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合集下载

中医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中医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中医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中医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2、足少阳胆经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

其流注次序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明小肠经----足太明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明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附]十二经循行歌: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

十二经脉走向动画图(经典)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注意:请观看十二经脉走向动图(留意图中的红色或者蓝色的虚线走向)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第一名词解释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3.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4.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入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7.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8.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9.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10.背俞穴:肺脏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

11.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也有12个。

12.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13.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1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共有16个。

1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16个。

16.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之为“交会穴”。

17.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法: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行)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十二正经介绍

十二正经介绍

⼗⼆正经介绍⼗⼆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简介⼗⼆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经脉的名称为:⼿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经脉通过⼿⾜阴阳表⾥经的联接⽽逐经相传,构成了⼀个周⽽复始、如环⽆端的传注系统。

⽓⾎通过经脉即可内⾄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

其流注次序是:从⼿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再回到⼿太阴肺经(表1)。

其⾛向和交接规律是:⼿之三阴经从胸⾛⼿,在⼿指末端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头⾯部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趾末端交⾜三阴经;⾜之三阴经从⾜⾛腹,在胸腹腔交⼿三阴经。

⼗⼆经脉在体表的循⾏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肝、脾、肺、肾和⼼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肠、⼩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头⾯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三阳经。

⼿⾜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经络循行及歌诀

经络循行及歌诀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一、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一)经脉循行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特点•体表路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并于胃、气管、喉咙联系。

(二) 腧穴概要1.腧穴特点:本经腧穴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2.腧穴主治特点: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举例1.尺泽(Chǐzé, LU 5) 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太渊(Tàiyuān, LU 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LI.)(一)经脉循行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中医宝典微信号zhongyidaxue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简介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八穴歌奇经八脉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特点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奇经八脉名称经络学说经络简介经脉简介络脉简介别络简介(十五络脉)浮络简介孙络简介十二皮部简介十二经别简介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简介藏象学说理论形成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藏象五系统脏腑关系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精气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阴阳学说阴阳简介阴阳特性阴阳变化阴阳属性阴阳关系阴阳临床应用阴阳相倚阴阳渊流五行学说中医五行简介五行归类的方法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指点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中医五行归类表相关文章中医学简介中医史中医治病的实质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中医的起源中医的历代称呼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中医辨证“辨症”病因辨证:外伤证候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病因辨证:七情证候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脉象分类与主病。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5.2.1 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 足

太陰 厥陰 少陰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足陽明胃經

陽明
少陽

足太陽膀胱經
5.2.2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和分布规 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 阴经与阳经交接: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阴经与阴经交接: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走手,在手指各与其相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 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在头面与足三阳经交会; 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在足趾各与其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 足三阴交均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胸腹,在胸部各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
主讲人:汪海峰

⑴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⑵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⑶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其 特点是:

① 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5.2.3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循行交接规律与路线

经络循行交接规律与路线

十二(十四)经脉循行=起始、终端路线=与交接规律一、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起始—终端):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胃口,过隔属肺脏,从“肺系”喉、肺交联处横行出来(中府),上行锁骨下(云门),向外下沿前臂内侧前下行肘窝中(尺泽),沿小臂内侧前缘入寸口(太渊),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注: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疼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证。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上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桡突内陷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共11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起—终端):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桡侧向上过一、二掌骨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阳溪)处,沿前臂前方致肘外侧(曲池)处,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缺盆)处,络肺、过膈属大肠。

注:支脉、从缺盆分支上走颈部,过面頬入下龈(故:大肠经火下齿疼痛),回绕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部在鼻孔两侧(迎香)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商阳食指桡侧边,二间、三间节根边,合谷虎口岐骨间,阳溪腕上两筋间,偏历、温溜三、五寸,池下四、三,上、下廉,二寸三里在眼前,屈肘纹头曲池现,池后髁根肘髎近,若问五里上三寸,臂臑七寸三角根,肩髃举臂前凹陷,巨骨肩端胛锁间,天鼎-扶突下一寸,本穴结旁有三寸,人迎隔(胸、锁)肌前面找,禾髎沟旁有五分,鼻翼唇沟迎香闻;共20穴。

十二经脉循行

十二经脉循行
注释: 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 2指。 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两筋: 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 椎。"会上"指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一释作锁骨。 颊:面旁的总称。 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本经穴: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 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 扶突,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交会穴: 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 (手太阳)。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灵枢•经脉》语译(1/3): (1)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 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 (合谷), (2)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 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 (3)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 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
足太阴脾经循行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 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 (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 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 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足太阴脾经循行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 (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足太阴脾经循行
《灵枢•经脉》语译(1/3): (1)从大趾末端开芳(隐白),沿大趾内 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蹠骨 小头后(太白、公孙), (2)上向内踝前边(商丘), (3)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 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 泉),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十二时辰及人体经络走向关系示意图解

十二时辰及人体经络走向关系示意图解

.~摘自山药社区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表示图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革故鼎新此后,将新鲜血液供给给肺,经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分。

寅时,有肺病者反响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现在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若是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能够够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项选择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分的新鲜血液充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愉悦状态,完成吸取食品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连忙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尔后奔进洗手间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但是上洗手间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由于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 -20 分钟清醒清醒脑筋再去。

建议饮食多项选择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直、皮肤无光彩、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难过、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简单消化,吸取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平易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简单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简单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若是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素来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治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简单胃痛、腹泻或呕吐。

经络学说PPT课件

经络学说PPT课件

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
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
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
节(环跳穴GB30)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
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
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
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即悬钟
穴SJ1),交于手少阳三
焦经。
第26页/共30页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
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 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 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 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 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 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 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 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 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 部,沿耳后(翳风穴SJ17: 乳突前凹陷,平耳垂后下 缘),直上出耳上角,然后 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
心中,交于手少阴心
经。
第22页/共30页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
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
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
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道。
经:“路径”之意。是经脉。 纵行分布、位置较深、有一定循行路线。
络:“网络”之意。是络脉。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第1页/共30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 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 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阳明在 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足三阴与足阳明 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 (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1_ 1部位1 厂11 第一侧1第二侧魏1 r11第三恻魏rT 11胸部1 1 ,1 1 rT丁n1足少阴肾经(距1足阳明胃经(距丨足太阴脾经(距1 1胸正中线二寸)1胸正中线四寸)丨胸正中线六寸〉1 Illi 1 1 ———一 1前1 1 1腹部 1 1 1 1 1 ------ 1 ----------------- 1 ------------ 1 111足衣阴腔经(距11足少阴肾经〔距1足阳明胃经(距丨腹正中线四寸)1 1腹正中线半寸)1腹正中线二寸)丨定阙哪干经从少1 1 1 丨腹斜向上到胁11 1 1 1肩胛部1卜 ---------- 1后1 1 1背、膘部 11r 1手三琏1 ------------ r-------------1足太関膀胖经1足衣阳膀胱经11(距背正中绒一|(距背正中线三 1 1r ----------- H 1 1 11 11 rT1 1腋部厂H 1手三卩臨1 1 W!1 r1 1胁、侧腹部 11 卜一n 1 足少阳^经、足麻阴肝经1 L1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厂-I1 1r r1 内侧 1 外侧一- LII 111 1 前r T衣阴经(肺) 1 阳明经1II 11I手 1 中[ i魔阴经1心包) 1 少阳S(三隹)-- .. - L ..II 11I 1 后1少阴经 z 1 衣阳S (小嘟II 1II 111 1 前II 11 衣阴经(脾》 1 阳明经(胃)L L1 11I足 1 中F戲阴经(R> 1 少阳经(胆》1 1 1 1 1 JS 1[L _L J i -------------------------------------- 1---------------------------------------少阴经(肾) 1 太阳径H瓣)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

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

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

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

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

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具体来首就是:手三阴是在手指端交接手三阳的,具体的规律是里表两经相交;足三阳和足三阴是在足趾端相交的,具体的规律是表里两经相交。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2、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3、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十二经脉交接成一个大闭环上面讲的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一个总的规律,至于十二经脉如何串联,在身体中形成一个闭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节课把十二经脉的详细循行做了图示和文字说明,可能会给大家一个错觉:觉得经络好难学啊,像一张蜘蛛网一样,捋不清头绪,并且里面好多生僻的词汇都不懂!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十二经脉的的交接都是遵从于我们上面提到的经脉交接规律的,如果大家觉得下面介绍的每条经脉的文字读不太懂,可以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今天晚上在享泰极学堂听老苗给大家掰开揉碎讲解,第二个办法就是忽略它们,只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下面12个小标题的内容就可以,它们概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中如何交接成一个大闭环的。

1、手太阴肺经在上肢内测前端,向下在食指端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中府),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横膈,入属于肺。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循行于手少阴与手厥阴经之前,下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行至大鱼际,再沿大鱼际桡侧缘循行直达拇指末端(少商)。

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直达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LU)2、手阳明大肠经沿手外臂前缘,行至面部对侧鼻孔旁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商阳)(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第1、2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

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至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水沟),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LI)3、足阳明胃经向下在足趾端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承泣),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脉相汇合,再沿鼻的外侧下行,入上齿龈中,返回环绕口唇,入下唇交会于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下缘,至大迎穴处,再沿下颌角至颊车穴,上行到耳前,过足少阳经的上关穴处,沿发际至额颅部。

其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下横膈,入属于胃,联络于脾。

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沿乳房内侧下行,经脐旁到下腹部的气冲部;一支脉从胃口分出,沿腹内下行,至气冲部与直行经脉相汇合。

由此经髀关、伏兔穴下行,至膝关节中。

再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经足背到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一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下行到中趾外侧端;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足大趾内侧直行到末端。

足阳明胃经(ST)4、足太阴脾经上行至心中,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大包)。

足太阴脾经(SP)5、手少阴心经沿上肢内测后缘,向下在小指桡侧末端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极泉),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

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

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外下到达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

手少阴心经(HT)6、手太阳小肠经沿着上肢外侧后缘,行至面部目内眦接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其支脉,从缺盆分出,沿着颈部,上达面颊,到目外眦,向后进入耳中。

另一支脉,从颊部分出,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络于颧骨部(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SI)7、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内眼角(睛明),向上过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其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

其直行经脉,从头顶入颅内络脑,再浅出沿枕项部下行,从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旁肌肉,入内络于肾,属于膀胱。

一支脉从腰中分出,向下夹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一支脉从左右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穿过脊旁肌肉,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会合于腘窝内,向下通过腓肠肌,出外踝的后方,沿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的外侧末端(至阴)。

足太阳膀胱经(BL)8、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心肺中,接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涌泉),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经内踝的后方,向下进入足跟中,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腘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有穴通路还出于前,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处)(肓俞)。

其直行支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舌根旁;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

足少阴肾经(KI)9、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测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向下在无名指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天池),属心包络,向下经过横膈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部向外侧循行,至腋下3寸处,再向上抵达腋部,沿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中,再向下到前臂,沿两筋之间,进入掌中,循行至中指的末端(中冲)。

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PC)10、手少阳三焦经沿着上肢外侧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间,行至面部目外眦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向上经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手腕背侧,上达前臂外侧,沿桡骨和尺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之后,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脉,从胸中分出,进入缺盆部,上行经颈项旁,经耳后直上,到达额角,再下行至面颊部,到达眼眶下部(丝竹空)。

另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再浅出到耳前,经上关、面颊到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经(TE)11、足少阳胆经向下在足大趾背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交接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行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颈项部至肩上,下入缺盆。

耳部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行经颊车,由颈部下行,与前脉在缺盆部会合,再向下进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再沿胁肋内下行至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

其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经腋部、侧胸部、胁肋部,再下行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外缘下行,经腓骨之前,至外踝前,沿足背部,止于第4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第1、2跖骨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出趾背毫毛部。

足少阳胆经(GB)12、足厥阴肝经上行至肺中,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大敦),沿足背经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太阴经之后,上经腘窝内缘,沿大腿内侧,上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再上行抵达小腹,夹胃,属于肝,络于胆;再上行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期门);继续上行经喉咙的后面,上入鼻咽部,连目系,从额部浅出,与督脉在巅顶部相会。

其支脉,从目系下循面颊,环绕唇内。

另一支脉,从肝部分出,穿过横膈,注于肺。

足厥阴肝经(LR)十二经脉,按照交接规律,在人体内就形成了如下图这样一个闭环。

从上面的十二经脉循行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就是“足经交手经、由多交少,从最少交多”。

比如足太阴,应该交阴气少者,比太阴的阴气少的是少阴,所以,足太阴交的是手少阴;而足少阴再往下交比少阴的阴气少的应该是厥阴,所以,足少阴肾经再向下交的是手厥阴心包经;而足厥阴肝经再往下交,厥阴已经是最小的了,没有比厥阴更小的了,那么就要交一个最多的,所以,足厥阴肝经再往下交的是手太阴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