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皮肤的中医辩证论治,真的是超详细!

皮肤的中医辩证论治,真的是超详细!皮肤病的症状是皮肤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其又可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本节我们将皮肤病的症状及其症状的中医辨证一并讨论。
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自觉症状系指患者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
其主要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等。
自觉症状常因致病因素或诱发原因、病情、个体敏感性不同而有差异。
某些皮肤病仅有瘙痒症状,而另一些则以疼痛为主,如带状疱疹。
(一)瘙痒瘙痒(itching pruritus 简称痒)系一种引人欲搔抓或摩擦的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症状。
其见于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多种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痒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与多种因素有关。
机械性刺激、植物的细刺、动物纤毛及毒刺、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代谢异常均可引起瘙痒。
某些化学介质,如组胺、内肽酶(endopeptidase)、木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及血源性酶等均可为致痒介质。
其中组胺仍居中心地位,内肽酶似可直接引起瘙痒。
中医对瘙痒的辨证分为风痒、热痒、湿痒、虫痒及血虚痒。
⒈ 风痒表现为痒无定处,流窜不定,遍身作痒。
因风性上行,故尤以头面为多,皮损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脉浮。
如瘙痒症、荨麻疹等。
⒉ 热痒临床特点为皮疹色红、肿胀、焮热作痒,遇热加重,痒痛相间,舌红、苔黄,脉数。
如毛囊炎、脓疱疮、疖及丹毒等化脓性皮肤病。
⒊ 湿痒特点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淫成片,缠绵难愈;其因为湿性趋下,故以会阴、下肢多见;舌淡红或红、苔腻或黄腻、脉濡,如坠积性皮炎、湿疹及接触性皮炎。
⒋ 虫痒表现为痒若虫行,部位不定,奇痒难忍,夜间尤甚,如疥疮。
⒌ 血虚痒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日轻夜重。
其因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肌肤失润、血虚生风所致,舌淡或有齿痕、苔净,脉沉细,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二)疼痛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创伤所致的感觉苦楚,为辨别伤害机体刺激强度的感觉。
经方辨治皮肤病思路(105页)【105页】

此六经之由来。
表证
Hale Waihona Puke 表阳证表阴证太阳证
少阴证
麻黄汤、桂枝汤
麻附辛汤、麻附草汤
里证
里阳证
里阴证
阳明证
太阴证
白虎汤、三承气汤
理中汤、四逆汤、走马汤、白散
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阳证
半表半里阴证
少阳证
厥阴证
小柴胡汤、四逆散
予小柴胡汤加味(免煎颗粒,换算成饮片 剂量):柴胡24g,法夏12g,党参10g, 大枣10g,生石膏60g,桔梗12g,炙甘草 6g,生姜6g,1剂。
嘱病人当即开水冲服,门诊留观。1小时后 再诊,发热减退,测T38.6℃,患者自觉精 神好转,头晕、咽干咽痛稍减。继予前方1 剂,嘱次日煎服。
次日再诊,发热已退,测T36.7℃,诸症均 减。前方略作调整,再服4剂而愈。
“抑尝考之仲景治伤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 方,观其问难,明分经络施治之序,缓急之宜,无不反复 辨论,首尾贯赅,如日月之并明,山石之不移也。虽后世 千方万论,终难违越矩度。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 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若能究其的,则三百九十七法, 撩然手胸中也。” 此首将伤寒六经归入八纲辨证的范畴。
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1
应着重领会小柴胡汤方证病机。《伤寒论》第97条:“血 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 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即 小柴胡汤方证病机。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正气 抗力不济,邪气已突破太阳表之藩篱而入里。但正气又并 非过于虚衰,乃奋力抗邪,正邪分争,而停留于半表半里 之少阳部位,形成少阳证。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
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
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
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是论治的前提。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一、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四种诊察方法,亦称“四诊”。
其对皮肤性病的诊断,亦不例外。
(一)望诊望诊就是医者借助视觉来观察病人神态、皮肤、毛发、爪甲和舌、苔等异常变化,以测知机体功能状态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态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和动态,从而得出有神、无神的印象,这对病情的轻重可以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般而言,患者目光有神,精神奕奕,表情自如,意识清楚,反应敏锐,是为“有神”,表明患者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虽得病,其势轻浅;若目光晦黯,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则为“无神”,表明患者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已衰,病情严重。
就皮肤性病而言,新病或病情轻浅者,一般神态改变不大,若病久或病传入里,伤及脏腑气血者,则可表现为无神或失神之象,如痈、疖所致的脓毒血症,严重的药物性皮炎,天疱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望皮损这是诊断皮肤性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观察皮肤损害的不同特点,包括:(1)类型如红斑、丘疹、风团、水疱、鳞屑、脓疱等。
不同类型的皮损,常提供辨证的重要内容。
如红斑,一般提示营血有热,风团提示有“风邪”,脓疱一般提示有“热毒”。
(2)部位很多皮肤性病有其好发部位,这往往有助于诊断。
例如扁平疣常发于颜面部、手背部;硬红斑多发于小腿屈侧等。
中医学还可根据皮损的部位,联系经络脏腑进行辨证治疗。
如发于唇部者多系脾胃经,鼻部者多属肺、大肠经,胸胁部者多为肝、胆经。
(3)颜色不同皮肤性病的损害,其色泽亦可不同,如白癜风和黄褐斑。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
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
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表证】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浅证候。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
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
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见血液异常外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包括炎症、感染、过敏等。
中医学认为,皮肤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循环不畅等原因所致。
因此,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进行个性化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不同,进行辨别和判断。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中医辨证施治的目的是平衡人体的阴阳,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1. 辨证施治的四诊法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使用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通过四诊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准确地辨证施治皮肤病。
2. 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指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治疗皮肤病。
针灸治疗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艾灸治疗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和灸烧来治疗皮肤病。
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和力量的作用,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部位,调理人体的阴阳,改善皮肤病症状。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案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
患者小明,男性,23岁,主要症状为面部长有红色丘疹,伴有瘙痒和灼热感,症状出现已有2个月。
四诊结果显示面色红且有微汗,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数。
根据以上症状,中医辨证为热证。
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地骨皮15克,生石膏30克,丹参15克,黄柏10克,阿胶10克。
以上药材煎煮后,分成两剂,每天分两次服用。
同时,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选择面部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情的恢复。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药学科,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治疗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病被视为一种以皮肤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而其根本原因则通常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和湿热内蕴等有关。
因此,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至关重要。
一、辨证施治的原理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形成不仅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更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施治。
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分析其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辨证,确定病症所属的中医证型。
施治则是指根据所辨证型,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相应的治疗方法,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脉络的正常运行。
二、常见皮肤病的辨证施治1.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起红疹、潮湿、瘙痒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多由脾胃虚弱、湿邪内蕴所致。
治疗湿疹需主要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邪。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白术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2. 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鳞屑、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银屑病多由阴虚阳亢、气血不足等引发。
治疗银屑病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黄柏等,可以内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3. 疱疹疱疹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出现水疱、红斑等症状。
中医认为,疱疹多由湿热内蕴、气血不通所致。
治疗疱疹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等,可通过煎服、外用或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
4. 暗疮暗疮是一种常见的青春期皮肤问题,常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痤疮等症状。
中医认为,暗疮多由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治疗暗疮需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柏、白芷等,可通过煎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治疗。
三、中医对皮肤病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调理人体整体,而非仅仅针对局部症状。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中医将皮肤病归类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辨证施治。
外感病的辨证治疗
外感病主要包括风热病、风寒病和湿热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外
感病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燥湿祛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
效果。
其中,针灸、艾灸和中药汤剂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内伤病的辨证治疗
内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如脾虚湿重、肝
郁气滞等。
中医辨证治疗内伤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
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其他病的辨证治疗
在辨证治疗中,有一些皮肤病不属于外感病或内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对于这些病症,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祛湿、补血活血等方
法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综
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手段,可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但是,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细致的分析病情,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应用。
一、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是皮肤病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皮肤湿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证应当清热利湿,消肿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败毒散、猪苓汤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功效。
二、风热病证风热病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状,常见于疱疹、湿疹等疾病。
治疗风热病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如葛根败毒散、银翘散等,以清热祛风、消肿止痒。
三、血热病证血热病证是指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疹子等症状,常见于荨麻疹、痱子等疾病。
治疗血热病证应当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柴胡清肝汤等,具有凉血祛热、平肝化风的作用。
四、痰湿病证痰湿病证表现为皮肤油腻、潮湿、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丹毒等疾病。
治疗痰湿病证应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甘薏汤、黄连解毒汤等,具有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气滞病证气滞病证表现为皮肤紫暗、紧绷、瘀斑等症状,常见于瘀血性疾病如瘀血瘀斑、瘀疮等。
治疗气滞病证应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护肝通脉丸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六、阴虚病证阴虚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治疗阴虚病证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安神。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汤等,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祛风除湿、凉血祛热、祛湿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等治疗原则。
在实际治疗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辩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皮肤病中医诊疗特点及几种皮肤病的治疗思路和体会

皮肤病中医诊疗特点及几种皮肤病的治疗思路和体会皮肤病中医诊疗特点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湿热毒邪等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患者身体的影响,从而采用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皮肤病时,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类型的皮肤病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有关。
在治疗皮肤病时,需要通过药物和其他方法调整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内部环境稳定。
3.清除湿毒湿毒是导致许多皮肤问题的罪魁祸首。
中医治疗皮肤病时,需要清除体内湿毒,并采取一些措施促进身体的排毒功能。
4.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皮肤病时,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几种皮肤病的治疗思路和体会1.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起泡、渗液等。
中医认为湿热毒邪是导致湿疹发生的主要原因。
治疗湿疹需要清除体内湿毒,调整阴阳平衡。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中药外用或内服,如龙胆泻肝丸、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此外,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和鳞屑等。
中医认为银屑病与气血不畅有关。
治疗银屑病需要调整气血平衡,清除体内湿毒。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中药外用或内服,如黄连上清丸、血必净口服液等。
此外,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3.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和丘疹等。
中医认为痤疮与湿毒有关。
治疗痤疮需要清除体内湿毒,并通过药物调整阴阳平衡。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中药外用或内服,如桃花扇、黄连上清丸等。
此外,在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总体而言,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特点是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皮肤疾病的辨证与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皮肤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皮肤健康的各种问题,如湿疹、痤疮、银屑病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诊疗方法,以疾病的整体特征为基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因、气血运行情况等因素,从而实现对皮肤疾病的针对性治疗。
本文将从辨证和治疗两个方面探讨中医对于皮肤疾病的独特性与优势。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
在面对皮肤疾病时,中医师会通过观察、问诊、闻识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信息,进而进行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察色、查寒温、问病因等步骤。
通过观察皮肤颜色、质地等进行判断,再结合患者的寒热感受和病因分析,从而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中医辨证分类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指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判断;闻则指医师通过闻气体的气味、判断身体有无汗臭等信息;问是指医师向患者询问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因素;最后是切,医师通过对脉搏的触诊来了解病情。
这些方法都是中医师对患者进行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在进行皮肤疾病的辨证时,中医通常会根据疾病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
体质的分类不同于疾病的分类,它描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中医体质辨识主要依靠舌诊、脉诊、问诊等方式进行,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度、脉搏的节律和力度等,可以确定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而针对体质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对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医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
1.药物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对于皮肤疾病也有广泛的运用。
中草药的药性辛寒苦甘酸等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病症,中医会选择不同的草药配方进行治疗。
同时,中草药还可以外用于皮肤病灶,起到直接调理皮肤的作用。
中医还采用了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促进病症康复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皮肤病是指身体表面皮肤出现的各种异常症状,如红肿、瘙痒、起疱等。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已经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经验。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皮肤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根据辨证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情所属的病机,从而针对性地施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不同病机类型,并根据不同病机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例如,对于湿疹病机,中医注重清热燥湿,一般使用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中药,如黄连、苍术等;对于牛皮癣病机,中医则注重血液瘀滞的排毒,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等。
二、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以其天然、温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白芷、黄柏、黄连、苍术、牛黄等。
其中,白芷具有祛风湿、止痒的作用;黄柏具有抗菌、消炎、收敛的作用;黄连则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根据具体情况,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药也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治疗皮肤病。
例如,中药熏洗、药浴、药膏等外用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部位,起到抑制病变、缓解症状的效果。
三、穴位疗法中医经典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系统与皮肤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足三里、曲池等。
例如,风池位于颈部后方,刺激该穴位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足三里位于小腿前部,刺激该穴位可以益气活血、健脾化湿。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病情、缓解症状。
四、调理养生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调理养生,即改善患者的内环境,增强机体抵抗力。
中医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认为情绪压力、饮食习惯等因素与皮肤病密切相关。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其症状多样化,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主张要从整体上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
下面将从中医辨证理论和施治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扮演着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角色。
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中医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
辨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皮肤病多是由内热、湿热、血瘀等引起,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 内热型皮肤病内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火盛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地黄等,常配以绿豆、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材。
2. 湿热型皮肤病湿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湿、油腻,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薏苡仁、茵陈等,常配以白术、橘红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3. 血瘀型皮肤病血瘀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紫或暗红,伴有疼痛、瘀点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赤芍等,常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施治强调整体调理,以患者个体的差异为依据,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施治方法: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缓症状、提高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中医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有煎药洗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2. 中药内治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治方法有煎药汤剂、中药颗粒等。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皮肤病是很常见的疾病,而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且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特点和治疗方法,以及与西医的区别。
一、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特点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进行。
首先,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形态等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类型。
例如,如果患者的皮肤呈现红肿、瘀斑等症状,则可能是湿热病变或者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问题。
其次,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描述和病史来辨别疾病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有过敏史,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皮肤问题。
再次,问诊是指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病情,例如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从而判断疾病的内因和外因。
最后,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和皮肤进行诊断,例如判断患者体内湿热的程度或者阳气的流通情况,从而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主要依据辨证结果,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治愈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医常用中药来治疗皮肤病,根据不同辨证类型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例如,对于湿热病变,可以使用泻火清热的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等;对于气虚病变,可以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皮肤病,针灸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速康复。
3. 中药外治法:中医也常用中药外敷的方式来治疗皮肤病。
例如,对于湿热病变,可以用中药煎煮后敷在患处,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与西医在对待皮肤病的方法上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理的诊断和治疗。
其次,中医治疗皮肤病更注重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西医则更加依赖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
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

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
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是指中医在诊断皮肤病时,遵循中医辨证的思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变化,来确定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的思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望、闻、问、切。
其中望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指听取病人的言语、声音、呼吸等;问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切指按摩病人的腧穴、经络以及病变部位等。
在辨证过程中,中医需要结合病人的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湿疹时,中医需要辨别患者体内湿气的性质、湿热、湿寒等不同类型,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如调节饮食,引导体内湿气排出等。
综上所述,皮肤科的中医辨病辨证思路是一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思路。
通过丰富的辨证经验和熟练的技能,中医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皮肤疾病的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皮肤疾病的疗效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皮肤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外貌形象。
传统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解决皮肤疾病,针对病因、病机、病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并个体化地选用中药、中药外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对于皮肤疾病的疗效,并举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主要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方法。
中医认为,皮肤疾病是机体内外环境不平衡引发的病理变化,其发病机理包括风邪、湿邪、寒邪、热邪等多种病因。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从舌诊、脉诊、面色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辨证,确定病因、病机以及病位,以便针对根源治疗。
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辨证论治中广泛应用中草药作为治疗手段,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组织修复。
常用中药有黄连、白芍、黄柏等,具有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等作用。
在患者的体质辨证基础上,个体化地选择中药组方,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中药外用:中医还采用中药外用的方式治疗皮肤疾病,例如湿疹、牛皮癣等常采用中药煎汤或外敷的方式。
中药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部位,起到抗炎、镇痛、止痒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外用材料有枳实、苡仁、地龙等。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治疗皮肤疾病中,针灸可以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灶的恢复,并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
三、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1. 湿疹治疗: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在其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燥湿利湿等方剂治疗。
例如,用黄连、玄参等清热燥湿的草药,达到湿疹的治疗效果。
2. 牛皮癣治疗:牛皮癣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也有良好的疗效。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
皮肤病学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皮肤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机能失调或病理变化,而外因则包括环境因素、感染、过敏等。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针对不同的辨证,内治法中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湿热、热毒炽盛型皮肤病,可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而对于血热、血瘀型皮肤病,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丹参等。
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调理,如气虚、阴虚型皮肤病可采用补气养阴的中药,如黄精、枸杞子、人参等。
除中药外,针灸、艾灸、中药外敷等也是内治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例如,针灸可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皮肤病变;中药外敷可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和修复。
总之,内治法中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皮肤病治疗的核心。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治愈皮肤病的目的。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对皮肤病来说,中医大多依照这种原则辨证施治。
比如,对于银屑病,进展期多以血热风燥为病机,治则以凉血祛风、清热解毒为主;静止期或消退期则以或血瘀、或血燥、或风寒湿阻络为病机,分别采取活血解毒通络、养血祛风润燥和祛风除湿通络为法;而对红皮病型则以热入营血为病机,治则以清营凉血、解毒消斑为法。
同样,不同的疾病只要发病机制相同,其治则和方法也可相同。
如慢性湿疹、风热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只要其具有血虚风燥的病机,就均可用养血祛风润燥的治法,用当归饮子加减。
杨教授评价指出,中医治病是建立在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对疾病病因病机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既重视整体又重视局部,无论是辨病还是辨证,均紧紧依靠临床实际的潜方用药,才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治疗目的。
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杨教授的体会是,皮肤病的局部辨证一方面要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一方面要辨皮肤病的性质。
常见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
自觉症症状最常见的是瘙痒,其次是疼痛,另外还有灼热、麻木感等。
辨瘙痒:瘙痒可见于急性皮肤病,也可见于慢性皮肤病。
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与外风有关,常见风寒、风热、风湿热等,致病特点是发病迅速、症状流窜不定,如,寒冷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急性湿疹等;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病。
而寒邪除有外邪侵袭外,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而致。
辨疼痛:皮肤病的疼痛一般多由寒邪、热邪或痰凝血瘀,经络受阻所致。
寒性疼痛往往遇凉遇寒加重,得温缓解,如寒冷性多型性红斑;热性疼痛局部发红灼热,如带状疱疹急性期;痰凝血瘀性疼痛多为疼痛部位固定,局部可见青紫或瘀斑或痰核结节,如结节性红斑。
还有一种疼痛是“不荣则痛”,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气虚鼓动无力、经脉不通、肌肤失养所致。
辨它觉症状:它觉症状是指皮损表现,也就是病变的形态。
不同的皮肤病有不同的皮损特点,而相同的皮损表现也可见于多种皮肤病中。
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皮损主要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和脓疱。
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发展而来,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和继发性色素痕。
不同的皮损反应不同的病邪性质,如充血性红斑多与血热有关、瘀点瘀斑与血热或血瘀或血虚有关;白色风团与风寒有关,红色风团与风热有关;水疱脓疱多与湿邪毒邪有关。
全身辨证杨教授介绍说,全身辨证主要是结合望、闻、问、切,即通过望神色形态和舌象、闻声音嗅气味;问主诉、病史、诊疗过程、问寒热、汗液、二便、妇女月经、接触史等;切脉、触按局部病变等,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病邪性质、患者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状况。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内治法★祛风法包括疏风清热法,用于风热证——方选银翘散等;祛风散寒,用于风寒证——方选麻黄汤等;祛风胜湿法,用于风湿证——方用独活寄生汤等;搜风通络法,用于顽癣类——方用乌蛇蝉衣汤、全虫方等。
★清热法清热解毒法,用于实热证——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证——方用犀角地黄汤等。
★祛湿法清热利湿法,用于湿热证或暑湿证——方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清暑汤等;健脾除湿法,用于脾虚湿盛证——方用除湿胃苓汤等;滋阴除湿法,用于阴虚湿热证——方用滋阴除湿汤;温阳除湿法,用于阳虚湿盛证——方用升阳除湿防风汤。
★润燥法养血润燥法,用于血虚风燥证——方用当归饮子;凉血润燥法,用于血热风燥证——方用凉血消风散等。
★活血法理气活血法,用于气滞血瘀证——方用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法,用于瘀血凝滞证——方用通窍活血汤等;补气活血法,用于气虚血瘀证——方用补阳还五汤等。
★温通法温阳散寒法,用于寒湿阻滞证——方用当归四逆汤等;温阳通络法,用于寒湿阻络证——方用阳和汤等。
外治法皮肤病除内治外,还包括外治。
临床上应用也须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皮损的不同形态和疾病性质来选择不同性质的溶液、散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另外还有针刺、拔罐等方法。
杨素清教授总结说,中医治疗皮肤病,既辨病,也辨证,更多的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
消风散是治疗皮肤病的有名方剂导读:消风散,《外科正宗》卷四方。
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
水煎,食远服。
功能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治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或风热隐疹,遍身云片癍点,时隐时现。
近代常用治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风湿热邪为患者。
(编辑/王超)消风散《外科正宗》石膏、知母、苍术、当归、生地黄、荆芥、防风、苦参、蝉衣、胡麻、牛蒡子各一钱(15g)甘草、木通各五分(10g)上药水煎,空腹服。
本方是治疗皮肤病的有名方剂。
从组成看,是白虎汤的加味方。
白虎汤清热止汗,本来可以治疗一些伴有恶热、多汗、烦躁等全身症状的皮肤病。
加苍术,为苍术白虎汤,治疗白虎汤证见身体困重、舌苔腻、浮肿倾向者。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均为中医的散风发表药,是治疗皮肤瘙痒、发疹、发热的常用药物。
苦参、木通有利尿清热作用,多用于小便不利、浮肿伴皮肤瘙痒、身热、流黄水者。
当归、生地黄、胡麻有养血润燥的作用,治疗皮肤枯燥。
全方有良好的抗过敏、抗炎、镇静作用,并有扩张皮肤血管、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的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多用于荨麻疹、急慢性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急性肾炎等伴见以下方证者:1.皮肤瘙痒、或发疹块、搔之渗液、久发难愈;2.发热感、烦躁、口渴;3.浮肿倾向或小便不利。
止痒方法大全1、湿疹:a、湿疹止痒偏方之食疗(1)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能有效达到止痒的效果。
(2)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4)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5)红小豆煮水代茶饮,要半年时间。
并敷患处。
(6)经常喝百合粥润肺也可止痒。
(7)你也可以试试喝藿香正气水并涂患处。
(8)、白芷4克,青黛3克,生地、地肤子、马齿苋、败酱草、紫草、荷叶、白藓皮各9克。
痒甚加莲心4克;大便干燥加瓜蒌10克,渗出物多加苦参6克,苡米9克,滑石10克。
湿疹止痒偏方:(1)、取陈醋(最好用镇江陈醋)250毫升,樟脑丸1个,于陈醋内浸泡3天后,用醋搽患处,每日3次,至治愈。
(2)、取玉米须适量,将玉米须烧灰存性,研为末,以香油调拌,外敷患处。
(3)、用绿豆粉30克,醋30毫升,蜂蜜9克,冰片3克。
绿豆粉炒成灰黑色,加入醋、蜂蜜、冰片,共调和为胶状,摊油纸上,当中留孔,敷于患处。
(4)、切开茄子的蒂,用蒂每天揉擦受损的双手。
b、注意事项: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注意调整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类,海鲜贝类食物应禁用、以清淡饮食为好;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
2、气奔怪病(皮肤下面发响声,遍身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亦不止痒)。
用虎杖、人参、青盐、细辛各一两,加水煎作一服饮尽。
3、恶疮痂痒。
用匾蓄捣烂封患处,痂落病愈。
4、耳鸣耳痒(耳中如闻流乐声及风声,不治成聋)用新掘得的生乌头,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内。
一天换二次,几天病愈。
5、阴囊湿痒止痒。
用松叶煎汤多洗。
6、阴疮湿痒。
用槐枝煎水热洗。
7、阴痒生疮。
用紫梢花一两、胡椒半两,煎汤温洗,数次即愈。
8、阴汗湿痒。
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9、丝瓜瓤蒜瓣除湿解痒:丝瓜瓤与蒜瓣煎水坐浴可治阴囊湿疹及女阴瘙痒。
10、头痒生疮。
用楸叶捣汁涂搽。
11、眼来涩痒。
用狗胆汁点眼。
12、诸痔发痒。
用全蝎不拘多少,烧烟熏痒处,即效。
13、间疮痛痒。
煮薤叶,捣烂后涂患处。
14、肛门虫痒止痒。
用水银枣膏各二两,研匀,棉花裹成小球,送进肛门,次日虫出。
15、阴汗湿痒。
用炉甘石一分、蚌粉半分,共研为末,敷患处。
16、溃痈作痒。
用盐抹患处周围,痒即止。
17、身上如有虫行。
用盐斗和水一石煎热洗澡,连洗三、四次,有效。
18、头痒生疮。
用白鸽屎五合,加醋煮开三次,捣烂敷涂。
一天三次。
白鸽肉:解药毒,治恶疮、疥癣、白癜风等。
19、脐虫怪病(腹硬如铁,脐中流水,如虫爬行,痒不可忍)。
用苍术煎成浓汤洗浴。
另以苍术末加麝香少许,水调匀服下。
20、双目痒痛。
用黄连浸乳中,随时取汁点眼。
21、取花椒一把,放碗里用开水沏半碗,取另一碗扣上面焖,焖好后澄出花椒水。
碗里的花椒可留用,两三次后换掉。
然后用纱布沾花椒水擦洗患处即可。
22、扑尔敏可止痒:将扑尔敏片用唾液浸湿后稍用力擦抹瘙痒处,此法也可用于蚊虫叮咬后的皮肤瘙痒,亦很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