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合集下载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简称IM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偶见于成人。

该病多发生于腹腔、肺和胸膜等部位,其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1.病灶位置和形态: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常发生于肝、胰、胃、肠等内脏器官,也可侵犯腹膜后、肾上腺等部位。

肿瘤多为单发,偶可多发。

其形态多为肿块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

2.病灶大小: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灶大小不一,可从几毫米到数十厘米。

通常病灶越大,邻近结构受压、移位的可能性就越大。

3.密度表现:CT值可因组织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以软组织密度为主。

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点状高密度影,代表钙化。

4.强化特点:对于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强化特点,其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早期轻、晚期明显,且呈中度均匀强化。

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明显分界。

5.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当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较大时,常可见邻近器官或结构受压、移位。

病灶位于胃或肠道旁边时,可造成胃或肠道的受压移位。

腹腔内肿瘤还可能侵犯腹膜后,导致腹水的形成。

6.病灶的侵犯和扩散情况: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具有侵犯性生长和局部浸润性生长的倾向,有时可侵犯腹壁、腹腔间隔,甚至侵犯膈肌。

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7.复发和转移: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但复发和转移也并非没有发生的可能,因此需密切随访。

通过CT检查可以详细评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特点等,对于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转移瘤
• CT及MRI可见典型“牛眼征”。增强后其周边环形强化。大多数有原发 瘤病史。病灶常多发,大小不不等,边缘光整或不光整,部分有液化坏死, 囊变及出血。
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
•常伴肝叶萎缩、邻近胆管扩张、T2WI肿瘤信 号较IMT高,增强延迟强化,且内缘不规则。 CA199多升高。
鉴别诊断-肝脓肿
• 脓肿壁环形强化,一般发病急,发热,中性粒细 胞升高。不典型肝脓肿不易与IMT鉴别。另有文 献报道肝脓肿可向IMT转归,肝脓肿病灶周围巨 噬细胞聚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纤维化或透 明变,可变成炎性假瘤。
小结
• IMT在影像学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征象,其表现与病变所 处的病理过程相关。
病理
• 病理上主要分为三种组织类型: ➢粘液样/血管型:以粘液、血管、炎症区域为主。 ➢丰富梭形细胞型:形细胞夹杂炎性细胞,类似 纤维组织细胞瘤,当累
及胃肠道可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 ➢少细胞纤维型: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似瘀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
部分病例出现点、片状的钙化和化生骨。 • IMT一般以一种亚型为主,并兼具其他亚型的组织学结构。
• MRI增强:与CT动态增强相似。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
•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CT检查以早期强化为主要特征。三期表现 “快进快出”征象。
• 少血供型肝癌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在门脉期、延迟期始终无强 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式与IMT有重叠,鉴别诊断困难,但肝 癌大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阳性,T2WI上多为高信号, 形态多为圆形,而肝脏炎性假瘤T2WI可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形 态可为不规则形。
临床表现
• 常见于中年男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出 现低热、腹痛、胆管阻塞,以及与闭塞性静脉炎 有关的门静脉高压等,肿瘤指标阴性。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

1319539,0688490
• 男,46岁, • “间断性血尿六月
1022530,0614775
• 女,64岁。 • 系“咳嗽、咯血伴左胸胸痛十天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002年 被WHO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 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包 括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纤维黄色瘤、炎性肌纤维 组织细胞增生、黏液样错构瘤、假性淋巴瘤、炎性纤维肉 瘤和炎性假瘤等,尤以后者常见。
鉴别诊断—2—平滑肌肉瘤
•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儿童罕见。 • 好发生于子宫和胃肠道。 • 易出现坏死及囊性变。 • 镜下平滑肌肉瘤细胞胞浆丰富、红染、核
钝圆,胶原成分少,一般无炎性细胞。 • 免疫组化Smactin、Desmin呈弥漫的强阳性
1804464、 0800350
• 男性,69岁, • 因纳差乏力1月余,发现腹腔包块18天入院
1735665,0785777
• 男,69岁 • 患者一月前体力劳动后出现前胸痛,疼痛
较剧烈。
பைடு நூலகம் 1378431,0702652
• 女,22岁 • 体检发现腹部包块二周
• 术中探查腹腔,见末段回肠系膜一15*5cm
不规则外生性肿块,质硬,未侵犯小肠及 周围脏器,网膜见多处0.2-0.5cm肿块,质 韧。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707436,0796478
• 男,58Y • 一月前体检时查腹部B超发现肝内近第二肝
门处低回声团
• 术中可见肝脏,肝脏大小、色泽基本正常, 肝VIII段膈面实质内可见一直径约4cm肿块,
质地硬,境界清楚,术中诊断:肝脏肿瘤 (VIII段),患者无乙肝病史,术前肿瘤学 指标正常,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IP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腹部肌肉区域,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

一、常见临床症状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和不适,有时会伴随着疼痛。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在进行CT检查之前,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初步诊断。

二、CT表现特点1. 肿瘤部位: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通常位于腹部肌肉区域,如腹直肌、腹外斜肌等处。

在CT扫描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形状,多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分界。

2. 肿瘤密度:在CT平扫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密度多呈不均匀性,其内部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和囊变等。

在增强扫描中,肿瘤呈轻至中等程度的强化,部分病例可呈环状或斑点状强化。

3. 淋巴结肿大:在少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中,CT检查可显示局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这提示肿瘤可能已经累及淋巴系统。

4. 邻近器官受压: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生长可能会对邻近的器官产生压迫,导致受压器官受到挤压移位。

在CT扫描中,可见到受压器官的位置发生改变。

5. 肿瘤侵犯: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可能会侵犯邻近的脏器和血管,导致局部器官受压、受损等表现。

在CT检查中,这些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表现。

三、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临床症状:CT检查只是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在进行检查之前,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分析。

2. 动态增强扫描:针对疑似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以观察肿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与其他疾病鉴别:在CT检查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表现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腹壁肌肉瘤、腹直肌腱鞘囊肿等,需要与之进行鉴别诊断。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类型,起源于腹部肌肉或肌腱附着点,常见于小肠系膜和腹股沟区域。

IFMT通常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的倾向,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CT是诊断IFMT的重要成像手段之一,本文将从CT表现的角度对IFMT 进行分析。

1. 腹部CT常见表现IFMT的CT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病理类型。

一般来说,IFMT 表现为腹部肌肉或腹膜后肌肉的软组织肿块,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不规则性。

在腹部CT扫描中,IFMT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或不规则,部分病例中可见到肿块内的坏死区、囊变、出血等改变。

肿瘤周围软组织和腹膜表面可见粘连、浸润和压迫等征象。

2. 腹部CT增强扫描表现IFMT在增强扫描中常呈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

由于肿瘤内部血供和纤维组织的分布不均,肿瘤强化的程度和模式也较为复杂。

部分病例中,肿瘤呈现为中心坏死或囊变区,强化程度较低;而另一些病例中,肿瘤可能呈现为明显的周边环状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增强CT还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边界、肿瘤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周围器官的受累程度。

3. 腹部CT联合影像学诊断在进行IFMT的腹部CT诊断时,还常常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腹部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组织结构和局部浸润情况,有助于明确肿瘤的确切范围和周围器官的受累情况。

PET-CT可以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4. 腹部CT鉴别诊断在进行IFMT的腹部CT诊断时,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肿瘤类型的鉴别。

由于IFMT的发生部位常常在小肠系膜或腹股沟区域,因此需注意与肠系膜纤维肉瘤、腹股沟疝或其他软组织肿瘤的鉴别。

腹部CT还需要与淋巴瘤、胰腺占位、转移瘤等进行鉴别,避免漏诊或误诊。

腹部CT在IF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是一种由梭形的肌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组成,伴随浆细胞、淋巴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肿瘤。

它主要发生于儿童、年轻人。

女性稍多。

IMT可累及全身软组织和器官,其中肺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而在肺外,上呼吸道占11%,头颈部不足5%。

此外,IMT 不仅能在软组中发生,也能在骨组织发生,比如颌骨。

首先在1939年,Brunn将其称为炎性假瘤。

之后,Umiker和Iverson首先将它定义为一种肿瘤。

1988年,Scott等人将其命名为IMT。

1994年,WHO把IMT作为一种交界性的软组织肿瘤,认为该肿瘤由梭形的肌纤维母细胞及大量的炎性细胞(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组成。

此外,IMT的同义词还有:浆细胞肉芽肿,炎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症,网膜-肠系膜黏液错构瘤,炎性纤维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IMT的临床症状也各异。

肺IMT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腹部IMT可能表现为肠梗阻症状。

约1/3患者出现临床症状。

而发生于颌骨的IMT,可表现为颌骨无痛性肿胀。

影像上,IMT表现为破坏性、占位性病变。

CT显示IMT可以破坏相邻的骨质,而发生在骨内则表现为囊性改变。

(图1 )IMT在MR 上表现为T1中等信号,T2低信号。

IMT是界限清楚的结节状肿物,无包膜,切面可呈肉质/黏液样改变。

最新的WHO将其组织学表型分为3种:(1)黏液背景中疏松排列的肌纤维母细胞、丰富的血管及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类似结节性筋膜炎;(图2)(2)致密的丛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随不同程度的黏液或胶原区域,以及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弥漫分布或少量的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类似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瘤病;(图3)(3)瘢痕样的增生(盘状的少细胞性胶原)伴散在的浆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

临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学、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

临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学、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

临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理学、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复发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呈中间型(低度恶性),远处转移罕见。

病理学上IMT主要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

IMT以往又称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肉芽肿、肌纤维母细胞瘤、黏液样错构瘤、炎性纤维肉瘤及炎性假瘤等。

IMT,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并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

病因不明,可能与2p23染色体的ALK基因的重组有关,也可能与手术、创伤、炎症、异常修复、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有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任何部位,以儿童和青年多见,发病部位最多见于肺部和软组织。

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有关,文献报道约20%的IMT患者可表现为发热、消瘦、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少数还会出现贫血等。

IMT常为单发病变,少数位于腹腔者可呈多灶性生长。

发生在胸腹部的IMT病灶明显大于其他发病部位的病灶,这可能与发生在这两个部位的病灶周围有较大的生长空间有关。

病理特点Ⅰ型:粘液/血管密集型,成束状分布的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置于大量不成熟新生血管及粘液变性的间质组织中,伴有不等量炎性细胞;Ⅱ型:梭形细胞丰富型,视野内以紧密成团的梭形细胞为主,散在少量炎性细胞;Ⅲ型:少细胞纤维型,好发于四肢软组织内,呈大片板形胶原纤维夹杂少许瘤细胞改变,局部可存在钙化或骨化。

IMT的侵袭转移能力及复发率与瘤内梭形细胞核分裂相及异型性密切相关,与瘤细胞数目比例(即病理亚型)无关。

分裂异型的瘤细胞越少,则临床更多表现为良性生物学行为。

若瘤内梭形细胞核异型性多,易误诊为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若瘤内炎性细胞数目异常增多,则易与淋巴瘤混淆。

影像学表现腹盆腔肿瘤边缘局部脂肪间隙密度增高,邻近腹膜及肠壁有增厚、粘连;胸膜下者表现为幕状或刀切状与胸膜相贴。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

本文结合文献对4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进行临床行为、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分析,探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2年4月~2006年5月间病理诊断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例4例。

例1,女,50岁,右上腹不适,胃内发现肿物2年入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例2,女,48岁,右肺上叶占位,疑为肺癌入院,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例3,男,40岁,因肠梗阻入院,行一段小肠切除术。

例4,女,55岁,左上肺占位,低热10天入院,行单纯肿瘤切除术。

4例均自手术日期随访至2006年10月。

1.2 方法手术切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制片,HE染色,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化采用SP法,试剂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用的抗体为Vimentin、SMA、MSA、Desmin、CD68、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

2 结果2.1 临床特点4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中患者年龄为40~55岁,平均47.5岁。

发于肺部者2例、腹腔脏器2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疼痛者1例,肠梗阻1例;术前1例误诊为胃癌,1例误诊为肺癌。

4例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5~54个月,无1例复发和转移。

2.2 病理特点大体:例1,胃下部大部分切除标本中,胃后壁黏膜见一2.5cm×2.1cm×1.2cm肿物,界不清,质硬、均等,固定,未突破浆膜层,肿瘤上方黏膜缺损灶0.8cm×0.7cm;例2,右上肺叶14cm×13cm×3cm,距支气管切缘 2.0cm处肺被膜下见一3cm×2cm×2cm肿物,质中等,灰白色、灰褐色,界尚清,未浸润肺胸膜;例3,肠管一段长18cm,距一侧切缘8cm处见肿物4cm×3cm×2.5cm,肿物椭圆形,表面附有肠黏膜,切面灰红,质韧,黏液感;例4,左上肺肿物3cm×1.5cm×1.5cm,见假包膜,切面灰白,褐色,质软。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通常发生在软组织中,也可发生在腹部。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点1. 肿块表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CT上呈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通常呈不规则形状,边界清晰。

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实性改变,甚至钙化、坏死等。

肿瘤可紧邻腹部脏器,甚至侵犯腹膜后组织。

2. 血管瘤样表现: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呈现出血管瘤样表现,即肿瘤内可见不规则强化的血管影。

这种表现有时会使人误认为是恶性肿瘤。

3. 相邻器官受压受侵表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生长较大后,可压迫相邻腹腔器官,如胃肠道、胰腺等,导致这些器官的受压受侵表现。

在CT上可见相邻器官受压移位,有时还可见器官受侵浸润。

4. 弥漫性浸润表现: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能呈现出弥漫性浸润表现,即肿瘤不仅紧贴腹膜后组织,还可沿着腹腔器官表面浸润、弥漫性生长。

这种表现往往使肿瘤的边界模糊,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1. 囊实性病灶: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CT上常表现为囊实性病灶,即肿瘤内可见液化变性区域。

这种表现在CT上呈现为低密度区,与周围实质组织对比明显,易于观察。

2. 钙化表现: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影像学中,约有25%的病例可出现肿瘤内钙化表现。

这种表现在CT上呈现为高密度区,常呈点状、斑块状分布,有时还可见不规则条状成形的钙化,是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一种特征性表现。

3. 强化特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强化特点较为多样,部分病例可呈现出明显的均匀强化,而另一部分病例则可能呈现出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 IM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肝脏的IMT更为少见。

IMT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组织病理学概念,先前称之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假淋巴瘤、纤维黄瘤、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浆细胞瘤、炎症性纤维肉瘤、粘液样错构瘤等[1-3],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成人软组织的假肉瘤性病变。

其首先在肺内发现,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胃肠、腹腔、纵隔、生殖道等其他部位也有类似病变。

IMT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免疫及过敏等因素有关。

通常认为是良性肿瘤且预后较好,但也有IMT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4]。

近来在大量临床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下,通过免疫组化和细胞的遗传学的协同研究, IMT 已被证明是一种真性肿瘤[5]。

WHO软组织肿瘤新分类中建议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正式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 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二、影像学特点目前针对肝脏IMT的报道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方面[8],对其影像学研究报道更少[7]。

本组病例观察到的肝脏IMT的形态为实性、囊实性肿块或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

4例囊实性病灶均较大,最大直径达11.2cm,边界清晰,周边可见囊壁,内可见坏死区及间隔,坏死区CT值<10 HU,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强化,坏死区无强化;实性病灶CT值为20~30 HU,增强扫描4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呈均匀强化;2例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边界不清,平扫为沿门脉血管走行的条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晚期可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程度相等。

2例行MRI的病例中SE T1WI序列为低信号,T2WI为轻度高信号。

本组病例动态增强扫描有一定的规律性,肝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仍见强化。

肝脏IMT的强化特点可由其组织学特征来解释。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发生在年轻患者身上。

该肿瘤由炎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具有局限性生长的倾向。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以通过CT检查来帮助诊断。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腹部肿块,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

肿块常位于腹膜后或腹腔内,也可累及肠道、肠系膜、肝脏等部位。

肿块可有边界清晰或模糊不清的情况。

肿块内部常见有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域,表示坏死、囊变或出血病变。

肿块周围可见轻度的脂肪密度灶,表示脂肪浸润。

肿块还可伴有细小的钙化灶。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肿块还可能与周围器官相粘连。

如果肿块侵犯肠道,可出现肠管变形、梗阻等表现。

如果肿块侵犯血管,则可在肿块内或周围见到血管影。

在肿块与肠道或血管相接触的部位,还可见有脂肪条带存在。

进一步分析肿块的强化方式有助于诊断。

大部分情况下,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轻度至中度均匀性强化。

但也有少数情况下,肿块仅在动脉期有明显的强化,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未见明显强化。

一些病例报告中还指出,CT增强扫描时肿块内可出现类似骨窗的低密度区域,这可能与肿块内含有纤维组织和粘连的结缔组织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非特异,有时很难与其他类型的肿瘤鉴别。

对于CT表现可疑的病例,结合临床资料、活检结果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但常见的特点包括腹部单个或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肿块内有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域,肿块与周围器官相粘连等。

通过对CT表现的分析,可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IM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PPT课件

IM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PPT课件

• 增强于动脉期显示均匀/不均匀明显/不明显强化, 门脉期和实质期持续强化。
• 病灶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者,病理常表现为凝固 性坏死灶或纤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强化明显 者,病理上常见较多肿瘤细胞、粘液及丰富的增 生血管,所以HIMT在增强CT上常无确定的特征性 表现。
PEI/CT
SUVmax没有鉴别IMT与恶性肿瘤的价值。SUVmax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密度、肿瘤细胞的 异型性、炎性细胞的密度及其活化程度。
IMT
⑴黏液样/血管型:以黏液、血管、炎症区域为主; ⑵丰富梭形细胞型:梭形细胞夹杂炎性细胞.类似 纤维组织细胞瘤,当累及胃肠道时。常被误认为 平滑肌瘤或间质瘤; ⑶少细胞纤维型: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似瘢 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部分病例出现点状或大片的 钙化和化生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炎性假瘤
• ①以浆细胞为主者称为浆细胞性肉芽肿;
病理:炎性肌纤维母细 胞瘤(IMT)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2002年,WHO定义:“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 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 瘤” (注:肌纤维母细胞是结缔组织再生或增生过程中一个重要 的过渡细胞,在超微结构上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两者的特征,可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细胞) IMT是一种少见独特的间叶性肿瘤,病因尚不清楚,多 认为与感染、免疫及过敏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四肢、头 颈及躯干的真皮层内,儿童多见于肺。少数见于肌肉、腹 腔、腹膜后及腹股沟等处。发生于肝脏罕见。 现已证实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属 交界性(偶有转移性)的间叶组织肿瘤。
黏液样/血管型
少细胞纤维型
THANK
YOU
SUCCESS

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病史:男,52岁,鼻炎病史多年,右侧面部麻木、疼痛2月。

病理结果右侧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真性肿瘤,主要由梭形的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并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炎性浸润。

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组织病理学上,IMT是不同的炎性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组成的混合体,这些细胞包括浆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梭形细胞,因此,根据病变组织内占主要部分的细胞成分,这种病变又被称为浆细胞肉芽肿、浆细胞假瘤、炎性肌纤维细胞增生症、炎性假瘤等。

1990年,Pettinato等把这种疾病称为IMT,因为这种病变的主要成分是增殖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炎性细胞。

IMT在临床上罕见,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均缺乏特异性。

临床常常以面部麻胀满和疼痛为主要症状。

有时可出现鼻塞、鼻出血、眼痛、眼胀、突眼、视力下降、牙齿脱落等。

临床特点头颈部IMT的发生常无明显诱因,病程表现为两种特点:一是起病急,类似急性炎症,但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涉及颊黏膜、舌、上颌窦等部位;另一是肿物缓慢长大,无明显不适。

颈部、颏部发生的IMT多表现为后者。

患者都无明显全身症状,但当波及上颌窦的肿物病变范围明显增大后,可引起骨质破坏、局部坏死、感染、淋巴肿大,并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上颌窦的IMT在CT检查时可见肿物向周围浸润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

CT征象IMT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强化。

当病灶较大时,密度多不均匀,可伴有中央低密度区,多不伴有钙化,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可通过骨质破坏区累及邻近结构,如眼眶、鼻腔、邻近窦腔、颞下窝、翼腭窝、面颊部皮下软组织等。

MR征象IMT在T1WI上多呈等信号,T2WI 上多变、不均匀,反映了其组织结构及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中、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内脏器官的浆膜下层,如胃、小肠、结肠、脾、胰腺、肝脏和肾脏等。

本文将对腹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CT表现上进行详细分析。

1. 肿块形态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肿块形态多种多样,可分为单发结节、多发结节、实性肿块及囊性肿块等。

多发性结节型最常见,约占所有病例的40%~60%。

少数病例可呈实性或囊性肿块。

2. 肿块位置肿瘤发生部位主要与病变器官有关,常见于浆膜下层,然后侵犯浆膜和脏器,扩展至邻近组织和器官。

常见的发生部位有胃肠道、腹膜后、脾脏和肝脏等。

3. 边界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边界多数清晰,但亦可局部不清晰。

边界不清的肿块往往意味着累及了邻近的组织或器官,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4. 肿块密度在CT扫描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密度多样,可表现为等密度、略低密度或等低密度。

肿块内可见散在的细小钙化点,这是其典型的表现之一。

若血供丰富,肿块内可出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

5. 强化方式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强化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等度强化、低度强化、明显强化及囊变区强化等。

少数情况下,肿块内可出现均匀明显的强化,这可能与其丰富的血供有关。

6. 淋巴结转移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在个别情况下,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7. 邻近器官受侵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侵犯邻近的浆膜、器官和组织等。

常见的侵犯表现有:浆膜改变、器官受压、移位和侵蚀等。

除了以上临床和CT表现外,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等综合分析。

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主要方法,但术后易复发。

术后随访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可行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

成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成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成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成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引言: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肿瘤,以结构性和炎症性两个显著特征为主。

该肿瘤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生,而在成年人中罕见。

下文将报道一例成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一名37岁的男性患者因腹痛、腹泻、便血和贫血1个月被转入我院。

患者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计数为3.5×10^12/L,血红蛋白为85 g/L。

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中可见一膨出肿块,直径约为 5.0 cm,呈灰白色类圆形,表面光滑。

病变部位活检结果提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术后病理学鉴定结果显示,在肠壁黏膜下及粘膜下层可见肿瘤性组织,组织中富含成束排列的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68、SMA和ALK。

讨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且容易误诊的疾病。

临床症状常见的有腹痛、腹泻、便血和贫血等。

结肠镜检查通常可发现黏膜下或肠壁内生长的肿块,但这些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认为是结肠恶性肿瘤。

因此,准确的诊断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本例中,病理学检查显示典型的纤维母细胞瘤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一步确诊。

对于成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大多数研究表明,手术切除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存率。

药物治疗在一些不适合手术的病例中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其临床疗效尚不确定。

针对ALK阳性的病例,ALK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然而,目前对于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治疗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最佳的治疗方案。

结论:结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成人中较为罕见,易于误诊。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概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来源的真性肿瘤,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构成。

过去命名繁多,如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炎症性纤维肉瘤、炎症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等, 直至 2002 年 WHO 分类中才将 IMT归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源性肿瘤的中间性 (偶有转移)类目下,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肿瘤,常伴有丰富的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

2、IMT 的病理学特点IMT 特征是间质内含有大量的慢性炎症细胞,特别是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光镜下病理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三型:1.黏液血管型。

长梭形及短梭形的肿瘤细胞,瘤细胞间散在大量炎细胞。

瘤组织血管较丰富,间质广泛黏液变性。

2.梭形细胞密集型。

肿瘤细胞密集排列成束及纵横交错,肿瘤背景细胞为大量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淋巴细胞可形成淋巴滤泡,该型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生长活跃可形成血管瘤样构像。

3.纤维瘢痕型。

该型肿瘤细胞较少,瘤细胞间分布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类似瘢痕组织。

肿瘤的病理分型中可以一种为主,也可两种或三种病理类型并存。

免疫组化表型瘤细胞表达vi-mentin, 多数表达α-SMA、MSA或desmin,50%表达ALK,不表达CD34和CD117。

3、IMT 的 CT 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CT 资料显示肿瘤形态较规则, 呈结节状,境界清楚。

胃镜所见为胃壁的局部结节状隆起,术后大体病理与CT 及胃镜所见一致,直径1.5~4 cm 不等,切面灰白色。

胃肠道 IMT 的 CT 表现形态特征与大体病理是相符的。

动脉期表现为均匀轻度强化,至门脉期及延迟期为渐进性明显强化。

这可能是由于瘤组织血管丰富和对比剂大量蓄积于肿瘤粘液间质与血管瘤样组织内的原因;也可在动脉期表现为杂乱的不均匀星芒状强化,随后的门脉及延迟期亦呈持续的明显强化。

这可能与肿块内肿瘤细胞较少而富含胶原蛋白及门脉期、延迟期对比剂在血管外胶原纤维蓄积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增强于动脉期显示均匀/不均匀明显/不明显强化, 门脉期和实质期持续强化。
• 病灶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者,病理常表现为凝固 性坏死灶或纤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强化明显 者,病理上常见较多肿瘤细胞、粘液及丰富的增 生血管,所以HIMT在增强CT上常无确定的特征 性表现。
PEI/CT
SUVmax没有鉴别IMT与恶性肿瘤的价值。 SUVma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密度、肿 瘤细胞的异型性、炎性细胞的密度及其活化程度。
• 女性,34岁
• 发热1个月,CT发现右半肝占位十余天。 (发热最高达39.4℃,自服感冒药后好转,两天后
再次发热。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发现右半肝占位, 性质难以确诊;行PET检查,右半肝高代谢病灶, 考虑肝癌。现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无肝炎病史。)
病理:炎性肌纤维母细 胞瘤(IMT)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黏液样/血管型
少细胞纤维型
丰富梭形细胞型
鉴别诊断
供血与引流血管
FNH:供血:粗大不规则肝动脉 引流:肝静脉 肝癌:供血:粗大不规则肝动脉 引流:绝大部分门脉,1.8%肝静脉
FNH
HCC
瘢痕
瘢痕
常见:FNH、血管瘤、肝细胞肝癌(纤维板层型)
罕见:肝转移瘤、肝胆管细胞癌
肾癌转移
• ②以组织细胞占优势者称为黄色肉芽肿; • ③以弥漫致密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称为硬 化性假瘤。
影像学表现
HIM T的影像表现充分反映其病理特点,病灶 内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凝固性 坏死及间质血管增生是HIM T影像表现多样化的 病理基础。 病灶形态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无包膜,边界 清楚,CT平扫呈低或稍低密度,密度可不均匀, 低密度区为浸润的慢性炎性细胞或坏死,相对高 密度区为增生的纤维母细胞。
富血供
பைடு நூலகம்
鉴别
• 肝细胞癌:肝细胞癌动脉期显著强化,以快进快出为特点,且多伴肝 炎,肝硬化的病史和实验室AFP升高。 • FNH: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CT动脉期明显 强化,有时可见中央疤痕及供血动脉,“快进慢出”。
• 肝腺瘤:年轻女性(国外),富血供,有包膜,平扫常不均质,与肿 瘤出血或含脂质有关,增强有时可见被膜下供血动脉,“快进快出”。 体积较小时(<3CM)与FNH难鉴别<菲立磁、普美显>。 • 炎性假瘤:鉴别困难,部分炎性假瘤可有假包膜。
炎性假瘤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文献报道肝“炎性假瘤”,属于肝细胞坏死后炎性增生。 肝炎性假瘤肿块呈土黄色或灰白色,有较厚完整纤维包膜, 镜下病灶内常见凝固性肝组织坏死,周围为增生的胶原纤 维条带伴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并有典型的分层特征。
• 而肝IMT较罕见,肿块大体边界清楚,但缺乏包膜,无肝 组织坏死。
2002年,WHO定义:“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 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 瘤” (注:肌纤维母细胞是结缔组织再生或增生过程中一个重要 的过渡细胞,在超微结构上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两者的特征,可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细胞) IMT是一种少见独特的间叶性肿瘤,病因尚不清楚,多认 为与感染、免疫及过敏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四肢、头颈 及躯干的真皮层内,儿童多见于肺。少数见于肌肉、腹腔、 腹膜后及腹股沟等处。发生于肝脏罕见。 现已证实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属交界 性(偶有转移性)的间叶组织肿瘤。
IMT
⑴黏液样/血管型:以黏液、血管、炎症区域为主; ⑵丰富梭形细胞型:梭形细胞夹杂炎性细胞.类似 纤维组织细胞瘤,当累及胃肠道时。常被误认为 平滑肌瘤或间质瘤; ⑶少细胞纤维型: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似瘢 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部分病例出现点状或大片的 钙化和化生骨。
炎性假瘤
• ①以浆细胞为主者称为浆细胞性肉芽肿;
HIMT
• • • • 年龄:35~47岁 男女比例:3:1 部位:多位于右半肝,偶见于左半肝,大多接近于肝表面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包括低热、 右上腹隐痛、腹部肿块 • 实验室检查:CRP增高,血沉加快,AFP及CEA正常 • 病理表现:大体:实质性、无包膜,组织切面呈灰白色或 黄色;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紊乱,部 分呈编织席纹状,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但核分裂象 少见,肿瘤间质内玻璃样胶原纤维束密集交错,间隙内有 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