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论文.doc
试论“虚静说”与作家的创作心境
![试论“虚静说”与作家的创作心境](https://img.taocdn.com/s3/m/e32638260066f5335b81210d.png)
[ 关键词] 静 创 心 ; 响 虚 :作 境影
一
、
仍旧属于哲学范畴,只对古代诗学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到了魏晋 认为虚静乃是 “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他将诗人之思 ( 艺术创 南北朝时代,文学理论学家刘勰才将这一学说正式运用于对文学理 作构思)谓之 “ 神思” ,同时指出其关键在于诗人特殊的心境。日: 论的阐释中。然后经历了历代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理论丰富和创 “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意思是说诗人 ” 作实践的深入, 这一学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之一。 在进行构思时,必须心虚气静,涤除杂念,心力专一,振奋精神。 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创作者营造超越现实的意象世界,精神高 也将精神之虚静、不为外物所累和毫无私心杂念,视作创作构思和 度神游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和主观精神结合产生的。因此起源于哲 艺术想像的首要条件。关于虚静状态下思维想象自由性和超越时空 “ 学范畴的“ 虚静说” 在创作主题的创作实践过程中, , 显得尤为重要。 性,刘勰论述道: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干载; ” 心理活动, 称之为 ( 一)庄子的 “ 心斋坐忘” 虚静说”由来很早。最早提出此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刘勰将作家的这种精神、 。“ 说的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他所提出的 “ 涤除玄鉴” ,可以说是 “ 神思” 。刘勰将 “ 神思” 运用于文学领域,正式确立了 “ 神思”在 “ 虚静说”的源头。真正把 “ 虚静说”作为一种审美理论提出来并 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成为表现文学创作心理虚静状态的独有概念, 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庄子。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诗学创作论中一个重要命题的确立。 ( 三)虚静理论在南北朝以后的发展。刘勰以后,还有很多理 他在 《 人间世》里提出了著名的 “ 心斋说” ,云:“ 若一志,无 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 论家对 “ 虚静说”加以闸释,而更多的是对虚静的具体状态的描述, J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1 = ” 心斋” 进一步将刘勰的虚静说具体化、丰富化和系统化。 就是空虚的心境。 庄子认为认识事物用耳用心, 但它们受制于外物, 在唐代,随着佛学兴盛,与佛学有缘的王维、 刘禹锡、章彦远、 若想悟 “ ,只能用 “ 道” 气”去感应了。而 “ 气”流动于虚寂空灵的 司空图、皎然等直接将佛学理论融入艺术心理学的虚静理论中,其 心境,使主体能消溶 自己,从而明道。庄子的观点就涉及到了人的 议论之精辟、生动,蔚为大观。如刘禹锡述其虚静: 能离欲则方寸 “ 心理问题。 在庄子的 “ 坐忘” 理论中表述得更为明白。 大宗师》云: 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宋代苏轼将诗画一体 《 。 “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这是对 “ 心 论及佛学思想融为一体,结合创作,比较深刻地阐发虚静思想: 欲 “ 斋”的具体化:“ 堕肢体”而 “ 离形” 黜聪明”而 “ ,“ 去知” ,使人 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同为 “ 八大家” 心灵澄明空寂,冥同大道,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之一的曾巩对虚静也有精当的分析: 虚其心者,极乎精微,所以入 “ 庄子的 “ 心斋” 坐忘”依然是谈对 “ 、“ 道”的领悟,但庄子之 神也; 斋其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 ”对虚静的作用和奥秘肯 论超越了抽象的哲学认识,而还原到一般认识过程,这就包括了审 定有加。明清时,诗论家们论虚静更是融汇所有艺术形式,因此对 美感知在内。在审美感知中往往是弃绝理性的直觉,模糊、混沌、 虚静说的揭示虽谈不上质的突破,但却使这一诗学观点得到更加深 超越是其重要属性,与 “ 心斋” 坐忘”丝丝扣合。从此就不难意 入的阐释。清人袁枚认为 “ 、“ 作诗如鼓琴,然心虚则声和,心窒则声 识到庄子 “ 心斋” 坐忘”的特殊思维状态理论对艺术心理学理论 滞。未有靳奉胶 目,讫讫自贤,而能学诗者也。 、“ 徐增在他的 《 而庵 的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庄子的理论对诗学中的虚静 诗话》中竭力主张 “ 作诗第一要心细气静” 恽正叔力陈 “ 。 川懒氤氲 理论起 了很好的中介作用。 之气,林风苍翠之色,正须澄怀观道,静以求之。若徒索于毫末间
庄子虚静论的艺术主体与文学审美境界
![庄子虚静论的艺术主体与文学审美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8e0992e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7c.png)
庄子虚静论的艺术主体与文学审美境界在庄子的虚静理论的关照下,其艺术精神对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文学创作者与文学鉴赏者通过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最终都能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但二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通过对二者致审美境界之道的方法以及内审美机制的产生途径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梳理,能够简要把握其道理。
审美虚静理论从老子的思想中发源,由庄子继承与发展。
[1]虚静观原本与人生境界的提高有关,但经过后世文学理论家的发展,其被援引和延伸到了文学艺术领域,主要涉及文学创作论与文学鉴赏论两方面,二者在虚静论的关照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到:“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认为主体的精神要进入虚静,即绝对自由的状态,才能达到澄明、大明的境界。
而主体要进入虚静状态,则需要通过以下方式。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章)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世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玄览”即主体排除主观成见,用内心感知万物;“心斋”即主体摒弃五官,去除所有杂念,使主体处于一种虚空的状态;“坐忘”即主体通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知识,摆脱形体和官能的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
虚静理论在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文学创作者通过个人修养,排除各种主客观非文学因素的干扰,使审美心胸进入空静澄明的精神状态,以最大程度激发创造者的灵感与激情,促使文学创作者内在的审美潜能转化为审美的现实。
[2]另一方面,文学鉴赏者需要以虚静作为审美的底蕴和基础,洗心涤肠,排除功利性思想,在鉴赏之时以发挥主体的审美能动性。
[3]当虚静理论被引到文学领域时,又与庄子的其他精神理论相互融合和转化。
庄子重视主体对技艺,或者说是技巧的掌握,他认为主体对技巧的高度把握,能够使其“技进乎道”,达到“道”的境界。
虚静说与文学创作
![虚静说与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482d7163f242336c1eb95e10.png)
斋” “ 坐 忘 ” ,来扩 充老 子 的 “ 虚静 ”论 。他 说 : “ 若一 志 ,无 静 的 内核 。东汉 时 期 的王 充 明 确说 道 :“ 气 去精 神 绝 ” (《 论衡・
听之 以耳 而听 之 以心 ,无 听之 以心而 听之 以气 。耳止 于 听 ,心止 论 死 》 ) , “ 阳 气 生 为 精 神 ” (《 论衡・ 汀鬼》) ;刘 勰 《 文 心 雕 于符 。气 也者 ,虚而 待物 者也 。唯道 集虚 。虚 者 ,心 斋 也 。”先 龙 ・ 神 思 》篇 日 :“ 故 寂 然凝 虑 ,思 接 千 载 ; 悄 焉动 容 ,视 通 万
的人 格升华、境界提 高以及文风互补上。最后 ,提 出了进入虚静的一 篇 :“ 是 以吐 纳文 艺 , 务在 节 宣 ,清 和 其 心 ,调 畅其 气 ,烦 而 即
动需 要人 的 生理 和心 理 的力 量 ,即 需要 “ 气 ” 。保 持虚 静和 “ 澡
一
、
虚静 说之 演进
‘
雪精 神 ” ,能让 人 的 “ 气 ”调畅 。庄 子 的 “ 心斋 ”、 “ 坐 忘 ”和 刘勰 的 “ 疏 瀹五 藏 ,澡 雪精 神 ” ,都 是 要人 洗净 身 体和 荡涤 心 灵
大 众 文 艺
・ 文化 综合 ・
虚静说与文学创作
王丽 霞 ( 平 顶 山学 院图 书馆 4 6 7 0 0 0 )
摘 要 :虚静说 已有 几千年 的历 史,但 引入 文学创作 是在魏晋 南
虚 静与 血气 、精 气 是相 互 影 响的 。血气 、精气 能 让人 有 旺盛
北朝 时期 ,并由此在 文艺理 论上 不断发展 。本 文首先简单回顾 了虚静 的精力 , 则人 就更 易达 到 虚静 状态 。虚静 也 能让 人节 省血 气 和精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
![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114295a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6.png)
I~II _,十 z t R5ff I I _RESEFIRLZH试析庄子“虚静”说之艺术审美意蕴浙江理工大学/戴园园摘要:“虚静”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最早可追溯至老庄的“虚静”理论。
庄子的 “虚静”观,可以说是开创了使“虚静”具有美学色彩的先例。
《庄子》中涉及的与“虚静”有关的寓意,成 为了哲学上的“虚静”与艺术美学连接起来的津梁。
笔者欲结合庄书中的寓言,从审美注意(“凝神”)、 审美体验(“物化”)、“审美风格”(“以天合天”)三个方面入手,对庄子“虚静”说的美学特质进行探析。
关键词:庄子虚静 审美 寓言笔者欲以“解衣般礴”为范例,辅以同类型寓言来解读庄子为 何强调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之前,要使心境的处于空明澄澈境地,以达于“凝神”的审美状态;再者,以“庄周梦蝶”为典型,援引同类型寓言来剖释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审美体验时,需要摒弃一切束缚身心的物质性、机械性的东西,而达到物我两忘、主客 合一的境界;最后,以"梓庆削木为鐻"为典范,协以同类型寓言来探究庄子为何要求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以主体之自然本性与物象性态自然契合归一,以便创造出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并具有自然天成之美的“以天合天”的艺术作品。
一、“解衣般礴”:“凝神”(审美注意)"凝神”的观点,是庄子“虚静”说的突出特征,它与超越功利欲望,并专注于客体特征的审美注意的概念是直接相通的。
庄子对于“凝神”的最为生动的描述是“解衣般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有 —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贏。
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
”譹(《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召集众画工作画,众画工"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此描写了众画工受礼俗、功名束缚的情景。
唯独有一位后来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心意闲澹,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也不受繁扰政策困厄,回到自己住所,“解衣般礴,贏”。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一)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一)](https://img.taocdn.com/s3/m/3f99ffabcc22bcd126ff0c92.png)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一)【论文关键词]虚静道家文学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
(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
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
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
”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
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虚静”之态。
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
“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
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虚静”的作用-文艺心理学
![“虚静”的作用-文艺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408b67312b3169a451a4ca.png)
1、虚静的方法
• 艺术主体进入虚静状态的方法,就是《庄子》
中说的“心斋”和“坐忘”。《庄子·人间世》说: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要排 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心绪卑 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所以 艺术家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静, 澡雪精神。关于“忘坐”,《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在理,此为 坐忘。”“坐忘”是要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 析活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非曲直,消息 盈虚,要是频于知性分析活动,急于是非价值判 断,让逻辑约束自由想象,让好奇心戕害审美情 感,就会心灵躁馁,葬送清思,因此创作主体要 坐忘去知,澄怀凝心,以使灵机畅通,天君和豫。
• “诗人是按照自己的肖像来创造他的人物的,
这位小小的后世造物主也在这点上和那亲 爱的上帝相似。因此,如果说卡尔·摩尔和 波萨侯爵完全是席勒本人,那么哥哥更像 他笔下的维特、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在 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研究歌德精神发展的不 同阶段。“
——海涅
• 当然,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
——《伊安》
• 柏拉图之说在中国也可以找到印证。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月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周敦儒《鹧鸪天》
•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
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
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境界,
b、凝神观照本质
• 朱熹:“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
若虚静而明,便识好事物。”(《清邃阁论诗》) 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 识能力。• 只有“来自处以默”,方可“妙机其微”,所谓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e7d3cfaa00b52acfc7ca34.png)
收稿日期:2008-03-08作者简介:段振良(1949-),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科研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理论。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段振良(铜仁学院 科研处,贵州 铜仁 554300)摘要: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关键词:庄子;虚静;文艺创作中图分类号:I 04;I 01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3-0050-04《庄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真正美的文学之一,它纵横跌宕,想象奇特,辞趣华深,善于引类取譬,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托寓发人思考的哲理,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优美无比、丰富多彩的散文。
它是那个病态社会在一个智慧而病态的心灵上开出的奇葩,于精神现象的思考、探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当战国之初,降(哀)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1]①庄子不仅愤怒地揭发和批判了推行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而且深刻地探讨了人和自然界的联系,以及因任自然的个性美问题。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许多与文艺美学相通,特别是《庄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谈论技艺创造,更与文艺创作接近,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深远,故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仍把《庄子》作为重要内容,把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论家。
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
![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https://img.taocdn.com/s3/m/3b09b56643323968001c9253.png)
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作者:肖坤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5期摘要:“虚静”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有重要意义,历代学者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阐释,苏轼作为集书画、诗歌、散文创作所长于一身的大家,对“虚静”有自己的理解。
探讨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轼“虚静”禅自然虚静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历代学者都认识到“虚静”对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重要性,作为宋代文学艺术集大成者的苏轼,对“虚静”一词有自己的阐释,本文就此试作简单的梳理。
一、精神之“虚静”苏轼今存诗两千七百余首,还有大量的序跋、题画诗、散文等流传于世。
苏轼对艺术创作、技巧、艺术评价标准都有独到见解,除受传统儒学影响外,还吸收了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可谓兼容并包。
“虚静”是苏轼对艺术创作者精神状态的描述,最集中体现他对“虚静”这一概念理解的诗为《送参廖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物。
“静”与“空”即虚静中创作主体精神境界所呈现的状态。
在“静”中,万物的生机、变化在诗人心中涌动,思维也随之活跃;在“空”中,创作主体突破个人生理的有限进入到追逐无限的存在之中。
虚静,是产生创造力的开始。
进入虚静后,创作主体可以容纳世间万物及其无穷变化,只有达到“静”与“空”,才能做到“诗语妙”。
这不仅是对诗人进入创作时的要求,而且同样适用于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创作:“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般若心经〉赞》),“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超然台记》),都是对进入虚静状态中艺术创作主体的表现。
二、“虚静”中的主客体在创作过程中,虚静后方能进入神思状态,才能使诗人主体与物相交游,物为我所用,我用物表达;在人生精神境界中,虚静后才能进入“渐修”的过程,万物才能吐纳于心中,虚静即禅宗中的“冥思”状态,了解尘世间的种种烦恼,寄身心于自然,寄身心于本真自我。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016647e7770bf78a6529545b.png)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作者:吕冰房永彬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5期摘要:先秦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产生期,这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家,庄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的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和“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在现代也有很深的影响。
“虚静”是庄子认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的思想境界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反响,对后来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虚静;艺术创作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54-02先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学思想是可以与儒家并驾齐驱的大派别,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征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
庄子否定人为,赞成天然的事物,这因为庄子及其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对社会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因此他悲观失望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时代。
“虚静”、“物化”、“得意忘言”是庄子的艺术创作论,“虚静”是庄子认为在艺术创造上达到“天籁”、“天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的思想境界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老子曾提出过“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继承此思想并提出“虚静”说,这是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从哲学上讲,这种虚静说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认为审美或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大明”,这种“大明”也是种虚静之境。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也。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庄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e1db9dac284ac850ad02422c.png)
往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 , 灵感 闪现 , 就像是 刘勰 说 : “ 思理
表 。他 的崇尚 自然 、 反对人为 的文 艺美学思 想和“ 虚静” 、 “ 物化 ” 、 “ 得 意忘言” 的 艺术创作论在现代也有很 深的影响。 “ 虚静” 是 庄子认 为在 艺术创造上达到“ 天籁” 、 “ 天乐” 、 “ 解衣般 礴” 、 “ 言意之表 ” 的 思想境界 必须要具备 的一种精神
生 。慎汝 内, 闭汝外, 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也 。” 庄子
的这种看法 是要求 主体超脱世俗, 忘 其身后, 心怀空明澄澈 , 从
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 自由。它是主体人生观 的反映, 为 日常
立身行事 的基本行 为准则所制 约。今 天我们所 说的磨练与修
养和庄子的固守本性是一致 的。不但如此 , 庄 子在分析虚静境 界时, 还 把它视为 由“ 无为 ” 达于“ 无不为 ” 的主体 条件, 是 由虚 至” 的表现 。“ 圣人之静也 , 非 曰静也善, 故静也, 万物无足 以挠 心者, 故静也, 水静则 明烛须眉, 平 中准, 大匠取法焉。水静犹 明, 而况精神? 圣人 之心静乎 ? 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境也 。夫虚静恬
坐 。宋 元 君 选 中 了他 , 正 是 因 为 他 能 放 开 所 有 的名 利 , 专 心 作
庄子认为 审美 或创作 的最 高境界是 “ 大明” , 这种 “ 大 明” 也是种虚静之境。 “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无 视无听, 抱神 以静形将 自正 。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 无劳汝静, 乃
术 构 思 时 的一 种 精 神 状 态 。
心力专一为“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 大端 ” , 强调在凝神 专注基础 上的虚静心态是进入审美创作活动 的必要条件 。五代宋 初画 家赵光辅 , 非 常擅 长画 马 , 凡是在作画前 , 必然先潜心思 考 , 一 心一意 , 不受外界 干扰 , 然后才作 画。苏轼有诗 日: “ 欲令诗妙 语, 无厌 空且静 。静故 了群动 , 空故纳万境 。” 苏轼所表达 的意 思也 是排除外界一 切的干扰 和专注于 内心洞察事 物的变化 , 又能 聚精会神 的思考 , 想象力 丰富 , 灵感便会出现。 庄子对于达到虚静 的方法提 出了“ 心斋 ” 和“ 坐忘” 。心斋 大意为不靠外界刺激而是用 意念体会 、感悟事物微妙 的变化 从而达到虚境 。 与“ 心斋 ” 相通 的是 “ 坐忘” , “ 坐忘 ” 的境界便是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4234ca51e79b8968022682.png)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作者:牛涛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虚静”说在创作论中“虚静”不仅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更是意境的根本特征"境生于象外"的基础,同时“虚静”也是"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虚静说;创作论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08-01虚静是专指创作心境而言的,创作心境是艺术构思的一个心理前提。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1]这句话说明了两个意思:“虚静”是"陶钧文思"的前提;"陶钧文思"是“虚静”的目的。
1.虚静作为"陶钧文思"的前提,要做到虚静就必须"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做到胸中无物,排除外界和内心的一切干扰,这是生发艺术意境的心理条件这里所说的胸中无物实际上是指创作主体凝神专注的浅层表征,是指对外界视听感官的关闭,排除了一切杂念的干扰时的一种表现。
五代宋初画家赵光辅"尤善画番马。
凡欲为之,必心潜虑密,视听皆断,方肯草木。
" [2]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行》中说到"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
" [3]只有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关闭视听感官,排除一切杂念干扰,才能集中精神,潜心思虑。
正是在这种胸中无物、专心静思的基础上,创作主体的心胸才能容纳现实中的万千景象,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使意境的形成成为可能。
另外虚静还是"境生于象外"的心理前提。
"境生于象外"是意境的根本特征,对于审美主体而言是一种很复杂的艺术审美心理,这种生于象外的"境",不仅仅是创作主体心理内容的复现,而且还包括了由此滋生的更加丰富生动的有着创作主体特色的心理内容,而“虚静”正是产生这种特征的一个心理前提。
老子“虚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浅析
![老子“虚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65e16c011ca300a6c39059.png)
老子“虚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浅析摘要:古代文学的“虚静”理论发源于老庄哲学,以“物我两忘”为本,排除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保持虚静的状态,观照宇宙万物的本源,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竞归于静,造成一种静态的心理定势。
艺术创作需要以“虚静”的心态摒除外物的干扰复归人和社会的本真状态。
“虚静”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的虚静思维,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往往刻意追求一种恬淡、本真、空灵之美,而其中又往往寄寓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虚静文学创作构思“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虚静”并不是道家的原创,早在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中就有“冲上劂心,虚静于猷”的讲法,指的是敬天崇祖仪式中的一种谦逊、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则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曰,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之境。
亦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才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
而在《老子道德经憨山注》第十六章里,可见憨山对“虚静”的另一解释,憨山云:“致虚极守静笃者。
致,谓推致推穷之意。
虚,谓外物本来不有。
静,谓心体本来不动……”其将虚、静内外两分,虚者,将外物空掉也;静者,内心寂然不动也。
故欲达到静,首先要“虚”,若无“虚”之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
故道家(教)所谓的“虚静”可从此境地上做两重观。
“虚”的功夫在老子《道德经》中多采取“以无观有”和“去欲”的方式而进行,且老子多言虚无之用——因为虚,故能容纳、涵盖万物。
宋人苏轼所言“空故能纳了”概括得颇为精当。
所谓“以无观有”,乃是以“空无”之心而呈现“妙有”之用:如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虚静”与古典文学
![“虚静”与古典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7ec25dfd15abe23482f4d71.png)
“虚静”与古典文学摘要:“虚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命题,指一种虚灵宁静、物我两忘的胸怀和境界。
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作品、作家修养、鉴赏等方面均表现出与“虚静”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虚静”;创作;作品;人格;鉴赏“虚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之一,最早源于《老子》,原义主要指一种清静虚欲、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后来庄子的“心斋”、“坐忘”说可谓是对“虚静”理论的极大发展。
“心斋”、“坐忘”是一种无私无欲、与实际利益不发生直接关系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正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审美心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理论,把“虚静”说引入了绘画艺术,同时代的陆机、刘勰则把它直接引入了文学批评。
“虚静”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意蕴深厚的哲学美学命题,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一、“虚静”与创作“虚静”与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创作心理的影响,作家们在创作之始总是努力追求达到心无杂想、空明虚欲的境界。
在促进创作主体从胶着于物、我的现实世界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艺术世界的过程中,“虚静”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苏轼有诗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可见“虚静”对艺术创作的重要。
刘勰、陆机等文学批评家更是从理论上揭示了“虚静”与创作的密切关系:“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千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等。
由此可见,“虚静”心态是想象和联想飞腾奔涌的前提。
许多大作家习惯在夜深人静时分伏案沉思,更有许多诗人离群索居,都是深谙这一艺术创造机理的。
二、“虚静”与作品中国古典文学以诗歌见长,而中国古典诗歌又与“虚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论是魏晋的玄言山水,还是唐宋的禅意诗词,随处都闪耀着“虚静”的灵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他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这不正是“虚静”状态下的物我同化,不执着于我,也不执着于物吗?“无我之境”的深层艺术底蕴正是艺术家的“虚静”心灵的映现。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https://img.taocdn.com/s3/m/137365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a.png)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
(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
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
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
”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
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虚静”之态。
本文来至步步高学习机!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
“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
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浅论虚静:文学活动必备的心理状态
![浅论虚静:文学活动必备的心理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5871f8801ed9ad51f11df22b.png)
浅论虚静:文学活动必备的心理状态论文关键词:虚静;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心理状态论文摘要:“虚静〞作为1虚静是文学创作必备心理状态真正的文学创作不是写作,而是作家的审美心理世界的生成。
在这个审美世界中作家这个主体是自由的、超越的存在,而其所要生成的客体世界也与作家的主体存在,在主体间的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客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同一关系,它们共在、同情,到达视域融合。
这种审美心理过程的产生依赖的是什么呢?是虚静。
虚静的审美心理状态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就有阐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关于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心理状态,刘勰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不仅直接运用了“虚静〞的概念,而且明确地将它界定为作者心调气畅,淡泊宁静。
重点要求作者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想象、艺术构思时主观精神状态的专一、超越功利和超越生存,到达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
在刘勰看来,虚静的心理状态对实现审美想象、进行文学构思是必要的。
陆机在讲到艺术想象活动的时候说过:“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文赋?)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内部的情感越来越鲜明,而外部的各种物象也越来越清晰。
这就是说,艺术想象活动一方面结合外部形象,一方面又包含着作家的情感。
正是因为有这两个特点,艺术想象活动才能产生审美意象。
在这个根底上,刘勰认为,要提高艺术想象力,保持文思的畅通,关键在于“秉心养术〞。
这便是:一是要有虚静的心态,二是要在平时知识的积累、才干培养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写作中表达“博而能一〞的原那么。
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外物的感兴,也就是主体间的心理诱发。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
![浅谈“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34c3bbb31a37f111f1855bbc.png)
的 肉 体 、 命 , 心 完 全 与 道 合 一 。 它 既 是 一 种 方 法 , 是 修 生 身 也 养 过 程 中 的 最 高 境 界 。《 宗 师 》 庄 子 通 过 颜 回 向 孑 子 讲 大 里 L 述 自己 进 步 的 故 事 , 明 了这 一 境 界 。颜 回首 先 忘 了 仁 义 , 说 后 来 又忘 了 礼 乐 , 后 达 到 “ 忘 ” 最 坐 。在 庄 子 看 来 , 与 无 限 要 的“ ” 体 合 而 为 一 , 的 心 灵 必 需 经 历 J 个 阶 段 的 精 神 修 道 本 人 L
灵 。最 后 阶段 则 是 能 在 心 灵 绝 对 自 由解 放 中达 到 与 道 合 一
说 :圣 人 之 心 静 乎 !天 地 之 鉴 也 , 物 之 镜 也 。 是 要 达 到 一种 纯 洁 无 杂 、 物 忘 我 的 空 彻 心 境 , 有 这 就 忘 没
种 心境 , 会 认 知 深 入 不 下 去 , 至 会偏 离 正 确 方 向 , 到斜 意 共 走
才 能 体 认 到 宇 宙 本 原 的 “ ”才 能 保 持 人 的心 境 永 远 处 于 虚 道 , 静 状 态 。老 子 是 席 静 说 之 首 侣 青 。庄 子 继 承 老 子 的 思 想 在
《 间 世 》} : 唯 道 集 虚 , 者 , 离 也 。 … “ 《 道 》 人 『说 “ l | 虚 心 ” ’天 中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5bf219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e.png)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摘要】"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虚无,通过简约、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深远的内涵。
这种创作理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国画、诗词等作品都融入了“虚静”的元素。
在现代艺术中,“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少艺术家通过表现出内心平静的状态来传达思想和感情。
对艺术家而言,“虚静”的理念可启示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和。
为了实践“虚静”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应注重内心体验,尝试简化表现形式以突出作品的深意。
“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也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可以带来对生活和社会的更深层次思考。
这种创作理念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艺术创作的启示也将推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艺术家、实践、当代社会、现实意义、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虚静”的艺术创作论“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理念,强调通过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虚空来达到艺术作品的真实和深远。
在这种艺术创作理论中,艺术家追求的不仅是表面的形式美,更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与表达。
通过“虚”,艺术创作者希望实现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与超越,通过“静”,达到心灵上的崇高与净化。
这种“虚静”的艺术创作理念倡导艺术家要在创作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内化外在的喧嚣与纷扰,从而创作出更有内涵和灵性的作品。
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虚静”的艺术创作论,艺术家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回归内心的深层,体验到真正的灵感与创造力,创作出更具有深意和内涵的作品。
1.2 “虚静”的艺术创作论的重要性“虚静”的艺术创作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和意义上。
这种创作理论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虚无,尤其注重在表现形式之外的内在意境和情感传达。
在一个快节奏、繁杂的社会环境中,“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提供了一种珍贵的反思和平静的空间,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融入自然、净化心灵,从而创作出更加深邃、质朴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需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mfai rs63、这可以说是达到静虚心境的具体条件。
如何才能其备这个条件,庄子认为最根本的办法是“无己”,即忘记自己,从精神卜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摆脱一切“物役”达到独立无待。
在他看来,“无己”而后才能“无待”。
“有己”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对立差异,就会有物我之分,是非之知,形成种种苦闷纷争。
所以只有忘记自己,才能保持内心宁静不受外物是非好恶所限制,完全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忘己之人,是谓人于天”。
可见,“无己”实际上就是自我与道的结合。
庄子认为这要有个循序渐进的修养过程,为此他又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以完成这个过程。
所谓“心斋”即是一种摒
弃情欲,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
庄子认为道是不能靠耳目感官及心智把握的。
只有精神保持静态,才能为道归集,悟得妙道,即靠直觉才能认识道。
所以他又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免。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懂得“心斋”这个道理,心志保持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
“坐忘”,也即彻底忘怀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生命,身心完全与道合一。
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修养过程中的最高境界。
《大宗师》里庄子通过颜回向孔子讲述自己进步的故事,说明了这一境界。
颜回首先忘了仁义,后来又忘了礼乐,最后达到“坐忘”。
在庄子看来,要与无限的“道”本体合而为一,人的心灵必需经历儿个阶段的精神修养。
首先,要消解人作为生物性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使人不做本能欲望的奴隶。
其次,要消解知性对于精神的束缚,不让由知识活动带来的是非、得失、荣辱等等烦扰心灵。
最后阶段则是能在心灵绝对自由解放中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首先从“虚静”的现实层面来看,文学创作需要高度的投人和忘我的专心专心致志。
大家知道,在《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技艺的寓言故事。
《达生篇》里有四则寓言,分别是“拘楼承绸”“操舟若神”“踏水如履平地”“梓庆削木为糠”。
庄子利用
这些寓言故事说明“达生”之“道”在于“斋以静心”。
尽管这些寓言故事的宗旨是阐明体悟大道的途径,不是讲述艺术创作的方法,但却对人们认识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许多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者都把它引申为庄子对于文艺创作问题的见解。
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应排除庆、禄、爵、赏等一切杂念。
甚至“忘吾有四枝(通肢)形体”,以绝对的献身精神投人艺术创作。
以高度的审美态度对待所描绘的事物。
纯一不杂,恬淡虚无,使自己达到“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
这正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这种亢奋的创作态度是收获艺术仕作的基本前提。
庄子还强调精神专一,在“询楼承惆”的故事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够全身心地进人创作状态,像厄r解牛那样“官知止而神欲行”。
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文学家全身心地和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呕心沥血地写出了动人心扉的、独特的典人物,如汤显祖写杜丽娘是如此,写到赏春香还是旧时裳,竟悲痛至极,不能自己,躲在柴草里长哭不止。
老巴尔扎克也曾有过山于对自己所描写的人物过于憎恨,一直怠慢了自己的来访朋友,闹出了笑话。
其次,“虚静”中的聚精思索是创作灵感显现的最佳契机。
我们知道,老子“涤除玄鉴”的含义,在庄子那里得以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并予以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
所谓“游心”,是人的心灵在自己内心比界、精神世界中的遨游。
“游心”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刘腮的“神与物游”,这正是文学构思中的灵感思维。
实际上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在一种高度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倏然所出现的奇思妙想,是对所久久思索的艺术
形象的明晰化的意象产生,在艺术创作中在灵感的支配下会创造出非常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如果说灵感现象的到来需依靠什么烟酒之类的刺激,这的确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但是在进人创作时,能够全身心地投人,保持一种专一的、抛却俗务的“虚静”的状态则对于创作灵感的触发有着重要作用。
再次、“虚静”思想是孕育了田园诗的自然美。
老庄的“虚静说”直接促使了魏晋六朝美学理想由“错采镂金”向“初发芙蓉”之美的转变,对于魏晋人那种“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观点的形成,产生了不一言而喻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来观赏陶渊明诗中那清朋的山水画面,恬淡的田园风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
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
暖暖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巅。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平淡自然,和融淳朴,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正是在这种远离了秽浊握凝的官场。
摆脱了仕途“尘网”羁累的[Eli园生活中,“觉今是而昨非”的诗人庄周化蝶,物我两忘。
感受到“复得返自然”的愉悦欣快,悟了“此中有真意”的宇宙人生之理。
对道家人生哲学及其艺术精神的深刻解悟,不仅使诗中流溢出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生活情趣,而且内涵了自然朴真的艺术精神。
唐代诗人王维颇得道家学说的精髓,在山水诗中描绘了许多带有几分禅意玄思的清逸雅致的画面。
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斗,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与物想冥的庄禅境地!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主张主体抛舍自我;禅宗要求破除“法执”,“我执”,这些思想都为王维所接受,并将这种境界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辆川集》及晚年的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意玄思。
呈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与境偕的画面。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返,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象’。
此外,“虚静”作为一种艺术欣赏范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庄子认为文学鉴赏与审美的最好心态也是“虚静”。
他认为有虚静之心才能看到艺术的细微处;而且只有虚静之心,才能达到鉴赏中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他称之为“大明”。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
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
静,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
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
遂于大明之上矣。
”
这种“大明”境界的获得是文学审美鉴赏中的飞跃。
人的精神修养通过“忘”的方法达到这样的阶段和境界时,就能够“照彻”,即心境达到一种清明洞彻。
经由这种清明洞彻、如日朗照的空明心境,我们才可以见道。
“大明”的境界,也是一种“物化”的境界。
审美感受中物我合一是普遍存在的。
庄子在这里是以莆美的态度体悟人生。
当我们进人“大明”,境界时,审美主体便神情贯注地与客体合而为一,欢快白得,不分物我,从而人们在这种欣赏主体与对象的融汇中得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