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掌握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10.教学反馈表:设计教学反馈表,包括对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对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教师需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
-点评: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往往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乏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讨论和思考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往往无法准确、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的写作和表达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这几句话从正 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 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 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 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 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 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 又大而无当。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 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页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再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思考:
1.本文与上文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提出的正确观点 又是什么?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 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 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 解大意。
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读书的正确目的
《短文两篇》
《 不 求 甚 解 》
马 南

培 根
《 谈 读 书 》
——
——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15《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

15《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

15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师用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谈读书》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第三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 什么特点?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 神实质”呢? 3.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一、读一读 狡黯( xiá) 滞碍( zhì) 统chóu( 筹 ) 味同jiáo( 嚼 )蜡
诘难( jié) 阐证(chǎn) zǎo( 藻 )饰 咀嚼( jue )
二、记一记
(1)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吹毛求疵 )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
字的推求。( 寻章摘句 ) (3)怡情:( 使心情愉快 ) (4)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不求 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 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15《不求甚解》

15《不求甚解》

马南邨(1912-1966)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 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 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 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 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 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 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 很广,杂文独树一帜, 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 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 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第一部分(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 ):从 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 ):提出虚心的 不求甚解” 提出虚心的“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 ):全面解释 全面解释“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论证。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论证。 不求甚解”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弃整体。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 ):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书要反复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 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的告诉大家:你喜欢 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感悟?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1了解作者。 2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
的论证思路。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福 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 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 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 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 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 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 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 弊的批评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特殊魅力。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第一,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 虎的态度?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 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 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 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 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 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出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九上语文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九上语文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 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 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 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用比喻证明观点。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 如何修剪移接”。
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小结: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书
对比论证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关于札记
本文选自马南邨《燕山 夜话》,属于札记。这 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 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 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 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 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 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 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 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 益。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 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 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 质疑,进行商榷què 。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 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 己的主张。
第三段:全面分析淘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学情分析: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

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理解、积累“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豁然开朗、开卷有益”等词语。

2. 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激趣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走近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着述。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作者: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

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作者:马南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第30页,共38页。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精熟,而亮独 观其大略”。
第31页,共38页。
诸葛亮的读书观:
未晓不妨权放过,
过后须要细思量。
第32页,共38页。
几种读书方法
• 1、品读法。
• 2、摘读法。
• 3、圈点法。
• 4、析读法。
• 5、寻读法。 • 6、助读法。
3.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4.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课本、重要的书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第8页,共38页。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读书有什么作用?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如何论证?
第9页,共38页。
观点1 :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 用归纳论证加以归纳。
观点2 :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观点。
第12页,共38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瑟的秋景,西 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
这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 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13页,共38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10页,共38页。
结构图示
A 读书的目的

读 B 读书的方法

C 读书的作用
目的好处 偏向关系
读书用书
仔细思考
多种读法
几种结合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第11页,共38页。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 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3)读书Biblioteka 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 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马南邨 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这里,向大家推 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o) 好读书(hà
好 o 味同嚼蜡( jiá ) 读好书(hǎo)
掌握下列四字短语 高谈阔论 练达之士 大而无当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欺世有术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观其大略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作者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 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来 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 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 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家居著书。 1626年东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 防腐作用而受寒而死。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 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 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 全面。
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 放过,不必太滞。” 拓展迁移:
1、你爱读书吗?能谈谈你读书的方法吗?
2、自拟读书格言。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忘尽天 涯路;衣带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字词,了解文常知识。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辞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读书观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不求甚解”的含义解读。

比较阅读。

“驳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体验,比较阅读。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读《谈读书》。

一、导入: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欢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板书:谈读书培根)二、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小黑板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一)《谈读书》学习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评价设计:1、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完成目标1。

2、通过背诵、讨论、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

3、通过激发兴趣完成目标3。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名人论读书: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6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7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莹、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苏舜钦以书下酒、毛泽东与书同床共枕、闻一多醉书忘婚等。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书
对比论证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事实论证
不 求 甚 解
驳论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 且放过,不必太滞。 • 意思:不懂处暂且放过, 不因小失大。
析读法
•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 在阅读过程中,对词, 句子,修辞情感基调, 意境等进行品析。这 种读书法过去老师上 课经常教。带有研究 性质。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 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 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衣带渐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 力量!
诸葛亮的读书观:
未晓不妨权放过,
过后须要细思量。
几种读书方法
• 1、品读法。• 4、析读法。 • 2、摘读法。• 5、寻读法。 • 3、圈点法。• 6、助读法。

读 法
•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
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 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 如《春》、《围城》的语言美; 《炊烟》的人情美等。
举 例 论 证
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下了 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人。 你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孔子
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从正 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 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 出读书中的三种偏 向,并论述读书和 经验的关系:相互 补充、相辅相成。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 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 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 的书可只读摘要。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 你如何评价?请谈谈 你的认识和感受。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 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滞碍: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 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 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 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 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 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 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 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 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 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 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 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 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 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 科的书籍,阅读后都 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 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 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 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而“会意”十 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 “会意”,就十分高兴。因 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 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 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 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 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 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短文两篇》
《 不 求 甚 解 》
马 南

培 根
《 论 读 书 》
——
——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 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 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 反复阅读”的观点。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事实论证
不 求 甚 解
驳论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给下列生字注音:
u 怡( yí )情 统筹(chó ) 藻( zǎo)饰 狡黠( xiá )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 )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o 好读书(hà )
好 o 味同嚼蜡( jiá) 读好书(hǎo)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 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 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 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书
对比论证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作用:使人信服。 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 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 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