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

论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

论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一、引论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独特的话题。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力出现在许多领域中:文学、艺术、科学、工程等等。

然而,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和创造力的定义、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教育如何促进创造力等几个角度来阐述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

二、教育和创造力的定义教育的定义是广泛的,可以被视为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需求的过程。

教育的目标是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创造力则可以被视为在创新,发明,创作或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创造力是人们独特的思维和行动的组合,它可以在任何领域中得到展示。

三、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教育和创造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激励创新行为。

创造力的发展需要必要的阶段和技能层面的发展。

其中最基本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些知识涉及各种问题和挑战,是基于现有的知识和思想的,同时也包括了新的想法和方法。

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习的成果,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课程中,需要探索和评估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人所必需的。

不仅要有探索的勇气,还要有分析、评估和提炼思想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完善创造性思维所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如何促进创造力教育如何促进创造力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在教育中,只有提供正确的支持和激励,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行动。

以下是几种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1.创造性课程。

教育能够提供具体的动手实践和创造性的课程。

这些课程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对他们的实验兴趣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在绘画、音乐和写作等领域中的自我表达。

2.尊重多样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表达和探索不同的想法。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自由发挥,从而激励他们的探索和实验精神。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三)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 智力与知识有着重要的区别。 • 首先,知识是人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人类社会 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以符号、观念的形式为人所 掌握;智力或认知能力则不是这些经验系统本身, 而是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 化。比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 • 其次,知识的掌握比智力的培养和发展要迅速, 但得到良好发展的智力则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 识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 •

• •
⑤ 数字 通过计算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测量;
⑥ 记忆 通过图片和词语的回忆测验来测量; ⑦ 知觉速度 通过要求个体发现一对图形、名称和数字之间的微小 差异的测量来测量。
在此基础上瑟斯顿编制了一套智力测 验,称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简称PMAT),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 (三)智力测验分数 • 1.心理年龄 • 比奈认为,我们可以用儿童的心理年龄 (mental age,简写为MA)来评估他们的智力。 心理年龄是把受测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处于 同一生理年龄(也叫实际年龄, chronological age,简写为CA)的儿童的智 力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 2.智商 •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IQ), 其含义是心理年龄(MA)与他的实际年龄(CA) 之比再乘以100所得到的一个测量值,用公 式表示: • 比率智商IQ=(MA/CA)×100。
(二)智力的结构 • 1.二因素论 •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欺皮尔曼 (spearman) • 提出时间:20世纪20年代 • 主要观点: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由两种潜在 的维度或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eneral factor)和一组特殊因素 (specific factor)。

论人的创造力创造思维人生智慧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与追求

论人的创造力创造思维人生智慧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与追求

论人的创造力创造思维人生智慧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与追求人的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创造力包含了思维能力和智慧,它对于个人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的创造力与思维、人生智慧以及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并探究人类对创造力的追求。

一、创造力与思维思维是人类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创造力则是基于思维的扩展和创新。

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是多样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能够拓宽思维的边界,从而产生新的观点和见解。

创造力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跨学科思维等方式进行提升。

神奇的创造力来源于思维的活跃和灵活,这使得人们在面对挑战和问题时能够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案。

创造力强的人常常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以全新的角度去解析问题,并开辟出新的领域。

正是因为创造力的存在,我们才有了飞机、电脑、互联网等众多伟大的发明。

二、创造力与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人类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创造力是人生智慧的延伸和拓展,它要求人们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人们通过思考、探索和实践,将创新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创造力是人生智慧的具体体现,它赋予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在科学、艺术、商业等各个领域,创造力都是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

具有创造力的人能够提出新的理论、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设计出独特的产品,从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影响。

三、创造力与个人成就的关系创造力是实现个人成就的重要驱动力。

在任何领域中,成功的人士都离不开创造力的支持。

创造力激发了个人的潜能,帮助人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优势。

通过充分发挥创造力,个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创造力还能够帮助人们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和障碍是无法避免的,而创造力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人们克服困难。

同时,创造力也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寻求进步和创新,从而实现个人成就的不断提升。

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某工厂的办公楼原是一片2层楼建筑,占地面积很大。为了有效利用地皮,工 厂新建乐一幢12层的办公大楼,并准备拆掉旧办公楼。员工搬进了新办公大楼不 久,便开始抱怨大楼的电梯不够快、不够多。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他们得花 很长时间等电梯。 顾问们想出了几个解决方案: 1、在上下班高峰期,让一部分电梯只在奇数层停,另一部分只在偶数层停, 从而减少那些为了上下一层楼而搭电梯的人。
3.卡特尔关于智力的观点
卡特尔(R.B.Cartell.1905-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弟子 1963年根据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将智力分为两类: 一为流体智力(液态智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因素。 二为晶体智力(晶态智力),受后天学习因素影响较大的因素。
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1956)提倡的。 吉尔福特认为,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不过是对一定内容(对象)进行操 作产生产品(结果)的过程。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 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来考虑。
IQ=100+15(X-M)/S (X为个人原始分数,M为同年龄团体平均数,S为标准差。)
比奈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都属于个别智力测验,需要由训练有 素的专家给个人单独施测。
有些智力测验是团体测验,例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该测验结果 以百分等级解释,直观易懂。
三、智力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 1.智力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于1904年提出。 人类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一般因素只有一个,特殊因素有很多。
一般都同意智力包括三种能力(共识):

知识与创造力的相互促进

知识与创造力的相互促进

知识与创造力的相互促进知识与创造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着社会与个人的进步。

知识为创造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创造力则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着知识的源源不断产生。

首先,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

知识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对客观事物法则的认识和理解。

它为创造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积累的经验。

通过学习知识,人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发明、创新和成就,从而在创造时可以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成果。

例如,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对万有引力的研究,获得了关于力学和天体运动的知识,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而创造力则是知识的升华和延伸。

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和能力,它借助于知识的基础,通过创新和发展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造力不仅仅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包括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

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人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进行探索和实践。

例如,著名艺术家梵高通过对光的研究、创新的绘画技巧,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

知识的传播和创造力的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知识的传播通过书籍、教育、媒体等渠道,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有价值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思路,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

例如,当一个人读到一本关于人类历史的书籍,了解到过去的伟大文明和重要变革时,会被激发出对未来的思考和创造力的追求。

创造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拓展。

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人们能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创新和发展,产生新的想法和理论。

例如,科学家爱因斯坦通过他的相对论理论,对牛顿力学的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拓展,为物理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结来说,知识与创造力是相互促进的。

知识为创造力提供了基础和素材,创造力则通过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衍生和更新。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正方,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才、激发人的潜能的过程,而创造力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解决问题、创新和发明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只有具备创造力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教育对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学习知识、接受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这句话表明了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只有通过教育,学生们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力,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许多经典案例也证明了教育对创造力的重要性。

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曾经在他的演讲中提到,“教育不仅仅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去发现和实践。

”这表明了教育对于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才能够创造出苹果这样的世界级企业。

综上所述,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创造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方,不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创造力是个人的天赋和能力。

并不是每个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都能够拥有创造力,反之亦然。

因此,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次,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创造力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在现实教育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过于强调创造力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

因此,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创造力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比如,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等都是大学辍学的成功案例。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
下列算式成立吗?
①1+1=24 (1年+1年=24个月)
②3+3=2(3个月+3个月=2个季度)
③9+3=1(9个月+3个月=1年)
④30+30=1(30分钟+30分钟=1小时)
⑤8+16=1(8小时+16小时=1天) 这些算式,在一般情况下,
是不成立的,可是我们换一个 方式来计算,它就成立了。
以上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考考你的眼力: 下面图形像什么?
指纹、 年轮、 蜘蛛网、 蚊香圈、 盘旋的山路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 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 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 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 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长盛不 衰,兴旺发达。
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留意自己细小
的想法。
三、解决问题(13)

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 论
键所在。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1.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 的来,并说明理由:
A 惟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 惟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 惟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 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论点)
②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 现在往往不灵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③如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找到 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反面)
④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能 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正面)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说理 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第一章填空题1234、二十世纪初,之上的。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三种类型:第一第二是外推的基础研究;第三是6789、1903年,《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0、二十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C. Rogers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11、布鲁纳(J. S. Bruner)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的专题特邀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几的影响。

12、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13、192414、杜威(J. Dewey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进步教育的带路人。

15的方式。

161718的被试不同质,从而影响实验的精度。

19、如果设计得好,此种方法可使学生都受益于实验。

2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注,这种练习第二章填空题1、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发轫于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J. Locke23、按照艾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儿童在6、7岁-1245、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可接受原则”。

6、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789、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食物刺激产生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它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1011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213、它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

1415161718“预告认知”的涵义。

19、奥苏伯尔的“组织者”20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

第三章填空题1234驱力。

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第四章填空题1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三类知识:即陈23、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45678910、心理学史上最早对遗忘问题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的是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1112131415的成分。

辩论辩题对创造力的影响

辩论辩题对创造力的影响

辩论辩题对创造力的影响正方辩手:首先,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能够推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以及社会变革。

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积极、开放的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一个压抑、限制的环境则会扼杀人们的创造力。

名人名句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力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新的东西。

”这句话说明了创造力对于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重要性。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创新的案例也证明了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比如,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其开放、包容的环境吸引了无数创新者,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

另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创造力与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密切相关。

一个快乐、自由的环境能够让人们更加放松、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反方辩手:然而,我们认为创造力并不完全取决于环境,而是更多地受到个体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影响。

就像歌手玛丽亚·凯莉曾经说过的,“创造力是一种天赋,是无法被环境左右的。

”这句话表明了创造力更多地是一种内在的天赋和能力,而非外部环境的影响。

此外,许多伟大的创造者都是在逆境中获得了灵感和创造力。

比如,莎士比亚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贝多芬在聋哑的情况下依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这些例子都表明,环境并不是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是有限的,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环境只是一个辅助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创造力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是有限的,更多地取决于个体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环境只是一个辅助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正方辩手:教育与创造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涉及这一关系。

首先,教育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应该是培养创造力和好奇心,而不是记忆知识。

”只有通过教育,学生才能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去创造新的东西,解决问题。

其次,创造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力成为了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所说,“创造力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因此,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许多成功的创新者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的知识培训,同时也得到了创造力的培养。

比如,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大学时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创造力,他们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谷歌的初步构想,并最终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创新企业。

因此,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关系,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反方辩手:我认为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并不一定要涉及。

首先,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培养创造力。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为了培养创造力。

因此,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并不是必然的联系。

其次,创造力是天赋和个人努力的结果,不一定需要经过教育来培养。

许多成功的创新者并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取得了成功。

比如,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最后,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创造力也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通过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界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涉及到产生新颖、有用的产品或者观念的创造力,人们则把它界定为形成或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斯滕伯格Steinberg,1985)。

这两个定义概括出了智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但是没有阐释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智力包括有适应环境的能力(Sterenberg,1985),而广义的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的产品不仅是新颖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应环境的(Sterenberg&Lubaa,1995)。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1)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3)智力与创造力互相重叠(4)智力和创造力基本相同(5)智力与创造力彼此之间不相关。

2.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2.1智力是创造力的再级结构认为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的心理学有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1),加德纳(Gardner)等。

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提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包含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由于发散思维是智力的第二维的五种操作之一,因此可以把智力看作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

卡特尔批判地继承了吉尔福特的理论。

他沿袭了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并对它进行了简化,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看成等级不同的两部分:一般智力位于上级,两种具体智力位于下级,即品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晶态智力指通过言语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量而获得的,是一个人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

19.谈创造性思维20.创造宣言(定)

19.谈创造性思维20.创造宣言(定)
不可以。“往往”表示经常如 此,但是又不都是如此。删除之 后,表达就不准确了。
3.“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 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句 中,“之一”和“细小”两词是否 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之一”说明还有其他 的根据,删去之后,这个根据就变 成唯一的了。“细小”写出有创造 力的人能在别人不留意的地方发现 问题,及时捕捉灵感,一词为突破 口,最终让想法变成现实。
不同意。文中提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 种事物组合起来的做法”,这就是“探求新事物”的表 现。同时文中也提到“这是两种毫不相关的机械”,把 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对知识的重组过程,是活用知识的 体现。
拓展延伸
据调查,从美国进口一部在中国组装的iPhone手机是 178.96美元,实际零售价格要在两倍以上。其中闪存(24美 元)和屏幕(35美元)是在日本生产的;信息处理器和相关零 部件(23美元)是韩国制造的;全球定位系统、微电脑、摄 像机WIFI无线产品等(30美元),是德国制造的;蓝牙、录 音零件和3G技术产品(12美元)是美国制造的。除此之外, 材料费用、各种软件许可证和专利费用,合起来近48美元。 最后算下来,在中国组装环节的费用不过只有可怜的6.5美 元!中国人制造了苹果手机,但没有创造苹果手机。
结构图示
提出问题: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渊博的知识
创 造 性 思
分析问题: 探求第二种答 案有赖于创造 性思维
必需要素 区分根据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的毅力
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了,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谢谢观看
不能替换。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 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 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印证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 活用知识。 而给出的材料主要介绍了约翰古登贝尔克 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技术及在欧洲的划时代影响,与课文 论点无关。

创造学(1)

创造学(1)

1.创造学〔Creatology):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发明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2.创造学的基本原理第一条基本原理〔创造力的普遍性〕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①生理残疾的人同样具有创造力。

残疾人常常取得惊人的成果,常常令生理健全的人汗颜和羞愧。

例:胡一舟的指挥才能。

心理有残疾的人也同样有骄人的业绩。

如大画家梵高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例:天才还是疯子。

日本迪斯尼乐园的环卫工人将打扫卫生的动作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创立了独特的打扫卫生的韵律操,最后发展成游客必看的一个节目。

①“智商不高,难以创造”智力不等于创造力,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强的创造能力。

②“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创造”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

本本上学历不代表实际的创造能力。

③“年岁大了,不能力创造”爱迪生81岁取得第1033项专利。

④“外行怎么创造显微镜、照相机、彩色胶卷、电报、等都是由文职人员发明的。

创造学的第二条基本原理是——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学习或训练、通过创造教育的实施而被激发出来的。

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创建扩招的国内第一个工业自动化创造工程试点班的办学情况就是有说服力的一例。

这个试点班公招27人,入学前全是一般高中生,无一人有发明创造成果,业务一人听说过创造学。

然而,经过科学的创造教育,毕业时,全班共有几百项发明创造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5项,在校内引起很大的反响。

3.举例说明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一)知识的多少与创造能力的关系第一、知识多的人,创造能力并不一定强知识多的人,否认条件知道的多,束缚其创造能力的发挥、阻碍创造活动的开展;人们往往因知识丰富而导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不容易有创造性的发现第二,知识少的人,其创造能力不一定差知识较少的人有时思维反而活跃、想像特别丰富,因而创造性更为强烈.所以也能形成较强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的养成需要什么条件

创造力的养成需要什么条件

创造力的养成需要什么条件创造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新颖想法或创造性产出方面的能力。

它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艺术、科学还是商业领域。

那么,究竟什么条件可以培养和提升创造力呢?本文将探讨一些关键的条件。

1. 开放的思维方式培养创造力的第一步是拥有开放的思维方式。

这意味着要放开对事物的固有认知,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框架。

一个开放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和方法,从而有更多的可能性来创造出独特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2. 多样化的知识和经验创造力的积累往往离不开多样化的知识和经验。

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可以为创造力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有助于将不同的领域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

因此,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尝试新的经验和技能将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3. 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创造力一词常与突破舒适区联系在一起。

只有在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时,人们才会被迫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因此,勇于接受挑战,主动寻求并超越自己的限制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4. 有创造空间的环境环境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一个开放、支持和积极的环境可以为创造力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这包括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资源的共享、错综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等。

因此,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包括有创造空间的环境。

5. 恒心和毅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恒心和毅力。

即使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持和乐观的态度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

相信自己的能力,持续努力并从失败中学习,这将有助于增强自信和创造力的发展。

总结起来,培养创造力需要开放的思维方式、多样化的知识和经验、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有创造空间的环境以及恒心和毅力。

这些条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并相互支持。

只有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够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城厢区一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城厢区一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智力大挑战,巧妙切课题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一说漫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课件出示:预设: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直接结合漫画发问,不仅训练了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而且直切作者观点,为学生梳理理解观点做了有效铺垫,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寻读,知观点析结构1.选读,比照思维知观点自读前三段,比较我们刚才讨论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

预设:一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自读,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课件出示:过渡句:(1)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3.比照观点,理清论证结构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课件出示: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本论(第4—12段):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19 谈创造性思维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19 谈创造性思维

多音字
( shě )锲而不舍 舍
( shè )宿舍 【串句记忆法】 尽管极有创(chuànɡ)意的作品 被大家否决了,但这并未对他造成创( chuānɡ)伤。
形近字
恒( hénɡ )持之以恒 桓( huán )盘桓 垣( yuán )断壁残垣
【口诀记忆法】 两花同根并蒂( dì )莲,缔 ( dì )结同盟互相连,洗耳谛( dì )听前人言。
写作特色
1.有理有据,论证有力。
作者首先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然后用道理论证证明了富 有创造力的人必须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在此基础上列举谷 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论证了活用知识的重要性。 再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和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 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了拥有创造力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 别。这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较强的 说服力。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 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 开始的;瓦特改进、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 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 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 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 条创新的规律。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释义】每个时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 凭自己的卓越成就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2.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
【释义】(搞艺术创作)要删除繁杂追求简明,就如秋天的 树叶落尽,枝干显现;又要特创新意,力求与众不同,就如春天 盛开的花朵,花开一瞬,令人振奋。

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辩论稿

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辩论稿

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辩论稿题目: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我站在这里,为大家阐述一个观点: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知识积累是指在过去的学习和经验中获取和积累的知识,而知识创新则强调通过创造性思维和独特的见解来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创新。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对这一观点的论述。

首先,知识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过去的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社会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新兴问题。

只有通过知识创新,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知识创新培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仅仅依靠知识积累很难取得突破和成功。

知识创新要求我们具备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业精神,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机遇、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通过知识创新,我们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此外,知识创新有助于应对未知的挑战。

世界日新月异,许多未知的挑战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过去的知识积累固然为我们提供了基础,但对于未知的领域和新兴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和探索来寻找答案。

知识创新使我们能够适应和应对未知的挑战,开拓新的领域,为人类的未来铺平道路。

知识创新提升个人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是竞争的核心。

与仅仅停留在知识积累阶段不同,知识创新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求知识创新要求我们能够在求职、升职和职业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具备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个人更容易吸引雇主的关注,获得更好的机会和更高的职位。

知识创新能够使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我并不否认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知识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创新也会显得空洞和不实际。

但是,单纯依靠知识积累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应对快速变化和不断涌现的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激发创造力?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激发创造力?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激发创造力?正方,能够激发创造力。

首先,创造力是人类的天赋,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质。

而创造力的激发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内在的驱动。

艺术、音乐、文学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因为这些活动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力。

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心灵的翅膀”,可以看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其次,创造力的激发还需要学习和积累。

通过学习和积累,人们可以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素材和灵感。

比如,爱因斯坦曾说,“创造力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新的发现”,可以看出,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

再者,创造力的激发还需要挑战和压力。

挑战和压力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促使他们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在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下,创造了许多划时代的产品和技术。

因此,挑战和压力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创造力的激发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内在的驱动,需要学习和积累,需要挑战和压力。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创造力是可以被激发的。

反方,不能激发创造力。

首先,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天赋,无法被外部环境所激发。

无论是艺术、音乐、文学等创造性的活动,都只是创造力的表现形式,而非创造力的来源。

因此,这些活动并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其次,创造力的发挥需要内在的天赋和个人素质。

即使是在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缺乏创造力的天赋和个人素质,也无法真正发挥出创造力。

因此,学习和积累并不能真正激发创造力。

再者,挑战和压力并不能真正激发创造力,相反,它们可能会压制人们的创造力。

挑战和压力往往会使人们陷入焦虑和恐惧之中,导致创造力受到抑制。

因此,挑战和压力并不能被视为激发创造力的因素。

综上所述,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的天赋,无法被外部环境所激发。

学习和积累、挑战和压力也并不能真正激发创造力。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创造力是不能被激发的。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2004山东德州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2004山东德州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王松石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

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

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

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

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

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

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

”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

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

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

“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课程名称发明创造学
学生姓名谢伟忠
所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所在班级机制1082
邮箱stxieweizhong9999@ 课室号及时间主楼202 星期二第五大节
指导教师汤照职称副教授日期2009年12月15日
论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知识是创造的前提,离开必要的知识,不知道别人已经做了什么,就根本谈不上创造。

但是,对待知识一定要有客观性和变通性,否则就容易拘泥于书本,不由自主地从书本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以致陷入书山文海中不能自拔。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反而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

本篇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去论述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最早对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

他基于对知识的测量将知识分为三大类九个亚类。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基础上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分类图如下: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为我们讨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使我们不仅能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而且能初步探知到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复杂关系。

以下就让我们来共同了解其关系所在:
一、陈述性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有突破的。

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指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

牢固掌握陈述性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才能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性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如果对陈述性知识只知其皮毛,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则会束手无策,这实际上使创造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新能力源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土壤。

可以说问题解决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也是形成人的创新能力的最好渠道。

在问题解决方面,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关于专家与新手的研究指出,在特定领域,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上之所以有很大不同,关键因素是专家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新手的知识结构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极大的不同。

由此可以看出,构成人的知识结构的主要因素的陈述性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

鉴于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紧密联系,进而我们可得出结论:陈述性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如果没有陈述性知识为依托,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形成的。

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机制我们可以看出陈述性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紧密关系。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是人脑对知识的加工、改组、抽象、概括作用的过程[4],最后把知识以命题网络或图式的形式贮存在人脑中。

因而,命题网络或图式是知识经人脑作用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结构,它反映了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内在逻辑,它们起着使思维经济化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

二、程序性知识是创新能力的主要组成成分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看,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无论是在性质方面,还是在其获得、表征、提取方面,均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因此,我们认为,陈述性知识只能作为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来看待,而不能把它直接看成是创新能力的组成成分。

程序性知识之所以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是由程序性知识的性质、获得、表征和再现决定的。

从性质来看,程序性知识即“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知识,它体现着一个人的创造能力。

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如何做”。

由此,要重视程序性知识对人的思维训练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程序性知识不仅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把某些命题、原理等陈述性知识的原始认知过程在头脑中表现出来,将所获得的程序性知识能够迁移到其他方面,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使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陈述性知识都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异。

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表达和象征方式。

认知心理学家把信息在头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认知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或图式的方式表征,以知识的静态方式储存在个体的头脑中;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的方式表征,以知识的动态系统来存储。

人的创新能力恰恰就在于将知识由静态的存储转化为动态的存储。

惟有如此,个体的思维才得以活跃起来,从而迸发出创新能力。

从获得来看,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知识的基础上内化、转化而来的,是陈
述性知识的升华。

由于陈述性知识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也必然导致程序性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紧密联系。

从表征来看,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表征的。

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具有灵活而快速反应的特征,它能加速问题的解决。

而且由于它具有最大的、普遍的迁移性质,它能为进行创新性活动提供基础。

由此看,程序性知识不仅是创新能力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从再现看,程序性知识是凭借外部条件而进行反应活动的知识,而且这种反应具有快速、独特、灵敏、灵活迁移等特征,充分体现了创造活动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程序性知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这又与把所有知识均看成是创造力的基础的观念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来看,显然,不同的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不同的,有些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有些知识则构成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

所以认清其关系所在更有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更好地激发自己内在所蕴含的创造性潜能,掌握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开启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