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空间的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资源调配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资源调配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资源调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背后,是城市内部的资源调配与利益分配的重要问题。

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方向,也反映了不同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权益的竞争与协商。

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变迁是城市空间结构变革的痕迹。

过去,城市空间结构以“中心——边缘”模式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城市的资源、人口、经济活动、政治权力等,基本上都集中于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往往是城市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聚居地。

但是,随着城市内部空间资源的逐渐稀缺化,城市的结构逐渐向多中心、分散型转变。

多个区域中心的兴起,也加快了城市资源的分散和调配。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城市在内部资源调配上面临的诸多矛盾,同时也由城市的发展战略选择、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

以北京为例,近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使得北京市辖区内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北京正在实现“五城联创”的发展战略,即将城市核心区和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县市连接起来,打造成一个新的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需要考虑资源的调配与利益的协调。

这也是城市间空间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吸引外部资源,而内部的资源调配则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城市贫富分化严重。

然而,在当下,资源向城市内部集中的过程中,城市内部各个区域之间资源的分配也变得更加重要。

而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资源的调配重点应当放在如何提高城市内部各个群体的收入和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上面。

这有助于提升城市内部的资源整体利用效益,也可以缓解城市内的地区性贫富分化问题,促进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

资源调配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分区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和长期稳定的经营机构在城市边缘地区设立和扩大规模,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Ke wor s: Ur n z to y d ba iai n; Ur a paile pa so b n s ta x n in; Re e r h p o r s s a c r g e s; Re iw ve
1 国 内外 城 市 空 间扩 展 的研 究进 展
1 1 城市 空 间扩展 演 变模 式 .
为代表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采用历史形态学方法 归纳出城市形态的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与多核心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发达地 区乡村聚 落空间格 局转 型与重构研究——以苏南为例” ( 17 14 40 11) 收稿时 间:2 1 — 2— 0 0 1 1 2 作者简介 :张荣 天 ( 9 7一) 18 ,男 ,江苏溧水人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 : 乡规划与区域发展。 城
中国科技论坛
(0 2年 8月 )第 8 21 期
m gi 指出城市 空 间扩展 的五 种基 本类 型 :填充 、 an等 外延 、沿交通 线扩 展 、蔓延 、卫 星城 式 ,并 根据 不
第 8期 (0 2年 8月 ) 21
中国 科 技 论 坛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问扩 展 的研 究 进 展 及 其 述 评
张 荣 天 ,张 小 林
( 京 师 范 大 学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南 204 ) 10 6
摘 要 :根 据 国 内外城 市空 间扩 展 研 究 内容 变化 和 理论 进 展 ,从 演 变模 式 、驱 动机 制 、模 拟 预 测和 优 化 调 控 四 个方 面对 国内外城 市 空间扩展 的研 究 内容 体 系进 行 归 纳与 总结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间扩
国外对城 市空间扩 展 演变模 式研 究 可追 溯到 1 9 世纪末城 市地 理 学对 城 市空 间形 态结 构 的 研 究 ,较

北京城市空间的多中心重组与对策

北京城市空间的多中心重组与对策
利程度。
增 加 数 占 全 市 的 比重
增 长 率 增 加 数 占 增 长率 全 市 的 比重
首都功能核心区
城 市 功 能 拓 展 区 城 市 发 展 新 区
生 态 涵 养 发 展 区
全 市
17 . % 9
5 盘0 5 % 3 .1 77 %
45 % .2
1 0O % 0. 0
常住人 口 流动 人 口
1 立 专 门的 新 城 管 理 机 构 . 建 在 市政府层面设立跨部 门的新城建设管理 委员会0,主要 由发改 、 财政 、 规划 、 建设 等部门组成 , 筹制定新城政 策并 领导新城建设 的实 统 施。 新成立的新城委员会不应冉以规划部门为核心 , 而是要以发改和财 政 部 门为 核 心 , 要 任 务 在 于 制 定 新 城政 策 。 政 府 投 资 中安 排新 城 建 主 从 设专项资金 ,从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 于补贴地方政府 以及社会 投资者对于新城建设的投资 ,纳入新成立 的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 分配和管理。 2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 优质公共资源 向新城倾斜配置 继 续 发 展 新 城 和 中 心 城 的 交 通 联 络 线 如 轨 道 交 通 等 , 同时 完 善 新 城 内部路 网 ; 在新城集 中投入建设一批 水 、 、 、 、 电 气 热 垃圾处理等城市 配套设施 ; 加强公共 服务设 施配套建设 , 依据设施服务半径等科学配套 建设教育 、 医疗 、 文体活动 、 养老服务等公共设施 , 提高新城居 民生活便


设 的重 点 。
然而 , 考察 目前北京新城 的发展状况 , 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与中心城区差距 明显 。公共资源配置差距较大 , 优质资源尤甚 。远郊区 县 道路 长 度 、 污水 和垃 圾 处 理 设 施 、 卫 机 械 等 城 市 公 共 设 施 的 人 均 占 环 有量只相 当于城近郊 区的 1 ~ /。郊区城镇地 区污水处理 、 1 18 3 垃圾 消纳 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限制 了郊 区城镇 承载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进一步 提高。公共 图书馆和 医疗 、 教育等城 乡公 共资源和服务配置不均衡 , 其 中 , 三 甲医院” “ 中示范校 ” 以“ 和 高 为代表 的优 质资源差距极 为悬殊 , 中 心城 区有三 甲医院 5 5所 , 而远郊 区县仅有 3所 , 中心城区拥有 5 O所高 中示范校 , 而远郊 区县仅有 1 8所。 因此 , 较低的公共服务水平使得新城难 以形成 “ 反磁 力中心” 这也 , 可 以间 接 解 释 城 市 发 展 新 区对 除 流 动 人 口 之 外 的 常住 人 口吸 引 力 不 足

城乡区位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城乡区位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2.城乡空间结构
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
农业用地
一般布局在村落 的周围,便于村 民就近从事农业 生产活动。
公共服务设施
常位于乡村中心 位置
住宅
(居住用地)
乡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包括村落及周边的农业用地,村落是乡村 人口主要聚居的地方。分化简单。
城市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
类型: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城乡区位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化与大都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考察方向与核心素养
以示意图、坐标图等为载体,考查城乡内部空间结 构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考情
本部分考点实质是新课标施行以来新教材新增的核 心概念。在复习过程中,“城镇内部空间”主要体现出 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及“功能区”,而“乡村内部 空间”可以理解为乡村的“土地利用”及“功能区”。 高考中,本部分内容经常与其他人文地理活动一同呈现, 近几年各地高考均涉及到本考点内容。
1.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D)
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
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
考点探究1
1.D 由材料“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受政策支持的影响巨大; 由材料“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与人才集中关系密切,故D项正 确
城市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气候
分析
水热条件良好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热带地区城市建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山高原上
举例
我国东部城市 巴西利亚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的沿海(河、湖)平原地带
地形

地形有可能会限制城市发展
长江沿岸城市 兰州

城市规划综合之北京城市发展与“摊大饼”

城市规划综合之北京城市发展与“摊大饼”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规模不断扩⼤,交通环线从⼆环、三环发展到五环、六环。

与此同时,对北京城市(主要指市区中⼼地区)发展建设的批评也接踵⽽来,认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是在“摊⼤饼”,或者说处于失控状态。

就此问题我们想与⼤家进⾏探讨。

关于“摊⼤饼”讨论北京城市的建设发展是否是“摊⼤饼”,我们⾸先要分析⼀下“摊⼤饼”的含义。

“摊⼤饼”这个词从字⾯上来理解,是指城市的建设发展采⽤围绕⼀个核⼼,以同⼼圆的⽅式不断向外扩张;如果从学术上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在批判城市的建设发展处于⼀种盲⽬的、⽆序的扩张状态。

其实,“摊⼤饼”是对北京城市近年来建设发展的⼀种不太准确的描述,只看见冰⼭⼀⾓即匆忙下定论。

这些年来北京的城市规模是在不断扩⼤,但这种扩⼤不是⽆序的,⽽是在规划指导下进⾏的。

我们不否认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但应该注意的是,城市是⼀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它的发展是经济⽔平、社会意识、⽂化传统、政治形态、地域特征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的结果。

城市发展状况总是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情况为背景,要客观的认识和评述城市的发展就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经济、社会状况,要⽤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摊⼤饼”对北京的规划建设、城市发展⼀概⽽论,我们更不能由此⽽怀疑北京城市的飞速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城市永恒的主题。

我们应该了解城市发展的⼀些规律,以便客观准确的认识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般规律城市占⽤空间是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种物质体现,城市属于物质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

城市的发展遵循物质发展的⼀般规律:由⼩到⼤,由简到繁,由低级到⾼级,由旧质到新质,不断运动变化。

例如,在原始社会,⽆城市可⾔;到农业社会,开始出现⽐聚落规模更⼤⽽且功能复杂的城市,并且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城市的规模及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复杂;到⼯业社会,城市功能更加庞⼤⽽复杂;虽然后⼯业社会的城市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规模,但其功能却远⽐⼯业社会的城市复杂;信息社会的城市可能在规模上达到⼀个合适的度,但在内容上肯定会⽐后⼯业社会更复杂。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参考:剖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与重心演变一、引言城市是人类最为致密聚居的地方,也是人类活动空间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城市内部空间分布和重心演变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和重心演变,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内部空间分布是指城市地理生活空间中的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一个特征是核心区与辐射区的划分。

城市的核心区是城市功能和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通常是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区和政治文化中心区。

而城市的辐射区则是核心区周围逐渐扩散的区域,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区等。

2.三大功能区的存在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二个特征是三大功能区的存在。

城市的三大功能区分别是居住、商业和工业区。

居住区包括的是整个城市内的住宅建筑物,在这一区域中,通常也包括一些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公园等。

商业区是指集中了各种商业、服务和娱乐业的一块区域。

而工业区则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集中的区域。

3.环带状结构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的第三个特征是呈环带状结构。

城市内部呈现环带状结构,通常是因为城市的历史发展和规划举措引起的。

城市内部的环带结构不仅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反映出当时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政策。

三、城市重心的演变城市重心的演变是指城市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和方向的变化。

城市重心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城市历史为依据城市重心的演变,往往是以城市历史为依据的。

古代的城市重心通常是城市的中心点,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重心向周围扩散,新的城市重心形成。

现代城市重心的演变,除了历史因素还与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有关。

2.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环境的改变是城市重心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会在城市的中央区域形成相应的治理模式和规划布局,也会引起周边区域的变化。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包书月张宝秀②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

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一、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

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

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lm td ln e e a dm a a men o n ge tef ̄ a d ln isi t sae e s  ̄ lot r n a d n tui t on r s en a t he ̄ l on f ̄a N uU so so .
ls i t alo c s h v be n a k y fcori s pngur n s a il xp sonan t t a olt n a n t s n t ui t on f F e a e e e a t n ha i ba p ta an i d sr url e uc ev u i Dp g hi o
t mnso a inp oda f ̄ t en  ̄ o
abec l omp t r wt ac g o han tu t rl t z in ds rc ua i at op mi o


Urans a ̄ l x an in, a altJ Ul,Is ̄ t n lr n t Sy tm h ng s n tu in l re b p a e p so Sp U P c 8 n lu i a ta si s t to i on se c a e Isi t a f c s to o
的深层社会经济结构,其研究重点在于资本 主义
生产方式对城市形态及发展的制约。新韦伯主义 学派认为,对城市空 间结构产生影响的是 多元 的
2城市发展体制转型与空间结构演化
随着冷战体系的解体和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
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巨大的经 关城市发展体制转型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发展
1引言
2 0世纪 9 年 代以来,西万 国家关于城市空 0 间结构的研究出现 了明显 的制度转向,即更加关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进展及对北京空间研究的启示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进展及对北京空间研究的启示

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进展及对北京空间研究的启示作者:赵继敏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04期“城市空间格局”似乎已经认定为约定俗成的基础概念(汪劲柏,2006),各类文献中常常将其与城市空间结构混用,视为同义语。

一般而言,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面的投影,是城市地域各种空间的组合状态(柴彦威,2000)。

城市空间格局(结构)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表现出复杂性和随机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相应的演变规律。

一、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城市形态研究、实证主义分析和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多元研究范式,基本走向是转向对深层制度性因素的关注。

早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出现了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假说。

20世纪20-40年代,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有关城市形态的三种经典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

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分析兴起,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引入了大量的计量手段,试图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归纳和抽象再现城市结构。

这一方法在今天伴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的繁荣仍然得以延续。

特别是克鲁格曼等一些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延续了阿隆索、克里斯塔勒等学者演绎分析的传统,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将城市空间视为自组织的系统,通过数学模型论证了城市发展的多中心模式。

代表性的理论如克鲁格曼(1996)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空间自组织模型。

麦克唐纳(1987)对次中心的识别方法进行了评述,海基拉等(1989)提出了多中心都市区人口密度分布的三种理论模型。

此外,一些学者通过对洛杉矶等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了城市空间布局正在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比如,朱利亚诺、肯尼思,1991)。

与城市经济学不同,在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范畴内,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对经济停滞、贫富不均等现实问题的内在机制缺乏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开始转向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元范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空间结构一直以各种形式发生着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往等各种活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扩张、功能分布和人流动态三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扩张的演变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在城市发展早期,城市扩张主要以向外延伸的方式进行。

这种扩张模式使得城市呈现放射状或环状的形态,如古代的罗马城和伦敦城。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

高楼大厦的出现和立体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愈发复杂多样,如现代的纽约和上海。

而在当今时代,城市向各个方向不断扩张,形成了多个圈层结构。

城市核心区作为商业和行政中心,拥有密集的建筑、繁华的商业街和文化名胜;城市边缘区则以住宅和产业园区为主,居住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而中间地带则是过渡区域,既包括郊区住宅区和商务区,也有一些新兴产业聚集地。

这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空间结构既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功能分布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体现在城市功能分布的调整上。

在早期发展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往往集中在核心区。

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使得人们更愿意将重要的社会活动集中在一处,便于管理和交流。

然而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渐分散。

特定的产业集群出现在城市的不同地区,不再局限于核心区。

例如,伦敦金融城专注金融业务,柏林科技园区聚集科研和创业资源。

这种功能分布更加合理,使得城市的整体效益提高,并加强了城市间的合作和联动。

另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呈现出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还承担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购物中心、公园和文化场所等社会设施组成了城市的生活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分析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形态的组成和分布,包括道路、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功能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当前,随着人口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城市的规模和建设密度越来越大。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分布不合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会导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的产生。

当前,大量高层建筑的兴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但这也带来了城市“峡谷效应”的出现,即两边高楼之间形成的狭窄空间容易造成空气流动不畅,使得污染物积聚造成污染。

2. 交通拥堵随着城市交通工具的流动性的提高,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中的突出问题。

城市交通网络的构成缺乏条理和规范性是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

3. 缺乏生态空间城市缺乏生态空间不仅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

城市绿地面积不足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土壤掩埋等问题。

同时,城市缺乏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这也会对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二、城市空间优化的建议1. 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架构能够优化城市交通。

其次,在实际交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还需要兼顾交通出行的流畅性和交通网络的绿色化。

2. 适度增加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和公园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污染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绿化墙、屋顶花园等新型绿化手段的运用能够带来更加有益的生态喜悦。

3. 优化城市建筑密度当下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对于城市建筑密度的合理化规划具有一定挑战。

城市建筑密度的规划必须要兼顾城市环境和公民的安全和因而要严格把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附近;
第二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要考虑:
对水行单一风向——下风向 季风——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对土地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住宅区:低级的,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附近;高级 的,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环境好
方案一: (1)居住地集中在市中心,这样 造成上下班交通拥挤。 (3)该工业区处于东南和西北方 向,地处冬夏季风区,冬夏季都 受污染物的影响。
方案二: (1)分散居住地,降低居住密度, 居住条件较好。 (2)分散居住,缓解交通压力。 (3)但工业区在市区东南、西北是 不合理的,冬夏都受污染物的影响。
改进措施:
1、将工业区布局在与城 市盛行风向相垂直的方向, 即东北和西南方。
2、应该注明工业污染程 度的大小,污染小的可以 在住宅区附近,严重污染 的要远离住宅区。
3、工业区和住宅区间应有 防护带隔离。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处理好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1.便利的交通 2.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3.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城市地域
城市中心区因地价高、租金高、工资高、交通、居
住拥挤,在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并以同样的强
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
淄博
三种模式中有什么
共同点呢?
①都以商业区为中心 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一、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 要因素。
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 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付租能力)
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北京
北京市长期以来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被建筑学界形象地称为摊大饼。

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

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

当时曾经出现了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方主张行政中心应当在旧城基础上发展,另一方以梁思成、陈占祥为代表,主张在当时的西郊另立行政中心。

但后者最终未被采纳。

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考虑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仍然设想以市区为核心,同心圆式向外发展。

当时著名建筑师吴良镛就曾表示反对。

他认为,必须将北京的旧城功能疏散,发展为多中心的城市,以减轻市中心的压力。

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被批准施行,方针仍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

结果是三环路内日益拥挤,大饼摊到四环。

1993年,北京市又一次制定了规划。

这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1991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

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移,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

这个规划的愿望是良好的,却并没有实现。

在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作为生产、交通和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不同空间形态的总体组成。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包括城市聚集经济、人口增长、土地短缺等因素。

在城市发展初期,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主要场所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形成了“空心化”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各种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逐渐发展出“辐射化”空间结构,各个环状路周边的城区逐渐发展,城市核心区的辐射力量逐渐增大。

同时,城市还发展出“多中心化”空间结构,新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城市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布局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和用途的场所分布相对位置的总体排列方式。

城市的布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的布局可以通过增加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规范土地利用等手段来进行调控。

以北京市为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布局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采用了“多中心、集中化”的城市布局,总体呈现出城中有城、城市和郊区共构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的城市布局逐渐呈现出向四周扩展、多中心发展的特点。

到2004年,北京实行了“城市副中心”建设计划,逐步形成了“二环一核、三环两心多组团”的城市布局。

3.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发展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将面临新的变革和调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和城市发展形势的趋势化、现代化,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将向着“多中心化、人性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

“多中心化”是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资源分散利用,而且还能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其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运用空间句法这一研究工具,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应用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空间关系来研究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方法。

它通过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对城市空间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揭示城市空间的组织规律和演变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1. 古代城市形态北京旧城的古代城市形态以皇宫为中心,街道格局规整,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

这种城市形态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中心主义思想。

2. 近代城市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开始发生变化。

新的建筑和功能区不断涌现,街道格局逐渐复杂化,城市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 现代城市形态现代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更加复杂,高楼大厦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交通网络更加发达。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等。

四、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分析1. 空间句法模型的构建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我们构建了北京旧城的空间句法模型。

通过分析模型中的空间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空间的组织结构和演变规律。

2. 空间结构分析通过对空间句法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北京旧城的空在结构上呈现出中心辐射、多中心发展的趋势。

同时,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3. 功能分区分析北京旧城的功能分区明显,老城区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功能,新城区则以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主。

通过空间句法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五、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趋势与问题1. 演变趋势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新的建筑和功能区不断涌现,城市空间日益丰富。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自1949年以来,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中心的转移早期的北京城区以天安门广场、故宫、前门等为中心,这些地方被认为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到了今天的CBD区域和朝阳区核心区。

2. 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的城市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1949年以前,北京城市的面积只有40多平方公里;到2015年,城市的面积已经达到16808平方公里。

城市的规模扩大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新建区的建设。

3. 城市道路的扩展随着人口和车辆的增加,北京的道路网络也在不断扩展。

目前,北京的主要道路经过了改造与扩建,其长度已经超过了10,000公里。

除了城市主干道之外,还有高速公路、快速路以及轨道交通网络,这些道路的建设和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4. 城市职能区的调整在北京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对于城市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城市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需求,北京的城市结构不断地进行了调整。

例如,将城市中心的商业区转移到了东城和朝阳区、将高端产业区建设在了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5.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结构的变化相关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北京城市的年龄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量的年轻人涌入了城市,为北京的城市化过程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总之,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等。

这些变化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从而构成了全新的城市面貌。

60年来北京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60年来北京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

倍 。2 0世纪 5 0年代 早期 ,北京 建成 的 区域 只有 189平方 公里 ,然 而截 至 19 0. 90年 ,它 已经扩展 到超过
40平 方公 里 。2 2 0世纪 5 0年代 的主要城 市 区域 仅 限于二 环上 的北京城 墙 之 内 ,根据 17 的 总体城 市规 92年 划 ,用于城 市发 展 的计划 区域是 14 00平方公 里 ,到 20 09年 ,全 市 人 口规 模 突破 10 70万 ,市 域 建设 用地
展 中需 要加 强 的重点 行业 、关 键领 域和 优势 企业 。
《 京 19 ~ 0 0年 城市 总体 规划 》 以改 革 为支 撑 力 ,北 京 进 行 了微 观 主 体 的市 场 化 和多 元 化 、市 北 91 21 场 环境 的建设 、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 法 律体 系 的构 建 。在 这 三 大 系 统 的支 持 下 ,北 京 完 成 了从 重工 业 化 为 主导转 向首都经 济 的转变 ;从 产业 结 构上 说 ,完 成 了从 “ 、三 、一 ” 向 “ 、二 、一 ” 的飞 跃 。到 二 三 2 纪末 ,北京 的第 三产 业 占国内生产 总值 的 比重 已经 超过 了 6 % ;到 20 0世 4 09年上 半 年 ,这 一 比重 已经 达 到 了 7 .% 。借 助奥 运 的带 动 作 用 ,按 照 高 端 、高 效 、高 辐 射 的产 业 发 展 方 向 ,北 京 的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 46 高新 技术 产业 、文 化创 意产 业快 速发 展 ,首都 经 济更 具 活 力 和竞 争力 。基本 形 成 了两 轴优 化 、两 带 聚 集 、
面积 突破 3 0 5 0平 方公里 。
从 15 9 1年到 16 年 的 1 91 0年问 ,城市 的发展 偏 重 于西 北 部 、西 部 和东 部 。西北 部 发 展得 最 快 ,部分 原 因是研究 和教 育机 构 的聚焦 ,而西 部 则 是得 益 于 军事 单 位 的驻 扎 和 重 工业 的发 展 。东 部 使馆 区 的发展 无疑促 进 了 区域 的经 济繁 荣 ,并引发 了办 公 区、商业 和 娱乐 的发展 ,以适 应 2 纪 8 O世 0年代 和 9 代 的 0年 涉外 商务 活动 的需求 。

2.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优点: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放射轴,能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条件, 便捷的交通有利于新老城区之间的联系 缺点:放射状的交通线又很容易将过量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 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
组团型
重庆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重庆
(分散)组团状
重庆市区发展受山地地形和 河流制约,分解成市中区、江北、 南岸、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6 个组团。 组团内有相对独立的活动中 心和道路系统,组团之间保持一 定的距离,但有便捷的交通组成 一个整体。
单体城市布局-城市群布局-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
兰州卫星图
北京卫星图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
兰州市城市平面狭长(带状) 北京市城市平面呈块状
促使两城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兰州市沿山间河流(黄河)谷地 延伸 北京市则处于山前平原地带,地 势平坦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城市空间形态各类型之间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 化和共存。有时不同类型存在于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 段,有时同一城市的形态是多种类型的混合。 想一想:描述下图中各阶段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
最初的 带状扩展 居民点
内向填充
成为更大的团块 状并继续发展
1、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2、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
空间形态
集中团块型 带型 放射型
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
组团型
星座型 散点型 分散疏松式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成都
北京
(集中)团块状
安徽合肥
想一想:团块状俗称“摊大饼”,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规模不 大的城市易形成这样的形态。请分析这种形态的优缺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分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与分化。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人口的集聚,更是一种空间结构的形成和重塑。

这个过程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分工、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扩张与空间分化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本独立的乡村和郊区被逐渐纳入城市的范围。

这种城市扩张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和重塑。

城市扩张过程中,不同功能的区域逐渐形成,城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化现象。

一方面,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用途的地区得到了进一步聚集和集中,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区域。

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和城市边缘地区之间在空间上逐渐拉开距离,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差距。

这种城市空间的分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发展和资源配置存在着差异。

城市中心区集聚了大量高端商业、文化和教育资源,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而城市边缘地区则更多地集中了低端产业、廉价住房和农村外来人口。

这种空间分化的现象,导致了城市内部的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二、社会结构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

城市中的不同社会群体往往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分布。

高收入人群往往聚集在城市的富裕区域,低收入人群则更多地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城市的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演变。

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导致富人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富人区的房地产价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差异。

这种社会和经济现象加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化。

三、城市分化的挑战与希望城市空间分化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贫困化的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空间分化的加剧,加大了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然而,城市的分化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希望。

城市空间分化凸显了城市的多样性和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城市空间的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王亮加雨灵【摘要】本研究利用北京市全市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对北京市近30年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北京市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

而城市空间结构在2001年以前日趋紧凑,城市扩展围绕中心城近地域圈层式蔓延态势明显;2001年以后,北京的城市扩展呈现多中心集聚趋势,近地域新城开始与中心城成片连接,且空间的无序蔓延程度增加。

研究表明,常规性事件是城市空间演化的本底,演化性事件是决定北京城市扩展模式和空间结构演变方式的决定性因素,革命性事件为城市扩展创造了契机,它们共同影响了北京市城市的扩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

【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结构;演变;北京市1.引言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扩展与空间结构演变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 2]。

城市化是城市用地增长的主要动力[3, 4]。

目前对于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大多从用地变化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用地扩展的空间过程、格局、动力机制和模式等进行讨论,并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武汉、淮安等城市[5~11]为例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看,近年来开始采用RS数据,利用GIS空间技术获取城市用地资料,计算城市用地单元在某时段内的扩展指数[12, 13]、分形指数[14]、景观指数[15]等。

本文将以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市近30年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

并对空间演化背后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类型及来源以北京市全市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均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信息中心遥感影像数据库获得。

其中,1986年~2001年数据为TM遥感影像,分辨率为30米×30米;2006年~2012年数据为SPOT5遥感影像,分辨率为10米×10米。

为进行空间扩展的动态分析,需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

借助ERDAS 软件对图像进行几何精校正,校正精度满足要求。

再对图像进行裁剪和主成分分析等相关的增强处理,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

然后将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再进行用地类型比较和矢量数据叠置分析、属性数据的提取和计算。

得到完整的遥感解译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建设用地类型的实地普查,无法十分准确地区分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故在城市扩展的核算中,将两种类型加总,得到建设用地的数据。

2.2 研究方法2.2.1 等扇分析方法等扇形分析是指以研究区的中心为圆心,选取适当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区域,与各时期用地图层进行GIS叠加,通过计算不同方位的扩展指数描述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异。

西方的城市一般以中央商务区(CBD)为中心。

但北京市中央商务功能的分散性相对较强,参照以往研究[14, 16],本文以天安门广场前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为中心。

在ArcGIS10.0中,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以适当长度为半径,从东偏北11.25°为起点,画出16个夹角相等的扇形,转换成面文件后,调用ArcGIS10.0软件中的Analysis Tools/Overlay/Identity工具,将主城区划分为16个扇形区域。

在ArcGIS9.3中提取不同扇形区域的面积,据此分析不同时段各个扇区的扩展强度,并以雷达图进行表现,以利直观判断各个时段不同扇区城市空间扩展强度的差异,分清不同时段城市扩展的主导方向。

由于各扇形区域的夹角相等,因此所得到的扩展强度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具可比性。

2.2.2 城市空间扩展和空间结构的主要指标为了全面度量北京近30年来的城市扩展和结构演变,本研究选取了城市扩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1)扩展强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用于分析和描述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状态,能够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方位城市扩张的强弱、快慢和趋势。

扩展强度指数的表达式为[17]:(1)式(1)中,E i表示城市扩展强度指数,U a、U b分别表示a、b时期建设用地总面积,T 表示a到b时段的时间跨度。

(2)紧凑度指数紧凑度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轮廓形态的紧凑度被认为是反映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城市形态紧凑度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Cole和Batty提出的城市边界紧凑度公式[18]使用最为广泛,公式为:(2)公式中,C i代表城市边界的紧凑度指数,A i代表城区的面积,P i代表城区的周长。

C i值一般在0-1之间,值越大,城市边界形状约紧凑——即接近圆形;反之值越小,紧凑度越差。

(3)分形维数城市的分形维数概念最早由Batty和Longley提出[19],最初用来分析城市的边界状况,后来逐渐发展到用于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分析。

一般的计算公式为:(3)公式(3)中,S t代表城市的分形维数,A t代表城区的面积,P t代表城区的周长。

一般地,S t值在1-2之间,S t值越大表示图形形状越复杂,当S t<1.5时,说明图形趋于简单;当S t=1.5时,说明图形处于布朗随机运动状态,越接近该值,稳定性越差;当S t>1.5时,表示图形趋于复杂。

3.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3.1 城市规模的变化1986年以来,北京市城市空间拓展的规模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其中,1986年至2001年,北京城市空间表现为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建设用地规模从1986年的1202.79平方公里增加至2001年的1638.14平方公里。

随着建立国际城市目标的确立和申办奥运会成功,2001年以来,北京市迎来了一轮快速建设的高潮,并为城市扩张注入了新的动力。

2001年至2006年期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从1638.14平方公里快速拓展至2682.35平方公里,同时中心城地区范围内建设用地也快速蔓延。

第三个阶段是2006年至2011年。

奥运会后,城市空间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北京市中心城拓展放缓,建设用地拓展向远郊和新城转移。

表1 1986年-2011年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拓展情况单位:平方公里资料来源:根据各时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核算。

3.2 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的演变特征3.2.1 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的差异性为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各向异性,采用等扇分析法,在ARCGIS中,通过提取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段不同扇形区域的扩展面积,计算不同时期各个方位空间扩展的强度指数。

并借助EXCEL绘制雷达图,以直观形式表达出不同时间各个方位空间扩展的情况,如图1、2所示。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1991年至1996年、2001年至2006年全市和中心城空间扩展强度的均值最大,这表明这两个时段是北京全市和中心城建设高峰时期,如图1-6、1-6所示。

表2 1986年-2011年北京市各空间扩展方向统计分析图1 1986年-2011年北京市全市域不同方位空间扩展强度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各时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核算。

从全市域来看,1986年至1991年,城市空间缓慢扩展,各方向扩展强度的变异系数高达0.97,拓展方向呈现典型的轴向型扩展。

如图1-1所示,扩展方向集中在SE 、E 和N 三个方向。

1991年至1996年,城市空间呈现多翼状加速扩展,各方向扩展变异系数仅为0.38,城市呈现相对均衡式的蔓延,但城市的NNW-N-NNE 、SSW 、NWW 、SE 等方向扩展相对显著。

1996年至2001年,城市扩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方向上的离散程度更为突出,城市主要沿着SSW 、N 两个轴向扩展。

而2001年至2006年,空间扩展强度的均值快速提升至0.13,城市又迎来一个快速扩展的高潮,并且变异系数降至0.21,离散程度低,呈现出均衡的圈层式扩展,如图1-4所示,其中N 方向上扩展强度值最高,为0.17。

2006年至2011年,城市扩展速度相对下降,扩展强度均值仅为0.01,呈现出NNW-N-NNE-NE 、SE-SSE-S-SSW 两个扇翼缓慢扩展的趋势。

1-1 1-2 1-3 1-4 1-5表3 1986年-2011年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趋势与主要轴向2-4图2 1986年-2011年北京市中心城地区不同方位空间扩展强度示意图中心城地区的扩展过程与全市域较为相似,但是各时段扩展强度的变异系数均较高,扩展的方向较为离散。

1986年-1991年,扩展强度的变异系数最高,为1.20,集中在SE-SSE和N两个方向上进行扩展。

1991年至1996年,扩展强度均值提升至0.063,中心城在SW-SSW、SE两个轴向上快速蔓延。

1996年至2001年,中心城扩展强度放缓,仅在N-NNW方向上显著扩张。

2001年至2006年,中心城又迎来了快速扩展的时期,在NNE-NE-NEE、SEE、NWW方向上扩张十分显著。

2006年至2011年,中心城扩展强度又一次放缓,仅在N-NNE-NE、E-SEE、SSW方向上相对显著。

表4 1986年-2011年北京市中心城各空间拓展方向统计分析表5 1986年-2011年北京市中心城城市空间扩展趋势与主要轴向3.2.2 不同圈层上城市空间的扩展全市不同圈层上的空间拓展差异也十分显著。

如图3所示。

图3 1986年-2011年北京市各圈层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变化情况1986年至1991年,城市各圈层均在缓慢扩展。

1991年至1996年这一时段,各圈层内均迎来一个建设高峰,但集中在三环路至六环路之间。

1996年至2001年,城市持续在五环以内扩张,三环路内逐步填满,建设也逐渐放缓。

2001年以后,随着奥运会申办成功,北京市又迎来一个建设高峰,多个功能区在全市范围内布局,导致二环内、四环和五环之间、五环和六环之间继续扩展,同时城市快速向中心城以外地区扩张。

2006年以后,全市各圈层均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

3.3 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3.3.1 城市空间紧凑度的演变根据Batty的紧凑度公式,计算北京市全市域各时期的紧凑度指数,如图4所示。

从变化趋势上来说,1986年至2001年,北京全市域和中心城的紧凑度在缓慢提升,其中2001年紧凑度最高,全市域为0.0110,中心城为0.0370。

而2001年以来,全市域和中心城的紧凑度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2011年紧凑度最低,全市域为0.00487,中心城则降至0.0273。

从变化幅度来看,2001年至2006年这一时期的紧凑度下降最快,特别是全市域的空间紧凑度变化显著大于中心城地区。

图4 1986年-2011年北京市城市空间紧凑度的演变3.3.2 城市空间的分维特征根据城市边界分形模型,计算北京市全市域和中心城地区6个时间截面的分形维数,如图5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两个圈层的分形维数保持在1.24至1.42之间,小于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