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亚文化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 认知内容。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亚文化相符的认知,而其他亚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 容易接受与自己亚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04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
媒介选择与使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受众在选择媒介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之间进行选 择。
受众态度分析
了解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制定更具 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危机公关中的受众应对
在危机公关中,及时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对于化解 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析
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 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观念。
文化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例如,西方文 化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认知,而东方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亚文化与受众
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 式。亚文化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触习惯和信息解读方 式产生影响。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关注 音乐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受众心理研究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有助 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受众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对广告的反馈,可以评 估广告效果,为后续的广告策划提供改进依 据。
公共关系中的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
第二节 传播媒以从相应的物质手段、信息复制和扩散的能 力、单向性等多个方面去分类。有报纸、广播、电视、 杂志、电影、书籍。有大众传媒、群体传媒、人际传 媒。有石质的、木质的、泥质的。有人体及其各部分, 有各种物体等。中国的有碑刻、亭台、剧场 、照壁、 祠堂、对联等。在中国,当前特别应关注对群体传媒 的研究。尤其是对初级群体的传播媒介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媒介理论评析
不足:“首先,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量的信息是直接从传播媒介流 向媒介使用者而无需通过中间人的。”“其次,认为社会是区分为领导者和追 随者,或者说主动的和被动的参加者这样两个部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特罗 尔达尔在底特律市发现,曾经在选举过程中向别人,不论是向‘舆论领袖’还 是向其他什么人请教过的人,为数是比较少的。„„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材料 能够证明,‘舆论领袖’在进行社会说服教育中是特别活跃的力量。”“第三, 农村社会学家已经表明,有可能采取一项新的想法或一种革新项目的人,更可 能在这个过程的很早的阶段„„先寻求或接受大众媒介传来的信息,然后,在 他们感兴趣而且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特别是别人使用的经验的时候,才在 采用过程的较晚的阶段去向懂行而且受到尊重的人请教。另外,在他们打定主 意以后,他们还可能再从传播媒介寻求支持以克服不情愿的心理。” “最后, 关于意见领袖的观点本身也已证明是过于简单了。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叫做 舆论领袖的单一的角色的设想,是无法令人满意地找到了解实际情况的办法 的。” (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131-135页)。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分析
三、主要传媒分析 邵培仁教授在其《传播学》一书中把媒介的类型分为:书写 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互动媒介,并分析了其 各自的特点。 (一)书写媒介(如泥板、石头、树皮、甲骨、简、帛、纸、笔、 墨、砚、刀等)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3页)。 (二)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的特点(邵培仁著:《传 播学》第154页)。 (三)广播媒介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55页)。 (四)影视媒介(电影、电视)的特点(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156页)。 (五)互动媒介的特点:“电脑作为互动媒体,一问世即备受青 睐。”它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点(邵培仁著:《传播学》第 156-157页)。
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受众分析一、引言传播学受众分析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行为、态度和反应。
受众分析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提高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1.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
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 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指通过对受众的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态度和行为,从而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受众分析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高传播效果。
3. 受众分类:根据受众的特征,可以将受众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受众分类方法有:按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按心理特征分类(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按媒介接触行为分类(如阅读习惯、收视习惯等)。
三、传播学受众分析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受众的普遍规律。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受众进行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受众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
3. 混合研究: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实际应用1. 媒介策划:通过受众分析,媒介策划者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2. 市场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公共关系: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四、当今传媒对受众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 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对“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解: 狭义:大众传播媒介个体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体现出的受众本位意识和以受众为中心的运作状态。 广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系统即社会的决策层 和组织层都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受众本位意识。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最新《传播学原理》第五章资料教学讲义PPT课件
1987年
“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上第一次全 国范围的城乡观众调查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媒介受众调查受到更高重视。1991年中央台创建了
后
“全国电视观众调查网”
1995年
“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正式宣告成立,迈出 市场化的第一步
把受众置于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中,研究更加 整体化和具体化,受众调查更准确及时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个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不同,造成差异) 2.社会分类论(具有共同特征的社会群体持相似社会观、价
值观和见解)
3.社会关系论(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受其社会关系的影响)
4.文化规范论(媒介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期塑
第二节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广”: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没有明确 的接受方向和固定的接受重点
“窄”:对信息的兴趣、需求方面显示出某种共同的接受倾向 注意:两者间并非泾渭分明和绝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
1.文化特征(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 2.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受众的 社会角色和不同特征) 3.群体影响(信息与群体的关系、受者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的亲和度、群体的约束力等对个体产生影响)
(1)众多(2)分散 (3)匿名 (4)流动 (5)异质
二、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变迁时间
变迁原因
主要观点
20世纪20、 新兴传播工具在社会生活
30年代
中崭露头脚,带来变化
20世纪中 媒介公司化、集团化经营 期以后 成为主流,跨行业媒介垄 断集团出现
20世纪40 年代
传播学概论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新闻传播学受众分析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受众分析知识点总结在新闻传播学的广袤领域中,受众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它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是如何被接收、解读和回应的,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评估和策略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受众的定义与分类受众,简单来说,就是接收信息的群体或个人。
他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按照不同的标准,受众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从规模上看,可分为大众受众和小众受众。
大众受众是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群体,如通过电视新闻获取信息的广大观众;小众受众则是相对较小、特定的群体,比如某些专业领域杂志的读者。
从地域角度,有本地受众、国内受众和国际受众。
本地受众更关注本地发生的新闻事件,而国际受众则对全球性的议题更感兴趣。
按照信息接收的主动性,可分为主动受众和被动受众。
主动受众积极寻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如通过网络搜索特定新闻;被动受众则是在无意中接触到信息,例如在公共场合听到广播。
二、受众的特征1、个体差异每个受众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兴趣爱好等。
这些因素影响着他们对新闻的需求、理解和反应。
例如,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而老年人可能更依赖传统的电视和报纸。
2、社会背景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阶层也会塑造他们的新闻接受习惯和价值观。
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对经济、政治等新闻的关注度和解读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3、心理需求受众的心理需求包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社交互动、自我认同等。
有的人看新闻是为了了解世界动态,有的人则是为了在与他人交流时有话题可聊。
三、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1、选择性注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不可能关注所有的信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当时的情境,有选择地注意某些信息。
比如,在浏览网页时,人们往往会快速跳过不感兴趣的标题,而点击吸引自己的内容。
2、选择性理解受众对所接收的信息并非完全按照传播者的意图来理解,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进行解读。
同样一则新闻,不同的受众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受众分析理论是理解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关键组成部分。
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而是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参与者。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可以迅速且直接地作用于受众,引发预期的效果。
受众如同毫无抵抗力的靶子,会在信息的冲击下立即做出反应。
然而,魔弹论在后续的研究中被证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过于夸大了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社会背景以及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补充。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它们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只有在与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方式相结合时,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这表明,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和社会关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动机,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来获得娱乐和放松,有人通过阅读新闻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需求和动机是多样的,包括娱乐、信息获取、社交、情感满足等。
四、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关注新事物、新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它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比如,创新者往往是最先接受和采用新事物的人,早期采用者则在创新者之后,随后是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受众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和可观察性等。
五、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
3.大众传播的功能 P100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监视环境,调适 社会,传递文化遗产 赖特的补充:娱乐功能 施拉姆: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论
作业
请思考:网络传播是一种什么性质 的传播?具有哪些特征? 提示:可与传统的人际传播、大众 传播比较。
第三节 传播学
一、传播学简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 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涵盖人类传播活 动的方方面面,但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 播为主,尤其是大众传播构成了传播学 理论研究的主干部分。所以,不严格地 说,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的社会科学。
经验学派紧扣传播实践,注重研究传 播活动自身的规律,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都带有十分突出的经验色彩,对传播实 践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批判学派则 以对既定的传播现实和现存的传播体制 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批判而闻名, 致力于对传播现象深层背景的考察,注 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批判学派并不探讨具体的传播规律,而 且只破不立,对具体的传播活动指导意 义不大。
(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 的贡献 P250 1.信息论 1948 申农(香农) Shannon 1949 申农、韦弗 《通信的数学理论》 信息概念,传播模式和四要素 2.控制论 1948 维纳 Wiener 《控制论》 反馈概念
控制论的基点,是把控制系统视为一 个信息系统,控制的关键就是信息反 馈。——李彬 《传播学引论》 3.系统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系统的观点 很多传播研究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的, 包括很多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Communication
一、信息与传播 信息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 象,是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体现。 可传递性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是传播 的对象,传播的本质就是信息传递。 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 信息。其中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信息 叫做社会信息。传播学中所研究的传播, 是社会信息的传播(传递)。
传播学-控制分析、效果分析、受众分析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1,、简述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3、为什么说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四个切入点是值得商权的?一,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实行集权主义国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事独裁国家。
认为报刊对当权者负责。
(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不得攻击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新闻检查是合法的;违抗当权者是犯罪行为。
在集权主义理论下,媒介不必为当权者所拥有,但必须为当权者服务。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
以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传播先导。
【自由主义理论渊源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约翰·弥尔顿认为: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有战胜其他意见的力量。
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表达思想的自由的四个论点:首先,如果压制某种意见,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等于压制真理。
其次,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发展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真理。
第三,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
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不起作用。
】(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府的主张。
报刊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
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
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
受众分析详细笔记
第五章受众一、受众研究●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内容包括:1.通过大量具体传播过程的抽象和研究,分析受众在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要求和表现,参与传播活动的规律,寻求信息和反馈的动机,心理活动等。
2.为减少社会各种因素对船舶活动受众的干扰,也研究保证受众权利顺利实现的方式,研究协调受众与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关系。
3.研究受众内部成分,各种不同类型手中的特点。
●受众定义。
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特点:众多而分散;混杂无组织;不断流动变化;受众之间关系复杂。
●分类:按人口学要素:如性别、年龄、国籍、职业、宗教等。
按受众面对传播媒介、内容的表现:高级受众、普通受众。
按受众对信息的关注程度、范围:广泛性的受众、专门性的受众。
也称广受受众、窄受受众。
按受众与媒介的交换性质:宣传型、市场型。
●目的: 1.获知信息;2消遣娱乐;3求知;4交往联系。
●受众心理:1选择心理。
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2从众心理。
3逆反心理。
受众对不符合自身预存立场(原有心理定势)的信息所产生的抗拒心理。
4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里等其他。
●权利:1.知晓权;2传递、交流、讨论的权利;3监督批评权力。
●受众与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一、受众对传播活动的控制。
1主动控制。
是手中有目的、主动的控制行为。
如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
2被动控制。
受众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不自觉产生的被动控制。
如遵从性心理、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等。
二、受众的培养和改造。
受众受到媒体的影响,不仅是接受媒介发布的信息,而且被传播的形式所改造。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阐述受众特征。
认为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主要是由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态度的差别所决定的。
德弗勒等认为造成个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的差别;个人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差别;个人所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立场、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的差别;每个人原有经验和态度被带进对新事物的理解时造成的差别。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五章
③短途性,传播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总是从甲流到乙,并从乙流动到甲,而自我传播就是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达到主我和客我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瞬息之间就完成了一个自我的传播过程。
自我传播的形式: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
——梅尔文·德福勒
人类登陆月球
1969年,全世界7亿多观众同时收看了美国通过电视对全球直播的阿波罗11号登月实况,当月球的电视图像穿越了种族和国界,第一次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候,再没有人能够否认电视直播那无可比拟的巨大震撼力。
太空行走时间2小时31分钟,树起了旗帜、安放了仪器,在登陆处树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人类首次月球登陆处,1969年7月。我们是为了全人类带着和平之意而来。”
阿姆斯特朗:“这一步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时间:1969年7月16日—24日
乘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乐德林
1969年7月20日。飞行时间为8天3小时,首次载人月球登陆行动,首次在月球行走。“体斯顿,宁静基地报告,鹰已降落。”
降落地点:静海。月球表面行走时间21.6小时,绕月球轨道飞行30次。登月舱的上升阶段舱留在了月球轨道,共采集了20公斤的物质。
1,感觉和知觉
2,记忆
3,思维
4,想象
5,情绪和感情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传播学——第五章
符号既是编码的产物,又是编码的中介。 符号既是编码的产物,又是编码的中介。
霍尔等人将译码分为三类: 霍尔等人将译码分为三类: 投合性译码——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 投合性译码——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 的意义是一致的; 的意义是一致的; 协调性译码——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 协调性译码——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 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但并未过分; 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但并未过分; 背离性译码——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义 背离性译码——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义 截然相反。 截然相反。
第四节 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连贯性(总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 连贯性( 一起); 一起); 2、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的相似); 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的相似); 3、通义性(举世通用); 通义性(举世通用); 4、协同性(各种符号相互关联、互为依托); 协同性(各种符号相互关联、互为依托); 5、即时性(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即时性(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6、真实性(表露真实)。 真实性(表露真实)。
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外延意义与内蕴意义理想的编码与译码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一符号的特性二符号的功能三易读性与易读标准四符号的分类符号非语言符号有声语言符号口语语言符号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
第五章
传播与符号
第一节 符号、意义与传播 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传播学意义上的符号指的是负载并传递着 一定信息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包括声音、 一定信息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包括声音、 文字、姿态、表情、图形、图像等等。 文字、姿态、表情、图形、图像等等。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 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传播学受众分析
受众的监督权如何实现?
• 2009年11月21日凌晨2时30分左右,黑龙
江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瓦斯 爆炸,事发时井下作业人员528人,陆续有 人安全升井。目前已有104人遇难。
• 你知道这个事故吗?都知道什么?你想知
道的是什么?
整理课件
• 统计显示,中国从2001年到2004年,发生
整理课件
第四节 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
• 受众在传媒及其所传递的信息面前并不是
完全被动地,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需要有所寻找,有所躲避。
• 一、受众对信息的选择 • 二、受众对媒介形式(硬件)的选择性
整理课件
一、受众对信息的选择
• 1、选择性注意 • 2、选择性理解 • 3、选择性记忆
整理课件
• 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是职
业传播者是否够格的评判者,没有受众的 反应和评价(反馈),就不能真正地了解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和效率。
整理课件
• 受众的多重角色*
• 1、受众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 2、受众是传播符号的释码者。 • 3、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 • 4、受众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 5、受众是传受活动中的权利主体
整理课件
•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有着各自的
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指的是人们的心理过程以及 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前者又可分为认识过程、情 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 意;后者则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家庭、 学校、党团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形成自身独特的 兴趣、习惯、气质等性格和心理特征。人们的心 理结构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 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观念、立场本身就 有所不同。
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关于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刺激反应说: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互动关系(影响)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2.传播定义中应该把握的几点原则:概念的外延和必需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和媒介;第一,传播学中所要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沟通现象。
第二,传播过程必须同时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存在,缺一不可。
第三,连接传授双方的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媒介和符号。
第四,在每一次的传播活动中都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即实实在在的信息。
二、传播的基本类型:能够把握四种基本类型的基本特点并能作出判断。
1.自我传播现象2.人际传播的特点;最古老、最基本的传播方式。
直接性、随意性、私密性3.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即“一般人”,不分群体和阶层。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传播组织作为以信息为产品的产业,其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实现的。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三、传播学的产生地、奠基人与创立者:传播学诞生于美国1.拉斯韦尔与5W;2.卢因与“把关”;3.拉扎斯菲尔德与“伊里调查”:意见领袖、两极传播、《人民的选择》4.霍夫兰:劝服研究和控制实验法;5.传播学之父(鼻祖)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四、人类传播发展历史:1.口语传播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优势:1、信息的复杂度、精确度和容量大为增强;2、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了;3、信息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保存性(口耳相传);4、最经济、最灵活的传播形式不足:1、受到空间的限制,近距离传播;2、信息保存能力差;3、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2.印刷传播的特点特点:1、大量复制、大量生产2、记录永久性3、迅速性4、广泛性3.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特点:1、具有直接感受性2、时效性强3、受众覆盖面广4、将人际传播的方式导入大众传播5、时序性的信息传播方式6、可群体接收第二章传播要素与模式一、要素:1.编码与译码:理解判断编码指的是把信息源得到的信息精确地制成适宜传播者传播和受传者接受和理解的信号的活动;因此往往位于传播者一方;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
《受众分析》读书笔记《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是传播学大师——丹尼斯·麦奎尔对传播受众的全景扫描著作。
麦奎尔的书在国内介绍的很多,《大众传播模式论》和《大众传播理论》很多研究者耳熟能详(这两本也都是需要啃的著作)。
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受众形态已经遭到根本的颠覆。
在新媒体时代,在小众化传播时代,受众还存在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现在这些信息接收者,我们该如何称呼他们?本书译者之一,在前沿对受众概念进行了微化扫描,叫做《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其中一些知识观点摘录如下。
一、大众、受众与大众受众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在传播学中简称受众,其实大众(mass)和受众(audience)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一个是社会学概念,一个是传播学的。
大众与受众的勾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社会学领域,大众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大众传播的结果,反映了脱离家庭、血缘、土地等传统纽带,相互依赖却又彼此陌生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大众具有规模大、分散、匿名和无根性等特点,既不同与组织性的群体(group)(传播学上应该称之为组织),也不同于松散的群集(crowd),以及有政治自觉意识的公众(public)。
受众没有任何组织,没有稳定的结构、规则和领导者,也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
麦奎尔认为受众是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
最早受众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些聚集在一起现场观看表演或竞技的城邦观众,他们是受众的原始雏形。
以报刊为代表的印刷媒体催生了最早的大众受众——阅读公众,一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阅读技能,相对自主的群体。
电影则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数百万的人们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媒介传播的情感和体验,批量生产的拷贝传播,取代了个性化的、活生生的现场表演和互动。
广播电视的出现,使受众身份第一次与技术手段的拥有联系在一起,跨越有形疆域的无形传播,大大扩展了传播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时空转换性更强,共时分享的受众也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义务: 帮助传播者搜集、制作、传播信息义务;对大众 传播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监督批判的义务;全面客观、 及时准确地反馈传播信息的义务;了解传媒、掌握传 媒、充分利用和保护传媒的义务;选择积极有益的传 播内容、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传播内容的义务等.
受众的社会背景: 人口统计意义上的群体
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二、受众差异论—实证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受众并不是一种“原子型”的存在,他会受到自 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影响 Eg:克拉珀指出,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前,就具有 倾向性,而这些倾向性则与受众的社会经历、所处的 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第五章 受众研究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 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 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 行的。
------ 毛泽东
第一节 受众的含义及基本特
征
二、受众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不确定性 3、独立性 4、能动性 5、隐匿性 受众是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他 们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又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社会关系左右着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 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对受众影响最大的是人们的 政治态度。“伊里调查”
4、文化规范理论
从媒介及其内容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传媒如何为社 会树立文化规范,促使社会中的个体发生种种变化的 相互联系。
评价:
受众差异论看到了受众的某些主动性特征,但并 没有看到受众具有接受信息的目的性。受众接受信息 时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充分体现——受众 的主体性,可惜的是行为主义的研究并没有看到这种 主体性的存在,而过多地强调了社会因素的决定性。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节 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
一、受众选择信息的心理
1、求知:对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的认 知渴望,是人们动机心理的反应。
2、求新: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 向。
3、求同: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事物 感兴趣的心理。
4、求异:受众的好奇心理之一。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 5、求趣:人们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 6、求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 7、从众心理: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力,而 采取同多数人一致的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强调的是受众所属的社会团体对受众接受行为的 影响 。
第四节 受众研究的方法
一、反馈与受众调查
反馈是构成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指受 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和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 播者的反作用。
在信息反馈过程中,传播者便是受传者,受传者 则变成了传播者。
反馈是一种双向对话,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 质而有所不同,主要有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 积性、量化性等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局限 (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未对社会条件 或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进行考察; (2)脱离了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 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 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能动性是有限的, 只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 围之内。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满足”研究
1944年,赫卓格 “专家知识竞赛” 同一节目,人们的收听动机、欣赏的侧面以及 获得的满足是不同的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 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满足”研究
1940年,贝雷尔森 《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纸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手段; (6)读报本身目的化
三、受众主动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 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主见的 信息使用者和创造者 1、鲍尔的《固执的受众》 2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 P184
“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
起源于40世代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 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 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 “从受众角度看少儿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 潘志尧; 《中国记者》 2010/06 ➢“贺岁片创作与受众心理需求” 黄钟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0/02 ➢“中国电视受众角色嬗变及新时期电视受众收视需求分 析” 周建新; 《现代传播》2010/06 ➢ “Web2.0信息环境下的受众心理” ➢袁付成 ; 《新闻爱好者》 2010/10
访谈法是一种对话的技术,以使调查者能够理 解并解释研究对象的行为或看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 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其特点是客观性、系统 性和普遍性。调查者多用内容分析法来分析传播内容 与受传者的关系——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 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接触和 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等。
三、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1、传播权 2、知晓权:公民了解公共事务、获得和知晓相 关信息特别是官方信息的权利。 3、媒介接近权:指受众利用新闻传播媒介阐述 主张、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4、名誉权:指受众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 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满足”研究
1969年 麦奎尔 心绪转换效用; 人际关系效用; 自我确认效用; 环境监测效用;
“使用满足” 过程的基本模式:
社会条件
媒介印象
需求
个人特性
媒介接触 可能性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其他满足手段
评价:
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 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 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 点; (2)提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 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 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 “有限效果论”。
Eg : 李普曼 ---- 人群就是乌合之众 魔弹与靶子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众则是 被动的,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
该理论的意义和局限:从根本上看,他们是传播 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传播效果的检验者,是传播内 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
受众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们的 影响不尽相同。
例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例2: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一段论述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 事……
3、选择性记忆:
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反映的取舍。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这三个环节相当于受众心理的三道防线。媒介的信 息如果不合己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注意。如 果有些信息无法避开,这时中层防线便可在解释信息符 号时予以有选择地理解。如果信息再突破了这一层,受 众便会在最里面的一道防线进行选择,记住那些符合需 要的信息而抛弃无用的信息。可见,受众的心理选择过 程既有“防卫”又有吸收,而吸收的成分更大一些。
三、受众和传播媒介的关系
1、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 务对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2、从根本上看,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 者,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是新传播内容和传 播方式的决定者。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一、受众被动论—前实证主义
盛行于传播学发韧时期 ( “魔弹论” 、靶子论、枪 弹论) 早在传播学发轫时期,无论是拉斯韦尔、库利、帕克 还是李普曼,都认为传播的效果是强大的。他们都默 认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消极 的和无理性的。
二、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
1、选择性接触: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闻媒介、新闻 信息的取舍,称为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即受传者是否 注意到媒介及其信息。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一 个环节。
2、选择性理解: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所做的不同的理解、解 释和结论,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