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中的福州地方风俗与民间文艺
怎样写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作文
怎样写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作文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真是丰富多彩啊!这里有闽南文化的瑰宝,有客家文化的传承,还有各种有趣的民间艺术。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福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宝贵财富。
我们来说说闽南文化的瑰宝——闽剧。
闽剧可是福州的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融合了福建各地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每当我看到闽剧演员们在舞台上精彩表演时,我就会被他们的才华所折服。
比如说,那个高超的武打动作,那个感人的唱腔,都让我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魅力。
我们来说说客家文化的传承。
客家人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哦!他们勤劳、智慧、勇敢,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客家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比如说客家山歌、客家围屋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我们来说说各种有趣的民间艺术。
比如说福州木偶戏、福州评话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虽然不像闽剧和客家文化那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同样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每当我看到那些木偶在舞台上生动活泼地表演时,我就会被它们的幽默感所吸引。
而那些评话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福州人民的热情和豪爽。
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们。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越来越好!。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要:
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二、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正文:
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手工技艺、曲艺、民间音乐等多个类别。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福州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二、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福州软木画、福州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州伬艺、福州评话等。
其中,福州软木画、福州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别,福州伬艺、福州评话属于曲艺类别。
三、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闽剧等。
这些项目体现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公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此外,还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活动、传承人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方式,提高市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促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州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福州的民风民俗描写福州的句子
福州的民风民俗描写福州的句子
福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下面是对福州的民风民俗进行描写的句子:
1. 福州的民风民俗丰富多样,体现了福州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勤劳智慧。
2. 福州是闽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闽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3. 在福州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具有福州特色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花灯节等。
4. 福州的舞龙舞狮活动非常有特色,舞者们身着五彩斑斓的龙狮服饰,舞动着巨大的龙狮,展示着福州人勇敢和喜庆的精神。
5. 福州的花灯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盛大庆典,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花灯点缀街道和广场,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6. 福州的民间音乐艺术也非常有特色,如闽剧、闽南民歌等,这些音乐艺术形式传承了福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7. 福州的传统节日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8. 福州的民间美食也是一大特色,如福建土楼饭、福州鱼丸等,这些美食体现了福州人对食物烹饪的精湛技艺和对饮食文化的热爱。
9. 福州的民间习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如新婚夫妇回娘家拜年、庙会等,这些习俗展示了福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10. 福州的民风民俗中,还有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习俗,如过年时贴门神、吃年糕等,这些习俗代表了福州人民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福州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展现了福州人民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情感。
这些民俗活动和习俗不仅丰富了福州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感受福州的独特魅力。
福州的民风民俗是福州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州人民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闽剧
二、
唱腔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 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 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 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 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 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 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 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 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 逗腔" 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 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依"的虚 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岭]、[宽板]、 [急板]等。
一、
明末清初 ,闽中长乐、福清 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 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 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 坪”、“牵草索”。这种演出活 动,后来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 并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 曲形成的“江湖调”作为主要唱 腔曲调,人称“江湖班”。当时 演出的剧目有大戏36,小戏72, 大都来自弋、昆诸戏。
三、舞台艺术
布景
20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说闽剧的布景》一文中写道:“看了 闽剧的布景,才知道这里的舞台面,又是一种派别。镁光一响,舞台面一变,神奇 古怪的动作,与景物半真半假的变换,移易都来得很快。这种魔术似的布景,十年前在 上海,原也盛行过一时,有人说上海的布景,有时候也系到福州来定的,这也许是事 实。”“我对于闽剧的布景绝对赞成。并且更希望多利用电器装置,以电光来充实场面 的变换。若利用得当,多少可收到科学化的效果”。
福州上演闽剧比基尼秀 模特着装性感引争议
四、继承与发展
传统戏剧艺术遇到严峻挑战,是从80年代中期电视大量进入 家庭后出现的。面对这一形势,闽剧界人士痛定思痛,进行了寻 求自我发展的探索。 近年来,“戏曲电视剧”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已经成为 电视文化的一个现象,为戏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它与 戏剧的舞台性相抵触,但它为戏剧赢得了更多的观众,普及了戏 剧艺术。大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在电视逐渐普及后很少 到剧场看戏,“戏曲电视剧”让他们在看电视的同时了解了戏剧, 认识了戏剧艺术,开始了对戏剧的认知过程,并认识到要看好戏, 还得回到剧场里。这种良性循环,便是“戏曲电视剧”在荧屏与 剧场两方面产生的共振效应。早在50年代,闽剧《炼印》就被 拍摄成电影,并影响了一大批闽剧观众。80年代,闽剧《孟丽 君》 和《花烛之夜》也先后被搬上电视荧屏。但遗憾的是, 由于各 种原因闽剧界对这种与电视“联姻”的参与还不够积极,难以 形成 效应。
《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讲解词
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讲解词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戏剧文化,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福建省是我国的戏剧大省,历史积淀深厚,它源于唐五代时期,形成于宋元,繁盛于明清。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福建独特的地理环境,复杂的方言,迥异的民风习俗,造成福建经济发展、人才结构和文化艺术发展不平衡,也使得福建各地区在吸收外来文化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形成了以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五大剧种为主体的多种地方戏曲以及木偶戏活跃在八闽大地,并随着福建移民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海外各地,影响广泛。
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的戏曲艺术,约在宋金时代才形成完整形态。
戏曲的来源,却要追述到先秦乐舞,它是戏曲产生的基础。
先民的乐舞究竟是怎样的状态,我们只能依靠考古的发现去探寻其与戏曲孕育和形成的关系。
这是福州闽侯县鸿尾乡黄土仑遗址出土的商代陶鼓,泥质灰硬陶,它是一件冥器。
造型像现代的腰鼓,在鼓身上部装饰有兽面形提梁,下部有一喇叭形底座,造型别致,这就是商周典籍记载中的土鼓。
古代先民在2月、8月祭祀农神活动时,敲打土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它揭示了远古时期礼乐文化的初始形式。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祭祀仪式中使用的道具,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再现了先民原始的图腾崇拜,是去灾纳详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
傩面具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类型变化,具有宗教艺术的品位和民间艺术的特征。
许多傩面具堪称艺术精品,面具特征或写实、或抽象,粗犷狰狞。
人们经常用来驱鬼、避邪、祈福,除病去灾、兴旺发达等等,凝聚了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反应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这一批模印砖,上面模印了飞天的舞蹈形象,出土自福清鱼溪的唐代墓葬。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
在佛教中,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福州传统文化
福州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06-7-2 0:38: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十番】又名"十番锣鼓"。
福州民间音乐。
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
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
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
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
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
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
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桂》、《五月吟》等。
其演奏音量宏大,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
闽剧【闽剧】地方戏曲剧种。
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
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
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
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
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
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
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四大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
福建非遗十大类
福建非遗十大类
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这十大类涵盖了福建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现了福建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1. 民间文学:包括福建各地的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歌谣等。
2. 民间音乐:涵盖福建各地的民间音乐,如福建山歌、福建南音、福建戏曲等。
3. 民间舞蹈:包括福建各地的民间舞蹈,如福建民间舞、闽南舞、客家舞等。
4. 传统戏剧:包括福建地方戏曲,如福建话剧、福建歌剧、福建木偶戏等。
5. 曲艺:如福建评话、福建俚曲、福州伬艺等。
6. 杂技与竞技:包括福建杂技、福建武术等。
7. 民间美术:如福建剪纸、福建漆画、福建泥塑等。
8. 传统手工技艺:包括福建茶艺、福建瓷器制作、福州木雕等。
9. 传统医药:如福建中医、福建针灸、福建中草药等。
10. 民俗:包括福建各地的民间习俗、节庆、祭祀活动等。
这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福建省的文化精髓,展示了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闽剧_精品文档
与越剧的比较
唱腔与音乐
越剧唱腔优美抒情,以“越调”为主;闽剧则更注重声腔的韵味 和变化。
表演特色
越剧表演细腻传神,以女性角色为主;闽剧则男女角色并重,表 演风格更为朴实。
题材与风格
越剧多表现爱情和家庭生活,风格柔美;闽剧则涵盖更广泛的社 会题材,风格更为多样。
与黄梅戏的比较
唱腔与音乐
黄梅戏唱腔明快流畅,以“黄梅调”为主;闽剧 唱腔则更为高亢激昂。
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闽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 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闽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和艺术的优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丰富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对外交流与传播
扩大了闽剧的国际影响力
05 闽剧与其他剧种的比较
与京剧的比较
唱腔与音乐
闽剧唱腔包括“福州话”和“官话”两种,音乐以皮黄为主;而京 剧则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唱腔,音乐更为丰富多元。
表演风格
闽剧表演风格较为朴实,注重唱工;京剧表演风格则更为夸张和多 样化,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服饰与化妆
闽剧服饰较为简单,化妆也相对淡雅;京剧服饰华丽,化妆浓重,具 有高度的象征性和艺术性。
表演程式
01
02
03
唱念做打
综合运用唱、念、做、打 四种表演手段,塑造人物 形象。
手眼身法步
注重手、眼、身、法、步 的协调配合,展现角色的 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虚拟表演
通过虚拟的动作和表演, 表现实际生活中难以呈现 的场景和情节。
唱腔与音乐
唱腔
闽剧的唱腔包括【逗腔】、【江湖】、【洋歌】、【小调】、【啰啰】和【板 歌】六个部分,又称“六门腔”。其中【逗腔】是闽剧唱腔的主体。
福州闽剧演讲稿
福州闽剧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演讲,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形式——福州闽剧。
福州闽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福州地区,在明代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它是福州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它具有独特的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剧情题材等方面的特点,常以歌唱、表演和说白的形式展现剧情,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闽剧的演唱方式独特,主要以唱腔为主,结合福州方言的独特韵味,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美丽动听的唱腔,能够通过腔调的变化和歌词的表达,充分展现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闽剧中,常见的唱腔有咏史、演义、变调、描写和对唱等多种形式,给观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魅力。
闽剧的表演风格独特,以细腻、婉转和舒缓的表演方式为主。
它注重角色的动作表演和面部表情,通过舞台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与唱腔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闽剧表演风格细致入微,体现了福州人民的细腻情感和温婉气质。
在闽剧的表演中,演员的指尖动作、眼神交流和身体动作都能生动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闽剧的剧情题材广泛,以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等为主要题材。
其中,闽南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经常被改编成闽剧的剧目,给观众带来了真实而又细腻的戏剧体验。
闽剧还可以借助现代脚本改编成新的剧目,以适应当代观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
闽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闽南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通过表演形式传递了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追求,是福州人民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闽剧也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
而闽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积极参与,关注闽剧的保护与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观赏闽剧演出、参与闽剧培训、传播闽剧知识和支持闽剧的机构等方式,为闽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闽剧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略述
《戏剧之家》2018年第25期 总第289期11戏剧研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们的娱乐形式也在不断增加,闽剧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剧目,在展现民间艺术文化和当地特色基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对地方文化的展现,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业务活动,在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对闽剧这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闽剧这种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闽剧的艺术特征(一)闽剧的表演形式闽剧的表演形式众多,注重细节问题,并且表演形式比较繁琐,在表演中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
闽剧中的每一个表演在演出前和演出中以及演出后都有一套详细的程序,主要包含祭神、正式演出以及送神三个程序,具有严格复杂的演出程序,在演出中,也需要严格遵循这个程序进行闽剧的演出。
闽剧在演出中主要的表演手段有歌舞、介、白等几种,闽剧的完整演绎需要这几种手段之间相互配合。
闽剧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经过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也随着社会发展潮流,闽剧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演变中。
所以,闽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促使闽剧展现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在文化艺术舞台不断传承与发展,这就需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对闽剧中的精华予以保留,去除闽剧中存在的文化糟粕。
在闽剧的表演中,主要表演程序一般包含四个步骤,分别是请神、送祝福、正式演出以及谢神,在请神主要表演的曲目是《八仙》、《双贵子》,在送祝福中可以表演《打长春》,最后谢神的曲目看了一遍表演《科场》。
(二)闽剧的乐器传统的闽剧一般是由七个人组成,被称作“七条椅”,有软硬之分,软片主要是上把位、下把位以及三弦位,硬片主要由大锣位、替鼓、主鼓以及锣仔位组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其中的很多乐器也被其他乐器取代,因为在全球贸易的影响下,也引进了许多的国外乐器,在现在的闽剧表演中,上把的主要乐器是梅胡、板胡、京胡以及大小唢呐;下把的乐器主要是大小唢呐、笛子以及二胡;三弦的乐器主要是大小锣、大提琴、电子琴、古板、倍大提琴,可以看出,在闽剧的表演中,融入了一些西方乐器,利用西方乐器的优势来弥补东方乐器在表演中的不足,能够有效增加音乐中的低音效。
福州闽剧文化传统
福州闽剧文化传统
福州闽剧,作为福建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
闽剧在福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内容深受当地观众喜爱,成为了福州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其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元素,以及细腻的表情和动作,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剧目内容涵盖了历史传统、民间故事和现代题材,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能够与时俱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闽剧作为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在福建地区广受欢迎,还在国内外的戏曲
舞台上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
福州的闽剧团体经常参加国内外的演出交流活动,将福州的戏曲文化传统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闽剧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戏曲爱好者和从业人员的努力,他们不
断探索创新,积极参与戏曲艺术的推广和传承工作。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支持闽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演出、举办比赛、开设培训班等方式,为闽剧文化传统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州闽剧文化传统的魅力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
仅是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广大戏曲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州闽剧文化传统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介绍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介绍福州民间丧葬习俗介绍福州早年民间对于丧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规例,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有许多已经逐渐革新简化,但还有残留痕迹可寻。
下面店铺详细介绍福州民间丧葬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福州民间的丧葬习俗办丧事,首先,旧时有句民谚叫做“七七做,八八烧”,就是说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请道士做道场,或是请和尚尼姑念经,要设灵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汤、唱饭、点塔香。
七七四十九天,并非是足足四十九天,中间“孝男”要拔掉一天,六七是“孝女”日也要拔掉一天,如果是未上寿的“少年亡”(男不到五十岁,女不到四十岁)的就不是七天一七,只有六天了。
这其间有烧纸屋、烧金银箱等等。
七七之后有“烧六旬”(即六十日)要礼祭,烧纸鸭?福?一百日也要烧祭,一百日之后就要等到“周年”(即一年足)到“三年”(即足二年)就要除服,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两年足三年促”除服就是孝服已满可以换吉服,照常,不要为孝服所拘束了。
早年在丧事中有许多陈规陋俗: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
“三年”守孝中不能参加宴会应酬,夫妇不能同房,家属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就要办罪。
民间虽没有这许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内也不喜欢参加喜庆。
如遇必须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
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当年曾国藩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下旨借孝的。
实际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渐淡化亲属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由周年到三年,逐渐拉长,也就逐渐淡忘。
最后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纪念日了)。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过之后,就要服丧。
古时谓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
在服丧中是十分狼狈相的,所以福州有句讽人其貌不扬的人叫“真像孤哀子”,就是这个意思。
上寿的人死亡,有发素帖(即讣告)及企“屏风”的规矩,在素帖及屏风上自称为“不孝男”,在讣告的尾段是这样写的:“不孝男某某等待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
福州的传统工艺品
福州的传统工艺品福州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
作为一座历史名城,福州的传统工艺品丰富多样,体现了福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福州的传统工艺品。
1. 福州剪纸福州剪纸是福州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福州剪纸以剪刀为工具,将纸张进行创意剪裁,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福州剪纸的图案丰富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动物、神话传说等。
剪纸工艺精细,图案生动,是福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福州蜡染福州蜡染是福州传统的染织工艺品,以其独特的技法和鲜艳的色彩闻名。
福州蜡染主要使用蜡烛在绢布上进行蜡绘,然后进行染色。
在染色过程中,蜡绘部分会阻止染料渗透,形成独特的图案。
福州蜡染的图案各异,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
福州蜡染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是当地的特色工艺品。
3. 福州瓷器福州有着悠久的瓷器生产历史,其瓷器工艺传承至今。
福州的传统瓷器以青花瓷为主要代表,青花瓷是在瓷器上以蓝色为主色的传统绘画技法。
福州瓷器的图案多样,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
福州瓷器制作精细,图案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4. 福州牛角雕刻福州牛角雕刻是福州传统的雕刻工艺品,采用牛角为材料进行雕刻制作。
福州牛角雕刻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闻名。
福州牛角雕刻的作品题材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动物等。
福州牛角雕刻工艺唯美精致,富有民间艺术特色。
5. 福州丝绣福州丝绣是福州传统的刺绣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手工而著称。
福州丝绣以真丝线为材料,通过精细的刺绣工艺,在绢布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福州丝绣的图案有花鸟、山水、人物等。
福州丝绣的刺绣密度高,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上是关于福州传统工艺品的介绍。
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工艺品,我们可以了解福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品味到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些传统工艺品不仅是福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关于福州人文风俗
关于福州人文风俗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福州人民热情好客,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形成了独特的福州人文风俗。
以下将从福州的节日文化、传统礼仪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对福州人文风俗进行介绍。
一、节日文化福州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在清明节,福州人民热衷于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他们会亲自前往祖坟,整理墓地,以及烧纸、烧香祭奠祖先。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尊敬,也是一种家族的凝聚力。
端午节是福州人民热衷于龙舟竞赛的日子。
每年的端午节,福州的河流、湖泊上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人们手持彩旗,载歌载舞地助威,为赛龙舟的选手加油打气。
中秋节是福州人民团圆与感恩的日子。
他们会欢聚一堂,共同品尝月饼,并在明亮的月光下赏月。
这是一种传统习俗,表达着福州人对家庭和睦、团结友爱的向往。
二、传统礼仪福州人讲究热情好客,尊重长辈,注重礼仪。
在家庭中,晚辈会行鞠躬礼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福州人会常年举行祭祀仪式,例如祖先的祭拜和庙宇的祭祀等。
他们认为祭拜是对祖先和神明的敬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社交场合,福州人以待客为荣,他们会热情招待客人,主动提供帮助和指引。
同时,在商业交易中,福州人也非常讲究礼节。
他们重视合同的签署和履行,遵守诺言,注重信誉。
这种传统的礼仪观念,不仅表达了福州人的敬意,也促进了社会和谐和文明交往。
三、饮食文化福州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以福州小吃和海鲜为主要特色。
福州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概括来说,福州小吃有“一街一味、十里一风味”的说法。
福州小吃中最为有名的有鼎边糊、桂花糕和福州酸汤等。
鼎边糊是以毛肚为主要原料,加入豆腐、鱼皮、鸡肉等制成的。
它的制作讲究火候和调味,保持了原料的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
桂花糕是由糯米粉制成,搭配特制的桂花酱,糯而不腻、香滑可口。
福州酸汤则是福州独特的鲜汤,主要以酸菜、鱼丸和豆腐等为配料。
酸汤酸而不腻,鲜美可口。
闽南语的表演形式
闽南语的表演形式
哪种表演艺术是用闽南语表达的如下:
闽南地区有很多种戏曲,其中一些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有歌仔戏、梨园戏、潮剧等等。
一、歌仔戏
以闽南歌仔(锦歌)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
二、梨园戏
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
三、潮剧
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闽南方言戏曲的起源:
闽南方言戏曲起源于福建南部地区,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当时,福建南部地区的民间艺人就开始表演一些简单的戏剧形式,如歌舞、说唱等。
这些表演形式主要是为了庆祝节日、祈求丰收和驱邪避灾等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闽南方言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明清时期,福建南部地区的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当时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独角戏、对白戏、杂剧、评话等等。
其中,评话是一种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戏曲形式,它的特点是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闽南方言戏曲的发展还受到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
例如,福建北部地区的潮剧就是由闽南语戏曲发展而来的。
潮剧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京剧、昆曲等多种戏曲艺术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此外,闽南方言戏曲还受到了台湾、南洋等地文化的影响,使得它具有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福建国家级非遗项目
福建国家级非遗项目:
1.福州软木画: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是传统民间雕刻工艺
品中的一朵奇葩。
2.闽派鼓乐:包括“鼓乐”和“吹打乐”,流行于福建各地,
是当地民间重要的音乐形式。
3.福州评话:一种流行于福州地区的曲艺形式,用福州方言表
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4.福州伬艺:是福州地方曲艺之一,用福州方言表演,被誉为
“中国曲艺的活化石”。
5.莆田漆器制作技艺:以雕刻、彩绘等工艺手法制作的传统漆
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6.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客家人创造的大型民居建筑,是世
界民居中璀璨的明珠。
7.漳浦剪纸:以“写实、传神、突出人物”而著称,具有浓厚
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8.泉州木偶戏:又称提线木偶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
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9.闽南皮影戏:又称“皮猴戏”,是闽南地区传统戏剧形式之
一,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格。
10.福州高楼米线:一种传统的福州小吃,以米粉为主料,配以
各种蔬菜、肉类等食材,口感鲜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福州传统宴会的礼俗和禁忌
福州传统宴会的礼俗和禁忌福州传统宴会的礼俗和禁忌福州传统宴会中的许多礼俗和禁忌,因都有一定意义,且并不繁杂,稍加讲究就能做到,现时进行了许多革新,这些礼俗和禁忌仍能保留下来。
语言上的客套:设宴请客,客人来了,主人多说“劳驾,劳驾”,客人遇寿庆抱拳说“拜寿”,时髦的说“健康长寿”;其他的喜庆均统说“恭喜”,唯丧宴,客人以肃然不语表示哀痛为佳,低头紧握主人的手,至多说一声“保重”,千言都在一言中,甚至“无声胜有声”。
在宴会上,主人劝酒说“请重酌”,“没好菜,给侬骗啦”(因为收人家红包,只好谦说“骗”了);客人说“吃好了”,不说“吃完了”(不吉利)或“吃饱了”(粗鲁)。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福州的寿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
太平燕谓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过鞭炮还要等待主人敬酒,在这之前是不能动筷的。
有小孩不懂规矩的,大人就会制止,这是待吃。
不吃是最后一道“全头鱼”。
全头鱼“有头有尾”且象征有余,岂能吃掉?不吃,最后由主人收起,作喜庆后期的“饭配”(下饭菜)或送邻里亲友共享。
盘碗碟的重与不重:婚丧两种宴席,吃完一道菜,盘碗碟皆不能重迭,工作人员来收时也不能重,这是怕触“重丧”和“重婚”的彩头。
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
菜肴中宜与不宜:婚宴和添丁“弥月”宴等不能上鲳鱼,不论桔汁鲳、炖鲳都与“娼”谐音,故不宜,丧宴必须有一碗羊肉,俗称“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着哺乳的举动,所以食羊肉表孝心。
“依奶”(母亲)不能“做八十”:福州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依奶做八十”,所以为母亲做生日不是79岁就是81岁;即使每年都做的,八十岁这一年也不做。
因为福州话中八十与“拔直”(死亡)谐音,做了八十便意味着“拔直”。
拗九节与二月二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伬唱 红裙记 步步跷唱词
伬唱红裙记步步娇唱词
伬唱,福州伬艺,历史上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酬应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这样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俗称伬唱或唱伬。
伬艺发端于福州省城,流行于福州市城乡,乃至古田、屏南各县。
抗日战争期间随着福州人口大量流徙闽北,行艺达南平、建瓯等地。
《红裙记》讲的是福州书生王成龙,嗜赌成性,妻儿衣食无着。
一日,家徒四壁的他又将其妻柳氏娘家的一条红裙当做赌资,转眼输尽。
忍无可忍的柳氏,严辞劝其改邪归正。
王羞恼交加,又不堪赌头逼债,投水闽江,幸被陕商许希和救起带回长安……柳氏以为丈夫已葬身江流,哀痛无极。
船行老板吴二伯怜其不幸,赠银接济。
历十三年,柳氏守节抚孤,效孟母教子以仁义,双手劳作熬过艰难岁月。
其子王达官也渐长大,每日上街卖饼,分担母忧。
王成龙在长安已入赘许家,此时又奉命到福州经商。
在吴二伯船行,偶遇王达官卖饼,知其为亲生骨肉,又闻柳氏之贤,不胜感慨。
达官为谢王赠银,于“亡父忌日”在家宴请这位陕商。
王来到故宅,物是人不非,与柳氏演出一场“欲死还生”。
步步娇是曲牌名;属北小令,双调,并可入套。
步步娇唱词是指该曲牌名的曲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剧中的福州地方风俗与民间文艺
发布: 2009-3-15 17:53 | 作者: 音乐虫子 | 查看: 187次
如同“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的辨证关系一样,植根于民间的闽剧,总是和福州当地的深层文化心理相对应,融合着地理、历史、文化、风尚和语言等因素,处处传递出一种建立在福州世俗生活与关怀之上的质朴、自然、实在的审美情趣,民间理念中的仁义、礼信、廉耻、忠奸、善恶等评判标准都是以民俗民情为切入点和展开层面,甚至演出习俗都与福州社会、福州民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生和民俗是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可以说, 闽剧中处处可见福州地方风俗与民间文艺的影子和面貌,从而勾勒出一幅逼真形象的福州社会风情画卷。
一、闽剧剧目与福州民间文艺
在闽剧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福州民间文艺始终伴随左右,成为闽剧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养料,尤其是闽剧的题材大量来源于此,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平民色彩的剧目。
一为取材于《闽都别记》的《陈靖姑》、《于山得金》、《周艳冰》、《压厝脊》、《荔枝换绛桃》、《缺哥望小姐》等;二为取材于福州评话的《苏百万》、《百蝶香柴扇》、《唐伯虎》、《陈若霖斩皇子》、《桐油煮粉干》等;三为取材于本地的民间传说与真人真事的《马铎郊天》、《大桥十八命》、《儿女痴情》、《三十六拆辕门》、《申屠女》等。
这些已在群众中流传甚广,耳熟能详的故事通过舞台艺术的再加工、再取舍,以一种具象、立体的形式再次展现在民众面前,其中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爱憎分明的主题宗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不仅勾起观众们的共鸣之感,更使他们的艺术感官得到了充分的享受和满足,仿佛身临现场,亲眼目睹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戏曲的魅力就随之流播四处,戏曲就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二、闽剧剧目与福州方言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个地方剧种,语言或方言乃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鲜明的方言特色便是区别地方剧种的首要因素。
闽剧剧目大量运用民间俗语、俚语、谚语,增加了闽剧文学的表现力。
一是俗语的运用。
如《贻顺哥烛蒂》中“刘伯温寻没主”(喻指寻对象、东家)、“新娘一进门,媒人扔过墙”(忘恩负义)、“金刚多明旦”(做事拖拉)、“老妈(婆)讨得好,胜过吃补药”、“一字还未一划”(做事操之过急)、“一文钱买针也要看孔”(做事要认真)、“一条香插两个炉”(男女双方均为独子,婚后亦只生一子)等大量形象、生动、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福州俗语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喜剧氛围,观众无不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二是隐语的运用。
闽剧传统剧目《墦间祭》中齐人
的一段道白堪称经典:“狗,狗,狗,到老食屎记千年,草索牵你落汤(下热水里)你不前,咬粽死没解(咬半天解不开粽子),当路被人嫌,大的爬墙,小的学样,老虎对神仙,想吃豆腐骨,这想法,快靠边,黄的吃肉,白的顶罪,咬人兴兴(不做声),你作愆。
狗,狗,狗,我当你,背后吠,吠反天,哎呵吠反天。
”这里明为骂狗,实为喻人。
一段有关狗的习性的串联将本性难改、不学无术、不切实际、善于嫁祸、暗中使坏的恶人揭露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是谐音的运用。
如《双下山》的一段对白:丑(白):“我是偷下山和尚。
”旦(白):“我是逃下山尼姑。
” 丑(白):“仙桃也是逃,碧桃也是逃。
” 旦(白):“和尚与尼姑,都是桃之夭夭。
” “桃”与“逃”的谐音运用,既暗示妙龄和尚与尼姑,正如桃树一般繁茂,春情盎然,又是对他们追求正常生活大胆行为的肯定,真是含蓄别致,恰到好处。
民间俚俗语言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戏曲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戏曲的传演又进一步丰富了民间文学。
如福州人最熟悉的歌谣:“真鸟仔,泊瓦前,达官弟卖饼卖番钱(番薯片),吴二伯问达官羞怪(可怜)你母,王成龙别气一十三年。
”的歌词就出自《红裙记》。
另一方面,福州方言中也有“不少因戏文中的故事或人物成了具有特定意义的方言词、谚语、歇后语,这说明了许多地方戏的人物、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了。
”如《贻顺哥烛蒂》因主角贻顺哥吝啬成性,最终两手空空的曲折婚史,而成为“奸狡利”(吝啬鬼)的代名词。
《红裙记》中“达官弟卖饼卖番钱”用来说明交好运;“卖嫫做大舅”出《拣茶记》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意寓讽刺不顾家或依靠老婆色相赚取不正当钱财的人;《压厝脊》的徐得兴重德娶丑妻,出了三句俗语:“压厝脊”,讽刺三十几岁还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鬼看了都会退”,比喻长得极丑;“拣,拣,拣,拣个没尾狗。
”以此告诫年轻人找对象不要挑三拣四。
三、闽剧演出习俗与福州民间风俗
(一)“三下抢与派吃演出”的习俗
辛亥革命后,闽剧班社之间竞争激烈,一些艺术水平较低的艺人,为了混饭糊口,趁戏曲演出旺季,拼凑服装乐器,到山区农村演出,索取微薄戏资,每隔几天更换一个班名,一人只分到三、五角至一元,被观众称为“三下抢”戏班。
至演出淡季,就逢村过店“派吃演出”,不拘时候,只要在某村的祠堂大门、墙壁或神庙的戏台柱子上用红纸写明:“某某班经过此地特在贵乡演唱一乐”便可作不速之客,随红纸榜搬进祠堂,乡中当事人就马上鸣锣通知各家派饭,按经济情况分派艺人,人数不定。
像这样的演出习俗多发生在罗源、连江以北山区、闽侯大湖古田等偏远地区,戏曲演出极少,当地民众对戏班的来临十分重视和热情,一般都会诚恳接待,久而久之就形成不成文的惯例。
(二)“封箱”与“开堂”
福州各行当在年终和农历新正,均有谢年封卯、封箱、封柜、封斗以及开堂、开卯、开笔、开斗等等之举,戏班也不例外。
但“江湖班”的这套仪式要比其它班社略早,特别是开堂,定在新年正月初三,这是因为此类班社多在农村演出,禁忌一出门就碰“牛”。
农民正月初四才牵牛犁田耕作,为了一年如意吉利,开个好彩头,“江湖班”就此回避开假之日。
(三)“躲债戏”与避难所
古时,每逢除夕之际,福州市区除专业戏园照常演出外,所有庙堂、会馆均停锣煞鼓,惟有坞尾尚书庙戏台锣鼓喧天,台下挤满了观众,说是看戏,实是躲债。
原来自农历二十四起,索债之人便天天逼债。
一些“慈善家”遂出面捐款,聘请闽剧戏班在尚书庙演戏,通宵达旦,以供债户藏身,如果债主进庙索债,就会被观众轰出,还会挨众人臭骂。
“躲债戏”与尚书庙就成了贫苦百姓的避难所,让他们在凄苦的岁月中感受到人间的一丝温暖。
也是民间社会创造的一种救济机制。
(四)剧目人物与姓氏禁忌
中国农村多一姓聚族而居,赛社祈年,聚金演剧,“凡与剧中人同姓有不利者,则讳而不演,倘伶工不知规避,则大起纠纷;若至弱小乡邻演之,亦视为有意侮辱,构成仇怨。
”如秦氏不观秦侩之戏;严氏不看严嵩之剧;至于剧目中属于大辟之同姓,如《斩马谡》、《铡美(陈世美)案》、《斩包勉》等,均需避开;如果剧目是表现奸臣贼子无恶不作,被审被捉,下场不妙的,若非事先声明同意,也不敢演;“盖村落不比城市之异姓杂居,各自为谋,而野老田夫,天性未泯,知耻近乎勇,礼失求诸野……”(《闽剧历史资料汇编》)一般农村观剧,忌讳甚多,名曰“碰戏彩”。
这是农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总之,深受民间土壤滋养的闽剧,始终负载着福州社会的世俗本色和福州民众的人生体验,舞台上展示的都是福州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人情事态,散发着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应该指出的是,面对闽剧今天日渐衰微的景况,我们必须冷静地反思,是福州地区的观众遗忘了自己的剧种,还是闽剧遗忘了他们?戏曲的草根性、民间性被忽略了,观众从中无法找到日常生活的片段,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民众也就与闽剧渐行渐远了。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借鉴、发挥、继承闽剧平民化、地方化的优良传统,面对新时期的新观众,调整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在剧作内容、表演形式、舞台手法上融入时代的风貌,体现当代福州社会、福州人民的精神境界,反映新的民风民俗等等,闽剧振兴和发展的一天终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