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历史文化精品

合集下载

陕西花花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中的惊艳之作

陕西花花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中的惊艳之作

在陕西,各地都有做花馍的习俗,花馍成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开或缺的一个民俗,被列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相传陕西关中地区汉族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节日,都要
捏制面塑以示庆祝。

陕西的花馍,大的气势宏伟,重约10斤,小的精巧玲珑,重约半两几钱,形如豆粒,细若游丝,精致好看,令人叹服。

很早以前,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关中地区的妇女
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这些农妇们捏啥像啥,
虎就是虎,猫就是猫,且要求做的各有神气。

虽为静物,却有动感,就像活的一样。

陕西花馍和人生礼仪紧密相联,有的以物言情寄托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有的礼尚往来,代代
传习,积习成俗。

在陕西民间四时八节走亲访友,婚嫁迎娶表示祝贺,生儿育女以志贺喜,
丧葬致哀都离不开花馍。

人们将他们的情谊浓缩于小小的花馍之中。

相传农历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农村人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制作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
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花馍,这些花馍不仅充实了年节气氛,而且增加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花馍的制作工具很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
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陕西的花馍大都用精麦发面,它通过用捏、揉、拨、粘等方法,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然后晾干,做成的花馍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常用花馍造型多样,空中飞的,地上生的,水中游的无奇不有,无所不在。

有没有让陕西传统文化所惊艳呢?。

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瓦当艺术特征初探

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瓦当艺术特征初探

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瓦当艺术特征初探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古代文化遗产。

瓦当艺术作为陕西关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古代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就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瓦当艺术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

一、历史背景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瓦当艺术是在这片土地上独特绽放的。

瓦当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是建筑的装饰元素,更是载承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信仰。

在关中地区,瓦当艺术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技艺传承。

二、瓦当艺术特征初探1.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陕西关中地区的古代瓦当艺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而著称,不仅有精美绝伦的浮雕瓦当,还有优美动人的彩绘瓦当。

在建筑的屋脊和墙面上,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瓦当的身影,它们或是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或是传统文化故事的表现,或是寓意吉祥的图案符号,无不展现了古代瓦当艺术的多样魅力。

比如在清凉山的大雁塔上,就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瓦当浮雕,图案精湛细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2. 富含历史文化内涵古代瓦当艺术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厚,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自古就是文化交融的地带,汉、唐、宋等朝代在这里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响深远地渗透到瓦当艺术当中。

比如在咸阳的秦始皇陵附近,就有许多古代瓦当遗存,这些瓦当上的图案、题材等都与秦始皇陵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 技艺纯熟精湛古代瓦当艺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技艺纯熟精湛,工艺水平极高。

瓦当制作的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精湛雕琢、精细彩绘等多道工序,而陕西关中地区的瓦当工匠们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执着的工匠精神,使得古代瓦当艺术得以精益求精、世代传承。

在西安的古城墙、大明宫等地,都可以看到这些古代瓦当的身影,它们的纹饰、形制等之精湛处,无不让人惊叹工匠的匠心独运。

关中文化资料

关中文化资料

关中文化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历史上曾是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渊源关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划,周围群山环绕、河流纵贯,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关中文化起源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关中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繁荣。

艺术文学关中地区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传统的关中绘画风格简洁明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

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秦腔、秦腔、秦腔等。

而关中地区的戏曲表演更是充满了古韵古韵,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方面,关中地区孕育出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白居易、岳飞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建筑艺术关中地区的建筑多以宫殿、陵墓等为主,如秦始皇陵、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精湛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貌。

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秦汉建筑的古朴大气,又有唐代建筑的华丽恢弘,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

文化传承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仅在历史上有所体现,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关中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结语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繁荣。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关中文化,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民俗

关中民俗

• •

关中的庙会
•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 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 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 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 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 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 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 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 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 计。 • 从全国来看,各地崇祀神灵虽然有别,但其庙 会渊源,超不过关中庙会形成的几种类型。
关中的饮食
•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关中的饮食
•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 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 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 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 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 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 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 “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 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 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 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 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 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

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

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

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板凳不坐蹲起来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

典故二:东晋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

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关中“蹲景”“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

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

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

“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

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

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房子半边盖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

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

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

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

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

”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

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历史文化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历史名镇

关中历史名镇

关中历史名镇----武功镇武功镇是陕西咸阳武功县老县城所在地,地处关中西腹部,东距西安84公里,西距宝鸡92公里,紧邻杨凌农科城,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交通便利,贸易繁荣,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为陕西历史重点名镇之一。

一,古镇历史文化武功原为古有邰国,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

四千多年前,我国农业始祖的后稷就在这里诞生,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新的辉煌,这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自古武功镇地处关中交通要扼,形势险要,攻防兼备,常为军事重镇,兵家必踞之地,史料载“平原控其东,凤岗翼其西,长川揖其北,沮水带其南,盖古形之圣地也,强武之国也”。

武功镇作为武功县(郡)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自古就是有邰圣地,王者封土,隋唐辅京,不仅风景优美,物华天宝,且人杰地灵,圣哲辈出。

尧封后稷于邰,其历史可追朔到七千年前先民“聚族而居”的远古时期,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最早所置41县之一。

古镇之城始建于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七月,自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到公元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一”时,一直为武功县城所在地,故称“武功古镇”,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姜塬圣母,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民族楷模苏武,东晋才女苏若兰,唐代圣君李世民,父子同朝宰相苏瑰,苏颋,明代状元康海,送到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等都诞生在这里。

诗书曾赞誉古镇“山川孕灵,笃生贤胜,人上礼让,习好农耕”,亦称其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之摇篮。

千年古镇,历史辉煌,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这些历史名人不仅为华夏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给这里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

如人们常说的《武功八景》:“姜塬古墓小华山,教稼立台漆水畔,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钟声闻九天,客山晚照晒晒书卷,二水塔影两河湾,东桥花柳碧波显,报本胡燕呈奇观”。

八景之外,还有康对山祠堂,宋代大儒张载讲学的绿野亭,杨虎城将军亲自修筑的卫星城(人称将军台)郑家坡先周遗址,明清古建筑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等。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秦汉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非常活跃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入手,探讨其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汇处,东启灵武山,西达嘉峪关,南自秦岭,北与黄河流域相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了县官,标志着关中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非常活跃。

后来,在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更是历经了数百年的辉煌和繁荣。

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中心,汉代的铜器、瓷器、纺织品、冶金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方面,关中的长安成为海内外之间的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前来。

在文化方面,汉朝时期陕西涌现出了很多著名文人墨客,代表有司马迁、班固、班昭、蔡伦、张衡等。

二、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逐渐失去保护和价值。

目前,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一些景区倾向于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智慧、时尚和艺术元素,这样做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正在失去原本的样貌和魅力。

另外,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管理部门的能力和精力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为了保护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待其保护工作抱有足够的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是进行系统化经营。

这就意味着,对文物、景观、氛围等多重因素开展保护和经营,优化人流、车流的动线,清理服务设备等等,让景区有序、便捷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整合社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历史、地理、政治、条件、地方、问题、现代、统一、发展、建设、建立、特点、安全、地位、基础、需要、环境、工程、资源、重点、纽带、作用、形势、设置、检验、分析、形成、丰富、满足、管理、解决、保障、加强、提高、中心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

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

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

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

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

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

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东西长300
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1]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

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

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

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13]
3. 关中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在关中建都,所以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称誉,本文通过四个方面论述,说明优越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建都关中的原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
1、地形
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平原西起宝鸡,东抵黄河,处渭河中下游地区,西窄东宽。

秦岭山脉,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构成关中南部
天然屏障。

关中平原北临渭北山系,北山(崤山陇山)为黄土高原南缘受流水冲击,地形支离破碎崎岖。

2、河流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绝大多数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黄河流域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其中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中部。

由于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加上地势西高东低,为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有利条件,为数众多的河流和水利工程提供了古代解决都城内生活用水,宫苑环境用水,漕粮运输用水,等方面用水问题。

众多的河流为水路交通提供了方便。

3、物产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利灌溉工程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农业产品丰富;关中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加上地质构造运动,使秦岭山地出产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玉石、金、钼、银、铜、铁等为都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1、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少是都城建设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2、农业、手工业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平原广阔,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加之关中西北外围牲畜发达,周围山中矿产资源丰富,为政府和民间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原料,另外关中处于东西交流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因而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为古都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1、山河四塞,百二秦关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从关中自身军事地理环境来看,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

在古代有曰“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隘要的说法。

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
2、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斗争中的有利地位
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不仅满足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而且在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政权的斗争中已占据有利地位,先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匈奴、突厥厥军事政权,曾严重威胁上述王朝的安危,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大路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

四、形成古都的政治因素
1、关陇集困
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了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

自西魏至唐初关陇集团一直控制关中地区,
2、社会基础
关中地区开发,人口稠密。

自周人营关中以来,其民皆有周人遗风,好稼,务本业。

关中地区风俗劲肋,民皆习战。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经济、坚固的军事地理形势、重农尚武的民风、强大的地方势力构成了古代社会前期建立政权的主要条件,也是古代统治者在关中建都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