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历史文化精品
陕西花花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中的惊艳之作
在陕西,各地都有做花馍的习俗,花馍成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开或缺的一个民俗,被列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相传陕西关中地区汉族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节日,都要
捏制面塑以示庆祝。
陕西的花馍,大的气势宏伟,重约10斤,小的精巧玲珑,重约半两几钱,形如豆粒,细若游丝,精致好看,令人叹服。
很早以前,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关中地区的妇女
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这些农妇们捏啥像啥,
虎就是虎,猫就是猫,且要求做的各有神气。
虽为静物,却有动感,就像活的一样。
陕西花馍和人生礼仪紧密相联,有的以物言情寄托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有的礼尚往来,代代
传习,积习成俗。
在陕西民间四时八节走亲访友,婚嫁迎娶表示祝贺,生儿育女以志贺喜,
丧葬致哀都离不开花馍。
人们将他们的情谊浓缩于小小的花馍之中。
相传农历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农村人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制作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
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花馍,这些花馍不仅充实了年节气氛,而且增加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花馍的制作工具很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
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陕西的花馍大都用精麦发面,它通过用捏、揉、拨、粘等方法,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然后晾干,做成的花馍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常用花馍造型多样,空中飞的,地上生的,水中游的无奇不有,无所不在。
有没有让陕西传统文化所惊艳呢?。
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瓦当艺术特征初探
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瓦当艺术特征初探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古代文化遗产。
瓦当艺术作为陕西关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古代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就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瓦当艺术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
一、历史背景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瓦当艺术是在这片土地上独特绽放的。
瓦当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是建筑的装饰元素,更是载承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信仰。
在关中地区,瓦当艺术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技艺传承。
二、瓦当艺术特征初探1.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陕西关中地区的古代瓦当艺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而著称,不仅有精美绝伦的浮雕瓦当,还有优美动人的彩绘瓦当。
在建筑的屋脊和墙面上,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瓦当的身影,它们或是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或是传统文化故事的表现,或是寓意吉祥的图案符号,无不展现了古代瓦当艺术的多样魅力。
比如在清凉山的大雁塔上,就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瓦当浮雕,图案精湛细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2. 富含历史文化内涵古代瓦当艺术在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厚,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自古就是文化交融的地带,汉、唐、宋等朝代在这里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响深远地渗透到瓦当艺术当中。
比如在咸阳的秦始皇陵附近,就有许多古代瓦当遗存,这些瓦当上的图案、题材等都与秦始皇陵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 技艺纯熟精湛古代瓦当艺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技艺纯熟精湛,工艺水平极高。
瓦当制作的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精湛雕琢、精细彩绘等多道工序,而陕西关中地区的瓦当工匠们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执着的工匠精神,使得古代瓦当艺术得以精益求精、世代传承。
在西安的古城墙、大明宫等地,都可以看到这些古代瓦当的身影,它们的纹饰、形制等之精湛处,无不让人惊叹工匠的匠心独运。
关中文化资料
关中文化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历史上曾是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渊源关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划,周围群山环绕、河流纵贯,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关中文化起源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关中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繁荣。
艺术文学关中地区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传统的关中绘画风格简洁明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
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秦腔、秦腔、秦腔等。
而关中地区的戏曲表演更是充满了古韵古韵,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方面,关中地区孕育出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白居易、岳飞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建筑艺术关中地区的建筑多以宫殿、陵墓等为主,如秦始皇陵、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精湛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貌。
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秦汉建筑的古朴大气,又有唐代建筑的华丽恢弘,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
文化传承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仅在历史上有所体现,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关中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结语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繁荣。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关中文化,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民俗
• •
•
关中的庙会
•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 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 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 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 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 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 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 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 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 计。 • 从全国来看,各地崇祀神灵虽然有别,但其庙 会渊源,超不过关中庙会形成的几种类型。
关中的饮食
•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关中的饮食
•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 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 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 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 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 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 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 “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 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 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 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 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 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
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
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中八大怪的历史典故,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板凳不坐蹲起来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
典故二:东晋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
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关中“蹲景”“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
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
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
“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
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
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房子半边盖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
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
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
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
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
”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
关中历史文化
关中历史文化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历史名镇
关中历史名镇----武功镇武功镇是陕西咸阳武功县老县城所在地,地处关中西腹部,东距西安84公里,西距宝鸡92公里,紧邻杨凌农科城,历史悠久,文物荟萃,交通便利,贸易繁荣,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为陕西历史重点名镇之一。
一,古镇历史文化武功原为古有邰国,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地。
四千多年前,我国农业始祖的后稷就在这里诞生,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新的辉煌,这里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自古武功镇地处关中交通要扼,形势险要,攻防兼备,常为军事重镇,兵家必踞之地,史料载“平原控其东,凤岗翼其西,长川揖其北,沮水带其南,盖古形之圣地也,强武之国也”。
武功镇作为武功县(郡)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自古就是有邰圣地,王者封土,隋唐辅京,不仅风景优美,物华天宝,且人杰地灵,圣哲辈出。
尧封后稷于邰,其历史可追朔到七千年前先民“聚族而居”的远古时期,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最早所置41县之一。
古镇之城始建于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七月,自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到公元1958年12月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一”时,一直为武功县城所在地,故称“武功古镇”,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姜塬圣母,农业始祖后稷,汉代民族楷模苏武,东晋才女苏若兰,唐代圣君李世民,父子同朝宰相苏瑰,苏颋,明代状元康海,送到龙图阁大学士游师雄等都诞生在这里。
诗书曾赞誉古镇“山川孕灵,笃生贤胜,人上礼让,习好农耕”,亦称其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之摇篮。
千年古镇,历史辉煌,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这些历史名人不仅为华夏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给这里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
如人们常说的《武功八景》:“姜塬古墓小华山,教稼立台漆水畔,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钟声闻九天,客山晚照晒晒书卷,二水塔影两河湾,东桥花柳碧波显,报本胡燕呈奇观”。
八景之外,还有康对山祠堂,宋代大儒张载讲学的绿野亭,杨虎城将军亲自修筑的卫星城(人称将军台)郑家坡先周遗址,明清古建筑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等。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秦汉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非常活跃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入手,探讨其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汇处,东启灵武山,西达嘉峪关,南自秦岭,北与黄河流域相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了县官,标志着关中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非常活跃。
后来,在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更是历经了数百年的辉煌和繁荣。
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中心,汉代的铜器、瓷器、纺织品、冶金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方面,关中的长安成为海内外之间的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前来。
在文化方面,汉朝时期陕西涌现出了很多著名文人墨客,代表有司马迁、班固、班昭、蔡伦、张衡等。
二、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逐渐失去保护和价值。
目前,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一些景区倾向于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智慧、时尚和艺术元素,这样做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正在失去原本的样貌和魅力。
另外,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管理部门的能力和精力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为了保护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待其保护工作抱有足够的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是进行系统化经营。
这就意味着,对文物、景观、氛围等多重因素开展保护和经营,优化人流、车流的动线,清理服务设备等等,让景区有序、便捷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整合社会力量。
关中民俗文化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 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 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 《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 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 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 脉脉含情。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 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 色的民艺之一,其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 材料。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 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本质。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 象征意义。 陕西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关中戏文剪纸多 带有皮影的特点,还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 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还盛行彩色拼贴剪纸。
泥塑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 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 满月,长辈要送坐虎。泥塑臵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 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社火马勺脸谱
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 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 加饲料的,马勺上的图案是人 们为了使自己的畜生免遭大自 然病虫的伤害,以保证自己能 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 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 灵符咒,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 幸福的美好愿望,至今还残存 着商、周文化之遗风。 社火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朝,它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并作 为一种驱魔避邪的仪式。大部 分社火脸谱的图案都来自于民 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且都被认 为拥有神力和正义感,因此具 有“镇宅、避邪、驱疫、祛病、 纳禄、求祥”的功效。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是指以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为中心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关中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关中地区是周天子的都城,也是商代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关中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包容性。
它吸收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代表性艺术形式有秦腔、陕北民歌、关中皮影等。
关中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曾多次成为政治中心,如西周、秦朝、汉朝、唐朝等。
这些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都对关中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关中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重要的政治文化地位以及代表性的建筑和艺术形式,都使得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关中知识点总结
关中知识点总结关中,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
关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使得这一地区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关中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和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地理概况关中地处中国中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流众多,水草丰茂。
西起秦岭,东至黄河,南临渭河,北靠糜襄草原。
地理环境优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有“中国粮仓”之称。
二、历史文化1. 历史悠久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培育了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等重要文化。
关中曾经是中国古代秦、汉等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2. 历史名人关中地区培养了不少历史名人,如秦始皇、李世民、李白、杜甫、王羲之等,这些人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关中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
3. 文化遗产关中地区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如兵马俑、华清池、西安城墙、大雁塔、法门寺等,这些古迹为关中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经济发展1. 农业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产品,尤其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山泉丰沃,水田连绵不断,有“天下第一水田”之誉。
2. 工业关中地区的工业也相当发达,有国营和私营企业,制造业和加工业十分活跃,如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冶金工业等。
3. 旅游业关中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古代文化遗产、历史名胜、风景名胜众多,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旅游资源1. 兵马俑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兵马俑发掘现场之一。
关中民俗文化
(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 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 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 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 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 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 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 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而且具有独到的挖掘、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 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将 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有机结 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视野下焕发新的 生机,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生长点,可以借助文 化创意增加其价值,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 资源与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此推动 陕西文化与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
再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它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 其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俗、传统戏剧、 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 等类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极具特色的木版年 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 种、社火、庙会、面花等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现代 化的推进而消亡殆尽,而且,它们以浓厚的亲情和生 动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 社会中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 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 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 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 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陕 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历经千年而不衰。
作为中国北方的中心地带,关中地区不仅是开展农业、工业、商业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的文化成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集聚地。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独特的发展特色。
一、历史文化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名人。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等历史陈迹,以及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文人墨客。
在古代,关中地区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
这里的历史文化也是多元,兼收并蓄。
秦汉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焚书坑儒”的铁腕政策,把大量的书籍和士人都集中在了关中地区。
这一事件导致了关中地区文化界人才济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经营和治理也离不开对关中这一中心地带的投资与发展。
唐代是关中地区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丰富多彩的高潮,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例如:李白、王维、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等。
他们的文学成就使得唐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以至于后来的古文复兴时期,也对唐代作品进行了大力的模仿与传承。
二、发展特色关中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发展特色也是独具特色。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旅游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关中地区具有许多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以及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关中文化遗产。
因此,关中地区的文化旅游业十分繁荣,许多旅游基地和景区都在这里营造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2.农业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这里有“陆上盆地”和“三秦大地”等重要的农业耕地区,这一区域打造了很多绿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园区,发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史记——关中故事
史记——关中故事在古代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带,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就是关中地区。
由于位于黄河两岸,又处于诸侯国之间,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荒马乱之地,在多次动荡中留下了许多的故事和传说。
今天,笔者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中地区的故事。
关中地区的名字来源于它的位置,这个地方位于陕西省中部,南北有太行山和秦岭,东边有黄河,向西则通往青海、甘肃和新疆等地区。
相传早在夏朝时期,商汤就派遣太原由盈来到此地屯田,以作为西北边陲的防御。
后来,周朝定都洛阳,这里成为了天下关隘之一。
因为关中地势诸侯国家多有在那里设城。
多个皇朝都在这里设有诸多重要的行宫和陵墓。
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等不少皇帝也在这里修筑陵墓。
公元前246年,这里发生了一件互相谋害的故事。
当时,秦国的当权者赵高想要杀掉赵盾,因怕被人揭发,便起草了一份文件,假意让魏国联合秦国和晋国,诱使赵盾前去商议。
赵盾一路行来,路过寿阳县时遇到卫青和霍去病兄弟。
在卫青的多次劝说下,赵盾立即返回长安,请求朝廷将赵高调查清楚。
朝廷知道后,便將赵高诛杀,治理成为一个文治区域,在接二连三的屠杀和战争中逐渐恢复了它的繁荣。
另一段发生在关中地区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极聪明的将领——魏武挥出兵力,在潼关处迎战敌人董卓部队的士卒,凭借兵器齐全、士气高昂取得了胜利。
魏武义不容辞地去全面战利品,这其中包括一个名为貂蝉的美女,魏武不过就将她当做一个帮助他训练士兵的神秘人物。
可是,后来貂蝉在一次宴会上以舞蹈为手段,使魏武深深着迷。
这段故事不但成为了中国文艺作品的主题,也被视为222年汉朝的性革命源头之一。
再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李白是唐朝时期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因戏谑和嗜酒而得到了"诗仙"的称谓。
他现在被视为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以他的关中之行而闻名。
唐玄宗在位时,把他调到韩城作县官。
当时,韩城有一个著名的历阳国公府,李白与一个年轻雅致的历阳公主相遇。
关中文化——精选推荐
关中⽂化关中⽂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们⼜称陕西为“三秦”,⼀般是按从陕西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然区域来理解。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中部低,⽽北⼭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然区域:北部是陕北⾼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地。
三秦地名⼤有来头华夏⽂明最早发祥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
⼏⼗万年前的蓝⽥猿⼈和⼤荔猿⼈姑且不论,⾄迟在6000多年前,这⾥便有我国最早的原始农耕的村落——代表仰韶⽂化的西安半坡村。
半坡⽂化以其精美的彩陶和锄耕农业闻名于世,不仅在我国同时期⽂化中居领先地位,⽽且烧陶技术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引⼈注⽬的是,⽬前已发现的1000多处仰韶⽂化遗址,有400多处密布于关中。
尤其在距半坡很近的淬⽔沿岸,仅40公⾥地段内,就发现了 13处遗址。
可见在母系⽒族时代,关中确曾兴盛发达。
周族是关中⼀个古⽼的姬姓部族,与半坡⼈有⼀脉相承的关系。
从古⽂献上看,传说周族始祖后稷,名弃,弃在部(陕西武功、扶风境内)安家⽴业。
即位于泾渭⼆⽔下游,⼟地肥沃,利于农耕。
弃擅长种植,“播前百⾕”,古称为“后稷”,曾被夏任为“农师” 后稷之后,周⼈因受“夏后⽒政衰”影响,⼤约在太康失国以后,从部迁到孤(陕西彬县、旬⾢⼀带),“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
古公直⽗时,周⼈迁歧,来到歧⼭之下的周原。
考古发掘证明,今扶风县的法门镇和黄堆乡、歧⼭县的京当乡,便是当时的周原,⾄今仍称周原,是关中有名的富庶地区。
《诗经⼤雅绵》有“周原航肮,莫茶如治”,歌颂周原肥沃⽽富饶。
从此周族长久定居周原。
在古公在⽗的领导下,周⼈“筑室于兹”,营建城⾢,设官司,疆理⽥地,发展农耕。
周原很快兴旺起来,粗具国家雏形,所以古公直⽗从“公”被追尊为“太王”。
周⼈歌颂⼤王:“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歧之阳,实始锡商。
”以后由于周⼈东向为商和黄河流域第⼀个统⼀王朝的形成,使我国形成了⼀个以今西安、洛阳为中⼼的周⽂化系统。
然⽽真正使陕西关中⽂化成为全国⽂化的中⼼,并对各地产⽣深刻影响的,却是秦⼈,及其以后的汉唐时代。
陕西关中旅游文化
陕西关中旅游文化关中位于北山山脉以南、南山(秦岭)山脉以北。
关中南部是渭河冲击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
“八百里秦川”关中号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区。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
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
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
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历史文化:秦文化,是中国中心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朝历代的建都首选。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再到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那里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气候: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
代表城市:关中城市群是全国率先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
代表城市东有“东府”渭南;西有“西府”宝鸡;北有“同官”铜川;中有西咸(西安、咸阳)都市圈——包括十三朝古都省会西安、千年帝都咸阳以及中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有时亦包括商洛北部)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陕西流传顺口溜:一怪、面条像腰带二怪、锅盔像锅盖三怪、辣子是道菜四怪、碗盆难分开五怪、帕帕头上戴六怪、房子一边盖七怪、不坐蹲起来八怪、秦腔吼起来现在,就让我们从衣、食、住、曲、俗、言等六个方面全方位的了解这片古朴、神奇的土地——关中。
衣——帕帕头上戴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
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简说
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简说
2018.7
秦中自古帝王都 关中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以它独特的优越地位, 在秦汉迄隋唐时代,发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中心。
-2-
2
-3-
3
“关中”其名
关中是指“居四关之
中”而言。关中之名 ,始于战国时期,一 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 关),东有函谷关,南 有武关,北有萧关, 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 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 锁关两座)。四方的关 隘,再加上陕北高原 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 ,使关中成为自古以 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6-
6
伏羲氏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神农氏——炎帝
炎
-7-
7
黄陵桥山----黄帝陵
黄帝
-8-
8
临潼—秦始皇兵马俑-9- Nhomakorabea9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
道教祖庭--楼观台
- 10 -
10
• •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 同”
众教合流看长安 中世的大唐长安城不仅 是外来使者、商人、旅行者 的乐土,也是一方传教者、 信教者的乐土,世界各宗教 的种子沿丝绸之路顺风而来 ,抵达长安后便找到了适宜 的空气和土让,于是生根开 花,结出累累果实。是什么 力量将这个地处世界东方的 大都市变成一个能融汇各方 宗教文化的“大容器”,使 得不同教义的宗教都能在这 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信 仰的教民都能在这里和谐相 处
历史上的长安,曾有过“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 玉楼台”的盛景。时至今日,西安城区及四郊分布的 寺院、道观、教堂依然可用“星罗棋布”四个字来比 喻。
- 11 -
11
秦人豪迈 秦腔旷古
关中古建脊兽古法烧制工艺
关中古建脊兽古法烧制工艺《关中古建脊兽古法烧制工艺》1. 脊兽的历史渊源:从古老建筑走来的精灵1.1 脊兽的起源其实啊,脊兽就像是古建筑屋顶上的一群小精灵。
它们的历史那可真是相当悠久了。
早在古代,咱们老祖宗就开始在建筑上使用脊兽了。
最开始的时候呢,可能只是为了实用,比如说防止屋顶的瓦片滑落之类的。
就好比我们现在在斜坡上放个小石块防止泥土滑落一样的道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兽慢慢变得越来越精美,而且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1.2 在关中地区的发展在关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脊兽更是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建筑也非常发达。
这里的脊兽工艺在吸收了各个朝代的精华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比如说在唐代,建筑风格大气磅礴,脊兽也跟着变得更加雄伟壮观。
就像那个时候的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一样,脊兽也得和宏伟的建筑相匹配呀。
而且关中地区的脊兽还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融入了很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的寓意。
2. 关中古建脊兽古法烧制过程:泥土到艺术品的蜕变2.1 原料的选取要烧制出漂亮的脊兽,原料的选取可重要了。
这就好比我们做菜,食材选得好,做出来的菜才美味。
烧制脊兽的土可不是随便的土,得是那种有粘性、质地细腻的土。
一般会到特定的地方去挖这种土,就像寻宝一样。
这些土挖回来之后呢,还要进行筛选,把里面的杂质去掉,就像我们淘米一样,要把不好的东西都筛出去,只留下最纯净的部分。
2.2 制作泥坯原料准备好了,就开始制作泥坯了。
工匠师傅们就像捏橡皮泥一样,不过这可比捏橡皮泥有技术含量多了。
他们首先要根据想要制作的脊兽的形状,把泥搓成大致的形状,比如说要做一个龙形的脊兽,就先把泥搓成长长的、弯弯的形状,就像一条小泥蛇一样。
然后再用各种工具进行细致的雕刻,把龙的鳞片、爪子、眼睛等都雕刻出来。
这就像我们在做一个很精细的手工一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师傅们全靠自己的一双手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没有什么特别的模具,这才是古法烧制的精髓所在呢。
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书籍
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书籍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域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关于关中地区历史的书籍。
《关中古都》这本书是关于关中地区历史的经典之作,由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撰写。
书中详细介绍了关中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关中地区的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中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西安城的历史》西安是关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西安城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西安城的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
《秦始皇帝陵》这本书是关于秦始皇陵的专题研究,由中国历史学家李学勤撰写。
书中详细介绍了秦始皇陵的发现、布局、墓葬、陪葬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秦始皇陵的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到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是关中地区的另一个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唐长安城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唐长安城的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到唐代关中地区的繁荣和文化繁盛。
《关中历史文化地理》这本书是关于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由中国历史学家王国维撰写。
书中详细介绍了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读者可以了解到关中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以上推荐的几本书籍都是关于关中地区历史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关中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遗产和影响力。
这些书籍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关中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历史、地理、政治、条件、地方、问题、现代、统一、发展、建设、建立、特点、安全、地位、基础、需要、环境、工程、资源、重点、纽带、作用、形势、设置、检验、分析、形成、丰富、满足、管理、解决、保障、加强、提高、中心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
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
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
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
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
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
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
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
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
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
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
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
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
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东西长300
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
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1]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
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
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
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13]
3. 关中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在关中建都,所以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称誉,本文通过四个方面论述,说明优越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建都关中的原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
1、地形
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地处我国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平原西起宝鸡,东抵黄河,处渭河中下游地区,西窄东宽。
秦岭山脉,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构成关中南部
天然屏障。
关中平原北临渭北山系,北山(崤山陇山)为黄土高原南缘受流水冲击,地形支离破碎崎岖。
2、河流
关中地区河流众多,绝大多数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黄河流域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其中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中部。
由于关中地区河流众多,河网较密,加上地势西高东低,为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有利条件,为数众多的河流和水利工程提供了古代解决都城内生活用水,宫苑环境用水,漕粮运输用水,等方面用水问题。
众多的河流为水路交通提供了方便。
3、物产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水利灌溉工程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农业产品丰富;关中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加上地质构造运动,使秦岭山地出产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玉石、金、钼、银、铜、铁等为都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
1、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多少是都城建设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2、农业、手工业
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平原广阔,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关中地区农业发达,加之关中西北外围牲畜发达,周围山中矿产资源丰富,为政府和民间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原料,另外关中处于东西交流大道“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因而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为古都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
1、山河四塞,百二秦关
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从关中自身军事地理环境来看,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
在古代有曰“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隘要的说法。
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
2、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斗争中的有利地位
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不仅满足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而且在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军事政权的斗争中已占据有利地位,先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兴起的匈奴、突厥厥军事政权,曾严重威胁上述王朝的安危,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大路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
四、形成古都的政治因素
1、关陇集困
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了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
自西魏至唐初关陇集团一直控制关中地区,
2、社会基础
关中地区开发,人口稠密。
自周人营关中以来,其民皆有周人遗风,好稼,务本业。
关中地区风俗劲肋,民皆习战。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经济、坚固的军事地理形势、重农尚武的民风、强大的地方势力构成了古代社会前期建立政权的主要条件,也是古代统治者在关中建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