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合集下载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

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

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引言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

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

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冯庆华2020:P4-5)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

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

作者: 王寅[1]
作者机构: [1]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
出版物刊名: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页码: 211-217页
主题词: 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识解;翻译;《枫桥夜泊》
摘要:本文基于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将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并尝试以此为理论基础论述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有了体验性,就可限定“读者中心论”、“译者自主论”;有了“概念化”(主要是识解),就可解释翻译的主观性。

本文通过“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透析《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详解翻译中既有体验性和客观性,同时揭示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尝试为翻译主观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探索

认知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探索

受 刺 激 ,被 动 的做 出反 应 ,而 是 主动 地有 选 择 地
获 取刺 激 并进 行 加 工研 究 ,这 就 是认 知语 言学 的
核心 思想 网 。认 知 语 言 的是 要 在认 识语 言 的过 程 中 表 现 出人 的 能动 作 用 。起 一 个 特 定 的 反 应 ,主 体 及其机体 就必需有反 应刺激 的能力 , ( 在这 里 , 我 们 可 以 认 为 刺 激 就 是 认 识 语 言 )因 此 ,我 们 首 先 关 心 的 应 该 是 这种 能 力 , 即认 识 能 力 。认 知语 言 学 着力 寻 求语 言 事 实 背 后 的认 知 方 式 ,并 通 过 认 知 方 式 和 知 识 系 统 等 努 力 对语 言 做 出 一 次 性 解

唐 文 生 则 对 认 知 语 言 学 在 我 国 的整 体 研 究 状 况 、 研究 范 围 、存 在 问 题 和 发 展趋 势 等 问题 进 行 了 系
统性 的分 析陶 。 本 文 将 通 过 分 析 应 用 认 知 语 言 学 在 翻译 实 践
些 固定 的基 本 符 号 以及 有 这 些 符 号所 组 成 的各
程 中文本 和 意 图之 间的矛盾 ,最后对 翻 译过程 中的文 学加 工创造 与 内容 真 实性 的 问题进 行 了探 索 ,给 出 了
根 据不 同文本 内容 有 选择性 的进 行 文 学创 作 的翻 译 实践方 法 。
关键 词 :认知 语 言 学 ;翻 译 实践 ;作 者 意 图 ;真 实性 ;创造 性
认知 语 言学在翻译 实践 中的 问题 与探 索
宁 敏
柳 州 5 4 5 0 0 6 ) ( 柳 州职 业技 术学 院 ,广西
摘要 :首先从 认 知语 言 学的概念 、核 心 思想 、基本 理 念 、发展 和应 用情 况 对认 知语 言 学进 行 了全 面 的 分析 。在 此 基础 上研 究 了认 知语 言 学在 翻 译 实践 中所 遇 到 的一 些 典型 问题 ,提 出 了以深 刻理 解 文 本 内容 、 摆 脱 字 面含 义误 导 ,解决词 汇 、 句子 、篇 章之 间的相 互矛 盾 ,并 以准确 重构 作 者 意 图为 目的 ,解 决翻 译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作者:孙阳王永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7期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中,其认为通过翻译而进行的认知语言学,能够通过对翻译主体性质的探讨及其在文学中的相关活动体验,对知识进行认知或者精准的再现。

该翻译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译者主体在该过程中的发挥与创新,同时对译者主体的体验与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使译者主体的本质能够得到充分的显现。

就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点对译者主体的本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争将译者主体中存在的隐性和显性矛盾进行充分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作品;情感;本质;环境自文学翻译产生伊始,人们便比较重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信任”,对其中蕴含的主体性进行了忽视。

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语言学形式的翻译受到了各个层面翻译学理论的重视并对其进行研究与构建,将其主观的状态进行了释放,由此将其引入了文学翻译中,但这种内外双重矛盾的局限,使其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

在20世纪中叶后,文学翻译开始出现了主体转移的情况,将其重心放入了各项翻译活动,而逐渐抛弃了翻译中的语言问题,即逐渐开始注重翻译中的认知语言学。

为了使认知语言学的译者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国内翻译主体性研究发展我国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将西方的阐释学各项理论作为研究翻译主体性的有力分析工具。

中国翻译界内所有知名学者进行讨论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将译者主体的地位与其定位的问题进行了集中,即研究译者主体性首先需要确定谁是译者主体。

国内对翻译主体性研究比较著名的学者代表有袁莉、穆雷、吕俊、赵彦春、陈大亮等。

其研究中对翻译主体性的发展轨迹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并且从最初的译者主体发展到对主体性的确立,同时对作者、译者以及读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行了研究。

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翻译主体性的研究经历了语言至文化,再至人的悄然转变,真正做到了本体至主体,也可以说由一元转为多元的巨大变化,将翻译主体性研究中新旧研究模式进行了生动的展现。

认知语言学的_体验性概念化_对翻译主客观性_省略_项基于古诗_枫桥夜泊_40篇英

认知语言学的_体验性概念化_对翻译主客观性_省略_项基于古诗_枫桥夜泊_40篇英

2008年5月第40卷 第3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h(bimont hly)May2008V ol.40N o.3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3四川外语学院 王 寅 提要:本文基于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将认知语言学家L a 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并尝试以此为理论基础论述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有了体验性,就可限定“读者中心论”、“译者自主论”;有了“概念化”(主要是识解),就可解释翻译的主观性。

本文通过“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透析《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详解翻译中既有体验性和客观性,同时揭示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尝试为翻译主观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识解、翻译、《枫桥夜泊》 [中图分类号]H0205;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8)0320211207 一、引言我们(2005,2007)曾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反思了传统哲学观和(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建构翻译理论的直接影响,针对它们所存在的要害问题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提出了翻译的体验性:我们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客观世界,又有相同的身体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成为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的认知基础,也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翻译的认知基础,以此来限定“读者反应论”、“读者中心论”、“读者决定论”、“意义不确定论”、“译者自主论”等受后现代哲学思潮影响较重的翻译观。

该模式也指出:理解和翻译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以此来消解过于强调“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的倾向。

本文则基于“体验性概念化”或“体验性识解观”的意义观,进一步论述翻译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1。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探讨语言知觉与认知的学科,在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1. 词汇翻译在英语翻译领域,词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针对英语中存在的词义模糊、语义多义等问题,认知语言学提出了“词汇语义网络”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词在人的认知系统中不仅仅是一组音、形、义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在认知网络中紧密相连的概念,各个概念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

因此,通过对词汇的认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语言、文化及社会背景,并在翻译中更好地还原原文意思。

2. 句子结构分析英语句子的结构非常灵活多样,往往因为语言结构的不同而导致翻译的难度和失误。

而认知语言学提出了“框架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具有明确的指令和规则,这些指令和规则构成了一种关于语言结构的框架。

在翻译时,可以利用这些框架,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3. 联想记忆理论联想记忆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联想过程,人们在输入信息时会自动建立一种联系。

因此,翻译过程中应该利用这种自然的联系,通过联想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使用联想的方式对翻译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和解决,能够更好地还原原文的意思。

二、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工作者的启示传统的翻译方式往往是通过广泛阅读和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英文翻译水平。

而认知语言学则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还原原文意思。

这意味着,翻译工作者需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语言学习方式,发展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2. 利用认知科学的方法认知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效的认知方法,非常适用于翻译工作者。

例如,通过识别关键词、利用联想、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3. 加强对语言背景的理解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加强对英语及其背后文化的了解非常重要。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技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技巧研究

语言新探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技巧研究陶斯斯华南理工大学摘要:传统翻译技巧是长期翻译实践总结的经验,其主要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的对比以及语法层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传统翻译技巧主要侧重于对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导致翻译时无法通过语言构建“认知世界”和“客观世界”,其译文看似“忠实”原文,而实际上与原文相去甚远。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和总结英汉翻译技巧,旨在为今后广大译者提供新的翻译视角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技巧;认知语言学;英汉翻译一、引言传统的翻译技巧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增词法、减词法、具体译法、抽象译法、合词译法、转性译法(词类转译法)、换形译法、褒贬译法(正反、反正表达法)、重复法等等。

(张培基,1983;冯庆华,1997),其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具有积极作用,但主要是在二维层面进行的,即作品和读者,而忽视了主体译者的能动性。

事实上,翻译的中心是意义,而意义最终又归于主体的理解和认知,以主体的理解为归宿[10]。

所以从认知角度对传统的翻译技巧进行重新审视,在认知层次上(即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上[12])对其进行阐释,使译者理解翻译技巧应用的认知场景,就可能促进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避免其消极作用[11]。

本文从隐喻和转喻、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焦点-背景理论以及构式语法理论(侧重俚语)四个方面来探讨和总结英汉翻译技巧。

二、隐喻和转喻在翻译中的应用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现象,他们更重要的是两种认知现象。

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9]。

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5]。

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和转喻的存在。

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意义,而是从认知的角度,揣摩文字背后的含义,然后把隐含意义翻译出来。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文/骆丽霞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提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可以利用认知和体验,依靠其主体性,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源语文本的风采。

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也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比如译者会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范围以及译文读者认知水平和层次的制约。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翻译观研究具体翻译实践实例——中国70后女作家盛可以的短篇小说《缺乏经验的世界》选段英译,以此来分析译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译者的翻译行为。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翻译“结果”上, 主要通过分析原语和目的语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最后对译文作出评价,总结出翻译的技巧或策略。

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剖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则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 2007: 583 ) ”,通过文献综述,不难看出从认知角度讨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译者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而且更加科学。

《缺乏经验的世界》由美国的青年翻译家翻译,译文于2009年发表在澳大利亚核心文学期刊《HEAT》上并获得好评,随着盛可以的作品逐渐被英译并走向海外,新一批海外译者或汉学家将得到学者们又一次的关注,本文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缺乏经验的世界》英译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影响其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指的是人通过心理活动(如知觉,判断或想象) 感知世界和对世界万事万物形成概念(conceptualization)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蒋 华(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1.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基于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突出了主体的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过程基于以实现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的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一方面强调翻译过程中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坚持翻译不是译者作为主体的任意发挥,而是一种追求平衡的动态过程。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而且对于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翻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

因此,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有助于翻译教学者发现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学者进一步明确翻译教学目标、选择翻译教材、构建翻译教学模式。

2.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弊端翻译的本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包括对语言文字和翻译技巧的理解和运用,对翻译任务的认知和体验。

传统的翻译教学是一种单向式的传播,使翻译教学成为知识传播而非技能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翻译课长期以来采用的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答案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的翻译得失。

课堂上教师通常根据翻译教材的具体内容,通过译例来阐释翻译理论,总结翻译技巧,然后根据该翻译理论或技巧有针对性地选取例子让学生翻译,然后给出参考译文。

这种“纠错”式的翻译教学法的缺陷在于只进行了语言训练,而未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没有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来创造译文,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摘要:本文以Langae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识解实现过程中翻译的主观性体现。

本文以《荷塘月色》的四个英语译文作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概念化;翻译主观性;《荷塘月色》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奈达这一经典的对翻译的定义揭示了“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翻译可以理解为译者将一种语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认识和理解后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就是意义以及理解意义的过程。

Langaoker于1987年提出“意义概念化”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因素,解释了翻译的主观性。

为解释概念化,Langacker提出了“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

在《认知语法基础》一书中,他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事态的能力”,包括辖域、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五个方面。

在译者确定不同的辖域与背景,选择不同视角,凸显不同焦点且利用不同详略度来翻译原文时,译文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也就是翻译主观性的体现。

在写景散文中,由于其自身行文特点,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更为普遍。

本文选择以杨宪益和戴乃迭、朱纯深、李明以及王椒升四位翻译学家之《荷塘月色》的译本为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析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一、辖域和背景辖域是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

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者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与我们常说的百科知识常识有关。

在《荷塘月色》四个译文中,对辖域和背景的主观性体现主要在对以下词汇的翻译上:(1)我悄悄批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对于此处的“带”字的理解不仅需要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还需要了解散文撰写时期“带上门”的含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
M o: k oto i)eue ol do b os ymen t ormaea a ( s p sc r t a r u y as b rh n b o
c be. a ls
L kf与Jh 对传 统的经验论和唯理论进行 了反 思和批判 , ao on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体 验 梅 学 ,  ̄ (9 0 15认 为 : 们 能 得 到 关 于世 他 / 18 :9 ) ] 我 界的绝对 的、 无条件的真理 , 这一观点是西方传统哲学 的基石 , 在 经验论和唯理论 中十分盛行 。认 知语 言学 的体验哲学认 为认知 来 源于实践 , 而语言是人们对外部世界 的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翻 译活动也是如此 , 译文便是译者对原文与 自己的主观世界 的体验 和认知 的解读 。理解必定来 自译 者的体验和认 知。每个人对客 观世界的体验角度和认知方式 都不 可能相 同, 所以作 为认知结果 的语 言 也 必 定 不 同 。 3 翻译 与认 知语 言学 翻译 是用一种语吉形 式把另一种语言形 式里的 内容重新 表 现 出来 的语 言实践 活动 。 冯庆华 2 0 :) 字面意 义上来看 翻 ( 023从
堕 墼
No. 1
T பைடு நூலகம்E D C T O I E U A I N
J anu a y r
— — .
从认 知语 言学 的角度看翻译
祁 静
摘要: 本文通过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 支撑试 图分析翻译的主观性的 问题 , 从认知语言 学的哲学基础 以及认知语 义学的维度分析翻
译主观性存在的 内在 原因。 关键词 : 翻译 认知语言学 认 知语 义学 中图分类号 : 4 G6n 文献标识码 : C
活 动 , 译 的过 程 是 思 维 活 动 的 过 程 ” 阎德 胜 19 ) 翻 ( 9 2 。我 们 的语 与我们生存 的客观世 界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关 系, 人类的认 知在 其中作为 中介作 为了语言与 客观世 界沟通的纽带 。这个 过 程大体 可以描述为 :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语言符号。下面 笔者仅从认知语 义学的角度对认 知语 言学和翻译之 间的紧密关 系进 行 解 渎 。 认知语 义学 是认知语言学 的一部分。与传统 的真值语 义学 相 反 , 认 为 意 义 不 直 接 反 映 外 部 世 界 , 是 反 映 人 对 外 部 世 界 它 而 的 认 识 (. al 2 0 ) 认 知 语 义 学 认 为 , 类 的 思 维 是 人 类 天 JT y r0 1 。 o 人 生 的知觉和运动能 力而来的结构化经验 。 自然词语产生 于特定 的环 境中 , 没个词语及其概念 的出现都与特定 的环境 、 时机 以及 使用 者的情感和心 理有 着密切的关 系。一 旦该 词进入语言 交际 系统 , 这些原 始特征就会作为词 的意义成分 , 与词的所指 内容 和

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为例

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为例

作者简介:张涵,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姜诚,副教授,英语系(科技翻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20-10-26心智是具有天赋性的。

20世纪末,认知语言学派针对乔姆斯基的这个观点提出了“体认观”。

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体认观”可被归结为“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强调语言是“体”和“认”的产物。

“体”是指对“现实”的互动体验;“认”对应“认知”,解释了语言中的人本性、主观性、民族性(王寅,2017)。

按照这个观点,翻译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体验性、互动性、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翻译中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对于同一篇作品,不同风格的译者会有不同理解和译法。

1.2 译者主体性首先应明确的是主体性的概念。

“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即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王玉梁,1995)从哲学角度来理解,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要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译者主体性也是一样的。

译者是翻译的重要主体,那么译者的客观对象就是需要翻译的文本或任务。

文学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转化,译者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时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如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习惯、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经历等。

任何文化翻译活动都有目的,并且应该面向译入语的文学和文化(查明建 等,2003)。

2 译者主体性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四个英译本中的体现2.1 四个英译本的作家翻译风格本文选择了许渊冲、杨宪益、徐忠杰、朱纯深四个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进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笔者在选择译本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各有千秋;二是不同译文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差异。

首先,许渊冲的优化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时是没有办法找到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译文的,译文和原文并没有优劣之分。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和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

在英语翻译中,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本文将从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语义转换等方面探析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词汇选择是翻译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而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翻译者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结合原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意图,选择最恰当的词汇进行翻译。

在翻译涉及情感色彩的词汇时,可以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情感理论,选择与原文情感色彩相符的词汇,以确保翻译传达原文的情感含义。

句法结构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组织方式,翻译者可以借助这一理论,理解原文句子的结构和语序,并在翻译时保留相似的句法结构。

通过保持句法结构的一致性,翻译者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语义转换也是英语翻译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语义转换涉及到原文的意义在翻译中的转化和再现,而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翻译者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原理,深入理解原文的语义,并在翻译中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相似的语义。

在翻译涉及到抽象概念的句子时,可以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概念类别理论,选择与原文相近的概念进行翻译,以保持原文的语义一致性。

认知语言学还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原文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比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分析,翻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隐喻和比喻意义,并在翻译中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转译,以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

认知语言识解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识解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识解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研究摘要: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彰显。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辖域或背景,视角,三个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洛丽塔》的两个中文译本来研究认知语言学识解视域下,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识解;详略度;背景;视角;主体性一、引言在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前,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对世界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种观点影响投射在翻译实践中,学者普遍更加注重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从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学派翻译理论。

[1]研究方向发生改变。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的青睐。

译者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

二、识解“识解”这一概念最初被称为“意象”。

意象是心理学上的概念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为了避免与心理学术语的混淆。

Langacker将其定义为“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2]也就是说识解是我们用不同方式来理解,阐释同一现实情景的能力。

此种观点反应到翻译中来就是,不同的译者对相同的译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识解。

这就与译者的主体性息息相关。

Langacker把“识解”分为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把辖域和背景归为一类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译者的主体性。

(一)详略度详略度是指“发话人可以用不同的细节对同一情景进行描写”[3]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理解不同,详略度也就不同。

(二)辖域或背景辖域是指某一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4]简而言之就是理解相关表达式所需要具有的相关经验,背景知识。

百科知识,阶级和背景是辖域的三个重要要素。

不同译者的经历背景不同,识解会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识解结果。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深化对翻译过程的理解,提高翻译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等。

随后,我们将分析认知语言学如何影响翻译研究,包括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并探讨其潜力和局限性。

本文的目的在于促进翻译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融合,提高翻译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翻译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工具和方法论,以推动翻译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的新范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基于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和心智能力,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它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语言的孤立、静态的分析,而是将语言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强调语言与认知、思维、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首先是“认知域”,它指的是人类心智中不同的知识领域或概念范畴,如时间、空间、颜色、情感等。

这些认知域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也是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基础。

其次是“心智表征”,即人类如何将世界中的事物和概念转化为内心的表征形式。

这种表征形式既可以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也可以是具体的图像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心智的基本结构。

最后是“概念隐喻”,即人类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某一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领域,从而实现对世界的多样化和创造性理解。

在翻译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这些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的启发——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开题报告

“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的启发——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开题报告

“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的启发——认知语言学的
翻译观的开题报告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的启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非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而是基于人类认知的一
个符号系统,因此对于翻译来说,不仅需要对语言本身进行把握和翻译,还需要理解所传达的具体体验。

“体验性概念化”是指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往往基
于人类的感官体验,并由此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

这种认知方式使得人
们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翻译过程中,意译是常见的手段,而意译就是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将
原语言中所表达的体验性概念进行转化和传达。

以英语中的“heartbreak”为例,这个词本身具有抽象的概念含义,但是往往通过对于体验的描述来传达其中的具体情感。

在翻译这个词时,翻译者需要对于心碎的具体体验进行理解并传达,而不是仅仅将其译为“心碎”。

因此,“体验性概念化”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即翻译者
需要在对原文进行理解的同时,尝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体验,并通过合
理的手段将其传达给读者。

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者还需要注意
目标语言读者在体验方面的差异,并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综上所述,“体验性概念化”为翻译提供了深入理解和传达原文所
表达的具体体验的方法和思路,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翻译特征

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翻译特征

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翻译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领域,认知语言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它极大地拓宽了翻译学的视野。

认知语言学的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特征之间的关系、特征的组织、特征的构建以及语言之间的翻译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翻译特征的不同面向。

认知语言学模式中,翻译特征分为三种:意义主导型特征、结构主导型特征和语言主导型特征。

首先,“意义主导型特征”是指翻译过程中以语义主导的原则,以源语言的意义为准则做出最准确的翻译。

其次,“结构主导型特征”包括源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的模仿,以及定位翻译的技巧。

最后,“语言主导型特征”指的是根据翻译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对语言做出改变,使之更加符合目标语言。

意义主导型特征作为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翻译者首先要认识到,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地把源语言的意义传达出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做到短语、句子,甚至段落级别的意义上的准确理解与传达。

另外,在把源语言的意义传达出来的过程中,翻译者还应当注意源语言文本的审美特征,尽量模仿源语言的文字余味和语感,以追求理解源语言的深刻性。

结构主导型特征在翻译过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它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模仿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法结构,使之更贴近源语言原文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出源语言的意义。

其中,定位翻译这一技巧也是认知语言学模式下常用的翻译技巧。

定位翻译技巧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源语言的句子结构定位到目标语言的句法结构里去,以便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

语言主导型特征是指根据翻译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变源语言,使之更加符合目标语言。

这种翻译方式在语言学领域也被称为“语言渗透”,即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源语言中与目标语言中思维观念、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相近的部分渗入到目标语言中,而把存在差异的语言中的部分以某种方式改变以适应目标语言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概念化视角下的翻译主观性摘要:本文以Langae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识解实现过程中翻译的主观性体现。

本文以《荷塘月色》的四个英语译文作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概念化;翻译主观性;《荷塘月色》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奈达这一经典的对翻译的定义揭示了“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翻译可以理解为译者将一种语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认识和理解后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就是意义以及理解意义的过程。

Langaoker于1987年提出“意义概念化”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因素,解释了翻译的主观性。

为解释概念化,Langacker提出了“识解”这一表达认知能力的概念。

在《认知语法基础》一书中,他将“识解”定义为“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事态的能力”,包括辖域、背景、视角、凸显、详略度等五个方面。

在译者确定不同的辖域与背景,选择不同视角,凸显不同焦点且利用不同详略度来翻译原文时,译文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也就是翻译主观性的体现。

在写景散文中,由于其自身行文特点,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更为普遍。

本文选择以杨宪益和戴乃迭、朱纯深、李明以及王椒升四位翻译学家之《荷塘月色》的译本为预料,通过对比分析,探析主观性在翻译认知活动中的主要体现。

一、辖域和背景辖域是指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

理解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需要相关的经验,并且需要另外一个或者多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作为背景,与我们常说的百科知识常识有关。

在《荷塘月色》四个译文中,对辖域和背景的主观性体现主要在对以下词汇的翻译上:(1)我悄悄批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对于此处的“带”字的理解不仅需要通过上下文寻找信息,还需要了解散文撰写时期“带上门”的含义。

“带上门”在现在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为关门,二为将门虚掩。

通过上下文猜测,若为关门,则可能发出较大的声响,而作者使用了“悄悄地”这一副词来修饰“带”,表明作者极有可能只是将门虚掩,以防关门的声音吵到妻儿。

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译本使用的是“close the door”,另外两个使用的是“leave the door Dn the latoh”,说明后者可能更熟悉作者当时的生活情景。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处根据上文的意思,“热闹”是指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树上的蝉”和“水里的蛙”同时鸣叫的场面。

而对于这一热闹程度的把握,则取决于译者自身对这种情景的经历或理解了。

在四个译本中,“热闹”的译文分别为Animation:liveliness and excitementMerrymaking:fun and enjoyment,especially drinking,dancing and singingVitality:great energy and cheerfulnessLiveliness:of energy and excitement从上文对四个单词的释义来看,“animation”更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意,而其他三个表述则夹带了译者在理解以及表达的过程中的主观色彩。

二、视角在认知语言学中,视角指的是观察问题的角度。

这涉及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语篇的人称、分句的语法主语等问题。

从整篇文章的语篇人称来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写,正值“四·一二”运动之时,且文中均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者,因此在从大结构上来看,文章的视角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四个译本也均在译文中使用第一人称。

在文中翻译时的视角处理则反应出了译者的主观判断。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在这个句子中,“弥望”是最具神韵的动词,为翻译整个句子的关键。

而在句中,“弥望”的主语省略了,这样既符合中文的习惯,同时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四个译本中,有两个译本均用“what meet the eye is”转换了主语,强调了“田田的叶子”。

令有一个译文用“one”作为句子主语,成为动作的发起者。

此处笔者认为杨、戴的译文“Asfar as eye gsiq see”巧妙的将应该为人的主语转化为“eye”,既照顾到了原文的意义,又克服了中英文结构的差别。

三、凸显认知语言学中,“图形”和“背景”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

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者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中衬托的部分。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将这个物体看作知觉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当作背景,这个就是凸显原则。

凸显原则应用于语言表达以及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讲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而这个概念化过程受到注意力凸显原则的制约。

“凸显”表达的概念以及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直接反映了人们在主观上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或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本文中笔者将分为以下几点详述:1.凸显与隐藏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信息的取舍,取舍中必然会涉及信息的隐藏和凸显。

(4)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根据诗歌内容,此处可以理解为“(我)低头采摘莲子,(看到)莲子如同湖水一样清”。

因此,四个译文对这一诗句的翻译有两个将隐藏的信息翻译出来,用“Look”或“I see”表达,这样的凸显出了为译文的韵律考虑外,还改变了译文的风格。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Look”一词使得这些诗句充满了活力,一改原诗委婉的风格,将淡淡的忧伤变成了淡淡的喜悦。

这样的译法虽说与《西洲曲》的风格相悖,却似乎更贴切与朱自清先生引用这些诗句的初衷,表达他对自由轻松生活的向往。

2.凸显与倒装倒装句式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的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了最佳的凸显效果。

在对《荷塘月色》的翻译中,译者对倒装句式的取舍,表达了不同的凸显内容。

(5)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中文的“是”字句可以是强调句式,也可以是非强调句式。

一般在写景描写中,“是”字句可以理解为表示存在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字句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在四个译文中,有两个译文使用了倒装句式,将“A-long the pond”提前,使用不及物动词“wind”或“m”引导之后的凸显焦点;而另外两个译文则没有用倒装句式,直接使用一般的语序。

从凸显效果上看,使用倒装句式的译文将“小煤屑路”凸显出来,带有一定的强调效果,更为符合原文的意义。

四、详略度凸显与详略度是密切相关的两种认知方式。

可聚焦某部分加以详细观察和描述,也可忽略其他部分只对其轻描淡写,这样人们就以不同的详略度来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

这一现象在翻译中体现在译者对原作中有关信息的增删处理。

此处的增加或删减并不是衡量用词量,而是针对实意概念的详尽与粗略。

(6)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在四个译本中,朱纯深先生将其详尽描写,译为“I likea sereneandpeacefullife,a8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in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而杨、戴则通过删减信息直接译为“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less”,另有与原句相当信息量的李明先生的译本“I enjoya tranquil life as well as a bustling one;I enjoy being in soli—tude as well as being in company”。

笔者认为,对此句的理解,可以将其看为一个语义重复现象。

“群居”则“热闹”,“独处”即“冷静”,并且此处强调的信息是“热闹”以及“冷静”。

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结构的对称并符合汉语的美感,而在翻译时,可以将其删减,直接译为“excitement andstillness”。

本文以La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识解涵盖的五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了译者的主观性在翻译中的具体反映。

利用《荷塘月色》的四个著名译本作为语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将“识解”作为理论框架,基本反映了译者主观性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差异。

参考文献[1]Nida&Tabo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the Netherlands:E.J.Brill.1969[2]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 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3]朱自清,荷塘月色[J],小说月报,1927,(7)[4]王寅,认知语言学“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蒋苏琴,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句焦点凸显功能分析中的体现[J],湘南学院学报,2006,(6)[7]王寅,认知语言学的意义新观:体验性概念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