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标本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

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真菌药敏标准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准备1. 实验室应设有专门的真菌药敏实验室,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实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不超过60%。

2.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试剂,包括培养箱、显微镜、培养基及药物试剂等。

3. 实验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确保工作区的清洁和无菌。

二、标本处理1. 收集患者真菌感染标本,包括病理组织、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标本应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2. 标本处理前,应进行外部消毒,消毒方法可以是用70%的乙醇擦拭外表面。

3. 标本应立即进行处理,避免存放时间过长,以防真菌生长导致结果不准确。

三、真菌培养1. 将标本分散在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中,进行稀释。

注入培养基琼脂平板和液体培养基中,分别进行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 样本应在常温下放置,避免光照,保持湿润,以利于真菌生长。

3. 观察培养过程中真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形态、颜色、透明度等。

四、药敏实验1. 在培养基上划线,将待测真菌分散在培养基中。

2. 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利用层析法、扩散法等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

3. 观察药物对真菌的抑菌效果,包括抑菌区直径和抑菌程度。

4. 根据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判断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分为敏感、中度敏感、抵抗。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判断1. 测定抑菌区直径,记录数据。

2. 根据抑菌区直径和抑菌程度,将真菌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和抵抗。

3. 结合临床情况和药物用药指南,判断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六、结果报告和存储1. 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制作报告。

2. 将结果报告及时反馈给医生。

3. 将结果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管理,以便后续研究和参考。

七、质量控制1. 每批药物敏感性测试都应包含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培养基的质量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准确性。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一、引言真菌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措施,用于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合规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品收集、实验室分析和结果解读等方面。

二、样品收集1. 样品选择:根据产品类型和检测要求,选择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检测。

2. 样品采集:采用无菌技术收集样品,避免外部污染。

3. 样品存储:将样品储存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避免真菌生长和样品变质。

三、实验室分析1. 样品准备:将样品进行处理,如研磨、稀释等,以便于后续实验操作。

2. 真菌培养:将样品接种于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培养一定时间,促使真菌生长。

3. 真菌分离:从培养物中分离出单个真菌菌株,避免混杂现象。

4. 真菌鉴定:通过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对分离出的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属属。

5. 真菌计数:使用显微镜和计数室,对样品中的真菌进行计数,得出真菌数量。

四、结果解读1. 标准值设定: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确定真菌数量的合理范围。

2. 结果比较: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3. 结果报告:将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样品信息、实验方法、结果数据和结论等内容。

4. 异常处理:如果样品超过标准值,需要进行异常处理,如重新采集样品、改进生产工艺等。

五、质量控制措施1.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使用标准菌株进行日常验证、定期校准仪器设备、培训人员等。

2.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相关质量控制组织的外部质量评估,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仪器设备维护:定期维护和校准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六、结论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品收集、实验室分析和结果解读等环节。

通过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真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参与外部质量评估,不断提高真菌检测水平。

真菌检测操作规程

真菌检测操作规程

念珠菌属鉴定的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for Candida)1、介绍(Intorduction):念珠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平时主要生存于人体的口腔、上呼吸道、消化道、阴道及其他脏器中。

念珠菌的致病性是相对的。

在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体内的念球菌呈酵母细胞型,一般不致病。

在机体某些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下,内环境改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降低时,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发展为菌丝型,侵犯组织,达到一定量时,人体就会发病,引起临床症状。

念珠菌属(Candida)在临床标本中有以下几个种: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克柔氏假丝酵母菌(C.krusei)、光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链形念珠菌(C.catenulata)、高里氏念珠菌(C.gulliermondii)、高加索乳念珠菌(C.kefyr) 、郎比念珠菌(mbica)、溶脂念珠菌(C.lipolytica)、葡萄牙念珠菌(C.lusitaniae)、皱褶念珠菌(C.rugosa)、涎沫念珠菌(C.zeylanoides),原命名类星形念珠菌(C.stellatoidea)认为是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变种。

临床上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

2、程序(Procedure):2.1、标本采集:根据临床所疾病的不同,可取分泌物、痰、粪、尿、血或脑脊液等标本检验。

2.2、标本接种和培养:血液及体液标本先在肉汤培养基中增菌后转种。

尿、痰、脓性分泌物等可直接接种在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

2.3、鉴定过程:2.3.1取平板上的菌落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并镜检2.3.2镜下为革兰阳性卵圆型或圆型大孢子,可能见到芽现象2.3.3转种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上ATB FUNGUS内药敏板条2.3.4培养48h后,见下图菌落色彩初筛念珠菌属绿色翠绿色(直径约2mm)蓝灰色铁蓝色(直径约1.5mm)粉红色(模糊有微毛菌落较大) (直径约4-5mm)紫色(直径约2mm)白色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假丝酵母菌光滑念珠菌其它念珠菌2.3.5为白色则上API 20 C AUX 作生化鉴定,则按作业指导书《梅里埃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操作流程》把生化输入电脑,并按系统提示记录鉴定结果,需补充试验则补充试验。

真菌检测步骤

真菌检测步骤

真菌检查步骤1.采集标本浅部真菌的标本有毛发、皮屑、甲屑、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的标本可根据情况取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检查方法真菌检查的方法主要有:(1)直接涂片:为最简单而重要的诊断方法。

取标本置玻片上,加一滴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待标本溶解,轻轻加压盖玻片使标本透明即可镜检。

可用于检查有无菌丝或孢子,但不能确定菌种。

(2)墨汁涂片:用于检查隐球菌及其他有荚膜的孢子。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方法是取一小滴墨汁与标本(如脑脊液)混合,盖上盖玻片后直接镜检。

(3)涂片或组织切片染色:涂片染色可更好地显示真菌形态和结构。

革兰染色适用于白念珠菌、孢子丝菌等;瑞氏染色适用于组织胞浆菌;组织切片通常用PAS染色,多数真菌可被染成红色。

(4)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

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培养1~3周,必要时可行玻片小培养协助鉴定。

菌种鉴定常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形态判断,对某些真菌,有时尚需配合其他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

四、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一)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氢氧化钾/复方氢氧化钾法: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浮载液,盖上盖玻片,放置片刻或微加热,即在火焰上快速通过2~3次,不应使其沸腾,以免结晶,然后轻压盖玻片,驱逐气泡并将标本压薄,用棉拭或吸水纸吸去周围溢液,置于显微镜下检查。

检查时应遮去强光,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和孢子,然后用高倍镜观察孢子和菌丝的形态、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

浮载液:A.10%~20%的KOH。

配方:氢氧化钾10~20g,蒸馏水加至100ml,待氢氧化钾完全溶解后揺匀存放在塑料瓶内,适用于皮屑、甲屑、毛发、痂皮、痰、粪便、组织、耵聍等的检查。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一、引言真菌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工作,用于确定环境、食品、药品等样品中是否存在真菌污染。

本文将详细介绍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品准备、实验操作、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二、样品准备1. 样品采集: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空气采样、表面刮取、液体培养基等。

2. 样品保存:采集后的样品应及时保存,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避免污染和变质。

三、实验操作1. 样品处理:根据样品类型和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研磨、稀释、过滤等。

2. 培养基制备:根据检测需要,准备适当的培养基,包括选择合适的基质、添加适当的抗生素等。

3. 接种和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并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培养,如温度、湿度、pH值等。

4. 检测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显微镜观察、菌落计数、PCR等。

四、质量控制1. 阳性对照:在每次实验中,应设置阳性对照样品,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阴性对照:在每次实验中,应设置阴性对照样品,以检测实验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3. 平行实验:为了验证实验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可以进行平行实验,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检测。

4. 质量控制记录: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等,以便后续分析和追溯。

五、数据分析1.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真菌污染,并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

2. 异常处理:对于异常结果,应及时进行排查和处理,如重复检测、重新采样等。

3. 统计分析:根据一定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等。

六、质量控制文件1. 检测方案:编制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案,包括样品准备、实验操作、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2. 校准记录:记录校准仪器的日期、方法、结果等信息,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质量控制记录:记录每次实验的关键环节和结果,包括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平行实验等。

真菌标本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真菌标本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真菌标本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真菌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各类真菌检测的标本。

3. 标本采集及处理3.1 标本类型痰、尿、粪、脓液、脑脊液、血、拭子、皮屑、甲屑、气管穿刺抽取的痰液等。

3.2 标本采集与处理3.2.1 痰液、气管穿刺抽取的痰液。

3.2.2 尿液早晨中段尿10ml,离心取沉淀液1ml,作真菌涂片及培养。

3.2.3 口腔、咽喉、外耳道、阴道、和直肠粘膜的标本应迅速放入内装1-2ml无菌蒸馏水的试管送检。

常规KOH涂片及SDA培养。

3.2.4 粪便无菌盒送检,挑取黏液、脓血接种于含氯霉素培养基上。

3.2.5 脓液脓液标本应置无菌广口有盖玻璃瓶或小的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

3.2.6 脑脊液采集于无菌试管3-5ml,立刻送检。

离心后以无菌吸管吸取离心沉淀物1ml,作墨汁涂片镜检和培养(SDA)25°C及37°一周。

3.2.7 血液分别于左右两侧无菌抽血3-5ml,立即置于脑心浸出液肉汤。

3.2.8 体液支气管积液、关节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等10ml离心沉淀后取0.5ml沉淀液作直接镜检(注意颗粒)及培养。

3.2.9 组织标本置于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置无菌研钵或组织匀浆器加2ml蒸馏水,研磨成浆或切成1-2mm3的小块作真菌直接镜检(KOH涂片)及培养。

3.2.10 皮屑皮损的边缘、疱壁、脓液、深层趾(指)间皮屑或活动边缘皮屑。

取材前75%酒精棉球消毒取材处,标本作真菌直接镜检(KOH涂片)及培养。

3.2.11 甲屑用细锉或牙签研磨钻取病甲与正常甲交界处并且贴近甲床部的甲屑,标本用酒精浸泡待干燥后以十点接种法分别种于含放线菌酮及不含放线菌酮的SDA平皿,25°C-28°C培养3周,并同时作KOH涂片。

3.2.12 毛发取病发15根、75%酒精消毒,3-5根作直接镜检,5-10根种于SDA斜面(加氯霉素),稍划破斜面掩埋。

涂片找真菌标准操作规程

涂片找真菌标准操作规程

涂片找真菌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目的:用革兰染色找酵母样菌,为临床感染的初步诊断和用药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各种涂片标本(主要如白带等)3检验原理3.1真菌的染色结构如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3.2经过革兰染色后变成紫色,体形较细菌大容1检验目的:用革兰染色找酵母样菌,为临床感染的初步诊断和用药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各种涂片标本(主要如白带等)3检验原理3.1真菌的染色结构如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3.2经过革兰染色后变成紫色,体形较细菌大容易辨认。

4试剂:4.1试剂厂家:珠海贝索生物科技公司4.2包装规格:250ml×44.3试剂盒组成4.3.1龙胆紫(龙胆紫、乙醇)4.3.2碘溶液(碘、碘化钾)4.3.3脱色液(丙酮、乙醇)4.3.4沙黄溶液(沙黄、乙醇)5仪器设备:奥林巴斯双目显微镜6操作程序6.1涂片:用无菌接种环取一环无菌生理盐水于玻片上,再用无菌接种环挑取所需菌落,在玻片的生理盐水上均匀涂抹,自然晾干。

6.2固定:6.3将龙胆紫液(Crystal Violet)滴加在已固定的涂片上,染10秒钟后,水洗并甩干。

6.4滴加碘溶液(Iodine Solution),10秒钟后水洗并甩干6.5再滴加脱色液(Decolorizer),脱色10-20秒(或摇动玻片至紫色不再脱落为止,根据涂片之厚薄之需要),水洗并甩干。

6.6加沙黄溶液(Safranin Solution)复染10秒之后水洗。

6.7以滤纸吸干或在空气中自然干后,油镜镜检。

7结果观察7.1有真菌孢子及菌丝出现报告:找到真菌。

7.2无真菌孢子及菌丝出现报告:未找到真菌。

8质量控制:大肠埃希菌呈G-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呈G+球菌。

9注意事项9.1涂片不能太厚,并且要均匀,否则菌体堆积或分散不匀,会影响染色结果。

9.2脱色要至无蓝色脱落为止。

9.3火焰固定时,应避免菌体过分受热而皱缩变形,影响结果的判断。

9.4每次染色时应用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阴阳性质控对照。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标准操
作规程
微生物血培养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如下:
1. 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2.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
用10ml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

采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先注5ml于厌氧培养瓶,并注意避免注入空气,后注其它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

3.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发热时应该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以帮助区分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固有菌群污染。

4. 采血次数和血量: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
确定是病原菌。

疑为心内膜炎时,为提高阳性检出率,可酌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多次采血或动脉采血进行培养。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5.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者应置室温暂存,勿放冰箱。

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可将处理好的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同时,需要注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污染和误差的产生。

真菌镜检查操作方法

真菌镜检查操作方法

真菌镜检查操作方法真菌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检测真菌感染。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真菌镜检查的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首先,确保实验室的环境是清洁的,无尘、无杂质。

检查前,清洁各种实验器具,并将其消毒。

2. 样本采集准备好被检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皮肤、指甲、毛发等。

如果是皮肤样本,应该清洁皮肤并擦干。

指甲样本需将指甲切下后清洗干净。

毛发样本需切下一截并清洗。

3. 处理样本对于皮肤样本,可以用刀片刮取一些组织,或者用预先湿润好的拭片进行擦拭。

对于指甲样本,可以将被检指甲横切成薄片,然后用刀片刮取内部的组织。

对于毛发样本,可以将其放入一个已经消毒过的容器中。

4. 准备标本盖片在实验操作前,需要准备好干燥、无尘的标本盖片。

可以用煤油或消毒酒精擦洗盖片,以保证其干净。

5. 准备显微镜及荧光染色试剂准备好显微镜,并根据需要准备好荧光染色试剂。

这些试剂通常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

6. 涂片制备将样本悬浮于适当的溶液中,如生理盐水或10% KOH 溶液。

取一滴悬浮液,在标本盖片上放置一滴。

用另一只标本盖片平行于第一只标本盖片,将两者压在一起,使液体均匀分布。

用无菌医用胶带固定盖玻片。

7. 用荧光染色荧光染色试剂将涂片上的真菌染成绿色。

取一滴荧光染色试剂,滴在涂片上,并用盖玻片压平。

注意不要用手指触摸荧光染色试剂,以免造成污染。

8. 使用显微镜观察将涂片放在显微镜检查台上,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对焦,以观察样本。

首先使用较低倍数,然后逐渐增加放大倍数,观察不同层次的细菌。

9. 分析结果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真菌形态和结构,可以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真菌通常具有丝状、分支状的菌丝和孢子等结构。

10. 结果记录与分析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簿上,并进行分析。

可以根据真菌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判断并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总之,真菌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用于检测真菌感染。

通过严格的操作步骤和仔细观察显微镜下的样本,可以获得准确的结果,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真菌直接镜检

真菌直接镜检

真菌直接镜检【方法】1.取材部位:(1)体癣、股癣:在皮损边缘部位刮取少许鳞屑;(2)足癣:在皮损边缘取水疱或鳞屑。

(3)甲癣:取正常甲与病甲交界部位的甲屑。

(4)头癣:拔取断发或失去光泽的病发。

2.操作方法:将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10%KOH,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数秒钟以消化角质蛋白,置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检查。

【结果判断】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菌可判断为阳性。

过敏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为患者进行特异性过敏原的测定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照依据,为患者提供预防意见。

(二)、适应症1.湿疹、特异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痒疹、荨麻疹。

2.食物过敏症、药物过敏症、植物过敏。

3.过敏性紫癜、过敏性血管症。

4.可疑性皮肤过敏症。

(三)、禁忌症1.高敏体质患者2.六岁以下儿童3.抗敏或激素类药物治疗期间。

(四)、准备质量标准:1.操作人员穿着干净、室内消毒、外穿工作衣、洗手、剪指甲、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卫生。

2.准备皮试针管、针头、抗原、棉球、酒精、镊子、胶布、纱布等。

3.备用血压计、止血带、床、抢救用扑尔敏、异丙嗪、地米松、氢化可的松、付肾素、氧气瓶等用品。

4.了解患者过敏史、治疗经过、现病史、家族史。

5.患者充分暴露上臂。

(五)、操作质量标准:1.用碘伏、酒精消毒患者上臂。

2.用1ml皮试针管、换针头,抽相应抗原0.2ml。

3.在患者上臂部按顺序作皮内注射抗原0.02ml按要求作常规血或特过敏原依次皮试。

4.15分钟后观测所作皮试丘疹反应情况并认真作测试报告。

(六)、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应用一次性针具,避免交叉感染。

2.各种抗原严格保存、定期检查,用品器具及时清洗消毒,保持良好性能。

3.对有不良反应者、应立即平卧,口服50%高糖、测血压,如有过敏反应,肌注扑尔敏10mg,地米松10mg,付肾素0.2mg吸氧,密切观察,调整抢救措施。

真菌镜检的操作方法 步骤

真菌镜检的操作方法 步骤

真菌镜检的操作方法步骤
1. 准备工作:将要检测的真菌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准备好所需的显微镜设备和其他实验用具。

2. 准备显微镜:调整显微镜的光源,确保透射光之间的均匀性,并根据需要调整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

3. 取样:使用无菌针或无菌棉签,在所需区域收集真菌样品。

如果是从液体中取样,可以用无菌移液管小心地吸取样品。

4. 制片:将取得的样品轻轻涂抹在玻璃载片上,然后用另一张玻璃载片将样品压平,使其均匀分布,避免产生气泡。

5. 干燥:将制成的玻璃载片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让样品完全干燥。

这一步可用来杀灭样品中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6. 染色:根据需要,可以使用真菌特异性染色剂进行染色,以增加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准确性和可视度。

7. 定位:将制片好的玻璃载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片夹上,通过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和镜头移动,找到感兴趣的区域。

8. 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在适当的放大倍数下,仔细浏览样品并搜索是否存在真菌结构。

9. 记录:根据实验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真菌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10.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真菌特征和已有知识,确定样品中存在的真菌种类,并进行结果分析。

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样品和环境。

真菌直接镜检操作方法

真菌直接镜检操作方法

真菌直接镜检操作方法
真菌直接镜检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真菌感染。

以下是真菌直接镜检的操作方法:
1. 准备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标本,常见的包括鳞屑、毛发、指甲等。

确保标本是新鲜的,尽量避免污染。

2. 处理标本:将标本置于干燥的载玻片上,对于鳞屑标本可以用剪刀剪成较小的碎片。

如果标本潮湿,可以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无菌生理盐水以保持适当湿润。

3. 将另一片玻片放在标本上,用夹子夹紧两片玻片,然后用旋钮将两片玻片压紧,使标本尽量均匀分布在玻片上。

4. 将标本进行石蜡染色:用吸水纸涂抹石蜡染料,然后将涂有石蜡的吸水纸放置在玻片上,用旋钮压紧,待石蜡渗透到标本中。

5. 将载玻片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当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使真菌有利于生长。

一般情况下,温度保持在25-3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90%以上。

6. 观察载玻片:在1-2周的时间内,检查载玻片上的真菌生长情况。

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真菌通常呈菌丝状、孢子状或毛发状。

7. 记录结果:根据观察结果,记录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确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真菌直接镜检是一种初步的排查方法,结果可靠性有限。

如果结果呈阳性或怀疑结果不准确,还需要进行真菌培养和其他进一步检测方法的确认。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

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的流程一、引言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品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等环节,以保证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样品准备1. 样品收集: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择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避免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 样品保存:采样后,及时将样品存放于密封容器中,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以防止真菌生长和样品变质。

三、实验操作1. 材料准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试剂等实验材料,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2. 样品处理:按照标准操作步骤,将样品进行处理,如切割、研磨等,以便于后续的实验操作。

3. 培养基接种:将样品接种于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确保接种量适宜,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接种量对结果的影响。

4. 培养条件控制:控制培养箱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以促进真菌的生长,并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5. 实验记录:详细记录实验操作的步骤、时间和条件等,确保实验过程可追溯,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四、数据分析1. 真菌鉴定:根据培养基上的真菌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进行真菌鉴定,确保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2. 数据统计: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真菌种类、数量和分布等,以便于后续的结果验证和质量评估。

五、结果验证1. 重复检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检测,以验证结果的重复性和一致性。

2. 平行检测:同时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平行检测,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对照实验: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实验,以验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4. 结果比对:将检测结果与已有的标准结果进行比对,以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质量评估1. 内部质控:建立内部质控体系,包括质控样品的使用和监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外部质控:参加相关的质量控制评估活动,如实验室间比对、专业机构认证等,以获得第三方的评估和认可。

七、结论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真菌检验【送检】SOP 标本采集及处理

真菌检验【送检】SOP  标本采集及处理

无菌体液 (脑脊液、心包液、腹水和关节液)标本处理二
• 标本大于 2ml,则 2000g 离心10 分钟,取沉渣接种。 • 若标本量少于 2ml,则将标本直接接种于培养基。 • 推荐使用细胞离心机对无菌体液进行涂片镜检。脑脊液可直接接种于血培养瓶。
离心10min
接种培养
涂片镜检
脓液、引流液、创面分泌物及窦道标本采集
• 如患者尚未拔管,应至少采集 1 套外周血培养,同时尽快采集等量的导管血进行 培养,如导管血与外周血培养均阳性,导管血阳性时间比外周血早 2h,或导管血 中菌量为外周血中菌量 5 倍以上,且没有其它明确感染源,即为 CRBSI;如导管 血培养阴性,外周血培养阳性且为念珠菌属,且没有其它明确感染源,也可能为 CRBSI。
• 清洁口腔后采集清晨第一口痰液。采用外科方法进行支气管毛刷取样和采 集肺泡灌洗液。唾液或24h 痰液都不能用来进行真菌培养。
下呼吸道标本 (深部痰液、支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标本处理
• 2h 内室温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则 4°C 保存。将标本接种至含抗生素 的选择培养基中。较黏稠的下呼吸道标本需要使用消化液处理,并 2000g 离心 10 分钟后取沉渣接种。
5. 折点 breakpoint
• 临床上能抗菌药物对真菌分为敏感、耐药、中介或剂量依赖敏感的特定 MIC值。
• 折点系综合体外的MIC值、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PK/PD参数及临床疗效而 得出,还可能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如感染部位、常规给药剂量的改变、给 药途径及频次的改变) 。
6. 消化液 lysis solution
• 粘液溶解作用,用于呼吸道标本等的前处理,常用N-乙酰-L-半胱氨酸、 5%草酸或二巯基苏糖醇等。
标本采集及处理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遵守一系列标准操作规程。

下面将介绍一份关于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以供参考。

一、检测方法选择在进行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检测的目的和样品种类。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一般可以选择培养基法、PCR法、免疫学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不同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二、样品采集在进行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之前,需要首先采集样品。

样品的采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样品应该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检测对象的真实情况;2. 样品的采集方法应该符合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3. 采样器具和容器应该经过消毒处理,避免样品受到外界干扰。

三、样品处理在采集到样品后,需要进行样品处理以提取目标微生物。

样品处理的方法应该符合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常用的样品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法、萃取法、富集法等。

四、培养条件设置对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检测,需要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培养条件的设置应该考虑到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适宜条件,并严格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氧气等因素。

五、培养基选择在进行微生物检测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不同微生物对培养基有不同的选择性,需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普通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差异培养基等。

六、检测结果解读在检测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测结果的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目标微生物的存在与否,对结果进行合理解读和分析。

检测结果应该符合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七、结果报告在完成检测后,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报告。

检测报告应该包括检测方法、样品信息、检测结果、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是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一项技术,用于确定食品、饮料、药品、环境样品等中是否存在这些微生物。

细菌、霉菌、酵母菌都是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在生物学和工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标准操作规程的形式详细介绍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的步骤和要求。

一、实验前准备1.环境准备:实验室环境要保持清洁、无尘、无飞虫等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器材准备: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基、试剂、仪器设备等。

3.样品准备:样品应遵循卫生标准及实验要求,确保样品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样品处理1.样品消毒:将样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消除外源性微生物的干扰。

2.预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试管中,进行预培养,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三、分离与纯化1.罩口接种:将样品中微生物接种到含有相应培养基的平板上,通过罩口接种的方式,避免次生污染。

2.培养条件:根据微生物的特性,设置适宜的培养温度、时间和培养基组成等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3.单菌分离:观察接种后的菌落形态和特征,选取单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以实现纯化。

四、鉴定与检测1.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态、边缘、颜色、透明度等特征,与已知细菌、霉菌、酵母菌的特征进行比对。

2.生理生化试验: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试验,如盖氏染色、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反应等,对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

3.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序列比对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

五、结果处理与分析1.定量分析:根据菌落的数量和菌落形状比例,计算并报告样品中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数量。

2.图像记录:对鉴定结果进行拍照记录,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六、质量控制1.消毒控制: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状态。

2.正负对照:每次实验都应设置正、负对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重复实验:对怀疑结果的样品可以进行重复实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

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

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一、目的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确保临床报告的质量。

二、适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的各类真菌检测。

三、职责实验室检验人员均必须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四、程序(一)临床样本的采集与处理1.皮屑边缘、疱壁、脓液、深层趾(指)间皮屑或活动边缘皮屑,取材前75%酒精消毒,作KOH涂片。

2.甲屑用细挫或牙科磨钻取病甲与正常甲交界处并且贴近甲床部的甲屑,作KOH涂片。

3.毛发取病发(变色,无光泽,弯曲,脆易折断,松动易拔除)15根,75%酒精消毒,3~5根作直接镜检。

4.脓液无菌采集,注意颗粒,用无菌蒸馏水稀释后寻找。

可作革兰染色,常规的KOH涂片。

5.CSF 采集于无菌试管3~5ml,立即送检。

置冰箱不宜超过1h。

离心后以无菌吸管吸取离心沉淀物1ml,作墨汁涂片镜检。

6.血液无菌抽血3~5ml立即于无菌抗凝管中,BHIB:血标本量为培养基量的1/10,37℃5~7d出现浑浊或菌团,挑取镜检同时移种SDA(注:每天检查完毕后需摇动培养基,37℃震荡培养可加速真菌的生长,提高检出率。

不作直接检查,因其直接检查阳性率低。

7.体液、痰液、尿液、粪便①体液标本量10ml离心沉淀取2ml沉淀液做直接镜检培养。

②晨痰3~5ml集于无菌瓶中(无菌生理盐水漱口数次后),挑取黏液或脓性部分:KOH涂片培养。

③早晨中段尿或清洁尿10ml,离心取沉淀液1ml做KOH涂片培养(SDA每管种0.5ml)。

④拭子:一般尽量不用,缺点:A.不能得到足量的标本;B.采集的标本也不易从棉花纤维上分离下来;C.容易干竭。

采集标本后应迅速放入内装1~2ml无菌蒸馏水的试管送检KOH 涂片培养。

⑤纸盒送检,挑取黏液、脓血、乳酪样部分KOH涂片培养(加抗生素)注:单纯培养阳性,不一定有临床意义,KOH涂片发现菌丝,有诊断意义。

8.组织:标本置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置无菌匀浆器加2ml蒸馏水,研磨成浆或1~2mm的小块,KOH涂片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标本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真菌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
各类真菌检测的标本。

3. 标本采集及处理
3.1 标本类型痰、尿、粪、脓液、脑脊液、血、拭子、皮屑、甲屑、气管穿刺抽取的痰液等。

3.2 标本采集与处理
3.2.1 痰液、气管穿刺抽取的痰液。

3.2.2 尿液早晨中段尿10ml,离心取沉淀液1ml,作真菌涂片及培养。

3.2.3 口腔、咽喉、外耳道、阴道、和直肠粘膜的标本应迅速放入内装1-2ml无菌蒸馏水的试管送检。

常规KOH 涂片及SDA培养。

3.2.4 粪便无菌盒送检,挑取黏液、脓血接种于含氯霉素培养基上。

3.2.5 脓液脓液标本应置无菌广口有盖玻璃瓶或小的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

3.2.6 脑脊液采集于无菌试管3-5ml,立刻送检。

离心后以无菌吸管吸取离心沉淀物1ml,作墨汁涂片镜检和培养
(SDA)25°C及37°一周。

3.2.7 血液分别于左右两侧无菌抽血3-5ml,立即置于脑心浸出液肉汤。

3.2.8 体液支气管积液、关节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等10ml离心沉淀后取0.5ml沉淀液作直接镜检(注意颗粒)及培养。

3.2.9 组织标本置于无菌平皿中立即送检,置无菌研钵或组织匀浆器加2ml蒸馏水,研磨成浆或切成1-2mm3的小块作真菌直接镜检(KOH涂片)及培养。

3.2.10 皮屑皮损的边缘、疱壁、脓液、深层趾(指)间皮屑或活动边缘皮屑。

取材前75%酒精棉球消毒取材处,标本作真菌直接镜检(KOH涂片)及培养。

3.2.11 甲屑用细锉或牙签研磨钻取病甲与正常甲交界处并且贴近甲床部的甲屑,标本用酒精浸泡待干燥后以十点接种法分别种于含放线菌酮及不含放线菌酮的SDA平皿,25°C-28°C培养3周,并同时作KOH涂片。

3.2.12 毛发取病发15根、75%酒精消毒,3-5根作直接镜检,5-10根种于SDA斜面(加氯霉素),稍划破斜面掩埋。

3.3 标本拒收标准及处理参见《标本拒收程序》
4.试剂、培养基及仪器
4.1 接种针、电热灼烧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冰箱、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

4.2 常用培养基及血培养瓶放置于2-8°C冰箱,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4.3 沙氏葡萄糖琼脂(SDA),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米粉吐温琼脂,察氏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七叶苷琼脂,咖啡酸琼脂,API20CAUX板条,10%KOH,正常人或羊血清。

5. 真菌鉴定的质控(略)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标本置于载玻片后加1滴10%KOH,覆上盖玻片,微加热后轻压盖玻片,驱逐气泡并压匀标本,再以滤纸条吸去周围溢液。

先在低倍镜下寻找(遮去强光源),发现真菌的菌丝或孢子后经高倍证实,报告“真菌直接镜检阳性”。

6.2 培养
6.2.1 粪、痰标本可用无菌棉签或接种针挑取带血、黏液的病理部分,接种于含氯霉素的沙氏葡萄糖琼脂及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置于37°C培养48小时。

6.2.2 支气管保护性毛刷标本悬液、肺泡灌洗液、体液及尿等液体标本,可以无菌吸管吸取离心沉淀物约0.5ml,接种于上述培养基,37°C孵育48小时后如未见菌落生长,可报告“无真菌生长”。

6.2.3 脑脊液取离心沉淀物约0.5ml接种于2管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分别置25°C及37°C孵育一周。

6.2.4 血分别左右两侧无菌抽血3~5ml,立即置于脑心浸出液肉汤。

6.2.5 皮屑、毛发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置25°C~38°C培养2周。

6.2.6 甲屑以十点接种法分别种于含放线菌酮及不含放线菌酮的沙氏平皿25°C~28°C
培养3周。

7.结果报告
所有的标本如分离出真菌,应尽可能鉴定至种,报告“ΧΧ菌生长”,尤其对于念珠菌中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也逐渐表现出不敏感倾向。

8.注意事项
真菌血培养每天检查完毕后需摇动培养基,37°C振荡培养可加速真菌的生长,提高检出率;不作直接镜检,因其直接镜检阳性率低。

9.临床意义
真菌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前者主要累及皮肤、毛发及甲板,后者感染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

准确鉴定至种的水平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特别四部分种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制定真菌鉴定规范的操作程序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的基础。

危急值报告
血培养阳性涂片确定真菌及脑脊液墨汁涂片发现新型隐球菌后,应及时向临床报告。

安全防护措施
12.1 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

12.2 所有报告结果后的标本及污染物,必须经高压灭菌、焚烧或浸泡杀菌剂中。

12.3 若送检途中培养瓶不慎打破,应封锁现场,进行消毒处理。

11.4 标本运送应采用密封容器。

参考文献
[1]孙鹤龄主编.医学真菌鉴定初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吴绍熙主编.现代医学真菌检验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3]上海第一医院华山医院皮肤科真菌室.临床真菌检验.
上海:上海第一医院出版社.1975
[4]王家俊主编,临床真菌检验,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
[5]秦启贤主编.临床真菌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6]王端礼主编,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Glenn S Bulmer,郑岳臣主编,汉英对照医学真菌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