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
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
“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对皮肤病来说,中医大多依照这种原则辨证施治。

比如,对于银屑病,进展期多以血热风燥为病机,治则以凉血祛风、清热解毒为主;静止期或消退期则以或血瘀、或血燥、或风寒湿阻络为病机,分别采取活血解毒通络、养血祛风润燥和祛风除湿通络为法;而对红皮病型则以热入营血为病机,治则以清营凉血、解毒消斑为法。

同样,不同的疾病只要发病机制相同,其治则和方法也可相同。

如慢性湿疹、风热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只要其具有血虚风燥的病机,就均可用养血祛风润燥的治法,用当归饮子加减。

杨教授评价指出,中医治病是建立在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对疾病病因病机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既重视整体又重视局部,无论是辨病还是辨证,均紧紧依靠临床实际的潜方用药,才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治疗目的。

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
局部辨证
杨教授的体会是,皮肤病的局部辨证一方面要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一方面要辨皮肤病的性质。

常见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

自觉症症状最常见的是瘙痒,其次是疼痛,另外还有灼热、麻木感等。

辨瘙痒:瘙痒可见于急性皮肤病,也可见于慢性皮肤病。

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与外风有关,常见风寒、风热、风湿热等,致病特点是发病迅速、症状流窜不定,如,寒冷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急性湿疹等;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病。

而寒邪除有外邪侵袭外,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而致。

辨疼痛:
皮肤病的疼痛一般多由寒邪、热邪或痰凝血瘀,经络受阻所致。

寒性疼痛往往遇凉遇寒加重,得温缓解,如寒冷性多型性红斑;热性疼痛局部发红灼热,如带状疱疹急性期;痰凝血瘀性疼痛多为疼痛部位固定,局部可见青紫或瘀斑或痰核结节,如结节性红斑。

还有一种疼痛是“不荣则痛”,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气虚鼓动无力、经脉不通、肌肤失养所致。

辨它觉症状:它觉症状是指皮损表现,也就是病变的形态。

不同的皮肤病有不同的皮损特点,而相同的皮损表现也可见于多种皮肤病中。

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皮损主要有斑疹、丘疹、
风团、结节、疱疹和脓疱。

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发展而来,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和继发性色素痕。

不同的皮损反应不同的病邪性质,如充血性红斑多与血热有关、瘀点瘀斑与血热或血瘀或血虚有关;白色风团与风寒有关,红色风团与风热有关;水疱脓疱多与湿邪毒邪有关。

全身辨证
杨教授介绍说,全身辨证主要是结合望、闻、问、切,即通过望神色形态和舌象、闻声音嗅气味;问主诉、病史、诊疗过程、问寒热、汗液、二便、妇女月经、接触史等;切脉、触按局部病变等,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病邪性质、患者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状况。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内治法
★祛风法
包括疏风清热法,用于风热证——方选银翘散等;
祛风散寒,用于风寒证——方选麻黄汤等;
祛风胜湿法,用于风湿证——方用独活寄生汤等;
搜风通络法,用于顽癣类——方用乌蛇蝉衣汤、全虫方等。

★清热法
清热解毒法,用于实热证——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证——方用犀角地黄汤等。

★祛湿法
清热利湿法,用于湿热证或暑湿证——方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清暑汤等;
健脾除湿法,用于脾虚湿盛证——方用除湿胃苓汤等;
滋阴除湿法,用于阴虚湿热证——方用滋阴除湿汤;
温阳除湿法,用于阳虚湿盛证——方用升阳除湿防风汤。

★润燥法
养血润燥法,用于血虚风燥证——方用当归饮子;
凉血润燥法,用于血热风燥证——方用凉血消风散等。

★活血法
理气活血法,用于气滞血瘀证——方用桃红四物汤等;
活血化瘀法,用于瘀血凝滞证——方用通窍活血汤等;
补气活血法,用于气虚血瘀证——方用补阳还五汤等。

★温通法
温阳散寒法,用于寒湿阻滞证——方用当归四逆汤等;
温阳通络法,用于寒湿阻络证——方用阳和汤等。

外治法
皮肤病除内治外,还包括外治。

临床上应用也须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皮损的不同形态和疾病性质来选择不同性质的溶液、散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另外还有针刺、拔罐等方法。

杨素清教授总结说,中医治疗皮肤病,既辨病,也辨证,更多的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

消风散是治疗皮肤病的有名方剂
导读:消风散,《外科正宗》卷四方。

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

水煎,食远服。

功能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治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或风热隐疹,遍身云片癍点,时隐时现。

近代常用治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风湿热邪为患者。

(编辑/王超)
消风散《外科正宗》
石膏、知母、苍术、当归、生地黄、荆芥、防风、苦参、蝉衣、胡麻、牛蒡子各一钱(15g)甘草、木通各五分(10g)上药水煎,空腹服。

本方是治疗皮肤病的有名方剂。

从组成看,是白虎汤的加味方。

白虎汤清热止汗,本来可以治疗一些伴有恶热、多汗、烦躁等全身症状的皮肤病。

加苍术,为苍术白虎汤,治疗白虎汤证见身体困重、舌苔腻、浮肿倾向者。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均为中医的散风发表药,是治疗皮肤瘙痒、发疹、发热的常用药物。

苦参、木通有利尿清热作用,多用于小便不利、浮肿伴皮肤瘙痒、身热、流黄水者。

当归、生地黄、胡麻有养血润燥的作用,治疗皮肤枯燥。

全方有良好的抗过敏、抗炎、镇静作用,并有扩张皮肤血管、
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的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多用于荨麻疹、急慢性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急性肾炎等伴见以下方证者:
1.皮肤瘙痒、或发疹块、搔之渗液、久发难愈;
2.发热感、烦躁、口渴;
3.浮肿倾向或小便不利。

止痒方法大全
1、湿疹:
a、湿疹止痒偏方之食疗
(1)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能有效达到止痒的效果。

(2)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4)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5)红小豆煮水代茶饮,要半年时间。

并敷患处。

(6)经常喝百合粥润肺也可止痒。

(7)你也可以试试喝藿香正气水并涂患处。

(8)、白芷4克,青黛3克,生地、地肤子、马齿苋、败酱草、紫草、荷叶、白藓皮各9克。

痒甚加莲心4克;大便干燥加瓜蒌10克,渗出物多加苦参6克,苡米9克,滑石10克。

湿疹止痒偏方:(1)、取陈醋(最好用镇江陈醋)250毫升,樟脑丸1个,
于陈醋内浸泡3天后,用醋搽患处,每日3次,至治愈。

(2)、取玉米须适量,将玉米须烧灰存性,研为末,以香油调拌,外敷患处。

(3)、用绿豆粉30克,醋30毫升,蜂蜜9克,冰片3克。

绿豆粉炒成灰黑色,加入醋、蜂蜜、冰片,共调和为胶状,摊油纸上,当中留孔,敷于患处。

(4)、切开茄子的蒂,用蒂每天揉擦受损的双手。

b、注意事项: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注意调整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类,海鲜贝类食物应禁用、以清淡饮食为好;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

2、气奔怪病(皮肤下面发响声,遍身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亦不止痒)。

用虎杖、人参、青盐、细辛各一两,加水煎作一服饮尽。

3、恶疮痂痒。

用匾蓄捣烂封患处,痂落病愈。

4、耳鸣耳痒(耳中如闻流乐声及风声,不治成聋)用新掘得的生乌头,乘湿削如枣核大,塞耳内。

一天换二次,几天病愈。

5、阴囊湿痒止痒。

用松叶煎汤多洗。

6、阴疮湿痒。

用槐枝煎水热洗。

7、阴痒生疮。

用紫梢花一两、胡椒半两,煎汤温洗,数次即愈。

8、阴汗湿痒。

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9、丝瓜瓤蒜瓣除湿解痒:丝瓜瓤与蒜瓣煎水坐浴可治阴囊湿疹及女阴瘙痒。

10、头痒生疮。

用楸叶捣汁涂搽。

11、眼来涩痒。

用狗胆汁点眼。

12、诸痔发痒。

用全蝎不拘多少,烧烟熏痒处,即效。

13、间疮痛痒。

煮薤叶,捣烂后涂患处。

14、肛门虫痒止痒。

用水银枣膏各二两,研匀,棉花裹成小球,送进肛门,次日虫出。

15、阴汗湿痒。

用炉甘石一分、蚌粉半分,共研为末,敷患处。

16、溃痈作痒。

用盐抹患处周围,痒即止。

17、身上如有虫行。

用盐斗和水一石煎热洗澡,连洗三、四次,有效。

18、头痒生疮。

用白鸽屎五合,加醋煮开三次,捣烂敷涂。

一天三次。

白鸽肉:解药毒,治恶疮、疥癣、白癜风等。

19、脐虫怪病(腹硬如铁,脐中流水,如虫爬行,痒不可忍)。

用苍术煎成浓汤洗浴。

另以苍术末加麝香少许,水调匀服下。

20、双目痒痛。

用黄连浸乳中,随时取汁点眼。

21、取花椒一把,放碗里用开水沏半碗,取另一碗扣上面焖,焖好后澄出花椒水。

碗里的花椒可留用,两三次后换掉。

然后用纱布沾花椒水擦洗患处即可。

22、扑尔敏可止痒:将扑尔敏片用唾液浸湿后稍用力擦抹瘙痒处,此法也可用于蚊虫叮咬后的皮肤瘙痒,亦很显效。

23、糊盐水止痒除顽疾:把食用精盐用旺火炒成黑色保存待用。

每天取出少许溶于温水,用卫生棉球或消毒纱布蘸取该液体擦拭患处,一般每日3—5次。

或用食盐水洗涤、涂搽,可以止痒。

24、蚊虫叮咬后止痒:用切成片的大蒜在被蚊虫叮咬处反复擦一分钟,有止痛去痒消炎作用。

25、大蜘蛛治蝎子蜇:被蝎子蜇后,就地找来一只大蜘蛛放在被蜇的地方,蜘蛛将蝎子的毒液往嘴里吸,很快消肿止痛。

26、生石灰水止痒:用生石灰适量加水烧开,待凉到手下去为宜,连续洗三四次,即可去痒痛消肿。

27、治老年皮肤瘙痒:取50克百部(中药店均有售),用半斤高度白酒,放在瓶子里密封浸泡,一周后即可使用。

使用时,洗净患处,用棉花蘸药液少许涂擦,止痒有效。

28、全身发痒。

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29、莴笋叶治皮肤痒:莴笋叶一把放在锅里用水煎,开锅约3分钟左右,待水降至适当温度,用来擦洗患处,每天洗一两次后症状很快消失了。

30、大葱叶可止痒:将鲜大葱叶剥开,用葱叶内侧擦拭被毒虫咬过的红肿痒处,反复擦几遍后就不痒了,一天后红肿也消失了。

31、西瓜皮可止痒:被蚊子叮咬后,可用西瓜皮反复涂抹一分钟,再用清水洗净,止痒消肿快。

32、绿豆煮水,煮沸后,即可用煮绿豆的水擦洗。

33、皮肤发痒时,可将一撮香灰放在容器内,滴上几滴水,使其呈糊状,敷于患部,即可止痒。

34、曼秀雷敦的薄荷膏先涂在包包上,然后蘸点盐在薄荷膏上,混着一起涂,比例基本是1:1,5秒就不痒了,
35、揉血海穴老年人身上经常瘙痒,用艾条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住。

这个方法效果最好,而且很方便。

36、艾叶、千里光各30克,加水浓煎后温洗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②艾叶、防风、荆芥穗各10克,煎水熏洗。

37、取冰硼散适量(视疱疹损害小而决定用量),用凡士林调为稀糊状。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将药糊调匀外敷患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次,连续用药5-7天可愈。

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

38、用温热的隔夜茶洗头或擦身,茶中的氟能迅速止痒,还能防治湿疹。

39、醋加甘油治瘙痒:将白醋与甘油按3∶7的比例混合,每天1次或每星期2~3次,浴后立即涂抹患处的皮肤
40、风油精能治脚气,每天睡前用温水洗脚后,用棉签蘸适量风油精涂于患处,一般连续使用5天,就能基本达到止痛、止痒的作用。

如果伴有水疱,应先用针将水疱挑破,再用风油精。

41、药醋疗法:取苦参lO0克,加入食用白醋适量,浸泡3—5天即成。

洗浴时,加入苦参醋液30-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签蘸药液外搽瘙痒处,每日2—3次,连用5—7天。

42、药酊疗法:取夜交藤、鸡血藤、乌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适量,浸泡1用即成。

洗浴时,加入药浓30一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连用5—7天。

43、药浴疗法:取荆芥、防风、苦参、丝瓜络、蛇床子、当归各30g,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一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5—7天。

44、填脐疗法:取红花、紫草、山桅、大黄各等量,研为细末,加冰片适量,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使用时每次取药末少许,加凡士林调成蝴状,外败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1—2周。

45、足浴疗法:取苦参、癣皮、蛇床子、虫衣、红紫草、防风各1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l剂,连用5—7天。

46、填足疗法:取刺蒺藜、何首乌个等量,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洗浴后,取药末适量,加米醋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
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晚贴敷,次晨取下,连用7—10天。

47、苹果疗法:把苹果切成片,在瘙痒处涂擦,可使皮肤爽滑舒适,每天擦几次,连擦3天以上。

48、用香菜泡酒涂抹,这样很快就可以止痒;如果是长痱子则可以用苦瓜煮水洗澡,效果也非常好。

49、用韭菜或麻杏甘石汤煮水洗澡,不但可治皮肤痒,对头皮屑、头皮痒等症状也有效果。

50、阿斯匹林消肿止痒法蚊子叮咬后奇痒难忍,可将1片阿斯匹林碾碎,用清水调成糊状,涂在患处,即可消肿止痒。

阿斯匹林治脚癣法取1份阿斯匹林药片、2份药物牙膏,搅拌均匀涂于患处,每日2~3次,可治脚癣。

51、治足癣:鲜生姜100克切片,加食盐50克,清水1000克,放铁锅内煮沸10分钟,待稍温倒入水盆中泡脚,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一般泡5~7次,大多可痊愈。

用生姜煎水,擦洗皮肤能止痒,治疗皮肤瘙痒症
52、萝卜叶治冻疮,采了一把萝卜叶子回来煲水,然後把煲好的水连同萝卜叶一起泡,
泡到水凉了为止,可以立刻止痒。

这样多泡几次,冻疮就没了,很见效的。

53、过敏性皮肤痒菜瓜蒲(丝瓜乾,洗碗用,但必须没有用过)老姜(二、三片)黑糖合煮,像烧开水样,煮开後,仅喝汤,如喝开水,喝了就渴,直到消肿止痒为止。

54、抹橄榄油,或用鲜橄榄100克,捣烂,加适量水煎,使药液呈青色为度,用消毒棉花吸药液敷患处治湿疹效果奇佳。

55、荨麻疹偏方麸皮一斤(即小麦皮,饲料店有售),使病人在静室内宽衣、避风,手抓大把麸皮,遍擦患处(磨擦)三二下(可算易知易行的了)然後穿上衣服,一盏茶功夫,疹块不见了,神验,疹块消失後,即可洗澡,生活照常,并无禁忌。

56、过敏性皮炎方凡因接触油漆、花粉、某种野草或化学物质而引起的全身瘙痒,并有大小不等的丘疹、程度不同的奇痒,甚至皮肤红肿、有渗液等病状,可用甘草适量加水煎煮,过滤去渣取药液,外洗患处,可见效。

57、氯霉素眼药水治湿疹有些肥胖,又患有糖尿病的人,隔不了多少日子,皮肤常出现湿疹(俗称"腌")。

一般发生在上胳肢窝、乳房底部、腹股沟折叠处,用氯毒素眼药水滴洗患处,用过两三次后,湿疹症状逐渐消失,皮肤完好。

做法:患处用淡高锰酸钾水洗净擦干后,将氯霉素眼药水滴于湿疹处,早、晚各一次。

58、蛋黄油治疗皮肤湿疹
新鲜鸡蛋10个洗净煮熟,将蛋黄放入铁勺内于炭火上熬炼取油脂(10个鸡蛋约取10-15毫升油脂),去渣后将蛋黄油直接抹患
部,每天1次,一般用药后局部发红、渗液,瘙痒等即减轻,经3-5次即可痊愈。

又有人用蛋黄油治疗皮癣、脚癣和头癣,亦获良效。

59、治油漆过敏性皮炎
先用新鲜的乌桕木业250克水煎洗患处,再用鲜韭菜(连根)250克捣烂绞汁涂患处。

先洗后涂,每日3次。

次日好转,3日痊愈。

60、云南白药治婴儿湿疹
治疗顽固性婴儿湿疹,可先将患处用双氧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棉签蘸干,撒上一层云南白药,外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一般次日渗液明显减少,8-10天即可痊愈。

如果患处已有黄痂,可先以茶油涂患处,去除黄痂,再以野菊花100克加盐少许煎水,外洗患处,待干后即照上法以云南白药敷之。

瘙痒与昼夜之变
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因此治痒就成了治疗皮肤病的重大问题之一。

《中医外科学》认为痒的发病原因有四:一者风,二者湿,三者热,四者虫。

并指出它的辨证方法是:“风胜:走窜无定,遍身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

热胜:皮肤瘾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虫淫:浸淫漫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最易传染。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


至论治法,称风寒证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证者宜疏风清热,湿热或暑热证者宜清热利湿,热毒或血热证者宜凉血解毒,气滞血瘀证者宜凉血化瘀,虫积证者宜杀虫驱虫。

余临床试用此法虽然常获佳效,然而常因辨证粗疏而难于下药。

为此才不得不结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语而深究之,疗效果然有所提高。

例如:患者赵××,男,20岁。

皮肤各处皱折部位,如指侧、指缝、腕关节屈侧,肘关节屈侧,腋窝前缘、少腹、外阴、臀沟、大腿内侧等处,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及水疱4个多月。

医诊疥疮。

先予硫磺洗剂等中、西药外用,久治无效。

审之:除上述诸证以外,并见全身遍布抓痕,结痂、黑色斑点,手指缝间有少许脓疱,夜间奇痒难忍,白昼大减,舌苔白,脉弦细。

综合脉证,思之:夜间属阴,白天属阳,其证昼轻夜重者,血虚燥热也。

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处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3克。

服药2剂后,痒疹大减。

继服6剂,诸证俱失。

某医云:疥疮者,虫淫之疾也,何用硫黄治虫而不效?而改用不治虫之剂反效呢?答曰: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疾之虫淫为病者,因正气之不足耳。

正气不足者何?血虚燥热也。

故治以养血活血而愈。

又如患者骆××,女,10岁。

从一周岁开始即经常在身上乱抓,睡眠不安,几乎每夜都需父母在身上搔抓半小时才能安然入睡,睡眠过程中仍见其手到处乱抓,有时因奇痒难忍而突然痛哭不止,不再入睡。

稍长之后,见其经常诉说全身奇痒难忍,昼夜难于入睡。

几乎每夜入睡之前均需抓得血迹斑斑。

为此曾经到处求医诊治,但一直效果不明显。

细察其所用药物,除西药外,中药大都均为祛风除湿清热之剂。

细察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舌苔薄白,脉沉弦细。

综合脉证,思之:血属阴,肝藏血,血虚燥热生风,则夜间痒甚,以手搔抓而证减者泄其风也。

治拟养血活血,凉血散风。

处方:丹参1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薄荷3克。

服药6剂,其痒大减,且有时不抓亦可入睡。

继服上药24剂,身痒消失,愈。

某医云:前代医家反复告诫说:痒为风,故痒当从风治。

然前医屡用祛风之剂不但不效,反见加重者何也?老师今仅用薄荷一味散风,且其量仅仅3克,祛风之力明显不足,而其疗效反著者何也?答曰;风者,有内、外之别。

外风者,当疏散风邪,如桂枝、麻黄、消风等汤方者可也。

内风者,尤当治内风之因,若血中燥热面生风者,当养血活血凉血,此即所谓养血祛风,冶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意。

反之,血中燥热者,不去养血、活血、凉血;但去散风以伤血,必使燥甚而风生,诸证加剧。

该医再问:疥疮、皮炎夜间奇痒者可用养血凉血活血法治愈,它病如此者亦可用此方乎?答曰:可以。

例如:患者耿××,女,成。

全身皮疹瘙痒十几年。

某院诊为慢性湿疹。

先用西药治疗数年不效,后又请某中医以中药祛风除湿清热治疗3年仍不效。

不得已,又用中、西药联合治疗半年,其证更剧。

邀余治疗。

细审其证:全身满布皮疹,小者如针尖,大者如高梁,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有时非抓至出血不能减轻症状,舌苔白,脉沉细。

综合脉证,诊为湿邪久久不解,人于血络,久损阴血所致。

治以养血活血凉血。

处用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兄,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3克。

服药4剂,其痒即减。

继服10剂,诸证消失,愈。

该医又问:皮炎之用养血活血,凉血解毒尚且可以理解,今湿疹之用清热除湿散风不效,而用养血活血凉血反效者,吾不得而解也?
答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今本病已由气分人于血分,且夫见有血中燥热,故治气分之湿热不效,治血分反愈也。

又问:辨证之法何如?
答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不入脏者宜从一日分为四时辨之,人于五脏者宜从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辨之。

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