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龚育之《党史札记》

合集下载

南开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推荐书目【精选文档】

南开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推荐书目【精选文档】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共党史专业推荐书目一、经典著作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版。

4.《列宁专题文集》1-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

(配套阅读: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6.《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陈独秀著作选编》1—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9.唐宝林、林茂生编:《陈独秀年谱1879—1942》,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1.《李大钊文集(1—5)》,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1—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14.《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配套阅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18.《刘少奇选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19.《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008年版。

(注:收录的文稿从1949年7月起,已出至1955年12月)20.《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共党史专业

中共党史专业

中央党校2012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教学计划(2013年1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使学员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总结党领导革命胜利的历史经验。

二、教学时间2013年3-6月三、教学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采取课堂讲授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员独立思考,踊跃发表见解,深入探讨问题。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

课堂表现占总分的30%;课程结束后,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独立完成答题,占总分的70%。

六、思考题1、评价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

2、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3、延安整风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影响。

4、党为什么能够迅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七、参考书目1、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刘晶芳、李东朗主编:《长征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高新民、张树军:《延安整风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中共党史教研部民主革命时期教研室中央党校2012级硕士研究生课表中央党校2013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教学计划(2013年1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通过系统学习这一段历史,能够比较熟悉新中国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本史实,比较全面地了解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的基本经验教训,学习运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联系实际加深对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还原历史,尊重历史,诠释历史——龚育之中共党史研究九论

还原历史,尊重历史,诠释历史——龚育之中共党史研究九论

p a n i o a t oe i h t d fC C hso y h r c e b u P i o a d p e sye o ly a mp r n l n t e s y o P i r ;t e a il sa o tC C hs r c n a o t h t l f t r u t t ty t
第 9卷
第 3期
西安 欧 亚 学 院 学报
J u n lo ’ rsa Unv ri o r a fXi n Eua i iest a y
Vo . No 3 19 . 21 0 1年 7月 J 12 1 u. 0 1
还 原 历 史 , 重 历 史 , 释 历 史 尊 诠
— —
p o i e n q e o i in o e e a r b e y a ay i g t e cua o d to ft e su y o r v d d u i u p n o s fr s v r lp o lms b n l zn h a t lc n iins o h t d n CPC hitr n h h rc e it so h icp i e o so a d t e c a a trsi ft e d s i ln fCPC so y fo a v n a epon rh m,t e su y y c hit r r m a tg i tAsf i o h td o C itr h ud b d n r t e g i a c fc ran te re fCP h soy s o l e ma e u de h u d n e o e ti h o s;te og nz t n n c oa s i h r a ia i s a d s h l r o t a t y CPC hso h u d si k t he p n i ls o h tsud it r s o l t o t r c p e fCPC;mo e a d mo e pe p e a d t ert i g n y c i r n r o l n h i h n s i

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新中国史工作

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新中国史工作

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史、新中国史工作易海涛[摘 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D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1)03-0025-101982年,中共中央党史工作小组成立。

在近20年里,小组成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完善自我,发挥各自所长,在集体领导下又各有分工,为党史、新中国史的编研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和指导下,党史、新中国史的经典著作顺利出版,全国党史、新中国史编研工作有序推进;党史、新中国史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工作日益规范,一些重要的史实也得到了澄清,从而最终推动党史、新中国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党史、新中国史;马克思主义史学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史研究愈加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对中共党史史学史及史学理论展开讨论。

有研究发现,改革开放的开启使得党史研究逐渐向学术化回归,这既得益于大的社会环境,得益于各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共同体)的努力,但更与中共中央的大力支持有直接关系,其中,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功不可没。

然而,目前却鲜有研究论及这一小组,一些叙述对其名称与存在的时间也多存抵牾。

事实上,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不但对党史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新中国史工作同样如此,其在组建之初就提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的编研工作,并开展了具体工作、提供了相应指导。

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当事人文集、传记、回忆录等各类资料,对这一机构的名称及时间、成员构成及分工、所开展的工作、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其在党史、新中国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名实之间:从中共中央党史工作小组到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在既有叙述中,中共中央党史领导小组有时也被称为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还有时候被称为中共中央党史工作小组,那么,三者究竟有多大的区别?是否像一些研究者叙述的那样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此外,这个机构存在了多长时间,其成员组成及分工如何,目前也并不清楚。

龚育之研究中共党史的特点

龚育之研究中共党史的特点

龚育之研究中共党史的特点作者:史代罗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04期龚育之作为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成绩斐然,为党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治学特点:如坚持党性与追求科学,关注现实与力求创新,论从史出与史论结合,还原历史与鸟瞰历史,宽广眼界与开阔视野,夹叙夹议与有质有文等。

梳理总结这些特点,有助于深化对龚育之及其党史思想的研究。

下文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龚育之党史研究的特点。

[1]一、坚持党性与追求科学龚育之强调,党史著述要努力做到“站在党的立场上写历史和站在科学立场上写历史”的统一。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站在党的立场,就是要做到三个遵循:遵循党的基本理论、遵循党的决议、遵循历史事实。

站在科学立场上,就要尊重历史事实,追求历史真理。

这两者在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龚育之的基本思想是既要遵守党的决议、党的宣传纪律,又不能躺在决议的“本本”上无所作为、裹足不前。

要做到追求真理和遵从决议、服从真理和服从决议的统一。

事实上,党性本身就要求严格的科学性。

毛泽东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过:“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全。

”[2]因此,凡科学的历史著作,并不仅仅是围绕《历史决议》做简单的演绎,而是以历史事实为出发点,从中引出合乎实际的历史结论来。

编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要做到“党的立场”和“科学立场”的统一,突出反映在对历史发展经历的曲折过程的叙述中如何把握好分寸,这在“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部分显得尤为突出。

针对这个敏感的问题,龚育之曾明确地指出:“关于这个十年的总评价,要把成绩讲充分,把人民的奋斗、党所作的努力如实地写充分,而且从经济建设、经验积累、干部成长几个侧面讲充分。

失误不要渲染,但也要如实地讲透。

不是说成就是主要的就大体都很好了,还是有两个侧面,两个趋向,造成过很大损失,‘左’倾错误有起有伏,伏而又起,愈演愈烈,终于占了上风,酿成‘文化大革命’。

领导干部读书心得:还原历史本貌

领导干部读书心得:还原历史本貌

还原历史本貌——读《龚育之自选集》有感龚育之先生是是我国著名的党史专家,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思想仍然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读他的自选集,就能充分感受到他那一丝不苟的学人气息,实事求是的学人态度,世事洞明的学人风范。

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这种态度是一种本着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崇高使命感的体现。

下面,我从他实事求是的求证,设身处地的解析两个方面来谈一下他是怎样用真实的材料去还原历史的本貌,从而让我们大家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本真状况。

作为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先生不仅娴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而且更是能够将这种哲学理论运用到他的治学当中,结出丰硕的学术之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龚育之先生就是一个能够很好运用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武器的典型代表。

新中国的建立,让多少国人激动不已,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影视报道中,为了更好地表现领袖的风采与国人的骄傲,出现了一些拔高错位的艺术设想与表达,就难免流露出一种对历史本真不尊重的现象的出现。

针对这个问题,龚育之先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这些历史细节进行了仔细认真的鉴定与辨析,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让人们对历史原貌有了更好地把握。

在《开国盛事的三个细节》这篇文章中,他将建国时期出现的三个互有联系的政治话语清晰地勾勒出来。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政治话语的表达是在怎样一种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提出并被大众所认可,龚育之先生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说明。

这种清晰地历史的鉴定,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悬浮表达无异于一把照妖镜,立刻让丑怪现出原形,从而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采取的国家政策,所实行的国家路线,有过不理解的困惑。

针对这个问题,龚育之先生仍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解读,不仅廓清了人们认识的误区,还深化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11479 沈宝祥 沈宝祥,1932年生,江苏武进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1965年1月到中央党校工作。

1977年6月起,参与筹办《理论动态》,后任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主编。

多年来,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兼及党建理论和中共党史。

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学习纲要》等十余部。

专著有《温故察今论党风》、《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等。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界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此,笔者也很关注,这里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提法在怎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有两个重要的提法。

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两个提法的含义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先讲第一个提法。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演讲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795页)这是对我们党的历史所作的重要概括。

在此之前,即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就讲到,我们党的干部已经“更多地学会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同上,第611页)我们翻阅毛泽东的著作就可发现,他是坚持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提法的(在各篇文章里文字表述略有差别)。

在“文革”期间,有些人头脑发热,要求各国党都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毛泽东却说:“对于一切外国人,不要求他们承认中国的思想,只要求他们承认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该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毛泽东文选》第八卷,第433页)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定和可贵的清醒。

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推进

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推进

龚育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推进刘姝红(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当时学家龚育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问题有其独特的观点,在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突出“探索”两个字,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异端”这个提法和对这个观点的论述,推进和加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为理论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指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后的新发现、新发展,它既有马克思主义既有的东西又不完全相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国的自身的情况和我们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知道我们用这些发展深化了哪些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理论,我们用哪些经验取得了胜利,而哪些经验又是美中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进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使中国革命和建设招致损失的情况,更好的为以后的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一、龚育之认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分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其中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思想。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第一次飞跃。

这次飞跃使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得以在中国革命一系列问题上得到完整。

而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第二次的飞跃。

这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龚育之在200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问题》访谈中,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角度所提出的。

依照十三大、十五大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在两次飞跃之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龚育之认为:这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

从《党史札记》系列看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

从《党史札记》系列看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
的 困难 、 挫折 乃 至失 败 , 要 寻找 新 出路 , 才催 生 出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新 成 果 的 过 程 ” [ 2 ] 6 。 。他 认 为 毛泽 东晚 年 的错 误 是探 索 中 的失 误 。 当然 , 这
记二集 》 《 党 史札记 末编 》 分 析龚 育之 的 中共历
1 5 8
沈 阳大学 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第1 6卷
俱 进这 一概 念 的学 者 , 也 是较 多 强 调 与 时俱 进 的
坚 持实 事求 是 的原则 。他 明确 指 出 : “ 历史 是一 门
是党 的历 史 决议 、 党 的领 导人 所 阐述 的 。尤 其 值 得提 出的是 , 他把 民主 革命 时 期 的 “ 左” 倾 和 右 倾
错误 的 出现 , 也放 在探 索 的视 野 中去 考虑 。“ 陈独
秀, 就 其 担任 中国共 产 党 最 高 领 导 人这 段 时 间来 说, 有 重 大贡 献 , 又 有 严 重错 误 , 无 论 是 其 贡献 还 是其失 误 , 难 道 不 是 都 属 于探 索 的过 程 吗 ?更 不 必说 以后 的 三次 ‘ 左’ 倾 错误 了。 ” _ 2 j 6 在 阐述“ 探 索” 观点 的 同时 , 龚育 之还 提 出 : “ 注 意在讲 ‘ 探索’
的时 候 , 不 要 使 它 成 为 替 历 史 错 误 作 曲 意 回 护。 ” L 3 ] 这 种研 究思 路可 以启 发 中共历 史 的研 究 者 如何 更 全 面 的 、 更 实 事 求 是 地 分 析 和 阐述 历 史 。
科学 , 历 史 科 学 的 第 一 原 则 是 忠 实 于 历 史 事 实。  ̄ 3 0 5 - 3 0 6 这 是从 历史 学 的高 度来说 明实事 求 是 在 历史 学研 究 中 的地 位 和 作 用 。在 这 个 基 础 上 , 龚 育之 认 为 : “ 党 史学 是一 门历史 科学 。 ” E 2 ] 。 因

大家风范卓越贡献-纪念龚育之

大家风范卓越贡献-纪念龚育之

大家风范卓越贡献-纪念龚育之几家单位联合召开龚育之同志追思会,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愿望。

龚育之同志是党史战线的权威大家,并且在1995年6月至1999年3月间,作为常务副主任,直接主持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工作,还曾担任多年中共党史学会的会长。

党史研究室和党史学会的同志都很尊敬他、怀念他。

李景田主任特别要求我代表他,也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学会,再次对龚育之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地哀悼,对孙小礼老师等家属表示诚挚地慰问!在对党校起草的龚育之同志生平稿提出修改建议时,我特地加上了一句话:“龚育之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

”这句话后来果然在生平中出现了,我们很欣慰。

龚育之同志的离去,确实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

龚育之同志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在确定的龚育之同志的生平里有几个基本的评价和称谓,除了“优秀党员”、“忠诚战士”外,还有四个。

其中,开头是三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党史学家”、“教育家”。

文中还有一个:“著名的自然辩证法专家”。

用这四个称谓来概括龚育之同志一生的贡献和特点,我认为是适合的:其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龚育之同志当之无愧,这是大家公认的。

他一生主持或参与编辑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很深的研究。

尤其是,他曾经参与了我们党的大量重要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稿的起草工作。

其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和观点,对思想理论界甚至当代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我计算,龚育之同志一共参加了六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

应该说,有这个次数的人,在我们党内并不是很多的。

其二,“中共党史学家”。

龚育之同志亲身经历过党史上的不少大事,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一些重要文献背后的历史非常熟悉。

他担任过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常务副主任,主持过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工作。

读龚育之《党史札记末编》

读龚育之《党史札记末编》

作者: 石仲泉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出版物刊名: 上海党史与党建
页码: 19-22页
主题词: 龚育之 札记 党史 《学习时报》 生命 修改 遗著
摘要:龚育之从上世纪后期开始,即在中央党校庆祝建国50周年创刊的《学习时报》上开辟专栏,一直坚持发表党史札记。

2002年1月,结集出版了《党史札记》一书。

2004年11月,结集出版了《党史札记二集》。

2007年他生病住院之际,还在考虑如何修改、补充和完善收入到这本新的《党史札记末编》集子的若干文章。

尽管他始终与疾病进行着斗争,在多次病危时还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天不假年,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党史札记末编》,成了他生命之旅的遗著。

征集龚育之同志文稿、书信、题词启事

征集龚育之同志文稿、书信、题词启事

出版物刊名: 中共党史研究
页码: F0003-F000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7期
主题词: 龚育之;同志;文稿;书信;题词;新闻出版总署;湖南人民出版社;征集
摘要: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龚育之文集》已经列入“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该文集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尽可能完整搜集龚育之同志的作品,特向龚育之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友好、同事、学生诚征他的文稿、书信、题词(原件、复印件、电子版均可),亦欢迎各位知情者提供线索。

为配合文集的付印和出版,所征作品请在2012年12月31日以前寄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转韩铜收,。

我所认识的龚育之

我所认识的龚育之

我所认识的龚育之
殷之俊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2007年6月12日,78岁的龚育之走了。

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党史学家、教育家。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悲痛万分,并回忆起与龚育之的书信交往。

近20年来,我注重研究统一战线历史与理论。

2002年10月23日,在认真拜读龚育之近作《党史札记》一书中一组讨论多党合作的札记后,我冒昧地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谈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龚写的关于毛泽东和斯大林1947年至1948年之间的两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殷之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6
【相关文献】
1.龚育之与"两个发展趋向"观点研究 [J], 汪兵
2.追忆龚育之先生 [J], 刘超
3.关于龚育之的两段公案 [J], 孙君
4.另一个龚育之——龚育之逝世两周年祭 [J], 向继东
5.几度春秋忆老龚--与龚育之交往追记 [J], 郝怀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龚育之研究中共历史的心路历程

龚育之研究中共历史的心路历程

龚育之研究中共历史的心路历程
史代罗
【期刊名称】《甘肃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龚育之是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

他博闻强记、学贯两科,知识底蕴丰富,理论功底深厚。

从1975年10月起,龚育之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方面。

他治学严谨、精钻细研,从诸多方面为中共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龚育之在中共历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他本人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概而言之,龚育之研究中共历史的人生轨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丝不苟编文献阶段(1975年10月1988年3月);殚精竭虑著党史阶段(1988年3月-1999年3月);“自由翱翔”写札记阶段(1999年3月-2007年6月)。

【总页数】6页(P58-63)
【作者】史代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从《党史札记》系列看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
2.还原历史,尊重历史,诠释历史——龚育之中共党史研究九论
3.从《党史札记》系列看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
4.龚育之
在中共历史研究中的治学特点浅析5.论龚育之对中共历史研究的独特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的足迹》——苏联自然科学领域思想斗争的历史资料

《历史的足迹》——苏联自然科学领域思想斗争的历史资料

《历史的足迹》——苏联自然科学领域思想斗争的历史资料柳树滋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卷),期】1985()3
【摘要】由龚育之同志主持编译的《历史的足迹》(苏联自然科学领域思想斗争的历史资料)一书,作为《苏联自然科学哲学丛书》的一种,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该书约25万字,预定1985年内编定发稿,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出书。

早在1961年,龚育之同志就曾主持编译了九辑《关于苏联自然科学领域思想斗争的若干历史材料》,其中包括:1930年前后反德波林派的斗争对自然科学战线的影响;【总页数】2页(P80-70)
【关键词】思想斗争;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历史资料;历史材料;德波林派;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思想;志主;代表性
【作者】柳树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循着历史的足迹——评《苏联解体的史学阐释》 [J], 李瑞琴
2.烙印历史足迹的"人性"——苏联"现代"文学的再思考 [J], 韩捷进
3.《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领域思想动向的历史资料》第一辑选译拟目(草案) [J], 石树
4.《历史的足迹(苏联自然科学领域哲学争论的历史资料)》一书前言 [J], 龚育之
5.《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领域思想动向的历史资料》正在编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泽东对斯诺说了什么? “执伞孤僧”是误传

毛泽东对斯诺说了什么?  “执伞孤僧”是误传

毛泽东对斯诺说了什么?“执伞孤僧”是误传
佚名
【期刊名称】《世纪行》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龚育之在他的新著《党史札记》中说,一九九○年最初拍成的电视片《世
纪行》解说词说:一九七○年国庆节在北京天安门上,"毛泽东忽然对斯诺说: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

明明是亿万人簇拥着他,他却感到孤独;明明是地动山摇的欢呼,他却听来悲凉。

当年,有谁曾体察过这位伟人的心境。

"我看了电视片,听
到这段解说词,给这部电视片的总策划和总监制分别写了同样内容的信,一方面称赞这部片子,一方面告诉他们,所谓"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是斯诺对毛泽东所说的"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这个歇后语的误解。

而且毛泽东不是在天安门上向斯诺说的,是后来在同斯诺长谈时说
【总页数】1页(P2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75
【相关文献】
1.毛泽东与美国报告文学家斯诺三十多年的友谊——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J], 尹均生
2.影片《毛泽东与斯诺》参加第十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 [J],
3.电影《毛泽东与斯诺》中的斯诺形象研究 [J], 杨骁;
4.记者斯诺的成功之路——纪念斯诺采访毛泽东60周年 [J], 尹均生
5.记者斯诺的成功之路——纪念斯诺采访毛泽东60周年 [J], 尹均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龚育之《党史札记》
林蕴晖
龚育之同志长期在党中央机关工作,担任过部门领导,应该说是一位高官了。

他在学术领域,涉猎很广,是一位大学者。

《党史札记》和《党史札记二集》中汇集的文章,是他在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开的一个专栏,于2002年、2004年先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两集《党史札记》汇集的几百篇文章,有理论、有事件、有人物,一事一议。

讲理论,不是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历史事实把道理说清楚;说事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你悟出一个事理;道人物,不是介绍孤立的个人,而是把人物放在时代变迁的历史中描述。

这两集札记,是独具一格的党史本子,是使党史从讲堂和研究室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的一种高品味的着作。

(一)
龚育之同志研究学问,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党史札记》的第二十篇,题目就是《党史工作的党性原则》,集中谈的是这个问题。

基本思想是既要遵守党的决议、党的宣传纪律,又不能躺在决议的“本本”上无所作为。

要做到追求真理和遵从决议、服从真理和服从决议的统一。

党性原则包含这两个方面,缺一方面就是党性不全。

正像他在文中说的“当然求得统一的过程有时也还会有一些复杂性。

我们要按照两个服从的要求去做,努力使党性的这两个方面求得统一。


在第二十一篇《党史着述中的十个关系》中,头两个关系也是谈的这个问题。

在这里,他强调了“按照历史原貌写历史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统一。

”按照历史原貌,就是要让后人历史地了解前人。

但是,我们今天是在几十年以后来写历史,现在从《历史决议》、《邓小平文选》第二和第三卷、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的论述来看建国以来历史,同当时看历史相比,当然要有新的时代高度,对历史原貌和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更清楚的理解和更深刻的领悟。

龚育之同志是这么说,原来在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建国后的党史写作,也正是这样做的。

当时他指出,要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为基础,又要比《七十年》有所前进。

因为《七十年》是经中央党史领导小组批准的。

对“有所前进”,龚育之是这样解释的:“就是要力求在史实的叙述方面,写得更详细、更丰满、更全面一些,有些地方更生动一些;在结构、思路、概括、议论方面,根据《七十年》出版以后(刚好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实践的新发展,对历史的新领悟,史料的新发掘和研究的新成果,都应该也可以有或多或少的前进。

”“当然,从根本上说,只能也只应该是在历史决议和《七十年》基础上的前进。

”这就是他说的“有所前进”的底线。

在1949到1978年这段历史的写作中,按龚育之当时的说法,最大的难点就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他当时向编写组同志提出,这个事情恐怕要攻坚,
先讨论,设计几种写法,比较比较,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争论相当大的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这样的重大问题,是非常慎重的。

当书稿基本成型以后,他向胡绳同志报告。

其中说到书稿中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要有所前进,主要说了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把酝酿提出总路线的进程,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思考’这个标题加以笼罩,突出地反映总路线确与原来设想有所不同。


二是“明确指出:‘由原来经过十到十五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改为从现在就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十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完成,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这个改变,特别是以后随之而来的加速过渡的改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再是“指出总路线的制定,与学习苏联、照抄苏联的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模式,有密切关系。

这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又有历史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

……历史的发展表明:无论是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当作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还是把苏联社会主义看作唯一模式,都不利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探索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和道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确实反映了龚育之同志在既遵守党的决议、党的宣传纪律,又不躺在决议的“本本”上无所作为;既要按照历史原貌写历史,又要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功力。

做到了追求真理和遵从决议、服从真理和服从决议的统一。

(二)
龚育之同志学术思想的活跃,表现在他的文章很少有套话、老话、空话。

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要求写作,“要写就得认真地写”,要花“很大的功夫和心思”去写。

在《党史札记二集》的开篇:《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江泽民七一讲话——纪念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一文中,他回答了一个反对形式主义的问题。

文中说:形式主义,讨嫌极了。

一个生动、深刻、有创新精神的东西,形式主义一来,连篇累牍的空洞表态,众口一词的简单重复,铺天盖地的造势刮风,新话也变成套话、老话、空话,真叫人倒胃口,真叫人欲近而不能。

用这段话来看龚育之的文章,可以说他的特点恰恰是具有“生动、深刻、有创新精神”。

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在于他的博学,对历史的感悟,还有他的阅历在他头脑里留下的历史文献背后的许多故事,这都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求真、求实的精神。

一说到历史,尤其是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人们都会说它的功能是资政育人。

也就是可以让人们以史为鉴。

要做到这一点,光躺在已有的历史结论上大概是不行的。

需要党史和当代中国史工作者不断地深入研究,要有所创新。

但是,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可谓难处多多,人们很难摆脱重复“套话、老话、空话”的困境。

读了《党史札记二集》,觉得书里在帮助人们走出这种困境,并对此给了一个有理、有力的说法。

在《读〈从李一氓同志的一个重要观点谈起〉》一文中,他说:
“官方研究”、“官方观点”可以也应该是学术上很有价值、理论上很有创新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许多重要的开拓和创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只有拒绝独立思考,拒绝理论创新,一味重复已有的结论,翻来覆去净讲套话,才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不论它出自官方,还是出自非官方。

“官方研究”、“官方观点”,断然不应该是这样。

如果变成这样,那就可悲了。

“官方研究”既然应该是创造性的,就一定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

没有争论,创新也就没有了。

……在“官方研究”中也是可以和应该有良好的学术空气的。

只有保护这种良好的学风,“官方研究”才能保持生气。

对党已经做出的重大决策,在阐释和宣传时,是不是可以有创新性,文中说:有许多阐释和宣传只是通俗性的,可以有也可以不要求有创新性,但是,研究性的阐释和宣传,则可以也应该要求它有创新性。

又说:
对“官方观点”作个人阐释,在角度、深度、广度、丰度上可以也应该允许有所不同。

对这种个人阐释,可以也应该允许提出批评。

这是对党的决策的研究能够保持生动活泼、保持创造精神的必要条件。

再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党的决策实施的得失成败,根据在实践的结果,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对现有决策的坚持和发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讨论性的探索。

这样的研究,不但“非官方”可以进行,就是“官方”也是应该进行的。

不然,谈什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谈什么决策的调整和创新呢?
对于历史事件、历史过程是不是应该作过细研究的问题,在《读张泽石的两本自述》中,龚育之列举了五十年代前期发生的志愿军归俘人员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扬帆事件、潘汉年事件、胡风事件、广州的布鲁、陈坤事件以后,提出了一个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的问题。

他说:
总之,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而历史的经验教训,只有在深入了解和总结历史事件、历史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所把握。

如果对这类历史事件人们都没有具体了解,都淡忘了,淡化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那么,历史的悲惨有什么把握能够避免重演呢?
今天再读《党史札记》,觉得龚育之同志对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如何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对历史上已有的结论和决策,是不是可以研究与创新;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怎样才能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这样一些问题的阐述和他做出的榜样,是值得我们正在从事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广大工作者很好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