过对患者体内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具有潜在的遗传疾病风险,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
例如,在癌症的早期筛查中,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肿瘤相关基因,确定患者是否具有患癌的风险。
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基因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以及药物代谢的程度,从而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二、蛋白质水平评估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定蛋白质水平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另外,在某些肿瘤的诊断中,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肿瘤标志物来评估肿瘤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三、液体活检液体活检是一种新兴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诊断和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肿瘤检测通常需要进行组织活检,而液体活检则通过分析患者体液中的肿瘤相关DNA或RNA,来评估肿瘤的存在和发展。
液体活检具有非侵入性、无创伤性等优点,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目前,液体活检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早期筛查、肿瘤监测以及肿瘤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
四、微生物检测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通常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且结果不稳定。
而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来准确识别和鉴定微生物,从而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微生物的药物耐药性也可以通过临床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肿瘤的基因检测
靶向药物
针对特定肿瘤基因位点开发 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 疗效好,副作用小
9/6/2019
6
靶向用药指导基因检测
根据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肿瘤 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是服用靶向药物时必 检项目
7
靶向药物
西妥昔单抗 (爱必妥) 帕尼单抗 (维克替比)
肿瘤类型
结直肠癌
伊马替尼 (格列卫)
胃肠间质瘤
索拉非尼 (多吉美)
肝癌
曲妥珠单抗 (赫赛汀)
2019/9/6
乳腺癌
检测项目
KRAS体细胞突变检测 (2,3外显子突变)
BRAF体细胞突变检测 (15外显子突变, T1799A)
PI3KCA体细胞突变检测 (9,20外显子突变)
C-Kit体细胞突变检测 (9外显子突变)
C-Kit体细胞突变检测 (11外显子突变)
9/6/2019
14
临床常用化疗药及相关基因
5-FU
DPYD MTHFR
铂类
ERCC1 XRCC1 GSTP1
伊立替康 UGT1A1
他莫西芬 CYP2D6
吉西他滨 CDA
巯嘌呤类 TPMT
9/6/2019
15
化疗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列表
9/6/2019
16
化疗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列表
9/6/2019
17
2、临床初诊,需要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 3、肿瘤治疗后复发或发生转移,治疗方案无
效,需重新制定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
9/6/2019
19
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检测
9/6/2019
20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
9/6/2019
21
胰腺癌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诊断领域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早期筛查、辅助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将对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个体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来评估个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检测和确认肿瘤的存在及其特征的方法。
基因检测技术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可以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全面的筛查和分析,从而帮助医生对肿瘤进行精确诊断。
首先,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早期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个体基因组中与肿瘤相关的突变或变异位点,可以预测个体患肿瘤的风险。
一些常见的肿瘤相关基因如BRCA1、BRCA2等,如果患者携带了突变位点,那么他们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通过早期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例如积极监测和定期筛查,以便在肿瘤发展到晚期之前进行干预治疗。
其次,基因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辅助作用逐渐显现。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组织活检,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侵入性、有创性和可能导致并发症。
而基因检测技术可以通过体液、血液或尿液中的肿瘤标志物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测,从而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的浓度和特定突变位点,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存在并确定其类型。
这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的诊断方式。
此外,基因检测技术还可以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体基因组中的突变或变异密切相关,不同患者的基因表达和突变谱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判断药物对患者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指导治疗决策的依据,从而避免了盲目、经验性的治疗方法。
例如,HER2基因在乳腺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对HER2基因进行检测,可以确定乳腺癌患者是否适合接受HER2靶向治疗。
精准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精准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肿瘤,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精准医学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个性化医疗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精准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肿瘤的诊断方面。
传统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一些早期肿瘤或微小转移灶,传统方法可能难以发现。
而精准医学则借助基因检测等技术,能够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肿瘤。
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基因测序,可以了解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从而为诊断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帮助明确肿瘤的类型和亚型,还可以预测肿瘤的发展趋势和治疗反应。
例如,对于某些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如肺癌中的 EGFR 突变、乳腺癌中的 HER2 扩增等,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诊断,并为选择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此外,基因检测还可以帮助发现肿瘤的耐药基因,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肿瘤治疗方面,精准医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上。
靶向治疗是精准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如基因突变产生的异常蛋白,设计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和增殖的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低的毒性,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以肺癌为例,EGFR 突变阳性的患者使用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而对于 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使用 ALK 抑制剂(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等)治疗也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同样,在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多种肿瘤中,靶向治疗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它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探讨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
手术治疗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肿瘤往往效果不佳;放疗可能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化疗则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因此,研发更加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成为了医学领域的迫切需求。
二、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种类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它们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例如,PD-1/PDL1 抑制剂和 CTLA-4 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等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2、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如基因突变、蛋白过度表达等进行精准打击的药物。
例如,针对 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3、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 是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药物。
抗体部分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将细胞毒性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内,发挥杀伤作用。
ADC 药物在乳腺癌、胃癌等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
4、肿瘤疫苗肿瘤疫苗通过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包括预防性肿瘤疫苗和治疗性肿瘤疫苗,目前仍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但具有很大的潜力。
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策略1、基于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研发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肿瘤的基因突变和分子特征。
通过对大量肿瘤样本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抗多药耐药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抗多药耐药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一、引言癌症,这个令人生畏的名词,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癌症的方法,但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出现,使得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什么是多药耐药性呢?简单来说,就是癌细胞对一种或多种药物产生了抵抗力,导致这些药物无法有效地杀死它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抗多药耐药性肿瘤药物,希望能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些神奇的药物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在临床上是如何应用的。
二、核心观点一:抗多药耐药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2.1 药物泵抑制我们得了解一下多药耐药性的产生原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药物泵的作用。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个国家,癌细胞就像是叛乱分子。
当你用药物去攻击这些叛乱分子时,它们会启动一种特殊的“防御系统”——药物泵,把药物“泵”出体外,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这就是所谓的多药耐药性。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防御系统呢?科学家们发现,有些化合物可以抑制这种药物泵的作用,使药物能够在癌细胞内积累到足够的浓度,从而杀死它们。
这就像是找到了叛乱分子的“秘密武器库”,把它们的武器全部没收,让它们无处可逃。
2.2 细胞凋亡诱导除了药物泵,癌细胞还有另一个“逃生通道”——细胞凋亡途径的异常。
正常情况下,当细胞受到损伤或老化时,会通过一个叫做细胞凋亡的过程自我毁灭,为新的细胞让路。
但是,癌细胞却能够绕过这个机制,继续存活下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寻找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激活细胞凋亡途径,迫使癌细胞自我毁灭。
这就像是给叛乱分子设了一个“陷阱”,一旦它们走进去,就无法逃脱。
2.3 信号通路干预我们再来谈谈信号通路。
在细胞内部,有很多复杂的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死亡等过程。
癌细胞往往会利用这些信号通路的异常来促进自己的生长和扩散。
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556·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年 10月第 19卷第 5期 ChinJClinHealthc,October2016,Vol.19,NO.5
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出现于 20世纪 70年代, 标志性技术是由 Sanger和 Gilbert等人发明的链终 止法和化学降解法,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 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即是采用第一代测序技术,总共 测量了人类基因组中约 30亿个碱基对,发现大量与 疾病有关的基因,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大量 信息[57]。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方法简便快捷,但测 序通量低,操作过程复杂且费用高,在大样本测序上 也存在诸多困难。
活检的一种,与现有的组织活检技术不同,其通过检 测外周血或体液标本中 ctDNA可以在疾病早期检 出肿 瘤 。 [16] 早 在 1998年 就 有 研 究 证 实 了 利 用 ctDNA诊断 癌 症 的 可 行 性。在 结 肠 癌、胰 腺 癌、肺 癌、肝癌、膀胱癌和头颈部癌等癌症中,ctDNA中包 含 DNA点突变、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等诸多变 异信息[17]。但由于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只能针 对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基因进行检测,从而限制了 其在癌症诊断领域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使得研究者能够 对 ctDNA进 行 全 基 因 组 测 序[18]。 Dawson等[19]证实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 ctDNA在 监测肿瘤负荷的敏感性和动态性方面均优于传统的 肿瘤标记物检测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该研究提示 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 ctDNA有望成为肿瘤患者 早期诊断的有力手段。 2.2 肿瘤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一直是肿瘤治 疗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 推动了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展。部分肿瘤患者基因 组存在特征性的改变,如甲基化水平的改变,KRAS、 EGFR、TP53、BRCA1、BRCA2基因突变等[20]。通过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精确检测出这些变异,从而帮 助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或通 路靶向药物的使用和放化疗的应用[21]。同时,采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肿瘤原发灶与复发灶基因序列 的差异,可以帮助评估化疗效果和了解耐药的潜在 机制 [22]。既往肿瘤患 者 的 基 因 测 序 取 材 手 段 主 要 为组织活检,但该方式的有创性会影响对基因状况 的实时观察,同时由于肿瘤存在异质性,单一部位的 活检并不能反映肿瘤的全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无创性检测 ctDNA将会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16,23]。 Uchida[24]和 Sober等[25]证实对肺癌患者 ctDNA进 行深度测序可确定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 型,从而决定是否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进 行靶向治 疗。 Liao等[26]采 用 高 通 量 测 序 技 术 检 测 肝癌患者 ctDNA,证实其可预测无复发生存期,并可 克服肿瘤异质性的限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监测 编码免疫球蛋白受体的 ctDNA片段可比影像学检 查更早发现弥漫性 B淋巴瘤的复发,同时还可提供 肿瘤异质性、克隆演变进程和耐药机制方面的信息, 从而指导淋巴瘤的个体化治疗 。 [27] 由于基因测序 技术在取材手段和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其必将在 肿瘤个体化治疗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开启 精准医疗疾病之 一。由 于 其 发 病 隐 匿、治 疗 方 法 局 限、多 数 预 后 不 良,且分子生物学特征复杂多变,因而肿瘤的预防、 早期筛查与诊断、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一直是临床 医生致力于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已证实,肿瘤多 存在基因的改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 测序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这对上述难题的解决起到 巨大的推动作用[14]。本文就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 诊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基因测序技术的概述
《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
《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1 DNA甲基化标志物概述DNA甲基化是一种DNA的共价修饰,具体是指DNA甲基转移酶(DNMTs)将甲基加到DNA CpG序列中胞嘧啶的5'碳位,形成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
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相比,DNA甲基化标志物具有更早期、更无创、更精准等优点。
因此,可以通过非侵入性方式获得的痰液、血浆、血清或尿液等样本进行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
一些DNA甲基化异常发生在肿瘤形成的初始阶段,通过检测与肿瘤发展相关的甲基化标志物,可以辅助癌症早期诊断、评估进展风险。
DNA甲基化标志物甲基化水平的增加或降低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治疗或根治性手术后评估肿瘤微小残留病灶(MRD)和监测复发。
此外,DNA甲基化标志物还可作为化疗敏感性的标志,某些特定基因的甲基化可能预示着癌症对治疗的反应,可用于判断化疗药物的疗效,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
2 DNA甲基化标志物的临床检测2.1 临床样本前处理注意事项细胞基因组与游离DNA(cfDNA)均可用于肿瘤DNA甲基化检测,常采用组织、血液样本,也可采用尿液、浆膜腔积液、灌洗液、粪便、拭子等样本。
专家共识:各类样本经采集后,应尽可能减少转运环节与耗时,及早分离检测组分。
血液样本应避免溶血,不可使用肝素抗凝。
检测游离DNA时,采集量应充足,及早采用两步离心法分离无细胞血浆,分离前不可对含红细胞血样进行冻存。
新鲜体液及灌洗液样本如含较多血液成分可进行抗凝处理。
粪便样本推荐采用含防腐剂保存液。
(推荐等级:强推荐)2.2 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技术方法2.2.1 DNA提取与纯化2.2.2 DNA转化2.2.3 DNA甲基化检测平台专家共识:抽提纯化所得DNA应根据样本类型制定质量合格标准并进行评价,包括浓度、纯度和DNA完整性。
cfDNA还应评估片段分布,以排除基因组DNA污染。
DNA甲基化检测需要针对不同的标本类型与检测应用选择适宜的转化方法,并关注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
多药耐药基因的临床意义与检测方法
多药耐药基因的临床意义与检测方法1MDR概念肿瘤细胞耐药性可分为内在性耐药(intrinsic drug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drug resistance)两类,既原发地存在于某些肿瘤中,称内在性耐药;继发于化疗后,称获得性耐药。
根据耐药谱可分为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PDR)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
PDR只对诱导原药产生耐药,而对其它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
而MDR是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内在性耐药原因仍不清楚,而获得性耐药是由于变异耐药肿瘤细胞亚群过渡生长所致。
内在性耐药与获得性耐药作为一种独特耐药现象是成功地治疗肿瘤关键性难题,因而成为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和探索热点。
2MDR耐药机制1970年Biedler和Riehm首先描述了MDR表型:一种药物诱导产生耐药细胞株可用对其它多种化学结构和功能完全不同化疗药物产生耐药。
他们发现对放线菌D耐药细胞,同时也对多种抗肿瘤抗生素如柔红霉素等,以及结构与作用机制迥异植物碱类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等交叉耐药。
1976年,Juliano等最先在耐药中国苍鼠卵巢细胞中发现一种新与耐药程度呈数量关系高分子量细胞膜糖蛋白,命名为P糖蛋白(p-glycopratain,p-gp)。
因其分子量为170kda,又名pgp170,认为此蛋白可降低细胞膜对药物通透性而引起耐药。
后来又陆续研究发现在不同来源多药耐药细胞中这种P糖蛋白分子量范围在130~180kda,主要集中在150~180kda,它由多药耐药基因MDR编码。
近十几年,国外已从耐药肿瘤细胞株中分离出耐药基因MDR1和它表达P糖蛋白。
1986年chen等克隆了编码P糖蛋白cDNA[2]。
2.1MDR基因家族在哺乳动物,MDR基因是一较小相对保守基因家族。
在人类基因组中,它含有两个基因MDR1和MDR2,在啮齿类由三个基因组成:MDR1,MD R2,MDR3。
肿瘤基因检测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肿瘤基因检测的意义与应用前景一、引言肿瘤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步,肿瘤基因检测逐渐成为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肿瘤基因检测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二、肿瘤基因检测的意义1. 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肿瘤是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肿瘤特定的突变或变异,从而确定针对该突变或变异的靶向治疗药物。
精确的诊断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 预防遗传性癌症部分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
通过进行肿瘤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高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早期筛查或预防手术。
这对于预防遗传性癌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3. 辅助临床诊断肿瘤基因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临床诊断信息。
通过分析肿瘤特定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肿瘤或判断其恶性程度。
这有助于提高准确率和早期诊断率,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机会。
4. 规避不必要的治疗有些肿瘤患者存在对某种特定药物的耐药性。
在进行肿瘤基因检测后,可以明确是否有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突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避免不必要的试错和资源浪费。
三、肿瘤基因检测应用前景1. 基于液体活检技术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降低,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无创、快速、敏感和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方法已经成为现实。
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样本中可溶解DNA含量过量增加、细胞内自噬与凋亡失调等现象,可以检测到肿瘤细胞释放出的DNA 片段与其突变情况。
液体活检技术将彻底改变肿瘤基因检测的方式和范畴。
2. 个体化治疗的推广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及相关生物技术的进步,个体化医疗将逐渐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主流模式。
通过对患者的遗传背景和肿瘤基因进行综合分析,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3. 肿瘤早期诊断与预防肿瘤基因检测可通过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并评估他们罹患某种特定肿瘤的可能性。
这有助于实施早期干预措施,并提供预防建议,从而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耐药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耐药基因组合检测的临床应用问题和表达结果与药物间在个体化化疗中的适配分析。
方法:90例恶性肿瘤病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耐药基因TS、GST-Pi、TOPOⅡ和Ki-67的表达结果用以指导临床化疗;以定性结果与不同的半定量表达法结合指导选药作适配分析。
结果:总的阳性表达率TS48%,GST-Pi69%,Ki-67和TOPOⅡ均为99%,而同一耐药基因表达产物在不同类型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TS为41%~100%,GST-Pi为24%~91%;在阳性半定量中,TS为10%~60%,GST-Pi和TOPOⅡ均为10%~80%,Ki-67为10%~90%。
三组适配分析方案中,以定性结果指导选药,两类以上药物适配的病例只有66%;而以定性结合分级定量结果指导选药可达到80%;再以定性联合百分比定量结果指导选药则上升到99%。
结论:TS、GST-Pi、TOPOⅡ和Ki-67组合检测,基本上满足各类恶性肿瘤耐药基因的检测需要;定性联合百分比定量结果指导选药能够达到“个体化”的最佳适配。
关键词耐药基因临床应用半定量表达法药物适配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7月~2006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患方同意该项检测的,术前未使用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例的术后标本90例。
男51例,女39例。
年龄10~79岁,平均53岁。
样本包括:腺癌41例,鳞癌1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1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5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滑膜肉瘤2例,大细胞间变型淋巴瘤、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肝细胞癌、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胃间质肿瘤、粒层细胞瘤、无性细胞瘤、恶纤组和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
标本处理和免疫组化染色:标本均用4%中性甲醛固定,组织处理温度≤60℃,石蜡包埋,每例选择1个典型肿瘤蜡块,连续切片厚4μm。
玻片用2%APES的纯丙酮溶液涂布。
应用标记的葡聚糖-聚合物免疫组化染色法(LDP两步法),采
用3%H2O2孵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柠檬酸缓冲液高压锅抗原修复。
定性分析:①阳性:TS和GST-Pi胞浆/胞核胞浆均染成棕黄色,TOPOⅡ和Kl-67胞核染成棕黄色则判为阳性细胞[2]。
②阴性:TS和GST-Pi胞浆无着色,TOPOⅡ和Ki-67胞核无着色,或与背景颜色一致,或阳性细胞<5%则判为阴性。
半定量分析:①分级表达法(DAKO 基因公司推荐的常用标准): 阳性细胞数5-25%(+),25-75%(+[KG-*2]+),>75%(+[KG-*2]+[KG-*2]+)。
②百分比表达法(我们摸索的标准,理论根据见讨论部分):阳性细胞数精确到10%。
结果
切片染色背景清晰,阴性与阳性细胞对比鲜明。
统计分析:①定性分析结果见表。
②半定量分析结果:a.分级表达结果:TS:(+)21例,(+[KG-*2]+)22例;GST-Pi:(+)11例,(+[KG-*2]+)48例,(+[KG-*2]+[KG-*2]+)3例;TOPOⅡ:(+)23例,(+[KG-*2]+)65例,(+[KG-*2]+[KG-*2]+)1例;Ki-67:(+)9例,(+[KG-*2]+)72例,(+[KG-*2]+[KG-*2]+)8例。
b.百分比表达结果:TS:32%(10~60);GST-Pi:49%(10~80);TOPOⅡ:36%(10~80);Ki-67:53%(10~90)。
讨论
结果分析:①两种半定量表达法比较在定性分析中,三种耐药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而同一耐药基因表达产物在不同类型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亦有差异,表明相同类型肿瘤个体间和不同类型肿瘤间均存在耐药差异,故耐药基因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半定量分析中,三种耐药基因阳性定量在各个体间变异较大(10%~90%),分级表达法中25%与75%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划分在同一级中,其差异太大,不能精确反映出个体间的变异,从分级表达统计结果中可见(+[KG-*2]+)均占阳性病例的大部分,表明直接影响总体精确度的反映;而百分比表达法精确到10%时,即使误差也不会导致如此大的表达值差异,从而较精确地反映出个体化的具体变异值,而且有助于选择药物与耐药基因表达结果间达到最佳适配(见后文),也可根据个体对各类药物敏感细胞的比例作为相应药物用量比例的参考;配合Ki-67的表达结果,有助于周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抗癌药物的较好搭配与选择。
由于Topo II也作为细胞增殖指数[1],基本上可替代Ki-67表达的意义,但我们的结果中Topo II半定量(36%)低于Ki-67(53%),并不能完全替代Ki-67表达的意义。
②根据耐药机制将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结果与不同的半定量表达法结合直接影响化疗选药与检测结果间的适配;三种适配分析方案中,如果仅以定性结果指导选药,达到两大类以上药物适配,即两类以上药物敏感细胞百分比之和达到110%~200%的病例只有66%;如以定性结合分级定量结果指导选药,达到上述标准的病例可达到80%;若以定性联合百分比定量结果指导选药达到同样标准的病例则上升到99% (仅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为一类药物适配,但GST-Pi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3],本例ER、PR亦阳性);结果表明三种方案中以定性联合百分比定量结果指导选药能达到二者间的最佳适配,更精确地反映“个体化”特点,且在同等检测条件下获得优于其他方法的效果,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
如果增加目前进入临床的耐药基因抗体的检测种类,因其耐药谱与上述重叠,不能扩大耐药谱,故只宜与耐药谱相近的耐药基因抗体互换应用;如果减少检测种类,耐药谱过窄,可能出现无效检测,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药物选择数据,也不能满足绝大多数类型恶性肿瘤的耐药检测需要,最终将使耐药基因检测无法推广应用。
结论:应用TS、GST-Pi、TOPOⅡ三项耐药基因和Ki-67组合检测,基本上满足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化疗选药需要,采用定性加百分比定量表达结果指导选药能获得二者间的最佳适配,用以指导化疗是有效解决肿瘤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海涛,韦义萍,覃洪. 乳腺癌组织中耐药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与化疗耐药的关系.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5,19(1):62~63
2 李甘地,刘卫平,张尚福,等. 现代组织病理技术.第四版.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1,37
3 徐光辉,叶胜龙,郑义同,等. 人乳腺癌中3种耐药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