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1.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

合集下载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材料,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孝文帝评价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作用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顺势导入:“鲜卑族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北魏统一了。

影响:北方出现了的趋势。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2、(课件展示图片):①鲜卑贵族穿汉族服装②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③汉族妇女从少数民族学会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向汉族人民学会采桑。

老师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即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3、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采取一下哪种方案?A、以胡治汉B、胡汉分治C、胡汉融合(学生小组讨论,引入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迁都洛阳(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首先,老师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自学115页第一段,找出答案)然后,通过五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知道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重重阻力,然而孝文帝却巧妙地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学生从中了解了孝文帝作为一名改革家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和果断。

最后,学生自学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初一上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北魏的统一和民族融合点击课件简述:“五胡”以及今天的少数民族羌族“五胡”中哪一个民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点击课件小小测试:播放视频对学生的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相互之间产生了哪些影响?点击课件回顾:西晋时期“五胡”内迁的历史观察:“五胡”内迁图〔鲜卑〕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找出鲜卑族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北魏建立并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展示交流阅读P114-115小字部分并作出回答观看图片:“湖人汉服,汉人胡食……”把问题与民族大融合相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冀教版历史七上《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冀教版历史七上《北方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创设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文本、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复习提问导入法: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学生答: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

)对,南朝是汉族地主政权。

而同南朝相对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就是北朝。

南朝在政治上是动荡的,在经济上是江南得到开发。

北朝则出现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马上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板书)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对,混乱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主要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性学习, 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2、通过缩句游戏,轻松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通过对孝文帝进行评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方法自学法、探究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史图结合教学法、缩句游戏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课复习回顾:1、是哪个王朝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西晋的统治时间是长还是短?3、是哪一支少数民族灭了西晋?4、317年西晋皇族又建立了一个王朝,史称什么?5、东晋时期,哪一支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知识链接:6、哪一场战争后,前秦政权瓦解?7、那么你知道吗?后来是哪一支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如何强大起来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自学导航,自学课文6-8分钟。

自学导航:(1)四世纪后期___族建立北魏政权,___年又统一了黄河流域。

那里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___和___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北魏建立后定都___ ,后来北魏___ 帝把都城迁到___ 。

原因:①___ ___ ___ ②___ ___ ___。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什么作用?2、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⑴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有何作用?⑵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想一想:东汉末年以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出示四幅图片----图片一: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图片二:穿汉族服装的少数名族贵族;图片三: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四: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中,北方民族大融合是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始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从北方民族的历史背景、隋唐时期的统一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结合图片、视频和文献等形式,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作用。

【教学目标】1. 了解北方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隋唐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2. 体会北方民族融合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全面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历史进程。

3. 能够掌握文献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增强历史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

2. 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相关文献,能够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隋唐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理解北方民族融合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整体影响。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献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述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和结果,重点突出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图片学法:运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社会文化现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进程和文化现象。

3. 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班内讨论、问题导向等形式,让学生针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板书题目:“北方民族大融合”;2. 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谈一谈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二、讲授历史事件1. 讲述“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特点和政治形势。

2. 了解“隋唐时期北方民族的融合”,突出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理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归纳列举本课的知识点: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作用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科学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注意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列举。

教学媒体投影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先来听一位鲜卑和他的子孙之间的一席谈话:我的孩儿们!我老了,生活在洛阳,我更怀念草原的游牧生活。

孩儿们!今天我忽然很怀念过去,尽管我们现在姓“元”。

但不要忘了我们的根。

我们身上流着鲜卑拓拔部的血。

我们的祖先最开始生活在黑龙江境内的大兴安岭,由于那里气候寒冷,物产不丰富。

部落联盟逐渐西迁和南下。

到魏晋之际,我们迁到鄂尔多斯草原,而且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西晋政府为了利用我们拓拔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许我们进入中原,并且把我们的首领封为代王。

来到这里我们经常遇到身着不同服饰的民族,但是这里的主人还是身着袍服的汉人,我们开始并不怎么来往,时间长了,日常接触开始频繁了。

我们彼此影响着:我们开始学会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农产品也慢慢成为我们主要的食物,也开始接受他们文化。

听说他们南朝人也穿我们的裤褶服,并且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也穿他们的汉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岳麓版

北方民族大融合
促进了 。

4•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 这五个王朝统称为
二、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矫正、评价)
三、课堂探究、展示、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组际交换、评价、
矫正):
1、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
哪些?
四、 教师反馈与点拨、师生小结
五、 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看书或背诵) 知识网络构建
西晋统一南北:263年,魏灭蜀。

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
出曰:316年,西曰灭亡。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曰,定
卜六国:西晋末年后北方的十五国和西南的成国总称十六国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
教学(后记)反思:
东晋和十六国一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 帝改革 ‘背景 时间 目的 内容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439年 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颁布均田令 ③ 阳 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 意义: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方各族社
会的进步③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北周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最后,
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4.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5.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采用多媒体播放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老师用导入语: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学习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让我们一起追忆那个曾经雄极一时的民族鲜卑族和它杰出的帝王---孝文帝,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

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立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完成这些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魏晋南北朝有哪些政权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

由老师解释名族融合的含义:通过PPT展示图片和史料的具体事例诠释什么是民族融合(主要从生活习俗和生产技术方面)过渡语:民族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的孝文帝掀起了改革,那么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把都城迁到当时汉文化的中心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A.迁都的原因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是古都,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北魏的建立;北魏孝文第的改革;北朝政权的更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越浓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的能力教育目标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问题,质疑。

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文分析:肥水指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割局混战的状态,其中少数民族一支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统一了北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a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禁穿胡服c禁用鲜卑姓氏d与汉族联姻f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教师活动1指导阅读,提问思考2渗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个民族共同创造的3提问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要点:北魏都城辟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的统治,孝文帝想以汉族文化制度治理中原地区。

边缘地区粮食产量低,建树孝文帝想统一全国。

4迁都意义市场大,人口多,学生活动1思考自学(一小组为单位)a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民族?那年统一黄河流域的?B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2讨论:A 孝文帝迁都的意义?B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3书115页要求归纳理解4改革内容有哪些?(课文阅读)5你能说出鲜卑姓氏中那些改批注g 礼法2作用3北朝的分裂a北朝:北魏—东、西两魏、北齐、北周 b南朝:宋、齐、梁、陈小结: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处于中心。

5为什么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好多的皇帝采用“孝”字呢?例:孝武帝、孝明帝补充: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仪和历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已采用孝字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汉姓?见书116页6质疑问难7快速记忆,师生互动。

孝文帝改革措施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8完成作业,查找资料课后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oc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级目标:能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级目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师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生活的情景,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切入课题。

2、听情境故事,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3、小组合作分析资料,参与评价探究历史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四、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材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导入:师生交流,互动导入(3分钟)和学生交谈,了解南昌市少数民族和汉族生活交融的情况,导入新课学习。

师:’'从古到今,生生不息,千年的融合”,孩子们,歌词中说,中国各民族的兄弟住在一起,你们知道我们南昌有哪些民族住在一起吗?生:回答:满、壮、畲等师:还不少!他们平时的生活和我们区别大吗?生:回答师:前几天我在南昌地宝网上看到的一篇畲族女孩的日志,她说(略ppt),端午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也吃粽子,看来,少数民族不仅生活与我们区别不大,汉族的传统节日他们也和我们一起过,各个民族长期住在一起,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师:其实,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各民族融合的历史。

古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一般都是游牧民族,善骑射,以肉食为主,可是有这么一个少数民族首领他却学汉法,改汉姓,学儒家,讲孝道。

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去揭开这个谜好吗?生:好!新课学习环节一:明确目标,自学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1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时]1课时[教具]课本教材、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图文资料、考古发现图板书设计: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时间:439年人物:鲜卑族事件: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生活和工作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北魏原都城为平城,当地气候干旱,位置偏北。

既不利于农耕,也不利于统治也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迁都的影响北魏孝文帝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主要措施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说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他自己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鲜卑人与门第相当的汉人通婚。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等。

2、历史作用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主要是均田令的颁布,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社会的进步。

通过改革,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3、北朝的形成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新授课: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

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统一(1)北魏的建立①时间:后期。

②民族:族。

③都城:。

(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1.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多,繁荣。

1.措施(1)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3)改鲜卑贵族姓氏为姓氏,拓跋改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5)采用汉族的、。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以治国。

2.作用:促进了,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

二、课堂学习1、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训练学习笔记内容。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用22个字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三、拓展延伸:如何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四、系统总结:理清西晋到隋的发展线索。

五、巩固训练:1、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A、使用汉语B、改汉姓C、与汉人通婚D、迁都洛阳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A、北魏B、北周C、前秦D、西晋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4、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A、西晋B、曹魏C、北魏D、西汉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6、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7、阅读下列材料: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中的“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材料反映出这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改革措施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请举出三例。

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3)你认为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学习目标1、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祖冲之和圆周率1.概况(1)生活在时期。

(2)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和家。

(3)热衷于科学研究,注意学习的成就。

2.成就:利用并发展“”,在世界上第次把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位数字。

3.影响:领先世界近年。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1.概况(1)生活在时期。

(2)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

(3)向有经验的学习,参加实践。

2.《齐民要术》(1)内容①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

②介绍了、、、、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③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农作物必须,不误。

④提倡改进生产和。

(2)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的《水经注》L.概况:生活在时期。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家。

2.《水经注的地位:是一部的地理学专著。

内容:①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

②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等。

二、课堂学习1、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

2、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

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教师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

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4、小结:提出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五、巩固训练:1、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是A、辉煌灿烂B、达到鼎盛C、承上启下D、无所成就2、在你计算圆面积时,必须使用的一个常数是A、半径B、直径C、周长D、圆周率3、《水经注》描写:“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中提到的“巴东三峡”在A、黄河B、长江C、黑龙江D、淮河4、《齐民要术》的要术是指A、果树种植技术B、农民要求的技术C、农业技术与方法D、养殖家畜的技术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书法(1)发展①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时期,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草书和也逐渐流行。

(2)王羲之①生活时期:。

②书法特点:,。

③代表作品《》,有“”的美誉。

④尊称:“”。

2.绘画:顾恺之(1)生活时期:。

(2)代表作品〈〉和《》。

1.原因:盛行,北朝统治者为了宣传。

2.代表: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

3.特点(1)继承了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

(2)吸收了艺术的优点。

二、课堂学习1、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训练内容。

二、合作探究:1、你能试着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吗?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后世称为书圣。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有《兰亭序》。

《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的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3、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三、拓展延伸: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与科技文化繁荣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书法字体有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是在A、东汉末年B、北魏C、魏晋D、西汉2、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A、“天下第一行书”B、“天下第一隶书”C、“天下第一楷书”D、“天下第一草书”3、山西大同是煤都,在这里还有著名的石窟艺术,指的是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C、敦煌莫高窟D、乐山大佛4、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东晋著名书法家,他是( )A.王羲之B.王献之C.钟繇D.顾恺之5、龙门石窟是世界艺术瑰宝,张明要利用暑假去参观龙门石窟大佛,他应该去()A.山西大同B.河南洛阳C.山西太原D.河南郑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