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辩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到自己的观点:施仁政,保民而 王。
比喻妙用
• 用“百钧 ,一羽;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
也”。
• 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
做到,后者举手之劳。 • 用“天下可运于掌” ,具体形象说明“王天下”是易事。 • 用“缘木求鱼”的比喻,今天习用的成语,形象说明齐宣王以区区 之齐战胜八倍于己的诸侯国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
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保 民 而 王
孟子的论辩艺术
1、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控制谈话 的过程。 2、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掌握 了其语言中的潜在含义。 3、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让 自己的话语和观点更容易让人 接受。
要通过孟子所描述的手段达到“王”的目
的很简单,于是齐宣王信心大增。
• 三折:齐宣王没乐意地表示要实行“仁政”,倒是对 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孟子首先用“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快於 心与?”来反问,让齐宣王知道这样做不能“王”; 接着又用“肥甘”、“轻暖”、“采色”、“声音”、 “便嬖” 等小事来衬托“大欲”:“欲辟土地,朝秦 楚……而抚四夷也” ; 然后下了一个结论: “ 缘木 求鱼” , 彻底打消了齐宣王武力称霸的想法。
一折: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政 治构想,碰到第一个难题:齐宣王的畏难 心理。 他从小处着手,将齐宣王“以羊易牛” 小事渲染成仁德的表现,告诉齐宣王“保 民而王”就像这件事一样简单,消除了齐 宣王的畏难心理。
二折:齐宣王解决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 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孟子用大量的比 喻“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 海”、“为长者折枝”形象生动的将“保 民而王”措施简单化,让齐宣王意识到想
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掌握了其语言 中的潜在含义。
齐宣王一开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稍微聪明点的人都能从这句话中听出齐宣王志 在称王称霸。孟子自然是聪明人,他听出了齐 宣王的心思,然后将话题直接引导到“王”的 上面,自然而然的将话题继续了下去。在接下 来的谈话的过程中,齐宣王还出现过三次波折:
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控制谈话来自百度文库过程。
在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开始时,齐宣王先发问: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一般来说,在对话开始 时,先发问的人首先掌控话语权,这个时候,谈话由 齐宣王掌控,如果孟子正面回答齐宣王,那么,他就 要把齐桓晋文的政治、军事策略告诉齐宣王。在他解 释的过程中,齐宣王肯定会问一些他感兴趣的问题— —如何武力称霸。孟子只能疲于应付,很难表达自己 的观点。智慧的孟子没有像我们假设的这么做,他一 开始就用“臣未之闻也”将整个话题继续下去的可能 彻底堵上了,接着,他不等齐宣王反应过来又问: “无以,则王乎?”用一个齐宣王特别渴望的问题紧 紧吸引住了齐宣王的注意力,让齐宣王整个心思都投 入这个问题,从而彻底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排比特色
• 用“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 有别于“不为”。它兼用比喻手法,浅显易懂,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 理讲得清楚明白。 • 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不厌其烦地故意揣 度,既扩充文章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 愧,并检点自己, 包含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向“王天下”迈进。 • 用“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从“仕者”、“耕者”、“商 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四方面全方位展示“发政施仁” 的好处, 在齐宣王面前显示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一幅“保民而王”的美 丽远景。 • 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形象写出小农生产丰 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和情绪上的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