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
1、历史沿革
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领导,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单位,2009年开始筹建,2011年9月通过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的现场考察评估,2011年10月批准建设,2012年3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

实验室前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3年,多年来紧密围绕国家空管发展导向,积极追踪国际空管科技前沿,始终致力于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评估等相关领域研究,在理论研究与验证、技术攻关与应用、系统测试与评估、体系与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建立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相互推动的“产-学-研-用”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2、职能定位
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国际前沿和国内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论证,组织高水平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汇聚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推进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解决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及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问题,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验室将建设成为“1个中心、2个平台、3个基地”,即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飞行流量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标准论证平台,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基地、高层次的科技合作基地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基地。

到“十二五”
末,实验室将作为国家空管科研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空管科技前沿领域占一席之地,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为国家空管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和智力支持。

2、研究方向
实验室根据国家空管发展战略规划和客观实际需要,结合国际空管科技前沿,以国家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牵引,以解决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难题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从飞行流特性分析、飞行流量调配技术、管理评估和运行管理等四个主要方向,系统深入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应用和体系建设谋划,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储备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围绕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飞行流特性分析。

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基础理论、飞行流复杂特性、飞行流时空特性等,明晰飞行流量管理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功能定位和适用范围;揭示飞行流特性时空演变的客观规律,为飞行流量优化调配提供方法原理。

(2)飞行流量调配技术。

重点研究空域容量评估技术、飞行流量预测和协同调配技术等,提出符合我国空域运行特点的大规模空域网络容量综合评估方法,提出多用户飞行需求综合分析与流量预测方法,提出多主体参与的飞行流量协同调配策略、方法与技术,为实现全国飞行流量统一调配提供技术支持。

(3)飞行流量管理评估。

重点研究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测评和效能评估等,提出正常运行、非常运行下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效能测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综合评估全国飞行流量管理效能提供技术方法和改进措施。

(4)飞行流量运行管理。

重点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体系
与机制、运行管理法规与规范等,建立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作用结构关系,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飞行流量管理协同运行机制,建立相关法规标准和运行规范,为全国飞行流量管理组织构建、职责划分、管理模式确立、法规标准建立等提供参考。

3、组织机构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负责人和领导者,有与其职责相应的人、财、物的管理权。

学术委员会负责审定实验室学术研究方向,参与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责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科研团队。

目前,实验室已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审核制,并不断完善优化相关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人员配置,以形成健全、稳定、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

实验室职能部门职责设置如下:
(1)飞行流量管理理论研究室。

负责开展飞行流量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前瞻技术探索和应用方法创新,参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完成空管委办公室交付的相关科研任务,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

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流理论研究、空域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调配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管理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飞行流量运行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

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4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博士研究生10人。

(2)飞行流量管理技术研究室。

负责开展全国各级飞行流量管理部门所适用的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运行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

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飞行需求分析与预测技术、飞行流量统计与预测技术、飞行冲突探测与规避技术、飞行状况监视及告警技术、航班时刻优化与配置技术、飞行流量协同调配技术、
飞行流量管理效能评估技术、多机场统一放行技术、机场场面管理技术等。

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3)空域评估技术研究室。

负责开展机场、终端区、扇区、航路、区域等国家空域系统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空域规划设计、空域结构调整、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民航航班时刻制定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

研究任务主要包括空域评估技术、空域数据处理技术、空域运行仿真技术、空域运行分析技术、空域可视化技术、空域评估技术应用等。

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技术研究室。

负责开展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管理的机制、方法和技术研究,为我国飞行流量与空域一体化管理、空域动态管理与灵活使用、军民航空管协同运行等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建议和信息服务。

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机制、飞行流量与空域协同运行管理机制、基于飞行流的空域动态管理技术、基于空域的飞行流自适应技术、多层次空域和飞行流量相互匹配技术等。

研究室现有固定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2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以及硕博士研究生10余人。

4、设备平台
实验室现有主体科研用房面积约750平方米,配电系统、网络通信、科研条件等基础设施完善。

实验室配备设备752台(套),其中大型设施设备49台(套),主要包括: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空域与飞行流量协同运行管理仿真系统、机场终端区地面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域交通容量评估系统、机场终端区空地联合交通容量评估系统、基于管
制员工作负荷的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程序管制模拟机、雷达管制模拟机、轻型航空模拟器、航空公司运行控制系统、飞行程序仿真分析系统、图形矢量化扫描工作站、航空电子地图数据软件、雷达语音数据记录仪等,以及MAP Info软件、SIMODDEL软件、滚筒绘图仪、EASYFLOW软件、地理数据软件、服务器等。

目前正在国家空管委和南航大的领导下,搭建国家飞行流量管理综合研究支撑平台,构建集信息设施支撑、数据资源支撑、网络交互控制、基础环境支撑、理论研究支撑和应用研发支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支撑环境,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所需的仿真环境和辅助工具等。

5、人才队伍
实验室已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博士及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模式。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3人,科研团队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良好,学历结构优异。

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8人,40-49岁13人,30-39岁31人,20-29岁1人,40岁以下人数达到60%;职称结构为:教授及研究员9人,副教授24人,讲师20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及以上学历48人,占总人数的90%。

实验室还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迄今共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53人、硕士200余人。

6、领导团队
(1)实验室主任。

胡明华,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研究所所长,国家空管专家,国家交通部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民航局特聘专家,国家空管“十一五”先进工作者。

长期从事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研究,系统研究了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理论和策略,提出了机场、空域、航路和扇区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创新丰富了飞行流
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和空域容量评估面临的部分难题,主持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和机场、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有效服务于我国机场和空管系统实际。

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影响较大、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软件著作权5项,申请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余人。

(2)学术委员会主任。

贲德,男,1938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是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行政管理专家。

1964年起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研究,成功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雷达,为突破相控阵体制尖端技术、填补我国相控雷达空白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我国PD火控雷达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从1985年起先后主持了机载PD火控雷达体制样机、十号工程全波形PD雷达、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提高了我国军用飞机的作战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获电子部科技成果特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以及光华基金特等奖和南京市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二、成果奖项
1、科技成果
实验室近年来科技成果丰硕,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空管重大建设、科研项目、军民航科研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横向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

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国航班协同运行控制系
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航路(航线)和终端区动态设计与评估平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终端区空域与交通流互适应关系研究”等;完成了国内20多个大型机场终端区及近80个区域/扇区容量评估工作;先后设计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行业内技术先进的空域容量评估与运行仿真平台、空中交通综合环境仿真平台、空中交通协同运行管理平台等原型系统,以及中南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1-4期)、上海区域先进仿真与评估系统、西南流量管理系统和大连空域流量统计预测系统等空管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获得相关空管单位与业内专家的一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依托相关科技项目成果,实验室共取得发明专利16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得四维航迹动态推测系统、尾随间隔管理策略生成系统、区域容量评估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等5项软件著作权;实现飞行流量管理系统、机场容量评估系统、空域容量评估系统、扇区容量评估系统和航路容量评估系统等5项行业技术转让;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重要检索论文百余篇;出版《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世界空管发展概况及趋势》等专业理论著作5部;发行空管行业重要刊物《国际空管咨询》共计32期,近20万字。

2、荣誉奖项
(1)获得国家空管委办公室颁发民航系统唯一“国家空域评估技术支持单位”资质,承担空域评估理论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参与国家空域规划设计、调整优化飞行繁忙地区空域结构、新(扩)建机场空域论证等评估工作。

(2)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主要包括:中国民用航空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大区域多层级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
一等奖“空域管理与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民用航空机场容量评估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地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统”项目;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东地区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项目;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大型机场及复杂空域系统容量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